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台山攻略之二南山寺

南山寺北距台懷約2公里,依山勢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窯房300餘間,佔地6公頃,規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懸於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偉氣勢。南山寺整個建築群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上三層叫做佑國寺,中間一層稱作善德堂。該寺創建於元代,當時叫「大萬聖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濟和尚募得巨資,將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體,稱為南山寺,連續施工23年,終於形成今天的規模。

去南山寺要爬一段山路,踩著被磨光了的粗石,緩緩行進在這無人的幽靜的綠林之中,除了蟬吟、鳥鳴和我們的呼吸聲,再無其它雜音,真有一種走進世外桃園的感覺。

一抬頭髮現南山寺的寺門就在眼前,讓人恍然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感。

進前門,匾額:「大乘門」。南山寺的前門很是古樸、低調,進門之前怎麼也想不到裡面的寺院居然是那麼的宏偉。

是南山寺最大的影壁,寬17.3米,高約8米,當心間高大凸起,次間偏低。照壁頂部是磚磨斗拱,單檐五脊,青色通板瓦蓋頂,石砌束腰須彌座,磚磨壁身。

與人相比,就知影壁有多大!

壁身中央,正面鑲嵌漢白玉雕刻題字三塊。中間一塊題字是:「當初以來,混元一氣。天地回覆,日月光明。分形變化,大道虛空。萬賴聖人,性中覺靈。迷悟解決,善德無窮。懸機高釣,老主無生。」

兩側:「風化神中夢

迷路天作合」

「了道心圓地真光上明天」。了道:指通曉了佛家之理。 圓地:謂佛家所謂的圓融無礙的境界。 明天:光明智慧之天

壁身背後中央鑲嵌磚雕題字:「大方光明」。

照壁對面是磚砌拱形門,門的額上前後均嵌一塊磚制牌匾。正面為:「化日光天」,背面為「萬象維新」。

穿過拱門便是氣魄雄偉的108級石階和石牌樓。108級台階在五台山不只一處,但比較而言,菩薩頂的台階是以陡峭著稱,而南山寺的台階則以宏偉寬大聞名。台階分三段,每段36級,象徵道家36洞天、72福地,直抵盡頭的牌樓。坡度很大,陡峻挺拔,彷彿似一架天梯,從人間通往九霄。

南山寺的這座牌樓同樣以氣勢取勝。這座牌樓寬達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樓頭,中間大而高,兩旁稍低矮,比例勻稱,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構更使牌樓氣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額更令人玩味。信天由命:很多事情不是爭來的,命中注定,該是你的,就是你的,是天意,不用爭也是你的。

牌樓的正背面樑柱上皆雕有題詞與對聯。楹聯:「山色遠 海月空 圓頓分明同上帝青天望水鏡中懸真法正性光靈 」和「萬聖今朝清真地

五嶽光中自在天」。橫題是「蒼松無毀,智轉雲中,飛騰萬里山水平」

牌樓前有一塊平台,供遊客休息。正中有一座精美的石雕橋。

我後面欄杆上的石猴神態活潑可掬。

牌樓背面也有題字,右邊「月色天空」;左邊「大理方明」;中間「不靈有神」。

不靈有神:很多事情不是求來的,命中沒有,不是你的,求也無用,神的旨意不可違背。

背面豎楹聯:「善真無德 完成禮樂修大道 明哲則賢振動朝元獨一天」。「道德靈圓居仙境 心波性祝樂天明」。橫題是「上天有應,善德良心,清涼五台山地生」。橫楹聯:「生死因果修先定,善惡同須今日好

後天不老落成真,他賢我愚未來明」。

牌樓之後的大鐘樓兼作山門,下面是方台石券門洞,上面是兩層木樓,高大而穩健。門洞兩邊,嵌有「大法無生」的石刻。

額上嵌兩塊石匾,橫刻著「三摩地」,豎刻著「光玄天」。楹聯:「有福方登三寶地

無緣難入大乘門」。

洞門口飾以漢白玉浮雕,刻著「福祿壽三星」、「八洞神仙」等圖案。

後門洞裝飾與正面一樣。只是對聯、石匾的內容不同。後面的對聯是:「明仁德,達地天,高明、化懸空界;大法船,回月宮,慈大靈圓光中成。」石匾上的題字是:「善性同緣」、「靈山地」。

鐘樓上層為木構建築,二檐歇山頂,四齣廊,圍以漢白玉欄杆。整個鐘樓,下層墩厚,上層美觀。背面的門洞兩旁又砌有兩個小石洞,有28級石階通往樓上。樓上四周圍以石欄,圍欄上刻各種花草樹木,雕工純熟。

憑欄遠望,清水河谷的風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盡收眼底。只見青山如黛,白雲悠悠,遠處一汪池水宛如一塊金邊寶石鑲嵌在山巒間,波平如鏡。

穿過鐘樓,向右拐,就來到極樂寺。極樂寺,共有四處院落,以天王殿、千佛殿、大雄寶殿和祖師堂為各院主要建築。其中大雄寶殿院、祖堂院內的殿堂集中,塑像最多。

極樂寺大門對面也是一座磚砌照壁,壁身中央嵌著一塊用漢白玉製做的豎匾,上刻「佛國善地」四個大字。

極樂寺大門。匾額:明朝世宗皇帝「勅建極樂寺」,藍底金字,巨龍走邊,顯得華麗莊嚴。

進門後是一處四合院,正南為千佛殿,前檐下嵌一塊石匾,刻著「為善修德」,是閻錫山手跡。

殿內有新雕的釋迦牟尼佛1000尊,高30厘米。

正中是三佛和觀音菩薩。

正東是十方堂,上房下洞。洞有三間,洞門額上嵌一石匾,刻「十方堂」三字。門旁有石刻對聯,聯日:「十方善,十方緣,十方結果;同修道,同修德,同修成仙。」上有五間木構房屋,為僧舍。

現辟出財神殿一間。

院中心立著一個高3米的新鑄鐵香爐。正西有房五間,其中一間為通道,是去天王殿院的必經之路。

正南有天王殿,殿兩旁建掖門和鍾、鼓二樓。鍾、鼓樓由磚砌而成,小巧玲瓏。

天王殿前立有石獅一對,木旗杆一對。

大清光緒九年(1883)立的印公碑一通。這通碑雖立於大清光緒九年,但碑文是元至元五年(1339)寫的。其內容是記敘弘教大師的生平事迹。這塊石碑是研究南山寺歷史、弘教大師生平的重要資料。

弘教大師是仁宗皇帝詔居佑國寺的第四代住持。英宗讓弘教引見他一睹文殊聖容,這無疑給弘教出了一個難題。從昔至今,有幾個人能得見菩薩?弘教內心躊躇,表面非常鎮靜,第二天,他同英宗來到山花爛漫的南台,天空一碧如洗。不一會兒,山巒間就滾起一團濃雲,那朵雲白透金,迅速變幻著各種形狀,弘教急忙跪地,對著那團雲雙手合十,虔誠禱告說:「當今天子欲見大聖寶面弟子在此祈求,萬望大聖指點。」接著又頻頻點頭,那樣子,好像在聽從文殊教誨。英宗十分納悶,只見弘教對著那雲朵再度禮拜,然後轉身跪在他面前說:「啟奏陛下,文殊大聖已經光臨,請陛下上前敘話。」接著又說:「文殊菩薩只見有德能的人。」英宗皇帝見弘教行止禮拜,非常嚴肅認真,對自己又十分恭敬,只好硬著頭皮對著那團雲瞻仰禮拜,跟隨的人看到皇帝禮拜菩薩,就激動地歡呼起來。其中有的人說,他自己也看到了菩薩。然而英宗心裡明白,他看到的不就是一朵雲彩嗎?因此心中好不痛快,但他再三思量,想到原本是自己荒唐,弘教大師以此良苦用心待聖,也足見大師的一片真誠了。由此化釋了心中的不快,回到京城後,派人賜給了弘教大師玉石文殊像一尊、七寶念珠一串。

天王殿前廊門額懸掛木匾一塊,上書「性空門」三個大字,藍底金字,十分醒目。空門是三解脫門之一,與無相門、無願門合稱三門,是通往解脫之道的三種法門。性空為十八空之一,謂眾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楹聯:「補處上生兜率天

會啟龍華授記先」。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講,彌勒出生在印度南天竺一個大婆羅門家庭,後為佛門弟子,先於佛入滅,上生到彌勒凈上——兜率天,經56億7千萬年以後,彌勒下生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繼承釋迦牟尼佛,廣傳佛法。

天王殿中佛像塑制的體例與其他寺廟有別。正是懸塑為彌勒佛龍華樹下說法。

殿兩壁除四大天王外,加了封神演義中的哼、哈二將。

彌勒佛背後塑的韋馱菩薩。

殿門左角還塑制了一尊原是儒家人物的關羽,桃園三兄弟大哥和三弟換了個位置,因為關羽死後加封珈藍菩薩尊號大。這樣,釋道儒三家的關係就輕而易舉地被確定下來,確定得既有充分的理由,又那麼順理成章,類似這樣的情況,在這個寺可說比比皆是。

過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院。該院是南山寺的主院,是僧人進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院內中心有一磚石構建高10.5米的舍利塔,這座塔是該寺僧人曹魁祖的墓塔。塔基為四角三層磚砌基台,邊長4米。上為四角束腰平台,其束腰部分設有四個方門,是存放舍利的地方。上置四角束腰須彌座,座下反疊澀二層,座上為疊澀二層,束腰部分的四角設有方形倚柱,四面沒有什麼裝飾,乎整光潔。上為三層反疊澀收分的平台,承托著壇形覆缽,塔身子上置一八角束腰須彌剎座,上置九級相輪,第九級上又設雙層仰蓮辦,承托著仿木構的椽、飛、鉤淌、瓦壠組成的圓形寶蓋,上為剎桿、寶珠,現今寶珠已毀。寶蓋周圍掛有風鋒,風吹鈴響,音韻無窮,因其塔上書有。「舍利佛塔」,故名。通身磚砌,外塗白堊,是一座覆缽式的白塔。

大雄寶殿位於正東,面寬3間,20.2米,進深13.5米,單檐硬山頂。檐下六色彩繪,金碧輝煌,巍峨壯觀。殿前檐下,懸木匾一塊,上題「大雄寶殿」,柱上掛木刻對聯:「萬法皆空,無我無人觀自在;一塵不染非空非色見如來。」這副對聯是台灣的一位居士贈送的。

大雄寶殿內,垂吊著錦緞橫幅和條條寶幡。佛壇上泥塑著莊嚴高大的釋迦牟尼佛。他披著袈裟,作說法印,結跏趺坐於蓮台上,頭上有肉髻、螺發,雙耳垂肩,兩眼微睜,慈悲善良,端莊肅穆。背後著華麗的背光,顯得威德遠震。釋迦牟尼佛的前側,站著頭陀第一的迦葉和多聞第一的阿難泥塑,他倆凝神注目,虔誠恭謹。再前為石雕文殊騎獅像。佛壇前的供桌上,寶鼎焚香,佛燈常明,還有供佛的水果、點心、糖塊、鮮花。其他桌上放著鍾、磬、鐺、鼓、木魚等佛教法器。供案前,地面寬敞,擺著蒲墊和華麗的蓮花墊。

在釋迦牟尼兩側,左有石雕送子觀音像,高1.4米,觀音菩薩慈愛地把一個赤身小孩放在膝上,一手抱小孩,一手拉著小孩的手,顯示出觀音菩薩富有母愛的神情。

右側為木雕十八臂普賢菩薩,他腳蹬蓮花,亭亭玉立,好似展臂欲飛。兩隻栩栩如生的小象緊緊地跟在普賢的身旁。普賢菩薩面帶笑容,體態秀麗,肢體圓潤,婉麗動人。這尊像為木雕精品。

殿兩壁築佛台,置佛龕,裝玻璃,裡邊供著18羅漢。這組羅漢均為泥塑,塑得生動傳神,無一雷同。從姿態上看,有坐,有躺;有前傾,有後仰;有悄悄說話,有側耳細聽;有泰然自若,有疾惡如仇;有敞胸露懷,有正襟危坐;從年齡上看,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老態龍鍾,有的神彩奕奕,有的咧咀獠牙.有的體態豐腰,有的骨瘦如柴,個個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個睡羅漢,最引入注目,他頭枕膝蓋,睡姿優美動人。站在他的面前,似乎還能聽見鼾聲。顯然,他太勞累了。這組羅漢中,有摩耶夫人和彌勒尊者,與其他寺廟的十八羅漢有點不同。另外,還塑著達摩祖師,顯然,這座寺院曾是禪宗叢林。總之,這組羅漢雕塑藝術高超,連行家看了都贊口不絕,稱為五台山第一名塑。光線太暗,拍攝效果極差。

殿內懸掛大清慈禧皇太后賜予普濟和尚的一塊御匾。匾為橫匾,橫1.73米.高O.82米,上刻「真如自在」,字為O.4米見方,氣勢雄健,筆力老成,為書法藝術珍品。上款為「慈禧皇太后御筆恩賜」,下款為「大清光緒十八年穀旦」,中上方有御印「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

一八九零年初春,普濟和尚到達京城,受到慈禧的接見。慈禧問他:

「你是五台山南山寺的和尚嗎?」普濟和尚回話: 「貧僧正是南山寺的普濟和尚。」慈禧又問:

「聽說你可以打坐七天七夜,不吃飯不喝水依然精神煥發?」普濟和尚連連點頭,並拍了拍胸脯說: 「貧僧久慕佛地五台山,虔誠皈依南山,在那文殊道場常練禪功,堅持禪凈雙修,不僅可以坐禪七天不食而能活,還可以達到七七四十九天靜坐不食而活命。

聽了普濟和尚的話,慈禧不禁為之一動,命人將普濟關人一室,裡面無水無食,空空蕩蕩。但普濟和尚在裡面一坐就是四十九天。這天,慈禧太后帶領三十多名侍從官員,來到普濟和尚所在的坐靜室。打開坐靜室的門一看,眾人都驚了個目瞪口呆。只見普濟和尚依然體態肥胖,容光換髮。他慢慢睜開微閉的雙眼,口中念道: 「阿彌陀佛,貧僧禮見太后!」慈禧急步上前,把剛脫禪定的普濟和尚攙扶起來,心想,天底下果真有如此道行的神僧,高興得不能自己,脫口說道:「您可真如自在!」又命人取來紙墨筆硯,當場親筆寫下「真如自在」四個大字,賜與普濟和尚。

院里西樓和南樓連在一起,各有兩層,下洞上房,下面窯洞為客堂,西樓樓上有五個殿堂,依次為普賢殿、地藏王殿、千手觀音殿、玉皇殿、送子奶奶殿。

西樓的千手觀音,所謂的千手實際只有四十二臂,除了當胸合十的雙手,兩邊各有20隻,共40隻手,乘以佛家的二十五有便稱為千手觀音。觀音兩側站著善財童子和龍女,兩壁及後牆塑著兩層小佛像,上層32尊,下層80尊。代表小乘佛教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

送子奶奶

玉皇大帝:因三教合一的傾向,民間常將帝釋天等同於道教的玉皇大帝。並以正月初九「天帝誕辰日」當成帝釋天的生日。但事實並非如此,帝釋天和玉皇大帝並不在同一個界中,帝釋天位於忉利天界,玉皇大帝早已脫離輪迴,地位有所不同,不可混淆。

普賢殿。

地藏王殿

南樓樓上為三教主殿,即孔子,毗盧遮那佛和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是道教的神,孔子是儒家的始祖,送子奶奶是民間的神,可見這裡多教合一,眾神齊聚,可以按需跪拜。

毗盧殿。殿內供毗盧遮那佛,也稱法身佛。左右塑大梵天王、帝釋天尊。

兩壁塑像三層,上層塑十大明王,中層塑三十二觀音化身,下層塑二十四諸天。

極樂寺大雄寶殿後面有一塊漢白玉石碑,方方正正,還立了個台基,上面的題字與殿內掛著的「真如自在」匾額一樣。

祖堂院:院內主要建築有羅漢殿、接引佛殿、光中天樓、衣缽法塔、三光樓、六角亭。

羅漢堂,面寬5間,單檐硬山頂,前出廊。前檐柱間的木製券口縷空雕刻「二龍戲珠」,精細華麗。門額上懸黃色橫匾一塊,上書「羅漢堂」,字體從左到右排列,應該是今人所寫。

第二間院子中間有一座普濟和尚的衣缽塔,塔座為雙層四角束腰須彌座,邊長3.9米。束腰部分雕有獅子、花卉等圖案,上下兩層均雕有仰覆蓮辦,座上承托著覆缽形的塔身,塔高7米。塔身正面雕有火焰形佛龕,龕內塑有大肚彌勒佛像,塔身上為十字折角剎座,承托著十三級相輪,其上剎頂已毀,只有剎桿高高矗立於天空。該塔雕工精細,線條柔和。塔前立小石碑—通,上書「衣缽法塔」。此碑是研究普濟和尚的實物資料。此塔是存放普濟和尚生前用過的衣服、袈裟、食缽等法物之塔,是民國二年(1913)建的一座覆缽式的漢白玉衣缽塔。塔對面還有一塊大石碑,依舊是「真如自在」四個字。

最後一間院子,主樓兩層,上房下洞,門額鑲嵌石刻橫匾,上書「光中天」,兩旁對聯刻著:「月象光懸清風露;白雲飛升樂地天」。

樓對面有個門,影壁上寫著「清明天遠」。

上80級階梯是南山寺最高的一座寺院了----佑國寺。

俯瞰祖堂院。

進寺前,先要穿過一道不二門,門左邊寫著「以戒為師」,右邊寫著「即心是佛」。「不二門」是指「平等而無差異之至道或獨一無二的門徑方法」。一般寺廟都開一道門或三道門,總之不會是二,一門為空;三門即佛教的三種解脫門,所以人們把佛門稱作「不二門」,或「空門」。

佑國寺為縱線排列的三進院落,一院比一院高,仰望佑國寺,朱牆壁立,檐牙高聳,寶剎森嚴,頗有點登峰造極的意思。

要入寺廟,先登上望峰台,這是一座由漢白玉砌成的工字平台,平台和台階的欄杆上都飾有精雕細琢的欄板和望柱,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

而站在平台上,就彷彿站在南天門上一樣,只見群山飄渺,層巒疊嶂,憑欄遠眺中西南北四台,盡收眼底。

欄杆石台上精美的漢白玉石雕是佑國寺的精華所在,據說全寺浮雕多達1400多幅,均出自民國時期,其造型生動,雕刻細膩,技藝精湛,數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被譽為「現代石雕藝術寶庫」。

高台建築的所有邊緣,連同大院的前沿,都有石欄杆和石立面圍著,上面共雕著三百一十六幅圖案。在平台的兩側,有五幅大立面石雕,刻有各種人物。

正中的一幅為「福祿壽三星」;

左右兩側為「琴棋書畫四長者」;表現的均是二老者騎驢在橋頭相遇的情景,取材相同,刻畫卻各呈異彩。

右邊一幅,二老者在橋頭相遇,陸地上的老者立即勒住了韁繩子,靜立等待,回頭吩咐挑擔的童子讓開一條路,橋上的童子見了,便抱琴飛快奔跑而下,並回首示意主人快點過,橋上老者便放開韁繩子策馬而下,

左一幅是:橋下的清水河細流翻騰,橋上一老者騎驢行路,毛驢見前面有人走來,即使童子拉繩使盡了氣力,那毛驢刨蹄彎頭就是不肯走,直把騎在背上的老者顛簸得伏身俯首顫悠悠。這兩幅石雕,童子跑動衣袖飄揚的姿態,橋上的老者笑容可掬的神態,毛驢趑趄不前的神態和老者彎腰伏在驢背上的神態,被刻畫得逼真傳神,可謂意趣橫生,回味無窮。

北端的邊幅為「穆桂英挂帥」;

南端的邊幅,刻四武士護衛二老者,其中一老者手握寶葫蘆。

栩栩如生的老人。

第一進:山門天王殿。

匾額:「佑國寺」。中門的拱券上是魚躍龍門,

兩個側門的拱券上都刻著雙鳳朝陽,左窗牆石面上刻著一幅有樹、花、橋、水和人物的風景畫。

兩邊門也是精美的石雕。

門神

天王殿內中間供著彌勒佛。造型與現代的無異了。

殿兩側是四大天王。

背後是韋陀,韋陀杵尖朝上,說明這又是一座皇家寺廟。

大殿背面。楹聯:「心發菩提德被群機登凈城 手擎寶杵護持正法住人間」。

大殿背面兩側牆基石的石雕。

大殿居於院中間,兩側山牆旁有兩個側門。

左側門背面檻兩旁的石面上,雕有兩幅「天女散花」。松樹下,天女脈脈脈含情,體態裊娜,衣帶飄卷,手端花盆,倒出各樣花來,足稱雕刻藝術佳品。

右側門背面門檻兩旁的石面上,雕有兩幅「高山流水」圖。畫面上,俞伯牙坐在樹下,一手撫琴,一手攀枝,雅興正濃,好一幅」「伯牙撫琴」圖。後院有坐北向南的房屋六間,在碼頭墩的石面上,雕著「蘇武牧羊」圖。

第二進院落和大殿前又有一高台建築,樣式與第一個高台建築相同,有石雕三百六十幅,內容也與第一進院落略同。

1米見方的「壽星公」浮雕。

第二層殿是大雄寶殿,大殿左邊是客堂,右邊為念佛堂。

美崙美奐的木雕。這是龍門。

這個縷空雕刻的盤龍壁,裡面的龍身和外面的祥雲縱橫交錯,里深外細,真不知道鑿裡面時會不會把外面的碰斷。這技藝之高超,手法之精妙,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連柱基石都如此精緻!

大殿門口的螭陛(龍道)。

大雄寶殿背面。

大雄寶殿鳳門。

大雄寶殿鳳道。

大殿里供著釋迦牟尼佛,兩壁為十八羅漢。

這座大殿的基座四周,有四十幅浮雕,都是花卉。大殿正面右側,有一幅「牛角掛書」浮雕,描繪三國時李密年少時的讀書情景。「牛角掛書」下面,有一幅「孟母擇鄰」的浮雕:一老人在前面走,身旁跟著一條狗,一中年人挑著擔子,拖著孩子隨在後面。大殿正面左側,有一幅「太公釣魚」浮雕:太公頭戴斗笠,下頷長著長須,在垂柳下盤腿而坐,手舉釣魚竿,身後有一樵夫拍打他的肩頭,象要詢問什麼。在大殿背面右側,有一幅「吹簫引鳳」浮雕「簫史教弄玉吹長簫,簫聲引來了鳳凰,鳳凰雙腳直立,把頭彎到了腿間,構圖很美。另外,大殿四壁還有許多其他人物花卉浮雕。

第三進院落開始,還是同一樣式的高台建築。

台壁上,有塊1米見方的「福祿壽三星」浮雕。福星居中,一手握腰帶,一手握羽扇,老壽星在右,拄龍頭拐杖,眉須髯髯,額頭隆起。他們的神態各異,福星矜持,壽星欣喜。

第三層主殿是雷音寶殿,取「佛音說法,聲如雷震」為名。

殿中門前一塊石雕,四周有欄杆保護,想必是珍品,不知什麼含義,上面被扔滿了硬幣。

裡面供著毗盧佛。

左右立著騎青獅的文殊和騎白象的普賢。

這裡高台建築的石階,上刻294幅浮雕,都是各種花卉和鳥獸。後高殿和兩側配房的石面上,有三國故事」三顧茅廬」還有根據《西遊記》故事雕刻的「孫悟空、豬八戒登仙山」。坐南向北的配房石面上,有一幅

「松下問童」的浮雕,畫面為唐詩「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中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寫意。還有一幅「買臣負薪」描述朱買臣一邊砍柴賣,一邊擠出時間讀書的情景。

實在對不上號,以後有機會再加文字說明,直接上圖吧。

雷音殿左邊還有個文殊殿,裡面供著五方文殊。

殿外有一口鑄鐵大鐘,顯然是新的。

登上雷音殿,就已經是南山寺最高處了,站在這裡聽聽山風,賞賞山花,還有飄蕩在山林間若有若無的佛樂,似乎佛國天堂,也就此近了。

五台山佛樂是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五台山有梵音佛教文化藝術團,不少寺廟有佛樂隊,佛教音樂成為寺院僧人每日研習的功課之一。南山寺是五台山佛樂的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有著代代相傳的師承方式,師父不但教徒弟參禪禮佛,同時也要傳授吟誦經文的曲牌和演奏樂器的技藝,其它寺廟的弟子也會到這裡的佛樂培訓班來學習。

佛樂所使用的樂器有:笙、管、笛、雲羅、鐺子、木魚、引磐、懺鍾、鼓、釵、鐃、鈸等。南山寺的和尚大多是能用多種樂器進行演奏的高手。

下一站龍泉寺。

  • 分享到:
  • 推薦閱讀:

    香港旅遊攻略。
    護膚品購買攻略: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王者傳奇新手怎樣快速升級呢?
    齊國攻略(附:呂氏齊國世系、田氏齊國世系)
    絕地求生新手怎麼玩?

    TAG:攻略 | 五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