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枯竭還是跨界創新?(聚焦)
譚伊哲教授傳授編曲秘笈日前,大熱的湖南衛視明星競技節目《我是歌手》落幕,酷愛翻唱、改編的羽泉組合爆冷奪冠,隨後也被冠上「改編王」稱號。從《中國好聲音》開始,學員們通過改編經典歌曲唱出新感覺而備受歡迎的不在少數;《我是歌手》再次證明,改編依舊是歌手們出奇制勝的法寶。然而在改編風潮大作的背後,究竟是創作枯竭還是跨界創新,說法不一。改編老歌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根本原因還在於新的好歌太少,想找到一首好聽的歌曲非常困難,所以才無奈重新演繹。重新演繹,老歌擁有「二次生命」在高手如雲的《我是歌手》舞台上撐足12場可不是那麼容易,羽泉制勝的法寶便是另闢蹊徑,以長期合作樂隊的Live經驗,改編聽眾耳熟能詳的旋律。那到底怎樣算改編?是對歌曲的重新定義嗎?陳羽凡打了個比喻,「編曲就像裝修房子,改編就像重新裝修,原來是田園風格,你改編之後,變成了地中海風格。」從《燭光里的媽媽》到《老男孩》,從《大中國》到《WeWillRockYou》,唱爛了的「口水歌」在羽泉的改編後凸顯新意。「每周錄製開始前,我倆會『秘密選曲』,讓同事從聽眾角度來幫我們篩選。決定曲目後再思考怎樣去改編,並讓改編的價值體現出來。我們通常會花很多心思在編曲上,因為我們不願意去做重複過的事情和音樂。」羽泉強調,老歌新編的前提是要感動自己,改編後的新曲「只有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聽眾」。果然,羽泉的改編得到了網友支持,有網友驚呼為「神一樣的改編」。對此,陳羽凡認為,時代的審美不一樣,「改編歌曲成功的關鍵是知道這個時代的審美」。《中國好聲音》學員金志文近幾年一直致力於民通歌曲改編,即唱法介於民族和通俗之間、用流行音樂的編曲方法來表達自己對民歌想法的歌曲形式。在日前舉行的央視音樂頻道「星光璀璨——2013年新民歌演唱會」上,他全新演繹了《空城》《山溝溝》《有我在愛就在》3首歌曲,並鼓勵對歌曲進行改編,認為「音樂可以很通透,不應該局限於一個圈子」。「新民歌的概念,就是在原來的民歌基礎上加入流行、時尚等元素,通過全新編曲而呈現的全新演繹。」央視音樂頻道製片人劉軍認為,跨界與改編已成為吸引聽眾的亮點之一。過多改編,原創音樂創作枯竭但是,業界對改編音樂的看法並非絕對褒獎。現代生活節奏快,人們精神壓力大,老歌作為一種溫暖的慰藉,自然比較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受眾的心理基礎給歌手增添了改編成功的砝碼;在選秀節目中,重新演繹的老歌,可以使受眾保持聆聽時的新鮮感又不致太過陌生而不易接受。但老歌新編在成功地「賦予旋律時代感」的同時,也存在風險。高曉松表示,曾多次拒絕改編經典民歌的邀約,因為「改編經典作品太難」,除非是天才。而著名音樂人三寶也表示,所有改編的作品都不能稱之為經典,「改編本身沒有問題,但要尊重原曲,不能把歌曲的『魂』改丟了。」確實,並非所有歌曲改編都能獲得認同。陳羽凡說:「有的歌改編起來難度大,就好比是西紅柿炒雞蛋,即便是你再換手法,換原材料比例,但總歸味道差別不會太大。」一語道出改編歌曲面臨的困境。另一方面,若是人人都去改編,那下一個經典從何而來?如果說一段時間的改編熱是創作力匱乏的不得已,那麼當今的改編風潮足以折射出樂壇發展的不健康。過多的改編,使原創音樂的發展空間更加狹小,甚至有人認為,與其勞財費力創造新的作品,不如設法將老歌重新包裝一番以獲取成功。這樣的模式必將使樂壇整體創作能力下降,蕭條冷清,經典少有誕生。因此,高曉松在多個場合表達,希望歌手不要做複製經典的機器。在高曉松看來,原創音樂才能使音樂發展得以持續。所幸過去的時代遺留下佳作無數,能夠用來填滿聽眾的音樂需求,但如果今天不再有新的優秀原創音樂,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後,又拿什麼來改編?「千篇一律是沒有意義的,越多的聲音會給觀眾帶來越多的音樂感受、體驗和選擇。」歌手盧庚戌說。拋開比賽因素,業內人士認為,改編老歌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根本原因還在於新的好歌太少,想找到一首好聽的歌曲非常困難,所以才無奈重新演繹。鑒於原創歌曲的匱乏,意在鼓勵原創,今年中國流行音樂金鐘獎將特別設置只能演繹原創歌曲的環節,並希望八大唱片公司各自挖掘「曲庫」,讓優秀的原創作品脫穎而出。作曲家谷建芬對此舉大加讚賞,稱「鼓勵原創是自己多年來的心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