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縱橫] 中美土豪血拚 誰比誰狠?
導語: 在新浪微博上,他們被提及超過5600萬次。人人想做他們的朋友,但沒人喜歡他們。他們似乎無所不在,揮金如土;但他們難覓行蹤,迴避媒體。他們也因品味差而遭鄙視丶嘲笑和抨擊。他們被稱為中國的「土豪」。美國的「土豪」是什麼樣子的?中美土豪血拚 誰比誰狠?
中美土豪血拚 誰比誰狠?
今年國慶期間,在中國馬鞍山一對新人的婚宴上,丈母娘宣布送給女婿一輛價值400萬元左右的賓利牌轎車,這位丈母娘成了廣大平民眼中的「土豪」,飽受羨慕嫉妒恨;1985年7月,26歲的美國搖滾女王麥當娜斥資120萬美元(約合731萬元人民幣),希望在富豪雲集的紐約中央公園西購買一套公寓,但遭到拒絕,傳統豪門的圈子顯然不願接納這個為《花花公子》拍裸照的「土豪」。 中美兩國的「土豪」各有各的尷尬,前者被普通大眾的醋意和嘲諷包圍,五味雜陳;後者則介乎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之間,進退失據。「土豪」的不同處境反映的是兩國歷史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差異。 互聯網時代,時髦詞換得快,曾經作為階級敵人的「土豪」被用來稱呼暴發戶,如果說得更中性一些,就是泛指新富人群。至於它附帶何種引申義和褒貶,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解讀多了反倒是種局限。就像微博網友「科穆寧」說的:「最怕一些網路詞被一板一眼地上綱上線解讀。」在美國,描述「土豪」或者新富人群的詞有「nouveau riche」、「parvenu」、「new rich」或「new money」,其中前兩種說法源自法語,而「new money」對應的是形容累世豪門的「old money」。從稱呼上就能看出,中美兩國與新富者相對應的人群不同,中國是「屌絲」百姓,美國是世代繼承財富的豪門望族。 在當今中國,歷史再悠久的名門世家也不過傳至二代,無論是「富二代」,還是「官二代」或「星二代」。舊式資本權貴和土豪劣紳早就被打倒了,現在的有錢人都是在改革開放之後才發家,多數出身草莽,誰也不比誰高貴多少。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近日坦言,他們這些被稱為「土豪」的民營企業家大部分是苦出身:聯想原董事長柳傳志是從中科院的一個傳達室開始創業征程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的父親是拉三輪車的;他本人創立新東方時註冊資本是零,「因為那個時候大家的資本都是零」。俞敏洪說,他們的確符合「土豪」的特徵:很苦、很「二」、很裝、很傻,但他們有非常牛的夢想,並且在無數次挫折面前堅持了下來。籠統地說,在現階段,中國還沒有什麼百年豪門,有錢人都是「土豪」,自然缺乏與其財富相襯的文化品位和「貴族精神」。 與此同時,當代中國社會的另一個特點是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的利益分配失衡,貧富差距較大。中產階級羽翼未豐,力量薄弱;大量城市白領生存負擔沉重,心態「屌絲化」。因此,包括這些人在內的廣大平民,儘管有時打心眼裡不屑於「土豪」的「土」,但這種缺乏物質基礎支撐的清高很容易在「豪」的面前妥協,轉化成微妙的羨慕嫉妒恨。 而在美國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數百年近現代社會的發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富人,他們從「土豪」演變為「舊富」,再以「貴族」的姿態排斥新的「土豪」。最初的有錢人大多通過對土地的佔有致富,他們的後代靠遺產繼承維繫豪門地位。19世紀後期,工業革命從歐洲傳至美國,一大批實業家、銀行家和建築商在短時間內賺取了大量財富。這些「土豪」在誕生之初即遭到了舊富們的鄙夷,被出身名門的女作家伊迪絲·華頓斥為「厚顏無恥的暴發戶」。 如今,儘管美國新的富人越來越多,但舊富們依舊維持著半貴族式的封閉圈子,對白手起家者不屑一顧。在紐約,「業主合作委員會」(co-op board)控制著曼哈頓最高檔的公寓,這裡的居民所擁有的不是某套住宅的產權,而是整座樓房的股份,因而有權決定是否接納新的購房者。28年前事業蒸蒸日上的麥當娜就是被聖雷莫業主合作委員會拒之門外的。類似的遭遇還發生在伊麗莎白·格雷迪化妝品公司首席執行官約翰·瓦爾什身上。2006年,瓦爾什希望以70萬美元(約合427萬元人民幣)的價錢買下波士頓燈塔山街區的一處底層住宅,但遭到了業主合作委員會的拒絕。該委員會由馬薩諸塞州首任州長約翰·溫斯羅普的後代喬納森·溫斯羅普領銜,給出的理由是擔心瓦爾什無法融入他們的社區。瓦爾什很生氣:「我覺得他們是一群頑固不化的人,他們的價值觀太陳舊,太過時了,我想他們根本沒把我當成與他們同一階級的人。」雙方對簿公堂,最終「貴族們」同意付給瓦爾什220萬美元(約合1341萬元人民幣),請他別再糾纏。 與中國相比,美國除了富人群體的結構不同,平民群體也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儘管美國人對中產階級的標準還有爭議,而中產階級的內部劃分也很複雜,但重要的是,在普通美國人心中,中產階級是國家的主體,政治家在討好選民時也常常將「中產階級」掛在嘴邊。「中產階級是國家的支柱,所有每天早晨起來為了國家強大而努力工作的美國人都是中產階級。政客們每隔四年都會這樣說。」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在2005年5月10日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每個人都希望相信自己屬於中產階級。」與「屌絲化」的中國平民不同,美國平民有著「中產化」的心態。他們有足夠的資本經營並享受著屬於自己的文化,以平常心旁觀「貴族」與「土豪」的地位爭奪,有時甚至在精神上向「貴族」靠攏,指責「土豪」太把自己當回事。美國《華爾街日報》網友「Jesse James」如此評價身家1億美元(約合6.1億元人民幣)的瓦爾什:「這是典型的暴發戶做派,他們認為有錢就能買到一切,就可以全然不顧別人的感受。」 歷史上,由富到貴總要經歷一個過程,「土豪」經過歲月的洗禮也能成為「貴族」。19世紀後期以石油發家的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由於出身一般,起初被美國的舊富們視為暴發戶,然而隨著他的財富一代代傳承下去,洛克菲勒家族也成了名聲顯赫的傳統豪門。美國的經濟總量在19世紀末就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但當時的美國人在英國人和法國人眼中還是不懂規矩的「土豪」。今天,美國早已成了老牌強國的一員,中國卻被看成「土豪」遍地的新興經濟體。 其實中國有「土豪」是好事,至少說明社會有推陳出新的活力,人們能通過努力向上流動,成為「富一代」,這總比一潭死水要好。不過更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如何在提高富人素質的同時保持社會的流動性,避免階級固化,讓更多人看到「屌絲」變「土豪」、「土豪」變「貴族」的希望。
推薦閱讀:
※中美友好交往的第一人——蒲安臣
※經濟每月談:面對未來的中美關係——挑戰與機遇
※梅新育:中美應抓住機會擺脫「自傷性競爭」
※由中美元首會晤聯想到的春秋戰國會盟規矩
※凜冬已至,中美「新冷戰」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