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和尚,他們更是著名的畫家……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遁入空門,在青燈古佛下,他們孜孜以求的不僅有佛法經典,還有翰墨丹青,歷經歲月的流逝、光陰的砥礪,最終使他們的名字在史書中星輝般璀璨閃耀正是他們的書畫作品。
提到和尚畫家,許多人首先就會想到清初「四僧」。事實上,在中國繪畫史中,湧現過許多以畫聞名的和尚,除了眾所周知的「四僧」之外,還有道芬、善導、貫休、巨然、法常、惠崇、擔當等。這些和尚畫家為什麼能獲得成功呢?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
一是他們虛心好學與刻苦努力。如五代巨然之師事董源,不二不異,殊見成就;如唐代道芬之潛心繪事,精進不懈,死而後已。二是他們與民間畫工、宮廷畫師以繪畫為謀生手段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是以畫為寄託、以畫為樂趣,故能不受外界商品經濟之干擾,能較獨立地作畫,抒發自己對美的追求,創造出高於生活的作品。三是他們在晨鐘暮鼓聲中生活,較失意宦海的文人士大夫畫家而言,更少一層凡俗的束縛,而多一層禪思的切身體會,因能將自己對自然的感悟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誠如六祖《壇經》所云:吹卻迷妄,內外明澈,於自性中,萬法皆見。從而能發揮「中得心源」的主觀能動,不被見聞覺知所縛,將一切惡境皆變為殊勝之境,令人身心無礙,所作亦充溢出塵之思、清高之感。四是他們日常居然的大多為自然環境保護較好之叢林蘭若,能直接接觸自然、接觸鄉野,比其他人更易獲得自然天真、淡泊寧靜的創作環境,外師造化,而這正是畫家創造佳作所需的基本客觀條件。
——————————————————
1.世上浮沈應念我,筆端飛動只降君——貫休
貫休 十六羅漢圖·阿氏多
貫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畫僧,他七歲時在家鄉出家,一生苦節厲行,雲遊各地。乾化二年(912)終於所居,世壽八十一歲。他的一生,能詩善書,又擅繪畫,尤其是所畫羅漢,更是狀貌古野,絕俗超群,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著很高的聲譽 。貫休他愛憎分明,關心人民疾苦,痛恨貪官污吏,又有不畏權勢的傲骨。他在杭州時曾給吳越王錢鏐寫詩:《獻錢尚父》。錢鏐讀後大喜,但要他把詩中的「十四州」改為「四十州」。貫休斷然回答:「州既難添,詩亦難改。」不肯依附權貴。 十六幀羅漢像是他繪畫作品中輝映古今的名作。不管作品的創作風貌,還是筆墨技巧,歷來都受到很高的評價。赫赫有名的《宣和書譜》就說:「以至丹青之習,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羅漢,筆法略無蹈襲世俗筆墨畦畛,中寫己狀眉目,亦非人間所有近似者。」
貫休 十六羅漢圖·諾距羅
貫休 十六羅漢圖·迦諾迦
——————————————————
2.溪山對雨起呼酒,一笑還披萬里圖——巨然
巨然 秋山問道圖
巨然是五代著名的和尚畫家,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他的氣質柔弱,文才不凡,每每下筆,如文人才士般信手拈來,詞暢意達,激昂頓挫,意境開闊。公元975年,宋軍攻破金陵,南唐後主李煜被迫降宋並被俘至開封,巨然也追隨李煜一起來到了開封,住在當時的皇家寺院開寶寺中。
巨然擅畫山水,師法董源水墨一體,在中國繪畫史上,並稱為「董巨」,他們是山水畫的一代巨匠,被奉為南派正宗。他的畫風頗有平淡自然、渾厚幽深的特點,又兼有高峭雄厚、宏偉壯闊之氣慨。尤擅畫江南煙嵐氣象和山川高曠的「淡墨輕嵐」之景,所畫峰巒 ,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並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傳世名作有《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
巨然 萬壑松風圖
巨然 雪圖
——————————————————
3.啼雲嘯月聲難寫,只寫山林一片心——牧溪(法常)
牧溪 六柿圖
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號牧溪,四川人,生卒年月不祥,是當時神僧無准和尚的弟子。在中國繪畫史上,牧溪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他擅長畫山水、蔬果、和大寫意破墨僧道人物,從上面這幅《六柿圖》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六個柿子隨機的擺設,用在每個柿子上不同的筆墨、虛實、陰陽、粗細間的靈活運用,作品呈現出靜物作品的「隨處皆真」的境界。
在有關中國古代美術史的普及性讀物中,幾乎很難見到牧溪這個名字。元代畫史著作《畫繼補遺》中對牧溪的評價頗有微詞:「僧法常,自號牧溪。善作龍虎、人物、蘆雁、雜畫,枯淡山野,誠非雅玩,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然而,或許正是這份「清幽」攝住了追求「幽玄」與「空寂」的大和民族的心靈,牧溪在日本獲得了遠勝於故土的聲望與尊崇。牧溪的畫作大約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對日本美術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牧溪傳世之作《觀音、猿、鶴》三聯幅、《龍、虎》對幅、《蜆子和尚圖》、《瀟湘八景圖》之《山市晴嵐》、《漁村夕照圖》、《遠浦歸帆圖》等目前都在日本收藏。當時日本幕府將收藏的中國畫按照上、中、下三等歸類,牧溪的畫被歸為上上品。
牧溪 瀟湘八景
牧溪 觀音圖
——————————————————
4.是非言語徒喧世,贏得長如在定中——惠崇
惠崇 沙汀叢樹圖
他隨著蘇軾的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而名傳千古;他的畫作對後世影響深遠,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載,「建陽僧惠崇,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瀟洒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明董其昌題惠崇《溪山春曉圖》,將惠崇與巨然並論,稱其二人畫作「皆畫家之神品也」。王安石《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說:「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出吾最許。」 惠崇(965- 1017),福建建陽人,北宋僧人,擅詩、畫。作為詩人,他專精五律,多寫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瑩潔,頗為歐陽修等大家稱道。五代以來,山水畫家多取全景式構圖,喜歡作長圖大障,而惠崇能將山水與花鳥相融合,創造這種別具一格的富有詩意的小景山水,頗為當時文人士大夫的讚許。 惠崇的畫作,流傳至今的不多,如《沙汀煙樹圖》,乃國寶級藏品,現收藏於遼寧博物館。他所作《秋浦雙鴛圖》,前景繪蘆葦敗荷,中景畫鴛鴦一雙棲於岸上,遠景為岸際天空,全景給人一種秋天虛曠瀟洒氣氛,具有詩的意境,情景交融,灑落生姿。
惠崇 秋浦雙鴛圖
——————————————————
5.志在豐草與長林,自分沉淪歲月深——擔當
擔當 禪畫作品
擔當(1593 一1673 )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擔當。雲南晉寧人。俗姓唐,名泰,字大來。擔當在年輕時,曾到北京應試,進太學學習,到各地遊歷。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官場的腐敗,加深了他對明朝的不滿;尋師訪友,使他大開眼界,加上自己的努力,詩、書、畫三方面都大有進步。眼看明朝滅亡,他感到報國無門,就至雞足山削髮為僧,把「擔當天下大任」的一腔愛國豪情,寄寓在詩畫之中。雖出家為僧,擔當並不坐禪,不上堂說法,唯以詩詞書畫自娛,絕口不談世事,一時名士如陳翼叔、何彬元等與之往來唱酬。
擔當是董其昌的弟子,董其昌的藝術理論和書畫造詣,風靡了明末和清代的藝壇。在擔當的山水畫中,很清楚地看出他受到董其昌的影響。他對於老師董其昌是衷心佩服的,可是畢竟時代的轉變和個人的經歷對於一位藝術家有著更重要的影響,因此無論詩、書、畫都有和董其昌迥然不同的面目,披覽擔當書畫,無不是禪境的示現。擔當繪畫內容多為山水,而絕非機械地描繪佛本身,或生吞活剝地圖解禪機,他的繪畫融會了佛家的不著色相的空靈,以及道家的沖和的意境,外化成詩、成書、成畫,無一不具禪機,無一不充盈著逸遠簡淡的意韻。 。
擔當 草書詩冊
擔當 禪畫作品
擔當 禪畫作品
——————————————————
6.誰肯愛幽芳,而能遠塵跡——石溪
石溪 松岩樓閣圖
石溪俗姓劉,法名髡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他或許天生就應該做和尚的,據《髡殘石溪小傳》記載,石溪出生於明朝萬曆四十年,他的母親夢見僧人進入卧房,之後就生下了他。因此當他年歲稍長,知道自己前身是個和尚,就常常想著要出家。這種說法當然不甚可靠,帶有很濃的附會色彩。不過,髡殘少年時,一邊讀經、求舉業,一邊又喜談佛論道、習字作畫,這卻是事實。父母為其議婚,堅不從命,曾向父母哭泣請求出家,父母不允。明崇楨十一年(1638)初冬,髡殘母親病逝,他決意出家,遂自行剃髮,時年27歲。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石溪對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著深刻的領會和觀察,最後落腳在南京牛首山幽棲寺,除幽居潛心讀書、修禪外,便傾心於山水畫的構思與創作,少有和外界來往,偶有交往者,也大多是前朝遺老、山林隱逸等志同道合者,如程正揆、張怡、周亮工等。他從事繪畫,要比別人更艱難,付出更多的心力,因為他的一生都在受病痛折磨,這可能和他早年避兵桃源深處,遭到風寒侵襲有關。但他的壯志從未被消磨,一旦病痛稍減,就潛心作畫,勤奮異常。
石溪所畫山水,構圖飽滿,重山復水,繁密中見疏靈,善用禿鋒渴筆畫山石樹木,以濃淡墨渲染,蒼勁凝重中透出豐潤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渾厚華滋之質。其繪畫在當時名重一時,對後世亦有很大影響。有《報恩寺圖》、《雲洞流泉圖》、《層岩疊壑圖》、《雨洗山根圖》等傳世。
石溪 蒼翠凌天圖
——————————————————
7.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崖獨杖藜——弘仁
弘仁 西岩松雪圖
弘仁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他是一個孝子,早年與母親相依為命,清初王泰徵編著的《漸江和尚傳》中記載了他曾為母親「一日負米行三十里」的經典故事。明朝滅亡後,他加入抗清隊伍,失敗後轉移到福建武夷山,1647年皈依古航道舟禪師,開始用法名弘仁,又自取字無智,號漸江,此後,便不再用俗姓俗名。漸江一生清貧孤苦,在空寂與幽靜中似乎心靜如止水,專心於藝術創作,將內心的孤獨與寂寥通過對真山真水的感悟,以繪畫這種特有的語言訴諸紙上,是一個清峻、冷寂而又充滿靈性的畫僧形象。
弘仁的個人思想與政局變遷關係密切,因而在詩畫中常有流露。出家為僧後,雲遊四方,十餘年中足跡遍大江南北。其藝術的可貴處在於:既尊傳統,又主創新,所謂師法自然,獨闢蹊徑,是他藝術思想的核心。曾有詩云:「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崖獨杖藜;夢想富春居士好,並無一段入藩籬。」說明他不甘囿於先入藩籬,勇於常變。此種藝術境界,除石濤外,在古人中也不算多。故後世有獨創性的藝術家對都倍為尊重
弘仁 天都峰圖軸
弘仁 芝易東湖圖
——————————————————
8.流聲千尺繞龍湫,凄風楚雨情何求——石濤
石濤 維揚潔秋圖
歷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當首推明末清初的畫家石濤。石濤自號「苦瓜和尚」,餐餐不離苦瓜。甚至還把苦瓜供奉案頭朝拜。他對苦瓜的這種感情,與他的經歷、心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石濤生於明朝末年,十五歲時,明朝滅亡,父親被唐王捉殺。國破家亡,石濤被迫逃亡到廣西全州,在湘山寺削髮為僧。以後顛沛流離,輾轉於廣西、江西、安徽、江蘇、浙江、陝西、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揚州。他帶著內心的矛盾和隱痛,創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
他的藝術主張和繪畫實踐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也為中國畫向近、現代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不僅是著名的山水畫家還是著名的繪畫理論家。他的繪畫論著《畫語錄》共十八章,闡述山水畫創作與自然的關係、筆墨運用的規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現方法,強調畫家要面向現實,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盡奇峰打草稿」,創造自己的藝術意境。主張「借古以開今」,反對「泥古不化」。這些繪畫思想對近代有重大影響。
石濤 千山紅樹圖
石濤 雪景山水圖
——————————————————
9.白眼朝天語,我本不羈人——朱耷
朱耷 荷石水禽圖
歷史更替時,皇室後裔依然能較為體面地生活的,可謂寥若晨星;這些前「金枝玉葉」們往往遺世獨立,隱姓埋名。在新的社會環境里,或哭之,或笑之,朱耷是個典型。 朱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史書記載,他8歲能作詩,11歲能畫青綠山水。20歲時「遭變,棄家後避賢山中」;23歲削髮為僧,釋名傳綮,號刃庵;31歲時「豎拂稱宗師,從學者常百餘人」;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癲;康熙十九年(1680)還俗。之後,住江西南昌,以詩文書畫為樂,直至去世。朱耷擅長詩文、書畫,清朝統治者想千方百計籠絡他,而他卻裝啞作狂,他一生對明王朝忠心不二,始終以明朝遺民自居。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他在畫作上署名時,常常把「八大」和「山人」連寫,取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在藝術上成就卓著,書法、繪畫、詩跋、篆刻無所不通,在形成自己風格的發展過程中,既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又敢於自辟蹊徑。其繪畫作品以象徵手法抒寫情懷,如畫魚、鴨、鳥等,常常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態。他以水墨大寫意著稱,擅長潑墨,筆法蒼勁圓秀,墨趣清逸。不論其大幅或者小品,風格明朗俊秀。其章法不落俗套,在對立中追求統一。他的作品取法自然,筆墨簡練,氣勢磅礴。八大山人作畫提倡「省」,常常滿幅大紙只畫一鳥或一石,寥寥數筆,神情活靈活現。
朱耷 荷花小鳥圖
朱耷 荷石四屏
朱耷 古木幽亭
——————————————————
10.閑中寫出三千幅,行乞人間作飯錢——虛谷
虛谷 枇杷圖
虛谷本姓朱,名懷仁,安徽新安人,生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卒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家居江都,客居揚州,他原為清軍參將(武官),因同情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不願奉命去攻打太平軍,而出家做了和尚,但他不願恪守佛道清規。因此改名虛白,字虛谷,號紫陽山民,倦鶴,讀書作畫處常題為「三十七峰草堂」、「一粟庵」,「覺非庵」等,他的書齋取名「覺非」,正是他痛感往日之「非」,徹底與之決裂之意。
虛谷出家後攜筆帶硯,雲遊四方,足跡遍涉大江南北的江、浙,皖三省,尤多往來於上海、蘇州、揚州一帶,以賣畫為生。正如虛谷詩云:「閑中寫出三千幅,行乞人間作飯錢。」傳世的虛谷的作品,不能算少,但關於虛谷的文字資料,卻極為稀少。對虛谷來說,也許不在乎什麼成就,但他必定在乎個性酣暢淋漓地發揮在筆墨間,因為張揚了個性,就可以彰顯出特徵;因為彰顯出了特徵,所以是創造;因為是創造,所以可與前人匹敵;因為可與前人匹敵,可以無愧於後人;因為無愧於後人,可以名留史冊。虛谷善畫花卉,蔬果、禽魚、山水、人物肖像,尤精花鳥動物,所繪金魚、松鼠、仙鶴、花果、活潑清新,富於動感,形態簡練誇張,情趣動人。
虛谷 菊花圖
虛谷 小橋流水圖
推薦閱讀:
※老貓 : 大和尚們的艷事
※凈空老和尚開示:入佛的不二法門
※老和尚送他到河邊,叫他趕緊走
※【辣么佛】陛下,請放開那個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