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珍藏|古人留給為官者的7副對聯

  有這樣一副對聯: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這副對聯,其實是河南省內鄉縣縣衙內的一副楹聯,懸掛於三省堂前,為康熙年間一位名叫高以永的知縣所寫,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係,強調要勤政為民、多為人民辦事。

  古代官員多在其官署內懸掛匾額楹聯,這些楹聯常常描述了其為官原則,傳達了清廉意識及勤政愛民之風,用來昭示官風政願,點醒為官者修身治政的規範,也折射了古代社會對為官者的官徳期待。這種官衙楹聯,到清代極為鼎盛,各類官衙的大門、廳堂都有懸掛,如修建於清道光年間的浮梁縣署大堂門前懸掛的楹聯: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

  這副對聯,原是清代能臣魏象樞自題之作,言簡意賅而寓意深長,既給人以警示和忠告,又是自己自勉處世立身的準則。  福建福安縣縣衙則掛有這樣一副楹聯:

  什麼叫好官?能免士民咒罵足矣;  有何稱善政?只求獄訟公平難哉。

  做「免士民咒罵」的「好官」,行「獄訟公平」的「善政」,實在難能可貴。這副對聯採用自問自答的句式,提出了為官為政的最低標準,同時也道出了為官為政的最高標準。

  明代王陽明每次去地方赴任,都會將寫有「求通民情,願聞己過」的兩塊高腳牌聚在隊伍之前,以表達自己願貼近民間、接受百姓監督的政願。林則徐在江蘇時,也曾將這一對聯張貼在官衙門旁。同樣務實親民的官衙楹聯,還有清代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時題寫的:

  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  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

  將自己到此做官看做是和當地百姓的一種緣分,不鄙視和欺侮百姓,對得住自己的良心。

  以上這些對聯,都體現出為官者悉心體察民生疾苦、務實追求百姓安康的理念。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對聯,則表達了為官者自己對清廉的追求。    古時官員到任,下屬前去拜見時常常攜帶賀禮,有一些人就藉機行賄,因此,清代無錫知府武承謨,上任第一天就在衙門上貼上這樣一副對聯:

  罔違道,罔費民,真正公平,心斯無怍;  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

  對聯一出,便警示了那些謀求私利、妄圖行賄之人。

  此聯均旗幟鮮明地反對貪污行賄,提倡清廉守正、公平正義,不徇私情。古代官員的這種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在今天仍然是值得尊敬和提倡的。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些為官者還將杜絕腐敗的見解摻入對聯之中,比如武承謨還曾在縣衙照壁上撰聯:

  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為無益;  官官稱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干。

  如此直白的表述,引得鄉人圍觀,好人快意、壞人驚慌。

  再比如清代杭州太守謝雨時曾在官衙懸掛這樣一副對聯: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聲華忘政本;  養廉宜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崇寬大葆廉隅。

  指出貪利是貪,貪名也是貪,不要因為貪圖浮華虛名而忘記從政的根本;嚴於律己、儉樸養廉是儉,而不是只要求他人,希望為官者可以品行端正為人寬厚有節操。簡單來說就是說從政要戒貪、養廉要從儉。

  縱觀這些官衙楹聯,其主要思想都可以歸結為兩個詞:以民為本、勤政愛民。這些楹聯之所以歷經百年而仍為人們傳誦不衰,就在於它用淺顯的語言闡釋了做人、做事、做官的關係與內涵。這種官德文化雖然和現在我們共產黨人的廉政文化有所區別,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汲取有益的部分。(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推薦閱讀:

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有沒有去過岳陽樓啊?
不是活了就是死了,古人畫畫究竟有多傳神?
跟著古人過「大年」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古人端午不能不幹的20幾件事

TAG:對聯 | 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