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日歷史上的幾次大戰 [2]

中日歷史上的幾次大戰


□ 高 岩 《軍事文摘》 2005年第10期
13日,豐璋王為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於白江口,17日,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船師同時抵達,兩軍交戰。當時日本戰船有四百餘艘,唐、新羅聯軍只有一百七十艘,兵力處在劣勢,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合戰,由於日、百濟方高估了自己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四百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 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合與唐朝發生戰爭的行為,唐朝始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繫,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係。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繫,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 術,而其國內經歷了天皇集權、攝關統治(由權臣擔任攝政、關白,實際掌權)、院政(由天皇讓位於子弟,自己稱上皇、法皇,實際仍行使政治權利)、戰國大名紛爭等時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 而這一切,都是由於白江口中日一戰,創建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經戰爭失敗後而對唐朝尊敬有加的雙重原因。 第二戰:元忽必烈渡海東征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兩個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的以華夏農耕中國為核心區域、同時跨越游牧區域和漁獵區域的、完全不同於傳統農耕中國的中國正統朝代。蒙古人在東亞的經營,為本質保守的華夏中國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擴張和融合時期。 今天的中國大地域版圖,首先是在元代中國初步成形的,元代同樣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主動向周邊區域擴張全面發動戰爭、以期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安全秩序的時期。 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係長達四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它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但均為日本政府拒絕。 公元1270年,蒙古使節第五次到達日本,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貢,蒙古人即將出兵。當時十八歲的日本執政者北條時宗(1251~1284)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並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準備防禦。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忽必烈執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驚四境而歸」。蒙古人第一次東征日本以失敗告終。這在蒙古興起後的戰爭史中極其罕見,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海戰中破滅。 忽必烈聽到征服日本失敗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攜書前往日本,並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否則將訴諸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絕了元朝統治者的要求並處死了使節。忽必烈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結集南宋新投降的十萬人組成一支大軍遠征日本。兵分兩路:洪茶立、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四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軍乘海船九千艘,從慶元、定海啟航。 元朝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於一岐島及平壹島。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一萬軍隊、一千五百名水手、九百艘船和大批糧食。然而,人數多、輜重多的元南方軍隊行動遲緩,沒有按預定時間與東路軍會合,東路軍從合浦出發,侵襲日本對馬、一岐兩島後,進抵筑前志賀島登陸。東征元軍戰敗,退至鷹島、對馬、一岐、長門等地,與姍姍來遲的江南軍會合。 兩個月之後,一場強大的颱風襲擊了日本海岸,蒙古東路軍損失兵力三分之一,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據漢文史料記載,由於元軍戰船「縛艦為城」,在「波浪如山」的颱風襲擊下「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統率范文虎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

推薦閱讀:

野田上台 中日關係將向何方去
都是整容惹的禍 中日韓撞臉女星
港獨向香港官員發中日文恐嚇信,竟稱票債血償暗殺…
「溫菅會」為中日關係惡化踩剎車
釣魚島之爭會否引發中日「經濟戰」

TAG:歷史 | 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