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要義 目錄 引言 講經緣起
華嚴經要義 (2005年8月27-9月4日講於上海沉香閣)
引言
講經緣起
武則天與《華嚴經》的因緣
聽經要存三種心
應慈老法師的華嚴妙行
正論
第一章《華嚴經》宗趣
第一節 宗趣
什麼叫法界
什麼叫做相
第二節 一佛三菩薩
毗盧遮那佛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彌勒菩薩
《華嚴經》的精髓
一念不生全體現
第二章 經題略釋
第一節 《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定義
什麼叫大方廣
什麼是佛
什麼叫華嚴
心與性是一體的
什麼是經
第二節 以德顯示佛的十身
融三世顯示佛的十身
處處都是佛地
關於放光
神通很平常
第三節 菩薩常見之十佛身
十法見十佛
隨時都可見到佛
一心通十法界
第三章《華嚴經》之傳譯
經典結集
龍樹菩薩取《華嚴經》
佛陀跋陀羅譯《六十華嚴》
實叉難陀譯《八十華嚴》
般若三藏譯《四十華嚴》
第四章《華嚴經》在印度、中國的傳承
馬鳴菩薩的《起信論》
龍樹寫《十住毗婆沙論》
世親菩薩回小向大寫《十地經論》
章太炎去陰間判案
正法住世的標準
杜順大師
智儼大師
法藏大師
澄觀大師
宗密大師
第五章《華嚴經》的內容
第一節 明萬法唯心;
第二節 明法界緣起
四法界
十玄門
六相
海印三昧與大圓鏡智
第三節 明菩薩修學階梯
大乘五位
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四加行
十地
等覺
妙覺
第六章《華嚴經》組織
第一會:菩提場/諸佛和普賢/說如來依報因果
第二會:普光法堂/文殊與十首/說十信法門
第三會:忉利天宮/法慧菩薩/說十住法門
第四會:夜摩天宮/功德林菩薩/說十行法門
第五會:兜率陀天/金剛幢菩薩/說十迴向法門
第六會:他化自在天/金剛藏菩薩/說十地法門
第七會:普光法堂/普賢菩薩/說因圓果滿法門
第八會:普光法堂/普賢菩薩/說普賢二千行法門
第九會:逝多林重閣講堂/如來示相百城善友/說入法界法門
第七章《華嚴經》精華舉例
華藏世界
文殊一百四十一願
普賢十大願和二千行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彌勒樓閣
引言
講經緣起
各位師父們、居士們:
今年適逢「華嚴座主」應慈老法師圓寂四十周年,上海佛教界進行紀念,特別舉行紀念法會,包括一系列活動,講經法會就是活動之一,我應上海佛教協會覺醒法師、觀性法師、德育法師之邀有緣參加法會,講《華嚴經》的要義,這個因緣很殊勝,非常難得。在此,我謹對上海佛教界的居士們,還有玉佛寺、沉香閣諸位師父的熱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大乘經典中,《華嚴經》被稱為經中之王,本來《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華嚴經》在歷史上被判為「一乘頓教」,所以一般稱為「經王中之王」,由此可見《華嚴經》的重要性。《華嚴經》共有三種翻譯,現在比較盛行的《華嚴經》是唐朝實叉難陀尊者翻譯過來的,一共八十卷、三十九品,有四萬五千頌,將近七十萬字,一般稱作《八十華嚴》,卷帙很浩瀚。
武則天與《華嚴經》的因緣
關於這部經,我們應該懷念唐代武則天,武則天曾經在尼庵住過一段時間,對佛教有深切的了解,也有深厚的感情,從入皇宮以後,沒有忘記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經典里的《華嚴經》。
《華嚴經》最早的翻譯是在東晉時期,當時翻譯的是佛陀跋陀羅,在建康(即今南京)翻譯的,那個時候叫《六十華嚴》,其中的缺點是什麼呢?就是卷帙不全,很多內容沒有,所以武則天深感遺憾,希望得到全本,後來聽說在於闐國,就是現在新疆的西邊,一個叫和田的地方,那個地方盛行大乘佛教經典,同時有一個印度尊者實叉難陀,深習大小乘經典,學問很廣博。武則天聽說以後很高興,就派人迎請他到當時的洛陽,同時把梵本《華嚴經》也帶到洛陽,帶到洛陽以後,就進行翻譯,在宮廷中的皇家寺院遍空寺進行翻譯,當時參加翻譯的還有菩提流支等好幾位梵僧。
在翻譯過程中,武則天很重視,翻譯完後,武則天親自題寫書名,親自作序,不久就請法藏大師進宮宣講《華嚴經》,法藏大師即是賢首國師,是正式建立華嚴宗的祖師。
在翻譯和宣講過程中有幾個預兆,當實叉難陀要開始翻譯《華嚴經》的時候,武則天有個晚上做夢,夢到天降甘露,起來以後感覺奇特殊勝;法藏大師開講《華嚴經》的時候,講到《華藏世界品》,大地六種震動,這種震動不是普通的地震,動而不受災,是吉祥的預兆。這兩件事情歷史都有記載,說明這部《華嚴經》是很殊勝、很希有、很難遇的。
實叉難陀在翻譯完《華嚴經》以後,又回到和田,後來的唐中宗,就把他請到京都來,但是不幸的是,不久他染上疫症,是不治之症,就圓寂了。圓寂以後,經過火燒,舌頭不爛,有很多舍利子,他的弟子就把他沒火化掉的舌頭、舍利子,送回于闐建塔供養。所以《華嚴經》的流傳,武則天出了很大力量,我們今天要懷念她。
《華嚴經》的大乘境界實際上是佛菩薩的境界。佛成道以後,在三七日內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法,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佛在菩提樹下為法身大士講,所以這是佛的自證境界、菩薩的最高境界,我們今天能夠聽到這部經,是很大的佛緣。
聽經要存三種心
在這裡我告訴大家,在聽經的時候要存三種心,第一個寂滅心,第二個恭敬心,第三個廣大心。在本經的《凈行品》中,智首菩薩代表大眾向文殊菩薩請教「如何發願」,文殊菩薩的原話是什麼呢?他告訴智首菩薩:「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最上勝妙功德」。從這句話中我們就了解到,發菩薩大願要像文殊菩薩發一百四十一願一樣,首先把心凈化下來,要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你就不會了解、不會悟入,不會深入法藏,更說不上結合修行!所以要注意這顆心!要善用這顆心!
在經中註解有譬喻,就好像在大海中行船,行船要順利,要找到方向,必須要靠舵手,舵手掌握得穩當,看得清方向,才能乘風破浪,達到彼岸。否則,如果舵手馬虎大意了,隨隨便便的,那就危險了,一是可能會觸礁,二是可能會翻船,就有生命危險。
善用其心,掌握其心,就好像大海中航船的舵手一樣,一定要掌握穩啊!我們在座的都是學佛的、皈依三寶的,希望你們能夠善用其心,保持心靈安靜,使它能夠安寧,使它能夠發菩提心,向上追求,那麼我們的人生就不辜負。
應慈老法師的華嚴妙行
沉香閣現在舉行「華嚴法會」,來紀念應慈老法師。應慈老法師在他圓寂以前長期住在沉香閣,在沉香閣弘揚華嚴教義,講《華嚴經》,同時和當時月霞法師辦華嚴大學,培養研究華嚴的接班人。我在重慶開縣的時候,有位慧西老法師,就是研究華嚴的,在華嚴大學畢業。重慶的遍空老法師、竺霞老法師,也是研究華嚴的,慧西老法師當年在重慶南岸大佛寺辦華嚴學校時,他們在裡面學《華嚴經》。遍空老法師現在已經一百多歲了,竺霞老法師已經圓寂了。我就是從那個時候,曉得上海的應慈老法師。
應慈老法師功德很大,被海內外教徒贊奉為「華嚴座主」。玉佛寺已經圓寂的真禪老法師,他的親教師就是應慈老法師。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由真禪法師發起,當時佛教協會高振農居士還在主持會務,組織了一個研究會,為「應慈老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我當時應邀參加,參加之前,我看了應慈老法師的有關傳記和他的一些思想特點,就在會上提出了應慈老法師幾點重要思想:一、教宗華嚴、行在禪那;二、般若不明、萬行虛設;三、禪凈同源;四、出世而入世的菩薩行。
我在會上提出這幾點,是對應慈老法師的華嚴思想和華嚴妙行,大概的一個總括,當然沒有完全總括到,因為《華嚴經》精深博大,應慈老法師道高德重,這只是根據我的淺見提出的概括。今天我們紀念應慈老法師,就要學習他的華嚴精神,並運用在實際行動上,這是很重要的。現在我就把這四點簡單解說一下。
一、教宗華嚴,行在禪那
這說明應慈老法師崇奉的大乘教就是華嚴教,以華嚴教為宗,為什麼?因為華嚴教是一乘頓教,其中心內容就是顯示如來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眾生的身心本體,所謂明心見性,性就是指這個,禪宗講叫本來面目,講真諦是它,講法性也是它,講諸法實相還是它。
一真法界是直說明真心,我們學佛法,就是要恢復這個真心,明心見性。其中,性與心是有區別的,性,就是本來不動的本性;心,即在起心動念的時候叫做心,經過修行去了無明障蔽之後才叫做真心,也就是真性。我們必須要恢復妙明真心,達到一真法界,就是如來的法身,學佛就要達到這個目的。
那麼,什麼叫法界觀?就是菩薩的和諧宇宙觀,包括一切色法、心法、善法、惡法、無記法,包括這個器世界、有情世界。這個器世界、有情世界能夠以如來真心加以融通,就把世間所有矛盾、差別、對立、鬥爭融化了,就像如來的心一樣:廣大、真實、平等、清凈。
這個法界觀,被真心融通以後,成為菩薩的緣起觀,也就是和諧宇宙觀,指對宇宙的正確觀察:一切緣起法,互相依存,不再對立,法法相資,法法平等,在眾生間,就打成一片,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眾人中有我,我就有眾人;國家有我,我就有國家;世界有我,我就有世界。這就成為很融洽、和諧、平等的這麼一個世界。在這種情況之下,人人學佛法,人人學普賢菩薩,做到真俗圓融、悲智兼運,做到眾生無盡,願行無盡,與一真法界相應,完成佛果,這個境界好廣大!這是我們學佛人,也希望一切眾生應該走的共同道路,只有走這條道路,才能解脫,才能成佛!
現在這個世界,人心混亂,災難頻繁,戰爭潛伏,充滿恐懼,如何轉變過來,必須希望人人學菩薩,弘揚《華嚴經》,現在中國講建設和諧社會,只有「人人都學菩薩」,才是真正的和諧。達到這個和諧,社會就安寧,國家就繁榮,世界就和平,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華嚴經》,弘揚華嚴精神,在今天的意義更重要。
「教宗華嚴、行在禪那」,這就說明,以華嚴教為宗,研習《華嚴經》,建立法界觀,達到與一真法界真心相應,必須在行上用功夫,不能是專講教義,不能夸夸其談,談而無用,說食數寶,必須體現在行動上,修習禪觀。
禪那,是印度語,翻譯到中國來,叫靜慮,靜中思維,靜就是止,思維是觀,修靜必須要達到止觀雙運。關於止觀的功用,前人有這麼幾句話:
破執著之利斧,斷情見之鋼刀,
趣菩提之階梯,除煩惱之妙藥。
這四句很重要,為什麼要修止觀,其功用很大的,就好像利斧一樣,很鋒利的斧頭,可以劈柴,可以砍樹,我們是砍什麼呢?要把無明執著砍掉,「我執」、「法執」,這個執著是生死根本啊!執著不斷,生死就不能解脫。所以說是破執著之利斧,斷情見之鋼刀。
什麼叫情見?就是由世俗之情、物慾之情生起來的邪見解,包括五種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即是我見;邊見就是執常、執斷,認為世間上是常存的,成為常見,或者認為生命消失了就沒有了,成為斷滅見,叫做執常、執斷;邪見就是誹謗因果,撥無因果,從而毀謗三寶,這是斷人善根的;見取見就是執著以上的見解為正見叫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是一種邪法的修行,過去印度有滾糞坑的外道,現在國外的很多地方有外道集體自殺升天,搞這一套的,就叫戒禁取見。學佛要超塵出俗,超情離見,就要修止觀,由止觀修慧,證得般若就可以斷除。
「趣菩提之階梯」,從初發心學佛之後,逐步走上菩提道路,但是難關很多,八風一吹動,各種困難都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時,你就必須要具有定力,沒有定力那就會退縮、墮落。你能夠走上菩提階梯,一步一步上升,必須要靠止觀。
「除煩惱之妙藥」,止觀是妙藥,可以消滅心中煩惱,什麼煩惱?貪、嗔、痴、慢、疑、惡見為六個根本煩惱,還有二十個隨煩惱。《瑜伽師地論》講了一百多種煩惱,細細地講,有八萬四千煩惱,形容大大小小的煩惱很多,如果修止觀,就可治煩惱病,它就是妙藥,有首偈子: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
能夠靜坐一頃刻的時間,都勝過造七寶塔!「須臾」形容時間很短,只一小會兒。為什麼靜坐一須臾就會有超過造七寶塔的功德呢?因為有形的塔很容易毀壞,而建立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寶塔是永遠存在的。
就如我剛才說的那個實叉難陀的家鄉,後來經過一次災難,先是經過回族侵入,後來經過天災,落得連城都沒有了,什麼大小寺院、塔,統統沒有了!現在能保留下來的歷史都是經過考古學家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所以這個物質的東西是靠不住的,都有「成、住、壞、空」,但是我們內心的寶塔呀,你修好了,永遠存在!火也燒不倒,水也淹不倒,風也刮不倒,人為也破壞不了!所以「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寶塔很快就化為微塵,沒有了,但一念靜心存在的話,相續下去,可以成菩提果,完成正覺。這就是靜坐的重要。
當然這個靜坐,大家注意,不要學外道那些禪,那種靜坐會走火入魔,為什麼?我執沒有斷,煩惱沒有除,是非得失的心沒有去掉,執著各種相,貪心不除,你修靜,一是靜不下來,二是容易走火入魔,所以必須修出世禪。
太虛大師講到禪,有四個方面:(1)安般禪;(2)五門禪;(3)念佛禪;(4)實相禪。
第一,安般禪。安般禪就是修數息觀,以數息入靜,它專門有套修法的。
第二,五門禪。五門禪是針對你的病根來修,貪心重修不凈觀,嗔心重修慈悲觀,痴心重修因緣觀,慢心重修界差別觀(觀十八界),散亂心重修數息觀,這是五門禪。
第三,念佛禪。念佛是件好事情,念佛入定,就可以得念佛三昧,叫念佛禪。
第四,實相禪。那就是像須菩提一樣,發大心,在修行中觀三輪體空,超出一切相,叫實相禪。念佛禪也可以與實相禪相結合,念佛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離能所相,也叫實相禪。
二、般若不明、萬行虛設
在六度萬行中,般若是第一,假若你修其他的善行,沒有般若為指導就是人天善行、人天小果,還是在輪迴中,所以般若很重要。《華嚴經》是智慧的經典,般若講緣起性空之智,空就是根本智,緣起是後得智,空就是無漏無分別智,緣起就是無漏有分別智。這個分別不是一般的虛妄分別,而是能夠善察因果,善識善惡,分清邪正,走正大光明之道路,是妙有!是緣起!《華嚴經》所講的根本也就是這些。
由真心融通世出世間,一切萬法,不管生物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以真心融通,彼此達到法法相通,法法平等,從真空見妙有,妙有見真空,這是般若的內容。假如不明白這一點,在行動上沒有指南,縱然有一點小善,功德也不大,如果以般若為指導,來修善,做培福德的事情,那麼功德就不可限量。這點《金剛經》已說得很清楚。
三、禪凈同源
這是中國大乘宗派從唐以來的一個優良傳統,中國的叢林、居士團體、佛學社、念佛社,一般都是講禪凈雙修,這也是漢傳佛教的特點。為什麼叫禪凈同源呢?儘管兩者在修持方法上稍有差別,但是他悟入的大乘境界、達到的佛果是一樣的,在修心方面是一樣的。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後有一偈講: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就是禪凈雙修的功夫。念佛的人,要使六根不亂動,先要守根,守根以後就可護意,保持正念,「凈念相繼」,就能進入禪那境界。
「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耶,是禪的功夫。什麼叫三昧耶呢?三昧耶譯為等持、等至,內心達到平等運持,進入輕安的境界,這就是禪宗的功夫。所以禪與凈是一致的,歷史上各宗各派的祖師,儘管他研究的教義各有發揮,但落實在實際行動上都是念佛參禪,所謂「教研本宗,行在凈土」,或者是禪凈雙修,一直到印光大師,都是這種提法。
四、出世而入世的菩薩行
這種行就是大乘菩薩行。《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華」是什麼呢?就是蓮花,修六度萬行的因花,以此因花而莊嚴佛果。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就好像蓮花一樣。蓮花的功德微妙香潔,微妙,就是智慧很高,不著污泥;香潔,就是品行高,雖處污泥而不染,但是也不舍污泥,不舍眾生。所以華藏世界有凈土也有染土,佛菩薩不舍眾生,以大悲大願、出世入世之精神,廣行六度萬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在抗戰時期,日本的飛機從上海炸到重慶,在飛機轟炸之下,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巨大損失,當時我在重慶,才十多歲,我親眼看到,重慶幾乎被炸成一片廢墟。就在這種情況之下,佛教徒奮不顧身,組織僧侶救護隊,從上海到武漢,又從武漢到重慶,在日本飛機轟炸之下,他們救護傷亡的軍民,把已經犧牲的,抬出去安埋;受了傷的,做醫治。僧侶們背起醫藥包,抬起擔架,不怕犧牲,這說明佛教徒的無畏精神、慈悲精神。
有一個樂觀法師,他從上海來到重慶,就住在慈雲寺,發起組織僧侶救護隊。抗戰結束之後,他寫了一本書,叫《奮迅集》來記述這些事情。我在《奮迅集》里看到應慈老法師的一篇序,他很讚揚這種精神,他說:僧侶在平常好好修持,念經拜佛,遇到國家有災難的時候,應該奮勇站出來救國救民,這就是大無畏精神,這就是獅子奮迅精神!所以叫《奮迅集》!
應慈老法師在抗戰時期,愛國愛教,他本人主講《仁王護國經》,曾經修建護國息災法會,這是愛國的表現,也是愛護眾生的悲心表現。同時在樂觀法師的《奮迅集》里,他提出「獅子奮迅精神」,說明應慈老法師不單是講經弘法,在實際行動中做到了愛國、愛教、愛眾生!
從以上這四段,我們就可以看出,應慈老法師是研究《華嚴經》的,他的人生觀及其行動,都是以華嚴思想為指導。以上這些內容作為我講《華嚴經》要義的一個引言,也是眾緣和合,在沉香閣開講《華嚴經》的因緣。
推薦閱讀:
※金法藏《法華禪》目錄 前言
※我的詩集目錄
※人生哲理目錄5
※中醫目錄113
TAG: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