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的感情:音樂傳遞感情的方式與人類通過語言傳遞情緒異曲同工

一段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的旋律,僅用短短的幾個音符,就可以改變你的心情。新的研究證據表明,正是音符之間的時間間隔決定了我們對音樂的感受—— 而這個特點可能是從我們使用人類嗓音來表現感情的方式進化而來的。

丹尼爾·保林,一名來自杜克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分析了西方古典音樂和印度拉格音樂的旋律之間的音符之間的時間間隔。其結果發表於PLoS ONE2012年三月刊上*。在這兩種類型的音樂中,他發現,時間間隔的平均值在悲傷的旋律中較小,而在歡快的旋律中較大。以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為例,第一樂章中的旋律如同身處一片果樹園中聽著樹叢沙沙地隨風搖晃,而在第二樂章,歡快的旋律如同在廣袤的森林中起飛,踏著樹丫歡快地向遠處跳躍**。

保林認為,音樂模仿我們最原始的發音工具-——聲音(嗓音)——的自然形態。為了檢驗他的理論,他收集了20名講英語的人和20名講印度泰米爾語的人語音樣本,用來觀察是否能從聲音平率的變化預測他們的話語中的情感。如同在音樂旋律中的發現,在人類語言中保林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越悲傷的語言,音調就越單調。「通過嗓音,我們早已學會將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音調聯繫起來,」保林如此總結。

*譯者註:一個公開免費並經過同行評鑒的科學期刊,由科學公開圖書館出版。

**譯者註:這兩句話(在原文中為兩句,這裡合為一句)我的翻譯不夠準確,完全沒有翻譯出原文的牛逼之處。原文為「The melody in the first movement sways mournfully in a small grove of notes. In the second, happier movement, the melody takes off, lightly skipping through a much broader swath of the scale.」 當時我看到的這兩句時,我心中就感嘆:「我擦,科普文也能寫得這麼好,這是我見過最妙的月光曲的描述! 」

原文中的「a small grove of notes」 一語雙關地表現了如同整齊的樹叢(被我劣質地翻譯為果樹園)的景象,同時也表示這段旋律是由幾個單調的音符重複彈奏組成。這一個樂章給人的感覺如失戀一般(因為貝多芬創曲時被一白富美給甩了)很憂傷,很灰暗。而到第二樂章,旋律如舒展開來,輕快地在更廣闊的區域跳躍 (原文:「lightly skipping through a much broader swath of the scale」),也表示旋律是有很多不同音符組成的。另,《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一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並非貝多芬命名,故流傳在月光下創作出奏鳴曲的故事是逗我們玩兒的。

推薦閱讀:

給人類的一封信
讀《到底是誰造就人類的主宰,人的來源是來自那裡?》有感!
人類史前文明曝光:竟與外星人有關?
2030年人類壽命大幅提高
人類生存的目的和意義

TAG:音樂 | 情緒 | 人類 | 感情 | 語言 | 方式 | 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