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閩越古國探秘

閩地在遠古時,只有少數群居部落分散繁衍,可能也有少數鄰近的越、楚人家庭遷徙而入,但文化交流極其有限。曇石山文化遺址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目前可以證實曇石山人活動區域在閩江下游,兩岸臨水合群而居,能夠製造石器工具,社會活動以漁獵為主,過著定居生活,有了原始的小村落。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這一時期,福州地區青銅不發達,出土的青銅器數量有限,青銅農具尤少,那時福州青銅器未被用於農業生產。黃土侖遺址的挖掘發現,福州地區於公元前1200年左右,才隨中原地區進入了青銅時代。古閩族或稱「閩人」是當時的土著居民,他們分散生活在閩江流域和沿海一帶,從事漁獵和原始的農業活動,基本屬於原始社會的高級發展階段。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入,伴隨著吳越文明的影響,發生在戰國中期。 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被楚威王打敗,越國瓦解,越王族分崩離析,王族中除一支留在故地繼承王統,無疆的其餘子孫、王親貴族及其部落,紛紛逃往南方海邊,其中就有一支由無疆的一個兒子率領的船隊,從海路南下後進入閩江口,越人帶來了先進的中原和吳越文化,在隨後約120年時間裡,基本同化了所佔區域的土著閩人,這就是戰國末期閩越人的由來。 我們先了解一些越人在公元前334年已經具備的歷史和特點:

其二,越國東臨大海,內陸水網縱橫交錯,環境造就了越人具有極高的制舟技能和先進的航海技術。早在周成王(公元前800多)時,就有「于越獻舟」的記載,戰國伊始(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就發動了越滅吳姑蘇之戰,越國實力大增,大本營雖在會稽(紹興),其勢力強盛時,能製造海船,一度乘船北上山東半島,遷都琅邪,試圖爭霸中原。這說明越人擅長造船技能,精通航海術,具備水戰經驗。 其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復國意志,深深烙在其子孫的心靈深處,代代傳承。 目前考古發現,閩越人聚居地比較集中,主要在福州和閩北地區,在閩北的崇安、浦城、南平、建陽、邵武,閩西北的將樂、建寧等地,都發現閩越人活動的痕迹,福州、崇安(武夷山)、浦城發現了王城或城堡遺迹。 按照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和適應自然的發展取向,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我們嘗試勾勒出這些越人開發閩地的足跡: 兩千一百多年前,閩江流經現在的福州區域,一片沼澤,四處蠻荒,水草、蘆葦星星點點,沙洲、土坡、荒島稀疏分布。越人的海船進入閩江緩慢前行,放眼望去,遠處的北峰群山蜿蜒起伏,山腳延伸出的坡地,伸出了雙手擁抱渡海而來的越人,前面突出的小島(屏山),猶如閩地派出的使者在迎接客人,令他們激動並充滿希望。 他們開始在現在的新店和戰坂區域生息、繁衍。一望無際的天然水田,肥沃無比的原始腐植層,撒種即可收穫。從沼澤到小河再到閩江,泥鰍、螃蟹、大魚、小蝦,應有盡有。種植、畜禽、捕獵,生存已經不成問題。製作工具、建造房屋、擴充舟楫,令偶然相遇的土著閩人目瞪口呆。為族群的發展壯大著想,他們開始平整土丘,用土石填沼澤造地,因地制宜整治河溝,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初步形成福州平原擴展的起點。同時,他們開始泛舟游弋於閩江流域,逆流而上,探究閩江上游各支流的秘密…… 可能有另外一些越人部落,於公元前334年後,選擇由陸路南徙的逃亡路線,有些佔據了甌江流域,有些越過仙霞嶺進入閩北山區。到達閩北山區的越人,開始了同樣的生存實踐,所不同的是,在幾十年後,他們開始沿著南浦溪、崇陽溪向閩江下游探索…… 估計經過30至50年時間,兩支同宗同源的越人在閩江中游的某地相逢了。這是歷史性的碰撞,雙方互通信息,迅速提高了他們探索未知區域的效率,用不了多久,他們基本探明了閩地的概貌。歷經艱辛和磨難的越人,發現他們佔有的閩地區域,範圍之大、生存條件之優越,絲毫不亞於故土,而且不為忙於爭霸的戰國群雄所侵擾。在後來的數十年間,他們踏出仙霞古道的雛形,繼續保持與吳越舊地的聯繫,陸續接受了更多的亡國移民,及時學習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技術,煉鐵術可能在這個時期得以學習和提高。進入閩地的越人帶來的先進文化和技術,是土著閩人望塵莫及的。不到百年時間,越人同化了土著閩人,融合成新的以吳越文化為主體的閩越人,無疆的後人取得了閩越人頭領的身份,他們面對戰國末期列強的激烈紛爭,時刻沒有忘記復國大計。當然,由於所轄人口有限,戰爭資源不足,他們所做的只能是以守待變。 無疆七傳至無諸,戰國末年,無諸自立為閩越王,閩地的越王后裔歷經七代人努力後初露鋒芒。戰國時代,已經沒有天子,封王成為代表正統的最大符號,無諸可能想顯示一下自己的實力,用百年的積澱復興越國。這時,無諸已經控制了全閩範圍,有能力支配閩地的人、財、物,出入自如。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為了擴大統治地區,派尉屠睢率兵50萬,分成五軍,進攻百越,首取南越,長期對峙後於公元前214年攻取嶺南。公元前210年,秦將趙佗攻甌駱。閩地地處偏遠,山高路險,秦王朝最終無力鞭及。此後,秦增設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和閩中郡。閩越故地劃為閩中郡,廢去閩越王無諸的王位,只封他為君長,轄境範圍很大,除福建全境外,還包括浙江的溫、台、處三州,江西的鉛山,廣東的潮州、梅州。無諸仍實際控制閩越國範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贏政去世,秦二世胡亥即位。陳勝、吳廣起義。南海尉任囂於病重臨死前,召龍川令趙佗商議,認為秦無道,天下苦,中原已亂,而嶺南僻遠,負山險,東西數千里,可以立國。並任趙佗代行南海尉一職。後任囂死,趙佗即誅殺秦官,關閉關隘絕道聚兵自守。秦亡以後,約公元前206年,趙佗攻打兼并了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趙佗雖是秦軍將領,中原真定人,可他實行種族和解政策,積極任用當地人,提倡中原人與南越族互相通婚,同時傳播中原文化,發展經濟。幾十萬來自北方、中原的秦兵,逐漸與南越民族融合。 史記記載「閩越王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所謂鄱君者也,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無諸和搖,都率眾跟隨鄱陽令吳芮,參加了諸侯反秦、滅秦的戰爭。秦亡之後,項羽掌政令,不封無諸為王。同年,楚漢戰爭爆發,無諸和搖又支持劉邦。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復立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是楚、漢垓下決戰之年,劉邦此時「復立無諸為閩越王」,不排除其拉攏閩越勢力的意圖。此時劉邦為何不封搖,因為搖勢力較小;也沒有封趙佗,因為趙佗自顧立國,沒有參與諸侯的滅秦戰爭,與楚漢爭霸更無利益關係。只是在天下初定後,劉邦於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主要目的是「和集(輯)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而劉邦根本就不重視搖,是劉邦的兒子孝惠帝,「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甌(溫州),世俗號為東甌王」,時間是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

大鵬的天空

推薦閱讀:

針灸探秘9
【百家講壇】探秘歐陽修、曾鞏的真實生活
命理學研究探秘
《易經》探秘 第二十四 復
探秘太極村:「不只是打才是真功夫」

TAG:古國 | 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