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引馳老師《無為與逍遙:莊子的人生真義》講座回顧

10月9日下午兩點,復旦大學教授陳引馳、華東師大教授楊焄做客第142期思南讀書會,兩位嘉賓圍繞「天道自然」的核心,談論了莊子對於社會、對於自然、對於人的看法。

左為陳引馳,右為楊焄

莊子的核心:天道自然

「天」是莊子思想的中心。陳引馳談到,「蔽於天而不知人」是荀子對於莊子的評價。此處的「天」具有多重含義,不等同於現代社會所說中的「物質天」。「天」的抽象性在於「天然」、「自然」,陳引馳解釋道,「莊子對人間、對社會有關懷,他用天然來統攝所有問題。」他談到,比如《逍遙遊》中,「逍遙」的核心便是能夠與天道合一。「乘天地之正,六氣變化」,天地的正就是本,人和自然的變化、世界的運動完全合二為一。真正自然的人,符合「天」的人是真正逍遙的。對於社會,也可以用「天」的道德貫穿,比如「無為」的理念,便是順乎自然天道,不去人為地運作。

陳引馳

儒道殊而同歸

儒家與道家在治理社會、為人處世上有著不同的理念。莊子認為應當按照自然的節奏讓社會自然而然地成長,不要去規劃,設立制度,實行約束。制度建設可能會助紂為虐,應當給予社會更多的發展空間。作為個人,應該在社會上順應時代趨勢來安身立命,將自己的生活放置在社會的大框架中。在儒家的體系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復禮,講究秩序。在天下大亂的時代,孔子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道之不行,吾知之矣」,天下越是混亂,人越是要努力。陳引馳認為儒道兩家的思想各自有各自的邏輯,他們提供的處世方案可以給當今的我們去參考、去汲取。

現場觀眾

楊焄表示,儒家、道家的思想看上去針鋒相對、道不同不相為謀,但是多元的思想空間呈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某種程度上如《漢書》所言,天下殊而同歸。

無為與逍遙

《無為與逍遙》一書的雛形是陳引馳在復旦的上課講義,從講義到面向大眾的讀物,陳引馳根據自己的理解,挑選了部分,將莊子的思想做了整合。他介紹,「逍遙」是總綱。什麼是逍遙?人在世界上,一個總的原則就是要順應天道自然。人與天道,不是對抗性的關係,而是依順、和諧相處的關係。秋水兼攝逍遙與齊物,「齊物」是站在天道自然立場上觀察世間萬物,萬物沒有差別,「彼義一是非,此義一是非」。「養生」是將生命看成一個過程,梳理人生論說的脈絡。《駢拇》《馬蹄》《胠篋》三篇討論的是社會、政治與人生。包括理想社會的藍圖,在社會中人如何與自然萬物相處,如何站在天道自然的立場上看待世界萬物與生命過程。

現場讀者提問

楊焄提到,書中選取了《莊子》原書的五分之一,提綱挈領地勾勒了莊子的思想線索,與讀者一直理解的莊子可能有些不同。

嘉賓為讀者簽名

問答精選

提問:

道家主張人要順應自己的本性,但是人的本性里有很多不好的東西,比如說善變、野蠻、殺戮等。是不是道家從本質上是主張反教育的,反智的?我們處在現代文明的社會,現代社會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人工痕迹,比如科技、工業文明,道家提倡順應天道、順應自然,道法自然。是不是道家從本質上也是主張反文明的?可能人類的文明本身已經讓人會發生很多異化,那麼我們如何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平衡道家思想和現實環境呢?

陳引馳:

你的問題,確實是很難的問題,這個問題以前就有人提過。比如說朱熹講過,人這樣順性而為,如果他是一個壞人,要殺人怎麼辦?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莊子活過來會怎麼講。因為他們對這個問題也沒有觸及、沒有回應,沒有人跟他挑戰這個問題,也沒有回應這個層面。可能最好的回答,中國文化說儒道是一家,有些人講國學就是儒學,我不這樣認為。其實就是在一個對話的關係當中,或者在互相辯證關係中應當怎麼做。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訓練,需要看他們合理的地方。每個人在不同的情景之下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而這個選擇在不同的情景里都有它的價值、尊嚴。

你講的問題涉及到一個根本的核心,關鍵人和其他動物是不一樣的,人可以反省自己、界定自我。自我界定的話,道家很自然地認為人的界定是自然的過程,這個過程如果夭折,因為某種原因毀滅了,這是沒有完成作為人基本的東西,他認為是不好的,從這一點來講是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儒家對於人的界定就不一樣。比如說孟子講人是性善的,不是說這個人一定好,而是有這個根系。善根,你要發展你的善根,才會真正是一個人。如果你沒有這一點就不是一個人,所以對孟子來講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你這個時候死正是你完成作為一個人的行為,你只有通過殺身,拋棄生命,完成應該做的義。但是道家不是,莊子不是。比如說殺身成仁了,道家就問你,你這個所謂的人、所謂的義是永恆的嗎?你會不會為一個錯誤的人、錯誤的義丟棄掉你的生命?多少年來我們為一個空幻的理想喪失掉自己,那個時候也覺得很偉大,但是現在看來不值,根本就是為一個錯誤的事情去堅持。信守一個錯誤的信仰,為那個喪失了自己的生命。道家認為人間所設定的種種道德倫理、善惡標準,都是一時的,都是片面的,都是在一個特定的情景之下建立起來。從這個方面去質疑也不能說不對,這是多元對話形成的結構當中來把握。

自我的界定,是儒家或者道家,或者其他,人按照自己的界定去完成自己,去實現自己。可能我只能這樣說,不能站在道家立場講儒家不對,也不能站在儒家立場講道家不對,他們各有尊嚴、各有道理。

在思南閱讀世界

感謝關注思南讀書會微信號

傳統思想現代化古典內容時尚化古代趣味雅緻化

推薦閱讀:

高級命理講座【第三講】
【國學講座】孫立群:王朝興亡周期率
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賀氏針灸三通法講座(Ⅵ)
楞嚴經講座 第三集
共享鄧小軍老師的講座

TAG:人生 | 講座 | 莊子 | 回顧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