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介紹一張CD(聖

介紹一張CD(聖-桑管風琴) 

(2011-05-30 08:10:43)

轉載

標籤: 雜談

前幾天轉悠到了管風琴教授沈凡秀的博客,她是我國最優秀的管風琴演奏家,被評為世界八大管風琴演奏家之一,很不容易啊。

我與老姐90年代初(92年?)在北京音樂廳聽過一次管風琴音樂會,曲目和指揮還記得,但演奏者是不是左因教授我忘了,順便諮詢了一下,因她的粉絲很多,所以我也沒指望有什麼結果。但出乎意料她很快的給了我答覆:是一個德國演奏家,不是左因老師,而且她還在德國聽那德國人講過這段經歷。對於一個極普通的音樂愛好者一個不關緊要的問題,她能認真的回復,我對她的人品表示敬意。

言歸正傳,書市除了淘書外,還總會有意外的收穫,一次在地攤上淘得一張唱片,價格簡直就是白給,很高興。XYZ在國家大劇院聽音樂會時談到了管風琴,我忽然想起了這張CD,於是翻出來晒晒,確是一張不錯的好唱片。

這是世界最大的古典廠牌之一DECCA的唱片。DECCA是音樂發燒友和愛樂者一直推崇的優秀廠牌。台灣福茂代理DECCA產品已有近40年,優點是有DECCA的中文版和價廉物美的高性價比。

這張CD收錄了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兩首曲目:《第三(管風琴)交響曲》和《骷髏之舞》。

聖.桑

聖-桑是一位音樂神童:他剛剛兩歲半,就開始學習鋼琴;三歲生日剛過,他就寫出了第一首鋼琴小品;七歲時,他已正式從師學習作曲了;十歲的聖-桑,已經開了個正式的演奏會,這時的他竟然能夠不看譜就背奏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任意一首。他還是一個能夠「一心二用」的人,例如他經常一邊搞配器,一邊同別人閑聊,兩不耽誤。 青年時代的聖-桑,才華得到許多前輩的賞識。柏遼茲稱讚他為「無所不知,缺少的不過是一點點實際經驗」;李斯特聽過聖-桑在管風琴上的即興演奏之後,竟稱他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管風琴家」。他是當時法國音樂家中推崇瓦格納歌劇的第一人,而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多諾夫》的總譜,也是聖-桑最先從俄國帶回法國的。可以說,印象主義音樂能產生在法國,聖-桑功不可沒。

聖-桑一生曾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令人費解的是,除了《動物狂歡節》,《骷髏之舞》,《參孫和達麗拉》,小提琴與樂隊的《哈瓦涅斯》《引子與回想旋曲》為紀念李斯特而寫的《第三(管風琴)交響曲》等,其它多不為人所熟悉,我也不例外。在法國的作曲家中,我還是比較喜歡拉威爾,德彪西和勃遼茲。

我們耳熟能詳,非常優美的《天鵝之死》,就是俄羅斯的著名芭蕾舞編導福金,根據聖-桑《動物狂歡節》里的第十三首「天鵝」改編的,由最傑出的女舞蹈家巴甫洛娃演出,其樂曲也常被單獨演奏。本曲是整部組曲中唯一一首優雅、溫柔的小曲,與其他各曲形成鮮明的對比。曲中豎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蕩漾的微波,大提琴優美迷人的曲調,則描寫出天鵝高貴優雅的神姿,以及安詳自在地浮游時的情景。全曲由伴奏豎琴水波蕩漾般的前奏開始,接著大提琴唱出6/4拍子圓滑奏的高雅旋律,時而上行,時而下行,情調極為優美。豎琴伴奏的節奏與音型均與前奏相同,與大提琴的曲調融和無間。結尾樂句也很美,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漸消失。此曲後人多有改編,但主旋是永恆的。

******************************************************

簡單介紹一下管風琴。

管風琴正面 位於舞台正中的後面。

演奏台 管風琴上有一層或多層鍵盤。這些用手來操作的鍵盤叫做手鍵(manual)。大一些的哨管往往要用一種特殊的鍵盤來操作,即用演奏者的腳來操作,叫做腳鍵盤或腳踏板(pedal)。現代的管風琴都有這兩種鍵盤,一般手鍵盤有61個音,從C~c4,5個完整的八度。腳鍵盤32個音,從c~g1,兩個半八度。

最與眾不同的是演奏台兩側類似巴揚按鈕似的音栓,也叫拉栓,是圓形突鈕,可推進推出,通過軌桿機操縱滑板,控制音管;滑板上有與該排各音管對應的洞孔。音栓主要有:主要栓、笛音栓、弦音栓、簧音栓、變化音栓、混合音栓、聯鍵音栓等。管風琴音量洪大,氣勢雄偉,音色優美、莊重,並有多樣化對比、能模仿管弦樂器效果,能演奏豐富的和聲。

  音栓的作用是關閉或阻塞氣流進入通向音管的通道。今天的音栓一定要拉到「ON」的位置,音管才會發聲。

音管 舞台後面為主,雙側為輔,數量視琴的大小而定。

管風琴首先出現於公元前250年前後,是樂器歷史中構造最複雜,體積最龐大,造價最昂貴的樂器,是一架雄偉,神聖的機器。管風琴是一件純粹的宗教(天主教、基督教)樂器,一般和擁有它的教堂或歌劇院同時建造——因為管風琴的結構是直接依附在建築結構之上。也因此,管風琴沒有明確的規格限制,根據教堂或歌劇院本身的規模和經濟實力來決定管風琴的大小。管風琴屬於簧片類樂器中的自由簧樂器,演奏方法類似於其他的鍵盤樂器。音域極寬廣,一般都使用數層的鍵盤,腳下還有腳踏鍵盤,由許多根的音栓來控制具體的音高,高音部以高音譜號記譜,低音部以低音譜號記譜,腳踏鍵盤部分以倍低音譜號記譜。管風琴的音量宏大,音色飽滿,尤其適合在莊嚴的氣氛中演奏嚴肅神聖的宗教音樂。中世紀的歐洲,幾乎每個小鎮的教堂中都擁有或大或小的管風琴,每到宗教節日,都能聽到悠揚的樂曲飄散在整個小鎮。能夠在著名的大教堂中擔任管風琴師,也是音樂家們引以為豪的榮譽。

北京除了解放前西什庫教堂和協和醫大禮堂(我父母在那裡舉行婚禮)有小型破舊的管風琴外,我知道的只有四架: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演奏廳,中山公園音樂廳,北京音樂廳和新的國家大劇院。我只聽過兩次:一次是九十年代初,我請老姐在北京音樂廳聽了一次管風琴音樂會,曲目就是聖—桑的《第三(管風琴)交響曲》,,指揮是湯沐海,演奏家忘了是不是左因老師。另一次就是前年在國家大劇院聽聖誕音樂會,演奏的大概都是讚美詩,我也聽不懂,弄得我昏昏欲睡。

北京音樂廳管風琴

國家大劇院管風琴(後排天幕似的亮管都是音管)。國家大劇院的管風琴有一個腳鍵盤,上面有四層鍵盤,第一層是主鍵盤。有6500支管子和80個音栓,有鋼製管也有木製管,觀眾看見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在牆後。

歐洲教堂里的管風琴

沈凡秀,我國及世界最出色的管風琴演奏家之一。

演奏管風琴是一件牽涉到全身的技藝,雙手在鍵盤上飛舞,還要兼顧那眼花繚亂的音栓,眼睛要同時看三部分的樂譜(我想像的:高音譜,低音譜,倍低譜),同時雙腳也要演奏低音踏板,可謂「手舞足蹈」。此外,為了深入音樂的精髓,腦袋還要高速運轉,真是一個考驗人的絕活!

*********************************************************************

別不多談,介紹這張唱片的兩首曲子。

A)《第三交響曲「管風琴」》  聖-桑《第三交響曲「管風琴」》是聖-桑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優秀管風琴交響曲。1886年這首第3號交響曲演出之前,除了柏遼茲外,幾乎無人寫過任何一首重要的交響曲。

聖-桑認為「作曲家作曲,就像蘋果樹上長蘋果一樣自然」,而他的「管風琴」交響曲的誕生,在法國那個時代也的確就像蘋果樹長蘋果一樣般自然地誕生。聖-桑曾獲得管風琴演奏獎,並擔任教堂風琴師二十多年。因此管風琴對聖-桑來說,並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樂器」這樣單純的一個概念,更是生活息息相關的夥伴。

 這首在年過半百寫成的顛峰之作,是聖-桑為紀念李斯特而作的,是一部相當容易欣賞的浪漫派交響作品。整個作品洋溢著濃烈的浪漫主義特色,配器色彩絢麗,旋律及和聲熱情流暢,略帶有一種緊張感,尤其是管風琴的主導地位加重更增添了這種如同颶風過境的震撼力。

有趣的是,該作品的特別之處在於樂曲用循環曲式寫成,只分兩個樂章。標準的古典交響曲是有四個樂章的,但該樂曲實際上每一個樂章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因此也可以事實上是四個樂章。兩個樂章中各自因主體材料和速度的差異而再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略同於奏鳴曲快板樂章)與第四部分(莊嚴的終曲)間共有的主題樂思在使全曲因循環主題而呈現出高度統一性的同時,更具備了「哲理」般的意味;第二部分(溫柔的柔板)顯露出真正的法國氣質,而第三部分(中快板-急板-中快板)激越的節奏和動人心魄的戲劇性揚棄了日耳曼交響曲中取足輕重的諧謔曲樂章。許多唱片錄音都以四音軌分段錄製。除了龐然大物「管風琴」的參予之外,樂曲還將還動用兩位鋼琴演奏者在一架鋼琴上四手聯彈!而樂曲的第二樂章第二部分是全曲最精采華麗的部分,管風琴呈現莊嚴深邃的威猛,再加上鋼琴四手聯彈的加入,營造出無比的終曲壯闊感!

這首曲子的配器也別具一格:包括了由短笛,英國管,低音豎笛和巴松的木管組;銅管樂則有四隻法國號,三支長號,三支小喇叭,另有士巴,定音鼓和弦樂組。

在第一樂章開首處,我們聽到一個緩慢的引子,弦樂奏出一個二度下行的嘆息音調,木管輕輕地反向回答著,彷彿天國里縹緲的光芒。這個引子包含著一種宗教式的情感,它隱射了作者頭腦中可能存在的「內容」,而從那波里和弦到C小調主和弦的和聲進行則暗示了這一小二度在作品整個調性布局中的意義。

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題出現了,這個激動不安的短小句子不斷變化重複著,在它的背景上閃現著引子中的答句和好幾個副主題,在主題材料減緩做成的連接部後是悠長的f小調第二主題,隨即演變成凱旋般的F大調結束主題,之後進入了展開部。在展開部中,我們聽到好幾種表情的音調素材交融、混合、分裂、衝突,是疾風式的第一主題像一面大帆將它們聚和、連接、驅趕,駛向再現。而第一主題的動機構成了全曲的核心,在音樂以後的發展中,我們將不斷聽到它的各種形態和新出現的素材相結合,最終達到驚人的高點。

溫柔如歌的第二部分出現在bD大調上,這是再現的A-B-A三部結構。弦樂上波浪般的主題旋律推動著聽者的意識航行在波平如鏡的水面上,而管風琴的和聲背景彷彿兩旁高聳的峽谷,隨後,這個主題在管風琴和弦樂聲部間的此起彼伏造成極為安謐的夜的意象,織體極為簡潔凝重。驟然間對比中部的主題像豁然開朗的地平線般浮現了,星漢燦爛,共潮而生,這個起伏有致的優美曲調是聖-桑的神來之筆,也是純凈而緘默的法國氣質的律動。第一部分主題的核心動機像暗影一樣浮現、跳躍,帶來變化的再現,航行繼續著,這個室內樂般通體晶瑩的段落和前後的部分形成極大的對照,在管風琴的輕吟中悄然結束。

第二樂章。這是新的循環,它否決了前一部分的女性氣質,以強梗的動力返回到了第一部開始時的狀態。這個樂章的第一部分(即全曲的第三部分)具有傳統交響曲第三樂章的諧謔性,但給人留下極深印象的是由弦樂擦出、定音鼓應合的主題一往直前、不可逆轉的史詩氣概和果決表情,這彷彿象徵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命運的力,緊隨而至的核心動機對這力量作了補充,並與之一同構成這一諧謔性段落的第一部分。對比性的中部是一個歡快的、舞蹈性的展開段,其中包含著悠長的對比主題,暗示著某種超越「命運」之上的希望,但隨即被強有力的第一部分的再現所截斷。在再現部之後,我們出人意料的又聽到中部開始出的舞蹈音型,正當我們感到迷惑時,低音聲部響起了一個堅定從容的新主題——它連接著第二樂章的兩個部分,它預示著全曲高潮和音樂發展的最終結果的來臨,在這一部分就要結束時,在弦樂聲部出現了一個寧靜的三部卡農,這個弦樂四重奏般的織體被高聲部圓號的上行半音和大提琴低聲部的核心動機襯托著,這恬靜的氛圍昭示著即將到來的答案。

第四部分是最後的終曲。答案出現了,這就是管風琴上莊嚴明亮的C大調主和弦。先前靜穆的連接主題作為引子被勢不可擋的斷奏而出,再次肯定主和弦的偉岸。四手鋼琴撥出天國般玲瓏剔透的廣袤背影,而核心主題平靜地出現在弦樂齊奏上,無比巍峨,好似聖母院聳入雲霄的塔尖,雍容而暢美,高貴而尊嚴。這是交響曲歷史上少有的壯麗神奇的輝煌音響,也是聖-桑內心世界的寫照。當這個第一主題呈示之後,一個賦格段作為連接部引出在木管聲部交替出現的B大調上的第二主題,悠揚輕快,錯落有致。展開部混合了核心主題各種形態,將其作對位式的組合。第二主題倒裝再現,構成拱形布局,連接部再次出現了引子的材料,經過反覆申述和醞釀,第一主題以狂喜的面貌湧入,長大的屬和弦——主和弦的進行托起洪鐘般的全奏,在繽紛華麗的焰火似的陶醉中,勝利地完成了全曲。

作為聖-桑風格成熟時期的傑作,第三交響曲極好地表明了這個法國作曲家對於形式與內涵的理解,我們不能忽視作品在曲式和樂隊語言上的創造,但我們決不會將其視作完全的創新之作:總的形式是保守而熟練的,為了表現特定的內涵而在局部巧妙地加以變化並不露斧鑿;而這種形式又是何等凝練而完美,它完整地體現出作曲家的本來氣質。誠如他本人所說:「我是個中庸的靈魂。這也許是一樁極大的缺憾,但我不能改變它:人不能對自己的本性視而不見。」

法國音樂中巧奪天工的配器加上聖-桑獨有的縝密樂思,造就了這首難忘的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這部作品優美獨特的旋律、富於表現力的管弦樂織體和微妙精美的和聲必將使所有聽過它的人難以忘懷,而它總的性格不是英雄的,卻是宗教的。作曲家沒有執著於個體意志與思想的表述,而是致力於描繪一種面對偉大的超凡的力量時自身的感受,這種感受最終被升華為讚美詩般的熱烈和聖詠式的莊重,譜寫它的音樂家,不是悲哀和自憐的,卻是樂觀而虔敬的。在這部作品裡,我們很少感覺到日爾曼人偏好的憂鬱的內心傾訴和鄉野的森林情節。沉思冥想和苦苦求索被質樸的傳奇和天真的宣示所替代,但同樣是藉著嚴格的交響邏輯和純熟的樂隊語言。它不是冷漠無情和置身事外的,卻是一曲滲透著敏感的直覺與優雅的浮想的狂喜的聖詩。

這首交響曲由瑞士指揮家安塞美指揮的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演奏。我聽的管風琴曲極少,了解浮淺,因此聽不出演奏的水平,不能評價。

B)《骷髏之舞》

此曲是聖-桑第三首交響詩,也是最著名和受歡迎的作品。它取材於法國詩人卡薩利的詩,創作於1874年,次年首演立即轟動樂壇。曲中充分顯示了聖-桑的華麗的作曲技法。每年11月1日是聖靈節,在歐洲俗稱「鬼魂之夜」,傳說當天午夜,鬼魂會從墓穴中爬出,圍在一起狂跳猥褻的舞蹈。

樂曲先由豎琴以柔和的和弦彈出12聲鐘響。

低音大提琴的撥奏表示墓穴開啟。

死神拿起小提琴表示骷髏登場。骷髏們接踵而來,然後死神奏出圓舞曲。舞蹈逐漸狂熱。

木琴乾枯的音色暗示骨頭碰擊的聲音。

樂曲進入高潮時,法國號鳴響聖詠「神怒之日」,期間交織著叫聲和尖笑。

樂曲到達巔峰時卻嘎然而止,雙簧管演奏表示公雞報曉,骷髏紛紛逃跑,只有死神的小提琴表示無限嘆息。

咕咕,咕咕,咕咕, 這是死亡之舞, 腳跟著節拍起舞, 死神也敲著基石, 在深夜裡猛奏舞蹈的音符; 咕咕,咕咕,咕咕。 這是死亡之舞, 深夜裡寒風呼叫, 菩提樹的呻吟像海浪呼嘯, 發亮的骨架, 帶著帷帳在東奔西逃; 咕咕,咕咕,咕咕, 骷髏擁抱著狂舞, 帶給人們恐懼和痛苦, 噓, 舞蹈的聲浪已經停止, 骷髏們倉皇逃跑, 因為已雞鳴破曉。

這首曲子的版本是Charles Dutoit(杜特華) 指揮,Philharmonica Orchestra (愛樂管弦樂團)演奏,Kyung Wha Chung(鄭京和)獨奏。

值得一提的是,鄭京和是國際舞台上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她4歲開始學鋼琴,6歲改學小提琴,9歲在漢城交響樂隊合作下演奏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是一位音樂神童。喜愛西樂,尤其是喜愛小提琴的音樂愛好者,幾乎沒有不知道這位才華橫溢的韓國女小提琴家。

最後,聽說聖-桑的這首《骷髏之舞》演奏時,為了增加氣氛,要求獨奏小提琴將外弦E,調成bE,而造成A與bE空弦的不和諧,形象地刻畫出骷髏枯骨的撞擊聲,夠奇怪的,沒有求證是否真的,如真如此,對於演奏者可是要求夠高的。

對這張唱片和曲目只是喜愛,所以聊了一點看法,很多是從網上扒下來的,加著自己的文字,也就沒註明出處,說的對否我也沒把握,但我覺得這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一點:我覺得比較好聽,比較不一般,所以就介紹給大家共享,這就夠了。

推薦閱讀:

水滸傳中的主要人物介紹
九尊大佛介紹 — 給面小站
9種常見盆栽植物的施肥方法介紹!葉綠青翠花大色艷
超全的手相看法介紹,教輕鬆您識別掌中「秘密」!
[轉帖]胡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

TAG: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