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研究」中亞地區的內部困擾和外部選擇
中亞地區正面臨三種選擇: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俄羅斯和哈薩克的歐亞經濟聯盟
還有美國的「大歐亞」政策。
中亞國家要如何選擇才能避免失敗?
它們能否繪就自己國家的未來?
「歐亞世界」專傢俱樂部近日召開定期會議,會議主題為《未來光學中的中亞:合作發展VS停滯》。與會者在會議中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引用了哈薩克政治學家、Caspian Bridge信息分析中心主編扎米爾·卡拉讓諾夫在會議中的發言,由他介紹中亞國家在未來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以下為其發言節選)
中亞地區在蘇聯時期曾是五個姐妹共和國,有共同的經濟聯繫。但蘇聯解體後,計劃經濟同樣瓦解。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企業與國家間的關係,在市場環境中一時成為無主之物。
生產出的產品(鞋、衣服、機床等),不再具有競爭力。當時中亞國家只能被看作是原材料出口國,出口在世界市場上有穩定需求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的主要消費者是中國和歐洲國家。
目前,想要增加中亞國家間的貿易量,實施起來並不容易,因為僅是出口水果和蔬菜並不能解決問題。
中亞各國間必須再次建立統一的經濟聯繫和共同的銷售市場。該地區發展潛力巨大,有廉價的勞動力、自給自足的原料基地乃至充足的能源,但缺乏針對真正商品生產者實施的政策。這是導致該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不佳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由於中亞各國國內生產總值水平低造成的貿易量低下。
即使是中亞經濟大國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也於近日宣布計劃增加互貿指數。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的GDP同樣也值得期待。 順便一提的是,吉塔兩國與貿易大國——中國僅有少量的貿易額。
如果中亞國家想要提高與他國的貿易指標,唯一的辦法就是幫助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提高GDP。
談及中亞發展進程時,事實上談論的則是兩個方面:向心力和離心力。
中亞各國間的隔閡已存在數年,維持現狀最有可能繼續鞏固這種情況。為打破這種趨勢,必須改變該地區固有的做法。問題在於:中亞國家及其領導人是否已經做好了改變的準備?
新聞中經常可見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批評執法機構、地方政府等等的消息。
為什麼這很重要?正如時間所表明的那樣,中亞國家的精英階層大多忙於解決眼前的問題,並沒有考慮長遠的利益。
與此同時,大部分地區並沒有出現旗幟鮮明的改革者,這表明中亞人才編製存在大量問題。因此政治體制改革意義重大。
談論中亞國家的向心力進程仍為時尚早。由於缺乏更佳的有利選擇,該地區目前仍在維持現狀。在這種情況下,該地區發生的事件和一些正在進行的進程將帶有明顯預測性。
與此同時,中亞地區局勢的發展還有幾種趨勢。首要因素就是中國發展帶來的影響。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本身就具有里程碑意義。在該倡議下,中亞地區國家依賴中國投資,加深與中國的合作關係,大力發展地區運輸潛力。
總體來說,該地區已經開始著手實施這些與中國相關的項目。但中國的強大也為自己的發展進程帶來了影響。例如近期事件,中國與美國之間也存在貿易爭端。
另一個聲稱自己是中亞「政治和經濟極」的國家是俄羅斯。但俄羅斯目前正處於外部制裁壓力之下,這反過來又可能成為其與中亞國家合作的威懾力量。
該地區另一個發展項目名為「從符拉迪沃斯托克到里斯本」,通常也被稱作「大歐亞」計劃。其實施條件是歐亞國家的共同利益和平等合作。
最有趣的是中亞國家不需要對此採取任何措施,因為其他國家會為該地區完成所有部署。這也是該地區發展的獨特因素之一。
來源:StanRadar.com
編譯:劉若瑋
推薦閱讀:
※台灣地區所謂的「邦交國」
※到大洛杉磯地區聚餐,丹尼斯美食
※美國與香港地區慈善模式啟示
※京津唐地區的
※風沙地區公路設計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