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 沒那麼可怕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寄生菌。
胃內寄生幽門螺桿菌「會不會發展到胃癌?」,很多患者因此產生了恐慌心理和疑問。然而,到底幽門螺桿菌對人體是有益還是有害,近年引起了爭議。
我們知道,胃壁分泌胃酸,一般細菌難以生長,但幽門螺桿菌的寄生能力很強,適合在強酸的環境里生存。有報道:幽門螺桿菌可能是刺激胃壁產生胃酸的有益菌。
腦海了浮現一副圖景:食物在口裡嘴嚼後,經食道送入胃,胃開始蠕動,胃壁分泌出胃酸,胃的溫度 升高到38,被腐化為「糜狀」的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幽門),在胃酸的刺激下,膽汁、小腸液,胰腺開始分泌,共同完成消化食物的工作。食物排空了,這個自 動化的系統也「自動」休息了。
胃酸扮演著殺菌、刺激膽汁分泌的角色。千百年來都是這樣,相安無事,這是人類與寄生蟲共存共榮的天然本事。
殺到一個不留有後遺症
假設我們把幽門螺桿菌殺到一個不留,胃酸不再分泌,肝膽、小腸、胰腺、大腸分泌液也減少了,您可以想像一下,我們的消化會出現什麼亂子?
與此同時專家發現,「雖然消滅了幽門螺桿菌,令胃潰瘍及胃癌的個案不斷減少,但食管癌及各種與食管及胃酸倒流相關的疾病卻不斷增加。這很可能跟幽門螺桿菌的下降有關。」
這一報告有如暮鼓晨鐘,況且胃癌的誘因不下20種,為什麼歸罪於幽門螺桿菌?
臨床發現,胃痛患者在右背肋沿會出現痛點,在這裡輕刮,膽汁分泌增加,有中和胃酸的效果,治療胃病立竿見影。
這是「胃痛醫膽不醫胃」的創新理論,許多醫家都有過類似的報道。
刻意強調幽門螺桿菌,「導致患者出現抑鬱、焦慮、甚至自殺。從這個層面來講,心理障礙的危害要大於幽門螺桿菌的危害。」
「幽門螺桿菌的大量出現,是因為整個消化系統內在的平穩受到破壞,幽門螺桿菌才大量滋生,也才導致潰瘍。所以不恢復整個消化系統的穩定,汲汲追求消滅幽門螺桿菌,難免捨本逐末。」
治療過程偶爾會出現幽門螺桿菌反而增加的現象,不過胃痛癥狀卻減輕,不必驚慌,可讓人與細菌共存共榮。
(摘編自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文:蔡培春)
推薦閱讀:
※幽門螺旋桿菌怎麼傳播的?
※胃病的「死對頭」終於被發現了,每天吃一點,幽門螺桿菌不攻自破
※此三聯非彼三聯--談談幽門螺桿菌治療的藥物選擇
※感染幽門螺桿菌陽性嚴重嗎?
※除了抗生素之外,有沒有其他辦法能殺幽門螺桿菌的?
TAG:幽門螺桿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