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准提篇】首愚法師開示:小釋五般若

【准提篇】首愚法師開示:小釋五般若選自《將心向明月》今天和大家談談修准提法的根本關鍵——七俱胝大准提佛母。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佛母」。佛母就是「般若」,「般若」是諸佛之母,包括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和眷屬般若五種。這五種般若,可從體、相、用來加以說明;實相般若即體,境界般若是相,文字般若、方便般若以及眷屬般若皆屬用。(編按:另一說——易境界般若為觀照般若)體、相、用三者一定要從現象來做了解,就如我們修准提法的下手方便處,也是要先從現象處用功一樣。我們日常之中,一舉一動都是一種生命的現象,這每個人皆可感覺得到,體會得出。而本體則除非是已經明心見性證了道的人才能清楚,一般人無法思議。由於境界般若即是現象,故我們的一切起心動念,乃至生理上的變化,便皆在境界之中了。我們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即因為我們的境界一向雜亂不堪,沒有系統,而且時時在變化。由於這些零亂的妄想,導致我們心浮氣躁、身心疲勞、四大不調、百病叢生,氣象一不對,心境也跟著不對,以致不能壯嚴自己的身心。現在,我們來修行,以觀想而言,即是要把這些亂七八糟的境界一串串的貫穿起來、歸納起來,不再讓他東闖西冒、此起彼伏,設法疏導到幾個較為簡單的境界之中,而准提法整個過程中幾個觀想步驟部分,正有此用,將我們身心凝練在幾個地方。儘管道理不懂,只要死心塌地去觀想它,有恆心的去訓練它、薰陶它,自然可對妄想產生良好的對治作用,使我們的境界越來越樸素,越來越壯嚴。與太虛大師同時期有一位專司藏文經典翻譯的法尊法師,對於密宗方面的探討頗為深入,他翻譯了不少經典,其中有一部叫《現觀壯嚴論》,這所謂「現觀」其實就是直截了當從實相般若下手。一個人真正能達到「現觀」,身心自然壯嚴祥和,經常在一片陰陽調和的正氣當中,而不執相,離一切相。若我們的智慧達不到現觀(實相般若)的程度,最起碼也有個境界般若,縱使不是十分殊勝,但是只要我們心裡經常系著菩薩的影像、明點,或是心月輪等等簡一的境界,身心必將隨著單純樸素而逐漸通達現觀壯嚴之域。凡夫與賢聖各有不同的境界,而且幾乎每個人的境界都有差異,聖人的境界通常皆在「天人合一」之中,也就是真善美清凈的佛土境界之中,稱之為實相般若;而凡夫則是在貪、瞋、痴、慢、疑、邪見的境界中,稱之為業習、妄想、煩惱。說到文字般若,舉凡我們的思想、舉動,看得到的,表達得出來的都可以稱為文字般若,並非表現在文字上的才算文字般若。記錄在書上,用以表達思想、意識的是文字,我們的言語、舉止,將思想、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也是一種符號,正是一種更具體的思想,好讓別人能更實際的體會到,這些言語、舉止皆可稱為文字般若。外在的一切現象,當我們捕捉之後,記錄下來那些活生生的境界歷程,便變成了抽象的文字;反之,從那些抽象的文字里,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到林林總總活潑生動的境界。所以文字般若可以說是境界般若的媒介,是傳播思想、記錄思想的般若。就佛學而言,能表達實相般若與境界般若的就是文字般若。眷屬般若是指六波羅蜜中前五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禪定。沒有眷屬般若就襯托不出般若波羅蜜的境界。譬如說,智慧的高低與否可從慈悲心、布施心、忍辱心諸種波羅蜜表現出來,做人做事方面是否圓滿,可從持戒波羅蜜看得出來,般若的功行如何,點點滴滴都可從平常日用中找到索引。以《維摩經》來講,貪、瞋、痴都是佛法,一板一眼反而形成執著。智慧是否高超,只要一經《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考驗,即可一目了然了。剛烈的人,只能硬不能軟,並非真智慧,智慧是既壯嚴又活潑,而不是暮氣沉沉的。所以有許多人在某方面可能相當傑出,但是卻通不過菩薩戒的律條。譬如優波離尊者在式行方面雖然備受佛陀誇讚,但是卻被維摩詰居士罵得啞口無言。故事是這樣的,優波離尊者為兩個破戒的比丘講戒,說得兩個比丘全身顫抖、汗毛聳立,自覺非墮地獄不可。維摩詰居士便斥責優波離尊者說:「如此說戒,僅讓人增加罪惡感,自己也沒功德」,講得優波離尊者面紅耳赤,幾乎無地自容;而那兩個犯戒比丘經維摩詰居士一講,心開意解,當場證得法眼凈了。由此可見解說戒律是要有真智慧和大方便的,否則就會差以毫釐,失之千里了。事實上,佛法的目的除了在防止罪惡,也在於疏導罪惡,解開癥結,讓人能夠升華轉化。若是對一個犯罪知罪的人,再增加其罪惡感,那真是苦不堪言的事,這時要有法,讓他自己從心中化解開來,才真正是講菩薩戒的根本。戒委是很難講的,一定要講到戒體,講到般若方面,並且還要和實相相應。換言之,講戒體就要講到現象、講到境界般若,但若沒有實相般若的基礎,境界便不清楚,便會拘泥,所講的戒理也就容易出差錯,而適得其抬頭。當然,如果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絕不會心猿意馬,懶懶散散的,他是積極而進取的,所以從精進波羅蜜和禪定波羅蜜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智慧。此即眷屬波羅蜜的道理所在。從眷屬般若看出其母體,即相當於從孩子的教養而看得到父母的程度一樣。菩薩四攝法的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皆是屬於方便般若的範圍,目的在給予眾生種種方便,更有機會薰陶佛法,不論對凈土、禪宗的根器,乃至目不識丁者,或是旁門外道,三根皆能以各種方便法門慈心接引。就如同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三十二應化身一般。方便般若愈多,接引眾生的能力也就愈強,對社幷會的感化力量,以及整個時代產生的效果也愈大。以上所述之境界般若、文字般若、眷屬般若、方便般若,其旨皆在表現襯托實相般若的。而實相無相,了不可得。惟有實相般若,才是真正的清涼地,真正的極樂世界。我們所追求的是最圓滿的形而上,卻必須從形而下漸次壯嚴做起。我們來此學習准提法就是要修行普賢行願海,而普賢行願海是與毗盧法界互為表裡、互為相應的。想要明心見性,就要實踐普賢行願,而欲透徹圓滿普賢行願,則須領悟毗盧法界,二者是互為因果,輾轉增上的,這正扎紮實實包括了五種般若和六波羅蜜,正是學佛圓滿的根本大法,等於齊修一切宗派,齊修佛法中的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修法若是心裡還有宗派之分,那就是尚不能與法相應,與般若相應了。因此我們一定要打開心胸,放寬視野,才能證到實相般若。
推薦閱讀: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原功德經>>講記17 慈法法師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6)
佛說八大人覺經疏----(續法法師著)
慧律法師語錄精華全集
《什麼是密宗》法師輔導文字版

TAG:法師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