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德國「工業4.0」陽謀

時間:2014-10-30來源:四川縣域經濟網

2014年,「工業4.0」再次像巨浪一樣襲來,眾多業內人士爭先恐後響應,瞬時成為新時代產業變革的新趨勢。自2011年「工業4.0」概念出現以來,直到2013年大熱,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不遺餘力地推廣「工業4.0」,其背後更蘊含著深層次的戰略用意,即升級德國的工業體系,保持其在全球的領先地位,藉此對抗美國互聯網,防守中國製造業等。無論德國「工業4.0」的目的何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早已面向全球市場的各個產業發展,不再局限於某一行業或領域。我國是世界製造業的重要中心,身處國際舞台,無法躲避全球化競爭,必須積極應對這一趨勢。而未來工業競爭的關鍵在於誰能夠儘早將技術與關鍵業務融合,讓技術充分服務於業務,這樣才能率先掌握技術推動發展的真諦,獲得競爭優勢,建立戰略高地。「工業4.0」出台幕後工業在歐洲經濟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由其創造的價值佔國內生產總附加值的15%。同時,80%的創新以及75%的出口都來自工業領域。隨著近些年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企業,尤其是亞洲企業越來越多,歐洲製造業的競爭力不斷下降,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英、法、德等國過去10年的工作崗位數量分別下降了29%、20%和8%。值得一提的是,發展中國家在製造業的全球份額中上升速度非常快,讓歐洲國家觸目驚心。按照工業增加值來計算,以中國為代表的金磚五國從原先的20%上升到了40%,而西歐國家從36%下降到了25%。西方國家特別是具有製造業優勢的德國,不可避免對這一趨勢有些擔憂,他們擔心自己的份額會進一步被侵蝕。因此,「工業4.0」計劃背後是德國工業界面對信息時代的巨大危機感和製造根基被中國等國家蠶食撼動的焦慮感。眾所周知,國家產業政策往往與實體經濟相輔,而德國提升信息化的宣傳,側面說明了信息化是德國製造業的短板所在。德國製造業面臨的問題不僅在於此,其人工成本也非常高。如德國一個典型製造企業的人工成本要佔到整個產品成本的25%到30%,而中國之前大約是5%,現在緩慢上升到了7%~8%,人工成本優勢較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提出了生產智能化,實現人機互動,客戶個性化需求可以實時地傳到設計、生產環節,且與供應商能夠無縫對接地進行生產,這樣的生產模式,也就是「工業4.0」或物聯網。據調查顯示,德國47%的企業表示已經積极參与「工業4.0」計劃,18%的企業參加了對「工業4.0」計劃的研究,12%的企業則已經開始實施「工業4.0」計劃。德國製造業雖然基礎很強,但是避免不了要通過「工業4.0」戰略來進一步升級並加強其優勢地位,從而實現更強更完善的製造能力。

「工業4.0」≠第四次工業革命從上世紀80年代托夫勒提出「第三次浪潮」開始,我們已經見證了不少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對這些「科技革命」或「工業革命」,大家往往會冠以「全球」或「世界」,至少也會以「國際」標榜。從去年鼓噪一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到最近連篇累牘的「工業4.0」,還有曾經沸沸揚揚的「再工業化」「能源互聯網」「互聯網工業」等,讓人眼花繚亂。不過,現在仍有人在說「第三次工業革命」,也有人提出了「第六次工業革命」。那麼,我們到底是處在第幾次工業革命的大潮中?而每隔四、五年就會有人站出來聲稱新的工業革命開始了,也有偽命題之嫌。以前我們也很少會去懷疑,直到最近幾年,才覺察到這種問題誇大化,可能是我們「追潮逐浪」中的一個大問題。暫且不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巨大差異,即使在歐美工業國家,情況恐怕也遠非所想像的那樣「整齊劃一」。「革命」與「革命者」常常是名不副實的。工業革命之所以配得上「革命」一詞,並不僅僅是說其能對生產效率有多大的提高,而在於其通過對生產方式的「顛覆性變革」實現了真正的質變——人的解放,從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從這個標準來看,蒸汽機、電與內燃機、信息技術的出現都做到了這一點。而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生物科學以及五花八門的新能源技術,至少現在還沒有達到可稱為「革命性」的發展程度。對於這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提法,世界範圍內的認識並不一致。「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的提出者沒有清楚地描述「第三次」的內涵和特徵,一些專家也跟風盲從,沒有去深入考究其內涵和特徵,政府等主管部門也只是在照本宣科交流溝通一個新概念而已。信息化是大勢所趨,但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盲目跟進,結果只會迷失方向。「沒有清醒的頭腦,再快的腳步只會走歪;沒有謹慎的步伐,再平的道路也會跌倒」,「工業4.0」只是一個概念,真正主宰這次系統提升的不是軟體系統,而是人。離開了人的主導,任何願景都將無法實現,如夢幻泡影。德國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他們認為,18世紀引入機械製造設備的工業是1.0時代;20世紀初的電氣化與自動化是2.0時代;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信息化是3.0時代;現在正在進入「工業4.0」時代,即實體物理世界和虛擬網路世界融合的時代,其本質就是物聯網。中國信息革命策略2011年4月,我國工信部聯合科技部、財政部等五部委發布《關於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工信部主持起草制定的《工業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評估國家標準》及《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描述出工業企業的兩化融合可以劃分為單項應用、綜合集成、協同創新等幾個階段,其中協同創新階段的目標,就是通過互聯網及各項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實現工業企業產業鏈的信息協同、資源協同、業務協同和市場協同,最終實現智能生產和柔性製造。具體而言,就是在產品研發設計方面,除了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設計效率,還要綜合應用計算機技術、網路通信技術、控制技術、大數據、物聯網和感測技術,使我們的裝備成為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的一部分;在經營管理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實現企業縱向和橫向的集成,實現管理模式和業務流程的創新,提高經營決策的科學性;在生產製造方面實現智能製造、綠色製造,提高生產的柔性,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向物聯網、智慧企業、智慧產業邁進。所以,如果把信息技術列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德國的「工業4.0」實際上還未能脫離這個範疇。「第四次工業革命」也罷,或者「再工業化」,或者「工業4.0」,這都與中國的「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異曲同工的,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充分地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怎麼來看「工業4.0」?諸多議論並不意味著應當選擇德國或者美國版本而告別第三次工業革命。有證據表明,一些言之鑿鑿的專家意見甚至領導指示,實際上最終來自跨國公司或諮詢機構的推送。雖然這些推送背後不一定是「陰謀」,但是這些決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的信息收集和分析,代替我們來決策。我們認為無論第四次工業革命還是「工業4.0」,它們可能都不是泡沫,但不能只盯著學跨國公司在做什麼,或邯鄲學步般照抄照搬外國政府的推進措施,而更為重要的是分析其背後的使能元素(包括但不限於新技術的突破),看看那些元素在中國將可能如何表現,如何結合中國實情來推進。「工業4.0」的死穴「工業4.0」實現的關鍵問題在於如何能確保網路安全,如何防止網路間諜、黑客等網路犯罪所造成的侵害,以及是否應該普及到所有行業等,這些都是避不開的話題。首先,安全和保密問題。這就要求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確保生產設施和產品本身對人或環境不造成任何危險;二是防止數據被濫用和未經授權的訪問。因此,當務之急是必須妥善處理好保密安全問題。在「工業4.0」中,以往的界限都將消失,生產性信息技術、銷售物流、零部件產業、商業信息技術等領域都將鏈接到一起。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日益融合,網路安全挑戰卻越發嚴峻。就德國高科技工業而言,特別是機械設備製造業的中小企業,採取有力措施應對經濟間諜行為對它們的存亡至關重要。面對非法攻擊,雲端數據也應得到更強有力的安全保障。其次,標準化和參考架構的構建。在漫長的信息化發展進程中,企業發展前期很難在可持續發展的信息化規划下構建信息系統,通常情況是對需求迫切的部門,先在相對獨立的業務流程中開發出一套信息系統,這導致出現很多信息孤島。由於缺乏國內統一標準的硬體和基礎軟體支撐,故工業軟體被不同技術規範的執行平台所「綁定」。目前,國內軟體產業規模受到極大限制,國內相關軟體技術的資源整合進程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總趨勢還存在較大的落差。我國製造業走向集成化兼容化的生產,在軟體方面還需依賴進口。但是,隨著工廠與工廠內外的很多事物和服務連接起來,通信手段及數據格式等很多事物必須有統一IT架構,制定共同標準,而且需要一個參照架構來為這些標準提供描述並促進標準的實現。第三,複雜系統的管理。隨著生產系統與其他系統連接起來,整個系統變得複雜,管理變得越來越困難。製造系統正在日益變得複雜,適當的計劃、描述和說明模型(模塊化)可以為這些複雜系統提供管理基礎。工程師們應該為了發展這些模型而進行更多的模塊化研究,包括方法創新和工具應用。最後,「工業4.0」面臨諸多實施困境。主要有:①實施「工業4.0」不一定都能減少人員,短期成本可能要增加,因此要思考實現「工業4.0」如何減少成本。②即使感覺自己的企業上「工業4.0」的時機成熟了,但也要考慮管理流程梳理+系統實施的同步推進。③實現數據採集是「工業4.0」前端基礎部分,關鍵是把數據採集上來幹什麼用?有些企業花200~300萬元上軟體以為就是實現「工業4.0」了,其實只是起一個信息採集的作用,最多是信息系統或模塊集成,離智慧生產的概念還差之甚遠,如果花很大代價採集數據而又沒用好,就得不償失。④精益生產管理需要展示和控制生產過程並按價值鏈進行分析與優化,但有些企業數據的很大部分目前還沒應用起來,或者數據的質量不高,不足以進行系統優化,即每個工序的效率高,但不代表整體最優,這都是需要改進的地方。⑤我國部分企業曾開發了智能化的一些應用,推行過精益生產,對設備監控、成本控制都有考慮,但數據採集方面有很大的短板。⑥信息化的關鍵要素是人,人的觀念要先轉變過來,員工是否願意配合,如何配合?「工業4.0」的標本意義作為指引未來工業生產的一種全新概念,德國「工業4.0」的思路是:在工廠生產新的系統中,產品的組件直接與生產系統溝通,發出接下來所需生產過程的指令,這樣將改變整個製造過程,整個系統將更加智能,聯網更加緊密,不同組件之間可以相互溝通,反應更加迅速。德國電子電氣工業協會預測:不同部分之間可以相互溝通效率提高30%。我們可以看到,在提倡能源節省、高效生產的今天,「工業4.0」將會在未來影響或決定著工業生產的發展速度。對中國製造業有以下幾個建議。第一,要深入了解製造過程,知道別人如何設計製造系統。第二,要了解裝備,然後從裝備的角度去做差異化,尋求能夠達到更大的單位價值的方法。第三,要思考如何去提高產品價值、發現新的價值。第四,不同水平的企業從基礎管理抓起,從規範化、標準化、「兩化融合」等方面分別逐步著手落實。無論「工業4.0」,還是CPS,都是帶動信息化和智能化,能夠讓社會運轉得更好。德國、美國以高端製造為主,要讓中國直接從低端製造,躍升到德國、美國所追求的目標,顯然有非常大的難度。從另一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看到信息技術不斷突破與工業技術日益融合將是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生產將更多基於信息技術背景下的人、物與機器之間的互動。無論是「工業4.0」,還是數字化生產,在工控軟體技術方面,是國內廠商最為迫切尋求突破的技術環節。直面「工業4.0」,扒開其華麗的外衣,不崇不媚,探尋切合中國工業技術與製造業信息管理髮展實際的最佳途徑,引領技術與管理界的發展,將成為我國管理者和從業者的責任和義務。不要被他們這些所謂的新名詞所困惑,但是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在堅持走「兩化深度融合的道路」的同時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傳統的行業邊界將消融,並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物聯網、服務網和數據網將取代傳統封閉性的製造系統成為未來工業的基礎。創造新價值的過程正在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被重組。這些理念對於思考探索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模式和路徑都有所啟迪、有所借鑒。董鵬 季偉(董鵬,企業戰略研究員。季偉,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講師,管理學博士。)(文章來源:《當代縣域經濟》雜誌)專家智庫更多>>

走包容性綠色發展之路 …鄭長德/ZHENGCHANGDE 四川省廣元市人,經濟學博士,現…[詳細]

現代服務業將成未來中國…李佐軍/LIZUOJUN 著名經濟學家,人本發展理論創立者。現任…[詳細]研究成果更多>>

南充順慶區城郊觀光旅遊…本項目位於順慶區城西城郊結合處,即棲樂埡、父子橋、張關埡三村。項目…[詳細]

綿陽市安縣「香草漁都」…位於整個西明村開發區的西南方向,佔地面積1400餘畝,項目主要…[詳細]

更多>>1、農業部: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圖]2、我國農村「空心化」漸顯 農業大國正…[圖]3、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的現實路徑[圖]4、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圖]5、縣域經濟發展的「三要素」[圖]
推薦閱讀:

產業的興衰——從2017年數據看中國產業發展態勢 | 寧南山
你的工業旅遊為什麼不好玩
工業旅遊潛力巨大,重點是讓遊客玩得開心
五大趨勢註解製造未來 | 2018德國漢諾威工博會回顧
「互聯網+工業」開創製造業新思維

TAG:工業 | 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