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的城市化
中印正引領一波城市擴展浪潮,這將推動亞洲復興,重獲其在歐洲與北美工業革命之前所擁有的國際顯要地位。到2025年,近25億亞洲人將居住在城市,佔到世界城市人口的近54%。從2005到2025年,中印兩國將佔到亞洲城市人口增長的逾62%,世界城市人口增長的40%。
1950年,印度的城市化水平高於中國(前者為17%,後者為13%)。但從1950年到2005年,中國的城市化速度遠遠超出了印度——前者的城市化率升至41%,後者為29%。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的新研究顯示,該趨勢將繼續: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市人口將新增4億,佔到該國總人口的64%;印度城市人口將新增2.15億,佔到該國總人口的38%。
歷史上此前從未出現過世界上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且以如此快的速度)進行城市化。這一進程將會推動兩國內部發生一些根本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將會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並給投資者帶來令人興奮的新機遇。
從2005到2025年,印度城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增長率將達到6%,中國將達到7.3%。到2025年,印度真正擁有可自由支配收入能力的城市家庭,可能會增長7倍,至8900萬戶。中國目前擁有5500萬戶中產階層家庭。到2025年,該數字可能會增長逾3倍,接近2.8億戶,佔中國所有城市家庭的75%以上。對於企業而言,城市人均收入與中產階層家庭數量的大幅增長,可能會催生眾多充滿活力的新市場。
那麼,哪些市場可能從這些趨勢中獲益最多?到2025年,印度最大的市場將是交通運輸、食品、醫療保健,其次是房地產及公用事業、娛樂及教育。即使印度的消費類別增長較慢,對企業而言,它仍然會提供重要機遇,因為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印度的這些市場仍然增長迅速。如今,在中國的城市,增長最迅速的類別可能是交通運輸、房地產及公用事業、個人產品、醫療保健、娛樂與教育。另外,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印度,城市基礎設施市場規模都將蔚為可觀。比如,從2005到2025年,印度每年將需增加7至9億平方米的建築面積,而中國可能需要增加16至19億平方米。同期,印度每年將需增加至少350到400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與地鐵線路,而中國則需增加近1000公里。
中印兩國城市化的速度和規模所釋放出的新市場規模是毋庸置疑的。但儘管如此,企業還必須有實際能力為這些市場服務。城市的管理方式——及其導致的生產率——是影響企業的一個主要因素。在這一點上,中國的情況要遠優於印度。印度幾乎沒有關注城市轉型的問題,而中國已經發展出了一套自成一體的實踐,覆蓋城市化運營模式的方方面面:融資、治理、規劃、部門政策、以及城市面貌。印度對城市投資不足,而中國的投資已經走在需求前面,而且中國城市有自由通過將土地資產貨幣化、以及保留25%的增值稅,來募集可觀的投資資源。印度每年在城市基礎設施上的人均支出是17美元,而中國是116美元。印度城市沒有多少實權和責任,而中國的主要城市可享受與省份相當的地位,而且被任命的市長擁有很大的政治權力和授權。印度的城市規劃體制未能應對各方對城市空間相互競爭的需求,而中國擁有成熟的城市規劃體制,強調舊城區的系統性發展要與土地使用、住房及交通的長期規劃相一致。中印兩國之間最鮮明的反差是,中國擁抱城市化,並對其加以塑造,而印度仍然剛剛認識到自己的城市現狀,以及城市為其經濟和社會轉型提供的機遇。
然而,如果印度能夠修正其城市運營模式,它仍有可能從下個十年里預計將增加的近2.5億工作年齡人口中,收穫人口結構紅利。這種人口結構紅利甚至要超過中國——因為中國人口將快速老齡化。到2025年,中國5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將達到近28%,而印度將只有16%——其人口構成要年輕很多。如果印度能夠使其城市發揮最優生產率,並最大化城市的GDP產出,其經濟將在2005年至2025年間新增逾1.7億城鎮工人。而同期中國的新增城鎮工人只有5000萬。這事關重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