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法王】學佛太相信自己很危險,要依靠心靈的摯友
解脫不能靠自學
現在這個時代,很多人對佛教有很大興趣,然而大部分的人都會這樣說,「我對佛教很有興趣,我對於佛教的真理很感興趣,我也對此表示歡喜,但我不想皈依佛門,因為我覺得「皈依」只是一種傳統、一種儀軌而已,因此,我也不想去依止上師」。
有這樣想法的人只是對佛教表達敬佩之情、只是對佛教心生歡喜之心,他們只想憑藉自己的能力去學習,不想依靠任何人,他們會說,「我只要能守護一份善心,就會比那些口說皈依佛門者更為殊勝,這樣不是更好?」很多人會這樣說,或說「三寶之中,我只想依止法寶,不想依止上師,也不想做任何的皈依。」
對於這樣的觀點,我們無法去評論對或錯,但我們真的應該好好思維一下,譬如當我們得感冒這樣小病時,我們會在網路或書中去搜索資訊,例如該吃什麼葯?等,遇到這些小病時,我們可以自行去醫治、解決這些小病小災。
但一旦得到重病時,譬如像是心病等疑難雜症時,是即使在網路、書中也找尋不到解決之道的了,此時就必須要投奔醫生,因為這些疑難雜症超乎我們的能力範圍,因此我們不得不去尋找專業人士、一位懂得醫治疾病的醫生,一定要具足這樣助緣時,我們才能從大病中得到解脫,病情才能有所好轉。
同理,修法時,有時我們也會覺得自己藉由看書來修行或學習時,會有一些效果,自己有時也覺得有一些感應等等,但佛法的所有利益,是無法通過自學就能呈現在我們心中、我們也無法依靠自學來打下紮實的基礎。
當然我們最終目標都是為了獲得解脫,但這最終目標,並非只是像是我們得到暫時性的快樂一樣,只是一種感受,「獲得解脫」並非只是一種感受,而是心的究竟果位、心的本性和真理,因此這些真理、究竟、本性,是不能透過自學就能了知的,更別提獲得佛陀的果位了。
因此一定依止有經驗的上師、善知識,並與善友同行,這樣自己才能夠成就最終獲得佛果的大目標、大願望,要將這道理記在心裡,這是非常重要的。
太過於相信自己有時很危險
以「不依止善知識」的觀點來講,我們當然會說,「相信自己」是一件好事,但若是太過於相信自己,有時會因此心生傲慢,而出現一種自閉狀態,也就是心中只容得下自己。
例如有人說他在聽自己的聲音、「心語」,也就是心中會出現某種聲音,來告訴他該如何作為,若老是想從心中內心深處發出聲音,很容易被它控制,然後就會自言自語,我覺得這樣慢慢下去,會精神失常,也可能會面臨發瘋的危險。
因此我們一定要依止外在的一些因緣,才能讓自己心中生起真實佛法。
當然在外在因緣中,最重要就是「緣起」理論,因為生活中,要讓我們能繼續生存下去時,就需要不同的內和外的因素,才能讓我們順利的去修法,因此我們一定要具足這樣的因緣和合的條件,並尊重如此的緣起和內外所有的因緣,才能讓修行更加圓滿。
如同之前所講,我們要懂得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在善知識段落來講,主要分為四個段落:(一)性相,(二)依止的功德、(三)不依止的過患,及(四)如何依止善知識。
首先講到「上師的性相」,一般在經教乘中,會稱為「善知識」,密咒乘就會尊稱為「上師」,「上師」一詞在社會中,也被普遍使用。印度梵文稱「上師」為「guru」,也就是「重」之意。
「善知識」就是心靈的摯友
所謂「上師之重」,是說上師「功德」與「恩德」非常深重,並且「善知識」是讓弟子的善心增長,所不可或缺的因緣條件,所以,僅僅在「上師」這兩字的名相上,就可大致瞭解上師的意思。
梵文中的「guru 」「重」,代表「功德與恩德深重」,並不是說上師體型肥胖、有幾百公斤只之重,而是說上師的功德與恩德非常深重。藏文中的「喇嘛」便是「上師」一詞,意思也是「至高無上」、「在其之上無有更大功德者」,比自己功德高尚的士夫。
所謂的「善知識」的「知識」,在藏文之中念「些涅」意指和自己非常靠近,和自己的心非常親近,和睦如同親人一般者,雖然並無血肉關係,但心的距離非常親近,因此稱為「知識」。
「善」就是將你的心帶到善的地方者,比一般朋友更值得信任的至交,因為這是在修持佛法上,有助於提升自己佛學造詣的善友。
當然我們可以在「善知識」名稱上,瞭解到如何去依止一位上師。平常在社會之中朋友如何相處,以這種相處、相互信賴的方式去依止,同時上師還具足另一項功德:將你的心「帶到善處」的功德。
雖然經典之中會講,「要將上師當成佛」,我常說,即便你做不到這一點,也要將善知識當成至關重要、極為信任的朋友,如同人與人關係中,最摯親的朋友一般。
當然我們不會稱一般人為「這是我的至交、摯友」,一定是要對跟自己相知相惜、走的很近的朋友,才叫「朋友」,「善知識」也是如此,若不懂這樣道理,就會衍生出很多麻煩。
有時我們也會用另外一個名稱稱呼「善知識」,就是「師長」,在學校之中也有叫「老師」,總之「師長」是在善業方面經驗豐富,稱為「師」,並為一位「長者」,因此稱為「師長」。
在「師長」之中,也有「惡師」和「善師」之別,「惡師」是在造惡業上經驗老到,惡業講的頭頭之道,並促使你去做的這類人,我們就會叫他「惡師」。
不論善師、老師、師長、善知識,都要比自己更為殊勝,可以引導自己了知不曾懂得的一些知識,並為自己開示、教導,讓自己的學習從而增高、增盛。
再講「上師性相」時,我們曾提及,從聲聞戒律到密乘,講了很多關於「上師的性相」,在「三士夫道次第」或「大乘次第」階段,也都提及很多上師性相,而現階段講解<脫莊嚴寶論>>時,是以總體佛教而言,來闡述上師性相,需要何種上師,而並非指僅限於戒律或密乘階段之中的上師性相。
「調柔」將心控制好
講解「善知識」的八種功德時,最主要是以上師性相的功德,首先會講到「寂靜調柔」。講到「調柔身心」時,也就是「將一切身心不好狀態,都轉變為好的狀態」,稱為「調柔」。
「身心調柔」並不只是「身」寂靜就可,而是「心」也要同樣的安住在寂靜狀態,藏人有句俗話說,「要說身口調柔,沒有比貓更調柔的了」。並不是說此俗語可以廣泛和其他說法相比,但講到「調柔」,我們可以看到貓總是很溫柔、很柔和的,發出喵喵的聲音。
初學者在修學戒定慧三學之中的「戒學」時,比方說,當我們出現一個非常細微、例如想要殺害小蟲的殺念,或想要說一個微弱謊話時,要即時將心念定住,將其拉回,或當眼耳鼻舌等五根將進入顛倒行時,控制自己去強制收回,就像是拉馬的韁繩一樣,當馬要走到另一個方向時,猛烈將其拉回,我們也要將言行都如是拉回。
講到「寂靜」時,會在三學之中說到「定學」。所謂「定學」就是「三摩地學」或「禪定學」,主要是壓制煩惱,讓自己的心處於一種安住狀態、制止以使五根不落入顛倒行為。
當我們謹慎身口意時,心就可以去控制其它,並且相較於之前更為寂靜,就像是馬被圈養在馬棚之中,不讓他到處亂跑,可以透過定學,讓我們隨處亂跑得心被壓制住,讓我們的心可以向內收回,並更為安住。
雖然心的狀態比之前更為寂靜,但只有在安住時才能靜的下來,其它時段,例如後得時又會再次散亂,或者入定觀修時狀態非常之好,出定後就散亂不已,此時就需要三學之中的「慧學」來斷除六種煩惱。
三學之中的「戒學」主要是為了修持「止觀」,「慧學」主要是為了修持「勝觀」,但現階段的我們無法圓滿達成止觀和勝觀,但若以相似方式去修持,也未嘗不可。
講到「功德殊勝」方面,佛經中有這樣說法:若依止比自己功德更為低下的士夫的話,則無法清凈自己的自相續,別說增長功德了,還會退步。而若依止一位與己不相上下者,你也不可能獲得進步,因為沒有任何出入、因此也無法藉此增益。
「上師」是讓你心服口服者
若依止比自己更高深者,我們平日都說「眼往上觀」「取法於上」的話,依止一位「心服口服」的上師的話(法王用中文說「心服口服」),就可將這位上師視為好的榜樣、好的典範,如此才能死心塌地地去依止一位功德高深者、功德殊勝者,讓這位上師滿足自己對於解脫和佛法上的需求。
總之一定要找一位自己可以心服口服、挑不出任何毛病者,必如說兩人打架,如果一方打輸了、那麼只能對另一方佩服的五體投地,再也不敢去滋事挑戰,就是要像這樣的心態去尊重他。
我們一定要找到比自己功德更為殊勝的上師,但即使找不到可依止的殊勝上師,那我們依止上師的的方式也要是殊勝的,也就是說依止的上師雖然不殊勝,但依止方法一定要殊勝。
譬如往昔阿底峽尊者也曾依止比自己功德知識相平等的上師,而蔣貢康楚仁波切、蔣楊欽哲旺秋仁波切等殊勝大德,在求受很殊勝稀有口傳灌頂時,也會向很多老態龍鐘的老者、農夫處,求受灌頂口傳,這些老農夫沒有學問、甚至不識字,但仁波切們仍會向他們求受,並先將這些口傳上的文字念給老者,再由老者重新轉述一遍,藉此來得到口傳灌頂。
這樣說法並不是說瞧不起這些老者,主要是在闡述若上師並無功德時,若依止他會有很大利益的話,也同樣可以依止一位功德不如你的上師。
講到「功德殊勝」時,上師也要具足精進。所謂「精進」,其中一個含意就是「歡喜之心」,也就是對於利他和弟子之事業,有一份堅定不移的歡喜心,同時懂得經教教導,可以透過講、辯、著,來傳達經教要理,同時有多聞多學等功德,這都是上師需要具足的功德特徵。
上等德上師是要證得真理、證得空性者。其次是證得相似的空性,所謂「證得相似空性」的概念,是說,具備藉由直接、間接、或以邏輯、信心,或通過經典等證得相似的空性,以及對空性有相當德了知等功德。
當然若要教導止觀以下的修學時,證得相似空性的上師還算可以依止,但若要教導勝觀修持的話,若上師沒有真實證得空性,是不知如何正確教導弟子、傳授修法之道的。
「善說功德」,上師在說法時,所有一切教法都恰到其處,忠言良藥般的開示,可以讓弟子感受到是一份無私的教導,且讓弟子受益良多,且弟子有所感應,上師透過宣說方式以及通過文字表達,讓弟子有所認知,並且讓弟子的心為之觸動和感動。
之後講到「悲心」或「愛心」,就是說上師不為八風所動,不為錢財地位所動搖,一心一意只想著讓弟子從痛苦中解脫,去救度弟子,也就是說,當上師在攝受弟子、教導弟子時,會克服萬難,讓弟子解脫。
上等上師是具備自利的六種功德、和攝受他人的四種功德,基本上要具足這十種功德。這是相對於上等上師的性相來宣說的,必須具備十種功德。中等上師至少也要具足一半、五種功德。
提到的這些十種功德、或五種功德,並非是在說上師一定要是人中獅子,或說一定要是從人群中脫穎而出,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而是弟子能看到上師功德、或弟子覺察到上師具足這樣功德時,並且覺得這位上師值得依止的話,就可以去依止他。
大概就講這麼多吧。就此打住。
推薦閱讀:
※禪修的核心是什麼?培育最美好的心靈
※九、做自己心靈的營養師
※感謝煩惱(心靈語絲)
※心靈家園【永恆說說集】 (15)
※夜聽莫扎特——琴聲是對心靈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