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風情:明十三陵 之永陵:欞星門、寶城與明樓(轉)
欞星門 是設於最後一進院落院門和石五供之間的一座牌樓,由兩根漢白玉立柱上搭木質牌樓構成,俗稱二柱門。現在的石柱、門砧石、石門檻(門限)及前後抱鼓石,均系明時舊物。石柱方形,上有坐龍(望天吼)相對立,柱間木構部門,單檐黃琉璃瓦頂,系復建。欞星門從願望上講,是人間通往天庭的大門,實際上是通往陰間的大門,是陰陽兩界的界門,帝後梓宮其實並不從中間通過。
永陵石五供,缺失一花瓶,現存花瓶瓶腹兩側雕有銜環獸頭(疑似椒圖),和諸陵稍異。石五供之制,始見於成祖長陵,後作為象徵性的禮制建築,為後世陵寢沿用為定製,本是從佛教中借用的一種供養祭器,分供案和五供兩部分。石五供之制,始見於成祖長陵,後作為象徵性的禮制建築,為後世陵寢沿用為定製,本是從佛教中借用的一種供養祭器,分供案和五供兩部分。五供陳放供案之上,供案和五供全部用青白石雕琢而成。供案為標準的長方體須彌座形狀。
明樓是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樓,樓中立帝廟謚石碑,下為靈寢。寶城之內為墓冢,名為寶山,其下即埋葬墓主的地下玄宮。
歲月 滄桑,寶城的城牆上長出了好幾棵小樹。
寶城,指的是墳冢封土周圍砌的一圈城牆,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對墳冢起到保護作用。寶頂,指的是在墳冢封土正中間再堆起一層封土,使之明顯高出墳冢表面,也就是通常說的墳頭。寶城,和陵寢前方的方院有機統一,代表著「天圓地方」的建築理念。寶城牆牆身用城磚壘砌,外設城垛,以花斑石為之,內環磚砌宇牆(矮牆),城垛和宇牆之間是磚砌的馬道。寶城之內填滿黃土,形成高出寶城頂部的封土堆。
永陵的寶城牆及城垛均用大塊的花斑石(或被稱為文石、竹葉瑪瑙石)砌成,精麗至極,堅固異常。按梁份《帝陵圖說》,這些石塊大都采自順義桃山、懷柔石塘山一帶,造價運價昂貴不菲。這種石材,據說在明十三陵執著,是獨一份。
再往上走,就是明樓。
四面通透的永陵明樓,堂宇開闊,依舊明時舊制,四面各闢券門,並設垂帶式踏跺。
永陵聖號碑,碑首做方形,前後各浮雕二龍戲珠圖案,兩側為雲紋,正面篆額「大明」二字。碑身正面大字楷書「世宗肅皇帝之陵」,周欄飾以四合雲紋。文字舊時填金,並以朱漆塗碑,現今仍依稀可見。
永陵碑座,作上小下大大壇台式。《帝陵圖說》稱其「方趺,五級,刻畫工緻。」上面四級自上而下分別雕刻有二龍戲珠、祥雲、寶山、海浪等圖案,雕工精細,少有破損,保存基本完整。
從方城上遠望陵門,一條中軸線上,依次為欞星門、祾恩殿、祾恩門、陵門。
夕陽西下,紅色的明樓輝煌中略帶了些滄桑。
綠樹後面就是寶頂,是用黃土、石灰、細砂,加入紅糖、蛋清、糯米混合夯築而成,呈上小下大的圓柱體,頂部好似饅頭形狀,就像我們俗稱的墳包,但體積大了許多倍,底徑約達26米之闊。這一形制自永陵開始,以後諸陵皆沿用之。據護陵人說,寶頂上有蛇出沒,不可進入。
看完明樓和寶城就往回走,陵墓中綻放的小花籠罩在金色的夕陽中。
荒草凄凄,不可一世的大明王朝,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陵門一側的牆角處修建陵墓的石材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還有一朵小小的喇叭花 。
推薦閱讀:
※老北京的回憶錄(3)(專輯)
※北京女子圖鑑:有慾望的女人,男人不喜歡?扯淡!
※北京天安門夜景圖欣賞
※北京山東同鄉沙龍
※北京快消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