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故鄉的炊煙,遊子的回家路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前兩日又讀到陶淵明的這首《歸園田居》,讀完後腦海中自然浮現一幅歲月靜好的田園圖。《桃花源記》卻沒有如此打動我,因為裡面沒有提到「炊煙」。

古詩詞意境中,我最喜歡一個詞——炊煙。它會在寧靜的村莊中緩緩升起,也會在遊子羈旅中驀然出現,無論在何處,每當我看到它,總會感受到一種家的歸屬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圖片|網路

圖片|深藍blue?

炊煙有溫度

是鄉村最溫暖的一道風景線

炊煙,是鄉村最溫暖的一道風景線。

「早覺農事動,荷鋤過相招。遲遲朝日上,炊煙出林梢。」人們的一天,在炊煙裊裊中開始。早飯過後,人們扛著工具,牽著牛走出村莊。太陽落山時,又披著一身夕陽歸來,一縷縷炊煙牽動著他們的飢腸。

庄稼人常說:炊煙是農家人灶台上開出的一朵花,有花開,生活才有暖飽,才有希望。

圖片|鄉村日落?

圖片|網路

一個地方即使有山有水,有蟲鳥魚獸,但是我們仍會覺得偏僻荒涼,只會用「杳無人煙」去形容這個地方。只有有了人們居住,有了炊煙升起,才會讓人感到溫暖與生機。

圖片|西湖釣神王強?

圖片|琴妃for神?

早年讀杜甫的《山行》,日落西山之時,杜甫竟在寒山石徑上停了下來。我想不僅是因為「霜葉紅於二月花」,更是因為他發現了「白雲深處有人家」吧。夕陽、遠山、村落和隱隱約約飄動的炊煙,讓旅途勞累的杜牧有了一絲絲暖意,於是停下來,靜享美好。

炊煙,是紅塵人家的辛酸苦辣,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庄稼人,溫暖著一顆顆認真對待生活的心。

圖片|網路?

炊煙有聲音

是母親最親切的呼喚

在記憶中,炊煙就像是母親的呼喚。

兒時放學,嚴冬里積雪幾乎沒到膝蓋。我拖著書包艱難爬到一個小山頭,遠遠就能望見白楊樹後邊的老煙囪上,正在升起裊裊的炊煙,彷彿是母親在對我招招手,迎接我放學。我就能斷定:母親在家做飯了!頓時心裡暖暖的,凍僵的雙腳充滿了力量,連跑帶滾奔回家。

圖片|焦翔輝影?

圖片|網路

夏日傍晚,我們常常在收割後的麥田玩瘋了。這時炊煙就站到屋頂上眺望,還學著母親的樣子,溫和地叫著我們的乳名。

可我們並不聽話,反而會先觀察一下:如果是煙囪湧出的是濃濃的白煙,那肯定是剛起灶;如果是一小縷煙絲,那飯菜就已出鍋了。這時我們才會往家跑,每次進家門,母親都會輕輕捏一把我的鼻子:「鼻子真靈!剛做好飯就知道回來了。」而我肯定不會告訴她,是炊煙告訴我飯做好了。

圖片|網路

圖片|maxpayne?

如今一家人已經搬離村莊,但是我依舊十分想念那段時光,想念屋頂上的煙囪。它讓我知道,無論天寒地凍,還是夏日炎炎,只要有母親在,只要有家人在,作為子女的我們無論身處何地,何種境遇,都應該載著一整年的收穫,榮耀歸來,還鄉團圓。

圖片|網路

跟著炊煙回家吧

小時候覺得,炊煙多麼自由,可以無拘無束去想要去的地方。可現在才知道,無論炊煙飄去何方,都會落回故鄉。

日落黃昏,崔顥登上黃鶴樓。鳥兒歸巢,船帆歸港,遊子卻不知家在何處:「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眼前只有江上的煙波,卻不見故鄉里最熟悉的炊煙。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

圖片|網路

陸遊特別喜歡炊煙,「貧家灶冷炊煙晚,待得鄰翁賣葯回」、「遙望炊煙疑可憩,試從行路問村名」都是他寫的詩。後來讀到一句「霧歛蘆村落照紅,雨余漁舍炊煙濕」,我怎麼也想不明白,炊煙怎麼會是濕的呢?

後來奔波在異鄉,夢回故里,看到夕陽下裊裊升起的炊煙,醒來卻一枕清淚,才明白:淚眼看炊煙,怎麼能不濕呢?

圖片|成熟的綠眼睛?

遊子流落他鄉,炊煙,便聚成了濃濃鄉愁,飄進遊子夢裡,熏出遊子的淚。炊煙無論飄得再遠,也會落回村莊,遊子無論走得再遠,也會惦記著家。

年關將至,遊子思歸。無論風雪多大,無論人潮多擁擠,我們都會穿越人山人海,回到那個種滿白楊樹的小村莊;回到那個牛羊遍地的大草原;回到那個炊煙縷縷升起的地方。

因為永遠有一間叫「家」的屋子和你最熟悉的父母,在等你。

圖片|碧海藍天看世界?

推薦閱讀:

女人對付男人不回家的五招
【臨夏】再見,劉家峽!
從圓明園獸首回家說開去
母親去世,姐姐把傻弟弟領回家撫養,10年後傻弟弟卻帶來意外驚喜
錢,賺不完;盡孝,不能等;常回家看看,句句戳心!

TAG:回家 | 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