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元教授《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的幾個問題:以
今天講座主要談五個問題:一、歷史觀念問題;二、歷史資料問題;三、歷史文獻認識問題;四、史學研究問題;五、傳統學術的價值和意義問題。
l 一、歷史觀念問題
l 1、歷史與研究者。
l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發生過的事。我們是什麼,是今天的研究者。歷史,它發生很早(過去時),有些事可能失去了與今天的聯繫,或者我們已經難以知道那些聯繫了。很多有聯繫的中間環鏈已斷裂,其聯繫撲朔迷離。我們和歷史是疏離的。特別是古代史,我們不在歷史之中,歷史需要把握。
l 2、歷史學科問題。
l 「中國古代音樂史」屬於歷史學範疇。
l 怎樣理解「古代音樂史」?
l 第一個特點:過去的事件;
l 第二個特點:我們不在場。
l 對歷史資料的強調,彌補我們的不在場。
l 這兩點很重要,是該學科的基本觀念之一。
l 歷史學科的一個基本特點是,以歷史資料研究歷史問題。
l 歷史研究,有一句經典的話,即「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l 1、不以我們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表象紛繁,有濃重的非理性成分。
l 2、邏輯。邏輯是事物存在、發展中某種內在的規律性。它有賴于思維去把握和分析,與人的心智活動相關聯。
l 歷史觀念注意兩點:
l 1、歷史是過去的存在;
l 2、歷史需要認識。
l 這是歷史研究需要思考的兩個問題。
l 二、歷史資料問題
l 1、歷史怎樣與我們聯繫的?或者說,我們和歷史的關係是什麼?
l 2、「今天」不在「歷史」中,歷史是否存在,怎樣存在,又是怎樣顯現?
l 歷史是過去曾發生過的事,歷史不是我們;我們是研究者,不是歷史。
l 我們又如何與歷史有了關係?
l 是由於我們成為了歷史的研究者,我們研究的對象就是歷史。
l 歷史在哪兒?歷史這個對象到底是什麼?
l 一個簡單的回答:是資料,是各種歷史資料。有了歷史資料,我們的歷史研究才發生。
l 可見,歷史資料就是聯繫歷史和我們的橋樑,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橋樑。沒有這座橋樑,我們怎麼進入歷史?很難想像。如何能讓歷史成為了我們的研究對象?是通過各種的歷史資料。
l 在歷史研究中,資料成為了歷史的基礎。
l 三、歷史文獻認識問題
l 1、利用資料是史學訓練的重要內容。訓練的好壞對於學術研究意義重大。
l 訓練的好壞,差別也很大。前面我說了,有些同學碩士畢業了,同樣不會寫論文,不會做研究。這裡面就有處理資料能力的問題。
l 2、三種能力
l 我讀博士時,導師提到三種能力,都與材料相關:找材料,讀懂材料、分析材料。
l 也就是說,史學訓練獲得的三種能力是:能找到材料,能讀懂材料,能分析材料。
l 3、目錄學的重要性
l 關於文獻基礎方面的訓練,有古典文獻學一門學科。古典文獻學大致包括目錄學、校勘學、傳注學、版本學、辨偽學、史源學等,其中最基本的是目錄、版本、校勘三種,尤其是目錄學。
l 目錄學是學術門徑。
l 清代學者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他又說:「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
l 章學誠《校讎通義·序》曰:「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於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語此。」
l 我個人的體會,學習目錄學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可以真正改變我們對資料的看法,並且起到資料觀的轉變。我們說,我們研究的基礎有多深厚?接觸了目錄學和沒接觸是完全不一樣的。
l 學習文獻學、目錄學的目的,是希望學生的研究是建立在我國古代的基本文獻基礎之上的。比如,建立在《四庫全書》基礎之上,不是幾十本書、幾百本書以上,而是建立在幾千種書之上,建立在整個古代歷史資料之上。
l 簡介兩部叢書:《四庫全書》和《續修四庫全書》
l 《四庫全書》,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
l 《續修四庫全書》,1994年啟動,歷時8年,2002年完成,全部1800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續修四庫全書》總共收書5213種,比《四庫全書》增加51%。
l 總起來說,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應在《四庫全書》和《續修四庫全書》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現在其他學界資料還在擴展,如關注碑文、地方志、家譜等等。)
l 現在,我們的情況呢?我們讀了幾本書,我們研究的基礎是什麼?當我們的研究面對上以萬計的書,我們的思考會是怎樣的呢?這會對學術工作產生一種全新的觀念。
l 四、歷史研究問題
l 1、什麼是「研究」
l 中文說研究,用「研究」這個辭彙,而英文用詞是「research」,而不是我們熟悉的「study」一詞。二詞有差別嗎?
l 英語research一詞包括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又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bibliographical research」,二是「bibliographical data」;前者是「書目的研究」,或者「文獻目錄、參考書目的研究」,而後者是「資料」、「資料庫」。
l 另一層意思是「study」,「study」,是指人的心智活動,分析、歸納、判斷、綜合、推理等。這兩者相加才是西方意義的研究,即research。
l 從這點可以看出,研究包括兩大方面,一是資料方面,屬於客觀的方面,不以研究者的意志為轉移;二是心智方面,即主觀方面。主觀必須作用於客觀。
l 在我看來,歷史研究就是一種揭示。把歷史中發生的事情揭示出來。歷史研究主要是資料在說話,而不是研究者在說話,或者說研究者在幫歷史說話,是歷史代言人。但這又是研究者的學術成果,因為這是你揭示出來的,結論是你的。
l 2、歷史資料與學術身份
l 在學術最最基本的準則中,有一條與資料有關,歷史研究同樣如此。
l 歷史研究的重要基礎,就是資料基礎,這已經形成共識,即:歷史研究必須「窮盡所有資料」 儘管這是一個理想,很難說具體的研究真正做到了一條材料都不漏,但它卻是歷史研究的一項基本原則。
l 這一原則體現了什麼呢?體現了學術部門的行規和準則,也體現了學者的學術身份。這些行規和準則是最最基本的職業規範,是衡量學者的試金石。如果學生不知道類似的學術行規,也就是所謂的學術規範,他很難真正走進學術圈內,成為學術體制內的人,即學者。
l 3、如何理解學術論文
l 涉及兩個方面的理解:
l 一、怎樣理解「學術論文生產知識」;
l 二、怎樣理解「學術論文必須公開知識生產的全過程」。
l 如何理解第一點: 「學術論文生產知識」?
l 如果一篇學術論文不能產生知識,其結論不能作為知識被承認,這篇論文就很難說有何價值。學術,是系統的知識。學術論文必須建立在系統的知識之上。離開系統的知識,論點本身就難以被證明。所以,真正能生產出知識的學術論文,它必須是建立在系統的知識之上的。它的前提和論據都必須是被證明了的知識。
l 如何理解第二點:「展示知識生產全過程」?
l 論文是講道理,以理服人。要能以理服人,一個前提是必須公開你所有與討論有關的東西,如公開論題,公開研究對象,公開所有的資料和論據,公開論證過程,說明論證方法,一句話,論證全部在公開的情況下進行。做到這些並不簡單。為什麼要全部公開呢?
l 首先,公開論題,即是說明該論題是否是一個真問題?(有假問題,也需論證。)這就是學位論文都要求有一個研究綜述的理由。綜述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說明該論題的真偽。
l 其次,公開研究對象。要把你討論的什麼問題擺出來。讓讀者也看到你討論的到底是什麼。在作者和讀者都知道和明白所討論的是什麼。哲學、美學研究不是經常有先定義概念、說明命題的情況嗎?就屬於此種情況。歷史研究就有事先擺材料,描述對象,也就是把研究的對象公開在讀者面前。
l 複次,公開所有的資料和論據。兩方面:一是把具體的資料和證據的原始面貌擺放在論文中,包括把不利於作者結論的材料和與支持你的結論相矛盾的材料擺在論文中,讓作者和讀者在看到同一個材料,並在此基礎上來討論;二是引文註明出處,公開資料的來源以及知識的背景。
l 再次,公開論證過程,所有支持結論的論證過程都必須在論文中進行,以顯示論證的嚴密和有效性,公開論題、論據和結論間的邏輯關係。
l 4、資料與方法
l 資料與方法,有兩種主要關係。一是從問題出發,找資料解決問題;二是從資料出發,發現和解決問題。各有所長。二者不是截然劃開。從研究生訓練講,我比較重視後者。它有幾個好處:其一,按部就班,比較穩妥;其二,重視基礎,熟悉文獻工作;其三,在規定時間內,能夠完成學位論文。當然,學生要打三方面基礎:一是資料基礎;二是熟悉學術前沿;三是方法、認識、思辨基礎。但有時只能選擇有所放棄。
l 文獻工作有一個程序是整序。整序是將資料按研究要求歸類,是資料組合成為有價值的系統。這些系統的資料呈現出有價值的取向並形成某種結論。一般來說,結論或推論都應該是資料的邏輯結果。何為邏輯結果?即資料說什麼,結論就是什麼。
l 5、學術著述的價值和貢獻
l 學術著述提供兩個東西:一個是觀點、結論或推論;一個是系統的資料。後一種東西甚至比前一種更為重要。因為,觀點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隨時可能被超越,但是人們必須正視那些系統的資料。它為後學提供該研究的文獻基礎,成為學習和研究必須重視和利用的資料。
l 五、傳統學術的價值和意義問題
l 傳統學術也是人類的認知方式和經驗,對於中國音樂史學來說,傳統學術與現代史學的結合有很多天然的契合點。
l 古代音樂史的一項基本工作,就是必須處理古代文獻,必須面對古代文字,因此,它就必然涉及到許多的傳統學術。
l 比如,要找材料,就需要古典文獻學:目錄、版本、校勘、輯佚、辨偽、史源。比如,要弄清楚文字的含義,就需要傳統小學:文字、音韻、訓詁。比如,要弄清古代學術史,就需要學習傳統的經學和考據學,等等。
l 而事實證明,我國古典文獻學、傳統小學、經學和考據學對古代音樂及其名物制度的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l 所以,在傳統學術有一說法:「由小學入經學者,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史學可信」。可見,在傳統學術中,小學當為眾多學術之根柢。
l 然而,我們今天的古代音樂史的教學和知識體系,可以說基本上放棄了傳統的小學及古典文獻學,放棄了傳統的學術。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