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學術理論」、「政治指導」和「意識形態」
理論或學說的命運,是由它適應和引導時代的能力所決定的,不依人們的主觀願望為轉移,中外思想史已證明了這一點,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
上世紀初,馬克思主義連同列寧主義,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讓許多中國人感受到它改造社會的巨大威力,從而先後成為政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到上世紀末,中國經過長期的政治折騰,終於實行改革開放,自覺地推動社會轉型,西方的和傳統的各種觀念和學說紛至沓來,馬克思主義也成為人們反思的對象,並有了一個時代化的問題,這都是極其正常的現象。鄧小平針對「姓資姓社」的改革問題提出「不爭論」,其實是讓社會實踐來檢驗我們過去一向信奉的成說,看看哪些已經過時落伍,哪些屬於我們理解的偏差和謬誤,哪些還有生命力,從而激活我們的思維,拋棄錯誤、克服局限、發展真理,這恰恰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宗旨。
正是由於新的實踐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不僅把中國帶入到一個新的境地,並且推動了中國思想理論的活躍和發展。今天,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呈現多元態勢,並形成了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話語、政治話語和意識形態話語的區分,這是一個好現象,它不僅更接近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擴大了它的思想理論空間,也使馬克思主義和時代之間形成了更普遍的聯繫和互動關係,有利於馬克思主義自身的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話語、政治話語和意識形態話語,不止事關馬克思主義的表述,尤其涉及馬克思主義的三個層次界分和三種功能選擇。這三種話語一方面有相通之處,有邏輯上的遞進關係,另一方面,也有明顯的區別和各自的定位,需要作出界說。
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話語立足於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理論。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它的尺度是真理,存在的方式是思考、探索和論辨。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學術研究的成果所奠定的,這個研究及其成果在廣泛地吸取人類優秀思想文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具有極大的批判性和歷史洞察力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說,體現了他們高遠的思想旨趣、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非凡的理論創造力,登上了時代的思想制高點。特別是他們創立的唯物史觀,由於深刻地把握住了現代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基本矛盾並給予批判性理解,不僅對當時歐洲的思想界學術界形成很大的衝擊,也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思想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馬恩無疑是開宗立派的大思想家、學問家,但是他們所開創的也只是一種學術派別,即使是代表了時代學術方向的派別,也不可能包攬一切真理,相反,他們的思想不僅一直處於與各種思想和思潮的互動和論爭之中,並且它自身也經歷著反覆的推敲、調整和修改。例如,當馬克思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之後,後兩卷在他生前未能出版,就與馬克思重視對英國工業危機的整個過程的考察有密切關係,也反映了他的嚴謹的學術態度。因而,即使有學者在當時提出了不同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邊際效用論」,但他們並沒有因此否定勞動價值論,當時西方學界對馬克思學說的態度基本上是理性的、公允的;作為一種學說和學派,馬克思主義在西方學界的存在是合法的,所謂「西方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甚至一度成為顯學。馬克思本人也是早就進入西方思想文化傳統的偉大思想家。
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理論涉獵廣泛、論域廣闊,但他們最為關注的是資本主導的現代性問題,要加以解決的是人類在政治解放之後的社會解放。因而,他們不僅花費很大氣力分析批判了歐洲現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更是特別研究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無產階級由自在的階級變成自覺的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與途徑、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後的任務與統治方式等等政治問題,并力圖轉化為現實的實踐。他們的理論也必定對當時的社會產生重大的政治影響,被當時的社會主義者和工人運動所接受,成為一種強有力地「改變世界」的政治實踐,所以才有了政治性的「馬克思主義」。可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功能及政治話語,是馬克思主義的學術性和學術話語的重要實踐體現。
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要「敲響資本主義的喪鐘」,它當然會受到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維護者的反對甚至某種形式的圍剿。但是,已然徘徊在歐洲上空的共產主義「幽靈」和風起雲湧的工人運動,不僅要求資產階級在其革命時提出的「自由平等人權」的口號徹底落實,而且客觀上也推動著資本主義的現代變革,正如馬克思所說「撇開較高尚的動機,現在的統治階級的切身利益也要求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階級發展的障礙除去。」政治性的馬克思主義在西方一直扮演批判的角色,處於在野的地位,卻發揮了改造、推動現代資本主義進步以及與社會主義相融合的作用;在東方,它在與民族的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突出政治集權和革命暴力的理論形態與政治話語,在引導革命成功後被定於一尊,然後長期與極左政治糾纏在一起,經歷了教條化和思想解放的複雜歷程。
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是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又是一個有著內在矛盾的話題。因為馬克思本人是明確否認意識形態具有科學性的,他認為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炮製出來為其統治的合法性辯護的一套虛假的觀念,它掩蓋甚至顛倒了包括階級關係在內的社會生活的真相,彷彿不是現實的社會生產和生活,而是觀念決定著一切。意識形態不但不能讓人們認清現實,反而模糊著人們的視野,讓人們變得愚昧。
馬克思認為自己的研究屬於自由的精神生產,是分析的、求實的和科學的,所以能夠揭穿虛假的意識形態。但是,當著馬克思主義成為主導的社會意識時,它是否屬於意識形態,就成了一個問題。許多學者認為,意識形態是任何社會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想像,它雖然不完全符合實際或不能完全正確地反映現實,卻表徵著社會的普遍理想和期許,是社會的信念或信仰,有著凝聚廣大社會成員的積極意義,就如同任何人都有關於自己的理想一樣。階級社會的意識形態則既有階級性,又有民族性。按照這種觀點,任何意識形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其理想性也不能被簡單地等於虛假性。這樣,馬克思主義也必定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屬性,其不同於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的地方,除了它作為學術的科學性,還在於它的「先進性」,並且,這種先進性必須在與其他意識形態的競爭中凸顯出來。
但是,當我們給出這種理解時,既要對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說作出某種修正,還要明確與「自由的精神生產」即「科學的」人文社會研究的關係問題。顯然,如果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價值關懷、科學精神和批判意識的統一,就要使它的意識形態屬性儘可能地與自由的精神生產保持一致。
在對馬克思主義做了上述分梳之後,著眼於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要求,筆者進一步認為:
首先,馬克思主義的學術性或科學性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得以確立的根基,失去了這個根基,政治性的和意識形態性的馬克思主義,與空想的封建的社會主義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屬於科學的學術研究,所以我們對它的態度也應當基於反思和批判,堅持與各種思想一起進行討論和爭鳴的學術進步原則,允許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觀點進行有理有據的批評,這樣才談得上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馬克思本人從來不讓步的是「輿論的偏見」,而從來歡迎的是「任何的科學批評的意見」。也確如阿倫特所說,正是在馬克思這樣偉大思想家的著作中,才蘊含著「一種根本性的。公然的矛盾」,「這些矛盾通過他們作品的核心,並且提供了真正理解他們的問題以及他們全新洞見解的最重要線索。」
由此,才需要我們不是教條地而是批判地解讀馬克思的著作。例如,從他關於「生產」和「交往」是人類兩種最基本的社會活動的論斷出發,超越他把「生產力」視為「內容」,而把「交往」視為「形式」的生產方式說,依據人們廣闊的社會生活的來重新看待「交往」的作用,尋找當代人類走出科學技術和工具理性主導的可能性;從他對「意識」和「精神生產」在人走出動物狀態走向文明的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論述,理解人類價值觀的形成、內在矛盾和導向作用。再如,馬克思依據當時階級衝突和社會分裂的現實,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競爭將使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大多數,而西方後來實際的階級結構卻是兩頭小中間大,中產階級才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我們中國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致力於一個橢圓式社會的建構。根據現代階級變化的經驗實證和理論研究,將直接涉及馬克思關於現代政治的一系列觀點。
因而,其次,當我們談論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性和政治話語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治指導時,我們必須考慮現代社會階級的性質及其相互關係的變化,從而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說及其新內容新形態。筆者認為,一方面,我們仍然要堅持馬克思關於「人類解放」、「社會化的人類」和「國家回歸社會」的思想大旨,因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社會正義和社會民主不僅是全人類共同的價值理想,並且遠未在各國內部和世界範圍內實現;另一方面,在蘇聯出現了「斯大林專制」、中國文革出現了「封建法西斯專政」、柬埔寨出現了「紅色高棉」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其他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的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無視人道、踐踏人權的罪錯的情況下,在法治保障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己被證明為現代社會最有利於人的自由平等的經濟和政治形式的情況下,我們完全應當在理論上借鑒經濟自由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的合理觀點,修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說,在實踐上使政治變成公民廣泛參與的公開透明的活動,將政黨置於法治之下。對於有著源遠流長的小農意識和家長制傳統,並且在政治方面產生並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教訓的當代中國來說,尤其應當走出「政治主導一切」的傳統政治觀,促進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合理分化,讓政治切實地服務於社會轉型和公民社會建設。
最後,我們也許可以談論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屬性或意識形態話語,卻一定要慎言意識形態化的馬克思主義。
任何意識形態,即使力求做到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都不可能與科學的學術理論劃等號,因為它承擔的社會功能主要是讓人們認同於現有社會秩序的合法性,給人們一種信仰,而不是為了提高人們分析和批判現實問題的能力,更不是讓人們「懷疑一切」。而我們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信仰,也必須建立在對它的懷疑和批判性審視之上,中國上世紀初的馬克思主義者,幾乎都經過了這樣的思想歷程。如果當代中國人,即先後經歷了極左政治特別是十年文革的肆虐和開展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幾乎稱得上「冰火兩重天」的中國人,卻由於官方一直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不言而喻的意識形態,或者意識不到理論和現實的巨大變化,仍然處於「聽話、出活」的狀態,或者不再相信任何「主義」,倒向信念和價值的虛無或犬儒狀態,那麼,顯然說明官方的意識形態化的馬克思主義存在著嚴重問題,即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被閹割了。
今天,中國既有真誠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持守著馬克思科學嚴謹的態度和批判的意識,努力從中西古今的各種思想資源中吸取營養,藉以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許多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學術研究的學者,也不忘記從馬克思主義那裡獲得啟迪;但也不乏這樣一些人,他們談論馬克思主義,似乎是談論真理的大全,這種談論不是因為對它的深入研究和與其他學說的認真比較,而是因為「職業」的習慣,更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現行的意識形態。這種談論和「堅持與發展」的表白,不僅沒有任何風險,沒有思考的痛苦,還能為自己帶來許多利益和好處。這種現象總是不免讓我們想到恩格斯尖銳抨擊的德國的庸人們:「沒有頭腦的折衷主義」、「對職位和收入的擔憂,直到極其卑劣的向上之爬的思想」。這當然談不上任何屬於馬克思的學術態度,也失去了學術良知。
綜上所述,我認為,將馬克思主義相對地區分為學術的、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三個層面、三種話語系統,既有合理性,也符合實際;需要的是這三個層面和三種話語的相互作用,以學術為根本,以政治和意識形態為主要功用,不斷地實現思想理論與經驗性實踐的相互轉化,則馬克思主義才能常葆其青春和生命力。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01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
推薦閱讀:
※當了解中國現實政治時,如何超越政治八卦和宮廷權斗?
※如何評價紀錄片《太陽之下》?
※大多數中年人喜歡關心政治時事,年輕人該不該關心?
※加拿大政府擬向恐怖分子賠償上千萬加元?程序正義與自然正義的二律背反
※國政的「病變」與日本陸軍——《日本陸軍史:近代化的異化》推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