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易得胃寒症 中醫教你養胃大法
受訪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黃啟輝文/羊城晚報記者陳輝 通訊員王海芳天氣轉涼,不少人總是覺得胃部有寒涼感,時有隱痛,易拉稀便,尤其是進食冷食及在加班勞累後就痛得更厲害,用熱水瓶捂一捂會緩解一些。對此,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黃啟輝解釋,這就是民間所說的「胃寒」。中醫認為,「胃寒」是指脾陽虛弱,過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陰寒凝滯胃腑的病症。常因天氣變冷、吃寒食冷品而引發,得溫則癥狀減輕。黃啟輝說,秋冬季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過程,此時氣溫變化較大,晝夜溫差懸殊,是胃病容易發作的時期。所以秋冬養胃很重要,尤其是那些患有慢性胃炎或陽虛體質、氣虛體質的人,更應在秋冬季節溫陽養胃。從中醫角度來說,陽虛體質就是「火力不足」,這些人平時手腳發涼,腹部、腰部或膝部怕冷,冬天耐受不了寒冷,喜食熱燙飲食。而氣虛體質的人則是「短氣、少氣」,平時講話聲音低弱,容易出虛汗,經常感到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黃。這兩種體質的人脾胃功能差,秋冬季節更易得「胃寒」症。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若脾胃功能差,則人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所以中醫養生特彆強調脾胃調護,秋冬季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做好保暖措施胃喜暖怕冷,喜潤惡燥,秋冬天氣寒冷,胃部受涼後會使胃的功能受損,故要注意胃部保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平素戴個護肚能讓胃部更加暖和。秋冬晝夜溫差大,晚上用熱水袋或溫熱貼敷貼臍部具有溫陽散寒作用。夜晚睡覺蓋好被褥,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2、飲食應溫淡軟鮮陽虛、氣虛的人及胃病患者秋冬飲食應以溫、淡、軟、鮮為宜。進食熱食為好,此外飲食應清淡、細軟、新鮮,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吃過冷、過硬、過辣、過黏的食物,切忌暴飲暴食。3、適當進補中醫認為秋冬可進食溫陽散寒之品,羊肉、狗肉等溫熱食物均有養胃效果。甘味食物及中藥能滋補脾胃,比如党參、黃芪、白朮、山藥、小米、南瓜等,都具有很好的補益脾胃作用,且可以提高免疫力。散寒之乾薑、紫蘇葉、生薑、胡椒是健胃、暖胃的之佳品,可以調理胃寒的病症。4、腹部按摩右手手掌掌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由小圈逐漸大圈按摩36次,再用左手手掌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36次,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知多D養胃健脾之靚湯粥水胡椒豬肚湯胡椒20克,生薑3片,紅棗6個,豬肚250克。胡椒是健胃、暖胃的之佳品。豬肚用食鹽搓擦,用水洗凈。紅棗去核,生薑去皮、切片。中火煲兩小時,調味即可。此湯可以調理胃寒的病症,具有健脾開胃、祛風散寒、溫中止痛的作用。北芪党參豬肚湯豬肚半個,生薑4片,北芪15克,党參20克。用鹽將豬肚搓擦、洗凈,與其他材料同放入煲內,加4碗水,煲兩小時,即可飲用。此湯具有健脾補虛的作用。砂仁黃芪豬肚湯砂仁6克,黃芪20克,豬肚1個。將豬肚洗凈,將砂仁、黃芪裝入豬肚內,加水燉熟,調味食用。具有益氣健脾、消食開胃的作用。參芪猴頭菇燉雞猴頭菇100克,母雞1隻(約750克),黃芪、党參、大棗各10克,薑片、蔥、紹酒、清湯、澱粉各適量。將猴頭菇洗凈去蒂,發脹後擠干水,切片待用。將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內,文火慢燉。此湯水具有補氣、健脾、養胃的作用。黃芪党參內金粥生黃芪15克,党參20克,薏米、赤小豆各10克,雞內金粉10克,陳皮5克,糯米80克。將生黃芪、党參加水煮20分鐘,取汁,加入薏米、赤小豆、糯米煮成粥,加入雞內金粉即可。具有消食和胃的作用。神曲陳皮粥神曲15克,陳皮10克,大米50克。將神曲、陳皮研為細末,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每日1次,連續吃3-5天。可健脾胃、助消化,適用於消化不良,食積難消。党參薏仁蓮子山藥粥党參30克,薏苡仁30克,蓮子30克,山藥60克,大米50克。以上材料同煮成粥,具有補肺、健脾、養胃的功效,適用於陰虛內熱、大便瀉泄、食慾減退等病症。圖/王敏陳輝、王海芳(版權歸"金羊網-羊城晚報"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或致電020-87133589。)一鍵分享
推薦閱讀:
※胃部不適出現胃寒吃這些好
※胃寒胃痛胃痛的治療方法
※天冷胃寒 胡椒為暖胃佳品
※口腔異味,胃寒還是胃熱?
※10個胃病9個寒,「暖胃秘訣」快轉給那些怕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