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白茶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要追溯白茶的起源,要先弄清楚白茶的含義。廣義上的白茶常有三種理解:

一是指利用白茶製作工藝製作出來的茶,就是不炒不揉,經萎凋、乾燥而成的茶葉;

二是指茶樹品種,茶樹的葉片和茶芽密披白毫,如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

三是指白片茶,就是葉片偏白色的茶樹品種,如安吉白茶、溧陽白茶、資溪白茶,其製作方式是綠茶工藝。

茶學上的白茶是指前兩種合一的茶,也就是采自白茶茶樹(品種)的茶青,運用白茶製作工藝做出來的茶,政和白茶、福鼎白茶就是這種真正意義上的白茶。中國茶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不同的茶樹品種用最合理的製作工藝製作,才成就了許許多多地方名茶,也才有六大茶類的劃分。近現代,隨著茶葉商品化,綠茶好賣的時候就「紅改綠」,紅茶好賣的時候就「綠改紅」「白改紅」;商品茶的出現打破了「不同的茶用最合適製作方法」的傳統,給中國茶的品質和價值造成極大的傷害。

有的人認為,古代白茶和現代白茶不是一回事,其歷史沒有必然的延續性。其實並不盡然,眾所周知,白茶的製作工藝可以追溯到葯食同源的遠古時代,人類最早利用茶葉和利用其他植物的方式如出一轍,經歷「生食一煮食一晒乾備食」的發展過程;茶葉生曬或烘乾後留存以備常年飲用,便是當今白茶的製作工藝,只是在那個年代沒有人予以命名而已。

同樣,作為茶樹品種,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記載說明當時的白茶是一種野生的茶樹品種,茶樹很少。因此,白茶的製作工藝數千年前就出現了,茶樹品種也在北宋就被發現,但兩者之間的結合在宋代也初見端倪。在宋代建茶中有一種銀線水芽,其製法有現在白毫銀針的雛形,1121年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

宣和庚子歲,漕臣鄭公可簡,始創為銀線水芽,蓋將已揀熱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縷,用珍器貯清泉漬之,光明瑩潔,差銀線然。

其取芽方法詳見於《兩溪叢語》(南宋.姚寬):唯龍團勝雪、白茶二種,謂之水芽,先蒸後揀,每一芽,先去外兩小葉,謂之烏蒂,又次取兩嫩葉,謂之白合,留小心芽,置於水中,呼為水芽……茶之極精好者,無出於此……其他茶雖好,皆先揀而後蒸研,其味次第減也。

可見,古時芽茶製法是將剛萌發的一芽二葉連同殘留的鱗片、魚葉一併採下後,分兩種製法:一種是先揀後蒸,由於先行揀芽,極易損傷芽葉而變紅,品質較差;另一種是先蒸後揀,揀後立即投入水中冷卻保持翠綠,防止變黃,因此水芽品質優於一般芽茶。種取芽方法與現今白毫銀針的剝針取芽方法極為相似。

關於白茶製作工藝和白茶茶樹品種的關係,茶學專家陳椽在《茶葉貿易學》中也有記載:從明朝田藝蘅於嘉靖三十三(1554年)的《煮泉小品》說: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生曬茶渝之甌.中,則旗槍舒暢,清脆鮮明,尤為可愛。前者是指銀針,後者可能是指牡丹。但這裡已不是指白葉茶,而是一般鮮葉製成的白茶。這種白茶的起源也是在明朝初期。

陳椽教授對白葉茶做了解釋,「這種白茶的起源也是在明朝初期」所說的「這種白茶」應是指運用白茶製作工藝製作出來的茶葉。

但白茶製法和白茶茶樹品種真正「合體」是在清朝中期,是在率先發現白茶茶樹品種的地方——政和。這個歷史性的結合,使得白茶名副其實,成為茶葉大觀園中一顆奇葩,香飄天下,名揚四海。

雖然政和因茶得名,但因政和屬於縣級建制,山高路遠,交通閉塞,政和茶沒能單獨作為地方名茶進貢,長期只能作為建茶的附庸,作為北苑貢茶的組成部分而進貢朝廷。元代,政和茶並沒有太多記載;直至明初,政和縣令黃裳、典史郭斯垢於建文四年(1402年)編纂《政和縣誌》,隱隱約約記述茶事,如《名勝篇》郭斯垢《游白雲精舍》詩句:「稚童烹茶敲石火,林僧剖竹引岩泉」,《游萬松庵》記:「侍者敲石火,汲澗泉,烹新茶……」,白雲精舍築在今城關熊山麓,可見其時城關一帶已產茶葉。至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縣令車鳴時重修縣誌,縣誌序云:政延綿數百里,山川險谷,民罕十連之聚,然西南十分之九不盡宜於五谷,勤於事事,亦足自贍。上播茶粟,下植麻芋,其他木竹菇筍之饒,唯地所殷。

這時茶葉分布範圍已經很廣闊,可知茶葉已成為山區人民經濟生活的重要來源。在茶葉商品化後,建茶沒落,武夷茶興起,政和因為山區經濟落後,商業凋敝,所產之茶,或由茶販轉手,肩挑、水運到武夷山,充當武夷茶售賣。

清乾隆知縣蔣周南有《詠茶詩》一首,記述得很詳細,詩日:

叢叢佳茗被岩阿,細雨抽芽簇實柯。

誰信芳根枯北苑?別饒靈草產東和。

上春分焙工徽拙,小市盈筐販去多。

列肆武夷山下賣,楚才晉用悵如何。

從這首詩里可以看到清初政和縣產茶的盛況,連著名的北苑產區比之都要黯然失色。茶季一到,茶工僱傭一空,當時政和縣山區沒有茶行、茶莊,一擔擔的茶葉被茶販運到武夷山茶葉集市——下梅,再由晉商經「萬里茶路」販賣到俄羅斯恰克圖等地,再從俄羅斯進入歐洲;也有的茶經水路運到廣州,由廣州十三行賣給東印度公司,進入歐美。

政和白茶商品化是在清中期,得益於大白茶茶樹品種的發現和推廣種植。大白茶樹最早發現在政和縣鐵山鄉,其栽培起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中國名茶志》記載了政和縣鐵山村一個「金失為鐵」的傳說:很久以前,政和縣有一座金山,所以山腳下的一家村落就起名金山村。村裡的百姓以淘金為業。後來貪心的皇帝派人挖走了金山,而且臨走還隨手把金山村的「金」字邊加上了「失」字。「金失為鐵」,從此金山村,就變成了鐵山村。村裡人失去了以淘金謀生的手段,生活苦不堪言。有一天,有位仙翁到鐵山村化緣,告之村民山上有棵搖錢樹,若能找到它,鐵山村就能擺脫貧困。人們上山卻只看到了一棵大白茶,於是就把這棵茶樹挖回家,精心培育繁殖,栽遍了鐵山村。第二種說法是光緒五年(1879年)東城十餘里的鐵山鄉農民魏春生的院中有一棵野生的樹,由於牆塌下來把樹壓倒,無意中壓條繁殖,衍生新苗數株茶樹,就移植鐵山高嵛山頭;這個偶然的事件卻發明創造了「茶樹壓條法」,這在過去科學不發達的年代,是一種很了不起的發明,後來被推廣到了全國。第三種說法是在咸豐年問(1851~l861年)鐵山鄉的一個走遍山野的堪覓風水的堪輿者,一日在黃畲山無意發現一叢奇異的樹木,摘數葉回家嘗試,味道和茶葉相同,就壓條繁殖,長大後嫩芽肥壯,製成茶葉,味道頗香,於是大家爭相傳植,逐漸推廣。

據《政和縣誌》記載:清成、同年(1851--1874年)菜茶(小茶)最盛,均制紅茶,以銷外洋,嗣後逐漸衰落,邑人改植大白茶。

據考證,光緒六年(1880年)政和縣對良種大白茶樹加以大量繁殖,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式開始採制白毫銀針。相傳,當時有下里鐵山人周少白見白毫工夫受歐美歡迎,就試製銀針四箱,運往福州交洋行探銷很成功,第二年又和邱國梁合制四箱運國外銷售,效果甚佳,以後便逐漸發展,愈制愈多,並推而廣之,政和白茶進入產業化生產的鼎盛時期。迄至清咸豐年間(1851年)政和開始有茶葉加工場所。《茶葉通史》記載:

成豐年間,福建政和有一百多家制茶廠,僱傭工人多至千計;同治年間,有數十家私營制茶廠,出茶多至萬餘箱。

特別是清光緒五年(1879年),鐵山村發現政和大白茶並得以大量繁殖推廣,勤勞智慧的政和人民利用政和大白茶為原料,製作的各色名茶相繼問世,品質大幅度提高,聲名鵲起。為政和茶葉發展增加了強大的發展後勁。據《茶葉通史》記載,清光緒五年,在政和境內發現大白茶樹,之後得以大量繁育,以之為原料所制的白毫銀針、白牡丹等白茶品質得到大幅提升,供不應求目價格不菲,故當時民間有「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詢牡丹與銀針」之說。1919年編寫的《政和縣誌》中這樣描述道:「茶興則百業興,茶衰則百業衰」,足見歷史上政和茶葉在經濟發展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民國期間,政和憑藉資源優勢迎來了茶葉的百花齊放,據1919年《政和茶有種類名稱凡七:日銀針,即大白茶芽;日紅茶;日綠茶;曰烏龍茶;日白尾;曰小種;曰工夫。皆以製造後而得名,業此者有廠、戶、行、棧。

但是,主要還是以白茶和紅茶為主要產品;民國中後期,政和白茶與工夫紅茶比翼齊飛,雙雙暢銷海內外,茶業成為政和的主要經濟收入。據《福建政和之茶葉》記載政和茶葉種類繁多,其最著者,首推工夫及銀針,前者運銷俄美,後者運銷德國;次為白毛猴及蓮心,二者專銷安南(即越南)及汕頭一帶;再次為銷售香港、廣州之白牡丹、美國之小種,每年出產總值以百萬元計,實為政和經濟之命脈。

1939年,福建省貿易公司和中國茶葉公司福建辦事處聯合投資在崇安創辦「福建示範茶廠」,政和茶廠成為下屬的七個分廠之一,陳椽教授擔任廠長兼技師,開創了政和茶葉科學生產的新紀元。他蒞政茶事,開展外銷茶加工、改進加工技術、制茶技術測定等工作,對當時生產的工夫紅茶、白毫銀針、白牡丹和白毫蓮心都進行技術測定,寫出《政和白毛猴之採制及其分類商榷》和《政和白茶(包括白毫銀針和白牡丹)製法及其改進意見》在《安徽茶訊》上發表,為政和茶葉發展和茶葉加工工藝進步做出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政和白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959年,福建省農業廳在政和縣建立了大面積大白茶良種繁殖場,採用短穗扦插法繁育政和大白茶苗2億多株,種植區域已擴展到貴州、江蘇、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及福建的其他縣市,1972年定為中國茶樹良種。茶葉產量大規模增長,政和白茶與紅茶、綠茶、茉莉花茶共同撐起了政和縣經濟的半壁江山。改革開放以後,政和白茶的生產和銷售得到了重視,政府加大了對茶業的宣傳和投入。2007年3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對政和白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保護範圍為政和縣現轄行政區域1749千米2,同時「政和白茶」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正式啟用,標誌著政和白茶從名品向名牌發展。2008年3月,經過中國經濟林協會專家委員會考察認定,政和縣被命名為「中國白茶之鄉」。20l2年,政和白茶傳統製作技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這個被稱為「茶葉活化石」的地方名茶賦予了新的生命。

推薦閱讀:

白茶是怎樣實現他的跨界之旅的
白茶加工概述(二)
白茶常見的8種外形弊病
白茶晒晒就能喝?三個真實故事告訴你,什麼叫教訓!

TAG:歷史 | 發展 | 起源 | 白茶 | 政和白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