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浙江遂昌金礦唐代金窟之謎

遂昌金礦唐代金窟之謎

遂昌地處浙江西南部,歷史悠久。上世紀60年代,隨著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全國上下形成了找礦探礦運動。一群年輕的地礦工作人員在甌江水系的河沙中發現了礦渣和黃金細粒,認定甌江上游群山中有金礦岩層。他們沿江上溯,在今日的遂昌金礦地區探得金礦岩層,掀開了古老寶藏的神秘面紗。2005年,經國土資源部批准,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被列為全國礦山公園示範性項目開工建設。2008年初遂昌金礦組織力量對古礦硐群進行積水排放和集中清理,一個氣勢恢弘的巨大石窟浮出水面。遂昌金礦組織工程技術人員腰捆繩索,頭頂礦燈,從已乾涸的神秘水坑的洞口,懸吊而下,進行了第一次勘探之旅。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組織有關專家對這神秘硐窟進行了現場取樣化驗,考古發掘和考察論證,初步的認定為唐代乃至更早的古代金礦採礦遺址。不經意間,遂昌金礦地區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古代地下金礦遺址橫空而來,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不解謎團。浙西南地區自春秋起就是重要的礦冶產地。《越絕書》記載當時越國的冶煉與鑄造技術已相當先進。對近年出土的鑄劍的研究發現,當時古人已掌握了複合冶金技術和複雜的表面處理工藝。遂昌金礦區域唐代金礦遺址的發現,再一次驗證古籍的記載。唐代金窟之謎的破解在科學探索和歷史研究上是否會改寫我國古代黃金的礦冶史呢?

金礦地區古名麒麟頭,在麒麟頭後的山頂上,有些不知名的小水坑,坑口不大,約為20—30平方米,深不見底。有好事者曾用長絲線吊上石頭往下沉,線盡而不見底,人們稱之為無底洞。在這古老神秘的小水坑東20餘米處,我們找到當時找礦的巷道,巷道深入山體20多米,寬僅50厘米。當古人在深層岩層中探得金礦礦脈時,便從小水坑處開挖,深入岩層取礦。但問題是:遂昌金礦礦脈生於石英岩,呈微細粒狀與多金屬硫化物共生,黃金含量僅為百萬分之幾,肉眼根本無法識別。現代人們找礦採用鑽岩機深入地下,分層取樣,往往經過複雜的化學實驗來驗明地下礦石的品種與含量。在科技落後的年代,古人是如何的認識到這崇山峻岭之中深入地下的岩層中會有黃金礦脈?明代《菽園雜記》記載:「於頑石中隱現礦脈,微如毫髮,有識礦者得之,鑿取烹試。」說明古代人類已積累了豐富的找礦經驗,有先進的識別與試驗方法。那麼古人是如何找礦的?又是如何化驗的呢?

金礦石比花崗岩更為堅硬,即使是現代,用先進的機械開鑿、炸藥爆破、機器切割,那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唐代金窟從入口開始,向下深入地下200多米,東西最寬寬度達150米,,體積達10多萬立方米。這個氣勢恢弘的古礦區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開鑿堅硬的山體而深入地下岩層的呢?現場遺存的這些呈橢圓形的光滑凹坑,就是當時採用燒爆法開礦遺迹,叫燒爆坑。運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人們採取火燒水澆的辦法使外層礦石不斷剝離。據史料記載,隋代都江堰的開挖就是採用燒爆法,但一直沒有找到實證。唐代金窟燒爆坑的發現,說明唐代燒爆法開鑿岩石已廣泛使用。但問題是,入口處的探礦巷道,僅能容一人之身,古人沒有現代這樣堅硬的工具,現場沒有燒爆痕迹,且牆面光滑平整,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呢?那已是何等的工作量與勞動強度,更何況十多萬立方米的空區?現場遺留的燒爆坑規則平滑,深入岩層深度達40餘厘米,我們曾多次模擬燒爆法採礦,卻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類似的效果。

在唐代金窟,我們可以看到呈55度左右的岩層節理與礦脈走向,還有縱橫交錯的巷道,有的高大寬廣,十分壯觀,有的則僅能容一個人側身通過。這些巷道,都是古人根據實際需要而開鑿的,寬的巷道順著礦脈岩層走,是古人採礦遺迹。窄巷穿過岩層,是探礦巷道,通向另一個礦脈,古人稱之為「蝦蟆跳」。這裡留有許多不規則礦柱,多為非金礦體或低品位礦體。初步估算唐代金窟採掘量為黃金30萬倆白銀300萬倆。問題是,古人是如何在地下複雜條件下識別金礦的品位和含量,採掘富礦而棄采貧礦?當一條金礦礦脈采竭時又如何探知相鄰的另外一條礦脈?他們已掌握了何等先進的探礦採礦技術!

幸福只需要一點點,否則,就象手握滿滿一把沙子,愈想拽緊它,它愈在指縫間滑落。彷彿生命的可貴,現代選礦,通過複雜工藝把所採礦石中低品質或非金銀礦礦石挑選出來。我們在唐代金窟外的灌木叢中發現大量的碎石堆,這些石塊就是古代礦工進行選礦時,丟棄低品質和非金銀礦礦石的遺迹。金礦石與非金礦石的品相併無多大差異,肉眼無法辨別。現在的問題是現代工業的複雜工藝,古人在嶺崖峻絕,人跡罕至的野外山上是如何進行精確選礦的呢?現代黃金生產通過磨礦、浮選、浸出、洗滌、置換、酸洗、熔煉、電解、澆鑄等複雜的工藝,冶煉黃金成品。然而古代缺乏現代的工藝、設備、技術和生產條件,古人是用什麼方法從礦石中冶煉黃金、怎樣在冶煉過程中分離黃金白銀呢?宋史地理志記載,北宋元豐年間,遂昌永豐銀場是全國最大的白銀產場之一。我們在金礦區域也發現了古代廢棄的冶煉場遺迹。該地已該造為農田,但冶煉場痕迹依存,大量的冶煉後的礦渣爐渣依存。不需要吃什麼山珍海味,只需要合理的營養飲食。

明代古籍中記載有選礦與冶煉的方法,分碎礦、選礦、制團燒結、鉛還原捕收、灰吹法分銀等工藝步驟,其中的燒結工藝,現代冶金工業直到1911年才開始運用。燒爆法、灰吹法這些曾經領先於世界的中國古代礦業技術在遂昌金礦區域的唐代金窟得到了有力的佐證。但問題是,現代複雜的黃金冶煉工藝,古人如何能夠通過簡易的土辦法就能提煉出高純度的黃金?這對我們今天的黃金生產有何借鑒的意義?礦洞內有保留完好的探礦巷道,地處礦體中部。 專家們對古礦洞中上部古巷道堆積層進行碳14測年採樣,經國家地震局實驗室測定,其年代為公元658年—892年。礦硐現場遺留的唐、宋、元、明朝代的器物如碎陶片、青瓷碗、水車殘骸等,證明該金礦在唐代已開採。但問題是,取自礦硐中部的檢測樣品為唐代初期,這是否可以說明開採年代為唐代初期或者更早時期?當時我國古人已掌握了如此先進的找礦、探礦、選礦及冶煉技術。那麼,該金窟的開採年代最早是什麼年代呢?

史料記載,明代萬曆年間,神宗皇帝發動了一次全國性的採礦運動。在朝廷的高壓政策下,受到太監礦吏的逼迫,時任遂昌知縣的湯顯祖組織了浙江遂昌金礦開採活動,其所選開採礦脈即唐、宋、元等朝代金礦采場的同一礦脈。他曾寫下大量與金礦開採有關的詩文,其中《感事》一詩寫道:「中涓鑿空山河盡,聖主求金日夜勞,賴是年來稀駿骨,黃金應與築台高。」 湯公竭力反對開礦,為救民於水火,最後不惜以辭官相抗爭。據記載,湯顯祖離任後不久,就發生百人大礦難(現已開放明代礦難遺址),礦硐便「奉旨報罷。」那麼興旺千餘年的遂昌金礦是否就此停采?湯顯祖是古代浙江遂昌金銀礦的最後一位組織開採者嗎?浙江遂昌大規模唐代金窟的不解之謎,及其在科學和歷史研究中的價值,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考察認證。


推薦閱讀:

求舟山東極島的攻略?
為什麼很多人會將浙江的浙讀成陽平音?
紮緊籬笆 把牢關卡     浙江日報
你怎麼看待:15歲少年三輪撞寶馬拒賠:你那麼有錢也不差錢,為啥要我賠?
立遺囑 大有學問 聽浙江遺囑庫負責人葉世娟一席談

TAG:浙江 | 金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