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經濟改革重點
面對經濟增長放緩,中國正努力實施各項新政策。最近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服務行業試點營業稅改增值稅、小微企業減稅、溫州金融改革試點、大幅增加QFII投資額度以及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區間。
在5月初閉幕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中國政府重申將提高國企分紅水平,推動金融領域和宏觀政策改革以促進可持續的、更平衡的增長,並宣布了向外國投資者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的舉措。
中國要實現中長期可持續發展,下一步最重要的經濟改革是什麼?我們可能會看到哪些進展?
未來數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持續乏力。歐美日三大經濟體都在或必須要經歷痛苦的去槓桿化和結構調整,而新興市場除中國體量較小、內需不足,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拉動極其有限。
未來五年至十年要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國需要調整經濟增長模式以減輕對投資的過分依賴;提高居民收入,應對來自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挑戰;縮小城鄉收入和服務方面的巨大差距,並防止出現進一步的環境惡化以及自然資源的枯竭。
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政府不得不重新思考並調整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簡單地控制和分配資源、直接參与生產的方式在過去取得了高增長的成績,在未來其效果將逐漸減弱。
最重要的經濟改革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釐清價格體系,減少並消除要素價格扭曲(包括能源和其他資源價格、土地以及資本價格)。
改革公共財政,改革稅收體系以促進中小企業和居民收入增長、抑制污染和資源浪費、完善收入分配;重新調整各級政府的收入與支出職責,使地方政府的角色從直接控制和分配生產性資源轉向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平競爭的平台,以及確保財政的可持續性;加強社會保障以降低居民儲蓄率,刺激消費。
國有企業改革,擴大並提高國有企業分紅比例,同時減少對國企社會服務的隨機要求;進一步分離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
金融領域改革,加強金融機構公司治理並硬化預算約束;推進利率市場化;發展能更好地服務於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深化資本市場,引入更多競爭;增加市場化工具在貨幣政策管理中的使用(包括增強匯率彈性)。
大多數結構性改革,都會涉及到利益在不同部門的調整和再分配,很難讓所有部門都滿意,改革的推進一定會有很多阻力。在重大改革上,政府往往採取漸進式的方法,以控制風險和改革的成本。因此,上述改革的實質性推進,可能較難在短期內實現,而是未來三五年、在「十二五」規劃期內才有可能取得重大進展。
不過,有一部分結構性問題和改革措施已經得到廣泛認可,應該可以較快推進。這包括對能源和公用事業價格的逐步調整、減稅並且放寬准入以推動中小企業發展、擴大養老和醫療保險覆蓋範圍、進一步推進匯率體制改革等。事實上,近幾個月以來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進展,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往正確的方向邁進,儘管還不能算作重大突破。
今年我們應會看到更多類似的舉措:電力與公用事業價格的小幅調整、資源稅改革、擴大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範圍、境外直投試點等。金融領域改革如利率市場化以及進一步開放資本賬戶等一直是市場十分關注的話題。這些改革十分重要,並且應成為整體改革方案的一個組成部分。
如果沒有其他基本面的改革——尤其是其他要素價格改革、國企改革、財稅改革,這些金融領域的改革本身是難以成功的。更重要的是,包括歐美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經驗教訓表明,在財政、企業和其他結構性改革滯後的情況下,金融自由化和資本市場過早放開往往會引發信貸泡沫和金融危機。
一方面利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開放可能需要審慎而進,另一方面是必須加快其他結構改革的步伐——這些改革不會因為金融領域的改革而變得更加容易,而且是中國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繞不過的坎。
作者為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