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讀曲阜

走讀曲阜,就是走讀三孔(孔廟、孔俯、孔林),就是走進孔氏家族的府邸,走入祭祀孔子的廟宇,走近堆埋孔子的墳塋,看一看中國這一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生長、生活並長眠的地方,讀一讀兩千年來孔孟儒家學派的發源和興盛,見一見千百載中孔氏家院家族的輝煌與繁衍。瞻仰孔老夫子,神會前輩先賢。

出汽車站,走松柏掩映的大道,抬眼就能望見還算高大的曲阜老城城牆(新近幾年修復的),城門洞上方四個大字撞入眼帘:「萬仞宮牆」。據說這四個大字還是乾隆皇帝親筆所書的呢。曲阜雖曾為魯國國都,但一座灰不溜球高不過數丈的城牆,怎可稱萬仞宮牆?這裡面必有因由,探究其因,原來孔子典籍《倫語》里就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貢曾在朝廷鋪佐魯君。有一次,魯國大夫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孔子強些。」在場的子貢就打了個比喻說:「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這道牆高不過肩頭,人們一眼就可以看見牆內的一切;我老師孔子的那道牆有數仞高,如果找不到他的門,就無法看到牆內宗廟的雄偉和房舍的多姿多彩。」叔孫武叔聽了這番話,頓時為自己的淺薄感到無地自容。因此後世就留下了孔子學問猶如「萬仞宮牆」之典故。

穿過「萬仞宮牆」下的正南門和瓮城,透過仰聖門城門洞,就看見了孔廟門前的「金聲玉振」大石牌坊,石牌坊後面是一座單孔小巧的石拱橋,橋面是二龍戲珠的石階,橋下清流呈半圓繞過,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塊封蓋,只有泮橋獨存了,過泮水橋就是「欞星門」,「欞星門」 坊額大字據說也是乾隆皇帝手書所題。這欞星二字即為靈星,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是說尊孔如同尊天。「欞星門」算是孔廟的第一道石坊門,因來得早,硃紅色的柵欄門緊閉,孔廟還未開放,只好先沿孔廟東牆北行。走了一下緊鄰孔廟的闕里街,小街的大半都是林立的店鋪,無一例外都在販賣沒有什麼特色的紀念品,穿過了一座鐘樓,小街變成了高牆夾持的衚衕。不知不覺來到了孔俯門前,孔俯大門道是敞開著,購買了三孔的聯票150元(四月一日山東門票統一漲價,原三孔聯票105元;今單票:孔廟:90元,孔俯:60元,孔林:40元)。

按說參觀三孔,因該先從孔廟看起,出孔廟東門就是孔俯,出孔府後門,走鼓樓大街,再出曲阜老城北門,北行直走孔林神道,盡頭就是孔林。這應該說是條省時、省力的標準線路。如今到了孔俯門前,也沒有再折回頭的道理。只好先參觀孔俯了。

有「天下第一家」之稱的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孫世代居住的俯第,從地圖上看它正好位於曲阜古城的中心,坐北朝南,迎面是一個粉白的大照壁,門前左右兩側,有一對2米多高的圓雕雌雄石獅。紅邊黑漆的大門上鑲嵌著狻猊鋪首,大門正中上方的高懸著藍底金字的「聖府」匾額,門兩旁明柱上,懸掛著一對藍底金字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這副對聯相傳是清代大學士紀曉嵐的手書。文佳字美,形象地說明了孔府在封建社會中的顯赫地位。這副對聯口氣之大自不待言,發人深思的是上聯「安富尊榮」的富字,下聯「文章道德」的章字,從聯上可以看出,「富」字上少了一點,「章」字中多了一筆,意思是說衍聖公官職位列一品,田地萬畝千頃,自然富貴沒了頂;孔子及其學說「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聖人之家的「禮樂法度」,也就能天地並存,日月同光。

邁入聖人之門,踏進衍聖公俯。俯內是三路布局,九進院落,三門三堂六廳加內宅院,是典型的前衙後宅式官署建築結構。過三道門來到大堂,這大堂是衍聖公迎接聖旨和處理重大事情之地,大堂正中有紅漆公案,虎皮交椅,道也威風凜凜,兩邊排有一等爵位的儀仗,如金瓜、朝天鐙、雲牌、龍、鳳、虎旗、傘、扇等等,還有一些象徵其封爵和特權的紅底金字官銜牌,如「襲封衍聖公」、「賞戴雙眼花翎」、「紫禁城騎馬」等等,當衍聖公出行時,都有專人執掌,以示威嚴。說起威嚴,在大堂的正中上方懸掛的是一塊「統攝宗姓」的匾額,上刻清世祖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諭旨,要衍聖公「統攝宗姓,督率訓勵,申飭教規,使各凜守禮度,無玷聖門」,規定了衍聖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種種特權。廳堂還擺放著督率訓勵,申飭教規的各種刑具,其中有一件刑具較為特殊,是一根杯口粗的廣東甘蔗,據介紹是要受刑者,蔗棒打身,甘心情願,永記衍聖公老爺的甜處。

大堂之後有一通廊與二堂相連,兩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條大長紅漆凳,稱「閣老凳」。據傳明代大奸臣嚴嵩嚴閣老被劾將要治罪時,曾到孔府來托其孫女婿衍聖公向皇帝說情,當年嚴閣老就是坐在此凳上候見的,而孔府主人連面都未露,讓其坐了半天的冷板凳。據說這就是坐「冷板凳」之說的出處。

如果說孔俯外宅是莊重威嚴的官署衙門的話,那內家宅院就是一座體現嚴謹等級制度,具有完整儒家「規矩」的「豪門大宅」了,開闊的院落,別緻的建築,精美的花園,恬適的環境。厚重的文化氛圍,深隧的歷史積澱,更具有著大家的風範。漫步其中,思緒著生活在這裡的寧靜;行走其間,理念出繁雜人生的悠然。還真有些讓人心曠神怡。做聖人雖然不易,但其後代的生活確實是真真切切的享受。孔子的後裔視孔子故居為祖宗遺澤的風水寶地,世世代代附廟而居,廟宅合一,守護不離。

孔俯與孔廟僅一牆之隔,而孔廟才是孔子生前真正的「故所居堂」。孔廟始於孔子死後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弟子們將其生前「故所居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車、書」。漢初,高祖劉邦首先開啟了皇帝在此祭祀孔子的先河,漢武帝時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孔子的地位有了一定提高,孔廟也得到了一定的修繕。唐宋時期隨著孔子地位大大增強,孔廟更是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到了明清孔子地位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自然而然孔廟也就得到了更大規模的擴建和修茸,逐步形成了今天如此恢弘的規模。孔廟建築是仿皇宮之制,共分九進大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作對襯排列。整個建築群共佔地300多畝,從南到北共長一公里有餘,四周都圍以高牆,配以門坊、角樓。黃瓦紅垣,雕樑畫棟,碑碣如林,古木參天。說孔廟是「天下第一廟」一點也不過分,它不僅在建築規模上堪稱第一,同時也是世界上兩千多座孔廟中最大的一座,是與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並稱的中國三大古建築群。

出孔俯前門,再走闕里古街,見過「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進入孔廟,林立的石碑,遍布的牌坊使人目不暇接。隨著人流走過孔廟的正大門——「聖時門」,眼界豁然,甬道筆直,古柏森森,一種崇佩、敬仰之情悠然而生。又經過幾重門,進入一座碑碣林立,碑亭聳處的庭院,庭院內到處可見碑亭,碑亭內都是歷朝歷代皇帝為祭祀孔廟而留下的巨石碑刻。十多個碑亭根本無法細看,只是看著這幾十、上百隻辛勞的龍之子——贔屓,負重背馱著幾十、上百噸重的石碑安卧,在此存在了上百、上千年,就可以遙想到當年祭祀孔廟的宏大盛況,可以感知當時人們拜謁孔子的恭敬和虔誠。

走過大成門,眼前就是孔廟中的最核心庭院了,瀏覽了孔子親手種植的「先師手植檜」,來到了孔子講學的地方——杏壇。杏壇位於大成殿前正中位置,是為了紀念孔子講學而建的一個亭子。據介紹,孔子當年便是在土台上的杏樹下給弟子們講學的,公元1018年,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擴建,在正殿舊址上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在壇上建成亭。「杏壇」二字的碑刻是金代著名文人党懷英篆書。杏壇碑旁邊還有乾隆皇帝御筆手書的杏壇贊:「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幾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據說文革時杏壇碑因党懷英的黨字而倖免,而其旁邊的御碑且沒有那麼幸運,被斷成數截。至今斷痕仍在,缺損難覓。

站在杏壇亭外,不斷變動著角度去拍攝前上方那座高大的殿宇,這座矗立在兩層台基上的殿宇就是孔廟的正殿——大成殿。它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安岱廟的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成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取「孔子之謂集大成」語意,以贊孔子思想空前絕後,完美無缺,集古今聖賢之大成。大成殿不僅殿宇宏大,裝飾華麗,其建築藝術美妙絕倫,整個建築都是金黃的氣氛,尤其是殿前的十根龍柱,盤龍升騰,出入雲焰之間,口叼寶珠,足踏雲濤,不僅栩栩如生,而且氣勢威武,顯得剛勁且雄渾,為宮殿建築之精品,連紫禁城的龍柱也相形見絀。據說每當皇帝來祭孔時,都要將龍柱用紅綾裹住,以防皇帝妒嫉。

在拍照的不斷走動中體會著大成寶殿的恢弘氣勢。踏上台階,走近殿堂,領略到大殿的宏大巍峨;貼近殿門隔欄,撫摩蟠龍大柱,體驗著殿宇的肅穆莊嚴。拜謁拜謁萬世師表的孔大聖人。站在大殿之下,佇立殿堂門前,似有種無形的力量在涌動,透過眼前紛亂得人群,穿越時空與孔老夫子神會,多少能蘸吸一些千代聖賢孔老儒學思想的芳馨。

沿大成殿迴廊後轉,又看了幾重殿宇,其中聖跡殿內石刻連環畫記述了孔子一生的事迹,象「宋人伐木」、「苛政猛如虎」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也確值得一看。轉看過幾處庭院倉房,來到孔子後人祭祀孔子及其他先祖的家廟,條形供案正中擺放著書寫「始祖至聖孔子暨夫人之神位」的神牌。一個香爐,兩個燭台,顯的簡樸而肅穆,昭示出家祭與國祭區別。孔子故居,孔子和孔子後代遺迹不少,孔氏族譜碑,孔子曾用井,以及矗立在井邊的一段牆壁,這就是著名的藏匿儒家典籍的魯壁,這裡的這個「壁」字又是異寫字,原來壁沒有封口,代表牆裡面有書。這其中有著一個經典的故事:相傳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期間,孔家第九代傳人孔鮒為了避免先人著作被毀,將孔子及弟子的著述翻譯成蝌蚪文,砌在孔子故宅牆壁的夾牆中,終於讓這批著作逃過了大劫。到了西漢年間,魯壁藏書的秘密才被孔家的後人發現,孔安國將蝌蚪文重新譯回古文,使儒家思想在漢代得以發揚光大,這才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好局面。如今壁中藏書早已取走,只留下睿智的傳說而源遠流長。

孔廟東門正對鼓樓大街,街中心的鼓樓正在修繕。搭上招手即停的中巴車,趕往孔林,因孔林門前修路,汽車繞行,又不得不多走了一段路(其實到孔林,出曲阜古城北門,走神道直行即可)。

孔林本稱至聖林,亦稱宣聖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家族墓地。走過孔林的第一道「至聖林」大牌坊,還要向前再走約一華里長的甬道,這近一華里的路段是商販們的天下,甬道盡頭是至聖林城門樓,穿過至聖林城門洞就進入了古木森森,墓冢累累,碑蠍林立,石儀成隊的墓園。據介紹,這裡埋葬著2000多年前逝世的孔子及其子、其孫、曾孫……直到第七十六代的「衍聖公」孔令貽。也就是說自孔子開始,這裡連續不斷地埋葬著他的子子孫孫,至今已有76代,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相傳孔子去世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據介紹林內現有各類古樹名木10萬餘株,上千類花草樹木,爭相鬥艷。各種墓碑、題記4000餘塊,石儀、門坊300餘座。除一批著名漢碑移入孔廟外,林內尚有李格非、吳寬、黃養正、嚴嵩、孔尚任、桂馥、翁方鋼、何紹基、阮元、施潤章、康有為等著名人士及孔子嫡系後裔題寫的墓碑文。這裡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中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生物學價值。正如當年郭沫若游孔林時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

走輦路西行不遠,就見一座據說是嚴嵩手書的「洙水橋」石牌坊,走過綠樹掩映、碧水清流的洙水拱橋,再過擋墓門,走上供奉孔子木主享殿前的甬道,也就是孔子墓前的神道,兩邊有四對石雕,名曰華表、文豹、角端、翁仲。享殿無法通行,只好走邊門,進入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的墓園。心無傍顧直奔孔子墓。此墓封土高大,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這是一種特殊尊重的築墓形式。墓周環以紅色垣牆,周長里許。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布局名為攜子抱孫。聖人的榜樣,給以後幾千年中國墓葬留下了可考究、參照的形制。至聖孔子名丘,字仲尼。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有三,亞聖孟子終老八十有四。聖人如此,凡人如何?所以後世就又有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

在曲阜三孔之地,你會發現許多有關孔子弟子子貢的遺迹和傳說,僅孔子墓地就有兩處。入門時有一座灰瓦攢尖頂的方亭,稱「楷(街)亭」,保存著一段半截朽木狀的枯樹,據說這就是「子貢手植楷」。相傳孔子去世時,子貢在外地經商未能及時趕回來。後來,當子貢回到先師墓前時,他手執哭喪棒流淚不止,哭喪棒居然在淚水滋潤下生根發芽,若干年後成為一棵大樹。可惜這傳說中的名樹在康熙年間被雷電劈毀,只剩下這半截木頭疙瘩供後人瞻仰。引人注意是,聽其介紹「子貢手植楷」的「植」字缺了一橫,原來這表示孔子出殯的時候子貢沒能參加,代表弟子獨其缺一人。而更神奇的是有塊刻楷樹的石碑,是塊赫赫有名的「流淚碑」。這是怎麼回事?傳說每年農曆八月廿七前後,也就是大祭孔子的日子,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也不管是早晨或者正午;在石碑的表面,總是濕漉漉地掛滿了一串串水球,酷似一個極度傷心的人正在流淚,難道真的是子貢至今還在思念著自己的老師嗎?中央電視台走進科學欄目就曾解密過此碑。在孔子墓的西面有3間房子為「子貢廬墓處」。據說孔子死後,眾弟子在此守墓3年,相訣而去,而獨子貢在此又守3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3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結合「萬仞宮牆」之說。子貢的形象躍然紙上。身為孔子門生之一,對老師的崇敬,對老師敬仰,對老師摯愛,都是我們感動和敬佩,更值得後世去學習和效仿。讓我們記住這個名子: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行走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真有種「斷碑深樹里,無路可尋看」感覺。荒草漫蔓,綠樹陰蔭,信步其間,隨便拐進一條岔道就可能見到一座千年的名家碑冢,漫遊林地,隨意走近一處荒蕪墳塋就可能是孔氏幾十代的子孫後裔。歲月更迭,人事滄桑。置身孔林,讓你感到的不是凄涼和肅殺,而是闕里世家的溫馨與榮耀,是孔氏族人隔著百年、千年風霜送來的縷縷芬芳。孔林和孔廟、孔俯都見證著孔氏家族的繁盛和輝煌。

步出孔林,直走孔林神道,這是一條一眼望不到頭的大道,據說有兩、三公里長。如此古老而又漫長的神道,中國也僅有兩條,一條是在北京:明代陵寢十三陵神道,一條就是這條孔林神道了。大路兩邊夾道而立的是兩行倉檜翠柏,倉檜如龍曲,翠柏似虯髯。半途之中還巍然屹立著一座精雕細刻的「萬古長春」石坊。行走在,據說在過去只有皇帝駕臨才能行走的道路上,心中還多少有些飄然。

坐三輪車走完神道,入古城北門,穿鼓樓大街,也就告別了古樸的曲阜。

二○○七年八月三十日


推薦閱讀:

孔子故里山東曲阜舉行2012祭孔大典
譚天宇:曲阜少昊陵
馬圈 | 學習當官哪家強?山東曲阜找孔丘!馬千里詳解論語第一章
我的曲阜「三孔」一日游實拍
來曲阜,許您一場《羋月傳》里的周制婚禮!

TAG:曲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