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交朋友是為了求得大家快樂
第三章 交朋友是為了求得大家快樂
【原文】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1事葛2,文王3事昆夷4。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5,勾踐6事吳7。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8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9視曰:『彼惡10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11斯怒,爰12整其旅;以遏13徂14莒15,以篤16周祜17,以對於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18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19行於天下,武王20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譯文】齊宣王問:「與鄰國交往有什麼路子嗎?」
孟子回答說:「有的。只有能愛民的國君能以大的侍奉小的,所以商湯王侍奉過葛伯,周文王侍奉過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能以小的侍奉大的,所以周的大王侍奉過獯鬻,越王勾踐侍奉過吳王夫差。以大的侍奉小的,是安於天命的人;以小的侍奉大的,是敬畏天命的人。安於天命的人能保護天下,敬畏天命的人,能保護國家。《詩經》上說:『敬畏上天威嚴命,經常時時來依靠。』」
齊宣王說:「這話說得太好了,可惜我很擔憂,我喜好勇力。」
孟子回答說:「大王請不要喜好小的勇力,如果撫摸著劍很快地看著它說:『那人怎麼能抵擋我呢?』這是匹夫之勇,只能敵對一個人而已。大王請將勇力擴大。《詩經》上說:『文王赫然怒氣生。改易整頓周軍旅,以控密人前進兵。以忠厚於周人幸福,以對天下人民心。』這是文王的大勇氣。文王憤然一怒就可以使天下人民得到安寧。
「《尚書》上說:『上天愛護下民,為民立君治理民,為民立師教育民,應當能夠輔上帝,保佑安定天下。有罪的應該討伐,無罪的應該赦免,我怎敢違背那上天的意志呢?』一個人來衡量、評定天下的是非,周武王是恥於這樣的。這就是周武王的勇氣。而周武王憤然一怒就可以使天下的人民得到安定。今大王亦可以憤然一怒就可以使天下的人民得到安定,人民惟恐大王不喜好勇敢哩。」
【說明】與鄰國相交也就是與別人交朋友,交朋友的目的也就是為了求得互相幫助,和睦相處,大家都平安無事。因此,只有能愛民的國君能以大的侍奉小的,只有有智慧的人能以小的侍奉大的,安於天命的人能保護天下,敬畏天命的人能保護國家。其實這就是最佳行為方式之意。在這個問題上,老子曾經討論過,「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這個意思是說,所以大的邦國以謙下對待小邦國,則能夠取得小邦國的信任;小邦國以謙下對待大邦國,則能夠取得大邦國的信任。或者是以謙下取得信任,或者是以謙下而被信任。大的邦國不過是想兼顧養育人民,小的邦國不過是想加入並侍奉大國。這樣大國小國都滿足了自己的願望,但大邦國還是宜為謙下。而大的邦國之所以能成其大,是因為人民眾多。之所以人民眾多,是因為人民都信任其統治者的政策,因此願意到這個大國來定居。所以,一個國家的政策好壞,常常決定著國家的前途命運。因此大國在擁有了眾多的人民後,更應該以謙下的態度來對待人民,來對待小國。
所以孟子舉了《詩經》所說的例子,敬畏上天的威嚴,於什麼時候都能保護之。為什麼要敬畏天命呢?天命又是什麼東西呢?孟子在這裡沒有說明,但我曾在《論語》、《大學》、《中庸》中有過探討,天命就是天道的規律,人生的道路是要服從上天的道路的,一年有四季,有365天,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小時,地球圍繞著太陽自轉、公轉,這都是天道。作為地球人,非服從這個天道的規律不可,除非你跳出地球。知道了天道的規律,從而才可以知道人道的規律;知道了人道的規律,才可以「為政」,也就是才能真正懂得統治人民的規律和決竅,也才能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
但是齊宣王避開天命這個話題,轉而談「勇」,這與梁襄王一樣,都是崇尚以武力解決問題。所以孟子只好又舉了周文王、武王的例子,文、武王不勇嗎?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他們倆人有過人的武功嗎?有過人的勇力嗎?沒有!他們都是以「愛民」為中心,才取得天下的。所以孟子勸告齊宣王,如果也想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只有先「愛民」,有了「愛民」的勇氣,才能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因此,老百姓惟恐君主沒有「愛民」的勇氣。私有制的畸形發展使得人們的正常的生存慾望變成了貪求、貪婪、貪戀之貪慾,而為了貪慾的滿足,人們就會訴諸武力來進行侵略、掠奪、剝削。在孟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擁有勇力、武力的人也就等於擁有了權勢與財富。而人民受此「好勇疾貧」的影響,貪慾也逐漸增強,也就成了社會混亂的根源。既然人人都在為著滿足自己的慾望而不惜訴諸武力,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會缺少相互親愛的情感而彼此憎恨,憎恨之過份,則也會因情感問題而導致社會的混亂。社會越混亂,為了人們自己生存的需要,人與人之間也就越缺乏相互親愛的精神。所以,孟子認為,慾望,尤其是過度的慾望的滿足的需要,是導致社會混亂的根本原因。
而在「愛民」中,孟子所說的是,由一個人來衡量、評定天下的是非是不可以的,因為,個人的看法只能代表個人,不能代表全體人民。而全體人民都是反對以武力奪取天下的。只有使人民安居樂業的意願,才能代表全體人民的心愿。
孟子在這裡總結了商湯、周文、武王的「仁、智、勇」三種品德,只有「仁、智、勇」三者兼備的人當政才能杜絕匹夫之勇。所以,邦交之道,交友之道,實際上也就是「愛民」之道。用孟子的這些思想來指導我們現代工作,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如果用仁愛以大事小,用智慧以小事大,「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杜絕匹夫之勇,難道不能做強做大嗎?!
——————————————————
【注釋】1.湯:指商湯,商王朝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創建人。原為商族部落領袖。主癸之子。傳說名履,又稱成湯、武湯、武王、天乙。殷墟甲骨文稱成或唐,亦稱大乙。西周甲骨與金文稱成唐。據史書記載,商族從始祖契到湯,曾先後遷居八次,至湯定居於亳。夏末自孔甲始,荒淫無度,力量漸衰,至桀時更甚。湯定居於亳,為滅夏之戰創造了有利條件。湯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輔助國事,又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以及夏的聯盟韋(在今河南滑縣)、顧(在今河南范縣)、昆吾(在今河南許昌)等部落、方國,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伐夏。湯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桀大敗,逃至南巢(在今安徽巢湖),湯放桀而歸於亳。此後三千諸侯大會,湯時為諸侯,被推為天子。三讓,諸侯不從,於是湯即天子之位,建立商朝。
2.葛:指葛伯,葛國與當時的商是鄰國,故城在今河南寧陵縣北。
3.文王:指周文王,商末西方諸侯之長。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歷之子。傳說古公亶父見少子季歷和昌賢德,想傳位給他們,季歷的兩兄太伯、仲雍為讓位奔於荊蠻。古公死,季歷繼位,後又傳位於昌。昌即位後,禮賢下士,得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臣,周國勢日強。昌和九侯、鄂侯一起,任商朝三公。商王紂殺九侯、鄂侯,昌不滿,為崇侯虎所讒,被囚於羑里(今河南湯陰北)。得釋後,昌向商獻洛西之地,請除炮格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西伯昌晚年,周的勢力已非常強盛,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
4.昆夷:亦作「混夷」或「單夷」,是當時在周國北方的少數民族。
5.獯鬻(xun勛.yu玉):又稱獫狁(xiang顯.yun允),是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
6.勾踐:春秋戰國時越國的國君(公元前497~465年在位)。
7.吳:春秋戰國時的一個國家,當時國君是夫差。吳王夫差在公元前494年打敗吳國,勾踐派文仲求和,對吳稱臣來爭取機會。並刻苦圖強,最後終於在公元273前年攻滅吳國。
8.《詩》:引自《詩·周頌·我將》,這是祭祀周文王的頌歌。
9.疾:《易·豐·六二》:「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論語·衛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莊子·田子方》:「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成玄英疏:「疾,患也。」《荀子·大略》:「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玉篇·疒部》:「疾,患也。」這裡用為擔憂之意。
10.惡:(wù務)《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惡識宗?」《左傳·桓公十六年》:「棄父之命,惡用子矣!」《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惡乎定?」《孟子·離婁上》:「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荀子·儒效》:「刳比干而囚箕子,飛廉、惡來知政,夫又惡有不可焉?」《廣韻》:「惡,安也。」這裡用為表示疑問,相當於何、怎麼之意。
11.赫:《詩·邶風·簡兮》:「赫如渥赭,公言錫爵。」《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大雅·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詩·魯頌·閟宮》:「赫赫姜嫄,其德不回。」《國語·楚語》:「赫赫楚國,而君臨之。」《禮記·大學》:「瑟兮僩兮,赫兮喧兮。」《小爾雅·廣詁》:「赫,明也。」這裡用為顯耀、顯明之意。
12.爰:(yuán元)《書·盤庚》:「既爰宅於茲,重我民,無盡劉。」《詩·邶風·擊鼓》:「爰居爰處?爰喪其馬?」《詩·小雅·皇皇者華》:「載馳載驅,周爰咨謀。」《詩·大雅·公劉》:「干戈戚揚,爰方啟行。」這裡用為改易、更換之意。
13.遏:(e惡)《書·呂刑》:「遏絕苗民,無世在下。」《詩·大雅·文王》:「命之不易,無遏爾躬。」《詩·大雅·民勞》:「式遏寇虐,偕不畏明。」《詩·周頌·武》:「嗣武受之,勝殷遏劉。」《易·大有·象》:「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爾雅·釋詁下》:「遏,止也。」這裡用為制止之意。
14.徂:(cu促)《書·大禹謨》:「惟時有苗弗率,汝徂征。」《書·胤征》:「胤後承王命徂征。」《詩·衛風·氓》:「自我徂爾。」《詩·小雅·車攻》:「四牡龐龐,駕言徂東。」《詩·大雅·皇矣》:「侵阮徂共。」《詩·周頌·天作》:「彼徂矣,岐有易之行。」《爾雅》:「徂,往也。」這裡用為前往之意。
15.莒:(ju舉)春秋戰國時的一個國家,在今山東莒縣。公元前年為楚所滅。
16.篤:(du堵)《書·武成》:「公劉克篤前烈,至於大王肇基王跡。」《詩·唐風·椒聊》:「彼其之子,碩大且篤。」《詩·大雅·大明》:「長子維行,篤生武王。」《詩·周頌·維天之命》:「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老子·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論語·泰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禮記·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荀子·修身》:「篤志而體,君子也。」《呂氏春秋·孝行》:「朋友不篤,非孝也。」《史記·五帝紀》:「堯九男,皆益篤。」這裡用為忠實篤厚之意。
17.祜:(hu戶)《詩·小雅·信南山》:「曾孫壽考,受天之祜。」《詩·小雅·桑扈》:「君子樂胥,受天之祜。」《詩·大雅·皇矣》:「以篤於周祜,以對於天下。」《詩·周頌·載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詩·魯頌·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爾雅·釋詁下》:「祜,福也。」這裡用為大的幸福之意。
18.《書》:指《尚書》。《尚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的彙編。「尚」即「上」,《尚書》意即上古之書。相傳由孔丘編選而成,傳本有些篇是後人追述補充進去的,如《堯典》、《皋陶謨》、《禹貢》等。西漢初存二十八篇,用當時通行文字書寫,即《今文尚書》。另有相傳漢武帝時在孔丘住屋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已佚。東晉梅賾(一作梅頤、枚頤)又偽造《古文尚書》。後來《十三經》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書》,與梅氏偽書的合編,宋人開始懷疑梅氏偽書,至清漸成定論。今文各篇內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盤庚》反映商代奴隸社會的情況、《禹貢》記述戰國時黃河、長江兩流域的地理等。
19.衡:《書·洛誥》:「迓衡不迷。文武勤教。」《書·五子之歌》:「惟衡量之器耳。」《淮南子·主述訓》:「衡之於左右。」這裡用為衡量、評定之意。
20.武王:周文王之子,周國的開國君主。
推薦閱讀:
※歷代風水大家及其代表作 整編/陳益峰
※看看文豪大家書法:魯迅書法作品欣賞
※跑的多≠就能瘦,給大家說說燃燒脂肪的事兒
※五大家族仙家 各顯神通廣大
※為什麼大家都愛梵高?他的畫好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