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源——與石結緣的書畫家
北京通州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城市,除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外,還擁有包括燃燈佛舍利塔在內的「通州八景」等一大批著名名勝古迹。在新農村和新城區的建設中,為了弘揚運河文化,展示通州深厚文化底蘊,通州區政府有關部門又相繼建成了「面人湯藝術館」、「張源藝術館」等一大批文化景觀,而「 通州運河賞石藝術館」則為我們展示了張源與石結緣的傳奇故事。該館坐落於北京市通州區古運河畔「三義廟」內,「三義廟」又名「山東會館」, 明萬曆九年(一五八一年)始建,清雍正六年(一七四一年)重修,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其面積約200餘平方米,所陳列的200餘件觀賞石和15幅書畫作品均系張源個人捐贈。這些古樸高雅,形態多姿的觀賞石主要來自廣西、河南、山東、甘肅等地,包括黃河石、彩陶石、黃蠟石、靈璧石、三江石等20餘個石種。該館的建立旨在弘揚我國源遠流長的賞石文化,為人們增加一處陶冶情操、怡情悅性的文化場所,也為青少年提供了一處了解大自然的科普課堂。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百花園中,石文化是一支奇葩,遠古的人類文明就是從石頭的使用開始的。他們在使用石頭的漫長過程中不但以石取火,還不斷打造出形態各異的石頭工具,在推動人類發展的過程中石文化也隨之誕生。該館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將石文化與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融為一體,館內所有字畫皆以石為歌詠和描摹對象,表達了他的愛石之心和對弘揚石文化的期望。
張源自幼就受到系統的文化教育,特別喜愛書畫藝術,青年時期曾廣泛涉獵油畫、版畫、中國畫和書法等多種藝術門類,1960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深造,師承古元、李樺、王琦、黃永玉等藝術大家,畢業後從事專業美術創作,書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同時也被海內外眾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和各界人士收藏。作為著名的書畫家,他特別擅長水墨寫意,無論是花卉、山水或金魚,都能力求新意而別具一格。他的書法則取眾家之長,既重視書法形式的自然美,又努力去創造那種意境深遂的氣質和神韻。正是他深厚的書畫功底,開拓了他的藏石之路。
我國地大物博,到處都蘊藏著奇石。它們有的成型時期長達數億年之久,這既是歲月的傑作,又是大自然的恩賜,也為奇石收藏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這些奇石,只要人們從石型、石質、石色、石紋等諸方面去鑒賞,就能與奇石產生共鳴。張源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收藏奇石,當時由於條件所限,剛開始時只能收藏一些普通的鵝卵石。而在改革開放後,民間的收藏活動逐步進入正軌,張源才開始了規模的奇石收藏。為收藏好的石頭,他利用各種機會尋朋會友來他收藏奇石奠定良好的根基。迄今為止,他已收藏各類奇石一萬餘件,重達五十餘噸,並將它們按藝術範疇分門別類,如人物、山水、花鳥、長城等系列。作為著名書畫家的張源認為通過收藏奇石而對書畫藝術有很大的啟迪,可以充實自己的藝術創作。奇石中的「個性」美和「道法自然」的姿態都是其它藝術門類無法媲美的。如山水畫中的「披麻皺」和「勾勒」等技法在一些奇石上都能找到異曲同工之處,他以書畫家敏銳的藝術觸覺捕捉那出現在他眼前的奇石,即使是普通的奇石在他的眼中也能變得鮮活靈動,並極具生命的色彩和情感。如他藏品中的黃河石《月上柳稍頭》便是其中的珍品。在這塊石頭上呈現出一棵婀娜多姿的柳樹,一輪明月映現在纏綿的樹影間。微風拂過,柳條舞動著它那婆娑的倩影,風姿卓然,儘管佳人未至,但那朦朧的夜色恰似良辰美景,天作之合的情趣已躍然石上。另一塊黃河石《平沙落雁》的畫面則呈現出一片金色的沙灘,絢麗的晚霞與恬靜的遠山構成了一幅寧靜的畫面,色彩亮麗而明快,幾隻舞動雙翅的大雁又使畫面平添了幾分動感與情趣。張源認為這塊趨於油畫效果的奇石上由於那獨特的自然色彩和流暢而舒展的線條,極具巧奪天工之意境。他還曾在銀川國際石展上通過「揀漏」得到兩塊戈壁手玩石。其中,一塊黝黑的石頭上凸出的紅碧玉勾勒出來的臉譜的眉眼神韻和《三國演義》中的張飛非常神似,而另一塊石頭上則勾畫出一條小魚在水中遊動的景象。還有一塊名為《高山積雪》的變質岩來自安徽靈璧,貌似一座陡峭的山峰,雖然歷經七億年左右的歲月滄桑,點綴山體的皚皚白雪仍在翩翩起舞,不知疲倦地向人們演繹它的過去和今天。
張源藏石中不乏奇石,以至不斷有人慾用高價收購,均被其婉言謝絕。他認為他所收藏的石頭來自大自然,其最後的歸宿還是大自然,而不是獨自享用。但他卻熱心於公益事業,曾多次為國內公益活動無償捐贈書畫作品數百幅。作為北京通州區文史委員和區政協委員,他時刻銘記家鄉父老對其養育之恩,關注家鄉的文化建設,念念不忘為家鄉人民做些實事。2001年他就向北京通州檔案館無償捐贈100 余幅自己精心創作的書法作品。2004年,他又向北京通州檔案館捐贈了我國書法名家歌頌通州的書法作品100餘幅。目前,張源藝術館保存有在他歷時數年,盛邀楊仁鎧、劉炳森、沈鵬、歐陽中石等百餘位書法名家書寫的元、明、清等歷代文人讚譽通州的詩文以及證書、獎章、書信、實物、剪報等10餘個種類的檔案資料。這些資料充分展示了張源的藝術創作成就以及他為弘揚、振興運河文化而無私奉獻的赤子之心。目前,他還著手準備在自己的家鄉籌建一座賞石藝術園。他特彆強調: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首都東大門」,文化建設必須要與經濟建設同步,他的建議已經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重視,並已逐步付諸實施。
1989年以來,他先後多次在中山公園和炎黃藝術館等地舉辦《張源書畫藏石展》和《張源書畫藏石精品展》,還經常在刊物上發表有關收藏奇石的論文,如《用繪畫品石、取石之自然美》、《石文化理論建設迫在眉睫》等文章在收藏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鑒於其為我國書畫、賞石藝術做出的突出貢獻,中國文聯曾於2001年授予其「萬里採風貢獻獎」。如今,張源雖已過古稀之年,但他對於奇石理論建設的問題仍然十分關注。他認為只有理論先行,才能更好的發展賞石文化。其言語情真意切,發人深省,並在奇石收藏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張源認為收藏奇石最重要的目的是有利於人們精神境界的提高和道德觀念的提升。而以石為師,就是以石所蘊含的精神教育自己、修鍊自己、約束自己、啟示自己,從而達到一種處事達觀,淡泊明志,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張源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京郊日報》
推薦閱讀:
※30幅著名書畫家作品賞析(十七
※書畫家張源
※李玉寶先生現為國家一級書畫家——作品鑒賞
※李涵談書畫市場:貴得出奇 假得過分
※19清朝-書畫-金農揚州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