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學生願意走進職校大門?
圖為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汽車修理項目的比賽現場,一名參賽選手正在檢查車身。
長期以來,學習不好的孩子才念職業學校。這樣的偏見,使得職業學校在招生時,畢業生在升學、就業時,都面臨一定困難。
我國第二產業就業總人數為2.3億,但其中技能人才的比重,遠低於發達國家,人才缺口巨大,制約著企業轉型升級。
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不僅需要具有創新意識的技術人才,也同樣需要知識型的技能人才。而職業學校,就是技能人才的搖籃。
改變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現狀,不僅需要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更需要打通技能人才的成長通道,而後者,有待於相關方面做出長遠規劃。
「在很多亞洲國家,父母認為把孩子送進大學才是最好的選擇。但在我們看來,參加職業技術培訓,掌握一門技能也是不錯的職業選擇,這跟讀大學後再出來工作是平等的。對於個人來說,技能提升不僅可以帶來更好地就業,也能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日前,世界技能組織首席執行官大衛·霍伊在上海參加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的開幕式時如是說。
正值開學季,這場遍布上海、北京、浙江、安徽、廣東等全國13個賽區的技能大賽在佔據媒體大量版面和時長的同時,也將這樣一個問題再次拋給公眾——「開學了,有多少學生願意走進職校大門?」
「你們能提供什麼樣的技工?」
「你們能提供什麼樣的技術工人?」上世紀90年代,正值上海浦東開發,德國合作方開門見山地向參與對接工作的楊秀英發問。
如今已是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的楊秀英對當年的提問記憶猶新,「他們首先關注的不是基建項目的『三通一平』,而是技能人才。」
20多年過去了,從當初處處蛙鳴的農田、漁村,到現在拔地崛起的地標建築群,浦東成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典型樣本,而我國對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視也早已上升至頂層設計高度。
2014年,國務院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會前,《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印發。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開展《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2016年,「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生產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李斌,在上海團發言時引用了一組數據。一項針對17個省市、41家企業的2577名職工的調查表明,受訪職工中,認為產業工人在當下享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僅佔6.07%;認為地位不高的佔61.62%,認為沒地位的佔32.31%,只有1%的人不介意當工人。
這組數據的背後,是部分技能人才難掩的心理落差。
「社會分工導致的行業收入差距,以及不同學歷層次導致的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心理落差。」在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郜嶺對《工人日報》記者表示,從坐辦公室的白領、金領到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心理落差的產生不僅僅因為待遇和收入,更重要的是「感覺」,而這份「感覺」是整個社會評價體系的一種折射。
「對於什麼樣的職業是體面的,容易得到尊重的,長期以來大家已經有了『一桿秤』。」北京東城區職業大學校長助理金琰認為,多元價值觀和成功觀的塑造應從小開始,她建議通過參加職業體驗活動加深孩子對技能崗位創造的認同。
在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的開放式賽場,記者看到,前來參觀的「紅領巾」絡繹不絕,不少體驗區都排起了長隊。
「技能大賽就像是一扇展示窗口,在形成尊重技能的社會氛圍和導向的同時,能夠增強人們對職業技能的深度認知。」在北京師範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賴德勝看來,很多時候,正是人們對目前的技能發展水平缺乏了解,導致對技能人才的社會評價存在偏差。
推薦閱讀:
※聚焦:什麼樣學生可踐行「南科之夢」
※學生也要美美噠
※職場里,你不是學生,老闆也不是老師
※「碰上你,我這輩子算是認了。」
※學生輔導點竅之二十三切記:論命是形法與氣法的結合一
TAG: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