年銷40億的兒科常見葯遭「扒皮」!每年全國藥物致殘致死兒童超10W

近期,醫藥行業陸續曝出多款「神葯」事件,上個月剛爆出的小兒氨酚黃那敏事件,父母堂的推文《流感肆虐,這些常用感冒藥卻被禁!》還歷歷在目,日前質疑聲又落在了兒童葯匹多莫德身上。

這款兒科「神葯」遭到專家「扒皮」:該進口葯在國外醫學臨床試驗尚處於小白鼠階段,療效尚不明確。但在我國卻搖身一變成了價格昂貴的「神葯」,在各大醫院兒科濫用,銷售額預計達到40億元。

這讓小編想到之前央視播出過的一則兒童安全用藥公益宣傳片。年僅5歲的主人公付浠諾,用手語講述了自己3年前因用藥不當而致聾的經歷。兒女永遠是父母的軟肋,這「無聲」的訴說,實在讓人淚目。

這段3分鐘短片讓不少人了解到,因用藥不當致聾並非只是影視劇里賺人眼淚的悲情橋段。而且,浠諾的故事絕不是個案。

我國每年有3萬多兒童因用藥不當致聾,另外,每年約7000名兒童死於用藥不當,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更是達到4倍,在每年死於不良用藥的人群中,兒童佔1/3。

據《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我國現有的3500多種藥品中,專供兒童使用的只有60多種。而在這僅有的60多種兒童專用藥中,也存在著很多錯誤使用的情況。

聽專家說:兒童安全用藥

在一樁又一樁用藥不當致聾事件,一款又一款「神葯」曝光之後,兒童葯如何放心讓我們用?又該怎麼正確用?一定是大家特別想知道的。父母堂邀請百匯醫療蔣本然醫師,來和大家聊聊有關「兒童安全用藥」的話題。

蔣本然

百匯醫療(中國)兒科醫師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兒科醫學博士

1兒童用藥不當三大危害

俗話說:"是葯三分毒",雖然葯是救命的良方,但同時也可能是有害的毒物。父母作為孩子的法定監護人要負起責任。孩子生病時要及時就醫,不要想當然地把孩子當成大人的「迷你版」,隨意根據年齡將藥物「減半折中」就給孩子吃,這是一種很危險的做法。另外,許多老一輩人的偏方缺乏科學依據,孩子生病要找專業的醫護人員治療,切不可妄下判斷,隨意憑經驗給孩子吃藥。

危害一:葯源性腎病

發生原因多為抗生素藥物(如氨基甙類抗生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等)、解熱鎮痛類藥物使用不當。如果是長期大劑量用藥,十分容易引發孩子葯源性腎病,且孩子年齡越小(0-2歲階段),發生損傷的幾率越大。

葯源性腎病的癥狀:血尿、蛋白尿、少尿、高血壓、水腫以及急性腎功能不全。

危害二:葯源性耳聾

發生原因多為水楊酸類葯、部分利尿葯、部分抗生素(如鏈黴素、慶大黴素、青黴素類、氯黴素等)使用不合理,就會引發葯源性耳聾,且常帶來雙側性、永久性損害,也是造成兒童聽力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

葯源性耳聾的癥狀:雙側對稱聽力損失,常伴有耳鳴。

危害三:葯源性肝病

發生原因多為部分抗生素(如磺胺類、紅霉素、四環素等)、解熱鎮痛類藥物使用不當而引發。

葯源性肝病的癥狀:嘔吐、食欲不振、精神差、徹夜啼哭、黃疸,嚴重者還會引起急性肝壞死。

2買兒童葯避開三大雷區

雷區1:同一藥物成分,不同規格

同一種藥物成分,在市場上銷售時是有不同規格的,也就是說,它有不同的濃度,不同含量,不同劑型的區別。比如,兒童使用的退熱藥物泰諾林(對乙醯氨基酚),有混懸液和滴劑兩種包裝。看上去好像只是大小不同,實際上它們的濃度也是不同的,小瓶含的有效成分是100毫克/毫升有效藥量,大瓶含的有效成分是32毫克/毫升有效藥量。二者在劑量上相差3倍。比如美林(布洛芬),也有滴劑和混懸液,分別是40毫克/毫升和20毫克/毫升。再比如順爾寧,有4毫克,5毫克和10毫克不同的劑量包裝。還有哮喘患兒的常用藥舒利迭(沙美特羅和丙酸氟替卡松)有三種不同規格,分別是50μg沙美特羅和100μg丙酸氟替卡松,50μg沙美特羅和250μg丙酸氟替卡松,50μg沙美特羅和500μg丙酸氟替卡松。現實生活中經常會有家長搞混二者而導致孩子用錯劑量。所以提醒家長們去買葯時,一定要仔細看說明書,避免這一用藥誤區。

雷區2:很多藥物包裝相似

在市場上有很多藥物包裝相似,尤其是同一個藥廠生產的不同藥物,包裝樣子非常相似。如果家中常備小藥箱的話,盡量將同廠家的藥物分開放置。比如泰諾林和泰諾, 葵花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葵花小兒感冒顆粒和葵花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

雷區3:很多藥物名稱相似

日常我們用的很多藥物,藥名都是比較容易混淆的,比如說阿司匹林和阿莫西林就很容易弄混。還有泰諾林和泰諾,克林黴素和克拉黴素,呋喃唑酮和呋喃妥因,滅滴靈和滅吐靈,甲苯咪唑,阿苯達唑和左旋咪唑等等,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因藥名相似就用錯了葯。

3兒童用藥劑量不能靠猜

雖然我們一直倡導首選兒童專用藥,但在兒童用藥緊缺的大環境下,還多孩子還是會用成人的葯,但是藥物劑量是要嚴格把控的,千萬不能憑藉「用藥靠掰,劑量靠猜」而給孩子亂用。

那麼如何計算兒童用藥劑量呢?在臨床上,有4種計算兒童用藥劑量的方法,即按體重、體表面積、成人劑量折算和年齡計算。

按體重:大多數藥物已經算出每公斤體重,每天或每次的用量,並標註在包裝盒上或說明書上。因此根據孩子的體重決定用藥劑量的方法,目前應用相當廣泛。

體表面積:近年來,國外推薦藥物按小兒體表面積計算,既適於兒童,也適用於成人,科學性較強。

目前上述兩種方法採用的較多。

成人劑量折算:這種計算方法只要知道成人劑量就可以按年齡比例推算出小兒劑量,所以簡便易行,但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不甚相同,雖是同一年齡,但體重各有差異,這種方法比較粗糙。

年齡計算:這個方法很少被採用,但對止咳藥、消化葯等不需要十分精確劑量的藥物,仍可以年齡計算。

4兒童安全用藥八大原則能不用藥就不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大約有70-80%是由病毒引起,大多都是自限性疾病,就是說是可以自愈的。

能少用藥就不多用藥

比如說孩子當下只有發燒的癥狀,那就選擇單一的含有對乙醯氨基酚這個成分的退燒藥,而不選既含有對乙醯氨基酚,又含止咳成份和化痰成份的葯。

能口服就不注射

有很多人覺得打針比吃藥效果好,起效快,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劑型選用原則為:「能口服的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靜脈注射。」意思是指用藥時要首選口服製劑,其次是肌肉注射,最後才選擇靜脈注射。

不盲目聯合用藥

多種葯一起服用,會增加了藥物的不良反應(如含退熱成分的感冒藥和退熱葯聯用),或反而降低了原藥物的療效(如微生態製劑和抗生素同一時間使用)。

不隨意調整藥物劑量

根據醫囑服藥,如果發現療效不佳或是擔心用藥量過多或過少,應該及時諮詢醫生, 而不是自行調整用量。如果藥量不足會影響療效,而過量的話會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

不頻繁更換藥物

藥物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才能發揮作用,這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累積,所以不能才剛開始用了幾次藥物,覺得病情未見明顯好轉就立即改用其他藥物,可能疾病正在逐漸緩解,此時換藥不僅對疾病治療不利,還可能導致耐葯菌的產生。

不自行停葯

每一種疾病的用藥療程不一樣,癥狀好轉或消失並不代表疾病完全痊癒,達不到應有的療程,可能會引起疾病的反覆,所以必須遵醫囑。比如使用抗生素,不能感覺癥狀消失或好轉了就立刻停用,如果沒用足療程用藥不僅容易病情反覆,也容易導致耐葯。

不憑經驗用藥

使用藥物因人、因病而異,上次用這個葯有效,或者聽說用這個葯有效,這樣的經驗並不一定可靠。

推薦閱讀:

留守兒童故意逃學:只要不乖了爸媽就會回家
孩子有審美么?兒童房到底怎麼做?
兒童房吉祥風水布置全攻略
594.與喵共舞295~周末休息
青芒 絨絨兒童馬甲、短褲套裝

TAG:兒童 | 藥物 | 兒科 | 全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