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逸聞趣事之二白居易(第二部分)

開鑿八節灘

白公年輕時就立下兼濟之志,雖然一生坎坷,兼濟之志屢屢受挫,但是直到晚年,他的兼濟之志並未泯滅。就在他七十四歲高齡那年,仍然親自主持完成了開鑿龍門八節灘這一壯舉。

  晚年的白公經常住在龍門香山寺。初冬一天夜裡,天空飄著大雪,詩人覺得周身寒冷,便擁著火爐睡覺了。忽然,遠處隱隱約約傳來陣陣啼飢號寒的聲音,聲音久久不能停息,白公也久久不能安眠。後來,連續幾夜如此,他的心情再也不能平靜了。這天夜裡,他在家僕的攙扶下,冒著風雪,深一腳淺一腳地往西南方向走去,終於在伊河的八節灘,親眼看到了這樣一幅觸目驚心的圖景:八節灘七拐八彎,象一條巨蟒盤踞河面。灘上怪石嶙峋,險象環生;河中急流,忽兒似脫韁野馬,奔騰直下,忽兒又如烏龍絞柱,迴旋翻滾。這時,一支船隊正順流急駛而來。快到灘頭時,船上的艄工紛紛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用盡全力拖住船身,減緩船速,一步一步,艱難地把船護送過灘。就在最後一隻船將要過灘時,只聽得一位年老體弱的舵手一聲驚叫,船撞到了峭石上,船身碎了,老舵手被摔成重傷。夜幕中,頓時響起呼天喚地哭叫聲……白公回到香山寺住處後,腦海里總在翻騰著八節灘上那令人悲傷的情景。這一夜,他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睡,他想到:八節灘必須開鑿,再不能讓它吞噬船工們的生命了!可是,誰能來主持這項艱巨的工程呢?誰能出這個資呢?經過苦苦冥想,他拿定了主意,下了決心。天不亮,他就敲開了香山寺主持僧的房門,又一連幾天在洛陽城內的富紳們面前遊說,反覆向他講述八節灘是吃人灘,開鑿八節灘,勝造九級浮屠?他的精神感動了香山寺主持和眾多僧人,以及一些富紳。於是,香山寺里擺出了幾個功德箱,善男信女紛紛投入銀兩,一些富紳紛紛捐款。兩年過去了,開鑿八節灘的資金基本籌積齊備。

  白公和大家決定利用冬季伊河水量較小時開山控河。伊河流域的船工們、龍門一帶的老百姓的石工,聽說白大人有此壯舉,紛紛自帶工具前來,在八節灘紅紅火火地幹了起來。白居易三天兩頭親自來八節灘察看。經過一個冬天的施工,八節灘內的九峭石被鑿掉了,伊河河被疏浚了。

  就在八節灘正式通船的那一天,白公兩首《開龍門八節灘》的律詩,刻在河邊的一堆巨石上。其中一首寫道:「七十三翁旦暮身,誓開險路作通律。夜舟過此無傾覆,鑰脛從今免苦辛。十里叱灘變河漢,八寒陰獄化陽春。我身雖歿心長存,暗施慈悲與後人。」

  兩年後,即會昌六年八月,白公在重病之後於世長辭,時年七十五年。家人遵照他的遺囑,將他安葬在松柏長青的香山琵琶峰上。在他入葬那天,遠近的船民和老百姓都趕來送葬。從此以後,洛陽人和四方遊客經常來到他的墓前灑酒祭奠。因此,白公墓前的泥土總是芳香而濕潤。

修建白公陵

「龍門西山楚王嶺,楚王嶺上楚王星。楚王星,亮晶晶,晚上看著眼睛明。爺爺用它照夜路,爹爹用它照前程。我對楚王常祈禱,保佑子孫永昌盛。」這是我蒙童時爺爺教我學說話的兒歌,如今我孫兒也會唱。

  兒歌中所說的「楚王」便是白氏受姓始祖白公勝。何為「受姓始祖」?即白公勝為中國第一個姓白的人,因此說普天下白氏都是他的子孫。白公勝即為「楚王」,又是怎麼葬在龍門西山的呢?

  據《史記》記載:白公勝是楚太子建之子,其父公元前520年受浼在鄭遇害身亡,白公勝四歲失恬由伍子胥攜帶飄泊吳地,三十七歲歸楚,任巢大夫,受封白邑(今河南息縣),故以邑為氏。令尹子西輔國異權,民憤極大,白公遣部將殺子西,劫惠王,踞郢都,遂立為楚王。因白公心胸良善沒有採納必要的「焚庫」、「弒王」的建議,後被葉子高擊敗,歿於荊山,部將石乞將其安葬。白公五子白乙、白丙、白巳、白降(音hong)奔秦為將,幼子白張匿楚失傳,白公墓因此而乏祀。

  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白居易任河南尹。河南尹即河南府最高行政長官,所得供俸由刑部侍郎的一百戶耀升為三百戶都沒能使他驚喜。使他驚喜不置的則是好友武昌節度使元稹正月初三遣快役送達的函翰。言將士在荊山人跡罕至的深谷中尋見了公孫勝墓穴,遺骸,楚簡,及當年公孫勝使用的佩劍,雖逾千年,劍銘清晰可辨。白居易讀罷信翰淚如雨下,慨然長嘆曰:誠天助我也……。他借正月二十,六十華誕宴慶之時,對遠親近族說:「我白氏宗族因得始祖勝公蔭靈庇護,族昌業大,人丁興旺,我尋祖塋二十多年不見,負疚有年。今悉始祖孤眠江漢僻壤,逢今日合會,似旱田得雨,望族親共議,將公骸遷來東都,宜子孫春秋祭祠,聊以慰生。」

  白氏眾親交口稱譽立擁不替,壽筵甫畢,隆冬酷寒,白居易不忌諱日立遣時任邠寧節度副使的堂弟敏中、嗣子景受代表自己踏雪南下至荊山。

  白居易在洛擇選墓地,造墓碑,搭祭堂,廢寢忘食,事必躬親。他對第一次做的石碑很不滿意,認為碑小不能與白公身份相匹,故將其棄置履道里故宅,又拿出自己一年的俸祿做一巨碑,該碑通高6米,寬1.65米,厚0.55米,碑首八龍飾,盡顯帝王之尊。捧骸北歸時時遲,焚香祈禱寄哀思。

  堂弟敏中一行捧祖骸歸洛之日,白居易率族人趕至城外跪接靈骨,眾族親簇擁著暫按放在香山寺設置的靈堂的神位上,先由白居易跪讀告祀先祖公勝文,文曰:「歲在大和辛亥之春,三十八代裔孫河南尹白居易攜白氏上下族親齋戒沐浴叩首跪接我先祖諱公勝之靈骸歸。每念先祖,乃攪肺腸,深夜難寐,凄愴無垠。先祖不畏人虐,不畏矛戟,棄小義雪大恥,匡時討理,祖命多蹇,無天可告,無地可依,兵敗荊山飲恨而縊,羅星走日,時過人非。其適居易孫六十花甲遷祖公墓於東都佳地,謹以請酌嘉蔬之奠,召先祖德行延於後嗣,冬得時雪春得時雨,擇仲春五月初五,再呈昊天之吊禮,窆先公骸骨於龍門西山南麓,權當先祖梓里。」言以心誠焚黃制以獻,叩頭再拜,伏惟尚饗。

  念畢,白居易親手執佛長跽,又由香山寺主持鑒空,禪宗南嶽門下二世法嗣佛光如滿大和尚率眾弟子念九天九夜超渡亡靈經。共與道場參加超渡亡靈者還有:泗州開元寺主持,廬山東林寺主持,蘇州福先寺主持、南院寺主持、重玄寺主持,東都大律大德長聖寺主持各隨寺僧雲集香山。八主持供奉道場重於一時,山上山下經幡幢幢,人山人海。靈殿內由香火燭千點,僧跪滿地。白公勝靈骸由香山寺移至西山向陽地,擇恩公伍子胥被夫差投河的悲天哀地端午日,按唐《祭典》更是隆重無比,來參拜弔唁者窮城幾盡,墓前的伊河中龍舟條條經塞河道。

  白居易跪在白公墓碑下,哀淚盈襟的讀了祭文,凡見者無不為之慟容。秦宮煙滅,楚闕無存,龍門青山上依舊矗立著白居易為先祖白公勝攜刻的巨大墓碑,留溢著幽哀的神情,吸引著海內外前來憑洛陽民間傳說

白劍

  白居易晚年在東都洛陽度過了十八個春秋,卒後葬於龍門東山琵琶峰上。後裔繁衍,世居洛陽。白氏後裔以先祖功德為榮,流傳許多傳說故事,神奇迷離、生動感人,充分反映了白氏後裔對先人的無限崇敬和愛戴。

一、神鹿引路

  元朝末年,洪武兵伐中原,元順帝失位,洛陽大亂。白氏族人百餘人,各奔他鄉避亂,大多外逃未歸。白居易32代孫白介、白超兄弟二人,為避兵亂,西逃宜邑,居宜陽城北門裡。洪武定位十四年,介公歸遷洛城南庄,超公則安居宜邑。介公歸洛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赴香山拜祭先人。家人備好祭品,一行十餘人,經伊河,船夫聞訊,爭相擺渡。介公欲付銀兩,船夫連忙謝絕:「不能收,不能收,若不是白氏先人當年開鑿八節灘,我們仍得下水推舟矣!」

 由於連年戰事,白公墓碑毀塋平。琵琶峰周圍,雜草叢生,介公等人幾經周折,仍未找到先塋。介公心思:「難道我白氏裔孫從今無從祭祀祖宗不成?」忽然,眾人面前出現一隻黃色神鹿, 介公對眾人言:「定是先人顯靈,神鹿引路。」於是,眾人尾隨神鹿而行,至公墓前,神鹿消失。介公等人果然在草叢中發現白公墓殘碑。介公等人見祖塋如此殘狀,愴然淚下,決定重修白公之墓。經過兩年的精心籌劃,於明洪武十六年春,重修白公之墓,又將白氏宗譜整理成冊,使白氏譜系免於斷續。迄今,白氏後裔對介公修墓立石,續修族譜之事,有口皆碑。

二、將軍拜墓

  民國年間,大軍閥吳佩孚住兵洛陽,欺上壓下,獨霸一方。馮玉祥大將軍奉命討伐,圍城三天,仍攻不下,且士卒傷亡殘重,軍心混亂。馮大將軍心如火焚,當晚,視察軍情,月光下,發現白公之墓,令隨從退下,親拜白公墓。叩畢,仰頭道:「詩神在天之靈,倘若保佑吾順利攻克洛陽,定為汝修墓。」馮將軍拜墓後,次日,再次組織攻城,果然,一舉攻克洛陽。吳軍節節敗退,吳佩孚也被趕出洛陽。

 慶功宴後,馮將軍繼續西征,因軍務繁忙,竟忘記了修墓之事。行至陝西潼關,忽有一白髮老翁從天而降,攔住大將軍的高頭大馬,大將軍問道:「哪道神仙,因何擋道?」老翁反問:「將軍可記得洛陽之戰,琵琶峰前許諾老翁之事?」馮將軍如夢初醒,立即下馬道:「詩神請回,三日之後,定返洛修墓。」待馮大將軍話音剛落,老翁已悄然消失。馮玉祥將軍迅速回馬,重返洛陽,專程修復了白公之墓。修墓時,他驚奇地發現,琵琶峰乃是一座石山,唯有一天然洞穴安葬白公,驚嘆:「真乃絕地也!」從此,大將軍馮玉祥拜修白文公墓之事在洛陽民間傳為佳話!

三、白牡丹

  白公墓前有一牡丹池,種植著清一色的白牡丹,盛開時節,如玉似雲,十分耀眼。據說,這是白公生前的蓄意安排。

 相傳,唐元和年間,不知從何處吹來一陣風:「紅牡丹為富貴,白牡丹不吉祥。」片刻,白牡丹被一一掐掉,有些種花者乾脆將白牡丹連根拔掉,任意遭踏。此時,白公因母病逝,辭官丁憂三年,初回朝中,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公「兼濟天下」之志不能實現,十分苦惱。見白牡丹被如此冷落,聯想自己的處景,隨吟詩道:「白花冷澹無人愛,亦占芳名道牡丹。應似東宮白贊善,被人還喚作朝官。」白公憐憫白牡丹,他將被拋棄的白牡丹收集起來,「眾嫌我獨賞,移植在中庭。」從此,白府只植白牡丹,至晚年居洛陽履道里,所養植的白牡丹已是瓊玉滿園。這年冬季,白府院內的白牡丹忽然開放,與白雪競美,而且花大出奇。白公請來親朋友好友以及「九老會」的成員前來賞花,轟動洛陽。賞花畢,公設酒宴招待眾人,送別客人回府,忽見一群美貌少女著白衣,戴玉花,從牡丹叢中走來,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放聲高唱:「絕代只西子,眾芳唯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下漫誇蘭……」白公酒醒後,欣喜不盡,意識到白牡丹才是真正的「牡丹仙子」。臨終,他囑咐家人一定要在墓前種值白牡丹。

四、一白二姓

在河洛白氏後裔中流傳最廣泛的當屬「一白二姓」,或叫「石白之分。」即洛陽地區一部分白姓為「石敬塘」之後繁衍。白字一撇出口的「白」姓為石白,不出口的「白」姓為正宗白居易後裔。

 傳說,白居易與「石敬塘」同朝奉君時。有一次,「石敬塘」與皇上娘娘下棋,一陣風吹過,棋子撒落滿地,「石敬塘」撿棋子時,不慎措到了娘娘的腳,娘娘大哭,告於皇帝,皇上大怒,傳旨:「將調戲娘娘罪人石敬塘家滅九族。」白公弄清真相後,急忙上殿面君,皇上見白居易上來奏本,賦詩一首:「大膽石敬塘,敢摸娘娘腳。居易來保奏,究竟為什麼?」面對皇上的質問,白公也賦詩對答:「不是石膽大,並非想作惡。風吹棋子落,誤摸娘娘腳。」儘管白居易全力保本,「石敬塘」仍未逃脫家滅九族之厄運。部分石姓將祖塋的「石」字上面一橫塗去,真於「口」字中,變「石」為「白」,逃脫了朝廷的追殺。這些「石」姓人家也世代改為白姓了。

 該傳說實為荒唐之傳說,因石敬塘為後晉人,比白公所處的唐代晚百餘年,不可能同朝奉君。這個故事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白公當朝面君,直言敢諫。編選此故事的人用意在於此也! 

  居易情感世界是寂寥的、落寞的,這體現在他的宿州符離情結中。綜觀其詩文,其中26首情詩不乏對戀人湘靈的刻骨相思。

  才子佳人,情竇初開,於是雙雙陷入深深的初戀之中。數日來,白居易眼前總有湘靈俏麗的倩影。激情難抑,於是吟成《鄰女》一絕:「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綉床前。」

  白居易再經宿州,泊舟重訪故居,賦五律《汴河路有感》:「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還……啼襟與愁鬢,此日兩成斑。」

  白居易是幸運的,睢南古原春草啟其詩魂,宿州符離少女湘靈助其情思而成為「長恨歌主」,然而他的情感生活卻是痛苦的、不幸的,其情感世界是寂寥的、落寞的。這體現在他的宿州符離情結中。綜觀其詩文,其中26首情詩不乏對戀人湘靈的刻骨相思,對「不如村婦」的妻子楊氏的鄙夷,對生母的隔膜與無奈。他在以一對三的糾結中痛苦掙扎,以侄為親子,以詩為命伴,以思憶為慰藉,在深廣的落寞中終其一生。

  ·劍斷連理·

  白居易生於下邽(陝西渭南),父白季庚為彭城縣令,因說服徐州刺史李洧脫離叛藩歸順中央,唐德宗擢升其為徐州別駕兼徐泗觀察使。因戰亂而將家安在轄境內稍安定的符離縣。建中三年(782)十歲的白居易隨家定居在縣東關外毓村宅東林草堂。在母親嚴格管教下,經五年苦讀,學業大進。於是南遊蘇、杭飽覽江南風物以廣見識。中秋歸來,發生了影響終生的大事:他發現在看熱鬧的人群中,竟有一位天仙似的少女。略加辨認,原是五年前曾青梅竹馬嬉戲的小丫頭湘靈。驀然見到,幾疑嫦娥臨世!幾年來湘靈在閨中亦風聞白公子才貌超群,猛見其格調儒雅、風度翩然,不由得心頭一熱,蓮臉生暈。白居易看在眼裡,刻在心中。四目傳情,默然而散。

  才子佳人,情竇初開,於是雙雙陷入深深的初戀之中。數日來,白居易眼前總有湘靈俏麗的倩影。激情難抑,於是吟成《鄰女》一絕:「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綉床前。」

  湘靈得詩的反應只能從想像中得之,白居易呢,仍朝思暮想,坐立不寧。有時院中佇立,凝望東鄰湘靈綉樓,有時桌前痴坐,長吁短嘆。苦思數日,吟成小詩一組《晝卧》:「抱枕無言語,空房獨悄然。誰知盡日卧,非病亦非眠。」《夜坐》:「庭前盡日立到夜,燈下有時坐徹明。此情不語何人會,時復長吁三兩聲。」《暮立》:「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有感》:「絕弦與斷絲,猶有卻續時。唯有衷腸斷,應無續得時。」

  「抱枕無言」,虛擬也;「非病非眠」,相思也;「長吁」、「腸斷」,相思之深也……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痴情爆發難抑。白居易為此寫了民歌體小詩《花非花》以詠其與湘靈的幽會:「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如朝雲無覓處。」他把如花而不是花的湘靈喻為與楚襄王幽會的「朝為雲暮為雨」的巫山神女。

  「清風吹枕席,白露濕衣裳。好是相親夜,漏遲天氣涼。」詩題為《涼夜有懷》,題下自註:「自此後詩並未應舉時作。」此註明示為早年作,內容與《花非花》相類,而《期不至》則寓有淡淡的愁思:「紅燭清樽久延佇,出門入門天欲曙。星稀月落竟不來,煙柳朦朧鵲飛去。」《春眠》:「枕低被暖身安穩,日照房門帳未開。還有少年春氣味,時時暫到夢中來。」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嚴酷的現實降臨了:貞元四年(788)春,父親移官衢州別駕,白居易只有隨家赴衢州。相聚半年,山盟海誓將成泡影。也許母親已察覺防範,竟無告別的空隙!白居易匆匆寫下了《潛別離》:「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期矣!」揪心情、憤懣恨,洋溢在字裡行間,摧肝裂肺,令人不忍卒讀。

  ·刻骨相思·

  在衢州,父母對白居易督責有加。向學之隙,白居易常冥想苦思,懷念湘靈。秋去冬來,相思彌深。憶宿州符離東林草堂的溫馨,對比眼前的凄冷,賦《冬至夜懷湘靈》:「艷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反覆瞻玩,猶感不足,深深的無奈中再賦《寄湘靈》:「淚眼凌寒咽不流,每臨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後西樓上,應倚欄杆獨自愁。」

  由於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心情又壞,加上相思的折磨,不到兩年,已疾病纏身。白居易賦詩紀之:「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苦思苦戀中,又捱了一年多,春草春花撩得春心繚亂,假託《古意》為題嘆道:「脈脈復脈脈,美人千里隔,不見來幾時,瑤草三四碧……昔為連理枝,今為分飛翮。寄書多不達,加飯終無益。心腸不自寬,衣帶何由窄?」

  白居易以養病和無人切磋學業為由,懇求父母讓自己暫回符離白幼文處。年過花甲的白季庚愛子心切終於違背妻子的意願,斷然讓兒子回符離。白居易如出籠鳥、脫鉤魚,與「符離五子」劉五、張仲素、賈握中兄弟等共同研讀,抽暇泛舟陴湖,登長島、三山,游武里山、流溝寺,盤桓在詩酒間。更重要的是祖從兄幼文理解並支持白居易,使之與湘靈繼續交往,重溫舊夢、尋故情。

  好景不長,貞元九年(793),白季庚又移官襄陽別駕,白母以白季庚年老多病為由,逼白居易隨父去任所而斷與湘靈交往。白居易留戀符離,勉強拖了一年,因父病無奈才戀戀不捨地赴襄陽看父親。行前白居易與湘靈揮淚話別,多情的湘靈取出自己常用的雙盤龍銅鏡贈給白居易,供其路上使用、把玩。

  白居易見到扶病的老父,感慨萬千。次年,白季庚卒於任所官舍。白居易葬父於襄陽東津鄉南原後並未廬墓而偕母回符離服孝丁憂。在母親的嚴格管束下與「符離五子」共同研讀備考,與湘靈偶有交往,亦遭母怒斥。

  貞元十四年(798),母令白居易服滿即去浮梁縣白幼文處。次年秋去宣城應鄉試,中舉後赴西京。貞元十六年,白居易春闈及第後旋即趕回符離。貞元十八年秋,再赴西京時,因白居易誓娶湘靈的抗爭失敗,湘靈已感到前路渺茫,於是把精心綉制的「錦表綉為里」的履綦贈與白居易,以表達「雙行復雙止」的最後希望。在料峭的寒風中,濉水上白居易的乘船開動了,望著送行的人群中湘靈揮動的白手絹,白居易肝腸寸斷地吟著《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貞元十九年,經吏部考核,白居易拔萃登科,題名雁塔,授予校書郎,時年32歲。冬,回符離搬家,結束了長達22年的宿州符離的生活,故他把符離看作故鄉。

  歲月悠悠,一個西風裊裊的秋日,那一次的傷別,詩人濡墨寫下痛楚的《感秋寄遠》:「惆悵時節晚,兩情千里同。離憂不散處,庭樹正秋風。燕影動歸意,蕙香銷故叢。佳期與芳夢,牢落兩成空!」佳期不再,芳夢無蹤,兩情何堪……

  貞元二十一年(805),白居易的校書郎期滿,便準備制舉考試,但仍憶念著符離的戀人:「悠悠一別已三年,相望相思明月天。腸斷青天望明月,別來三十六回圓!」(《三年別》)

  元和二年(807)秋冬,35歲的白居易仍苦戀著湘靈而不願結婚。他由周至縣尉調回京城,長夜漫漫,面對孤燈成《獨眠吟》二首:「夜長無睡起階前,寥落星河欲曙天。四五年來明月夜,何曾一夜不獨眠!」「獨眠客夜夜,可憐長寂寂。就中今夜最愁人,涼月秋風滿床席。」

  終身不娶的對抗,直抗到37歲,抗不住體弱多病的母親和族人、親友的苦勸,最後,白居易和楊氏小姐結成夫婦。楊小姐何許人也?高官楊汝士之妹;夫妻情如何?從寥寥的幾首贈內詩中可知。新婚詩洋洋30句,多嘮嘮叨叨的說教,有「情」的一句是「君雖不讀書」;爾後的《贈內》詩有「莫對明月思往事,損君顏色減君年」,往事似與湘靈有關。更有「柔桑初綠即為別,柿葉半紅猶未歸。不如農婦識時節,解為田夫秋搗衣」。半年長別為何?頗堪回味。更有甚者,題為《贈內》竟曰「三聲猿後垂鄉淚」——鄉、鄉關、故鄉、故園等在白詩中均指宿州符離,白居易在楊氏面前已毫不掩飾對湘靈的相思了。詩人與楊氏的「冷戰」似在加劇,當白居易調升,楊氏得授邑號時,他對楊氏的鄙夷與斥責已溢於言表。他說:「吾轉官階常有愧,君加邑號有何功?……倚得身名便慵墮,日高猶睡綠窗中!」《妻初授邑號告身》楊氏讀之作何感想?

  ·此恨綿綿·

  結婚三年,即元和六年(811),母親看花墮井而逝,白居易為母丁憂而居下邽渭村。時間寬裕,他回憶和湘靈相處的始終,忍不住拂拭摩挲湘靈饋贈的、飽含深意的雙盤龍銅鏡並賦《感鏡》(五古五韻):「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終年不開匣,紅埃覆青銅。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罷重惆悵,背有雙盤龍。」龍雙人單,情何以堪!

  在一個夜雨綿綿的晚上,蕭蕭雨聲中詩人愁思滿懷地長吟:「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鄉遠不得見,無日不瞻望;腸深解不得,無日不思量……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夜雨》)

  丁母憂自然會經常憶及母子關係,思前想後感慨殊深!隔膜與冷淡源在母親認為湘靈美艷有餘婦德不足而難為「命婦」。堅持正統的生母極力反對,何況門不當戶不對。至其泣求詩人聘娶楊氏時,雖勉強應承終致夫妻間若即若離同床異夢而遺恨無窮。考白詩近3000首竟無片言隻語及於生母,其隔膜可見。親子、夫妻關係的冷漠、凄清,更凸顯了往日宿州符離生活的溫馨。在情感的沙漠中徜徉的詩人,對少年時戀人的相思油然增多、加濃。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被貶江州。次年,因晾晒衣物發現珍藏的湘靈贈與的信物,不禁感慨系之!於是惆悵地賦《感情》以寄嗟嘆:「中庭曬服玩,忽見故鄉履。昔贈我者誰?東鄰嬋娟子。因思贈時語,特用結終始。永願如履綦,雙行復雙止。自吾謫江郡,飄蕩三千里。為感長情人,提攜同到此。今朝一惆悵,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可嗟復可惜,錦表綉為里,況經梅雨來,色暗花草死。」故鄉初戀心上人的饋贈啊,深寓雙行雙止的深意濃情,竟履雙人只可奈何!睹物思人,別時情景歷歷、話語諄諄……

  長慶元年(821),白居易在京任主客郎中知制誥期間,因登樓而又望故鄉,再賦《寄遠》:「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兩腋不生翅,二毛空滿頭!坐看新葉落,行上最高樓。瞑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蒼茫的暮色,無端無緒,無邊無際,儘是詩人的離情別緒,無盡的相思與無奈!

  長慶四年(824),年過半百的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回京,途經宿州,返故居,賦《甬橋舊業》,見到了湘靈。他滿懷內疚與慨嘆吟《逢舊》七絕:「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應被別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見恪守非己不嫁的湘靈舊容雖減而風韻依然,新恨徒添,恨何如哉!

  太和八年(834),白居易再經宿州,泊舟重訪故居,賦五律《汴河路有感》:「三十年前路,孤舟重往還……啼襟與愁鬢,此日兩成斑。」想像啼襟成斑的四十七年前戀人仍獨守西樓,自然渴望重溫舊夢。據傳湘靈不願衰顏相見而回白居易一紙,大意說,賴父母的理解支持,得以踐終身非汝不嫁的承諾;父母仙逝後,兄弟孝友,遵親遺命,令己以居士身份,西樓奉佛誦經;家產尚豐,溫飽無虞,晨鐘暮鼓應和木魚,三十年來,早成習慣,老大修道,塵心死灰……白居易於心不甘,探親訪友,盤桓數日,湘靈頻頻入夢,因賦《夢舊》問湘靈:「別來老大苦修道,煉得離心成死灰。平生憶念消磨盡,昨夜因何入夢來?」

  「因何入夢」之問是含淚的幽默吧!傳說湘靈見詩淡然一笑,令胞弟傳話:「既然夢中已見,就是話別了——極樂世界再見吧!」

  白居易怏怏地離開曾生活二十二年的故鄉,雖獲得了熾烈永恆的真情卻有始而無終。他可是懷著憧憬與希冀重返故鄉的啊,或因聰慧多情的湘靈羞以緇衣衰顏見故人而欲定格形象於青蛾靚顏,故爾避免了花甲戀人蒼顏互睹垂涕的尷尬。然而,蒼髯白髮的詩人行將永別曾給予自己歡樂與真愛的東林,永別生活成長足足半個世紀的故鄉古符離,尤其是欲見而未得見的戀人,心情如何實難想像!

詩人就要離開了,希冀與失望、溫馨與凄清、甜蜜與苦澀、欣喜與悲愴,一齊湧上心頭,匯聚成莫可名狀的悵惘與落寞。他輕輕地呼喚著:白鷺翔泳的陴湖!紅鯉嬉遊的濉水!秀麗靜謐的流溝寺!恬然安堵的朱陳村……頗不情願地踏上黃塵漫漫、衰草瑟瑟的荒城古道。

顧況戲白居易

白居易初次參加科舉考試時,名聲還不響,把作的詩送給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三字),便和他開玩笑說:「長安城物價昂貴,(在這兒)住下很不容易。」等到批卷閱得《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大為驚奇,拍案叫絕,馬上改變語氣,鄭重地)說:「能寫出如此(好)的詩句,居住在這裡又有什麼難的!我之前說的話只是開玩笑罷了。」

白居易在唐王朝詩壇上的影響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這裡的「質而徑」、「直而切」、「核而實」、「順而肆」,分彆強調了語言須質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並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於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凄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蕩,不能自已。

主題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志」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情景。

閑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云」(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曆(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作品風格關鍵詞

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

經典之作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背景】

唐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言》詩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閑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其一),「兩回左降須知命,數度登朝何處榮」(其五)。過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官通州司馬,聞訊後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奉和。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陝西渭南縣附近),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卒於武宗會昌六年。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後因宰相武元衡事貶江州。長慶年間(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寶曆二年(825年),調任蘇州刺史,後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後卒於洛陽的香山。

《池上竹下作》

  穿籬繞舍碧逶迤,十畝閑居半是池。

  食飽窗間新睡後,腳輕林下獨行時。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

  何必悠悠人世上,勞心費目覓親知?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簡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並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後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瀰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翻開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讚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琵琶行圖》

  憶江南(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遊?

  憶江南(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長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又余,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長恨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蝦蟆(há má)陵]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春中與盧四周諒華陽觀同居》

  性情懶慢好相親,門巷蕭條稱作鄰。

  背燭共憐深夜月,踏花同惜少年春。

  杏壇住僻雖宜病,芸閣官微不救貧。

  文行如君尚憔悴,不知霄漢待何人。

《放言》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是無?

  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營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珠?

《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注釋】:

  ①花非花、霧非霧:說它是花么?不是花,說它是霧嗎?又不是霧。

  ②來如句:來的時候像一場春夢,停留沒有多時。

  ③去似句:去了以後,如早晨飄散的雲彩,無處尋覓。

  [簡析] 這是一首情詩。說花非花,說霧非霧,本不是花,本不是霧,花有所指,霧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說出真情——夜半來,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霧,說明確有人來。誰來誰去?隱而不吐。為什麼來?春夢無多,回味無窮;朝雲遽散,惋惜惆悵。春夢者,春情也;朝雲者,「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事也。此詩由一連串的比喻構成,描述隱晦而又真實,於朦朧中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是情詩的一首佳作


推薦閱讀:

【珠寶專欄】你知道古代的達官貴人都用什麼玉嗎?
對古代詩詞中的桃花意象的粗淺認識
盤點古代神話中的那些神鳥,大鵬竟然才排第四。
古代官職的稱謂 你能說出幾個?

TAG:趣事 | 古代 | 逸聞趣事 | 詩人 | 白居易 | 第二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