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日本、越南曾經自稱自己是中華、中國;東亞的小中華情結

小中華思想是一種由夷夏觀念派生而來的思想,在日本、朝鮮、越南等中國本土以外的儒學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內存在的對於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和「文明繼承者」的思想。

古代東亞的「國際秩序」

朝鮮:

朝鮮半島接受華夏文明的時間最早。朝鮮王朝《宣祖實錄》稱:「我國自箕子受封之後,歷代皆視為內服,漢時置四郡,唐增置扶余郡。至於大明,以八道郡縣,皆隸於遼東,衣冠文物,一從華制,委國王御寶以治事」。朝鮮王朝徐居正作《東國通鑒》,稱「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國,故曰詩書禮樂之邦,仁義之國也,而箕子始之,豈不信哉」。

朝鮮太祖李成桂畫像

1644年滿清入主中原以後,朝鮮的「小中華」思想達於極盛,朝鮮的知識階層認為滿族沒有正統性來繼承中華文明,中原的中華文明隨著明朝一起滅亡了,中華文明之最優等生的朝鮮理當為正統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朝鮮應當去完成中華的作用,在私底下朝鮮依然使用明崇禎年號,稱清朝皇帝為「虜王」。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朝鮮在日本的壓力下被迫斷絕了與清朝的宗藩關係,1910年被日本吞併,中華文化的影響開始式微,朝鮮人開始強調朝鮮族本民族的文化認同。

二戰以後,韓國獨立以後,開始注重本土化、同時也積極西化及現代化,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逐漸沒落,甚至廢除了漢字,2005年甚至將首都的中文譯名「漢城」換成「首爾」,因此韓國的首爾成為全朝鮮半島唯一一個不使用漢字詞作為名稱的城市,而其他所有的朝鮮半島的城市名字都是漢字詞。

越南

越南在五代十國之際,脫離中國直接統治以後,越南的君主對內與對外採取了不同的稱呼,其國內自稱「皇帝」,對中國則自稱「國王」。在東南亞一帶,越南則以中國、中夏自居,稱他國為夷狄。如黎聖宗1470年親徵佔城,詔曰:「自古夷狄為患中國」;1479年征哀牢(寮國),詔曰:「朕丕繩祖武,光御洪圖,蒞中夏,撫外夷」。

嘉隆帝阮福映

滿清入主中原以後,越南阮朝認為自己亦繼承了中華文明,有在東南亞傳播中華文明的責任。這一點與朝鮮不同,朝鮮一度強調自己要北伐清朝,直搗燕京,越南則以中華文明的繼承者自居,在東南亞一帶「開疆拓土」。

越南阮朝第二代君主明命帝統治時期,越南的疆域。

同時越南在對待西方列強的殖民活動之時,稱自己是中國,西方列強是夷狄,如19世紀,安南阮世祖復國,驅逐歐洲白人,說:「先王經理天下,夏不雜夷,此誠杜漸防微之意也。紅毛人狡而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可聽其居留」。越南在整個阮朝時代,士大夫都自詡為中國文化的繼承者,認為越南是「華」而非「夷」。如李文馥在其著作《閩行詩話·夷辨》里描述越南文化狀況:「以言乎治法,則本之二帝三王;以言乎道統,則本之六經四書。家孔孟而戶程朱,其學也;源左國而流班馬,其文也;詩賦則昭明文選,而以李杜為依歸;字畫則周禮六書,而以鍾王為楷式。賓賢取士,漢唐之科目也;博帶峩冠,宋明之衣服也。推而舉之,其大也如是,而謂之夷,則吾不知其何如為華也?」

不過,中法戰爭以後,越南在法國的壓力下,斷絕了與清朝的宗藩關係,從此以後,越南開始了法化的過程,逐漸失去了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在越南脫離法國殖民統治後,越南棄用漢字。越南開始注重本土化、同時也積極現代化,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逐漸沒落。

日本:

日本很早就存在小中華思想。大和國以中國自居,對日本群島上尚未被納入統治範圍的族群稱為夷。奈良時代藤原廣嗣上表日本天皇稱:「北狄蝦夷,西戎隼(隼人)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

日本早在唐代就把中國本土貶低為夷狄,在內部文書中,有把「唐國」稱為「夷狄」的律令,並以朝鮮為「近藩」,唐為「遠藩」。

忽必烈遠征日本,使得日本的「中華」思想達到高潮,日本在弘安之役(元日戰爭)後,說自己是神國,不時批評中國元朝不再是華夏。日本此時已經大體確立了「日本中心論」的翻版「夷夏」觀念。

元、日海戰圖

到了清代,德川光圀認為滿洲族的清王朝征服中原以後,自古以來沒有被異民族支配過的日本是中華文明的唯一有資格的繼承者。這種思想也被水戶學(陽明學)所繼承。由水戶學哺育的尊王思想(尊王攘夷)產生了明治以後的國體思想以及皇國史觀思想。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天皇的詔令中稱:「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誼,明華夷內外之辨,以扶植天下之綱常」。

不過在明治維新時期,「脫亞入歐」一度在日本興起,以「中國」自居者日漸減少。日本注重本土化、同時也積極西化及現代化,中國文化逐漸不被重視。

推薦閱讀:

【時政】2012,朝鮮這一年
朝鮮?中國?日本天皇血脈的三種推斷
中美元首罕見高密度商談朝鮮,這是在釋放什麼信號?
中韓一致反對朝鮮進行核試驗
滯留中國的朝鮮難民首次直飛美國

TAG:日本 | 中國 | 朝鮮 | 越南 | 中華 | 自己 | 東亞 | 情結 | 中華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