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前後 2010-08-26 11:25 星期四 宋教仁是少有的讓海峽兩岸歷史學家同時尷尬的名字,他的歷史地位一再被忽視、被否定,被抹殺,但是,作為中國國民黨的始人和中華民國實際
07-04
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前後2010-08-26 11:25 星期四宋教仁是少有的讓海峽兩岸歷史學家同時尷尬的名字,他的歷史地位一再被忽視、被否定,被抹殺,但是,作為中國國民黨的始人和中華民國實際上的締造者,他比孫中山更有資格被尊稱為「國父」。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號漁父,湖南桃源人。在他的許多文章中,常書「桃源漁父」的筆名。作為一介書生,他沒有孫中山那樣的傳奇經歷,也沒有黃興身經百戰的英勇,但卻是革命派內最有民主理念和戰略眼光的人。 宋教仁生在湖南農村,不象很多偉人那樣出身在名門望族,甚至一度連學校也上不起。他從小受的也不過是些傳統教育,絲毫看不出以後能有那樣遠大的共和理念。 還要感謝張之洞,宋教仁在1902年免費就讀武昌的文普通學堂後,才有機會學習一些西方的先進思想文化。在有幸結識了湖南同鄉、學生領袖黃興後,他的人生觀發生了根本變化,從贊成君主立憲到主張共和革命,他們兩個人也成為了生死之交。 1904年華興會成立時,年僅22歲的宋就擔任了副會長,參與領導長沙起義。隨後又前往東京,參與同盟會的組建工作。並且擔任司法部檢事長這一要職。他與陳天華、程家檉創辦《二十一世紀之支那》,宣傳革命思想。後來這份報紙改名《民報》,也就是同盟會的機關報。 但他並沒有參加《民報》和《新民叢報》的大辯論,卻只身前往東北聯絡反清的「馬賊」,成立同盟會東北支部,準備開闢一條新的革命道路。在此期間,他還寫出了《間島問題》一書,幫助清政府在與日本交涉延邊問題時,取得成功。為維護中國領土作出了重要貢獻。 1911年到1913年,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翻天覆地的三年,是大革命、大震蕩、大轉折的三年,是新與舊、正與邪、善與惡、進步與停滯、開放與保守、光明與黑暗、民主與獨裁激烈交鋒的三年。而宋則由幕後走向了台前,由邊緣走向了中心,由熱血青年成長為革命領袖,由憲政先鋒成為了革命烈士,他為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社會努力到最後一刻,為中國的憲政民主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在有五千年專制傳統的中國,划出了一道閃亮的民主光輝。 1911年1 月,宋教仁與于右任等人在上海發起創辦了《民立報》,出任主筆。他以「漁父」的筆名,發表了大量文章,宣傳民主革命思想,抨擊清政府的內外政策,成了革命黨最有力的宣傳武器,一支雄筆抵得上數萬雄兵。試舉一篇《將來之朝庭》為例: 「近來朝遷之政策,可概括為四:大借外債也,擴張軍備也,尊奉王室也,壓制國民也。外債而不能償,則國家破產,軍備而不能養,則士卒枵腹,皇室因尊奉而至極,則安而忘危,變為獨夫,國民因壓制過甚,則鋌而走險,成為敵國……」 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以失敗告終,革命的精英損失慘重,同盟會的軍心受到極大動搖。宋教仁對孫黃的軍事行動進行了反思,與陳其美等人籌划出了革命三策(一)效仿法國大革命,直接佔領北京,號令全國,實行中央革命,此為上策;(二)在長江流域,各樹潛力,同時並舉,創立政府,然後北伐,此為中策;(三)在邊陲各省起義,此為下策。經過分析,一致認為中策可行,遂於7月在上海成立了同盟會中部總會,作為領導中部起義的指揮中心。宋教仁是實際上的負責人。3 個月後武昌起義的勝利,證明了這個戰略決策的成功,儘管武昌起義的勝利也極為偶然。 武昌起義後,宋教仁卻因病未能及時趕到武漢領導革命,致使領導權落到了舊官僚黎元洪和湯化龍手中。10月28日,宋教仁與黃興趕到被袁世凱重重包圍的武漢,準備與新政權共存亡。黃出任戰時總司令,領導鄂軍血戰陽夏;宋則負責外交工作,他以自己的政治技巧和對世界公法的熟悉,成功地斡旋了與各國的關係,保證了列強在武漢嚴守中立。此外,他還主持了鄂軍都督府的所有公文的制定頒布。其中《鄂州約法》堪稱中國第一部共和法典,後來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即以此為藍本。宋教仁充分認識到,革命戰爭難,而守成更難,破壞容易,建設復難。而革命僅是手段,圖謀民生幸福才是最終目地。 為了同盟會的利益,宋教仁力推黃興出任湖南湖北大都督,但遭到湖北立憲人士的反對而沒有成功。12月2日,南京光復,宋離鄂赴寧,調解各派矛盾,推舉程德全任都督,自己則擔任了有實權的政務總長,為革命黨在南京的發展打開了局面。 孫中山回國後,理所當然地成為新政府的領導人。但宋並不迷信孫中山,很有自己的主見。孫主張總統制,效仿美國;但宋則認為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地方對中央的約束大,而中國是中央集權,又有二千年的專制傳統,故應實行內閣制。「蓋內閣不善可以更迭之,總統不善則無術變易之。如欲變易之,必支援國本,此吾國人所以不取總統制,而取內閣制也。」起初,人們多認為宋教仁權利慾重,直到袁世凱當上總統,大家才明白他的用心良苦,遠見卓識。在南京臨時政府,孫黃本想提他作內政總長,但各派都把他看作一個威脅,最後他只當上了法制局總裁,宋並不介意,積極投入到臨時約法的制訂工作中。並以充任民主政權的叔孫通自勉。 袁世凱擔任總統後,宋聘任農林總長,儘管這不是他的專長,但他還是很認真是投入。很快袁世凱和內閣的矛盾不斷激化,大家都看到了袁的專制思想,連昔日袁的親信唐紹儀都無法忍受而辭職。宋則與同盟會的其它三總長陳其美、蔡元培、王正廷集體辭職,並投身於改革同盟會的工作。袁世凱對宋的才華十分欣賞,對他的思想又十分顧忌,多次企圖收買為已用,金錢美女用盡了,宋卻不為所動。也正是從那時候起,袁世凱已經動了殺宋的念頭。 1912年8 月,在孫中山的支持下,宋教仁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無比的政治勇氣,毅然解散了同盟會,在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促進會聯合的基礎上,成立了一個嶄新的政黨——國民黨,取服務國民之意。正象他在湖北國民黨支部歡迎會上所作演講指出: 「以前,我們是革命黨,現在,我們是革命的政黨。以前,我們是秘密的組織,現在,我們是公開的組織。以前,是舊的破壞的時期,現在,是新的建設的時期。以前,對於敵人,是拿出鐵血的精神,同他們奮鬥,現在,對於敵黨,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們奮鬥……。我們要在國會裡,獲得過半數以上的議席,進而在朝,就可以組成一黨內閣,退而在野,也可以嚴密監督政府,使它有所憚而不敢妄為,該為的,也使它有所憚而不敢不為……如不能達成政黨內閣,寧甘退讓,如可改組政黨內閣,雖他黨出任總理,亦贊助之。」 在九十年前的中國,有如此開放的胸懷,有如此民主的信念,有如此遠大的眼光,有如此無畏的精神,是何等難能可貴。可以說,國民黨真正的創始人,並不是孫中山,而是宋教仁。 在宋教仁的精心策劃和嚴密組織下,1913年2月,國民黨在在中國歷史上首次直接選舉中大獲全勝,在參眾兩院都取得了過半席位。宋教仁在此前後走遍了南方各大城市,宣傳政黨政治和民主憲政主張,在國民中取得了極高的威信,贏得了各方面的讚賞。連他的政治對手章太炎、梁啟超都對其十分佩服。因此,宋教仁聯合了章太炎等人,準備在1913年的正式大總統選舉中,推舉黎元洪取代陰險的袁世凱。這些活動,無疑讓袁世凱大為惱怒,於是就有了3月20日南京火車站的震驚世界的暗殺事件。三·二○事件也導致了二次革命的爆發和袁世凱統治合法性的喪失。 宋教仁犧牲的時候還不滿32歲。在今天的中國,如果讓一個32歲的人出任泱泱大國的總理,是不可想像的,但九十年前卻幾乎成了現實。宋教仁的死,也使當時的中國丟失了和平發展的機會,使南北軍事對峙無法避免。一個人的生死竟然決定了中國發展的走向,這是宋教仁自己的光榮,但卻成了近代中國的悲劇。他就象一顆流星,在近代中國閃現了一道最明亮的光芒。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否定哲學」的哲學
※這樣的否定,會對孩子造成一萬點傷害
※不要輕易否定你身邊的人!
※降血糖越快越好嗎?答案是否定的
※為什麼我的同學總是這麼喜歡否定我的想法?
TAG:中國 | 歷史 | 名字 | 中華民國 | 歷史學 | 中國國民黨 | 尷尬 | 歷史地位 | 中華 | 國民 | 星期 | 革命 | 辛亥革命 | 宋教仁 | 歷史學家 | 地位 | 史學 | 海峽 | 實際 | 否定 | 作為 | 2010 | 海峽兩岸 | 國民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