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幾種關節脫位診療方法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方藍字「世界脊柱健康聯盟」快速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關注公眾微信號worldspine

【更多資訊】打開世脊聯公眾平台,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

一;肩關節脫位

結構特點:肱骨頭大,關節盂小而淺,關節囊鬆弛,關節囊的前下方又沒有韌帶及肌肉覆蓋,是一薄弱環節,因此遭受外力易向前脫位,後脫位少見。 治療: 1.掛法—患者坐位,術者站在患側,用上臂穿過患側腋下,用手握傷肢前臂下端,使患肢屈肘(手心向下),另一手握住患肢上臂遠端使之靠近醫者的胸側,先將患肢輕輕前後擺動:助手胸下部貼靠患者背部,兩手握患者兩肩(暫不用力)。然後,術者穿過患者腋下的臂用力往外搬,並用胸側抵擠傷肢肘部,同時握肘的手用力向下拉。形成一股向下方的牽引力。此時,患者必然護痛跳起,助手則用力下按。當感到響聲,肱骨頭即出,順力向肩胛盂掛去,即可複位。(盂下脫位多用此法整復) 2.拉法—患者仰卧位,術者站於傷側,一腳站穩,另一腳(右肩脫位用右腳,左肩脫位用左腳)伸入傷側腋窩,用腳跟部蹬其腋部;兩手握傷肢腕部,傷肢外展約45度,沿傷肢縱軸用力拉;在這種情況下,將傷肢逐漸內收,同時腳跟用力略向外蹬腋部,使肱骨頭進入關節內。肱骨頭脫至喙突下或鎖骨下時,常用此法。 若此法複位不成功,則可能是被肱二頭肌腱所阻礙。此時,可將上臂向外轉動,使肱骨頭繞過肱二頭肌腱,然後再如上法進行整復。當聽到複位的滑動響聲時,即表示複位成功。複位成功後,「方肩膀」畸形立即消失;傷側上臂能貼近胸膛,傷側手可摸到對側肩部。

二.肩鎖關節脫位

結構特點:由肩胛骨肩峰的關節面與鎖骨肩峰端的關節面組成。關節囊緊張,有肩鎖關節韌帶、喙突韌帶、喙肩韌帶與肩胛橫韌帶等加強。關節活動範圍小。 治療: 整復—患肢肘屈90度,術者一手握傷肢肘部用力向上推送;另一手按壓鎖骨遠端,即可複位。但若立刻鬆手停止按、推,則脫位又出現,需要在固定後才能鬆手。

三.胸鎖關節脫位

結構特點:胸鎖關節是上肢帶與軀幹骨相連的唯一關節。由胸骨的鎖骨切跡與鎖骨內端組成。關節腔內有關節盤。關節周圍有胸鎖韌帶、肋鎖韌帶與鎖骨間韌帶加強關節囊的作用。 治療: 整復—傷後5-7日內複位比較容易。前脫位時常用搬法和按法:患者坐位,助手位於患者背後,兩手握雙肩向後上方搬拉,同時用一膝於患者兩肩胛骨之間,向前頂。術者用手推按鎖骨的胸骨端:若為前上脫位,則向下推按;若為前下脫位,則向後上推按。複位不困難,但鬆手後,又容易脫開,必須在推按下進行固定。

四.肘關節脫位

結構特點:肘關節是肱繞關節、肱尺關節和尺繞關節的總稱。這三個關節共同包在一個關節囊內。此囊前後壁薄而鬆弛,兩側增厚,分別形成繞側副韌帶和尺側副韌帶。肘關節的屈伸功能,由肱尺和肱繞關節來完成,因而脫位也主要發生在這兩個關節。 治療: 1.肘關節向後脫位整復方法。 (1).一人整復法—術者左手(以右肘脫位為例)握傷肢尺橈骨遠端,並使傷肢呈旋後位,再順傷臂姿勢用力牽拉(須按重疊程度用力)。同時,術者右手第二、三指扣住鷹咀端向遠端用力拉;另外,用拇指或「虎口」頂住肱骨下端前側用力向後上方推擠,即可複位。然後,一手捏住肘關節,一手握住前臂施以搬法,即將它被動伸屈二、三次,如伸屈不受阻,手指可摸及傷側肩部,表示複位完全成功。 (2).二人進行法—助手站在患者背側,用雙手握傷肢上臂與術者反向用力拉。 此外,肘關節後外脫位,先矯正向外脫位,使其變為後上脫位,然後再按後上脫位進行整復。糾正向外脫位時,需要三人進行,助手兩人分別握上臂和腕部,順勢輕輕對抗牽拉,術者的一手放在內上髁處,一手在肘外側的橈骨近端,對向用力推擠。如果是單純向外脫位,亦可採用此法進行整復。 五.小兒橈骨頭脫位

癥狀診斷:典型外傷史。肘部疼痛,不能屈肘舉臂。傷肘保持伸直位,前臂略有旋前畸形,旋後活動受限。傷肘多數不腫,其外側有壓痛,其前方可摸到脫出的橈骨頭。 治療: 家長抱患兒於坐位。術者坐其對面,一手握傷肘,用拇指捏壓脫出的橈骨頭;同時另一手握傷肢腕部,首先牽拉,前臂逐步轉變為旋後位,略內收傷肘,再屈曲肘關節。此時,醫者手部可有橈骨頭複位感或可聽到複位聲響,複位即告成功,疼痛立即消失,患兒便能上舉上肢。

六.髖關節脫位

結構特點:髖關節由半圓形的股骨頭與髖臼構成。髖臼窩深,關節囊堅厚,其外面有數條堅強的韌帶和豐厚的肌肉保護,故髖關節是人體活動關節中最穩定的關節,其脫位也較肩、肘等關節少見。 原因與分類:髖關節脫位多為間接外力所致,分為後脫位及前脫位。 當髖關節屈曲在90°時,大腿內收,股骨頭只有一半在髖臼內,另一半僅為後部的關節囊及韌帶所保護。此時,如有強大外力使股骨向後衝撞,關節囊後部就可能破裂,撕斷旋股內動脈和圓韌帶(韌帶內有營養股骨頭的血管),髖關節外旋肌如閉孔內肌、上下孖肌、閉孔外肌、梨狀肌等也被挫傷,甚至部分撕裂,造成向後脫位。 另外,彎腰工作時如有強大外力突然作用於骶髂部,使骨盆向前衝擊,也可能引起向後脫位,有時甚至合併坐骨神經牽拉傷及髖臼邊緣骨折。 當髖和膝關節屈曲,大腿過度外展或外旋時,強大的外力作用於股骨遠端,並沿其縱軸向髖部傳遞,股骨頭即可在關節囊前方穿破脫出。股骨頭脫至閉孔處者,稱閉孔型脫位。股骨頭脫至恥骨處,稱恥骨型脫位。 有時,大腿在外展的情況下外力衝擊臀部,也可能引起髖關節前脫位。 診斷: 後脫位時,傷肢不能承重步行和仰卧,患肢縮短,畸形明顯。 前脫位時腹股溝下或會陰部明顯腫脹,外觀畸形。患者均有典型的受傷史。局部疼痛。 摸診時,局部觸痛。前脫位時,可摸到大轉子移至髖臼內側或內下方,而髖外側變平。前脫位的恥骨型,可在腹股溝下摸到股骨頭。坐骨型,則可在會陰部摸到股骨頭。 治療: 1.用「?」型法:(以左髖關節後脫為例)—患者仰卧於木板,用寬布帶將骨盆固定於木板上(或由助手按壓兩側髂嵴);術者左手握住傷肢小腿下端,右手握住傷肢上端後側。(1)使傷肢的髖、膝關節均屈曲至90°、大腿內收和內旋(2)沿傷肢大腿縱軸牽引,同時用力屈曲髖、膝關節;(3)右手更換位置,改為扶住傷肢膝關節內側,使大腿外展,外旋;(4)將整個傷肢逐漸伸直。當聽到股骨頭滑入髖臼的「卡塔」聲,複位即告成功。 2.拉、掛法:患者坐位,膝屈90°,用寬布帶固定骨盆,由助手抱住患者腰部。術者坐於患者對面,雙腳十字交叉,夾頂患者小腿下段;同時,以雙手抱握腘窩部用力向前上拉,後脫位時逐漸把大腿拉向外展位,前脫位時逐漸把大腿拉向內收位;感到骨滑動聲時,立刻轉動大腿,使股骨內旋或外旋,即刻鬆勁,使股骨頭回入髖臼。若畸形即刻消失,並可作髖關節的各種被動活動,表明整復成功。此法對肌肉不豐滿的患者,較易奏效。 3.拉、推法:(適用於髖關節前脫位)患者坐位,用布帶將患者的腰腹和骨盆固定在椅子(卧位時,固定在床上)。助手握傷腿膝部,沿大腿外展的方向牽拉。醫者兩手重疊將股骨頭由內向外推,使之回臼;同時,助手將大腿輕微內收並施轉搖晃。當聽到複位響聲,說明整復成功。肌肉不發達的患者,較易成功。 (僅供參考)

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予以刪除

投稿及合作請聯繫:1585826456@qq.com

{歡迎關註:世界脊柱健康聯盟}


推薦閱讀:

八字預測學十六講:子女的批斷方法
2009年日干支快速運算方法
甲溝炎形成的原因 甲溝炎的治療方法
[其它]清墨淡彩一步步教你青果領的編織方法
帶狀皰疹的緩解方法,將草藥搗爛後取汁塗抹患處即可

TAG:方法 | 關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