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代科學角度看老子對宇宙本源的探討

從當代科學角度看老子對宇宙本源的探討 作者:李豫川 文章來源:中國論道網發布時間:2012-06-10瀏覽次數:20

中國古代哲學對宇宙本源的描述,以老子《道德經》最為精到。老子將宇宙的本源稱為「道」,又稱為「無」(與其相對應的是「有」)。這與佛教所說的「空」(與其相對應的是「有」或「色」)是一致的。

《老子》第一章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就是說,作為宇宙本源的「道」,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述的,一定要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就不再是符合原貌的「道」;而且,宇宙本源也是無法命名的,一定要給它取個名字,也不是完全確切的「名」。

既然無法用語言表述,那為什麼又要用語言去表述呢?這是因為人類主要是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不用語言便難以交流,所以只好用語言表述。但必須意識到,對於抽象的事物,語言的表述只能盡量接近於事物本身,而不可能完全符合事物本身。老子自己就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見《老子》第二十五章)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也不知道宇宙本源該如何稱呼,姑且給它取個名字叫「道」,或者勉強稱之為「大」。

語言的表達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應當透過語言的表述去領悟其真實的內涵,而不要拘泥於文字。馮友蘭先生(1895——1990年)在其大作《中國哲學簡史》中說——「中國哲學家慣於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用格言、比喻和事例來說理,難免有不夠透徹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補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話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份……中國哲學家的語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的暗示則幾乎是無限的。」

《周易?繫辭上》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謂「形而上」,是指無形的,不可感知、不可測度、也無法用語言來明確表述的;所謂「形而下」,是指有形的,可以感知、可以測度、可以用語言來明確表述的。所以,對於形而上之「道」的領會,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於語言文字,而需要一定的悟性。在探討宇宙本源這種極性宇宙觀問題時,必須意識到語言的局限性,而不能拘泥於文字。

老子是如何表述宇宙本源的呢?《老子》第二十一章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雖然恍惚,但裡面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老子》第十四章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當今全球學術界普遍認同物質、能量、信息為構成宇宙的三大要素。大致可以說,老子所說的「物」,相當於物質性;老子所說的「精」,相當於能量性;老子所說的「信」,相當於信息性;而老子所說的「象」,可以理解為象數,即數理邏輯,也就是指一定的規律性。至於「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是說宇宙本源所蘊涵的物質性、能量性和信息性,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所謂「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則是指物質性、能量性與信息性三者既不可能嚴格區別,也不可能徹底分開,是一而含三、三而合一的關係。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就需要探討一下物質、能量、信息三者之間究竟是什麼樣的關係。物質與能量的關係是相互轉化的關係,即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化為物質;能量與信息的關係是負載與駕馭的關係,即能量負載信息,信息駕馭能量;物質與信息的關係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即物質包含信息,信息隱含於物質;而正是由於物質所包含的信息(包括性質)不同,才構成物質之間的差異。可見,這三者是相互交叉、密不可分的——有誰能找到單純的物質、能量與信息呢?既然物質、能量、信息三者本身都相互交叉、密不可分,那麼三者的屬性就更加無法截然割裂了。

進一步看,這三者之中,物質最具顯性,信息最具隱形。所謂「顯性」,其實就是表象性;所謂「隱性」,其實就是內涵性。由此看來,物質、能量、信息這「三要素」之中,信息是更為本質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用的「恍惚」這個形容詞。今天看來,「恍惚」這個字眼似乎很不明確;可是,當我們聯想到微觀物理學所說的「波粒二象性」、「電子云」以及被稱為「神秘粒子」之「夸克」的時候,就不能不承認「恍惚」這個形容詞的精當了。

先拿「波粒二象性」來說吧。「光」是每個人都司空見慣的,可就是這麼一個極為常見的東西,竟然既有波的特性又有粒子的特性,即所謂「波粒二象性」。這個「波粒二象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很難想像——波是綿延不斷的,而粒子是一粒一粒不能綿延的,那麼,「光」到底是能夠綿延還是不能綿延的呢?如果我們要對「光」的形態加以形容,究竟該用一個什麼樣的形容詞呢?既綿延又不綿延,豈不是恍恍惚惚嗎?

再拿「夸克」來說吧,它時隱時現,捉摸不定,而且它作為被觀察的「客體」,居然與作為「主體」的觀察者密切相關——不同的觀察者會有不同的觀察結果!這個「夸克」豈不也是恍恍惚惚的嗎?

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對極微觀世界依舊找不到比「恍惚」更加貼切的形容詞,我們對老子還能有什麼微詞呢?

老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所說的話,竟然與當今學術界的看法如出一轍,這難道還不足以說明老子思想之精到與深邃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子的表述中,是將物質性、能量性、信息性三者合為一體的(「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而不是將三者相提並論的。並且,老子還明確提出宇宙本身蘊涵著一定的規律性,這該是多麼偉大的智慧!

本源不等同於本體。宇宙之本體,是「無」(「空」)與「有」的統一。「有」的特性是空虛不實、空幻不定、空寂不存的;「空」的特性反而是充盈不虛、恆常不變、永續不滅的。

《老子》說:「有生於無」,正是告訴我們「有」是由「無」(「空」)變現而來。然而,不論如何變現不息,其總量依舊不增不減,衍生了「有」卻不離於「有」——包圍著「有」,滲透於「有」,組成於「有」。

既然作為宇宙本源的「道」也就是「空」,「道」是「先天地生」的,「空」自然也是先天地生、伴天地長、後天地存的。任何一個天體都有毀滅之期,而當其毀滅之後,「空」並不隨之毀滅。

《老子》第一章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中的「妙」是神妙之意,因為宇宙本源之「無」,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充盈於整個宇宙、作用於整個宇宙,實在神妙之至。其中的「徼」是邊際之意,引申為表象,即宇宙本源之顯現。其中的「玄」是微妙、深邃之意。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說當人們沿著微妙、深邃的思路走到極點,便跨入洞悉宇宙萬千奧秘的大門了。

佛教也有類似的提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空)」是本質,「有(色)」是表象。由於本質是表象的內涵,表象是本質的外化,因而一切本質都必定外化為表象,一切表象都必定內涵著本質,二者是一個不離不棄的統一體。宇宙的本體,正是這種本質與表象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此即所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眾所周知,內在的本質是隱蔽的,是我們無法感知和檢測的;外在的表象是顯著的,是人們能夠感知和檢測的。正因為如此,人們往往以「眼見為實」,執著於表象之「有(色)」,而否定本質之「無(空)」。

《老子》第一章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十四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與無。」這就是說,「無」是天地賴以發端之本始,「有」是萬物得以誕生的母體;天下萬物都是從「有」生髮出來的,而「有」則是從「無」生髮出來的。道家所說的「有」,包含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有」包括一切有形有象的事物,也就是包括「天下萬物」;狹義的「有」僅僅指「無」最初顯化的形態,仍屬於宇宙本體。在《老子》一書里,有些地方用的是廣義,有些地方用的是狹義。這裡所引用的兩句話,其中的「有」,就是指狹義的「有」,而不是指廣義的「有」。

作為宇宙本源的「道」,不具備形體和質量,不佔有空間,卻又充盈於整個宇宙。宇宙本源蘊涵著信息性、能量性、物質性,但是隱而未顯。正因為如此,所以能夠「三而合一」、「一而含三」,是「三位一體」的。這個「三位一體」的宇宙本源,或許可以稱為「場」,也可能就是愛因斯坦所致力探求的「統一場」。當它們顯化並分解之後,即成為物質、能量、信息「三要素」。這「三要素」相對獨立,儘管彼此之間的關係依然十分密切,但不再是「三位一體」了。

關於宇宙的演化過程,《老子》第二十五章說得很清楚——「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宇宙無論如何演化,其總體構成是不會改變的(獨立而不改);同時,宇宙的演化是周而復始、無有窮盡的(周行而不殆)。

關於宇宙的形成過程,《老子》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道生一」是指「無極顯太極」,「一生二」是指「太極分陰陽」。「二生三」是指天地交泰出現人類而演化成「三才」,「三生萬物」是指在天、地、人三者的共同作用下衍生出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

「極」的本義是屋脊的大梁,引申為頂端、最高點。「無極」在中國古代哲學中稱派生宇宙萬物的本源,由於隱而未顯,故無可名狀。「太極」是宇宙本源之最初顯現,指原始混沌之氣,也就是狹義的「有」。《老子》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指的正是「太極」。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說的「道生一」是指「無極」顯化為「太極」,但兩者並無先後之分,只有隱顯之別。「無極」與「太極」同屬於「道」,只不過一為隱蔽之「無」(空),一為初顯之「有」(狹義的「有」)而已。老子所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正是指「道」這一隱一顯的兩種形式——隱為顯之隱(本質是表象的本質),顯為隱之顯(表象是本質的表象),二者同為一體,即宇宙之本體。

由於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太極」自然也不例外。所謂「一生二」,即「太極」分化後所形成的「陰」、「陽」兩大範疇和兩種屬性,是宇宙本體所包含的兩種屬性,也是宇宙間一切事物同樣包含的兩種屬性。這「陰」與「陽」,是同「無」與「有」相對應的。我們現在所說的「可見宇宙」與「不可見宇宙」、「物質」與「反物質(暗物質)」、「能量」與「暗能量」,不正同「陽」與「陰」、「有」與「無」的提法非常吻合嗎?

兩千多年過去了,當今所有的科學與哲學成就僅僅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道家思想對宇宙本體的種種表述而無法超越,更無法否定其真理性,這怎不令人由衷感嘆!當代最尖端的科學家們,本以為自己走在人類認識領域的最前列,不料抬頭一望,老子正站在遠遠的前方,微笑著向他們招手呢!


推薦閱讀:

佛教問題探討第六、制度
同種犯罪部分未遂的定罪處罰問題探討
初爻探討
銀屑病的宏觀與微觀辨證應用探討
四逆散方證探討及臨床運用

TAG:科學 | 宇宙 | 老子 | 角度 | 當代 | 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