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女孩退學讀出大學水平?專家激辯「在家上學」能否複製 國內

爸爸Jim在家利用網路資源當教材,給女兒Tina上英語課

晚報何雯亞現場圖片

□晚報記者錢鈺楊玉紅報道

有別於整齊劃一的傳統課堂,在家上學已7個多月的Tina一臉輕鬆地對著電腦學英文,桌上既沒有擺放課本,也沒有記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更沒有作業和考試。她手中只拿著一支iPad畫筆,指甲上還貼著綠色、紅色的指甲葉,透出小女孩的俏皮可愛。隨時可以打斷「助教爸爸」的講解,與他討論任何與課文有關或無關的話題。從當年的鄭淵潔在家教子,到現在Tina這樣的家庭,「在家上學」逐漸引起廣泛關注,嘗試的人群也越來越多。目前,中國「在家上學聯盟」網站會員達五千人,實踐者中,內心強大的高學歷爸爸居多,工作性質也比較自由。不過,專家指出,「在家上學」並非「有錢有閑高學歷」就可盲目模仿的。

案例一

11歲女孩「在家上學」,英語辭彙量已過萬

今年3月,在一所學校的國際部讀完五年級上半學期後,11歲的Tina正式向父母提出退學請求,開始了她的「在家上學」生活。Tina的父母都是自由職業者,擁有較高的學歷背景,爸爸曾擔任過大學英語老師,也在海外生活過,Tina在國外上過兩年小學。周一上午10點,記者走進Tina位於浦東世紀公園附近的家,她正和爸爸Jim一起上英語Plus課。

在家上學不考試沒作業

大屏幕上顯示的英語課文是一篇來自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AmyCuddy的演講——《你的肢體語言塑造了你這個人》,這篇文章是從一家名為「TED」的網站上下載的,這是一個匯聚世界各行各業精英演講的網站。

Tina學習的這篇演講時長22分鐘。首先是視聽,不看字幕或文本。接下來用演講的同樣時間即在22分鐘內讀完文本,共計3700多個單詞,其中50多個生詞和重點詞已被Jim提前用藍色特別標註出來,整個文本都被Tina換成了可愛字體。

課間休息後,Jim開始扮演自己的助教角色,首先讓女兒說說自己歸納的一個核心詞及一句核心短語,圍繞文章的主題與Tina討論,然後講解生詞和其他重點。對於一個11歲普通女孩而言,這樣的演講理解起來應該非常困難,然而,Tina卻讀得輕鬆自如、津津有味。

坐在旁邊的Jim耐心地解答女兒的各種疑問。Jim說自己並非老師,而是女兒的助教,遇到問題一起討論尋找答案。「我從來不布置課外作業,我把課堂上的討論和Tina的文字反饋就當成作業了,有任何疑問課上都可以解決。」Jim說。當然,Tina也有漫不經心的時候,爸爸也有很嚴厲的時候。

除了不布置作業外,記者也沒有看到枯燥的英語生詞抄寫練習。「單詞其實不必靠反覆抄寫來記憶,關鍵是用,在不同的語境中反覆碰到,達到足夠的重複率,最後總能掌握。離開文章和對話的單詞就像離開水的魚。」Jim說。

在玩中學,呵護夢想好奇心

課間休息十分鐘,Tina跑到陽台給兩隻小鸚鵡餵食。在給鸚鵡換水時,Tina還特地在清水中滴了幾滴新鮮檸檬汁,「我看網上說,喝檸檬水對它有好處。」給鸚鵡喂完食,Tina指著陽台花盆裡的小蔥、大蒜、吊蘭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她親手栽種的「寶貝」,每天都會去看看它們,給它們澆水施肥,「寶貝們」長勢喜人令Tina頗有成就感。

相比於植物成長帶給Tina的成就感,在家上學的這段時間,爸爸Jim的成就感則來源於Tina的進步。據他透露,目前Tina已基本掌握了一萬多辭彙量,相當於大學英語專業三四年級學生的水平。「我發現,在同樣的半年時間裡,Tina在家學到的東西遠多於在學校的收穫。」這樣的結果令Jim倍感欣喜。

不過,在Jim眼中,學到的東西不僅僅是辭彙量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通過本傑明·富蘭克林、TED精英講壇和GarrisonKeillor大師等開啟了孩子心靈的窗戶。「在家上學」保護了孩子的夢想和好奇心,激發了她探索未知世界的求知慾,呵護了她的身心健康,讓她感受到學習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與玩耍類似,同樣是快樂的源泉。

正如Jim所期待的,在家上學的積極效應開始初顯,記者面前的Tina性格活潑開朗,與大人聊天時,旅遊、建築、投資等話題,她能說得頭頭是道。但Tina也保留了一份異想天開的童真,擁有數不盡的夢想。在記者與孩子父母聊天的過程中,Tina有時安靜地坐在一邊畫畫,有時穿上自己剛從網上淘來的牛仔褲,請大家點評。用爸爸的話來說,Tina就是這種有時像大人又不乏孩子氣的「全譜型」孩子。

除了爸爸負責的英語Plus課外,媽媽也承擔了中文、數學的助教任務。學校的語文教材、《百家講壇》的《曾國藩家訓》、可汗學院提供的網路數學課都變成了媽媽和Tina共同精選的教材。在文化學習外,體鍛自然也不能少。游泳、騎車、溜冰、高爾夫揮杆等是Tina每周可選的運動。

退學原因:受不了作業和規矩

儘管在家上學沒有了作業和考試的「折磨」,但也沒有了同學的陪伴,Tina感到了些許平淡。在對比在家上學和學校上學的區別時,Tina最滿意的是,沒有了做不完的作業和考試,爸爸能一心一意只回答自己提的問題,思考的問題更深入。當然,略感遺憾的是,可以一起玩的同學變少了。「在學校上學時的情緒屬於大起大落型,有時非常高興,有時又很不高興,而在家上學情緒就比較平穩。」Tina如是說。

情緒大起大落也是Tina做出退學決定的一大誘因。「老師給我們布置了很多作業,她批評學生的聲音也很響,還常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就是不完成作業是世界上最差的十件事之一。」這讓Tina對上課充滿了恐懼,為了早上起來趕前一天晚上寫不完的作業,Tina給自己設定的起床時間一天比一天早,從6:30到5:50,這也讓父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除了作業多外,規矩太多也是Tina忍受不了學校教育的一個方面。如數學老師要求做豎式計算一定要用尺子劃線,不用尺子就算錯;答題模式永遠不變,不能只簡單寫一個數字,而必須寫好「解」和「答」,有時候回答還要將原題再完整地抄一遍;課間休息時間總不能去操場玩,因為你會被老師叫到辦公室里,聽她講解各種錯題……「老師當時還布置了一個寫詩的作業,要求交上自己創作的最滿意的十首詩,有各種字數、格式方面的限定,我試著寫,但始終達不到最滿意,所以這個作業遲遲交不出。」這種種原因,讓Tina下定決心退學,哭著向父母懇求了兩三天後,終於獲得了「批准」。

隨時準備回歸學校教育

對於孩子回家上學,Jim一開始也有過猶豫,主要是擔心離開了學校天天說英語的語言環境,女兒的英語水平會下降,也缺少了集體生活,孩子會不會感到孤獨?不過,父母和Tina都在設法彌補,比如在家和爸爸只說英語,每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兩節繪畫課,每個周末都約好朋友瘋玩。Tina愛好之一是當老師。今年暑假,由Tina自己張貼廣告招小學生,在小區開辦口語班,原定只招6個孩子,沒想到12個孩子報名,最小的只有4歲,最大的10歲,由Tina做小老師,爸爸媽媽做助手,深受孩子們喜愛。Tina在能力和財務上也有不小的收穫,再次體會到能幫助別人就能幫助自己。

談到未來的打算,Jim說,只要女兒願意,他們全家隨時做好回學校上學的準備,可能會選擇國外的學校。「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和所有的父母一樣:『身心健康、德才兼備』,同時希望過程是孩子有夢想有行動,老師有啟發有獎勵。」Jim說,在家上學的這段時間,他發現自己開始慢慢接近這個目標,通過網路的幫助,女兒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Jim不希望孩子把時間浪費在大量低效又痛苦的作業和考試中,不希望她成為流水線上的標準件,更不想看到孩子的快樂和天賦被大人們摧毀,「她的腦袋裡其實不必裝那麼多數據和所謂的知識,應該裝的是做人的道理、思維方式、常識以及工具的使用方法。」

目前,除了在家教學外,Jim還將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創辦網站上,「我希望把自己在網路上搜集到的在家教育資料、網路課程與大家分享,這裡有全世界最好的老師和教材。」Jim說,這個網站將於年底與大家見面,供在家上學實踐者參考,同時對接受體制內教育的家長也是一種有益補充。

案例二

嘗試兩年,父親放棄「在家教子」

「爸爸,我又摘到一個木瓜梨啦……」話音從一棵兩米高的木瓜梨樹上傳來,記者遠遠地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兩隻腳踩在樹枝上,左手緊緊地抱著樹榦,右手舉著一個比普通梨稍大一點的木瓜梨。

這個小男孩是幸福四平實驗小學的一年級學生軍軍(化名),每天下午四點,放學後第一件事:和爸爸一起來曲陽公園爬樹。

他曾決定不送孩子去幼兒園

軍軍的爸爸何先生從事早教工作,提起孩子高超的「攀爬」本領,不得不提孩子小學前的經歷。為了讓孩子自然地、沒有任何束縛地成長,何先生選擇自己在家教孩子,沒有送孩子去幼兒園。

「對於三至六歲的孩子來說,每天最重要的就是:睡眠、飲食、運動。」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幼兒園,何先生也思慮了很久才下了決定。孩子不去幼兒園,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保證睡眠質量;孩子在家,一日三餐是媽媽根據其喜好、口味製作;每天在家,大人、孩子有更多時間參加戶外運動,更能激發孩子的運動興趣。

不去幼兒園,如何讓孩子吸收到更多的養料?一次偶然的機會,何先生獲得一本《上海兒童地圖》,被該書介紹的113個適合兒童的戶外運動場所、圖書館、科普基地吸引住了。「不教孩子學知識,我們輪流帶孩子參觀、遊覽各類博物館、科技館。」所有的博物館、科普基地,上海科技館是軍軍最喜歡的場館,有時,一周會去參觀兩次。

迫於壓力終止在家學習計劃

「不送孩子去幼兒園,父母內心要足夠強大,承擔來自各方的壓力。」回想那段軍軍在家自由的日子,何先生一點也不輕鬆。每天花費很多心思安排、策劃、帶著孩子一起遊玩、參觀,卻沒有讓孩子掌握任何可以展示的、顯性的特長;每當和小區的孩子們在一起時,別的孩子可以跳一段舞、背兩首唐詩、做一套健美操,軍軍卻沉默不語;家長們聚集在一起,總是討論何時報拼音班、在哪裡上外教課,何先生很少發言。

「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我們也不想拿孩子的未來做賭注。」當軍軍剛過完五周歲生日,何先生放棄了「在家上學」的計劃,將他送進小區附近的一所幼兒園大班。

今年9月,軍軍順利升入小學。「和其他孩子相比,軍軍是一位非常單純的孩子,胃口好。」軍軍的數學老師瞿老師告訴記者,每天吃午餐時,軍軍總是第一個吃完盒飯,並主動走到講台上,請老師幫忙加一碗米飯。在班級30位學生中,軍軍的個頭顯得略微矮小,身體卻非常結實,開學至今兩個月,軍軍從來沒有因為身體不好而遲到、請假。

分析

逃離「批量生產」,實踐者爸爸居多

據「在家上學聯盟」網站統計,目前,網站已經有了五千多個會員。為了方便網友交流,網站還專門辟出一塊領地,聚集了廣東、北京、上海、成都、浙江、南昌和深圳等各地網友。據網站的創辦者統計,其中真正實踐「在家上學」的會員有1000多人,在他看來大多數會員是抱著觀望態度來加入的,並不是真的想對自己的孩子採取這種教育方式。當然,也有不少家長不願對外展示自己,中國在家上學的孩子應該遠遠超過「聯盟」的會員數。

李新玲,《在家上學——叛離學校教育》一書的作者,作為《中國青年報》記者,曾採訪了全國各地多個在家上學的案例,21世紀教育研究院也將此作為長期研究課題。在採訪和寫作過程中,李新玲發現「在家上學」實踐者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爸爸居多。

「儘管在中國目前的現實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母親承擔了絕大多數的教育行為,在家庭中掌握教育的絕對大權,但在家上學反映出來的現象卻恰恰相反,決定讓孩子回到家庭受教育的往往更多的是父親。」李新玲在書中總結說,這些父親內心強大,反叛精神在他們身上一覽無餘:蔑視權威、蔑視規則、蔑視學校整齊劃一的教育。他們認為自己的觀點和做法是適合孩子的。同時,他們也是勤於學習的人,善於吸收知識,並勇於實踐。愛孩子,希望孩子快樂,不受壓制地成長,自覺地學習。當然,其中也有些人懷才不遇,希望通過孩子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李新玲通過實地走訪證實,全國各地「在家上學」公認的幾位「領袖式」人物都是父親。浙江女孩袁小逸,之所以能夠在家上學,就是因為父親袁鴻林的堅持。繼袁鴻林的《14歲都能上大學》之後,女兒也出版了《私塾女孩袁小逸》。「在家上學聯盟」的創辦者徐先生也是一位全職爸爸。徐先生認為「全職爸爸」有很多優勢,會使得孩子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因為全職媽媽會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孩子身上,常常喪失自我,而父親的天性與思維上的理性則會避免這些問題。

在李新玲看來,父親參與孩子教育是網路時代的一個新信號。進入網路時代後,信息獲取的方式發生了改變,為了逃離批量生產,家長中個性化的理念得到張揚。」李新玲認為,在工業化社會以前,下一代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如今,父親高舉「在家上學」大旗,也是一種家庭教育的重新回歸。

討論

「鄭淵潔現象」可以複製嗎?

在家上學可以借鑒,但不具模仿性,除了經濟要有保障外,「在家上學」對家長提出更高要求,光自己擁有較高學歷背景還不夠,同時還要有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的能力。

——《在家上學》作者李新玲

說到在家上學,不少人首先就會想到「童話大王」鄭淵潔教子的故事,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教育就讓他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鄭淵潔的兒子從小就直呼父親的名字,小學畢業就輟學,完全由父親在家展開私塾式教育。與兒子相反,鄭淵潔的小女兒喜歡上學,鄭淵潔就讓她上學,說要供她讀到博士。在談到當年為何讓兒子退學,鄭淵潔說自己是因為不滿意那時的教育理念,將孩子的天性扼殺,把所有孩子都往一個模式里培養,所以做出了在家教學的嘗試。

不少人可能會問,鄭淵潔現象能複製嗎,什麼樣的孩子和家庭適合在家上學?在不少人眼中,符合在家上學的先決條件就是家長得「有錢、有閑、有高學歷」。在李新玲看來,光有這些還不夠,「在家上學可以借鑒,但不具模仿性。」李新玲認為,實踐「在家上學」的家庭大多起碼有一名家長辭職在家專門照顧孩子,有的家長均為自由職業者,有時間呆在家裡。除了經濟要有保障外,「在家上學」對家長提出更高要求,「家長光自己擁有較高學歷背景還不夠,同時還要有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的能力,畢竟教育是一門科學,需要很多方法和技巧。」李新玲說,單純的愛和高學歷不能替代科學的方法。

我認為,至少98%的中國孩子還是應該接受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無法替代的,尤其對於獨生子女而言,脫離了社會化的過程,缺少同伴交流和集體生活的體驗,可能對孩子未來全面發展產生影響。——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長楊雄

按照國家《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該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因此,「在家上學」在我國是一種不被允許的行為,目前還屬於「灰色地帶」。

對此,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長楊雄認為,如今社會在發展,學校教育已不能滿足家長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對於這些學歷高且不少擁有海歸背景的父母「在家上學」的嘗試,應該給予理解和寬容。「在家上學」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不能簡單為其定性。

但楊雄也認為,這種教育模式是不可複製的,在他看來,在家上學帶有一定的風險性。「我認為,至少98%的中國孩子還是應該接受學校教育。」楊雄認為,畢竟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個人身心發展規律,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社會活動過程。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還是適用的。

除了這個風險外,楊雄還指出,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無法替代的,尤其對於獨生子女而言,脫離了社會化的過程,缺少同伴交流和集體生活的體驗,可能對孩子未來全面發展產生影響。哪怕家庭刻意製造機會,也無法與學校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相比。楊雄還舉例說,他曾接觸過一個「小神童」11歲參加高考,在社會上引起轟動。這個孩子也一直「在家上學」,可楊所長觀察下來發現,這個孩子儘管聰明,但很孤獨,心靈完全封閉,「在我看來,他即便上了大學或許也不能很好地適應集體生活。」楊雄說。

在我國,仍未對在家上學做出明確界定,把孩子當成實驗品存在很大的風險。現在的在家上學急需立法保障,給其明確的定性,同時提供相應的服務。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世紀70年代以前,「在家上學」在美國大多數州被認為是一種違法的事情,一直受到公共管理機構的「圍剿」。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多方努力,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各州開始陸續出台相關法律,確認「在家上學」的合法地位。在美國,調查統計顯示,「在家上學」兒童比例增長很快。據保守估計,目前美國在家上學兒童已達200多萬人。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為規範全國的「在家教育」,美國全國州教育委員會協會提出建議,各州應為家庭教學建立標準,諸如家長應有教師資格證書,應採用認可的教材,應重視學生在基本學科的表現,各州應要求家長定期向學校官員彙報學生進步情況,以保證家長能勝任教學,教育質量要接受專業評估等。

「但在我國,仍未對在家上學做出明確界定,把孩子當成實驗品存在很大的風險。」熊教授建議,針對在家上學的需求,我國應啟動《義務教育法》的修訂,允許學生在學校教育之外,接受家庭教育,也必須對這種「在家教育」進行明確界定,同時對父母的教學資格、在家上學的質量監督等進行明確,避免由此催生非法辦學和適齡兒童輟學。同時,應切實推動中高考制度改革,打破現在單一的人才選拔評價體系,為學校教育和學生成長提供多元的選擇。「現在在家上學急需立法保障,給其明確的定性,同時提供相應的服務。」

另外,他指出,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如果孩子還是要經歷中考和高考,選擇在家上學是很有風險的。在家上學更多是體制外選擇,一些家庭選擇不送孩子上學,其打算是根本不讓孩子參加中高考,準備讓孩子出國留學。如果在家上學主要是這種目的,那麼,其對我國教育發展的意義十分有限。

記者手記

在家上學,不可盲目模仿

這篇稿件的誕生,的確是一個「難產」的過程。從上周開始,記者就通過各種方式不斷聯繫這些「在家上學」的實踐者,但都無功而返。本打算加入上海在家上學聯盟的QQ群,反覆提交申請不下十幾遍,均被管理員「無情」彈回,理由是「我不屬於這個聯盟的家長。」對方冰冷的回答,讓我對這個群體產生了不友好的印象。直到認識了Tina一家,才有所改觀。Tina的父母擁有較高的學歷、海外生活經歷、良好的修養、對教育有自己獨到見解和堅持、待人熱情真誠、全家人都充滿了學習的動力。儘管對目前的教育體制存在的弊端,不少家長和Tina父母一樣都看得很清楚,卻唯獨缺少一份對抗現實體制的勇氣。

原因就是,在家上學,不可盲目模仿。因為就算「有錢有閑高學歷」也未必教得好孩子。因此,在李新玲看來,只有很清楚自己孩子的特點、優勢,只是孩子適合什麼,並且自己有一套可行的教育方法和科學的教育理念,同時經濟條件也允許的家庭,孩子才適合「在家上學」。每個孩子的個性差異很大,在家上學成功的例子並不具備普遍性。

採訪中,Tina父親的幾句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說,儘管現在絕大多數家長可能並不具備在家上學的條件,但至少可以做一些努力,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如與孩子一起聽聽這些優質的網路課程,讓孩子學得輕鬆點,快樂點。

他還利用「複合增長」的計算公式告訴家長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孩子的基礎怎樣並不重要,關鍵是成長速度和成長周期,速度和周期的細微變化,都能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結果。現在考多少名都不能代表什麼,關鍵是掌握真本事,做一個好人能人,相信若干年後,你的孩子一定會帶給你驚喜。

推薦閱讀:

房價調控43次漲10倍 專家:樓市調控需轉換新思路
耐萬古黴素腸球菌感染防治專家共識(簡介)
「命根子」好還是「小棉襖」好?來看看專家怎樣分析ДЖ

TAG:大學 | 退學 | 水平 | 女孩 | 上學 | 專家 | 國內 | 複製 | 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