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史話
07-04
每年除夕前後,為慶新春的到來而作的對聯,叫春聯。春聯發端於桃符。《燕京歲時記·春聯》:「春聯者,桃符也。」所謂桃符,就是懸於門上的桃木。據《淮南子》記載:「滄海之中有度陰山,上有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能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食虎,鬼怪見而畏之。」由此,每年除夕,人們便以桃木懸於門戶以辟邪祟。 這種習俗,相傳從周代開始,此後就一直沿續下來,但古時懸的是桃梗或桃人。漢應劭《風俗通》卷八《典祀·桃梗》:「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仙木。」又《晉書·禮志》上:「歲旦,常設葦茭、桃梗,磔雞於宮及百寺之門,以禳惡氣。」桃人、桃梗,都是指將桃木刻削成的木人,用以象徵神荼、鬱壘二神。但要刻桃人,實非易事,於是人們漸漸改用了桃木板。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這裡的「桃符」,即桃木板,雖未提及在桃木板上寫什麼,不過絕不會是兩塊光木板。《說郛》卷十引馬鑒《續世始》:「《玉燭寶典》曰:元日造桃著戶,謂之仙木……即今之桃符也。其上或書神荼、鬱壘之字。」在上面寫的是神荼、鬱壘,這就說得很明白了。看來,在桃木上寫字,至遲不得晚於南朝。而用的是木板,每塊板上又只寫兩個字,這就簡便得多了。 由桃符到春聯的發展過程,據陳駒《春節話春聯》所言,大致是這樣的:由於桃符是在一年送舊迎新之際用來消災滅禍的,就不免惹動某些文人墨客的詩興。他們在上面隨興題兩句詩,於是就產生了所謂「桃符詩句」,也就是所謂楹帖(亦叫春帖子)。再往後,楹帖又從桃符中分離出來,另立門戶;桃符仍被分於兩扇大門之上,也仍專司祓除不祥;楹帖則分貼於大門兩旁,專任述志抒懷,祈福誌慶。於是楹帖脫胎成了楹聯。因為它原為春節所專用,所以又叫春聯。由此可見,從桃符到春聯,已經過了漫長的歲月。 春聯到底始於何時?北宋張唐英曾據《前蜀開國記》和《後蜀實錄》,撮要撰成二卷本《蜀木壽杌》,記載前蜀、後蜀兩朝史事。內中謂:五代蜀國未歸宋前,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文辭不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後蜀平,朝廷以呂餘慶知成都,而長春乃太祖誕節名。這便是對聯起源的故事。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曾官江蘇巡撫的梁章鉅,熟於掌故,曾撰有《楹聯叢話》一書,云:「嘗聞紀文達師言:楹帖始於桃符,蜀孟昶『長春"一聯最古。」紀文達即紀昀,與本縣姜炳璋是同科進士,是大學問家、《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氏所言當確鑿不誤。 到宋代,題桃符者仍以宮廷和士大夫居多。南宋時張邦基所撰《墨庄漫錄》中載云:蘇東坡在黃州,歲除訪王文甫,見其家方治桃符,戲題一聯於其上:「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 元代春聯遭冷落,流傳下來的甚少。直至明朝初年,由於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春聯才在民間興盛起來。梁章鉅在《楹聯叢話》中引用《簪雲樓雜說》說:「春聯之設,自明孝陵也。時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於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又據《列朝詩集》記載,春聯自明太祖定鼎金陵,除夕過年御筆親書過一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的春聯,賞賜近臣陶安。另據周暉所撰《金陵瑣事》記載,明太祖亦曾賜與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一副御書春聯,曰「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由是家家鐵畫銀鉤,處處錦箋墨寶,與爆竹桃符,互相輝映,點染新春,蔚為風尚。 春聯由寫在桃木板上轉而寫在紅紙上,也自明初始。其所以用紅紙,據說是因為過去有一種叫「夕」的猛獸,每年除夕就出來虐人害物。但它畏懼紅色,人們便用大紅紙來嚇唬它。由題桃木板改為寫紅紙,簡便多了,所以一般都樂於接受。只是其意義,人們當初可能清楚,漸漸便不甚瞭然。後來人們用紅紙寫春聯,不過取個吉祥如意,而今則多表示喜慶。 春聯所題的位置,沒有一定。一般在大門,也可以在寢門、書房門乃至灶門。黃修復《茅亭客話》云:「蜀後主每歲除日,諸宮門各給桃符一對。」宮門就是宮廷的大門。「新年納餘慶」一副,則是題在寢門上的。《楹聯叢話》講清代「紫禁城中,各宮殿門屏槅扇,皆有春聯,每年於臘月下旬懸掛,次年正月下旬撤去」的情形,不過是一個代表。民間稍有不同的是,一則沒有宮廷那麼大的排場和數量,二則春聯貼後就不撤。 春聯,過去也並非都在除夕寫。明代,杭州人於除夕就只在門的兩邊貼兩條大紅紙,直到初五才把聯語補上去。有些地方,貼春聯的習俗還推及其他節日。福州舊時就有一種鄉俗,不但春節貼對聯,端午也貼。每年五月初一,便懸蒲插艾於門庭,五日午時,再用紅箋寫對聯,貼於楹柱,謂之「午時書」。這是由仿春聯之制而來的,故梁章鉅稱之為「桃符之別調」。 清代京師宦宅所制春聯.每喜以本歲干支分冠聯首。例如乙未年一副:「乙近杏花袍曳紫,未勻柳色綬拖黃。」(註:古代一品到四品官穿紫袍。綬,印帶,黃色。)丁酉年一副:「丁歲觀光慚國士,酉山采秘識奇書。」這類對聯,大多內容空泛,且見拼湊痕迹,加之民國時起即用公曆而不用干支紀年,而今已很少有人模仿。還有專切姓氏的春聯。這種春聯的內容,主要是隱切同姓中有名望的人物,以使其受聯者感到榮耀。如:「秋水落霞驚四座,桐花棲鳳服群賢。」切王姓。上聯指王勃作《滕王閣序》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四座驚嘆。下聯寫清詩人王士禎以「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一語,傾倒一時,人謂之王桐花。而今也還有人仿寫這種春聯。 春聯中有一種「數九迎春聯」,比較特別。舊俗冬至以後,就以數九來推箅節令。每過一九,氣候發生一些變化。民諺說:「一九二九,袖中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脫衣衫;八九七十二,牛在田中呃;九九八十一,農夫戴斗笠。」這個民諺可以清楚地看出由寒變暖的過程。但某月某日,到底已入了哪一九,不記得冬至日,又沒有記錄,常常說不準。於是,便產生了《九九消寒圖》。據明代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場》介紹,這種圖的製作和使用方法是:「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但因花瓣排於枝上沒有按九間隔,每個九不易明辨,《九九消寒圖》才被「數九迎春聯」取而代之。這種春聯,每邊九個字,每個字都是九筆。如「柔柳秋咽囿柯風恃勁,院庭春染幽巷草重盈」,這副對聯乃舊時所寫,「風」、「勁」均是繁體。「草」本作「□(上++下早)」,十畫,這裡把「++」,連筆寫成了「艹」,與今同,故為九畫。這種對聯,筆畫都要寫成雙鉤中空,如「柔」就要寫為「□(柔字中空)」。從冬至後一日起,依順序每天將上下兩聯同位置上的字各填實一筆,待兩聯各填完一個字時,就表明已過了一九。這樣,某月某日,已進人哪一九,乃至哪一九的第幾天,都一目了然。而今數九的習俗還在,「數九迎春聯」卻早成了歷史。 由於春聯的廣泛實用性,每逢新年,春聯一貼,喜氣洋洋氣氛倍增,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沿用不衰。舊時常用春聯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大地回春,萬象更新」,「春滿乾坤來瑞鶴,花開錦繡照青松」,「且把桃符紀國恥,常看竹葉根平安」,「梅迎春色添新色,寫代風光根好音」,「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芳草春回依舊綠,梅花時到自然開」,「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等等。新春聯有「大地回春,萬里河山如錦繡;萬民同慶,風流人物數今朝」,「又逢新歲換舊歲,最愛淺江變深江」等等,不勝枚舉。 最早的春聯 孟昶(919-965),字保元,河北人。五代後蜀主,北宋建隆四年( 963 )年歸宋。據《宋史·蜀世家》載:「孟昶第歲除,命學士為詞,置寢門左右。末年,辛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世人言此聯為春聯之始。此聯雖只有短短十字,卻寓意吉祥,對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節」四個字巧妙地嵌在聯內。孟昶寫畢,群臣稱讚不已。 後蜀滅亡後,宋朝派呂餘慶任成都知府,而長春節為宋太祖趙匡胤生日之名。以上「呂餘慶」和「長春節」,恰與孟昶題聯中的「納餘慶」、「號長春」出奇地發生了巧合。當時被人們視為「讖語」、「卜言」。朱元璋微服春聯 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一副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聯曰: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王羲之妙書春聯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於是王羲之書寫了一副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對聯是: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可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後,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副,讓家人再貼出去。這副寫的是: 鶯啼北星; 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貼上了春聯,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副,寫完後,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於門上: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見這副對聯寫得太不吉利。儘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副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貼啊。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變成了: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解縉應景題對聯 解縉自幼好學,出口成章。這年春節,他在後門上貼了一副春聯: 門對千竿竹; 家藏萬卷書。 對門的員外看了,很不高興,心想,只有像我這樣的人家,才配貼這副對聯,就命僕人把竹子砍了。不一會,家人來報,解縉的春聯改成了: 門對千竿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員外聽罷,非常惱火,令人把竹子連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聯又改為: 門對千竿竹短無; 家藏萬卷書長有。歸玄恭窮樂春聯 歸庄,字玄恭,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文學家。曾與好友顧炎武一道抗清。歸玄恭家裡很窮,椅子壞得沒法挪窩,他就拿繩子拴綁起來湊和用。房門破得關不上,他從來就沒修過,也是拿繩子拴拴了事。他苦中作樂,還寫了一條橫幅,貼在屋裡正中: 結繩而治 有一年大年初一,他在外院的破門上貼了這麼一副春聯: 入其室,空空如也; 問其人,囂囂然曰。 此聯寫出了作者以窮為樂,決不與當時的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 又有一年的春節,歸玄恭在大門外貼了這麼一副春聯: 一槍戳出窮鬼去; 雙鉤搭進富神來! 他用誇張的手法,表達了他樂觀通達的精神。徐文長諷知縣 明代傑出的畫家、戲劇家徐渭(1521-1599年)字文長,號天池山人,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一生潦倒,懷才不遇,對當地社會和封建禮教極為不滿。在詩文、戲曲、書畫和對聯中,發泄其抑鬱不平之氣,或予以諷刺揭露。一次,過新年前夕,他去親友家中借錢,路過知縣官宅,見門前貼著一副春聯,近前一看,上面寫著: 瑞雪初霽,愛民若子; 臘梅怒放,執法如山。 徐文長心裡非常氣憤。他知道這貪官,依仗朝里有人,為非作歹,貪贓枉法,不但以權謀私,中飽私囊,而且姦汙婦女,好色如命。徐文長回家後,立即裁了兩條紅紙,在上面各寫了四個字,命人干夜間貼在那副春聯下邊。使春聯變為: 瑞雪初霽,愛民若子,金子女子; 臘梅怒放,執法如山,錢山靠山。 大年初一早晨,人們見了縣官門前的對聯,個個歡喜,拍手稱快,爭相傳誦,一時觀看的人絡繹不絕,沸沸揚揚。縣官還以為大家在讚賞他的對聯,出來一看,啼笑皆非,狼狽不堪。祝枝山妙改標點 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堪稱「江南四大才子」。有一年除夕,祝枝山來到杭州拜訪周文賓。杭州習慣,除夕那天,有些人家門上只貼紅紙,未寫對聯,準備請名家來題寫。祝枝山走過當地才子徐子建家門,見正門、側門貼著四條空白紅紙,一時興起,取來筆墨,大書兩副對聯。 正門上是: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側門上是: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傷悲。 徐子建回家看到此聯,氣得七竅生煙。一問才知是祝枝山寫的,便將對聯揭下來。等到正月初四,徐子建相約杭州眾秀才與周文賓找到祝枝山評理,質問他為何如此惡毒詛咒自己,眾人也紛紛批評祝氏太不像話。此時,祝枝山胸有成竹地說,諸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是故意「賣弄」。只見他拿筆用標點巧加點化,結果出現絕想不到的效果,使上述兩副對聯成為: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膽大妄為紀曉嵐 紀曉嵐是清代學者、文學家。有一年春節,他回家探親,鄉里有一家三兄弟請他題寫了一副春聯,口氣極大。 上聯:驚天動地門戶 下聯:數一數二人家 橫批:先斬後奏 這一來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告了他個欺君之罪。乾隆皇帝得知,立召紀曉嵐回京查問,紀曉嵐回道:「春聯是我寫的,沒有錯。這家老大是賣炮仗的,不是驚天動地門戶嗎?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數一數二人家嗎?老三是賣燒雞的,不是先斬後奏嗎?」說得乾隆也笑了。醫者聖人心 綜觀千百年來,人們寫春聯,總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禱祝頌之語。但也有與此相反內容的奇特春聯。清代寧波有位著名的老中醫,名範文甫,他就寫過兩副奇特的春聯。一副貼在自家大門上,曰: 但願人常健; 何妨我獨貧。 另一副貼在自己卧室門上,曰: 何必我千秋不老; 但求人百病莫生。 這位老中醫,在除舊迎新之際,不求自己的富貴康寧,卻一反常情俗態,虔誠地去祝願別人的「常健」,高風亮節,令人敬仰。 劉伯承送春聯 劉伯承將軍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軍事家,而且是個偉大的詩人,能文善武,很受人民愛戴。 1927年春節前夕,劉伯承將軍擔任革命軍前線總指揮,為了讓駐地老百姓家家戶戶都能貼上春聯,過好春節。他便組織軍隊的幹部戰士以及當地的師範院校的廣大師生為當地老百姓義務雋寫春聯。 大年三十晚上,劉伯承將軍在駐地巡查,看到賣豆腐的李老漢的門口還沒有貼上春聯,便停下來隔窗往裡瞧瞧,見李老漢和女兒正在石磨上一邊磨豆子一邊說著話。只聽女兒說:「爹爹,咱們明個兒大早賣了豆腐也買張紅紙,也請革命軍寫副春聯貼上。」劉伯承將軍聽的真切。 回到駐地後,劉伯承將軍隨即找了筆墨紙硯,叫文書代筆,他隨即出了對聯。 上聯是:半夜磨豆,磨心磨骨,磨出東南西北新世界; 下聯是:黎明叫賣,叫長叫短,叫喊士農工商慶生平。 橫批是:換了人間陳毅寫春聯 1923年,陳毅因鬧學潮,被法國當局驅逐出境,從巴黎返國,回到家鄉四川樂至縣,恰逢農曆春節。他親眼目睹山河破碎,百姓塗炭的凄涼景象,滿腔感慨,遂寫了一副春聯貼在自家門上: 上聯曰: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 下聯曰:事必成,事必成,事事無成事事成。 橫批曰:春待來年 此聯運用重疊、反覆的修辭手法,表達了青年時期的陳毅憂國憂民的沉重心情和革命到底的必勝信念。 春聯與抗戰 陳含光先生是著名的楹聯大家。抗戰勝利之前,他避居揚州洪家花園,及至日寇投降,是年除夕他以小篆寫了一副春聯: 八年堅卧; 一旦昇平。 當年寇襲邢江,陳氏不及走避,日本特務機關指使梁逆眾異,遏迫含老出任偽朝,他受盡無數窩囊氣,始終堅忍不屈。他這副春聯雖然僅有八個字,比之杜工部收薊北詩,神情激蕩,躍然紙上,是春聯中最為傳神不可多得的佳作。 中秋出句年尾對 中秋之夜,明月當空,秋菊飄香。幾個秀才歡聚一堂,飲酒賞月。其中一個秀才趁著酒興,吟出一上句: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讓眾友人對,結果誰也沒有對上來。除夕之夜,幾個秀才又聚在一起,吃酒守歲。在這一夜連雙歲之時,原先出上聯的那位秀才靈感陡生,終於對出了下聯: 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花甲」串對 1924年,歲為甲子,六十年一遇,實為難得。麗江縣納西族秀才和文華撰「花」上聯,並且貼於大街上,公開徵對「甲」下聯。當地舉人王樹和對出了下聯,人們爭相傳誦,一時成為「甲子」佳話。 上聯曰:花燈懸掛杏花天,桃花開紅,李花開白,頭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馬國; 下聯曰:甲籙翻看靈甲日,麟甲呈吉,龜甲呈祥,龍現甲,鱉展甲,甲中添甲,萬甲光騰甲子年。理髮店春聯 1950年春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新春佳節。北京一家理髮店貼出一副絕妙的春聯: 新事業從頭做起; 舊現象一手推平。 「頭」、「推」,很有行業特點,既切理髮(推頭)店名,又有辭舊迎新之意。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趙孟頫金字春聯,福氣盈門
※盛澤舊俗·貼春聯
※隸書春聯,春意紛紛
※馬年祝福語、春聯大全(轉)
※春節話春聯
TAG:春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