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依戀感有利孩子心理健康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食物,還有愛和安全感。也就是說,孩子對父母的要求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這種精神上的需求就是依戀感。
一般來說,孩子與媽媽的依戀主要有三種:安全型依戀、淡漠型依戀和纏人反抗型依戀。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具有很強的探索慾望,能主動與其他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為問題。淡漠型依戀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外顯的行為問題,比如,經常搶奪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負別的小朋友等。纏人反抗型依戀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內隱行為問題,比如情緒抑鬱、膽小、退縮、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等。
安全的依戀感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那麼,怎樣做才是重視孩子的依戀感,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安全地度過依戀期呢?
媽媽要成為孩子的第一「依戀人」
由於工作忙、壓力大,現在的許多父母生完孩子後,就把帶孩子的任務交給老人或保姆,這樣做等於把自己的責任給推出去了。雖然,這種教養方式短時間內看不到對孩子的傷害,但是,孩子也不會白白地做出讓步,這種「只生不養」的教養方式必將是影響孩子日後成長質量的一個隱患,同時也會給整個家庭帶來許多麻煩。
有一對父母,年輕而且家境又好,他們不想把時間都耗在家裡,就想著到國外去看看,認為孩子大了就沒有時間出去了。於是,他們把孩子委託給一位親戚,親戚也沒有過多的時間教育孩子。等孩子三歲時,這對夫婦回來時,發生的事情讓他們無比驚訝,自己的親生孩子把他們當陌生人看待,而且拒絕和他們一起生活,孩子經常對父母的問話不理不睬,更不服從父母的管教。這對父母這下嘗到了苦果,後悔不已。
所以,每一位媽媽要成為孩子的第一依戀人,不要輕易把孩子送回老家讓別人照看,要盡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最好能天天見到孩子。如果有實際困難,應該由家長自己去克服,而不是讓一個小小的孩子去承擔。
「依戀人」是指孩子在飢餓和睏乏時最想見到的人。依戀人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孩子只有建立起對撫養人的依戀,才能在心理上形成與依戀人的依賴關係,這種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賴關係會使孩子自覺自愿地接受依戀人在管教和觀念方面的影響。
一般來說,在孩子 12歲之前,這種依戀現象一直存在。依戀現象與孩子的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依戀感越重。
如果依戀人在孩子10歲左右離開孩子或者去世,那麼,這個孩子的心理依戀就會喪失。這時,即使新的撫養人出現,也難以建立同前面依戀相同的心理關係。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後媽總是不如親媽親近的原因。
如果孩子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沒有形成過心理依戀關係,那麼,孩子的心理異常發展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種孩子的智力發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他的社會性發展,比如,與人交往、關心他人等方面的性格更容易出現冷漠、拒絕他人、殘酷無情、神經質等消極的、異常的現象。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那些遭遇拋棄的孤兒,往往容易出現自卑、冷漠、無情等負面的性格特徵。
因此,我想告訴父母們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和心理控制力的大小,不在於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於父母智慧有多少,更不在於父母事業有多成功,只在於父母為孩子生命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於父母在孩子依戀時期(0至12歲)的陪伴有多少!
多擁抱和撫摸孩子
孩子的依戀是他們情感萌芽的開端,因此,對於剛出生的孩子,父母應多向孩子表達父母對他的愛,而表達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抱抱孩子,多撫摸孩子。
孩子和成人一樣,也非常需要得到父母的撫摸、擁抱。事實上,這是一種天性,一種與得到食物、水分一樣的先天依戀,心理學家稱之為「接觸安慰」。
一個充分得到父母愛和撫摸、擁抱的孩子,依戀感的發育健康,身心發展也會比較健康、穩定,對外界環境比較信任,與父母的關係比較融洽,日後的人際關係也比較和諧。而一個沒有滿足依戀感的孩子就會情緒不穩定,或者煩躁,或者冷漠,對外界環境缺乏信任感,與父母以及他人的關係比較緊張。
可見,擁抱和撫摸與要求食物一樣,是一種自然的需要。因此,父母要重視孩子的依戀感,對於處在依戀期的孩子,要多擁抱和撫摸。
因此,母親除了哺乳時和孩子充分接觸外,每天要有意識地接觸孩子的身體。比如,可以每天給嬰幼兒的身體進行按摩。讓孩子在接觸安慰的滿足中獲得快樂,從而順利度過依戀期。
努力形成安全性的母子依戀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依戀類型。淡漠型依戀的孩子,媽媽往往忽視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對之不敏感,因此孩子發出的需求信號經常遭到冷遇,久而久之,孩子對媽媽的感情也變得冷漠了。纏人反抗型依戀的孩子,媽媽對孩子的需要和親近的要求反應往往缺乏一貫性。她們根據自己的心情,有時對孩子很親近,有時又很冷漠,使孩子無所適從,對媽媽缺乏信賴感,也缺乏在新環境中探索的安全感。
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從出生開始到兩歲半之間。為了讓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這一時期,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媽媽最好與自己的孩子建立起穩定的依戀關係,不要經常讓孩子生活在剝奪母愛的環境里。母親即使在自己需要外出,孩子不願分離的情況下,也不要採取恐嚇或打罵的行為,這會導致孩子不良的依戀後果,削弱親子關係。同時,媽媽要及時發現孩子需要自己的幫助和安慰,並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情感上的支持;特別是夜間突然驚醒哭鬧的孩子,除了因為晚上餵奶造成的睡眠障礙外,多數是因為分離焦慮造成的,這時候,媽媽最好立刻能給孩子撫慰,絕對不要對孩子發火。事實上,國內外的許多研究表明,讓孩子安安靜靜睡眠的最好辦法就是平時父母能多陪陪孩子,以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
媽媽要經常鼓勵孩子獨自玩耍和活動,鼓勵並示範孩子對陌生人表示友好;另外,媽媽絕對不能欺騙孩子。
對於那些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就容易產生強烈的焦慮和不安,以後他們會很難適應或者很長時間才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多與孩子一起玩耍
讓孩子和媽媽一塊玩玩具,創造母子同樂的機會,這對減少分離焦慮,促進孩子對母親的安全依戀有很大的幫助。
開始時,媽媽可以抱著寶寶玩玩具,然後讓孩子一個人坐著,媽媽在旁邊和他一起玩。這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共同參與最好不過了。比如,拋球遊戲,或者利用木偶玩模擬的人物遊戲等。媽媽可以先將遊戲方法示範給孩子看,然後讓孩子自己玩,慢慢地讓他能夠自己一個人玩。
在孩子玩的很好時,媽媽可以去做一些家務事,但要記住,媽媽一定要呆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
盡量減少孩子的失落感
有些父母確實因為工作或者特殊原因,不能自己親自帶孩子的,也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知道父母每天都關心著他,盡量減少孩子情感上的失落。
比如,孩子不得不讓別人帶,也要提前先讓孩子和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臨時撫養人建立感情,讓孩子在心理先接納他們。
同時,無論你怎樣忙碌,你都應該把孩子放在首位。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正如甘地夫人所說:「孩子們之需要母親的愛撫,猶如幼苗之需要陽光和雨露一樣。對一個母親來說,她應該經常把孩子放在首位。因為孩子們對母親有著非常特殊的依賴。對我來說,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好我所負責的公職和我對家庭、孩子應盡的義務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在談到如何把孩子放在首位時,她說:「當一個人只有很有限的時間供自己支配時,他自然會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我怎麼忙、怎麼累、怎麼不舒服,我總要抽出一些時間和我的兒子一塊玩,一塊讀書。」
值得注意的是,3歲前的孩子,應該保證有1至2個固定的撫養人,而不要總是頻繁地更換撫養人。如果需要請保姆,媽媽依然不能推卸教養孩子的責任。否則,一旦保姆不合適,需要頻繁地更換保姆時,孩子就會造成依戀感的缺失,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如果孩子不在身邊,父母要經常和孩子打電話,多溝通感情,並且定期去看望孩子,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時刻都在關心著他,這樣孩子的失落感會大大減少,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崔華芳)
推薦閱讀:
※在對美麗的追求上,人們做出了哪些有損健康的事?
※手指沒月牙兒 一碗八仙粥讓月牙回來 童叟皆適宜
※白帶有血絲是怎麼回事?
※喝酒臉紅,預示著怎樣的健康問題?
※胃病纏身多年是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