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心與文化

  《中國的人心與文化》

  一個心理學家的文化野心

  中國有個朱建軍,這個人還有個名字叫朱一得,在他的擁躉們那裡,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就呼之為"朱洛依德"--乍過耳,這名字有點熟啊?沒錯!就是那個在全世界人文學科里有著像愛因斯坦一樣深遠影響的心理學家弗洛依德。"朱洛依德",就是中國"朱氏弗洛依德"的簡稱。

  百度一下"朱建軍、心理學家",近萬條信息都是介紹朱教授的意象對話心理療法、以電視嘉賓身份作的點評,以及有人問哪裡能買到朱教授的書、怎樣可以得到朱教授的親自治療等等。如果再細心一點還能發現,很多很多的心理諮詢公司,都把"朱建軍"列入自己的專家團隊名單,這個名字似乎成了一種品質保證,和用以招徠生意的手段。

  作為卓有成績的心理學家,得到萬口一致的讚譽,那也只是說明他在專業領域裡確實優秀。但我們這位"朱洛依德",還有一個格外惹人矚目的特點,就是喜歡跨界作戰:身為心理學家,卻偏偏喜歡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領域發言;既想醫人,給人治療心理疾病,還要醫國,給中國文化看病。比如他把中國文化視作一個人,從遠初到現代的中國歷史,就是這個人的成長曆程;然而這個人很早的時候就心理上嚴重有病,這病到現在還沒痊癒,有些癥狀甚至還變本加厲了。一個簡單例子,比如從前的法家精神,到了今天就化成了成功學理念:"不擇手段,一定要成功",並衍生出讓人每天一大早起來高喊口號"我一定行"式的變態。"法家是支興奮劑,效果顯著,但傷身",仔細想想,這話還真是有道理到了骨頭裡了!

  也許正是這種"跨界作戰",成就了這位心理學家的與眾不同,也成就這本書的非凡的獨特價值。在朱教授的心理意象分析中,中國傳統文化被以一種別開生面的方式解剖開來,"心理學家看文化,首先看的是人心"。這本《中國的人心與文化》,正是朱教授以心理學的眼光來解讀傳統文化、以人心利弊來檢閱傳統文化的收穫之作,書中提出了很多新穎乃至有些"匪夷所思"的發現,這些發現,也許權威性還不夠,但論啟發性,卻絕對是獨一無二、無人可及的。作者從諸如孟姜女哭長城、牛魔王和鐵扇公主這樣的神話傳說入手,從諸如柳下惠坐懷不亂、六月飛雪竇娥冤這樣的經典故事入手,從電影《天下無賊》《太極張三丰》《墨攻》等入手,對不同程度地參與塑造中國人集體性格、影響社會人心的儒法道釋等思想學說,深入地作了清理與甄別,是毒、是葯,看看就知道。

  前面說過,法家這劑葯,少用為妙;而對中國普通百姓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儒家,也並非盡善盡美,"仁愛"是個好東西,但由"仁愛"生出來的惡果也累累:貪贓枉法為仁愛,無私奉獻給當權者吃人肉也是因為仁愛;根據儒家的天譴說,國中有冤屈就會天降災禍,然而就算是天天山崩月月飛雪,人間冤屈還是沒完沒了,更況且任何天災,到頭來受傷的還是老百姓;理學家強調"從一而終",其實不僅是對中國女性的壓迫,同樣也是閹割中國男性的軟刀子,"好女不嫁二夫"的背後是"忠臣不事二主",女人守貞的背後是要求男人忠君……至於另外那些所謂"匪夷所思的發現",其實也是匪夷所思地有道理,就請諸君自己看書了。

  對於這樣一位有著卓越成績的心理學家的文化野心,我們也許可以大膽戲謔一句:這個人有點像《西遊記》中擅闖天庭的"美猴王"。"美猴王"代表的是大鬧天宮時代的孫悟空,正因為還沒有被套上(學術的)金箍,所以有著最張揚的生氣和活力,會不時做出些令讀者激動和嚮往的成績來。而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呼喚的。

  老古董店裡的清理

  幾年前寫過一本書,本來的書名叫做《被閹割的龍:中國文化的心理分析與救贖》,後來被改為《心靈的年輪:中國文化的心理分析與救贖》。並非我現在要趁機做廣告,而是這本書 和那本書有很大的關係。

  那本書的重點,在分析中國人性格的缺點,分析中國文化的缺點,因為我自己是個心理諮詢與治療者,所以用的方法是心理分析。如果把整體的中國文化看作是一個人,那本書說的是 ,在先秦,雖然有種種問題,但是總體上這個人還是心理健康的;而從秦朝開始,這個人 就有了心理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病還越來越重。正是這個心理疾病導致了魯迅先生所說 的中國民族的劣根性。

  有病就得治。如果一個醫生只管診病不管治,他只對病人說你得了什麼什麼重病,但是不說怎麼治療,那這醫生不是被患者家屬打死,也該活活餓死。——我也是個心理醫生,所以知 道這個厲害,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我決定再寫這本書。這本書更重要,因為它能保住我自 己的命,也是治療中國人劣根性的第一步。

  在分析中國文化病以及中國民族性中的劣根性時,也許會給人造成一個印象:彷彿我們很消極、悲觀,或者是我們長了一張烏鴉嘴,只知道說壞話。——但是這是必然的,如果你家請 來一個醫生為孩子診病,醫生不說孩子的消極面,只說好的:這孩子真漂亮、真聰明、真懂 事、真可愛……就是不提孩子的病,那這個醫生就是失職。但不如此,也並不意味著醫生只 看到了孩子的病,而沒有看到孩子的優點。

  中國文化雖然有病,也有優點,而且不僅僅是有優點而已,中國文化中蘊含著非常偉大的內容。如果能真正發揚中國文化中最偉大的東西,則何止是可以治癒中國民族性之病,更可以 對全人類有所貢獻。治療中國民族性之病,我們所需要的第一步,也是看到中國文化的潛質 ,看到中國文化的資源,就像看到有病的孩子自身的免疫力的作用一樣。看到這些,我們才 能夠有信心去治病,並且,知道文化中有哪些資源可用。

  中國文化,如同一個老古董店,裡面雜物繁多,有真正價值連城的古玉、青銅器、瓷器和書畫,也有更多得多的大量的贗品和骯髒的垃圾。擺在門面上光鮮奪目的,未必是(而且常常 都不是)最有價值的寶物,往往只是仿品或者贗品;堆在牆角的那些蒙著厚厚灰塵的東西中 ,倒說不定有千金難買的珍品。——當然,也不一定,多數堆在牆角的東西也還是垃圾,或 者不值錢的破爛舊貨。

  收拾整理,仔細鑒別,從雜物堆中選出最珍貴的寶物,分辨並棄掉那些贗品,掃除無用而且骯髒的垃圾,這樣的工作是不容易的。這不僅需要我們肯花時間,更需要我們有眼力。如果 嫌這個工作麻煩,打算把所有的東西一掃而光,收拾出一個空房間去裝洋貨(就像全盤西化 派希望的那樣,也像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時所做的那樣),也是行不通的。因為你可以 掃除、砸爛外在的器物,就像文化大革命時砸古董瓷器、碑刻一樣,但是你沒有辦法掃除、 砸爛人們內心中的那些「古董」。心是無法掃除成一張白紙的,我們不可能先把一個成年人 的思想清零,把他的心變成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的心,然後重新教育他正確思想。因此,我們 也不可能全盤西化。

  更何況,這個古董店中還有珍寶,而這珍寶價值連城,如果拋棄了自家寶物,收拾房間裝洋貨,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因此,我們還是應該細心整理並鑒別,找到這個古董店中的寶物,在明明白白之後,甘心情願地拋棄那些贗品和骯髒的垃圾,從而使我們的古董店更好。

  《紅樓夢》中,賈寶玉病狂,醫生束手無策時,和尚道士前來相救,告訴說你們家自有寶物可以治療此病。現在,中國文化病了,民族性病了,病出了阿Q精神等等癥狀,我們要治 療的第一步,也就是清理我們的家,找到哪些是我們自家的寶物,分辨出哪些是帶菌的垃圾 ,下一步治療中國文化病和民族劣根性,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本書就是這樣一個工作,嘗試清理中國文化。當然,這個工作有很多人在做,而且有很多博學多識、學術功底極為深厚的人在做。按說似乎不需要我來插一把手,更由於知識範圍的局 限性,我也知道我很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貽笑於方家。但我還是自信我做的工作並非無用 ,因為,從心理學家的視角看,也許我們會有一些其他領域學者看不到的新鮮發現,而且, 我們也比較能判斷出哪些東西更有利於心理健康,能判斷出哪些是文化之毒,哪些是葯,哪 些是毒也是葯。心理學家看文化,首先看的是人心,心理學家評價文化,首先也是評價它對 人心的利弊。這樣一種視角,對我們的目標也許是更有價值的。

  本書中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也有一些觀點是大家公認的,或者是別人已經發現的。我不會強求自己一定要觀點新穎語出驚人,即使有些是老生常談我也不會避而不談,因為我的目標不 在創新,而在「治療民族劣根性」,在為治療而清理文化遺產而已。

  依舊是忙於種種事物,依舊是匆忙趕出此書,錯漏之處、文字粗陋之處,預先請求各位讀者諒解。

  青出於藍而殺死藍:賊老師的兩難處境

  一

  看電影,《天下無賊》,感慨起當賊老師的格外不容易!

  那是看到一個情節,賊頭教自己的女徒弟:人都是為自己的,不要輕易信任別人。而他那頗 有悟性的女徒弟即學即用,馬上把師父銬起來交給了警察,從而保全了她自己。

  賊頭忘了,按照他的理論,他自己和女徒弟也是人,他們也都是自私而不可以信任的。徒弟 的做法並不錯,她當然要保護自己,她怎麼可能相信她的師父能為她著想呢。因此,這裡出 現了一個邏輯錯誤:在師父把自私、不信任的秘訣傳授給弟子的時候,實際上是有一點信任 這個弟子了,而且這個行為也多少有些不自私的意味。

  如果堅守自己的理論,這個師父就應該即使對自己的徒弟也不說實話,相反要對她說,徒弟 最重要的是忠於師父,這是一種神聖的使命,是最偉大的精神等等。告訴她不應該信任其他 所有人,但是只有一個人是絕對可以信任的,那就是師父自己。當然,前提是他的女徒弟智 力並非十分高。否則,他的下場還會是被自己的學生所出賣。

  賊老師面臨的這個邏輯衝突,我們可以叫做「賊老師的兩難」。

  相反,仁愛的人當老師就可以避免這樣的邏輯衝突,他可以把自己的所有觀點傾囊相授,告 訴徒弟自己認為人性的本質是善的,人可以信任別人而更重要的是愛別人,而其結果是徒弟 會愛別人,包括愛自己的老師。仁愛的人做老師,不需要說假話以自保。

  二

  韓非教帝王們法家的思想,就遇到了類似賊當老師的麻煩,那就是,如果他準確完整地表達 他的思想,那他的學生就會用他教的法術來對付老師。如果他不準確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作為老師他又是失敗了。其原因,就是韓非的思想是教帝王在不信任別人的前提下進行統 治的法術。因此,越是好的學生,越會連他這個老師一起不信任,越是會威脅到這個老師自 己的安全。

  韓非是韓國的貴族,關於他的個人生活,歷史上並無詳盡記載,所以我也不能分析他童年的 經驗,不能明確地推論他的性格。但是正如其他法家人物一樣,他也有他自卑的可能理由。 就個人而言,一個理由是,他口吃,不善於言談。當時正是遊說之風最盛行的時代,一個口 吃的人 ,在那個時代人生髮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個美國國會的議員如果口吃 會怎麼樣,在國會辯論的時候,別人侃侃而談,而他只能結結巴巴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另外 一個自卑的理由是,他的國家當時比較弱,受到了外國勢力的威脅。而韓非上書給韓 王提出的種種改革建議,也沒有被韓王所採納。因此,他頗有懷才不遇的痛苦。

  自卑需要補償,韓非採用的補償方法就是著書。他寫出了《孤憤》、《說難》、《五蠹》、 《內外儲》、《說林》等大量文章,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家理論。這些理論的前提當然是 :人性是自私和惡的,而非仁義道德。這卻也不僅僅是韓非個人的原因,而是因為當時的社 會道德墮落,的確人性的自私和惡顯示得更多。

  秦王嬴政讀到了韓非的文章,非常讚賞,但是以為韓非已經作古了,感嘆說,「如果我能夠 見到這個人一次,那真是沒有白活」。口吻之熱切簡直如同今天追星的那些「粉絲」。而手 下人告訴他,韓非並非古人,而是現在還好好地活在韓國呢。嬴政居然發兵攻韓,想要奪來 這個韓非。由此可見嬴政到底是事業心強,發兵打仗只是為了一個人才,而不是為了爭奪土 地、財富和美女。也可以想見,嬴政讀韓非的書的時候,一定是感到「深得我心」。

  韓王為了避免戰爭,把韓非送給了秦國。

  韓非到秦國給嬴政當老師,講解自己的法家學說,他的學問自然是使嬴政大加讚賞了。但是 ,他的成功引起了他的學弟、秦國丞相李斯的嫉妒。李斯是韓非的同門師弟,但是水平比韓 非要差一點。他發現韓非有可能篡奪自己的地位,按照法家所尊尚的保護自己權勢的原則, 決定消滅掉韓非,於是李斯在嬴政那裡說韓非的壞話,使得嬴政對韓非產生了疑心,就把韓 非投入獄中。不久,韓非就在獄中被李斯派人毒死了。

  三

  如果我們把這個事件只當作李斯嫉妒的結果,那是不全面的。應該說,這個結果的產生是韓 非所面臨的「賊老師的兩難」的一個必然結果。如果韓非不按照他的理論來教學生,或者有 所保留,那麼,那個智力超常的嬴政同學根本就會看不上這個老師,或者看穿了他故意不說 實話,而更懷疑這個老師,更不信任這個老師。

  如果韓非完全按照他的理論去教嬴政,那他就要告訴嬴政:國王不要信任任何一個臣子,因 為這些臣子都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來,如果損害你國王的利益對大臣有利,則任何一個大 臣都可能危害國王。「上下一日百戰」,也就是說,國王和大臣之間的利害衝突是每天上百 次地出現的。他就要告訴嬴政如何對付這個臣子,而在覺得某些大臣太難對付,是一個威脅 時,按照韓非的理論,殺死這個大臣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這樣,實際上韓非忽略了一點:他自己就是一個最讓嬴政感到威脅的人物。因為,嬴政知道 韓非關心的是韓非自己的利害,嬴政還看到了韓非的實力,韓非是一個如此懂得法、術、勢 的使 用的天才,除了缺少他嬴政所具備的「勢」之外,樣樣不比他差,只比他嬴政強。所以按照 韓非教導的邏輯,嬴政應該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殺掉韓非。

  所以說,韓非之死,不要以為僅僅是因為李斯的讒言;要知道嬴政不是一個蠢人,不會因為 一點讒言,就殺死自己如此推崇的、如此嚮往的、又花了那麼大的力氣才得到的一個人才。 實際上,李斯的讒言只是一個嬴政剛好需要的借口。按照嬴政的思路,韓非就是一隻教老虎 本事的貓,既然他不小心連上樹都教給老虎了,老虎自然就要先吃了這個老師。吃了老師, 也符合老師的教導,可以說是交給老師的一個好答卷,也是對老師教學有方的一個獎賞。

  四

  法家的代表人物,大多都沒有好下場。韓非被毒死在獄中,商鞅也按照他自己定的法律被五 馬分屍。這似乎是偶然,實際卻都是「賊老師的兩難」所帶來的後果。後代學聰明的那些人 ,往往避免說韓非這樣的實話,甚至不敢承認自己是法家人物,外表上把自己偽裝成仁義道 德的儒家。但是,他們畢竟騙不了高手,政治高手依然知道他們的真相,所以他們還是擺脫 不了這個下場。

  要想避免這個下場,除非不教人做賊。

  法與道:《太極張三丰》中的文化衝突

  一

  《太極張三丰》是個老電影了,那時的李連杰頭上還沒有長出白髮。作為武打片,這個片子 中最吸引人的應該是那些精彩的打鬥場面。但是,我們這些有心理分析職業病的心理學家, 更關注的是個中的人性,而我這個對文化心理分析情有獨鐘的心理學家,則更關注的是文化 心理。在我看來,這個電影反映的是道家和法家的文化與心理,而且反映得非常準確,幾乎 可以看作是道家和法家的文化思想鬥爭史的形象化教材。

  故事梗概是這樣:天寶和君寶是少林寺中兩個從小很要好的夥伴,他們的師父雖然為人很好 ,但是在寺廟中的地位不高。因此,他們有時會受到其他和尚的欺負。一次比武,武功高強 的天寶打傷了其他和尚,甚至打敗了長輩的大師,只好和君寶一起逃離少林寺,在外賣藝為 生。一次遇到橫行霸道的官軍,天寶為了出人頭地,巴結一個軍官並投了軍。君寶則和反腐 敗政府的義士結交。後來,天寶為了陞官,欺騙君寶說可以協助他們,把君寶以及其他義士 包圍劫殺,只有君寶和另外兩人逃出。君寶自恨誤害兄弟,一度發瘋,後來終於恢復理智並 領悟到了武功之至理,從此改名為張三丰,他發展出太極拳,打敗並最後殺死了天寶。

  二

  在這個案例中,天寶的思想和作為,幾乎可以說是最典型的法家。

  法家的核心精神,重實效而輕道德,把成功當作唯一的目標,可以說是不惜一切去追求成功 。在手段上,靠的無非是獎勵和懲罰這兩種基本方法。不僅如此,法家在影響成功與否的因 素上,所重視的是法、術、勢三者,也就是獎懲之法、欺詐之權術、以及地位權勢。法家對 天道和仁愛都不尊重,也不信任,認為人可以戰勝天道,仁愛則虛幻而不可信。在人性的善 惡上,法家寧願相信人性之惡。不過,法家強調人的意志力量,自信只要發揮出堅定的力量 ,就必定可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成功。當然,法家陣營中各個不同思想家的態度並非完全相 同,而法家思想的實踐者也更是各有特點,但是總體上看,上述的總結大致不會錯。

  對法家文化進行心理分析,首先要分析法家的動機或驅動力。我們看到法家對成功有一種狂 熱的追求。這種狂熱程度是所有其他各家所不能比擬的,只有縱橫家和兵家或許能差強彷彿 ,而和道家的恬淡虛無恰恰成為對比。電影中的天寶一直有強烈的動機,要出人頭地,而君 寶則寧願過自由自在的日子,正是反映了法家和道家對成功的不同態度。現實世界中,我們 看到法家人物從韓非、李斯到秦始皇嬴政,都有極為強烈的成功動機,遠超其他人物甚至其 他也想富國強兵的國王。

  從心理分析學來看,法家的成功動機之所以極為強烈,往往是一種「自卑感」的產物。韓非 也許是因為口吃,李斯也許性格懦弱,而嬴政則或許是私生子,並且兒童期確定無疑地受到 了很多的輕視和欺負。《太極張三丰》中的天寶,也是從小被人欺負,所以,也是有許多的 自卑感。在自卑感影響下,人可能有不同的反應,其中一種最常見的反應就是「補償」。— —試圖通過使自己變強大來克服潛在的自卑感。天寶也是如此,他對自己的武功和其他能力 都很自信,但是從小卻處於低位,經常受到欺負,因此在地位方面是十分自卑的。另外他的 心中,除了要克服自卑感之外,可能還有發泄憤怒並報復別人的欺負這一層目標。因此,在 離開少林寺後,他的全部人生目標,就成了出人頭地,而且這個願望像烈火一樣燃燒著他, 驅動著他奮力前行。

  三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天寶會奉承諂媚有權勢者。在別人看來這個行為是不道德的,至少是不 高貴的,而在天寶看來,道德是不重要的,遵守道德是愚民的行為;高貴與否是地位金錢權 勢等決定的,如果將來有一天自己能爬上高位,別人自然會奉承諂媚自己,所以現在自己對 別人的奉承可以當作一種投資。這些行為,說到底只是所謂的「術」而已。而這個「術」使 用的目標,也就是借對方的「勢」,讓自己能有更多的權勢。

  當然,在奉承和諂媚有權勢者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深處也不舒服,甚至可能更加倍的不舒服 ,要知道這會刺激他們的自卑感啊。但是,他們強有力的意志可以壓制住這種感受,認為在 不得不這樣做的時候,一時的屈辱可以帶來將來的尊貴。但是,被壓抑的感受不會消失,所 以一旦他們身居高位,必定會設法報復那些過去接受了自己諂媚的人,即使那些人曾經幫助 過自己。——那些人只是他的工具,他對他們沒有愛,只有恨。天寶後來殺掉了那個招他從 軍的軍官,也殺掉了提拔他的太監。殺那個軍官,是因為軍官不服從他的命令,他要嚴肅軍 紀,這固然是理由,但主要是公報私仇。而太監被張三丰也就是君寶挾持為人質,君寶的目 的是讓天寶有所顧忌,但是他沒有想到,天寶很簡單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把太監殺了。從 心理分析看,這固然是形勢所迫,但是也同樣是因為天寶討厭那些過去的上司,因為他們是 他過去屈辱的見證人。

  四

  為了陞官,天寶訓練士兵的時候,極為嚴酷。另外,他還誘殺自己好朋友的夥伴甚至試圖殺 死朋友。這也是法家精神的體現,誘殺是術,目標是成功,手段用什麼都不是很要緊。

  電影中最震撼的一個情節是,有個女孩子本來對天寶很有好感,而天寶也很受她吸引。這個 女孩子屬於義士們之中的一個,戰敗被天寶俘獲。天寶把她帶入營帳,本想說服她從了自己 。但是不巧上級太監來了,對天寶的行為表示不滿。天寶知道,太監的不滿有兩個,一是他 收留了一個「反賊」,另一個是太監嫉妒他可以享用女人,於是他為了討好上司,便立即手 刃了自己喜歡的女孩。

  由此可看出,天寶心中已沒有真正的對任何人的愛,對那個女孩至多是喜歡和性的吸引而已 。但是即使如此,作為一個從寺廟裡出來不久、性慾極為強烈的人,可以殺死吸引自己的女 性,他的自我剋制能力也可以說是超常的強了。法家人物,能夠忍人所不能忍,他們的可怕 也正在這裡,必要時,他們也能夠做出對別人極為殘忍的事情。

  天寶還說過一句十分「法家」的話,那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這種話是法家堅定的意志 的來源。但心理分析學卻很懷疑這種自信,因為自卑補償者往往都表現得非常自信,但這種 自信並不健康。——他們只有靠超人的自信,才能讓自己感到有生存的機會。也就是說,自 信只是由於他們不相信別人而產生的補償。

  五

  電影里君寶的行為,則很類似道家的精神。他們更重視生命,而不會為了獲得更多的權勢而 扭曲自己。他們看似較弱,卻能用智慧和領悟,得到四兩撥千斤的能力,並戰勝看似強大的 敵手。君寶心存仁慈,但在發現不得不去做的時候,也能奮勇鋤奸。——當然,在格殺昔日 的朋友時,看得出他還是有些不忍。這也是道家的態度,有愛心而又能超越狹隘的私人愛憎 。

  法家人物在政治技術上多有發明,在各種實際能力上也有超人之處,但是從心理健康的角度 看,他們卻往往是心理最不健康的人。不幸的是因秦始皇的專製成功,法家的影響一直延續 於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社會。我們今天要文化復興,必須做的一個事情,就是在精神領域掃 清秦始皇的遺毒,我們的民族才能有希望。

  只要天寶不死,必定大難不已。

  在巔峰時崩潰:法家式人物和事業的宿命

  一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齔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 。雖有義台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 之以羈縶,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 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策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 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 ?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莊子?馬 蹄》)

  人的自然本性並非不能改造,而且人要融合於社會中,也不得不對自然本性有所克制、調整 、約束和改造。精神分析心理學指出,對於人來說,雖然按照自己本性生活,當時是最快樂 的,但是卻往往會和社會衝突,使自己和別人以後更不快樂。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自我控制 ,以和外在的現實要求相協調,從而使自己能夠獲得更長遠的快樂。最簡單的例子是,路遇 美女,對一個正值盛年的男子來說,當下最快樂的事情是馬上和她行雲布雨。但是,聰明的 人卻不會這樣做,因為,也許對方會告你強姦,也許對方的家人會暴打你,也許她有艾滋病 ,我們先克制自己的慾望,才會使自己將來得到最大滿足。

  更善於自我控制的人,往往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現實的需求,也就更容易獲得社會上的成 功,將來獲得更大的回報。有過這樣的心理學實驗,讓一些孩子分別獨自待在屋子裡,和糖 果在一起,並告訴他,如果你能夠堅持20分鐘不吃這些糖果,過後你能得到更多的糖果。實 驗發現,那些能堅持20分鐘的人,和堅持不住的人相比,長大後的社會成就也更大。

  二

  然而精神分析心理學也強調,如果自我控制過度,這個人的內在心理健康會受到毀滅性打擊 。弗洛伊德說過這樣一個笑話,說某村莊的人訓練馬少吃草多做事,經過他們的訓練,馬果 然習慣於吃得越來越少。最後,他們的訓練達到了最後的成功,馬學會了不吃草而能幹活。 正當大家高興地為此慶祝時,意外發生了,這匹馬猝死了。

  歷史上的經驗表明,法家人物和法家事業,往往都有一個規律,那就是先會獲得巨大的成功 ,後來卻會突然一敗塗地。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情況,原因就是他們太善於馴馬了。

  在他們自己的人生中,他們壓抑自己所有不利於成功甚至只是和成功無關的心理內容,把所 有的力量集中起來,一切為了成功。他們可以放棄娛樂,可以放棄戀愛,可以放棄享受,可 以放棄休息,可以放棄親密。他們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地追求成功。功到自然成,所以他們 自然更容易實現目標。

  但是,心理學的研究得出,所有被壓抑的心理內容都不會就此消失,而是會潛藏在潛意識中 ,等待以後再出現。在他們實現了個人的目標後,其內心中那些被壓抑的心理內容就會出現 ,並對他們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往往會使過去的成功毀於一旦。

  法家所從事的事業也是一樣,那是把整個團體的力量集中於一個目標,壓抑所有不利於成功 甚至只是與之無關的事情,從而使一個目標容易實現。而這樣做的後果是一種極為不均衡的 發展,種種內在矛盾必將越積越多,直到最後發生大爆發而不可收拾。

  三

  曾經看過一個報道,說一家人為了讓孩子能考上好大學,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精心安排了 一個詳盡的學習計劃,並訓練孩子嚴格按照這個計劃學習。在這個學習計劃中,每天的時間 安排都是精確到15分鐘之內的。他們沒有安排孩子的娛樂和消遣活動,因為那些事情太浪費 時間。

  後來,他們的女兒果然如願以償,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父母繼續他們的學習計劃,盡量消 除任何干擾因素。比如,女兒喜歡上了聽流行歌曲,父母就搜查她的宿舍並砸掉她的音樂CD (據說把同宿舍其他同學的CD也砸了不少)。不久,意外發生了,品學兼優的女兒猝發精神 失常,住進了精神病院,父母多年的努力毀於一旦。

  當然,在父母看來,這可能只是一個突發的意外;但是在我們看來,這並非意外。即使這個 孩子不得精神病,也會出現其他問題,因為她的生活方式,已經太多地背離了人性。

  在目前的應試教育環境中,用類似的「法家精神」來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學校比比皆是。因此 ,大學中時常有人從高樓上縱身而下,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我們奇怪這些孩子為什麼 這樣脆弱,會為很小的事情而跳樓,卻往往不知道這些小事不過是壓垮重載駱駝的那最後一 根稻草,不知道這些孩子早已覺得生無可戀。

  有一次我讓幾個小學生隨便畫棵樹,有個小女孩畫的樹很繁茂,但是樹榦卻用刻刀刻了許多 「好看的」透雕的花紋。這樣的樹榦當然會變得很不牢固。我猜測這個女孩應該屬於那種「 好學生」,學習和品行都會很好,老師家長也都喜歡她。一問,果然如此。我感到了深深的 憂慮,僅僅小學就已經如此,她的生命多麼危險!我只好力勸父母對孩子要降低要求,理由 是為了保護她的身體。

  四

  不僅是應試教育中有這種法家態度,大躍進和大鍊鋼鐵的時代,那種一切為此讓路,力爭趕 英超美的勁頭,也是這種法家態度的最典型的表現。而看起來似乎前途無量的大躍進和大煉 鋼鐵,最後以巨大的失敗而告終。而我們也終於知道了,那個時代禁止浪漫的戀愛,號召晚 婚晚育,也是把一切資源集中於一個建設目標的表現。而所有的那些犧牲,所換來的卻只是 幻想的破滅。

  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也不能僅僅責備某一個人的失誤。原因是深層的:近代中國在西方列 強的壓抑下,處處不如人,甚至面臨被瓜分的危險;中華民族的精英分子們痛切地感受到了 民族的弱點,於是,整體上產生了民族的自卑感;我們知道,自卑感是培育法家精神的最佳 土壤,因此,中國走向了法家的道路,試圖藉此來富國強兵。但不幸的是,我們甚至還沒有 達到巔峰,經濟就已經走到了崩潰邊緣。

  法家精神如同強心針或者興奮劑,它的確可以給你暫時的好表現,但是,它必定會損耗你的 元氣,這樣的藥物,不要也罷。

  五

  為了避免「在巔峰崩潰」的法家式宿命,作為個人,我們需要做的,是提醒自己一定要全面 發展人生,不要把一切賭注放在高考或者其他某一件事情上。作為民族,我們需要做的,首 先是喚起內心深處對本民族文化的信任,要相信我們國家雖然暫時還不是發達強國,但是我 們的文化中還蘊藏著珍貴的寶物。有了文化自信,我們才能以更平和的心態,仔細探索適合 我們的方法和道路,讓我們的民族有更穩健而全面的發展。——也許不會創造奇蹟般的速度 ,但是也不容易出現翻車的奇禍。我們高興地看到這樣的發展綱領已經出現,那就是「可持 續發展」。

  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多一份警覺,我們就能夠減少「巔峰崩潰」危險發生的概率,贏得我們 更美好的未來。

  不擇手段要成功:嬴政文化的流毒

  一

  成功是個好事情,但是這個事情也有比較不幸的一面,那就是,成功者如果心理有了病,治 療起來就更難。

  有這樣一個笑話——

  希特勒去參觀精神病院,對著精神病人們說:「我是希特勒,你們的元首 ,上帝的使者,我是來拯救德國的。」

  精神病人們面面相覷,同情地看著希特勒,一個精神病人關心地拍拍希特勒的肩膀說,「沒 關係,你會被治好的,我們剛進來的時候,也都像你這樣」。

  笑話沒有說後來怎麼樣。

  我想像,當時在場的如果有一個優秀的精神科醫生或者心理醫生,他意識到了這個希特勒 先生的確心理不健康,和病院中的其他病人並無本質區別,他會怎麼做?雖然略有不同 ,但是至少希特勒的癥狀和躁狂型的精神病人的「誇大妄想」很相似,躁狂病人的誇大妄想 中,也都是幻想自己是極端偉大的人物,或者是絕頂美麗的人物,或者是皇帝的兒子等等。 這個心理醫生也知道,那個病人說得對,只要給他服用抗躁狂的藥物,希特勒也是可以治好 的。這個心理醫生應該怎麼做?他能否給元首做個治療?

  顯然,他沒有辦法做治療,因為他如果敢那樣做,最後的結果一定是他自己被幹掉或者被當 作精神病人關起來,希特勒的病還是沒有辦法治好。醫生有權力把其他精神病人關起來,束 縛起來,強制治療,但是他不可能這樣對待德國的元首。因為,希特勒雖然病得非常重,但 是,他是一個成功者,成功到了具有諱疾忌醫的權力。

  二

  兩千多年前,當秦始皇建立起他強大的秦帝國的時候,也有許多聰明的中國學者看出了他的 心理不健康,但是沒有人能夠為他治病。因為沒有人能夠束縛他或僅僅是限制他,他的權力 是無制約的,他可以殺掉任何一個說他有病的人,而他也的確這樣做了,殺掉了對秦的政治 以及他自己有非議的「儒」。

  秦始皇嬴政是一個成功者,但是即使如此,心理醫生還是確定地知道,這傢伙真的是有病。 如果我是秦始皇的心理醫生,我可以診斷並分析他為什麼心理不健康。還好,秦始皇不會來 殺我。

  我們之所以關心秦始皇嬴政的心理疾病,是因為他的心理疾病,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代的 中國人,以至於在中國形成了一種不擇手段追求成功的「嬴政文化」。這些「翻版」嬴政渴 望著和他一樣的成功,卻不知自己已經典當出了自己的靈魂,他們越是成功,就越是危險, 他們是中國專制的奠基石。了解嬴政的心理疾病,也就是了解了這樣一大批人;了解了這樣 一大批人,我們也就了解了中國民族性格中的一個主要成分,從而為我們的療救打下一個基 礎。

  三

  好,讓我們開始:如果我是秦始皇嬴政的心理醫生,我給出他的心理診斷是一種叫做人格障 礙的心理疾病。

  我對他的心理動力學分析是,童年期的創傷經歷造成了他潛意識中的高度自卑。作為對自卑 的補償,他強迫性地追求成功,並且把所有人都當成自己的工具。在人際關係上,他有偏執 傾向,不相信任何人也不愛任何人,並且潛藏著大量的仇恨和敵意。作為對自卑的補償,他 產生出一種自己強大無比的幻覺,但是在潛意識裡他一直非常恐懼。而作為對恐懼的心理防 御方式,他又故意讓其他人陷入更大的恐懼。

  病史分析依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資料進行。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 取(娶)之,生始皇。」

  這裡有一個疑案,庄襄王(名字叫子楚)娶了呂不韋的小妾,生了秦始皇嬴政。嬴政真的是 子楚的兒子嗎?他是否會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史記》的記載含混其詞,我們也怪不得司馬 遷,畢竟子楚接受呂不韋轉讓的女人時,測量早孕的試紙還沒有發明出來。也許這個事情, 除了呂不韋以及嬴政老媽之外,連子楚都未必知道,或者呂不韋以及嬴政老媽也未必十分有 把握。

  《史記》的註解中說:《不韋傳》雲不韋,陽翟大賈也。其姬邯鄲豪家女,善歌舞,有娠而 獻於子楚。

  這種說法未必可靠,畢竟有娠與否,無人做證。有人說按照月份算,嬴政並不是呂不韋的私 生子。這種說法也未必可靠,因為嬴政出生的月份,我們是確定的,但是呂不韋送小妾給子 楚的月份,我們並無確鑿證據。何況,子楚當時身份低微,是被當作人質放在趙國。呂不韋 政治投機意識強,花錢給子楚「競選」,子楚才能最後繼位當了王。也就是說,在趙國時他 是仰仗呂不韋支持和保護的。呂不韋對他不錯,把自己的小妾都送給了他,但是如果呂不韋 動了個心眼,在小妾身上先下個種子做投資,也未嘗不可能。即使是送給子楚後,呂不韋 想和小妾偶爾重溫舊好也不是不可能。因為,嬴政母親後來就是在門禁森嚴的深宮中,也一 樣有本事通姦生孩子的。所以,嬴政究竟是誰的兒子,也許只有到了秦始皇墓挖開後,通過 比對嬴政和前代秦王的DNA才能確定了。

  嬴政的童年估計不很幸福,一是因為他只是一個人質的兒子,在趙國會被人欺負;二是他還 很可能是個私生子。而嬴政名義上的父親雖是一個國王后裔,卻只能寄於商人呂不韋門下, 對呂不韋即使有不滿,也不敢得罪這個「投資商」,他的心情也不會很好。因此嬴政沒有一 個令他能尊重的父親形象,也和母親的關係並不很好(後面的事情能證明這一點),並不能 通過認同父親而樹立起自信,也不能因母親的愛而獲得自信,所以奠定了他內心深處的最初 也最強的自卑情結。

  名義上的父親早死,嬴政即位為王。按照尉繚的說法,嬴政這個人:「蜂準,長目,摯鳥膺 ,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 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相貌如何且不論,所謂「豺聲」可以稍做 分析,豺聲是一種尖銳的聲音,按照軀體心理學研究,發出這種聲音的最常見的原因,是一 個人的咽喉肌肉逼緊造成的。而這樣形態的肌肉逼緊,最常見的心理原因是,當一個人有憤 怒情緒又去壓抑的時候,有時他會不自覺地收緊咽喉肌肉,因此,豺聲出現的心理原因,可 能是一個人經常壓抑自己的憤怒情緒。嬴政壓抑自己的憤怒,但是憤怒並不會因此消失,只 是被積攢起來了,因而,在可以發怒的時候,嬴政的憤怒就會格外強烈,於是他成為了一個 暴君,輕於殺戮。「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這兩個看起來大相徑庭的行為,實際 上相互聯繫:在需要利用別人的時候,表現出謙恭待人,是為了將來的成功;而他在假意謙 恭的時候,自卑感卻給他帶來痛苦,他壓抑這些痛苦以及對給他痛苦的人的憤怒。而在將來 得志的時候,他再加倍地把痛苦奉還給對方。

  四

  嬴政之類骨子裡很自卑的人,出於補償心理,會表現出一種誇大的「自信」。當然嬴政是幸 運的,他的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因此,他也有機會表達「自信」,把自己的稱號叫做「始 皇帝」。但是,不論他們自以為多麼偉大,在潛意識裡,他們依舊自卑,因此,越是外在強 大時他們就越容易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因為他們內在的弱小和外在的強大相映襯更顯得渺小 。為了安全感,他必須把所有威脅除掉。為了除掉武力反抗的危險,他把天下的兵器全部沒 收;為了除掉精神反抗的危險,他做出了焚書坑儒的文化毀滅;為了避免死亡的危險,他讓 方士為他尋找不死之葯。在現實層面,這些行為固然有實際情由,但是在心理層面分析,這 些行為實際都是一種不安全感、恐懼感所引發的反應。追求各種安全的背後,嬴政只是為了 獲得安全感,而這個安全感是他註定無法獲得的。心理學指出,一個人只有通過洞察了自我 ,才能真正化解潛意識中那些由於童年創傷而形成的消極印象。而外在的成功並不能達 到這個效果。作為法家思想承繼者的嬴政,他不會像道家和儒家人物那樣進行自我修鍊和自 我修養,也就註定不可能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不可能化解自己的童年心理創傷。即使貴為 始皇帝,在內心深處,他依舊是那個自卑而被人欺負的小孩子。午夜夢回,嬴政很可能會被 噩夢驚醒,而這些噩夢中的他還是那樣弱小無能。

  不安全感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他會擔心別人都在害他或者威脅他,從而產生一種偏執性格 。嬴政也是這樣,《史記》記載了一件事:嬴政在山上往下看,看到丞相的車騎很多很奢華 ,不高興。「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當 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為了這樣一件小事,就殘酷地殺死所有當時在場的人, 這其中可能有很多都是無辜者。這樣的暴行產生的原因,就是他必須徹底消除任何人任何一 點的泄密,也就是消除任何可能對自己不利的苗頭。暴行背後,實際上有十分變態的恐懼。

  由於不相信任何人,而又強求成功,他們能夠依賴的只有自己的野心和自己的意志,因此他 們會讓自己有強有力的意志力量。法家人物和法家事業,往往都有一個規律,那就是先會獲 得巨大的成功,後來卻會突然一敗塗地。秦始皇嬴政的事業也是一樣。賈誼評論說:

  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 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 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陳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 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 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秦國能戰勝強大的六國,卻被各方面條件都很差的起義軍滅亡,看起來似乎很奇怪,但是, 這卻是所有法家人物和事業的宿命。原因是法家一切為了成功,運用超出常人的意志力量來 壓抑自己的其他欲求,也壓抑別人的生命,而被壓抑者最終必將反抗,而導致法家事業的最 終毀滅。

  五

  嬴政的另外一個癥狀,是他和女性的關係不良。首先,他和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女性,他的母 親,關係不良。

  從現實層面,我們當然能理解他為什麼不喜歡母親,那是因為他的母親使他受到了一些屈辱 。首先是私生子嫌疑,讓嬴政從小感到不愉快。後來,當他自己貴為國王之後,她母親作為 太后,還和假太監私通,生了兩個私生子。而那個假太監ND267ND271還得意地去吹 牛,這更是嬴政 的恥辱。因此,嬴政最後五馬分屍殺了ND267ND271,並把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殘酷 處死,還把母親 囚禁起來。誰說情就殺誰,最後在不怕死的人委婉勸說下,才不得已釋放了母親。

  從心理層面,也可以說正是因為他和母親的關係不好,更加劇了他的自卑感。心理學家指出 ,被母親寵愛的孩子一生都有一種骨子裡的自信。他知道不論他成功還是失敗,在母親眼裡 他永遠是可愛的。這就是他人生最基本的,而且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的成功。但是,顯然嬴 政沒有這個運氣。

  另一面,這些自卑補償性的人物自己也不屑於和女性搞好關係。因為在他們看來,這種關係 是「耽誤事」的,對自己的成功並沒有意義。女性是更重情感的,而在他們看來,情感更是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東西。情感令他們討厭。作為一個人,在內心深處他們和其他任何人一 樣渴望情感的滿足,但是,他們用強大的意志力壓制了自己的情感,好讓自己能最理智地做 事並獲得成功。他們自己內心被壓抑的情感會掙扎著冒出來,壓制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因 此,他們對自己難於被壓制的情感會很反感。而女性則是一個外在的情感化身,正代表著那 種不懂得自律的情感力量,也就格外使他們反感。因此這些人,寧願把女人當作純粹的洩慾 工具,而絕不願意和她們建立感情聯繫。嬴政身邊不缺少女人,但是他甚至不願意立任何一 位女人為皇后,因為他不信任也不愛這些女人。

  總之,所謂秦始皇,骨子裡是一個極度自卑的人,是缺少愛也不懂得愛的人,也是一個不信 任任何人的人,但是他是一個堅強的人。他掙扎在自己的內心牢獄中,拚命地追求成功。他 幻想成功可以使他逃離心牢,但是當他真正成功後,才發現那不過是一個海市蜃樓,是一個 新的牢獄。和他的希特勒兄弟一樣,嬴政的命運是一個諷刺,一個悲劇,而他們也把身邊很 多人的生活變成了巨大的悲劇。

  六

  秦始皇嬴政這個人雖然已經死了,但是,「嬴政文化」卻死而不僵,許多嬴政一樣的人物, 鼓吹一種不擇手段的成功,鼓吹一種成王敗寇的價值觀,一種不問是非只管強弱的態度,一 種對強權的渴望和崇拜。嬴政文化的流毒,正是中國專制遺毒中,毒性最大的一種,此毒不 解,中國的復興就難有希望。

  不顧一切,只求成功,只求成為強者和霸主,以為成功了就可以解決一切人生問題,這樣的 嬴政文化之毒,一旦中了很難化解。

  當這些人獲得一定成功後,我們最難幫助他們,因為他們必定剛愎自用,不願意接受他人的 勸告和心理諮詢。哪怕他僅僅是在一個小公司當上了個主管,他也是這個小公司的暴君,他 不會願意接受其他人的忠告。

  在他們沒有成功時,他們會覺得,自己人生中的一切痛苦和不幸,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 不成功。他們全心全意地追求成功,完全沒有心思去關注人生中任何其他東西。心理諮詢師 不能幫助他們,因為他們需要的只是成功。這個時候,他們也不容易反思自己的價值觀,但 是,畢竟我們也還有機會啟發他們偶爾做一個反思——人生的意義,僅僅是獲得那些外在的 成功嗎?

  在這些人成功了卻又崩潰時,倒是我們幫助他轉變的一個更好的機會。如果他們在這個時候 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心理諮詢師可以引導他們,讓他們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和創傷, 幫助他們表達、釋放這些消極感受,幫助他們轉化這些自卑和創傷,讓他們得到愛,並轉變 為 一個心理更健康的人。但是尋求心理諮詢幫助的「嬴政」應該也是少數,所以這個方法的作 用也是有限的。

  更有用的治療,實際是一種預防,我們要在整個社會中,避免一種「嬴政文化」,而推廣一 種更健康的文化。

  七

  我們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識別「嬴政文化」。

  比如,有一個電影《風雲獨霸天下》,裡面有一個名叫「獨霸」的人,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他有絕對的權力,把所有手下牢牢地控制在手裡,利用他們為自己的霸業服務。他無情地消 滅一切可能威脅到他統治的人,而對任何人也都沒有感情和愛。像這樣的人,就是嬴政的化 身。不論這樣的人用什麼面具來掩飾自己,不論這樣的人嘴裡說的是多麼動聽的話,我們都 不要被蒙蔽。而我們自己,也一定要像避開毒品一樣,避開這樣的人生。

  再如,我曾經非常不留情面地攻擊《英雄》這個電影,也是因為那個電影里直接表現出對嬴 政的讚揚,那個電影推許嬴政之類的人物,對社會實際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我個人認為,甚至在目前有一部分企業訓練或者成功學訓練中,也包含著嬴政文化的傾向。 部分訓練中,隱含的價值觀就是不論一切要成功。因此,對自己人生過程中所做事情的社會 意義不大關心。在方法上,有些方法也是激發嬴政式的心理:比如一種訓練中,讓一組人圍 成一圈,中間圍著一個人,所有的人都用貶低、責罵、嘲笑、攻擊的語言去貶損他。——據 說,這是為了鍛煉這個人的「承受能力」。這種方法,表面看似乎有用,但是實際上,這樣 做的效果只是激發了像嬴政一樣的內心自卑感,只是讓這個人的心更加冷酷,而這樣做使得 他可以有更強烈的成就慾望,戰勝別人的慾望,更不顧一切。所以,這樣的方法可能會使人 更成功,但是,也一定使人內心更變態。

  許多傳銷的訓練也是如此,他們用狂熱的心理暗示,煽動起參與者的野心和強烈的金錢慾望 ,然後,用種種自欺欺人的說法,告訴參與者他們做的是好事。——雖然實際他們所做的, 只是從自己的親友那裡騙出錢來。

  再比如,圖書市場上,我們會發現有這樣一些書,明確地教人如何騙人、如何拍馬屁、如何 損人利己,這些書,也可以說是嬴政式的成功學。

  企業做假,一切向錢看,也是一種嬴政文化。

  成則王侯敗則賊,凡是有這樣的價值觀的,都是嬴政文化的產物。

  在我們看來,成功固然值得追求,但是,如果為了成功,我們失去了靈魂,失去了愛心和對 美好人生的嚮往,那麼這個所謂的「成功」,實際也是一個失敗。如果有人砍掉自己的腳賣 掉,再用那錢買了一雙最名牌的鞋,我們會羨慕他的名牌鞋嗎?接受了嬴政文化的人,和這 個賣腳的人一樣,他們用放棄自己真愛的能力作為代價,獲得了所謂的成功,但卻不可能從 成功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因為沒有愛的能力的人,也就不可能懂得愛,也就不可能享有 愛,而沒有愛的人生,即使有金錢和地位作為點綴,依舊是一個詛咒。

  知識分子有責任去識別嬴政文化,並隨時指出,使整個社會對此有所提防,這也是預防和治 療的一種方法。

  八

  除了識別之外,我們還必須有勇氣,抵制嬴政文化。嬴政之流人物的特點,是輕視弱者而尊 重強者。如果你沒有勇氣和他對抗,如果你是比他更弱的人,不要指望他會聽從你的建議; 但是,如果你比他更強大,如果你能戰勝他,那麼,他會產生向你學習的動機,而你,也有 機會讓他懂得,真正的強者不是霸主,而是仁者。

  嬴政之類的人誤以為消除自卑感的唯一良藥是勝利,他們誤以為超越了別人就不會感到自卑 ,而勝利也的確可以暫時緩解自卑的痛苦。但是,他們不知道,真正對自卑最有效的良藥並 非勝利和超越別人,而是愛。

  如果我面對的是敵人,我必須比他們強大,才會感到安全。但是如果我們面對的是我愛的也 愛我的人,他們比我強大並不是一種危險,反而是一種安全。自卑的背後是不安全感,自卑 就是意識到自己難於取勝,如果我們面對的是愛我們的人,我們何需自卑?!

  如果我要治療秦始皇嬴政,我應該讓他逐漸意識到,如果自己不把別人都當作敵人,別人也 就不會都把你當作敵人。進一步我會讓他學會如何去愛,讓他勇敢地嘗試著去愛別人,勇敢 地嘗試去信任別人,最終讓他的人格得到重塑,從一個野心勃勃、性情陰鬱、殘酷無情的人 ,轉變為一個懂得愛的人。

  當然,我不會以為這是個簡單的任務。

  壓迫與拯救:孟姜女為什麼哭長城

  一

  長城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象徵,成為中國人的驕傲。長城是一個奇蹟般的巨大工程,是 古代中國人創造力的體現。但是,為什麼有一個中國人,卻以「破壞」長城而出名?破壞長 城能出名也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這個人因破壞長城而受到人們的紀念。

  在長城東邊的終點山海關不遠,就是這個「破壞者」的廟。她就是孟姜女。

  傳說中孟家姜家是鄰居。孟家院中種了一顆葫蘆,長大後從牆頭爬過去,在姜家院里結了 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葫蘆打開,裡邊有個非常可愛的女娃娃。這孩子應該算是誰家 的呢?經商量,女娃娃算兩家的,取名為「孟姜女」。

  孟姜女長大後,選了個女婿叫范杞梁(有些版本中叫范喜良)。成親之日,新郎范杞梁被當 民夫抓走去修長城了。

  范杞梁一去杳無音信,孟姜女決定去找丈夫。歷經艱難,長途跋涉,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 方。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 了。孟姜女傷心痛哭,哭聲驚天動地。在她的哭聲中,長城倒塌了八百里。

  這個故事並非尋常,從心理學意象分析來看,實際上它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心靈史上一個重要 的階段。

  哭長城也就罷了,為什麼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要有一個神話般的出生經歷,要生在葫蘆里?這 和哭長城有什麼關係嗎?

  「葫蘆」不是一個隨便的意象,它實際是生殖象徵,或者更具體說,葫蘆實際上象徵著女性 的子宮。

  因此,孟姜女出生的故事,實際是這樣的:孟家的種子在姜家孕育,最後在子宮中出生了一 個女孩,這個女孩就是孟姜女。「種子」是生殖中的男性功能象徵,「孕育」是女性功能的 象徵,「葫蘆」是子宮。

  這樣分析倒也簡單,神話變成了常識,任何一個孩子不都是父親的種子放到母親的身體里孕 育,並在子宮中生長出來的嗎?但是,分析並未結束。為什麼這個哭長城的故事要以這樣一 個情節為開端呢?那就是,孟姜女代表的不是一個平常女孩,實際上,她代表的是中華民族 的生育力。葫蘆所生是葫蘆,孟姜女生於葫蘆的傳說,實際上是暗示,孟姜女自己是「葫蘆 」。也就是說,她象徵著子宮;進一步說,她象徵著生育力;更進一步說,她就是中華民族 的「母親」象徵。清朝學者姚際恆《詩經通論》中說,「孟姜」為美女通名,因此,孟姜女 也就是女性的象徵。

  二

  修長城,是秦始皇嬴政的一個大工程。據說為了修建長城,嬴政強征了30萬人做勞役,歷經 多年於這個工程。之所以做這個大工程,有一個奇特的原因,就是他聽到了一個預言,說「 亡秦者胡也」,於是擔心「胡人」也就是北方外族入侵,於是決定在以前各國城牆的基礎上 ,連接擴建成長城。因工程浩大,而秦的政治異常專制嚴酷,所以民眾苦不堪言,有人說「 長城就是血淚的凝結、苦難的象徵、暴政的見證」。在當時來說,確實如此。

  說到長城修建的功過,從現實的軍事需要方面,也許修長城並不是大錯。但是,如果從文化 心理和象徵的角度看,修長城卻的確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大難。

  從嬴政心理上分析,防備「胡人」,固然有現實需要,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全然需要修長城 。從以後的歷史看,有了長城「胡人」也一樣進犯,長城的作用並非決定性的。從心理角度 ,長城是一個「萬無一失的全面防禦工事」。這個外部的防禦工事,實際上是嬴政內心防禦 工事的外化象徵物。也就是說,嬴政希望他自己的人生能有辦法徹底地杜絕危險,所以,他 需要一個代表「絕對好的防禦」的象徵,長城正是這個象徵。生命本來並沒有絕對的安全, 而真正的安全也不是靠「萬無一失的全面防禦工事」,而是靠生命的力量本身。在先秦有許 多士人都對君王們說過,最好的防禦不是堅固的堡壘,而是你能夠愛惜你的民眾,能夠尊重 國家中的賢良,能夠有良好的政治等等。這才是正確的觀點。嬴政,內心缺少安全感,不信 任任何人,不論是民眾還是臣子,政治高度專制殘酷。所以,他不可能依賴民眾和賢良作為 保障,他只能用「長城」作為保障了。

  另外,長城還是嬴政之類人物的另一種常見心理的體現,那就是「好大喜功」。他們內心空 虛自卑,但是出於補償性心理,他們會產生一個強大的幻想,幻想自己是極度偉大的人物。 他們不知道人真正的偉大是靈魂的偉大,像特蕾莎修女一樣並沒有權力和金錢的人,實際上 比千百個秦始皇都偉大。為了表達和展現誇大性的幻想,嬴政之類的人物都喜歡大工程,大 工程是他們的「自信」的外化。符合現實的需要還好,問題是他們的大工程即使並不十分符 合現實需要,只要能建設,他們還是寧願去建。——現實的功用是一個幌子,實際他們想建 的是一個紀念碑,給他們自己的紀念碑,希望千秋萬世被人們記住。

  在內心,他們調用所有能量追求成功,放棄或壓抑其他各種情感。對外,他們調動所有能調 動的人力物力,做他們好大喜功的功業。像嬴政這樣有權力的人,就會奴役民眾,殘民以逞 。「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這是嬴政未成功時,有識者的預言,而當秦始 皇嬴政真的得志後,果然如此。范杞梁並不只是一個人,他是孟姜女的丈夫,象徵著所有女 性的丈夫,他們都被嬴政奴役,更進一步象徵著整個民族被嬴政所「虜」。

  范杞梁的屍骨被壓在長城下,象徵著民族性的被壓迫。而那時的長城則是壓迫全民族的專制 國家機器的象徵。

  孟姜女發現這一點之後,放聲大哭。這個哭之所以驚天動地,之所以能哭倒八百里長城,之 所以能流傳千古,原因很簡單,她是代表所有女性在哭,是為被傷害的整個中華民族在哭。 孟姜女的痛哭,是中華民族受到重創之後的第一反應。除非嬴政所建築的專制暴政徹底消失 ,否則,孟姜女的哭聲就永遠不會停止。

  三

  兩千多年後,在清理文化資源的時候,我感覺到孟姜女的哭象徵著很重要的精神資源。在淺 層次上看,它象徵著宣洩,也就是說,表達了喪失「丈夫」也就是整個民族受害的痛苦,並 充分地發泄了悲哀的情緒。孟姜女的哭是一種控訴,是代表全民族的女性控訴專制者對人性 的壓迫。孟姜女這樣做,對整個民族的心理健康是有幫助的。想當年,「文革」剛剛結束時 ,隨著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傷痕文學」隨即浮現,也就是一個宣洩的過程。而通過宣洩 ,中華民族才能夠從創傷中解脫出來。

  未來的民族文化復興中,我們同樣需要一個這樣的過程。我們需要在孟姜女慈愛的懷抱中, 和她一起哭,才能讓我們宣洩兩千多年來的痛苦,然後恢復生命力。也許,因為被壓抑得太 久,現在有許多人已經麻木,未必覺得出那最基本的痛苦。也許,敏感的作家可以擔當這個 任務,替我們的民族一哭。魯迅對傳統禮教的批判,實際上也類似這樣的「傷痕文學」。只 不過他是用罵替代了哭。和哭比較,罵是更為犀利的,但情緒的表達卻是不夠直接的。實際 上,魯迅的罵是因為不能做到哭,不能做到哭是因為他害怕哭會使自己軟弱,不能成為戰士 。從魯迅的處境來看,這說法也有其道理,但是我們將來如果能有一個偉大的作家,如同反 映黑人悲慘命運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斯托夫人一樣的大作家,能夠寫出中華民族 在秦以後的專制時期的「元痛苦」,那這個人可以看作是未來的孟姜女。斯托夫人的小說, 使人們看到了黑奴制度的不人性,使更多的人投身於消滅種族歧視的南北戰爭中去。而我們 如果有新的孟姜女,有一個或者一批人,做孟姜女所做的事情,為我們民族精神的創傷而哭 ,則我們的民族就真的可以開始一次針對秦始皇之後的專制文化、精神領域的全面的「南北 戰爭」,而這個戰爭的勝利會使中華文明走向光明未來。

  孟姜女的哭,在更深的層次不僅是宣洩,更是大悲憫之心的表達。在心理治療中,宣洩固然 能減少一些痛苦,但是還是不夠的,只有在充分感受到了痛苦並宣洩之後,還有其他的因素 出現,才能有真正的治癒。這其他的因素,一個最重要的,最有療救作用的,就是悲憫之心 。孟姜女對受到專制摧殘的「范杞梁」的悲憫,不是一個本身出離事外者的悲憫,也不是那 種神對凡人的悲憫,而是一個「妻子」對「丈夫」的悲憫。因此,雖然孟姜女的確可以說是 一個女神,但這個女神是通過為人妻子的身份而去悲憫丈夫,這才是設身處地的悲憫。這樣 的悲憫傳達了真正的愛。而真正的愛將會使我們的民族得到滋養並復甦。

  我預言,這樣的能寫出秦以後中國人痛苦的偉大作家如果出現,十有八九將是一個或者一些 女人。原因是,像孟姜女一樣的女人,更容易以一個母親的心去感受,更能夠了解我們民族 的痛苦,更關鍵的是她們也有更強的悲憫之心。我有一個旁證,那就是對南京大屠殺的痛苦 ,目前表達得最清晰的人是一個年輕美麗的女子,張純如。這是因為這個偉大的女子,真正 有一顆母親一樣的心,這顆心能夠真正地為那些南京受害者而痛。面對人間慘劇,男人更會 產生義憤,對造成慘劇的惡魔的義憤;女人則更多的是悲憫,對受害者的悲憫。這兩種情緒 都有價值,而且不能相互取代。張純如可以說就是南京大屠殺事件中的孟姜女。她雖然已經 去世了,據說是自殺,但是我認為也許更應該叫做他殺,她被邪惡勢力所殺害,但是,她的 聲音將永遠回蕩,直到正義完全實現。而這個痛苦完全被化解的那一天,將會有一個新的孟 姜女,一個更偉大的張純如,能夠直面我們民族更深的痛苦,能夠真正地哭出來,能夠悲憫 內心依舊被奴役的人們,從而哭倒壓抑的「長城」,使「范杞梁」能夠從長城下出現。

  而且,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更好的話,孟姜女故事可以有一個新的結尾,那就是當孟姜女的眼 淚撒到范杞梁的屍骨上之後,范杞梁可以復活。這個復活,在象徵意義上看就是,如果民族 女神的悲憫真的能夠達到被傷害的民族,則這個民族的精神就可以復活。一個受苦而心靈麻 木的人,如果得到了愛他的人的悲憫,他就可以從麻木中解脫,讓心靈「活過來」。一個民 族也是一樣。

  當然,這也許是一個困難的過程。孟姜女在為民族傷害悲哭的同時,必須知道我們的創傷的 所有來龍去脈,知道我們現在正在做的是什麼。一個僅僅有悲憫之心的孟姜女是不夠的,她 還必須有大智慧,能夠找到中華民族傷痛的關鍵在哪裡,而不是盲目地為一切痛苦而悲傷, 這樣,她的哭才能對我們的民族有大價值。

  順及:

  對於物質世界的建築長城,我並無敵意,更不希望它有損毀和倒塌。只是我希 望長城的意義要有轉變,它不是秦始皇的偉大的象徵,而是嬴政之類人物對我們民族的壓抑 的象徵,是我們民族苦難的象徵,是一個受害者的紀念碑。

  培養一個愛女人的傳統

  特洛伊戰爭的起源只為一個女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帶了希臘斯巴達王后海倫,憤怒的斯 巴達王麥尼勞斯的兄弟、邁西尼國王阿伽門農統率希臘聯軍討伐特洛伊,10年之後終於獲得 勝利。當希臘聯軍的諸位英雄見到海倫的時候,驚嘆說:「為這樣美的女人作戰,值得!」

  中國人會這樣想嗎?

  中國也有因女人而起的戰爭:周幽王為逗褒姒開心,點起只有戰時才能使用的烽火三戲諸侯 。周幽王沒有聽過狼來了的故事,不知道戲弄諸侯的危險。後來他又立褒姒為皇后,廢掉了 原來的皇后。原皇后的父親一怒之下立刻聯絡別的國家,發兵攻打周朝。周幽王趕緊下令點 燃烽火,但是沒有一個諸侯前來救援,最後周幽王國破人亡。

  中國人得出了經驗,女人是禍水。迷戀女人的君主都是昏君,有雄心的君主則從不把女人放 在心上。漢武帝想立弋鉤夫人的兒子為太子,又擔心自己死後,弋鉤夫人做了太后會專權, 於是提前殺死她以絕後患。還有一個什麼皇帝,一天因和某妃子歡愛誤了早朝,於是回去就 殺了這個妃子,因為怕自己以後會被這個女人所迷惑。劉備的名言則是「兄弟如手足,妻子 如衣服」。

  當然,歷史學家認為特洛伊戰爭並非僅僅是因為海倫,而有其他諸多原因。殺人放火的戰爭 總歸是破壞,不論是為了多麼美的女人。而特洛伊之戰和周幽王故事也還有其他許多不同, 比如希臘聯軍參戰者是自願,並非阿伽門農所強制,而周幽王則是用公權力做個人娛樂… …

  但是,這個對比中還是有一個基本的差別,那就是對待女人的態度。——似乎中國人對女人 的態度更為輕視。在中國文化中,在各家思想中,女人所處的地位都是被輕視的嗎?並非如 此,首先道家對女性就不是輕視態度。但是,總體上看,中國文化中的確有對女性輕視的部 分。

  首先我想到的一個事情,就是吳起殺妻。吳起殺妻的事件,是一個最卑劣的謀殺。因為當時 吳起想當魯國將軍,而魯國的敵國是齊國,吳起的妻子又恰恰是齊國人,這讓魯國人不放心 ,不願意任命吳起做將軍。為了表白自己,吳起這個惡賊居然殺死了無辜的妻子。

  在諸子百家的分類中,吳起有時被分在兵家中,這當然不錯,因為他在軍事上的確極有才能 ;也有時被分在法家中,我認為也不錯,因為他的人格、思想和法家十分契合,而他對女性 的態度,也屬於法家一流。

  在人格特點上,法家是壓抑自然人性,一切為了成功的。因此註定,法家很難和女性建立良 好的關係。因為女性和男性相比,是一種更貼近自然的生命,而如果一個人和女性關係良好 ,就有可能使他們對自然生命、對自然情感的壓抑減少,這在法家看來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 。——兒女情長則英雄氣短,他們擔心有了感情就會使人軟弱。法家人物要集中所有心理力 量於成功上,也不願意為女性的情感而分心,不願意投入過多情感於女性。在這樣一種性格 的男性看來,女性最好就當作一個簡單的洩慾工具,而不是交往對象才好。吳起對妻子,也 必定是這樣的態度,否則,我們不能想像他會僅僅為了出人頭地,就殺死和自己同床共枕的 人。

  我們也提到過,嬴政和女性的關係不良。首先,他不愛他自己的母親,其次他也不喜歡身邊 自己的女人,甚至不願意立任何一個女人為皇后。這是因為女性是一個外在的情感化身,在 他們看來,代表著那種不懂得自律的情感力量,格外使他們反感。而作為洩慾工具時要用的 女人,則是成功的副產品。「當了……,女人這東西,還不是要多少有多少」,這就是法家 人格對女人的基本態度。「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也是此意,「手足」是我們意志執行 的工具,劉備要有執行力強的「兄弟」,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所以兄弟用處很大。妻 子對自己的目標沒有用處,也就只好被比作衣服了。

  對女人的輕視,歸根到底是對自己心中的情和愛的輕視。而對女性的無情,則是對自己的無 情。而對自己無情的人,對別人也一樣無情。那麼輕視女人的人,有個信念就是,「在這樣 一個殘酷無情的社會中,只有無情才可以生存並成功。無情就少顧忌和牽掛,做事就能更加 乾脆利落,不會優柔寡斷,耽誤事情」。

  在劉邦和項羽之間,也有類似的一個區別。劉邦對女人是不在乎的,老婆被項羽抓到,他完 全不以為意;而項羽在危機時,則牽掛著自己的虞姬。這樣的區別也體現在對其他人的態度 上,對方威脅說要殺劉邦的父親,劉邦說:「我們是結義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如果 真要殺他,分一杯肉給我吃。」雖然說這只是一個策略,但是也約略可以看出其無情。劉邦 在駕車逃跑時,為了讓自己的車跑得快一些,親手把自己的兒女從車上推下去。而項羽則即 使是對劉邦這樣的潛在敵手,也還以仁義相待。愛女人的人,是更重感情的人,而重感情的 項羽不幸失敗,加強了中國人無情的一面。

  輕視女性的惡果很大,因為壓抑了女性的一面,男性心中的柔情被壓抑,就有可能變得逐漸 冷酷和殘忍,沒有了「婦人之仁」,男性政治軍事家就可能做出許多暴行。女人,不只是一 個讓男性發泄的雌性動物,更是仁慈、愛心和溫柔的起源,懂得愛女人的男人,內心就不會 很冷漠。賈寶玉很愛女人,他這樣的人,對男人也不會很殘忍。對美女的欣賞,也不僅僅是 性能量的發泄,而是通過女性而引發對美、對生活和對世界的欣賞。因此,懂得欣賞美女的 男性,才真正懂得欣賞這個世界。

  「為個女人,值嗎?」法家人物不屑地問。

  「值得,」我們的回答是,「女性會引導我們向上,到達真善美的天堂」。

  「從一而終」對誰有好處

  一

  古老中國的大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後,跑到西方開了眼的「五四」一代人,頓時發現了 中國文化中的腐朽之處,其中一個他們注意到的,就是「封建的貞節觀」。這個觀念要求女 人不能再嫁,當然更不能紅杏出牆,甚至要少出門,以盡量避免和其他男人的任何接觸。他 們嚴厲批判這個觀念的主要倡導者,宋明理學,以至於宋明理學中「存天理,滅人慾」的說 法,最後舉世厭棄、臭名昭著。

  人性解放的洪流從此開始奔流,蕩滌著傳統文化的泥沼,一時使我們耳目一新。那些不合理 的壓抑消除後,人性綻放出了燦爛的光輝。時至今日,如果有人談什麼存天理滅人慾, 談什麼「從一而終」的貞節觀,必定會葬身於眾人的哄堂大笑聲中。就如網路上那些有「處 女情結」的男人一樣,被新潮人士的輕蔑的板磚淹沒,再也露不出一鱗半爪。宋明理學家如 果有幸復生,看到今天這種局面,看到婚前同居成為常態,而一夜情、換妻和SM也成為時尚 ,必定大叫人慾橫流不可收拾,隨即氣死在當場。

  平心而論,我認為古代的貞節觀固然很腐朽,但是當代的解放觀也有些過頭,人往往容易走 極端而失去適中處的真理。甚至我覺得,「處女情結」中也未必不含有有價值的東西,至少 它也代表著一種珍惜,珍惜身體和心靈,不願意為一時快樂而輕易付出身體,而願意保留給 未來的愛情更多的完美。——當然,我作為一個臭男人說這樣的話,很容易招人反感。我必 須聲明我的態度不同於那種封建貞節觀,我也絕對不認為非處女就不純潔了,更認為不應當 只把這樣的要求加之於女性……但是,這些都不是今天我要討論的話題,我更關心的是另 一個問題,宋明理學家這些哲人,為什麼會這樣關心「女人貞節」這種看起來和國家大事民 生大事關係不大的事情;「從一而終」的觀念提出,有沒有什麼更深的意義。

  二

  搔掉幾莖頭髮後,終於有了一點發現。

  聽沒聽說過這句古話,「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如果你沒聽過,那說明你一定很 年輕,要知道這句話在過去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如果你聽過,那就很容易理解我的 話了。——提倡好女不嫁二夫,背後更主要的動機是讓忠臣不事二主。提倡女人的貞節,固 然有其他作用,但是最主要的作用是:女人守貞如同一個宗教儀式,是給出一個象徵;而這 個象徵的功能是,讓男人們模仿,男人所需要模仿的,不是在婚姻中守貞,而是在另一種關 系中守貞,那就是對君王或者上司守貞。在宋明理學中,女人對婚姻的堅守叫做貞節,而男 人對君臣關係的忠實叫做氣節——兩者都是「守節」。因此,文化讓女人守貞,背後的最主 要目的是讓男人「守貞」,也就是讓男人對君主絕對的忠實,不起一點背叛的念頭。文化譴 責女人的失節,正是為了避免男人的失節。因此,讓好女不嫁二夫,一個重要的目的是讓忠 臣不事二主。通過一個比附,這兩者聯繫到了一起,而產生了影響力,實際增加了男人「不 事二主」的決心。

  主要是從董仲舒開始,創造了一種「比附」性的思維方式,比如「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樣的比附其實很不合乎邏輯,但是,卻具備實 際影響力。其實,在心理學家看來,這倒也不奇怪,最有影響力的語言從來不是邏輯最正確 的語言,因為人並非邏輯為主的動物。早有政治心理學的研究者發現,那些政客或政治家的 演說,都不是靠邏輯說理來說服聽眾的,而往往是用一些特別的詞來煽動,比如民主社會的 政客就會用「自由」、「民主」等詞,古代專制中國就會用「忠義」、「仁愛」等詞,通過 反覆地、用充滿感情的語調來說出這些詞,就會產生影響力。在這樣的演說中,不需要明確 定義這些詞的內涵,詞的真實意義可以是空的,有時政客們甚至會故意扭曲這些詞的內涵以 達到某種目的,需要做的只是帶著一種感情重複說這些詞。而這些詞就會像風箱吹出的風一 樣,逐漸燃起聽眾對這些詞的熱情。——這實際是一種廣義的催眠術。

  三

  辭彙本身必須好,如果希特勒用的辭彙是「邪惡」、「屠殺」,則德國民眾不會跟隨他。而 他實際用的詞是「奮鬥」、「榮耀」等,「屠殺」也被改稱為「徹底的解決」。這樣,就不 容易引起心理抵制,也就能漸漸「催眠」德國民眾,讓他們跟隨他去做他們原來並沒有打算 去做的事情,甚至包括屠殺。

  在這樣的廣義催眠過程中,如果我們用比附的方式,把兩個外表類似的事物放在一起多次重 復地說,則產生的效果會是,聽者會忽略邏輯,把這兩個事物在他們的心中聯繫到一起。如 果這種比附還有和諧優美的節律甚至押韻,表面上似乎有一種合理性,則更容易增加這個聯 系的強度。因此,當我們一次次聽到,「天有三光,人有三綱」的說法,就會產生一種傾向 ,以為天有三光、人有三綱,這兩件事是相互聯繫的,乃至認為人有三綱的原因就是天有三 光。——雖然這完全是胡扯。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實際上可以編寫很多句子,「天有三光, 人有三妻」——說明一夫多妻是合理的;「天有三光,人有三喜」——然後我可以把我自己 覺得最好的三個東西說成是三喜。「天有三光,人有三親」——然後我可以找三個人說成是 你最親的人……雖然董仲舒的三光理論完全是胡扯,但是有效,古代很多的中國人都以為 「三綱」是和「三光」有聯繫的,而「天有三光,日月星」,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於是大家 在董仲舒的催眠下,也誤以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樣的三綱也是永恆不變 的真理了。董仲舒還有另一句催眠語是「天不變,道亦不變」,更加強了大家的盲目相信。 而如果一個人認真地去思考,就會發現董仲舒的說法沒有什麼根據,「天不變」不能證明「 道不變」,更不能證明「三綱」之類的東西就是「道」。但是,已經被催眠的人們,大多都 失去了進行正常思考的能力了。

  就是通過這樣的比附性的廣義催眠,「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聯繫到了一起,而且 讓人感覺這彷彿是一種「天命」,一種不可改變的「道」。因此,好女不嫁二夫的越多,就 越能增加忠臣不事二主的決心。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廣義的催眠中,還有一個技巧,那就是通過授予一個「好」的名譽,來 鼓勵守貞的行為。如果女人守貞了,我們會稱她們是好女人,是貞女或者烈女。如果男人守 貞了,我們會稱其是好漢子,是忠臣義士。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強化,用這個技巧,可以不付 出一分錢,僅僅付出好聽的名詞,就可以讓對方做自己想讓他做的事情。

  因此,在古代中國,特別是宋明以後的中國,不僅很多女人在努力做貞女,很多男人也在努 力做忠臣,而從中獲益最多的,是那些君王和各級統治者。

  四

  我們讀中國古代史,會看到一些很極端的守貞行為。只舉一例,饑荒年間,某女人被屠戶當 作豬羊一樣,放到案板上打算宰了賣肉。有個旁觀者一時不忍,說要出錢(完整地)買了這 個女人做自己的妻妾。女人說:「我就是不願意再嫁,才落到這個地步,寧願被殺,絕不再 嫁。」於是慷慨就死。

  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男子的一些在我們現代人不理解的行為。比如,很多被俘的將領寧死 也不投降,並非是認為對方的軍隊不好,只是因為自己已經先投靠了另一方而已。為了守貞 ,這些將領有時候明知自己所在的一方沒有勝利的希望,即使勝利了也未必是正義的一方, 但還是要把自己和許多兵士的生命毫無意義地葬送在這裡面,也只是因為自己碰巧先投入了 這一方的隊伍中,而「忠臣不事二主」,只好隨著這個爛主子滅亡了。

  男人失節,則是人們輕視的對象。比如五代有個叫馮道的人,本來也還挺不錯的人,一生中 也做過不少對百姓有好處的事情。但是,因為他身處亂世,先後跟過好多皇帝,所以後世的 文人比如司馬光等,就對他很不齒。在這些文人看來,他的行為就和那些一嫁再嫁,一生經 歷過很多男人的蕩婦一樣,醜陋不堪。在宋明的文人看來,即使他第一個皇帝上司不是什麼 好東西,他也應該「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當那個皇帝滅亡的時候,他也應當隨著去死, 或者至少從此終身不仕才對。

  五

  正因為讓男人「不事二主」是真實的目標,所以,古代中國不提倡男人在婚姻中「不娶二妻 」,不要求男人在婚姻中守貞。過去的人,看到在「貞操」方面,對女人有要求而對男人無 要求,誤以為這只是因為古代中國是男權社會,男人欺負女人,所以如此。實際上這是誤解 ,男人的「守貞」要求,比女人的一點也不少,只不過對象有區別,男人是針對他上面的大 官和皇帝而已。正是因為男人在這裡,要承受的壓力很大,所以,讓女人在婚姻中守貞,又 起到了分擔男人壓力的一種方法。男人在外要守貞不容易,但是當他相信家裡的女人會對自 己守貞的時候,心中就會有一些安慰,從而減少自己的壓力感。因此,封建專制社會中的女 人守貞,也間接地起到了輔助男人忠心於皇帝的作用。——忠君的軍功章,有男人的一半, 也有女人的一半。

  男人最不喜歡的事情,就是被別人奪走自己的女人,這在古今中外的各個社會中,大多(雖 然不是全部)是不變的。即使是雄性動物,也都是喜歡佔有雌性動物的。因此,封建帝王鼓 勵的「守貞文化」,似乎給男人一個交換,「如果你能接受『忠心不二』的要求,你就能得 到妻子『從一而終』的回報」。男人潛意識中,出於保護自己不被人奪走女人的動機,往往 願意接受這樣一個交換。從統治者方面,這是一個很合算的交換,統治者獲得男人的盡忠, 而由這些男人的妻妾為這個盡忠行為買單。從心理學角度,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過程如 同抽水機,把女人的心理能量抽出給她們的丈夫,再把她們丈夫的心理能量抽出給了統治者 。

  女人在這個過程中,失去的最多而又沒有什麼補償,僅有的補償不過是一個「貞潔」的名稱 而已。為什麼女人會願意接受這樣的局面呢?有一部分女性,潛意識中是出於對自己男人的 愛,寧願分擔他的壓力,出於愛而自發地願意忠誠於丈夫;或者出於純樸的愛情理想,而願 意守貞。這些美好的感情不幸被帝王利用,帝王們讓丈夫產生了一個潛意識中的誤解,誤以 為妻子之所以忠實於自己,是因為「提倡節烈」的宣傳,從而把那些丈夫本應該回報給妻子 的感激,掠奪過來變成了對帝王的忠心。

  還有許多女性,潛意識中並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局面,於是心存反抗意識。正是由於這樣的原 因,我們才在古代中國看到一個現象,似乎女人總是有潛在的「淫蕩」的願望。而這樣的女 人,會使自己的丈夫非常憤怒,非忠臣的男人還稍稍好些,越是忠心的男人,越是對此憤怒 。因為男人覺得自己好像被命運欺騙了,「我按照約定去『忠心不二』了,期望的回報是女 人對我也忠心不二,而女人卻沒有這樣做,我付出了卻沒有得到我應得的回報」。不僅這個 丈夫會憤怒,其他男人看到了也會很憤怒。——唇亡齒寒,看到別的男人受欺騙,自己也會 心有餘悸,自己以後也可能遇到這樣的事情,受到這樣可怕的威脅。

  小時候讀水滸,感到很震驚的事情,就是梁山好漢對「放蕩女人」的深惡痛絕和下手殘酷。 武松殺潘金蓮,下手殘酷,還情有可原,畢竟自己的兄長死在她手裡。而石秀、楊雄殺潘巧 雲,剖腹掏心還把腸子也掏出來,下手那麼殘酷,似乎有些過分了。潘巧雲不過是有個外遇 ,又沒有打算謀殺親夫,何至於受到這樣的虐殺。石秀當然也有恨潘巧雲的理由,因為潘巧 雲曾誣陷說石秀對她進行過性騷擾,但即使如此,也不值得恨潘巧雲到這個程度。現在的分 析解開了這個謎團,這樣做的男人,都是自認為「忠義」的人,自己很不容易地盡忠守義, 所以對女人的「背約」,就格外地容易暴怒。暴怒之下,才會有那樣的暴行,而其他男人也 才會對這樣的暴行持同情態度,因此,楊雄、石秀並未因殘害潘巧雲而受到同伴的任何指責 。

  如果我們能從心理層面看,就知道在專制社會中的剝削,除了物質財富的剝削,更重要的是 心理能量上的剝削,而這樣一種心理剝削的基礎,就是作為意識形態的長期持續的廣義的催 眠。

  六

  如果說守貞是封建專制帝王的圈套,那麼,是不是不守貞,我們就能跳出這個圈套?

  如果是這樣簡單,那麼,我們只要鼓勵越來越自由的性生活方式即可。或者,我們只要鼓勵 婚姻中的人都紅杏出牆,鼓勵戀人都腳踏幾隻船,鼓勵女性盡量頻繁更換伴侶。同時,我們 只要鼓勵男性不忠於上司,不忠於職守,只顧自己的利益。——我們就跳出了封建專制的圈 套?

  當然不是。

  盲目的忠貞和盲目的不忠貞都一樣錯誤。

  只有智慧能解開這個死結。我們需要知道,對什麼應該忠貞,對什麼不需要忠貞。

  忠貞,無論在什麼時代,都依舊還是一種美德。忠貞是一種堅持,是一種抵禦壓力和誘惑, 堅持自己的選擇的能力和品質。這樣一種品質,是動物所缺乏的而人所獨有的,是人性偉大 的體現。

  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術語來說,人格是由三個部分組成:本我,是人的生物性的部分,是本 能慾望,追求的是自由釋放的快樂滿足;自我,是人的社會性的部分,它懂得人不能任性行 動,而需要考慮到社會的要求;超我,是人的道德性的部分,告訴我們要按照善的原則行動 ,即使那樣做並非最快樂。在中國古代,忠貞,對那些由衷認可這個價值的人來說,就是一 種超我的要求。為了符合超我的要求,這些人不惜用超我壓抑本我。對一些未必由衷認可, 但是不敢反抗社會的人來說,忠貞,是自我必須顧慮的一個社會規範,因此,他們的自我會 抑制本我。超我、自我有管理本我的能力,必要時能夠壓抑本我,正是人超越動物的地方。 而一個人的這種能力超強,也正是一種更優秀的品質。

  一個男人,自覺地選擇了一種積極的人生價值,選擇了一個自己追求的事業,或者找到了一 個好的領導者去追隨,即使有困難和阻礙,也不會輕易放棄。這是一種忠貞,是一種高貴的 品質。它本身並非錯誤。封建專制時期,那些忠臣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並非太忠貞,而是忠貞 的對象不對。——如果忠臣所忠的,是為民眾造福的事業,而不是「第一個主子」,那麼這 樣的忠貞,今天也一樣值得發揚。如果古代忠臣發現,皇帝如李世民,能為百姓造福,所以 忠貞於他,像魏徵那樣,是值得讚許的。如果忠臣發現,皇帝如隋煬帝,墮落為國家之害, 就不必對他忠貞,那也是值得讚許的。我們應當忠實於真理、愛、正義等永恆價值,而非忠 貞於某個帝王。

  如果一個女人,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男人,把全部的心放在他身上,以至於不願意讓其他男人 分享愛情。即使面對誘惑,也不會按照本我的慾望行事,而會按照超我的願望,保持愛情的 專一。這樣的忠貞也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它是實現最美好的愛情的基礎和助力,是值得我們 頌揚的。但是,如果女人發現,這個男人並非自己認為的那樣好,實際上過去的愛是個錯誤 ,所以女人決定離開他另尋愛情,也是值得讚許的,因為她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忠實於真愛 ,這並非不是忠貞。

  人定勝天:二十億老鼠闖洞庭的故事

  一

  百萬雄師,在士兵的數量上幾乎已是極限。但是,這僅限於人類。

  洞庭湖上老鼠對人類發起的這次戰爭,據說興師動眾,參戰老鼠數量達到了20億之多。

  雖然都是些無名鼠輩,又都手無寸鐵,也沒有組織和計劃,純粹是一群烏合之眾,但是我們 人類也不能輕視它們的力量。畢竟鼠多力量大,採用了鼠海戰術,前仆後繼,不怕犧牲,而 且不帶軍糧,從敵人那裡奪取軍需,「老鼠們所到之處,堤岸、護坡變得千瘡百孔,水稻成 片枯死,場面十分慘烈」,「儘管當地政府鼓勵人們大戰老鼠,並出台了每消 滅一隻老鼠就獎一毛錢的規定,但經過半個月的鏖戰,也只消滅數百萬隻,與20億隻的數字 相差甚遠」。(《江南都市報》,2007712)

  老鼠自古就有,但是過去並沒有發生這樣的鼠災,為什麼現在會爆發成災?我們都知道,是 生態系統失衡了。根據科學家引經據典的怪癖,我引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 研究員李波的說法。李波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三次大爆發。究其原因,主要是『圍 湖造田』(還有築堤滅螺)改變了湖區的生態環境……為東方田鼠種群提供了更多更大的 滋生場所。其二是本來棲息在遠處湖灘的東方田鼠在洪水來臨時大部分被淹死,數量難以累 計 ;圍湖後堤內進水受阻,被圍部分既能進水形成沼澤,來水卻又不猛不大,變成東方田鼠的 安樂園,數量逐年累計膨脹終致爆發成災。其三是大小堤壩倒塌後廢棄,成為汛期東方田鼠 的中途島和中繼站,遷移時得以休息、取食,不至於衰竭而死。……這也和近兩年三峽大壩 蓄水、泄洪關係密切。」也有人說,上世紀50年代圍湖造田的時候,也是有過科學家反對的 ,只不過是反對意見沒有被接納。

  二

  如果我們對上世紀50年代的形勢有一點點了解,就會知道科學家反對意見不被接納是多麼「 正常」的事情。當時的口號是向荒山要糧食、向湖水要糧食、以及向所有能要糧食的地方要 糧食。墾荒圍湖,各種能增加糧食生產的方式都一時並起。為了避免糧食損失,甚至出現了 試圖消滅麻雀這個物種的全國行動,全國人民發動起來,用人民戰爭的方式來捕殺麻雀,包 括敲鑼打鼓,讓麻雀嚇得不敢落地而活活累死。——我現在看到在路邊蹦蹦跳跳覓食的麻雀 ,不禁想如果他們的祖先也會講故事,說起那場噩夢的故事來,現在這一代的麻雀是否能相 信,據說如此聰明的人類曾干過這樣殘酷而愚蠢的行為。而關於生態破壞,那個時候的決策 者更不擔心,因為,那時他們堅信「人定勝天」。

  因此,我們現在討論各種生態破壞,不論是洞庭湖或其他地方圍湖造田的生態破壞,還是內 蒙等地開荒的破壞,或者三門峽水電等工程所帶來的破壞……都必須要知道,這背後關鍵 的一個指導思想,那就是「人定勝天」。

  「人定勝天」,這個成語常被解釋成「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其實這裡有誤讀,原意中 「定 」的意思並非「一定」,整個詞的意思也不是人一定能勝過天,而是「人定」的時候能夠勝 過「天」。我不打算在訓詁上花力氣,而想說說現代理解的「人定勝天」所反映的心理狀態 。顯然,人的意志要改變自然的性質,這並非完全不可能。在現代強大的科學的力量下,人 的意志對自然所能施加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現代人定勝天的口號背後,潛在的一種心理是 ,極度誇大地相信人的意志的作用,輕視甚至蔑視自然規律。同樣是在那個時代,有人喊出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也是這同樣一種心態的表現。

  三

  在心理學看來,人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實際上是人對待自己態度的外化。對自然取這樣一 種輕視態度的人,在性格上往往也對自己的生理心理本能等,取同樣的一種輕視態度。他們 相信堅強的意志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夠完全克制自己的本能,能夠超越自己的生物性,能夠 做到按照生理規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句話,相信奇蹟。這樣的人,的確會有異乎尋常的 力量,也的確有可能創造一些奇蹟。但是,正如狂風大雨是不能很持久的,這種輕視身體和 自然的行為,在自己的身體上,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在自己的心理上,會傷害自己的心理; 而把這個態度用在外部自然上,也會傷害自然的平衡。聰明的教練不會讓自己的運動員過度 訓練,聰明的決策者也不會讓自然界過度負載。

  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為什麼有些人會有這樣一種性格,你很容易猜到我怎麼說,對了,還 是自卑的補償。自卑補償者為了讓自己超越自卑,需要刻意地自大,刻意地顯示自己不僅不 差,而且是極度的超凡脫俗、不同凡響。當然,自卑是藏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的,而在他們的 意識中,卻感到自己是可以超越自然規律的。就像秦始皇嬴政,最後居然病到想超越死亡, 得到不死之葯。或者像上世紀50年代的某些中國人,以為可以畝產幾萬斤糧食。

  這種人對待自己的另一個態度,是他們會竭盡身體的、心理的力量,把所有其他的一切視為 干擾的情緒和慾望壓制住,讓幾乎全部的力量用於某一個目標,並由此獲得極大的力量並得 到成功。就像我們現在的家長希望孩子做的,就是不要做家務,不要玩電腦,不要聽音樂, 不要打球游泳,不要學課外知識,當然更不要早戀,全心全意地應付高考。這個思路,和上 世紀50年代的思路是一致的,那時的想法也是,不要享受生活,不要花前月下談戀愛,不要 浪費一點時間,全心全意地投身於勞動中去。對待大自然,那時也是同樣的態度,不需要保 留美麗的湖水,不需要保留廣袤的草地,不需要自然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而要竭盡大自然所 能付出的所有力量,為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和鋼鐵等物資服務。他們追求極限的人生,也追求 把自然使用到極限,不留白,這是他們的性格所決定的。

  創造奇蹟,聽起來豪邁而激動人心,不過,我們如果能看到人的內心深處,就會發現這些想 創造奇蹟的「自卑補償者」,實際上正是因為自卑才需要創造奇蹟。他們潛意識的邏輯是, 只有奇蹟才能挽救他們的命運。因此,他們需要奇蹟,他們經過奮鬥也的確能創造暫時的奇 跡。但是,因為內心中不能化解的自卑,他們畢竟也不是真正相信自己能有美好的生活。因 此,也許最後他們會莫名其妙地自己毀壞了自己創造的奇蹟。當然,那些破壞了自然平衡而 創造的奇蹟,最後也還是由大自然來負責毀壞。

  四

  「竭澤而漁,豈不得魚,明年無魚」,人從大自然中強奪的一切,都必然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洞庭湖中浩浩蕩蕩的老鼠大軍,可以看作是大自然的先遣隊。它們前仆後繼,踏著死去同 伴的屍體,衝上大堤,也可以說是在「替天行道」,替大自然奪回它們的領地。對這些可怕 的人類敵人,我也不得不心存一份敬意。

  七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這種從一而終的忠貞觀可以廢了。也許我們需要的是: 「好女不嫁錯夫,忠臣不事惡主」,忠貞於永恆的美好價值。珍珠不能扔給豬,我們美好的 忠貞,也不能讓封建專制帝王們掠奪並糟蹋。

  無私奉獻:吃人肉的故事

  一

  古代中國的確是「吃人」的。

  吃人,有的是因饑荒,赤地千里,求生的最後希望就只有吃人肉了。對這樣的吃人,我們體 會的是慘痛。有的是因戰亂,軍糧不夠,於是將軍們就用人肉充當糧食。這些將軍們對吃人 ,卻不一定會有慘痛的感受。隋末的朱粲對手下的軍士說:「世上最美的食物,還沒有能超 過人肉的了,只要國中有人,我就不用擔心沒有軍糧。」他的部隊每攻下一座城鎮,就把弱 小的男女分給各部殺著吃。後來朱粲投降了大唐,李淵派部將段確去受降,因段確責備他吃 人的事情,朱粲大怒,竟將段確殺死吃肉。這類兇殘的將軍們,真真是所謂的「率獸食人」 的惡魔了。而更殘酷的是,僅僅為了「美食」而吃人。如春秋時代易牙把自己的兒子煮給齊 桓公吃;以及隋末諸葛昂因小事殺死美女,蒸熟擺成打坐的樣子,臉上塗了脂粉放在大盤子 里當作菜。這樣的暴行,真不知我們能用什麼辭彙來描述。

  最特別的一種吃人肉,是被吃者主動奉獻肉給人吃,也就是所謂的「割股事親」。據說如果 父母病重,子女兒媳們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煮了給病人吃,就會有神奇的藥用效果。據 民國《歙縣誌》統計,明清兩代,僅此一縣割股、臂、乳、指甲療親者,達一百六十二人。 例如:「葉氏女,由叔母撫養,叔母有病的時候,葉氏女就割股給叔母吃。」這種吃人肉事 件,表面看起來還蠻像有一種愛的存在。

  二

  除了現實的吃人之外,還有一些心理層面的吃人。——雖然吃人者並沒有實實在在地吃人肉 ,但是,他們卻在象徵的層面「吃人」。一個殘酷剝削民眾的貪官,雖然沒有直接吃人肉, 但是他榨取了大量財富,致使治下的百姓餓死,這也是一種「吃人」。在這裡,我們把關注 點放在象徵層面的「吃人」上,看「吃人」象徵著什麼,說明了這個文化的什麼特點。而那 些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實際吃人事件,我們也把它看作一個象徵,並從象徵層面進行心理 分析。也就是說,我們會像分析一個夢中的情景一樣,分析中國歷史上的吃人,看在象徵層 面它的意義是什麼。

  在心理象徵層面,吃人有積極和消極的不同意義。在積極層面,想像中的「吃人」象徵著一 種「接納」、「學習」、「融合」,是對我們所愛的人的一種認同。我們非常喜歡一個孩子 的時候,就有咬一口的衝動;非常喜歡一個異性的時候,有「恨不得把他/她吞下去」的想 法,都是一種積極的象徵。「吃」象徵著獲取,「吃這個人」象徵著我們想獲取他身上的積 極的、為我們喜歡的品質,從而讓我們能夠「和他一樣」。基督徒在聖餐儀式中,喝紅酒吃 麵包,同時把紅酒想像為耶穌之血,把麵包想像為耶穌之肉,通過這種儀式,他們認為自己 獲得了耶穌的愛的品質。但當然,這只是一個象徵,如果我們喜歡一個異性就真的咬他/她 ,那我們就成了性虐待症患者或者想吃唐僧肉的妖怪了。而在消極層面,「吃人」則是一種 掠奪、仇恨的象徵。恨一個人,「食其肉,寢其皮」,就是用吃人象徵最大的仇恨。日常俗 語中「我吃定你了」,則是表明一個人要剝削、掠奪另一個人的資源。

  因饑荒被迫吃人,如果我們把這看作是一個「意象」,如同夢中的意象,則從象徵意義上看 ,象徵的是極度的匱乏。戰亂時兇惡將軍吃人,以及某些惡魔般人物的把人當作美食去吃, 象徵的是人與人之間極度的不平等,以至於一些人可以不把弱者當人看,而歷史上的吃人者 也的確把被吃的人叫做「兩腳羊」等非人的名稱。這些意象象徵著中國古代專制時期,專制 權力者對被統治的民眾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所以官員的財富,特別是不義之財,我們稱為民 脂民膏。貪官污吏就是「吃百姓的脂膏」而變得越來越肥胖的吃人者。——而在意象中,這 些吃人的東西已經不能是人,而是「虎狼」。

  三

  而另一種吃人肉,「割股事親」者獻給父母吃的肉,分析起來卻不是這樣簡單。

  饑民吃人肉,即使在古代專制時期,主流意識形態也承認是大悲劇;凶暴將軍吃人肉,也會 被看作是暴行;把人肉當作美食,也當然被看作是邪惡行為。但割股事親,則是過去的主流 意識形態所讚許褒獎的行為。

  從象徵意義上看,主動奉獻自己的血肉,的確是一種愛的體現。當自己最親的人身患重病時 ,恨不得以身相代或者以血肉做葯,也的確是愛著的人的真切心情。因此,古代中國人被這 樣的愛心所感動,讚許感嘆這樣做的人,本來也似乎可以理解。——當然,即使心情可以理 解,真的用血肉做葯則依舊是愚昧之舉。

  但是,事情卻並非這樣簡單,魔鬼常常利用人們的善良而作惡,因此,這樣一種本來也許是 純潔的愛的舉動,後來卻變質為一種邪惡。

  在「割股」者這方,隨後出現的變質,是「割股」成為一種有意無意的功利性行為。

  最早出於純粹的愛心,而為自己親人割股的人,雖然愚昧,但並未想過會因此而得到嘉獎。 但是,後來的人卻知道了「割股」是被社會輿論所高度褒獎的行為,因此,有一部分人就會 為了得到嘉獎而去「割股」。硬生生從大腿上割一塊肉下來,當然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如 果這一次痛苦,可以換來終身的名譽,也並非是人所不能忍受的。太監割掉的是有更重要功 能的器官,但是為了利益,太監都有人願意做,何況「割股」並不損害任何實際功能呢?有 些人,可以是有意識地為了獲得聲名而割股,有些人,可能並非有意識這樣做,但是潛意識 中也是這樣的動機。這樣的割股,實際上是一種偽善和心機的體現。

  還有些人割股的潛意識動機也許更為複雜。比如,我看到一個例子,某個婆婆對兒媳非常不 好,而這個婆婆得病的時候,兒媳卻割股煮湯給她吃,不過兒媳並沒有告訴婆婆她吃的是什 么湯。婆婆病好後,對待兒媳依舊不好,直到偶然機會發現了兒媳腿上的傷疤,知道了兒媳 曾經為她割股,才終於大為感動。我想,也不能否認,有可能這個兒媳真的是愛心超人,即 使婆婆對她很壞,她依舊有那種寧願割股也要治好她的病的願望。但是,更有可能的是,兒 媳潛意識中對婆婆是怨恨的,而採取割股這樣一種極端自虐行為時,她實際上是在潛意識地 控訴這個婆婆,就彷彿她對著一個看不見的神靈說:「你看,我對她是這樣的好,而她卻還 是對我那樣壞。」婆婆病好後,對她依舊不好的時候,恰恰是她的這種潛意識怨恨最適合發 作的時候,是她最適合把婆婆的形象惡魔化的時候。而且,這樣的處境也很適合她的自戀, 她可以讓自己以及看不見的神靈看看,自己是多麼善良。而最後,當婆婆發現真相而羞愧萬 分的時候,更是兒媳的報復徹底實現的時候。——讓你看看你是多麼無理,也讓你看看兒媳 我是多麼的隱忍而偉大。因此,也許這個例子中,驅動兒媳割股的力量,不是表面上看來的 那種愛的力量,而是恨的力量。當然,我能理解受欺負的兒媳這樣做的心理,但是我不得不 說,這樣的出於恨的割股,不可能真實改善婆媳關係。婆婆一時不得不感動,而且羞愧,但 是在我們稱為潛意識的內心深處,她會因兒媳這樣高明地戰勝了她一次而惱怒,從而更增加 了對兒媳的怨恨。以後,這對婆媳將會用更高明的技巧互相攻擊。

  如這個兒媳一樣,我相信不少的割股者,都有一種自虐的心理在。精神分析心理學指出,對 他人的攻擊衝動被壓抑後,則可能轉化為一種自虐。在用刀割自己的肉的時候,長久壓抑的 人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快感,彷彿他們的痛苦可以隨著流出的血液而釋放,給他們一時的輕鬆 。我們可以在當代看到一些受虐狂,他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虐待自己,比如用鐵鉤把自己 吊起來。但是他們沒有文化資源,不能把這個行為解釋為「對父母的愛心」。假如他們有這 樣一個合理而受到讚許的理由存在,我想,會有不少新的這樣的「善良行為」出現。因為在 割股這樣的自虐中,不僅有自虐本來的快感,還能多一個自我欣賞的快感。——你們看,我 是多麼的善良啊。

  在接受割股的一方,心理的變態也一樣存在。

  當然,記載中那些吃了人肉或者喝了人肉湯的人,當時對此都是無知的,他們往往都是以為 那只是羊肉或者什麼肉而已。這樣是比較合理的,因為如果要他們明目張胆地接受別人奉獻 的人肉,未免就顯得自己太不善良了。但是,我們知道這些人並不反對別人送人肉給他們吃 。劉備落難時,某人要請他吃飯而沒有肉,於是把妻子殺了煮給劉備吃。劉備發現後,並不 以為那個男人是邪惡的傢伙,相反還頗為此感動,這就是吃人者的普遍心理。如果說割股者 是受虐狂,這些吃人肉者就是虐待狂。中國古代的吃人文化,就是由這樣的受虐狂和虐待狂 組合所創造和維持的文化。

  四

  實實在在的割股奉獻,實實在在的吃人肉,畢竟是數量有限的。但是中國文化中,心理層面 的割股,以及心理層面的吃人肉,卻幾乎可以說是人人都逃不脫的一種現象。魯迅曾經詢問 ,還有沒有沒吃過人的人?我想,只怕沒有。同樣,如果我們問,是否有沒被人吃過的人 ?我想,只怕也未必有。

  文化心理中的割股,就是所謂的「奉獻精神」。同樣,我們要承認,奉獻精神並非病態。出 於真實的愛,以健康的心理,奉獻出自己的所有,以造福於社會和他人,這不僅不是病態行 為,反而是一種偉大的美好的利他主義精神。

  但是,在中國文化中,我們的奉獻精神受到了扭曲。被扭曲的儒家,用一種偏執狂一般的態 度,狂熱歌頌兒子對父親、妻子對丈夫、臣子對君主的奉獻精神。同樣使得一些投機者,通 過表演「奉獻」而試圖獲得更大的功利。有些臣子們表現出來的樣子,彷彿他們完全不會為 自己著想一點點,全部心愿就是為了帝王的利益服務。好像他們天生賤命一般,就能甘願被 帝王虐待驅使作走狗。在潛意識中,他們希望的是感動帝王,從而給他們更多的利益。這樣 的一種心機下,所謂的奉獻精神不過是一種卑劣的權謀。另外,當然也有一些更高貴些的臣 子,他們的確試圖追求一種更健康的奉獻。但是,他們越是對自己嚴苛,越是誠懇地奉獻, 結果越是被人利用,白白奉獻了自己的血肉,而往往未必能對世事起到多少作用。——這些 清官的奉獻得不到回報,使他們很快耗盡了自己的血肉,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在奉獻 中,實際上也存在怨恨,因為他們內心深處也知道,在「奉獻」的呼籲下,他們實際上正在 被掠奪,同樣,他們有一種受虐的傾向,只是試圖自己化解這些怨恨,甚至把怨恨轉向自己 ,怨恨自己為什麼不能做到更「忠心耿耿」。

  這些奉獻精神的追求者,一方面是受到了扭曲後的儒家思想的欺騙,誤以為自己正在做一個 高尚的人應當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多多少少受到了扭曲後的佛家思想的影響。

  佛家提倡慈悲心,而「布施」這樣一種奉獻的行為,是可能增進慈悲心的。在一個佛教故事 中,某個慈悲的王子看到有隻母虎捕不到獵物,和虎崽一起都面臨著死亡。於是這個王子就 決定捨身飼虎,讓老虎吃自己的肉以存活。實際上,這個故事更多的是一個象徵或寓言,目 的是告訴大家什麼是慈悲心。人們誤解佛教後,誤以為這是一個規範:善良的人應該把自己 的血肉(或者利益)送給別人(或者野獸)。這也增加了一些人的「奉獻」傾向,使他們更 願意把自己的利益讓給那些虎狼一樣邪惡的貪官污吏與帝王將相。

  提倡「無私」,是加強這樣一種「奉獻」傾向的好方法,因此「無私奉獻」經常被連在一起 構成一個聽起來很神聖的辭彙。那些能從別人的「奉獻」中獲益的貪官或者帝王,當然願意 不斷鼓勵對方的「奉獻」,因此也就不斷地用這種扭曲的意識形態,誘惑對方繼續「奉獻」 而且最好徹底地「無私奉獻」。

  王朔好像很明白地點破過這一點:有些人就是要動員其他人都奉獻,這樣他們就可以安然享 有別人所奉獻的利益了。

  「你奉獻吧,那樣你就是善良的」,喜歡吸人血吃人肉的虎狼魔鬼,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誘 惑其他人的。

  五

  要走出這樣一個「奉獻-掠奪」的誤區,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人以為,我只要從此不 「奉獻」任何東西,就不會被人吸血吃肉了。這將帶來另一種危險,那就是變得孤獨,失去 真愛,並且不能和他人建立健康的關係。因為人與人的愛之中,不能缺少相互的奉獻和接受 奉獻。健康的愛和我們剛剛說的施受虐關係的區別是,健康的愛不是一方單向地永遠奉獻, 而另一方單向地永遠掠奪,而是一種交流關係,每個人獻出自己所有,每個人得到對方的回 報,而能量和愛就因此而流動起來,人與人之間的孤獨也隨之被打破。永遠不奉獻的自私者 ,就失去了這樣的人際關係和能量流動,走出「無私」誤區的人,如果隨即走入「自私」誤 區,並不是一個什麼進步。

  因此,要建立恰當的人與人的關係,需要我們有高度的警覺。我們必須識別出什麼是健康的 付出,什麼是健康的索取,並和那些不健康的傾向區分開來。智者應當更好地完成這個任務 ,並把自己所看到的真相展示給大家。我們也必須發現,並且逐漸化解我們身上的受虐傾向 、自戀傾向和轉向內部的攻擊傾向,讓我們能夠成為適應真正的愛的關係的心理健康的人, 從而為健康關係的存在奠定基礎。

  當我們的心改變之後,我們會改變我們的文化,也會建立起適合更健康文化的制度,使得一 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愛護關係能夠更容易獲得。那時候,當我們回望兩千年來吃人的歷史時 ,我們就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現在已經不再吃人了」!

  貪官:都是仁愛惹的禍

  一

  故事一。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這兒有正直的人,父親偷羊,兒子會舉報 ,證明父親偷竊。」孔子說:「我們這兒的正直的人不是這樣的,我們的父親會為兒子隱瞞 ,兒子會為父親隱瞞,這裡包含著正直。」(《論語?子路》)

  故事二。桃應問:「如果儒家聖君舜當天子的時候,鐵面無私的皋陶做法官,舜的父親瞽叟 殺人,怎麼辦?」孟子說:「抓起來唄!」

  桃應問:「舜不禁止?」孟子說:「舜怎麼禁啊?人家有這個權力抓。」

  「那麼舜該怎麼辦?」

  曰:「舜根本不在乎當不當天子。所以會劫獄背上父親,躲到海濱,高高興興過一生。」( 《孟子?盡心上》)

  故事三。萬章問:「舜的弟弟象總想殺舜,後面舜當了天子就把他流放了,是怎麼回事?」 孟子說:「有種說法是流放,實際是分封到有庳這個地方了。」

  萬章說:「舜把共工流放到了幽州,把NE522兜流放到了崇山,把三苗、鯀殺了,這四 個人都是 不仁的人,處罰他們大家心服。但是對待象卻不一樣,把他分封到有庳。有庳的百姓有什麼 罪,為什麼要把這樣一個人送去做他們的王?你們儒家的仁人就這樣啊?別人有罪就殺,弟 弟有罪還封官?」孟子說:「仁人對待兄弟的態度是,生氣了不藏著,也不記仇,和兄弟是 相親相愛的。相親相愛所以總是想對他好,所以希望兄弟能富貴,於是把他封到了有庳。自 己當了天子,兄弟還當小老百姓,怎麼體現相親相愛的精神呀?」

  「那為什麼有人說是流放了?」

  孟子說:「象這個人不行嘛,所以舜就派了官吏治理有庳國,不讓象管事情,免得象危害百 姓。只讓象享受稅錢而已。」(《孟子?萬章上》)(以上翻譯只取其大意,不敢保證絕對 正確。)

  二

  我一下子引用三個典故,把各位讀者的眼睛弄得很疲勞,是因為涉及到一個重要指控。我指 控對許多的徇私枉法、貪污腐敗、裙帶關係、以權謀私行為,儒家都需要負一定責任,因為 這些行為有時正是儒家培養出的那種仁愛之心惹的禍。

  儒家的基本設計,是試圖以親人之間天生的情感為基礎,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把這種情感擴大 到別人,成為美好社會的心理基礎。這樣的方式下,一個人對自己的親人和外人都會有仁愛 之心,但是,程度是不同的。關係越近的親人之間,感情越深,而關係遠一些的人之間,感 情就淺一些。所以說,儒家的愛心是一種「有等差」的愛心。這當然也符合人的自然本性, 我們不可能對親人和外人,對熟人和生人,對一切人都會有同樣程度的感情。像基督教推崇 的那樣,愛鄰人如同愛自己,甚至愛自己的敵人,是一種相當不符合人的天性的要求,所以 只有靠著上帝的威望,才能把這樣一種倫理和做人態度推廣到信徒中。

  這裡面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固然希望我的親人和其他人都相親相愛,但是這畢竟只是一個 希望而不總是現實。如果我的親人和外人發生了衝突,我應該怎麼辦?特別是,如果我的親 人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我應該怎麼辦?古代名氣不大的思想家葉公,就敏銳地發現了孔子 理論中的這個漏洞,並用一個假設性的案例和孔子辯論。「假如父親偷了別人的羊,兒子是 否應該舉報?」葉公認為一個正直的人應當舉報自己的父親。而孔子不同意葉公的觀點,提 出一個正直的人應當為父親隱瞞。為什麼應當為父親隱瞞,孔子雖然沒有說,但是根據儒家 的一貫觀點是不難理解的:兒子舉報是傷害親情的行為,會傷害父親的感情,也有違一個兒 子應有的對父親的愛。如果親人之間冷漠無情,聯繫社會的基礎的仁愛之心沒有了,這個社 會就完全無法維繫了。「雖然愛別人,但是總比對親人差點」。親疏有別。

  葉公是否被說服了,我們不知道,我估計葉公沒有被說服,也許還提出了其他的反駁,但是 ,因為記載這個事情的是儒家,葉公的觀點就沒有得到充分的展開。(所以我們要多寫書, 特別是要多寫我們和別人爭論時的精彩話語,忘記對方的精彩話語,就可以佔便宜了。葉公 啊,怪就怪你的弟子太懶。)不過類似的爭論在後來的時代再度出現,這次是一位叫「桃應 」的先生和孟子爭論,舉的例子更有戲劇性:儒家心目中的聖君舜當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 殺了人。舜應當怎麼做?因為舜有雙重身份,一方面是天子,另一方面是兒子,所以這個例 子更複雜一些。天子的職責是維護法紀,而兒子按照儒家觀點應當保護父親。孟子的解決方 法是把這兩方面分開,作為天子,應當容許「警察」去抓捕罪犯瞽叟,而作為兒子他就背上 父親逃亡到海濱。(這不是因為海濱是度假勝地,風景優美適合觀光游泳,而是因為古代的 海濱非常偏遠,警察找不到逃犯。)孟子的解決看起來更好一些,把兩個身份分開,既避免 了破壞法紀又顧及了親情。

  桃應是否被說服了,我們同樣不知道。我估計也未必被說服。至少我們看到孟子沒有能說服 兩千年後的另外一位劉清平先生,他發表了一篇《美德還是腐敗》(《哲學研究》2002年第 2期),指出儒家倫理的血親情理精神具有滋生腐敗的負面效應,由此在學術界也引發了一 場熱烈討論。至今,這個辯論還是像人類絕大多數的辯論一樣,誰也沒有說服誰。

  三

  離開口舌之爭,讓我們看看現實,就看到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朝廷雖然不斷改變,但是有一 個官卻一直沒有離開過中國的官場,那就是「貪官」。徇私枉法、貪污腐敗、官官相護、裙 帶關係等等現象,並非是中國官場的意外,而是一種常態。比如說到裙帶關係,李敖曾經說 國民黨的官員們是用生殖器聯繫在一起的。話雖然刻薄,但是想一想也不無道理。小團體中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說法。不僅是官場會為私人關係而枉 法,即使是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找個熟人走走後門,獲得一些特殊的利益,大家也都覺得是 很正常的事情。不論儒家如何辯解,也不論孔子等儒家是出於多麼良好的動機,我們都不得 不承認,事實證明儒家的思想一定有問題,因而導致了這樣的後果。

  只要我們接受儒家的前提,仁愛是有等差的,並以此作為我們行事的基礎,不可避免的結論 就是,我們要給親近的人更多的愛。如果親近者和疏遠者之間發生矛盾,按照儒家邏輯,沒 有理由我會站在中立的立場,我當然要護著自己人。當我們有權的時候,沒有理由我不偏向 自己人。我可以對外人也很好,但是從程度上,當然不如對自己人更好。因此,我們不要以 為貪官污吏都是一些天性邪惡的傢伙,像幼稚的中國戲劇中的反面角色一樣塗著冷冷的白臉 ,也不要以為他們都是一種無情無義的傢伙。實際上,如果你有機會和這些貪官污吏做同僚 ,也許你會發現他們中有些人很可愛,而且心地很好——至少當你和他是同一派的時候是這 樣。反而是那些清官如海瑞,反而顯得很冷漠而不近人情。因為偏向自己人,正是因為他們 心中有對自己人的愛存在。

  不可否認,這些人的行為包括那些劣行,最重要的動機可能是為了自己一人的私利。即使是 他們對別人施加恩德,如果目的只是為了交換到自己的利益,也還是為了一人的私利。這種 情況下,他們並不是心中有愛。

  但是,除此之外他們也同樣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也要為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小團體爭取 利益。為自己而貪污腐敗,我們都知道是不道德的;但是為家族為團體而貪污腐敗,則往往 能得到大家的同情。如果一個貪污案東窗事發,一個人為其他人頂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就會覺得這個人有義氣、是好人。他們自己也會有一種道德的優越感,為自己的做人方式而 驕傲。他們也的確心中有一種「我要幫助自己人」的利他的心態。說起來,我們也不得不承 認,這樣一種「為親友不惜坐牢」的精神中,的確有一種對親友的某種性質的愛存在。

  我不是為某些狗官們翻案,他們在為親友施愛的時候,不在乎損害他人的利益,甚至會肆無 忌憚地剝奪他人的利益。這說明他們固然有仁愛之心,但是他們的愛太少,擴展的範圍也太 小,所以對他人很少有愛。如果說他們對親友有愛,是他們心中善良的種子,那麼如果他們 剝奪了其他人利益或傷害了其他人,則是他們心中惡的表現。像孔子、孟子這樣已經能夠把 愛 心發揚光大了的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徇私枉法。因為他們也愛其他人,所以一定要找 到一種方法讓自己的親人和其他人都能得到利益和幸福,一定也非常不願意看到別人受到傷 害,所以他們會更加珍惜法紀這個能對大家都有用的東西,不會輕易破壞它。但是,即使是 他們也不能永遠不徇私枉法,上面那三個小故事就是證據:孔子贊成隱瞞親人的犯罪行為, 孟子認可天子為弟弟提供特殊利益。當他認為天子該帶著犯罪的父親逃跑的時候,是不是想 到了,天子固然可能不在乎權力和地位,但是作為天子也有自己對民眾的責任在,一走了之 難道就是美德嗎?協助一個罪犯逃跑,難道不是一種對受害人的傷害,以及對整個社會的法 紀的傷害嗎?

  因此,貪官污吏的惡行,固然不都是「仁愛」的結果,但是「仁愛」這棵樹中,是有可能結 出貪污腐敗的果子的。一般人的仁愛更少更局限,才會造成中國古代的貪污腐敗橫行的局面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作為典範的孔孟,在這裡已經有了漏洞,下面的人當然更有理由使用 這現成的借口。道家批評儒家「為大盜積」,說「大盜會連仁義都一併偷去了」,可以說准 確地指出了儒家的「罩門」所在。

  四

  如果仁愛可能出現危害,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棄仁愛之心呢?當然不是這樣簡單,孔子 的想法也並不錯,如果人變得無情無義,那麼其危害還會更大。「文革」期間,「大義滅親 」成為了主導意識形態中的號召,儒家的思想受到了全面的摧毀,造成的結果是人心的墮落 ,是社會道德的喪失,是人心之惡的甚囂塵上,其惡果至今猶存。愛是普世的價值,是永恆 的價值,是人生命成長的心理基礎。孔子的有等差的仁愛,以及孔子在此基礎上樹立的行為 準則,只不過是尚有缺點和不足之處而已,並不是說不是一種愛。更進一步說,雖然我對某 些害人的貪官義憤填膺,但是我也必須承認,他們的惡行背後有愛心,雖然是扭曲了的愛, 但是也可以成為真正的愛的種子。如果我們深思明辨,補上了儒家的不足,則在新思想的熏 陶下,這些愛的種子也可以在他們的心中逐漸成長,並使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怎麼補這個不足呢?我的思考是,公義的基礎只能建立在公心(天理)上,公理可生公器( 法),而仁孝畢竟還是私心,就算擴大也是擴大的私心。沒有公心不能不出一點問題!正如 西方人在個人主義之外,還有上帝以及公理。仁是愛,但不是「大愛」,大愛無等差。人應 該兼顧兩種,小團體(小團體的公只是小團體內公器,盜亦有道但是只限內部使用的地方糧 票)和公理(也就是「天理」),才能解決問題。「愷撒的歸愷撒,上帝的歸上帝」,法律 的歸法律,道德的歸道德。你可以幫助親友,於是在法律上你也犯了罪,你要受到法律制裁 ,也就是分擔親友的罪;但是在道德上,這裡有對親友的愛,對此我們可以理解甚至有時贊 譽。

  六月飛雪又如何

  一

  近年來氣候異常的情況增加,有時是盛夏,卻居然飄起了雪花,這也許是溫室效應和其他效 應的結果吧。這讓我想到古代關於氣候異常的傳說,只不過,那和自然環境的問題沒有什麼 太大關係,而是和人文環境有關聯。——我說的是所謂的「六月雪」。

  據說,那是因為有一個冤案。

  關漢卿編的戲劇中的竇娥的冤案。

  竇娥丈夫早亡,和婆婆兩人相依為命。流氓張驢兒逼竇娥跟他成親被拒絕,於是投毒想害 死竇娥的婆婆,但誤毒死他自己的父親。於是他誣告竇娥殺人,並買通貪官處死竇娥。竇娥 滿腔悲憤地呼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在臨刑的時候 ,她又向天發出三樁誓願:一要刀過頭落,一腔熱血全濺在白練上;二要天降大雪,遮蓋她 的屍體;三要讓楚州大旱三年。竇娥的誓願居然感動了天地。那時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氣, 竇娥被殺之後,一霎時天昏地暗,大雪紛飛;接下來,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後來,竇娥的 父親竇天章在京城做了官,竇娥的冤案終於平反昭雪,殺人兇手張驢兒和貪官桃杌得到應有 的懲罰。

  竇娥有冤屈,竟然會影響氣候,在現代科學看來真是荒誕無稽。但是,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 ,這卻是一個合理的現象。

  早在先秦的文獻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事例,描述說某個國家的政治好壞,會影響到這個 國家的氣候。這是原始宗教或巫術的思路,不足為奇。而在心理學看來,有這樣一種思路, 在心理和想像中實際上是成立的。我做意象對話時,發現「六月飛雪」的意象,象徵意義是 「突然的打擊」,而「大旱」這個意象,象徵意義之一正是「不正義」,所以,受到大冤屈 ,想像中出現六月飛雪和三年大旱,是合乎心理學的。但是,想像領域不同於現實領域,冤 屈與否,並不總能影響現實的氣候。

  二

  以為政治能影響到災異,這類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的濫觴,和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有關,那就是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並推廣儒家思想使之成為官方意識形態。

  董仲舒的所謂儒家思想,核心就是天人感應,但是他的這個思想實際上主要並非來源於孔子 ,而是源於陰陽五行、民間巫術。董仲舒對儒家的改造,實際上和張角等人對道家的改造一 樣,是用巫術把儒家變為了儒教。按照董氏儒教,人間的任何事情都會感應上天,因此,竇 娥的冤屈使六月飛雪是合乎情理的。董仲舒在世時,有一次漢祖廟發生火災,董仲舒就認為 是由於皇帝不修德,導致田NC037、淮南王劉安等權貴橫行,所以感應出了這火災。

  董仲舒的這種思想能被漢武帝接受,也有一個原因:包括秦在內的過去所有王朝的國王都是 貴族出身,而劉邦則是平民出身。憑什麼他可以當皇帝,缺少一個那時代的人能夠接受的理 由。如果劉邦家的後代說,這個理由就是劉邦有本事,那就會出現麻煩,以後其他有本事的 人也會理直氣壯地起來奪權。所以,繼承帝位的劉氏家族需要一個說法,說明為什麼劉家應 該當皇帝而其他人即使有本事也應該安分守己。董仲舒的思想正好滿足了漢武帝的這個需要 。他把「天」放在首位,作為一切價值的根基,而把帝王權力說成是天所授權,說帝王「受 命於天,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亦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深 察名號》)這樣,就以「天」的名義給了劉氏君權。這也和劉邦原來裝神弄鬼、故作神秘的 方式恰恰合拍。

  董仲舒的思想中,實際也有一個積極因素,就是根據他的理論,帝王應當服從天。如果帝王 殘民以逞,則天就會通過一些自然事變來警告他。他說:「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 也。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春秋繁露?必仁且知》)竇娥冤枉,所以老天六 月飛雪,就是一種警示。這樣一個理論,按照設計應當對帝王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如果帝王 對示警不加理睬,繼續倒行逆施,則他將會被上天拋棄。

  三

  但是,帝王真的能夠受到「天」的約束嗎?這裡有一個前提,如果「天」真的能按照董仲舒 的理論所說的那樣,不厭其煩地對皇帝示警,負責因任何竇娥式的冤案出現而搞一次氣候異 常,那麼,也許會真的有作用。如果帝王繼續倒行逆施,就能迅速被「天」拋棄而垮台,那 就更好了。但實際上,我們發現並非能夠如此。竇娥所受的那種程度的冤案,在許多王朝比 比皆是,而更慘絕人寰的事情也屢見不鮮,天如果為每一件這樣的事情都乾旱三年,那隻怕 到9000年都不會出現雨這樣一種東西了。大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即使政治很差,天也未必 會給出明確的警告信息。而且,執政不善的帝王也並不會很快亡國。因此,帝王們對待天的 態度,就像黔之虎對待黔之驢一樣,必定最後變得輕視。更何況即使是發生了乾旱,倒霉的 也是百姓而不會是帝王,帝王如果有社會責任心還好,不然也一樣不會有多麼恐懼。專制者 不理睬天,天也不能馬上對他們如何。那麼,制約作用也就不存在了。假設真有一個竇娥, 而她冤死時六月真的飛了雪,又怎麼樣呢?貪官和張驢兒也不會因這雪而有什麼損失。即使 是在那個劇中,最後也是因為竇娥的父親做了官,冤案才得到昭雪;如果她父親沒有當上官 ,天似乎也沒有什麼對付貪官和張驢兒的辦法。

  因此,董仲舒試圖通過天人感應說、災異說來限制帝王權力,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實權才是 根本,帝王不是傻子,不會因董仲舒玩點神秘主義的說法就真得要約束自己。而說到底,董 仲舒所說的「天」,並沒有清晰展開的意義,只是巫師水平的人所理解的天,而不是像孔子 一類大師所能深入理解的天。因此,他不能給出關於天的深入思考,只能藉助怪力亂神來體 現天意,而那些不可靠的怪力亂神不可能有力量真的制約帝王和強權者。我不能說他的設計 一點作用都沒有,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其作用很小。帝王們完全可以有選擇地採納他的理 論,一方面把自己說成是「天子」,從而獲得合法性,另一方面把「天父」的災異警示不當 一回事。

  我認為用「天」的概念來引入信仰,並在信仰的基礎上為政治法律制度確立合法性,這個方 法並非行不通,真正行不通的,是企圖用「災異警示」約束帝王。因為在災異警示中,上天 只體現了對帝王的監查,並無體現出對帝王的處罰。被監查但是不處罰,當然不令人恐懼。 當然在董仲舒的時代,情勢所限也許並無更好方法。但從設計上看,真正有效的方法是,用 「天」的概念提供合法性,從而建立一個真正有權力制約最高統治者的實存的機構,如同議 會對總統的制約一樣。

  假如,我們承認「天」的意志,然後用「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說法,讓人民代 表天,而不是讓「天子」代表「天」,則人民代表機構就可以在糾正竇娥冤案中起到真實的 作用,而不只是讓天製造一些沒有多大效果的氣候異常了。

  後世有千千萬萬人對你……

  一

  最近歷史很熱,電視上說歷史熱,出書說歷史熱,歷史電視劇熱。有歷史系的大學生說,風 水輪流轉,現在我們學歷史的也終於有機會出名賺錢了。

  這位大學生可能歷史學習得還不夠好,如果他歷史學習得好,就完全不會這樣意外。因為在 中國,歷史不可能永遠沉寂,它肯定會過一陣子就熱一回;中國人就算忘記吃飯睡覺也忘不 了歷史,中國人就是一些歷史動物,中國就是個歷史國。

  我們現在去看古代各大文明:印度的歷史連年代都數不清楚,埃及和古巴比倫的歷史也語焉 不詳,古希臘只好從「荷馬史詩」中找歷史;「荷馬史詩」實際就是個「伊利亞特戰爭演義 」,攙雜了一大堆神話,恐怕還沒有《三國演義》對三國時期的歷史反映得那麼準確呢,至 多也就是一部《封神演義》——所以《封神演義》也可以說成是中國的「武王伐紂史詩」。 而只有中國古代的歷史編年清晰、細節豐富、寫作認真,最像歷史的樣子,也只有中國人有 地位非常重要的職業史官。

  更關鍵的是中國人關心歷史,士大夫們以學者的嚴謹認真去研究歷史,百姓們也通過各種民 間史詩——話本、戲劇、傳說、故事、演義、小說、詩歌等種種方式去聽歷史,議論歷史, 關注歷史。一國有一國之歷史,一鄉有一鄉之歷史,就是一家也都有這一家之歷史。過去夏 夜納涼,農人們在院子里搖著蒲扇看著星星,長輩就會給晚輩講家史——「當初你老爺爺是 中過進士的,還當過一任縣令……」;或者革命家庭就講革命家史——「你爹他不是你的親 爹,奶奶也不是你的親奶奶……」。當然別國人也關心歷史,但是其程度未必可以和中國相 比。

  因而中國人做事,就有一個很特別的心理,他要或多或少顧忌到自己在歷史中的形象。大人 物關心國史中怎麼記載自己,中人物關心縣誌中怎麼記載自己,小百姓也關心村裡後輩會怎 么談論自己,中國人很在乎自己在大小歷史中的形象。為了這個形象好,受苦受難都不怕, 甚至有些人連死都不怕,死全家也不怕。如果我說文天祥英勇就義就是為了出名,那是我厚 誣古人,他是為自己的信念而死,但是死前想到自己將在歷史中留下的光輝形象,至少他也 是感到安慰的,所以他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就是歷史書嘛。

  至於其他數也數不過來的眾多英雄人物,也都以「名垂青史」為最大的光榮。而且時間上是 越長越好,所謂「千古流芳」,或說「萬古流芳」,看胃口大小而定。我個人覺得萬古流芳 跡近妄想,千古流芳已經很不容易了。空間上是範圍越大越好,就像詩人所說「諸葛大名垂 宇宙」,但是這也是誇張,不要說宇宙中的近鄰火星上從來沒有聽說過諸葛亮的名字,就是 今天的非洲人也並不知道諸葛亮是什麼人物。因此,李世民把自己的二十八將的名字畫在凌 霄閣上,是對這些將領的最大的獎賞。而那些說什麼「身後千秋萬歲名,不如生前一杯酒」 的人,在中國人中並非主流。

  對身後名的重視,使得有些人寧願得到「臭名」,也不願意沒有名。這就是所謂的「不能流 芳千古,寧可遺臭萬年」,第一個明確發表這個宣言的人就是……啊,我不說他是誰,我 偏不幫助他炒作,不幫他實現遺臭萬年的偉大理想。

  電影《大話西遊》中的至尊寶,只不過是被情人逼著換老婆,個人小事情而已,也對情人說 什麼「我不怕後世有千千萬萬人對我唾罵,我一個人承受」,把那個女人感動得險些昏倒。 就是因為她知道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後世有千千萬萬人對我唾罵」是一個多麼大的不幸 ,承受它可比「我為你去死」要困難多了。

  二

  那麼,知道為什麼中國人這樣關心歷史嗎?

  有個緣故。

  那就是因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中,像基督教那樣的超越性的宗教沒有佔據上風。

  人都是需要給自己的行為一個評價,從而給自己一個評價,給自己一個意義的,古今中外概 莫能外。這是基本的人性或者說是所有人的心理,我們需要意義感,需要讓自己感到,自己 所 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自己這個人是有價值的。我們不是動物,動物可以滿足於僅僅「飲食 公母」,人僅僅「飲食男女」是不會完全滿足的。雖然有些人志向比較低,最後放棄了更高 的追求,退而回到僅僅飲食男女的動物層面,但是那只是一種無奈。

  如果相信冥冥中有一個全知的神,我們就可以讓他來評價我們的行為。只要我們相信自己所 做的一切,在神的眼中是非常好的,是善良虔誠的,那就夠了。就算當時和後世有千千萬萬 人對我們唾罵,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畢竟那千千萬萬人和全知的神相比還是無知 的,他們不了解我、誤解我也都不足為奇。當然我們由於一些天生的不足,很難達到神的要 求 ,所以我們可以自己獨立去努力。——基督教世界就是這樣一種文化,一種「罪感文化」: 我感到我有「原罪」,也就是天生的缺點,我儘力改變自己以接近神。在這個過程中,重要 的是我和神的關係,和其他人的關係是次要的。

  但是中國不同,中國的主導文化是不引入神的概念的(墨家是個例外,後來的佛家也有新的 影響,這裡先不談)。因此,中國主流文化中評價一個人的任務,就放在了「他人」身上了 , 這種他人的評論體現於當時的「輿論」和後世的「歷史」上。所以中國文化是一種「恥」的 文化,當你做了錯事,你不是無法面對上帝,而是無法面對他人,大家會認為你的行為是可 恥的,而這種評價帶來一種力量。——「千夫所指」據說能讓羞恥中的人無疾而死,實際上 比死也許更難過;因此中國人都知道「人言可畏」。羞恥心就是中國文化中用於約束人的行 為的主要工具,有了羞恥心,則人就不會為所欲為,即使是掌握最大權力的國王,他可以不 擔心其他的約束,卻也會擔心自己被大家所指責嘲笑批評和非議,也就必須對自己有所約束 ,才能得到大家的積極評價。

  而在當時的輿論和後世的歷史這兩種評價中,前一種固然十分重要,後一種的重要性卻略勝 一籌。因為,我們知道人和神不同,人不是全知的,所以也許會犯錯誤。減少這個錯誤的方 式有兩個:一個是靠人數,畢竟多數人都同時犯錯誤的可能性相對小一點,所以,如果少數 人批評我,我可以不大在意,「十夫所指」是關係小於「千夫所指」的;但是,多數人也會 犯錯,所以另一個減少這個錯誤的方式就是,靠時間,我也許會希望當時大家雖然錯誤地指 責我,但是時間過去後,事情會慢慢清楚,而歷史會還我清白。這也就是中國人重視歷史的 原因。

  三

  按照儒家的設計,歷史恰恰可以起到某種規範約束作用,通過評論歷史人物,對一些人給予 褒獎,對另外一些人物給以批判,就可以使當代人知道什麼行為是好的,什麼樣的人是我們 的典範,什麼行為是不好的,什麼樣的人會受到後世千千萬萬人唾罵。秦檜跪像被後世千千 萬萬人「唾」罵,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儒家相信這個方法會很有用,所以孔子一生沒有 寫作,卻編著了一本歷史書《春秋》。而且儒家相信,「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懼怕 什麼呢?孔子並不會給他們帶來現實的危害,只是通過權威性的、有影響力的歷史評論,使 「亂臣賊子」的身後名受到損害。從心理學角度看,實際上孔子利用了人的一種「社會學習 」 能力,當人看到別人的某個行為受到了褒獎,則自己也就會傾向於學習這個行為;看到別人 的行為受到了批判,自己也就傾向於避免這樣的行為。如果我們把孔子作《春秋》的行為簡 化來看,實際上就如同一個兒童對另一個兒童說:「如果你這樣做,你就是好樣的;如果你 那樣做,你就是烏龜王八蛋。」只不過孔子把「好人」換成一些更深奧的辭彙,如「忠臣烈 士」、「仁人志士」、「正人君子」等等,把「烏龜王八蛋」也換成一些更深奧的詞,「亂 臣賊子」、「衣冠禽獸」、「無恥之徒」等等。我這樣說並無絲毫貶低孔子的意思,實際上 我們人類自我約束能力很差,而社會中的人沒有自我約束又不行,所以必須發明出一些辦法 ,而所有的高級方法,說穿了也都是小孩子用的某種方法的改進而已。用給好壞「命名」的 方法來約束人的行為,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兩千年來在中國也起到了相當程度的積極作用。 我認為今天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修當代史,以及重新解釋古代史,來給今天的人傳達一種良好 的倫理規範。柏楊先生就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他重新解釋了《資治通鑒》,並且在書中直 呼皇帝名字,比如不說「漢武帝」如何,而說「劉徹」如何如何,這樣就削弱了中國人對帝 王的盲目崇拜。更不要說,柏楊通過直接臧否人物,對古代的人物給出了全新的,在我看來 也是更好的解讀。

  但是,凡方法都有局限,而這個局限性也會逐漸明顯,最後使得其效果越來越小。用記載歷 史的方式來約束人,也有一些局限性存在。

  我們怎麼保證歷史不被扭曲?這就是一個問題。

  林肯說過:「你可以騙多數人於一時,你可以騙一個人於永遠,但是你不能騙所有人於永遠 。」按照這樣的說法,歷史是公正的。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相信林肯的話,有些人就會試 圖騙所有人於永遠,而且至少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為此,這些人可以「收買」、「威脅」史官或者其他寫歷史的人。有時,他們也會獲得一定 成功。正是因為這一點,帝王在歷史書上的形象就比他們真實的形象要好,有時也許會好很 多倍。魯迅先生髮現了一點,如果某個王朝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它的皇帝大多能得到較好的 描述,而短命王朝的皇帝多被寫得比較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前者史家記錄資料時, 老皇帝的子孫還在位,因此他不敢把老皇帝寫得太壞。而短命王朝已經破滅了,寫它們的皇 帝時自然可以比較放得開。

  再舉兩個例子,趙匡胤是通過較和平的政變,從後周手裡奪來了帝位,因此,宋代對後周的 記載就比較友好。清代是異族統治,不容易被民眾接受,所以他們就必然用極為嚴酷的文字 獄打擊所有懷念明代的文人,毀掉一些歷史資料,並努力抹黑明代,從而證明他們取代明代 的統治是理所當然的。這個影響至今還在,印象中明代成為了最壞的時代,而清代好像好得 多。但是實際上,比較朱元璋殺數萬官員(而且有些是貪官),那到處屠城、殺無辜百姓幾 十萬,比南京大屠殺元兇還邪惡的惡魔多爾袞,卻在電視劇中被當作多情的正面人物,同時 政治黑暗、大興文字獄的時代卻被說成是「康乾盛世」。(當然,所有古代專制王朝包括明 代,本質上都是強盜政府,而且明代也的確有很多惡政。我只是說,未必明代的惡性程度比 較其他朝代多那麼多。)因此,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在專制統治者的威脅利誘之下,歷史 可以被扭曲相當長的時間。真實歷史資料可以被掩蓋銷毀,而虛假的偽歷史也是可以在相當 長的時間內被大家信以為真的。

  在較早的時期,這種扭曲歷史的情況相對來說不如後來那麼嚴重。原因之一是,早期史官責 任感很強,而君王的邪惡程度相對小一點。比如當年權臣崔杼借黨羽的手殺死了齊莊公,齊 國的史官在史書要寫「崔杼弒其君」,結果被殺;史官的弟弟也是史官,他再次寫「崔杼弒 其 君」被殺;他們的另一個弟弟還是堅持這樣寫,又被殺;最小的一個兄弟照舊也要這麼寫, 崔杼終於手軟,任由自己去被歷史評說了。史官們為了歷史的尊嚴而不惜犧牲生命,這樣的 歷史是當權者也要畏懼三分的。

  而到了後期,這樣的史官即使存在也沒有什麼用處了,因為後代的帝王殺人並不會殺到手軟 ,他們的態度是,「你幾個兄弟都這樣寫,我就把你全家殺光;別人要這樣寫,我把別人也 殺光;如果全城的人都敢這樣寫,我就把全城人殺光」。這樣的淫威之下,膽子大的人真的 會被殺光,而其他的人自然也就不敢為了一個紙上的記錄賠上更多性命了。如明代朱棣篡位 後,方孝孺堅持「燕王篡位」,而不肯為朱棣寫即位詔書,竟然被殺十族八百餘人。朱棣這 樣的殺人不手軟,是早期的崔杼所不敢想像的。齊國史官就算和方孝孺一樣骨鯁,也沒有辦 法留下正確的歷史記載了。

  四

  另一種失效的原因是,有些人看明白了之後,可以用一種無賴的態度說,「我就是做小人了 ,我就是壞了,我就是做桀紂了,我就是這樣了,你隨便罵什麼,我不在乎了」。這樣的人 當然是更聰明,能看穿孔子的把戲,其結果就是失去任何約束,更放縱自己做一些對社會不 負責任的事情。

  在心理學家的角度看,這些人未必真的不在乎。在潛意識中,即使他們明白孔子的策略,也 一樣會在乎大家的評價,但是,如果他發現大家對他的某方面的評價肯定好不了了,那麼, 他就會產生一種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的心態,「我就是這樣了」,這個心態中實際上有對那 些不接納他的人的怨恨,並且必定會帶來一些敵意的行為。古代一些暴君,變得越來越邪惡 ,實際上就是因為他們也渴望別人能夠喜歡他們表揚他們,但是在內心深處卻已經知道這不 可能了,知道別人的奉承都是虛偽的,知道別人對他有仇恨,也想到自己死後也許會被說得 很壞,所以對別人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怨恨,所以才會更多地傷害別人,並給自己帶來更多的 仇恨,形成了「不被認可——恨——傷害別人——更不被認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想 一想, 一個人希望被別人認可、喜愛和表揚這樣一種願望,在某些情況下竟然會導致他做出傷害別 人、威脅別人、奴役別人等行為,不禁使我們對人性產生一種深深的感慨。而微觀到一個村 子一個單位的小歷史,事情發生的樣子也是大致一樣的。

  當然,歷史並不會被完全掩蓋,即使是以朱棣的殘暴以及他銷毀了很多歷史資料,我們今天 的人也許不知道某些細節,卻依然知道朱棣十分殘暴,而朱允ND274至少是一個比較好 的君王。 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也能為當時被處死的方孝孺以及他的兄弟的氣節而感動。但是,指望 幾十幾百年後歷史才為冤屈者伸冤,這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承認,歷史評論這個方式作為一 種約束行為的手段,現在看來是有局限的,至少它不能約束那些掌握巨大權力的人和那些自 暴自棄的人。

  五

  那麼,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做呢?我認為,首先我們要承認這個方法的局限性。比如制約權力 ,就不能僅僅依靠「千古評說」這個方法。而應該配合使用民主制度,讓「朱棣」拿「方孝 孺」沒有辦法,「方孝孺」以及千千萬萬人的話才能對「朱棣」有壓力,而且我們也不能指 望僅僅靠這個方法讓「朱棣」做好事,而應該在「朱棣」做壞事的時候用民主來制約他。

  雖然在現代,這個方法的作用沒有孔子認為的那麼大,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繼續使用這個方 法,作為各種社會倫理推行的一個手段,作為推行良好文化價值的一個手段,教育人、幫助 人 的一個手段。我認為這是知識分子或者說當代「士」的一個使命,就是要時刻對我們自己所 說的歷史,對周圍人所說的歷史有一個意識和警覺,隨時清醒地看著歷史陳述背後的價值取 向和隱含的觀念,從而使歷史成為我們民族進步的一個動力。我們的「士」應當共同創造出 一本體現著對中國文化最深入理解的、對中國前途有正確引導的——當代《春秋》。

  當你做事時,想一想,後世的千千萬萬人會如何看你?

  後世有千千萬萬人對你……

  一

  最近歷史很熱,電視上說歷史熱,出書說歷史熱,歷史電視劇熱。有歷史系的大學生說,風 水輪流轉,現在我們學歷史的也終於有機會出名賺錢了。

  這位大學生可能歷史學習得還不夠好,如果他歷史學習得好,就完全不會這樣意外。因為在 中國,歷史不可能永遠沉寂,它肯定會過一陣子就熱一回;中國人就算忘記吃飯睡覺也忘不 了歷史,中國人就是一些歷史動物,中國就是個歷史國。

  我們現在去看古代各大文明:印度的歷史連年代都數不清楚,埃及和古巴比倫的歷史也語焉 不詳,古希臘只好從「荷馬史詩」中找歷史;「荷馬史詩」實際就是個「伊利亞特戰爭演義 」,攙雜了一大堆神話,恐怕還沒有《三國演義》對三國時期的歷史反映得那麼準確呢,至 多也就是一部《封神演義》——所以《封神演義》也可以說成是中國的「武王伐紂史詩」。 而只有中國古代的歷史編年清晰、細節豐富、寫作認真,最像歷史的樣子,也只有中國人有 地位非常重要的職業史官。

  更關鍵的是中國人關心歷史,士大夫們以學者的嚴謹認真去研究歷史,百姓們也通過各種民 間史詩——話本、戲劇、傳說、故事、演義、小說、詩歌等種種方式去聽歷史,議論歷史, 關注歷史。一國有一國之歷史,一鄉有一鄉之歷史,就是一家也都有這一家之歷史。過去夏 夜納涼,農人們在院子里搖著蒲扇看著星星,長輩就會給晚輩講家史——「當初你老爺爺是 中過進士的,還當過一任縣令……」;或者革命家庭就講革命家史——「你爹他不是你的親 爹,奶奶也不是你的親奶奶……」。當然別國人也關心歷史,但是其程度未必可以和中國相 比。

  因而中國人做事,就有一個很特別的心理,他要或多或少顧忌到自己在歷史中的形象。大人 物關心國史中怎麼記載自己,中人物關心縣誌中怎麼記載自己,小百姓也關心村裡後輩會怎 么談論自己,中國人很在乎自己在大小歷史中的形象。為了這個形象好,受苦受難都不怕, 甚至有些人連死都不怕,死全家也不怕。如果我說文天祥英勇就義就是為了出名,那是我厚 誣古人,他是為自己的信念而死,但是死前想到自己將在歷史中留下的光輝形象,至少他也 是感到安慰的,所以他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就是歷史書嘛。

  至於其他數也數不過來的眾多英雄人物,也都以「名垂青史」為最大的光榮。而且時間上是 越長越好,所謂「千古流芳」,或說「萬古流芳」,看胃口大小而定。我個人覺得萬古流芳 跡近妄想,千古流芳已經很不容易了。空間上是範圍越大越好,就像詩人所說「諸葛大名垂 宇宙」,但是這也是誇張,不要說宇宙中的近鄰火星上從來沒有聽說過諸葛亮的名字,就是 今天的非洲人也並不知道諸葛亮是什麼人物。因此,李世民把自己的二十八將的名字畫在凌 霄閣上,是對這些將領的最大的獎賞。而那些說什麼「身後千秋萬歲名,不如生前一杯酒」 的人,在中國人中並非主流。

  對身後名的重視,使得有些人寧願得到「臭名」,也不願意沒有名。這就是所謂的「不能流 芳千古,寧可遺臭萬年」,第一個明確發表這個宣言的人就是……啊,我不說他是誰,我 偏不幫助他炒作,不幫他實現遺臭萬年的偉大理想。

  電影《大話西遊》中的至尊寶,只不過是被情人逼著換老婆,個人小事情而已,也對情人說 什麼「我不怕後世有千千萬萬人對我唾罵,我一個人承受」,把那個女人感動得險些昏倒。 就是因為她知道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後世有千千萬萬人對我唾罵」是一個多麼大的不幸 ,承受它可比「我為你去死」要困難多了。

  二

  那麼,知道為什麼中國人這樣關心歷史嗎?

  有個緣故。

  那就是因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中,像基督教那樣的超越性的宗教沒有佔據上風。

  人都是需要給自己的行為一個評價,從而給自己一個評價,給自己一個意義的,古今中外概 莫能外。這是基本的人性或者說是所有人的心理,我們需要意義感,需要讓自己感到,自己 所 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自己這個人是有價值的。我們不是動物,動物可以滿足於僅僅「飲食 公母」,人僅僅「飲食男女」是不會完全滿足的。雖然有些人志向比較低,最後放棄了更高 的追求,退而回到僅僅飲食男女的動物層面,但是那只是一種無奈。

  如果相信冥冥中有一個全知的神,我們就可以讓他來評價我們的行為。只要我們相信自己所 做的一切,在神的眼中是非常好的,是善良虔誠的,那就夠了。就算當時和後世有千千萬萬 人對我們唾罵,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畢竟那千千萬萬人和全知的神相比還是無知 的,他們不了解我、誤解我也都不足為奇。當然我們由於一些天生的不足,很難達到神的要 求 ,所以我們可以自己獨立去努力。——基督教世界就是這樣一種文化,一種「罪感文化」: 我感到我有「原罪」,也就是天生的缺點,我儘力改變自己以接近神。在這個過程中,重要 的是我和神的關係,和其他人的關係是次要的。

  但是中國不同,中國的主導文化是不引入神的概念的(墨家是個例外,後來的佛家也有新的 影響,這裡先不談)。因此,中國主流文化中評價一個人的任務,就放在了「他人」身上了 , 這種他人的評論體現於當時的「輿論」和後世的「歷史」上。所以中國文化是一種「恥」的 文化,當你做了錯事,你不是無法面對上帝,而是無法面對他人,大家會認為你的行為是可 恥的,而這種評價帶來一種力量。——「千夫所指」據說能讓羞恥中的人無疾而死,實際上 比死也許更難過;因此中國人都知道「人言可畏」。羞恥心就是中國文化中用於約束人的行 為的主要工具,有了羞恥心,則人就不會為所欲為,即使是掌握最大權力的國王,他可以不 擔心其他的約束,卻也會擔心自己被大家所指責嘲笑批評和非議,也就必須對自己有所約束 ,才能得到大家的積極評價。

  而在當時的輿論和後世的歷史這兩種評價中,前一種固然十分重要,後一種的重要性卻略勝 一籌。因為,我們知道人和神不同,人不是全知的,所以也許會犯錯誤。減少這個錯誤的方 式有兩個:一個是靠人數,畢竟多數人都同時犯錯誤的可能性相對小一點,所以,如果少數 人批評我,我可以不大在意,「十夫所指」是關係小於「千夫所指」的;但是,多數人也會 犯錯,所以另一個減少這個錯誤的方式就是,靠時間,我也許會希望當時大家雖然錯誤地指 責我,但是時間過去後,事情會慢慢清楚,而歷史會還我清白。這也就是中國人重視歷史的 原因。

  三

  按照儒家的設計,歷史恰恰可以起到某種規範約束作用,通過評論歷史人物,對一些人給予 褒獎,對另外一些人物給以批判,就可以使當代人知道什麼行為是好的,什麼樣的人是我們 的典範,什麼行為是不好的,什麼樣的人會受到後世千千萬萬人唾罵。秦檜跪像被後世千千 萬萬人「唾」罵,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儒家相信這個方法會很有用,所以孔子一生沒有 寫作,卻編著了一本歷史書《春秋》。而且儒家相信,「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懼怕 什麼呢?孔子並不會給他們帶來現實的危害,只是通過權威性的、有影響力的歷史評論,使 「亂臣賊子」的身後名受到損害。從心理學角度看,實際上孔子利用了人的一種「社會學習 」 能力,當人看到別人的某個行為受到了褒獎,則自己也就會傾向於學習這個行為;看到別人 的行為受到了批判,自己也就傾向於避免這樣的行為。如果我們把孔子作《春秋》的行為簡 化來看,實際上就如同一個兒童對另一個兒童說:「如果你這樣做,你就是好樣的;如果你 那樣做,你就是烏龜王八蛋。」只不過孔子把「好人」換成一些更深奧的辭彙,如「忠臣烈 士」、「仁人志士」、「正人君子」等等,把「烏龜王八蛋」也換成一些更深奧的詞,「亂 臣賊子」、「衣冠禽獸」、「無恥之徒」等等。我這樣說並無絲毫貶低孔子的意思,實際上 我們人類自我約束能力很差,而社會中的人沒有自我約束又不行,所以必須發明出一些辦法 ,而所有的高級方法,說穿了也都是小孩子用的某種方法的改進而已。用給好壞「命名」的 方法來約束人的行為,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兩千年來在中國也起到了相當程度的積極作用。 我認為今天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修當代史,以及重新解釋古代史,來給今天的人傳達一種良好 的倫理規範。柏楊先生就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他重新解釋了《資治通鑒》,並且在書中直 呼皇帝名字,比如不說「漢武帝」如何,而說「劉徹」如何如何,這樣就削弱了中國人對帝 王的盲目崇拜。更不要說,柏楊通過直接臧否人物,對古代的人物給出了全新的,在我看來 也是更好的解讀。

  但是,凡方法都有局限,而這個局限性也會逐漸明顯,最後使得其效果越來越小。用記載歷 史的方式來約束人,也有一些局限性存在。

  我們怎麼保證歷史不被扭曲?這就是一個問題。

  林肯說過:「你可以騙多數人於一時,你可以騙一個人於永遠,但是你不能騙所有人於永遠 。」按照這樣的說法,歷史是公正的。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相信林肯的話,有些人就會試 圖騙所有人於永遠,而且至少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為此,這些人可以「收買」、「威脅」史官或者其他寫歷史的人。有時,他們也會獲得一定 成功。正是因為這一點,帝王在歷史書上的形象就比他們真實的形象要好,有時也許會好很 多倍。魯迅先生髮現了一點,如果某個王朝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它的皇帝大多能得到較好的 描述,而短命王朝的皇帝多被寫得比較壞。——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前者史家記錄資料時, 老皇帝的子孫還在位,因此他不敢把老皇帝寫得太壞。而短命王朝已經破滅了,寫它們的皇 帝時自然可以比較放得開。

  再舉兩個例子,趙匡胤是通過較和平的政變,從後周手裡奪來了帝位,因此,宋代對後周的 記載就比較友好。清代是異族統治,不容易被民眾接受,所以他們就必然用極為嚴酷的文字 獄打擊所有懷念明代的文人,毀掉一些歷史資料,並努力抹黑明代,從而證明他們取代明代 的統治是理所當然的。這個影響至今還在,印象中明代成為了最壞的時代,而清代好像好得 多。但是實際上,比較朱元璋殺數萬官員(而且有些是貪官),那到處屠城、殺無辜百姓幾 十萬,比南京大屠殺元兇還邪惡的惡魔多爾袞,卻在電視劇中被當作多情的正面人物,同時 政治黑暗、大興文字獄的時代卻被說成是「康乾盛世」。(當然,所有古代專制王朝包括明 代,本質上都是強盜政府,而且明代也的確有很多惡政。我只是說,未必明代的惡性程度比 較其他朝代多那麼多。)因此,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在專制統治者的威脅利誘之下,歷史 可以被扭曲相當長的時間。真實歷史資料可以被掩蓋銷毀,而虛假的偽歷史也是可以在相當 長的時間內被大家信以為真的。

  在較早的時期,這種扭曲歷史的情況相對來說不如後來那麼嚴重。原因之一是,早期史官責 任感很強,而君王的邪惡程度相對小一點。比如當年權臣崔杼借黨羽的手殺死了齊莊公,齊 國的史官在史書要寫「崔杼弒其君」,結果被殺;史官的弟弟也是史官,他再次寫「崔杼弒 其 君」被殺;他們的另一個弟弟還是堅持這樣寫,又被殺;最小的一個兄弟照舊也要這麼寫, 崔杼終於手軟,任由自己去被歷史評說了。史官們為了歷史的尊嚴而不惜犧牲生命,這樣的 歷史是當權者也要畏懼三分的。

  而到了後期,這樣的史官即使存在也沒有什麼用處了,因為後代的帝王殺人並不會殺到手軟 ,他們的態度是,「你幾個兄弟都這樣寫,我就把你全家殺光;別人要這樣寫,我把別人也 殺光;如果全城的人都敢這樣寫,我就把全城人殺光」。這樣的淫威之下,膽子大的人真的 會被殺光,而其他的人自然也就不敢為了一個紙上的記錄賠上更多性命了。如明代朱棣篡位 後,方孝孺堅持「燕王篡位」,而不肯為朱棣寫即位詔書,竟然被殺十族八百餘人。朱棣這 樣的殺人不手軟,是早期的崔杼所不敢想像的。齊國史官就算和方孝孺一樣骨鯁,也沒有辦 法留下正確的歷史記載了。

  四

  另一種失效的原因是,有些人看明白了之後,可以用一種無賴的態度說,「我就是做小人了 ,我就是壞了,我就是做桀紂了,我就是這樣了,你隨便罵什麼,我不在乎了」。這樣的人 當然是更聰明,能看穿孔子的把戲,其結果就是失去任何約束,更放縱自己做一些對社會不 負責任的事情。

  在心理學家的角度看,這些人未必真的不在乎。在潛意識中,即使他們明白孔子的策略,也 一樣會在乎大家的評價,但是,如果他發現大家對他的某方面的評價肯定好不了了,那麼, 他就會產生一種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的心態,「我就是這樣了」,這個心態中實際上有對那 些不接納他的人的怨恨,並且必定會帶來一些敵意的行為。古代一些暴君,變得越來越邪惡 ,實際上就是因為他們也渴望別人能夠喜歡他們表揚他們,但是在內心深處卻已經知道這不 可能了,知道別人的奉承都是虛偽的,知道別人對他有仇恨,也想到自己死後也許會被說得 很壞,所以對別人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怨恨,所以才會更多地傷害別人,並給自己帶來更多的 仇恨,形成了「不被認可——恨——傷害別人——更不被認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想 一想, 一個人希望被別人認可、喜愛和表揚這樣一種願望,在某些情況下竟然會導致他做出傷害別 人、威脅別人、奴役別人等行為,不禁使我們對人性產生一種深深的感慨。而微觀到一個村 子一個單位的小歷史,事情發生的樣子也是大致一樣的。

  當然,歷史並不會被完全掩蓋,即使是以朱棣的殘暴以及他銷毀了很多歷史資料,我們今天 的人也許不知道某些細節,卻依然知道朱棣十分殘暴,而朱允ND274至少是一個比較好 的君王。 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也能為當時被處死的方孝孺以及他的兄弟的氣節而感動。但是,指望 幾十幾百年後歷史才為冤屈者伸冤,這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承認,歷史評論這個方式作為一 種約束行為的手段,現在看來是有局限的,至少它不能約束那些掌握巨大權力的人和那些自 暴自棄的人。

  五

  那麼,今天我們應該如何做呢?我認為,首先我們要承認這個方法的局限性。比如制約權力 ,就不能僅僅依靠「千古評說」這個方法。而應該配合使用民主制度,讓「朱棣」拿「方孝 孺」沒有辦法,「方孝孺」以及千千萬萬人的話才能對「朱棣」有壓力,而且我們也不能指 望僅僅靠這個方法讓「朱棣」做好事,而應該在「朱棣」做壞事的時候用民主來制約他。

  雖然在現代,這個方法的作用沒有孔子認為的那麼大,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繼續使用這個方 法,作為各種社會倫理推行的一個手段,作為推行良好文化價值的一個手段,教育人、幫助 人 的一個手段。我認為這是知識分子或者說當代「士」的一個使命,就是要時刻對我們自己所 說的歷史,對周圍人所說的歷史有一個意識和警覺,隨時清醒地看著歷史陳述背後的價值取 向和隱含的觀念,從而使歷史成為我們民族進步的一個動力。我們的「士」應當共同創造出 一本體現著對中國文化最深入理解的、對中國前途有正確引導的——當代《春秋》。

  當你做事時,想一想,後世的千千萬萬人會如何看你?

  祖先崇拜的心理作用

  一

  某個時刻的某個選擇,也許會影響到一個人的一生。

  一個民族中的文化領袖的某個選擇,也許會影響到這個民族兩千年中千千萬萬人的生活形態 。

  固然,我們會說,這個文化領袖的選擇也不完全是偶然的,而會受到他當時所在的文化環境 等因素影響;並且大家選擇接受這個文化領袖的思想也不完全是偶然的,如果他的思想和大 家潛在的需求相差太遠,他的思想也只好湮沒。但是,不管怎樣說,我們還是要承認:一個 文化領袖的作用,會在這個民族中起相當大的影響。

  比如孔子。

  孔子最重要的一個選擇,是選擇用「祖先」作為信仰的對象。

  信仰,是任何社會都需要的,是一切社會建構的基礎。在絕大多數古代社會,被信仰的對象 都是神靈。而在現代社會,民主與科學也可以成為一種信仰。

  孔子獨特的選擇是,把祖先作為信仰的對象,也就是說,把祖先放到了類似神靈的位置上, 從而創立了不以宗教為基礎的社會倫理。

  二

  從心理學角度看,把祖先當作神靈去崇拜,會對中國的社會、文化和中國人產生什麼樣的影 響呢?

  從基本作用上,崇拜祖先有和崇拜神靈一樣的效果,那就是為道德倫理、社會制度等奠定了 一個基礎。西方人也許會說,我不能做壞事,因為上帝在看著我;而傳統的中國人則說,我 不能做壞事,那樣會辱沒我的祖先。

  崇拜神靈,社會上就需要有一個祭司性質的組織和階層,包括巫師、牧師等。而崇拜祖先則 不需要這樣的組織。每個人的祖先都是自己家的人,因此,我們不需要他人中介,只要在自 己的家裡放一個牌位,就可以和他們溝通。因此,中國一直沒有出現像歐洲民族那樣的,可 以和王權相提並論的神權,沒有出現像羅馬教會這樣的組織,也沒有出現過歐洲那樣的宗教 戰爭。

  但是這樣的一個設計有一個不幸的後果,那就是王權一枝獨大了。如果古代中國有強有力的 某種教會,則當皇帝的專制過於殘暴的時候,教會或許可以成為一種制約力量,或者民眾有 可能藉助所謂「神」的意志作為反抗專制暴政的依據。而祖先是不能起到這個作用的。如果 大家相信上帝,我們可以說皇帝的暴行違背了上帝的意志,所以我們要一起反抗皇帝,這可 以組織起大家來;但是,如果我說,皇帝的暴行違背了我朱建軍的祖先的意志,希望大家和 我一起反抗皇帝,這就不可能組織起人來,因為大家和我朱建軍的祖先沒有關係。

  在這個方面,祖先崇拜彷彿是一個特殊的宗教,這個宗教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神。其他宗 教中的神靈的形象,是一個全體教眾共有的精神產物,而祖先則是各個家庭的私物。社會公 共生活需要建立在「公器」基礎上,而「祖先靈魂」不是公器而是私器。因此,祖先崇拜帶 來的一個結果,就是小家族中雖然可以以此團結,但是整個社會卻是孫文(中山)先生感嘆 過的「一盤散沙」。

  這種一盤散沙的狀態,對中國文化也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比如,人們發現中國人有私德 而缺少公德,發現中國人不適應公民社會,發現中國人不善於在團體中合作等等。這些的原 因之一,都和「祖先崇拜取代神靈崇拜」有關。因為大家各屬不同祖先,不是共同神靈的信 徒,所以沒有團體凝聚力,因此就會出現「一個中國人是條龍,十個中國人是條蟲」的奇特 現象。

  祖先崇拜還會有一個心理作用,那就是助長了一種復古和保守的傾向。因為崇拜的是祖先, 所以必定需要美化祖先,進而美化祖先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這樣,就很自然地導向了復古 。復古則會高評古代,所以自然會帶來保守的傾向。因此,儒家一向會「借古非今」。當初 暴君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給儒家人物的罪狀就是借古非今。借古非今是借一種被信仰的 古代文化來非議當代的文化。如果秦始皇當初要坑的是墨家,罪名就會是「借天非王」了, 因為墨家的信仰不是「古」,而是「天」。

  復古和保守傾向有利有弊,其弊端是對中國人的創新精神有所損,其利則是有助於過去的文 化成果的保存。

  三

  祖先崇拜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祖先在過去活著的時候,只是一個人而不是神。死後,也不 是每個祖先都是完美的,作為人他總有一些缺點。這樣,他也許擔當不起作為後代心目中的 神這樣一個完美的形象。

  孔子自己比較特別,因為他沒有和自己的父親真實生活在一起過。所以他幻想父親是完美的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他也可以幻想他們是完美的君子。但是,其他人如果發現了父親的 不完美,也就不會完全相信自己的祖先完美。把不完美的人作為偶像崇拜,這會帶來一些困 難。

  儒家解決這個困難的方式,就是教育大家,即使父親或祖先不完美,我們也要盡量看他們的 優點而不要看他們的缺點。儒家的典範人物舜的父親很壞,甚至到了要謀殺舜的程度,而舜 依舊不恨他也不抱怨他,就是這樣一種策略。這樣的方法,在心理學上看也是有一定好處的 ,因為我們把一個人看得比他實際情況更好,對那個人是有積極暗示作用的。一定程度上, 如果那個人發現別人把自己看成很好的人,總歸會稍稍讓自己也做得更好一點點,以不辜負 別人的期望和讚揚。

  但是,這裡也有一個危險,那就是它培養了中國人把一個人神化的習慣。如果全社會都用這 樣的習慣去對待某一個人,那麼大家就可以把這樣一個人變成一個活著的神,可以把他看作 是完美無缺,可以用對待神一樣的態度對待他。而一旦這個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大家的制 約,萬一(實際上是常常)這個人就是最高世俗權力的掌握者,那麼他的世俗權力和個人崇 拜帶來的類似神權放在一起,權力就會大到不可思議。——比如,中國人對毛澤東曾經有過 的個人崇拜。

  這裡好像有一個悖論:祖先崇拜是個別性的,全國人民不會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從邏輯上看 似乎不會大家共同崇拜一個人。但是,如果我們加上儒家的另外一個心理設計,就符合邏輯 了。儒家的另一個心理設計是,通過移情心理,讓大家把領袖想像為父親,把對父親的孝敬 之心轉到領袖身上。中國人把官員叫做「父母官」,就是這樣一個設計。有了一個補充性的 心理設計,好處是,剛才說的「一盤散沙」狀態得到了克服,在「共同父母」領導下,全國 人民都彷彿成為了一家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了。但是,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不同,這樣組織起來的中國人依舊缺少公民意識,缺少相互間真正的合作精神。人與人之間 並沒有真正的親情關係,所有的人都是「共同父親」管理下的,平行地服從於「共同父親」 的分離的個人。

  當然,若大家崇拜的對象,不是一個活著的「共同父親」,而是一個早已死去的「共同祖先 」,那會多一些益處而少一些害處,至少這個共同祖先不會犯錯誤並使得大家共同嘗到此錯 誤帶來的苦果。這也就是中國人祭祀黃帝的意義,黃帝是一個大家的共同祖先,而且祭祀黃 帝並不用擔心,黃帝不會錯誤地要求我們做什麼事情。祭祀黃帝,可以增加中國人的內聚力 ,似乎是有一些好處的。——只不過黃帝的性格我們並無了解,形象設計也很單薄,大家對 他沒有什麼印象,而且他究竟是否是我的祖先,說實話也無從考察,所以這個活動的作用並 沒有我們期望的那麼大。

  四

  在未來中國的文化復興中,祖先崇拜是我們不可避免要面對的文化現狀,也是我們可以使用 的文化資源。

  從我個人來說,我不喜歡孔子的這個設計。我感覺其弊端要比益處更多。況且現代社會中, 家族已經不能成為一個社會的基本結構了。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安土重遷,家族聚居 ,利用祖先崇拜凝聚家族還有用處;而現代社會大家族聚居已經不再,我們更需要的是建立 一個公民社會。在我看來,我們需要一個非宗教性的,全民能夠共同接受的信仰,並用此信 仰整合社會。這個信仰,就是「天」、「天意」、「天理」。

  火車中的候鳥

  一

  正月初七,正是春運返程的高峰,據說今天全國鐵路將發送旅客480萬,公路發送旅客5700 萬,坐飛機出行的旅客超過60萬。還有多少人乘船、自駕車或者以其他方式奔走旅途,我們 無法統計。就我們能統計的數量,這一天有6240萬人在路上。

  6000多萬,想像一下如果有6000多萬條魚洄遊,也足夠擠滿長江了;如果有6000多萬隻候鳥 飛過我們的天空,也足可以遮蔽北京城的陽光了。當初苻堅帶兵百萬要渡江滅晉,自稱百萬 大軍,光是把馬鞭投進長江,就足以截斷江流。據在下計算,100萬條馬鞭是不足以讓長江 斷流的,但是,6000多萬人的行李如果投入江中,只怕未必不足以讓長江斷流。

  誰說人不會洄遊、不會遷徙?春節前後,不在家鄉不在父母身邊的中國人,就是洄遊的魚、 遷徙的候鳥。他們必須洄遊家裡,和家人團聚,然後再回到工作的地方,繼續一年的勞作生 活。千里萬里,不能阻擋,哪怕是平時不捨得多花一點點錢的民工,也會不惜花高價買票回 家。魚洄遊是為產卵,鳥遷徙是為了避寒,咱們中國人「洄遊」是為什麼呢?

  絕大多數人都是一個答案:為了回家團聚。

  儒家的一個重要的設計,就是通過日常風俗禮儀來陶冶人心。這和西方基督教國家不同,他 們是依靠對超自然的唯一的神的信仰來約束人心。

  春節闔家團聚,中秋闔家團圓,其他的節日也希望能夠全家在一起度過,這樣一個風俗,對 中國人的生活有著重大的作用。靠著這樣的風俗,我們維繫了家族的內聚力。春節一起吃年 夜飯,不僅僅是為了享受美食而已,更多的是為了享受一家人高高興興在一起的天倫之樂。 「吃」,也是一個象徵性的行為,它象徵著「共享」,象徵著大家共同擁有。早在原始社會 ,共餐就是氏族中主要的儀式,它培養出的是一種大家不分彼此相親相愛的感覺。——共產 主義者最早的宣傳口號就是「有飯大家吃」,共餐可以說就是原始共產主義的最形象化的體 現。而一家人共餐,更是「天下一家親」的一個縮微版本。而加上放鞭炮驅除晦氣、正月十 五放花燈,以及踩高蹺、唱戲等等團體活動,春節就是中國人在家族和群體中的幸福生活的 藍本。

  二

  禮儀是儒家教化民眾最主要的工具。首先這是因為儒本來就是負責禮儀的,所以最懂得禮儀 在陶冶教化方面的作用。另外,儒家是立足於現實生活的,並不關心超自然的怪力亂神。這 樣,就不便於借用神道的方法來干預人的行為,於是也只好用禮儀和風俗。具體說,雖然儒 家相信人性本善,但是現實中的人總有很多不道德的行為和思想,人總會有一些惡的方面。 法律固然可以制約人的這些不好的行為,但是,在一些細微的地方,不必要也不適合用法律 ,如何讓人們能主動地自我塑造積極的心理品質呢?如果信仰超自然的鬼神,方法就比較簡 單了,西方的先知摩西只要拿出「十誡」,告訴大家這是上帝的指令就行了。如果大家膽敢 違抗,上帝會用雷解決問題的;如果大家遵從,上帝也可以給你們奶和蜜作獎賞。但是,儒 家不談鬼神,他們如何讓大家能遵守道德呢?就是靠禮儀風俗。

  我們可以把先知或聖賢看作是一個父母或教師,把其他人看作是孩子。父母、教師想管理孩 子的行為,也無非用類似的技術。「如果你不肯睡覺,大灰狼來吃了你」,這是類似神秘宗 教的方法。「大灰狼」神出鬼沒,誰都沒有見過但是誰都害怕,門關著都可以進門吃不睡覺 的小孩,這不分明是一個「凶神」嗎?「你好好寫作業,帶你去遊樂園」,這又彷彿基督教 說「行善者上天堂」。而孔子的方法則不是這樣簡單的威脅利誘,而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 行為習慣。禮儀風俗就是手段,一旦行為習慣養成了,孩子很自然地就會這樣做,這就是他 的第二本能了。

  這種用風俗儀式來改進人格的方法,還不僅僅是能形成一個好習慣而已。根據心理學原理, 儀式性行為會自然地帶來相應的感受和情緒,日久天長可以使人的性情都隨後改變。心理咨 詢中,對一些有抑鬱情緒的人,有時可以做一個很簡單的調節,那就是讓他模仿一個快樂的 人,儘可能準確地像一個快樂的人一樣笑,像一個快樂的人一樣手舞足蹈,他就會發現自己 的情緒開始好起來了。對不自信的人,我們讓他模仿一個自信的人,讓他挺胸抬頭,讓他大 聲說話,讓他眼睛正視前方,他也會發現自信的感覺出現了。儒家使用禮儀,也是同樣的一 種心理策略,讓孩子用尊稱對長輩說話,則會增加對長輩的尊敬;把家裡打掃乾淨,可以增 加一個人做事踏實認真的態度。明代《朱子家訓》中,第一句話就是「清晨即起,洒掃庭除 ,務要乾淨」,那並不是因為他家雇不起清潔工。

  三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們心理學家能和社會學家聯合起來,收集、總結並詳細地分析我國的 各種節慶的禮儀和風俗,弄清楚這些禮儀風俗的象徵意義,對心理和對性格的影響。然後我 們再根據民族性改善的需要,以及現代生活中的新特點,研究如何對原來的風俗作一些非常 慎重的調整,並推廣這些新的風俗和禮儀,那對我們改造中國民族性的作用,才是實實在在 的呢。

  看看春運高峰期火車站擁擠的人群,你就不能不感嘆風俗禮儀的巨大力量。如果誰不知道什 么是傳統,我們不妨讓他看看這情景,這就是傳統。這像候鳥一樣密集成群的人是去哪裡? 回家!不錯,但不僅僅是回現實中的家,更是回「民族傳統」這個精神家園。如果我們能把 陳舊的精神家園好好清掃修補一下,回家的人們就會有更多的幸福。

  附記:

  此文寫於2007年,發表時是2008年,南方大雪成災,鐵路不通。而即使在如此 艱難的時候,我們依舊可以看到,20多萬人等待在廣州火車站,在饑寒交迫中等待著回家的 機會。這些人中,有些是可以不用這樣做的,但是他們不願失去春節回家的一點點希望,一 聽說火車可能通車,馬上就會趕來火車站。民俗的力量之大,真是讓我們感嘆又感嘆。

  你給哪個乞丐錢

  一

  昨天開車出門,路口照例有乞丐,照例在危險的車流中討錢。在紅燈變綠之前的短暫時間裡 ,我必須再一次決定,給還是不給,給誰不給誰?

  理性告訴我應該不用給,因為這些乞丐多數都不是真正最缺錢的人,如果說缺錢,也不過是 因為家裡要蓋樓房缺少裝修錢。但是看到他們在寒風中瑟瑟發抖,雖然也許是裝的,或者至 少是誇張的,一點不給總不合適。

  下一個問題是:給誰?

  車窗邊一共三個人:一個老婦,微微駝背拄著拐杖;一個小女孩,瘦瘦小小大約也就是七八 歲的樣子;還有一個衣衫整齊的十八九歲的青年——他為什麼要乞討?看他胸口掛著一個牌 子,上寫考上了名牌大學,但是家庭貧寒父母生病有萬元外債等等,一時間也不能細讀。

  如果是你,在紅燈變綠的短暫時間內,你給誰?

  還有,你為什麼給這個人?

  如果時間足夠長,我們就可以仔細思考,但是時間很短的時候,來不及思考,而且為了一兩 元錢也不值得我們花費很長時間去思考。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許會隨便給了誰。但是心理學 家認為,看起來是隨機行為的背後,也都有一個不隨機的原因,我們的潛意識會替代我們的 理性在這個時候給出一個決定。而在剛才這種情況下,最可能影響我們的選擇的是一個叫做 「移情」的心理現象。

  如果你選擇了給老婦,你也許會給出一些理由,比如,小女孩很可能是被拐來的,如果給她 錢則等於鼓勵那些背後的壞人;青年人很可疑,為什麼他不尋求助學貸款或讓學校幫助…… 。但是真正的理由很可能是:乞討的老婦讓你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你不會忍心讓自己的母親 這樣做,所以也不願意看到一個和你母親年紀相仿的老人這樣辛苦。而你之所以格外容易想 到母親,說明你很可能和母親的關係中有一個未解的情結。

  如果你選擇了小女孩,很可能你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想到了孩子的委屈。如果你選擇了那個 青年人,那你一定在「上大學」方面有一個情結,也許你自己當年沒有考上大學,現在雖然 很成功,但是心裡對沒有上成大學多多少少有些遺憾。

  老婦不是你母親,女孩不是你女兒,青年人更不是你自己。——理性知道這些,但是感情不 知道。而真正影響你的決定的,更多的是你的感情。

  因此,如果善於利用移情中的這種感情力量,我們就可以讓自己或者別人去做一些利他的事 情。

  二

  我想,孟子深知這一點。因此,他提出一個原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也就是說我孝敬我的老人,「以及人之老」就是一種移情。「幼吾幼」, 也就是我喜歡自己的孩子,「以及人之幼」就是一種移情。人把對自己的父母子女的愛推廣 到別人的父母子女身上,這並非一個理性思維的過程,而是一個情感擴展的過程。這種心理 的作用很小的時候,能夠讓我贈與乞丐一元錢;在很大的時候,能夠使一些善良的人去把孤 獨老人接到家裡當作父母贍養,能夠使一些善良的人收養他人的甚至敵人的孩子,能夠使有 權力的人去做有益於天下百姓的事情。

  孟子試圖說服梁惠王行仁義時,梁惠王用真小人的坦率告訴孟子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孟子則回答說,「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也就是說,只有貪財的人最知道財富的寶 貴,如果能推己及人,能讓百姓也滿足自己富有的慾望,那麼,這正是一件好事情。

  梁惠王還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而孟子的回答也是一樣:「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 」。你喜歡女色,百姓也是一樣,所以正是好色的人才知道男女之情的可貴,如果能夠因此 想到幫助別人,讓「內無怨女,外無曠夫」,這也同樣是一件好事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並不是一個對人性的觀察和解說,而是儒家的 一個心理設計,我稱之為「推己及人策略」。其目標是擴大人的愛心,使人能把局限於親人 中的愛心,不論是愛父母、愛子女、愛財富還是愛美色,擴展為一種更博大的更廣大的愛心 ,並從而使人能做出利他的行為,使整個社會中有更多的愛。某種意義上,這個方法可以看 作是一個廣義的心理治療策略,通過這樣的策略,可以使原來心胸狹窄的人心胸更博大,感 情更無私,人性可以展露出更為璀璨的光輝。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我同意這是一個有效的 心理策略。陶淵明給兒子送去一個僕人,順便寫了一封信告訴兒子說:「彼亦人子矣,宜善 視之。」這正是一個策略成功的案例,因此傳為佳話。

  不過,這樣一個小事情能夠傳為佳話,正說明並非所有人都能看待別人的孩子如同自己的, 並因此善待別人的孩子。陶淵明切切叮囑,也許恰恰是因為他擔心兒子不能做到這一點。我 們在心理諮詢中了解到,沒有什麼策略是完美的,任何策略都有其局限性。「推己及人」策 略也是一樣。有局限性的策略依舊可用,並不需要因此而推翻,但是,對局限性進行分析可 以讓我們更好地使用這個策略。可用時用,不可用時則不用,需要調整後用則調整後再用。 如果把孟子的策略當作天下真理,任何情境下都拿來濫用,則效果必定堪憂。

  作為心理學家看,這個策略的使用,首先是一個人確實「老吾老」。這個前提不具備的時候 ,推己及人的策略是無法使用的。「好貨」、「好色」都是比較容易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 ,金錢美女誰不喜歡。但是,是否每個人都很孝敬自己的父母,對父母有濃厚的親情,這可 就難於保證了。如果家庭中一向和諧還好,如果家庭中親子衝突很大,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怨 恨情緒,則移情的結果只能是「怨吾老以及人之老,煩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對自己父母孩 子的不滿,無形中轉移到了別人身上,這樣不僅無助於利他行為,反而會帶來原因不明的人 際衝突。

  現實世界中,這種怨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事情比比皆是。電影《新警察故事》中,幾個孩子到 處犯罪,甚至殺死警察,最後發現其中領頭的孩子正是某個警署領導的兒子。因為那個父親 對待自己兒子過分粗暴,使兒子內心中產生了對父親的仇恨。不敢反抗父親,於是兒子就以 犯罪和襲警來發泄仇恨。這也是一種移情,只不過是仇恨的移情。一般生活中這樣嚴重的消 極移情固然不多,但是,因為怨恨父母所以和老師作對這類的移情卻隨處可見。

  當然,在儒家的設計中,認為這個問題並非難於解決。因為按照儒家的說法,兒童依戀父母 是天性,而那種不愛父母的孩子都是天性被扭曲者。這也就是儒家之所以最重視孝道的一個 重要原因,他們希望這個「推己及人」的策略能建立在「天性之愛」的堅實基礎上。如果有 人連愛父母的天性都喪失了,我們就必須先把這個天性恢復,隨後的一切就都可以進行了。 專從理性看,我也承認孩子依戀父母的確是人的天性,而且對父母之愛也的確是人一生中愛 的最初形式。但是在實踐中,讓許許多多已經在親子關係中產生了怨恨的人,恢復對父母最 早的單純的愛,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有些人甚至對自己的愛都已經千瘡百孔,更談不 上愛別人了,對這些人來說,使用這個策略更加困難。

  三

  還有一個問題恐怕更困難,就是如何能調動或恰當調動這種我們需要的移情。看到一個老人 需要幫助,也許我會想:「這個老人有些像我的父母,我願意父母能夠得到幫助,所以我去 幫助一下他吧。」但是我也可能會想:「他又不是我的父母,輪不到我管,我還是先管自己 的父母好了。」儒家思想里並無很系統的方法,能讓人更多地想前一種想法。

  再有,有時我「老吾老」和「老別人之老」之間是有矛盾的。如果我父親和別人父親吵架了 ,而我對自己的父親很好,那我就不大可能在看到他們吵架時,想到「他也是別人的父親, 別人也不希望父親受欺負」。我越是愛我的父親,越有可能對敢於和我父親發生爭吵的人發 怒,因此,我不但不會關心那個「可惡的老傢伙」,反而願意和我父親一起,對那個老傢伙 迎頭痛擊,讓他嘗嘗失敗的難受滋味。

  我們容易移情的對象,必須和我們自己或者我們的親人比較類似。因此,藉助移情而利他, 也比較容易幫助這些類似於我們的人,而難於幫助那些和我們差異比較大的人。親人得癌症 死去,悲傷的家人會捐錢給癌症研究基金,而往往不會捐錢研究禽流感的治療。這當然也沒 有關係,不管幫助誰都是助人,只怕的是助某些人的同時也許會有損於他人。

  《宋史?范仲淹傳》記載,范仲淹在用人上十分嚴謹。在審查擔任各路按察使的人選時,每 當看到名單上有不合格的人,便一筆勾之。有一次,旁邊的一位大臣勸他說:「一筆勾之甚 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說:「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旁邊的這位大臣,何嘗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因此,想到別人不幸失去官職, 「一家哭」的痛苦場景,不由得不心生戚戚焉。而「一路哭」的平民百姓和這位大臣相似性 很低,大臣不容易想像他們的生活,因此,才會推己及人,不願意輕易剝奪不稱職官員的職 位。范仲淹自己幼年生活貧苦,才更容易想到百姓的悲苦。中國「官官相護」的惡習,未必 不是因為這些貪官們有推己及人的利他精神。

  四

  如果這還不夠麻煩的話,我們還有更困難的問題。有些人的心理,更不是孟子之流單純的人 所能想到的。就算我們能夠做到「老吾老、幼吾幼」,或者「貪吾貪、色吾色」,但是有些 人就是不會移情到別人身上。有些人就是「我自己享受的快樂,就不願意別人享受;我不願 意自己受的苦,卻未必不願意別人受」。孟子曾經問齊宣王:「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齊宣王說,和別人一起快樂比自己快樂更快樂,和多數 人一起快樂比和少數人一起快樂更快樂。這倒是很符合孟子的觀點,不過,事實上未必儘是 如此,獨樂樂有時會超過與人樂樂。因為通過比較自己和別人的生活,獨樂樂的人會發現自 己的生活比別人的更好,這樣會在本來的幸福感上,增加一種「感到自己比別人更好」的特 殊快樂,而在別人都快樂後,我的這個快樂就沒有了。在當初大家都沒有自行車的時候,我 有了自行車,而後來大家紛紛買自行車的時候,我分明沒有感覺到更快樂,相反很有些失落 。追求時尚的女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自己的新時裝是獨此一件的,絕對不希望別人也像自 己一樣快樂。退一步說,就算只能和大家買一樣的名牌手袋,也是「與少樂樂」勝過「與眾 樂樂」。心腸更狠一點的人,更會希望看到別人的不幸福,因為別人的不幸才可以反襯自己 的快樂。「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到處追殺敵人,搶奪他們的土地財富,聽著他們的妻兒哭 泣」,成吉思汗的這段話,分明是和孟子唱反調。欺男霸女、橫行街市,如果你硬說這不是 一種快樂,高俅的兒子首先要不答應,成吉思汗先生也必然要反對,就算你能駁得高衙內啞 口無言,卻也未必能讓成吉思汗先生心服口服吧。

  說到這裡我不妨再引用些心理學結論,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性格中本來就有一個差異, 那就是有些人更容易體會到別人的感受,而有些人對別人的感受不敏感。心理學家艾森克的 人格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精神質」維度,這個維度測量高分的人,就是對別人的感受不敏 感。而在更近的西方心理學的「大五」人格特質研究中,類似的維度是「隨和/不隨和」, 有不隨和特質的人也是對別人的感受不敏感。

  孟子顯然是一個「低精神質」、「高隨和性」的人,這類人對別人的感受能夠更容易「感同 身受」。因此,如果他們看到別人受苦,自己就會感受到不舒服,從而內心中有一種驅動力 ,希望能解除別人的痛苦,隨即讓自己的不舒服也得到緩解。對於這些人來說,助人就是助 己,愛人就是愛己。對於他們來說,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很容易的,因為,當他們看 到別人家的老人有困難時,他能夠很容易感受到那個人的痛苦,隨即就可以聯想到自己所愛 的父母長輩。而相反另一些人,看到別人家的老人有困難時,感受不到對方的痛苦,所以也 沒有多大的驅動力去伸出援手。對這些「高精神質」的人,我們就應該採用法律約束等其他 的策略了。

  假設有個孟子信徒說服高衙內:「你好色,應該想到林沖也好色,你不應該搶他的老婆。」

  高衙內:「我正是按照孟子的教導做的,『與民同之』,我要和林沖同享這個女人。」

  「你這樣做,林沖會很生氣,你雖然快樂了,林沖不快樂,不如你另找女人,讓林沖保有自 己的老婆,這樣大家都高興,『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我就是喜歡林沖的老婆,林沖高不高興關我什麼事?誰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就喜歡看 林沖不高興,看著他不高興但是拿我沒有辦法,我才能感覺到我的地位,我才快樂。」

  …………

  五

  還有一種情況,就算我更喜歡「眾樂樂」,但是當資源有限,有些人覺得你有了我就沒有的 時候,或者你多了我就少了的時候,或者我就是貪多不厭,想要獨佔的時候,也就顧不得別 人了。而人的貪心一旦大起來,什麼時候是個夠呢?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三國後,接受了另 外兩國的嬪妃,後宮人數達到約萬人之數。以至於只好乘羊車「信羊由韁」,羊停在哪個嬪 妃房前就去哪裡。按道理來說,一個男人就算再怎麼神勇,也不需要這樣多的女性,但是, 身體不需要的貪心需要。對人的貪心來說,「資源」永遠是有限的,很多人也就不可能「推 己及人」了。

  說到底,世界上沒有醫治百病的良藥。推己及人策略最適用的對象只是這些人:他們本來就 有愛心,只不過愛心局限於親友和自己;有能力感受別人的感受;並非處於資源很缺乏時, 並且貪心得到了剋制;而且他們的親人並非正在和別人發生衝突。在這樣的情況下,身邊的 人做一做「孟子說梁惠王」的事,還是有用的。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那麼,還是另想法子 的好。否則,你會被人笑話的。

  泰山石敢當

  前面說過父親早喪,使孔子幻想出了一個理想化的父親。說起來父親早喪,還會帶來其他一 些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和寡母一起生活的兒子,往往會比較早熟,由於他看到了母親急 需幫助,所以就會在某種程度上替代父親的角色,更早地擔負起家庭責任。

  儒家理想的人格,是一種非常有責任感的人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如果我 把這樣的人格形成的全部原因歸結為父親早喪,那就成一個笑話了。但是,如果我說孔子的 幼年生活對此或多或少有影響,這是很說得通的結論。儒家的這種責任感從家庭擴充到國家 ,則成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使得儒家人格中有了一種擔當,當然也使得儒家人格 承載了更大的壓力,使儒家教育下的人生活得不放鬆、有壓力。

  如果我們讀讀儒家的文章,就會深刻感受到大儒共有的這種責任感。孟子說:「如欲賓士天 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 世開太平」。都是這種責任感的表現。

  說到「任重而道遠」,首先我想到的是孔子一生走的道就很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土路上, 顛簸於車轍印之間,揚起一陣陣的塵土,似乎並非很愉快的生活方式。而孔子推銷自己的理 論也並不順利,各國國王雖然尊重他,但是很少能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孔子自己也知道成就 理想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依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樣做無非是出於一種責任感,認為 自己有責任挽救世道人心的頹敗。

  換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孔子一生的生活和他幼年的生活頗為類似:幼年他家裡沒有父 親,這是家裡的一個災難,作為母親唯一的兒子,一個「小男子漢」,災難使他格外早熟, 他毅然擔起了對一個幼小的男孩子來說太重的擔子(這就是任重),而天天如此地不放棄自 己的責任;成年後,他發現天下沒有了「父親」,也就是孔子心中的那些「聖王」,於是他 覺得自己有了更大的使命,為天下擔負起克己復禮的重擔。

  災難不完全是壞事情。如果世界上沒有任何困難,也許我們會更快樂,但是也會更膚淺。災 難發生的時候,往往可以喚起人們的一些優秀的品質,比如,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和友情,勇 敢地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等等。我小時候,鄰居之間的交往雖然也還不錯,但是總免不了 一些是是非非、一些衝突計較和矛盾。但是,在1976年的地震期間,卻發現所有的鄰居都比 平時善良可愛了,沒有人再去計較小小的利害得失,人與人之間格外的相親相愛、互相幫助 。那段睡在防震棚中的日子,後來大家想起來如同節日一樣美好。我想,也許正是孔子幼年 家裡的艱難,反而造就了他和母親之間相依為命的美好感情。也正是因為有這些美好的感情 ,因為有愛,一個人才會願意擔負起責任。即使歷盡艱難困苦,但是為了愛,也是值得的。 孔子能把對家庭的責任感擴大為「以天下為己任」,也是因為他先擴大了自己的仁愛之心, 先已經「以天下為己愛」了。

  當然,我不是說只要受災,人一定會變得更有愛心更有責任感,實際上也有一些人會在困難 中垮掉,不但沒有增加責任感,反而自暴自棄。災難會帶來什麼影響,關鍵看我們的心選擇 如何對待這個災難。儒家的思想提供的選擇,就是一種在困難中磨礪自己的道路。

  孔子思想蘊涵著普適性的真理,在根本上說,任何人不論幼年家庭生活環境如何,都能夠接 受並因此而獲益,不過性情相近、幼年生活相近的人理解孔子總歸稍許更容易些。孟子、范 仲淹、歐陽修這些大儒也都幼年喪父,和孔子的幼年生活環境有類似之處。這也許使他們理 解孔子的心情上更容易一些,也就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孔子的思想。也許,在他們的幼年,在 他們和母親共同經歷艱難生活的時候,孔子的思想為他們指出了一條光輝的道路,他們看到 了一個榜樣,一個經歷了同樣的孤苦人生但是獲得了輝煌成就的榜樣。因此,他們能更堅定 地走上了這條儒家的道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至少,我們也可以知道有一種方法,當我們遇到苦難的時候,告訴自己說:「故天將降大任 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表面看,這似乎是一種阿Q精神,一種自戀和吹牛,是把困難硬說成是 「天」看得起我。但是實際上這和阿Q精神不同,因為阿Q的做法是讓他忍耐,而孟子的這樣 一種認知卻是要讓我們奮起。這樣,苦難就被我們理解成了一種心理測驗、一種訓練過程, 而不是一個莫名其妙降臨的天災。於是我們就可以把自己看作當世的孔孟,堅定地接受這個 訓練,而獲得一種真實的心靈成長。如果你成功地通過了這個考驗,你將成為具有極為強大 心理力量的人。

  有一種風水中使用的鎮物,叫做泰山石敢當。據說放在房子的適當位置,它可以保證住宅的 安全,任何妖風邪氣都沒有辦法衝破泰山石敢當的鎮定力。從象徵的意義上,一個真正有責 任感、有心理力量的人,就是一個家庭、一個團隊甚至一個國家的「泰山石敢當」,不論遇 到多大的風浪,它都可以砥柱中流。不論有多大的壓力,泰山石敢當!

  從中國傳統的婚禮談起

  一

  如果要用最少的詞來比較中國婚禮和西方婚禮,那麼中國婚禮是「熱鬧」,西方婚禮是「庄 重」。

  任何儀式,都是為了實現某種功能,而不同的婚禮儀式,要達到的功能也會不同。

  中國的婚禮,功能是讓新娘融入新的家庭,成為新家庭的一員。這個所謂的新家庭,傳統上 是一個極大的人群,包括男方的祖父母,也許還有曾祖父母,父母,以及這些長輩的兄弟姐 妹,還有男方的兄弟姐妹及他們的子女。

  婚禮就是一個「見面會」,是和大家庭中的所有人認識的時候,所以人不能不多,也就不能 不熱鬧。而熱鬧,則象徵這個大家庭人丁興旺,更是大家所喜歡的事情,因此婚禮也需要格 外加強這個熱鬧。——有時候看起來簡直是一團亂。

  而基督徒的婚禮,則是在上帝面前的神聖結合,功能是讓雙方在互愛中體會上帝之愛,因此 強調的是莊重。莊重是因為面對的是上帝,是超越性的力量。越莊重,則雙方越會把婚姻關 系看得重大。

  婚禮的種種細節當然也都有其功能,比如中國傳統婚禮中,上轎時新娘要哭嫁,是儀式性地 表示離開父母的悲哀,更是為了讓新娘明確地意識到自己角色的轉變,她已經不是家裡的女 兒了,而是人家的媳婦。當然現在的新娘也許並不這樣做了,所以現在的已婚女性和娘家的 聯繫也保留得更多。但是現在的新娘要做另外一個儀式,就是在婚宴上給親友敬煙和敬酒, 這個動作實際是一個表示尋求認可的象徵性工作,對方接受了煙或者酒,就象徵著接受了這 個新娘融入這個大家庭了。

  西方婚禮中,則是新娘的父親把女兒的手交到新郎手裡,象徵著把女兒交給了他。而並沒有 新娘尋求其他親友接納的過程,因為,這兩個人的婚姻,說到底並不關其他人的事。

  中國婚禮中的「鬧洞房」,是最熱鬧吸引人的,也是最受詬病的。鬧洞房的各種行為,實際 上就是傳統儀式所允許的性騷擾。在有些地方,這種性騷擾會達到非常惡劣的程度。不過, 多數情況下鬧洞房者是有所收斂的。這種儀式有很古老的原因,但是更簡單的原因是,讓未 婚而性壓抑的男子有一個釋放的機會,從此之後就再也不能對這個女性有輕薄的行為了。這 樣,這個女性才可以和家中的男子安全地相處。

  說到底,中國的婚姻儀式反映出婚姻和整個家庭的關係密切。

  反之,這樣的婚禮也可以加強家庭對婚姻的影響力,所以,中國人結婚,至少要受到雙方父 母的認可,也至少會受到雙方父母意見的比較大的影響。傳統的中國婚禮上,一拜天地,二 拜高堂。可見「高堂」也就是父母的認可對一個婚姻的重要性。高堂對婚姻認可與否,決定 著整個婚姻的存亡,比婚姻當事人的態度更為重要。這是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孝的原則決 定了婚姻雙方都必須服從父母。

  二

  中國婚姻不是男女雙方的關係,而是家庭中的事情。婚姻的目的,也並非個人的幸福等等, 而是為家庭實現目標。家庭需要繁育,所以婚姻的第一目標就是為家庭繁育後代。「不孝有 三,無後為大」,也就是這個原因。夫妻生孩子不僅是為自己,更是為家庭,你如果不育, 你的父母就沒有辦法抱孫子,而更重要百倍的是你家的「香火」就沒有辦法傳下去,這使得 你所有各代的祖先的魂靈都得不到祭祀,是非常可怕的一個事情。這一個目標在婚禮中也清 晰地體現著,比如,新房的床上要放「棗」和「栗子」,代表「早立子」等等。

  家庭中地位高的是長輩,所以照顧男方的父母,也理所當然是一個妻子的中心任務,如果她 做不好這一點,男方家庭也有充分的理由休妻。如果婆媳不和,即使主要責任在婆婆一方, 按照中國傳統,受到責備的也是兒媳婦。「不能讓婆婆高興」,也是做妻子的失職的表現, 可以成為丈夫休妻的充分的理由。

  我們知道,儒家非常重視家庭。儒家的家庭是社會的微縮版,家庭中的父母對子女關係,就 是社會中統治階層對下層的關係;同樣,家庭中夫妻之間的關係,更是全社會中男女關係的 範本。從中國婚禮的特點中,我們看到婚姻是女性被另外一個家庭接受的過程。這就說明, 中國婚姻所建立的關係即夫妻關係,是為使女性歸屬於丈夫所在的家庭。兩千多年來的儒家 傳統(當然不都是孔子的正統儒家思想,有些是董仲舒所扭曲後的儒家思想),從總體上看 ,家庭中女性的地位是更低的。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說法,使女性一 生都籠罩在男性的權利之下。(當然,實際上第三條「夫死從子」和孝的原則有一定衝突, 所以實際執行不是很嚴格。)家庭中的女性地位低也體現在許多微小的風俗中,比如有些地 方(特別是農村),直到今天,男人吃飯女性是不能上桌的。擴大的整個社會,女性地位也 是更低的。

  三

  不過,嚴格說來,儒家婚姻中的男女關係,雖然是以男性為主導,男性有更高地位,但是也 不僅僅是地位高低不同的上下關係,而是一種分工合作關係。所謂「男主外,女主內」,就 是這個分工的基本表達。男性主要負責社會事務以及掙錢養家,而女性主持家務並在家庭日 常事務上有更多的發言權。在婚禮中,女性洞房夜之後第二天早起,要「洗手做羹湯」奉上 公婆,就是這樣的一個分工的體現。

  從心理學家的經驗看,男女有明確分工對家庭實現良好的功能是有益的,因此,在傳統社會 做出男主外、女主內這樣一種較為簡單的分工,倒並非一種不好的方式。分工也就是儒家所 謂的「分」或者「本分」的概念,婚姻中男女各自按照分工去行事,也就是所謂的「各安本 分」,總體上看,倒是傳統家庭中能夠實現良好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也看到很大一部 分儒家傳統中的中國家庭,男耕女織,相親相愛,能夠形成很好的關係。只不過我們也要承 認,在男權社會中,男性傾向於把自己所分工的事情說成是最主要的事情,而貶低女性事務 的重要性,從而使本來是平等的分工關係又變成了一種不平等的關係,更加劇了兩性關係的 不平等,所以多數中國傳統家庭中的女性畢竟處於更低的地位。

  四

  隨著社會的變遷,中國家庭的形式有所變化,傳統的大家庭模式逐漸為小的核心家庭所取代 ,而現在的婚姻體現的也更多的是夫妻雙方的關係,而不是兩個家庭之間的關係。因此,中 國現代婚儀,也理所當然應當有一定的改變,才能適合現代婚姻的需要。在現實中,現代婚 儀和古代的當然不同,但是還並沒有質的變化。轎子被轎車取代,拜高堂被給長輩敬煙酒取 代,鬧洞房被「夫妻一起咬蘋果」等節目取代,但是總體上大致還是一樣的。關於現代婚儀 ,我認為還需要一些更有創造性的改變,才可以真正適合現代婚姻的實際需要。當然創造中 也可以包括引進,現在所引進的也不多,西式婚禮的要素,並不能真正融入中國婚禮,現在 中國婚禮從西方婚禮中所獲得的唯一要素,就是穿西式婚紗去照婚紗照。而沒有了西式婚禮 中的在上帝面前的宣誓,也沒有西式婚禮中的中心精神,這樣的婚紗照在實際功能上也是很 有限的。

  正因為缺少這樣的創造性改變,所以許多人感到「婚儀沒有意思」,「婚禮很鬧,新人很累 ,沒有感動」。這也就說明,婚禮的功能有所喪失。婚禮,在心理學看,是通過儀式對心理 的一個觸發,使心理能夠調節為婚姻所需要的某種狀態,如果人們的感受是「婚儀沒有意思 」,那麼就不會有觸發,心理也不會得到相應的調節,結果就起不到相應的作用。當然,一 個社會婚姻的狀態將會是什麼樣子,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的,婚儀在其中只有很小的作用。 不過,單就婚儀的作用上說,如果婚儀失去功能,其作用是使婚姻減少功能。在目前看,其 影響也許是使婚姻更為不穩定,而即使是沒有很快破滅的婚姻,對人的幫助也會減少。

  我們需要有創見的人,對未來社會做一些規劃,對未來文化做一些規劃,也對未來婚姻應該 是什麼形態和什麼功能做一些規劃。我們也需要有創見的人,設計並推廣一些新的婚儀,促 進更美好的婚姻和更美好的人生。

  狠斗私心一閃念

  一

  佛教博大精深,一旦傳入中國,智識之士不可能不受其影響。但是這個影響是什麼樣的,卻 也不是很容易預期的,種種因素都會起到作用。正如男女生子,雖然和父母總要有相似之處 ,但是兒子總歸有一些不同於父母的地方,也許更好,也許更差。

  這裡我想稍稍議論一下在「無私」這個觀念上,佛教和中國原有的傳統之間是如何結合的, 最後產生了什麼結果。

  在無私以及相對應的自私這方面,中國古代有不同的態度:墨家的態度應該說是無私的,他 們以兼愛的偉大精神,全心全意地為大眾的福祉而奔波。墨家團體中,類似傳說中的共產主 義,有錢大家用,有飯大家吃。而楊朱的態度則是「自私」的,他的一句名言是「拔一毛而 利天下,不為也」。過去我們都嫌棄楊朱過於小氣,但是,現在想想楊朱的觀點也很有道理 。如果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應有的利益,有保護自己的一根毛的動機,則更容易建立起個人 權利和義務的概念,保護社會中個人的合法利益。楊朱的表達也許比較誇張,但是他的思想 實際上和西方的個人主義精神頗為合拍,有利於現代公民意識。儒家在這方面的態度不同於 墨家也不同於楊朱。簡單地說,儒家最早重視的是「義」和「利」的區別,認為君子固然不 排斥利,但是義更加重要。但早期儒家並不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只是後來的儒家逐漸變質, 逐漸把義和利對立,貶低追求利的行為。並且,逐漸把「無私」和「義」混為一談,把「利 」和自私混作一談,於是無私就成為了一種偉大的道德境界,而自私則逐漸被看作是一種罪 惡了。

  二

  在儒家排斥「自私」和溢美「無私」的過程中,其實受到了佛教的一些影響,雖然這個影響 未必是佛教的本來意圖。

  簡單說來,就是從佛教「去我執」的追求中,以及禪定實踐中,儒家受影響加強了對「無私 」的追求。

  粗略地說,「我執」大致上指的是人和其他生物的「自我保存本能」。出於這個本能,任何 人和生物都有一種追求自我利益的傾向,也就是「自私」的傾向。有一本生物學名著叫作《 自私的基因》,就是闡述在基因層面,這種為基因的自我保存和複製的傾向是如何表現出來 的。

  在一個社會中,必須有一種超越這種自我保存本能的原則,社會才能建立。如果每個人都僅 僅為自己生活,那麼社會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一個文明的社會 ,必須有一種超越於每個人的「私利」的「公義」,而這個「公義」和每個人的「我執」是 不同的。儒家的重視「義」正是這個原因。而為了「義」的實現,每個人必須「克己」。— —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術語是用超我抑制本我,也就是不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私的慾望行動 。

  當然佛教「破我執」的目的和儒家不同,佛教的目的不在於社會,而在於個人精神的超越, 破除我執,則精神就可以超越自我保存本能的限制,使精神的境界開拓。這是一種精神性的 追求——我們不再是本能的奴隸,而成為了自由的精神。儒家和佛教,一是社會性的,一是 宗教性的。

  去我執的方法上,佛教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禪定。中國雖然也有類似的方法,比如道家的 坐忘,但是畢竟佛教才有最體系化的禪定技巧。儒家吸收了這個方法,用於「克己」的功夫 ,使克己更有操作性了。

  如王陽明《傳習錄》中有這樣的描述:

  一友問:「欲於靜坐時,將好名、好色、好貨等根,逐一搜尋,掃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瘡 否?」先生正色曰:「這是我醫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過了十數年,亦 還用得著。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壞我的力子!」是友愧謝。

  這裡的靜坐時,將好名等根掃除的功夫,就是儒家的克己功夫。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有佛 教禪定和破除我執的影響在。傳說中,王陽明前世是一個和尚,固然這只是傳說,但是從象 征意義上分析:所謂「前世」可以象徵著「過去的時候」、「前面的原因」或者「思想的根 源」等等。比如,我遇到十幾年前的朋友,大家改變都很大,可以說「恍如隔世」,在心理 意象中或者夢中,也可以用「前世」這個意象來表達類似感受。王陽明的前世是和尚,在心 理意象的表達上,其意義就是「王陽明的思想根源,有佛教的影響」。前人也早就發現了這 一點,並且許多新儒家的人物,思想中也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王門弟子王艮的「滿街都是 聖人」的說法,明顯類似於禪宗的「人人都有佛性」。「百姓日用即道」,也頗似佛教的「 煩惱即菩提」。王艮雖同意王陽明的「良知」說,卻質疑王陽明的「致良知」說,認為「良 知一 點,分分明明,停停當當,不用安排思索」,又何需去「致」?我們也可以從中清楚地看到 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影子。

  儒家吸收佛家觀點,總體上來說是有好處的,藉助佛家的啟發,新儒家把儒家思想中原來雖 然蘊含著,但是並沒有明確表達的一些東西明確化了。關於人性的本質,關於天命的本質等 問題,在孔子都沒有明確地論述,而藉助佛家的啟發,宋明理學對這些哲學性的問題進行了 更深入的思考和闡述,王陽明的成就就是其中的高峰。

  但是,從另一方面,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和問題。就從《傳習錄》的這個例子說。 有人質疑:「於靜坐時,將好名、好色、好貨等根,逐一搜尋,掃除廓清,恐是剜肉做瘡否 ?」這個質疑並非沒有道理,要知道按照王陽明的領悟,好名、好色、好貨這些「人慾」, 並非和「天理」絕對對立。人喜歡出名,喜歡金錢美女,在其他理學家看來固然是應該剔除 的人慾,但是,王陽明卻已經領悟到了,這些慾望也是天理的一部分,只要我們能夠適當地 安放這些慾望,不讓它們泛濫成災,就不違背天理。當王陽明被質疑為「剜肉做瘡」時,只 好不正面回答,而嚴肅地(正色)告訴對方,「我這個方子就是好」。原因也正是因為他知 道對方的質疑是有道理的。王陽明的真實想法是,「我知道這個做法有剜肉做瘡的危險,但 是,對於很多人來說,現實階段還需要,「大本事人過了十數年,亦還用得著」。王陽明固 然知道王艮所說的「良知不需要去『致』」有道理,但是更知道在一開始就這樣宣稱,則大 家都不去修養自己的心靈了。類似慧能的方法,對一些不適當的人來說,反而沒有作用。所 以,王陽明要求人們先從掃除這些「人慾」開始,通過一段時間的修養,可以把這些「人慾 」(按照佛教所說就是我執)減弱,然後,就可以用王艮的方式,讓人慾合乎天理了。

  王陽明的方法,對治那種自我修養中急於達到高境界,在行為上不自我約束,結果反而成為 口頭禪野狐禪的偏差,很有用處。但是,這樣的危險,就是陷入另一種偏差——這怪不得他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這另一種偏差,就是本文要說的,儒家吸收佛教觀點 後出現的過分克己和壓制人慾,過度強調「無私」,最後發展到「狠斗私心一閃念」。

  三

  所謂狠斗私心一閃念,就是要求人,在發現有任何「私心」的時候,馬上「狠斗」,也就是 強力壓抑。按照當時的說法,這樣的效果是可以讓人達到「大公無私」的境界。在實際操作 中,這個口號壓抑人性,壓抑人的正常慾望,壓抑人的正常需要,產生了很大的危害。文化 大革命中,人們不能光明正大地要求滿足個人的需要。不能有「好貨」之心,所以 ,富裕的人是要遭到指責的;不能有「好色」之心,所以,25歲之前戀愛是被看作類似流氓 行為的,愛情歌曲被改名稱為黃色歌曲;不能有「好名」之心,所以,當時的許多小說都是 「集體創作」。這樣的壓抑,使得整個社會都沉入一種死寂的狀態,心理極為不健康。

  正如我們剛才所分析,「狠斗私心一閃念」這樣一種極端的態度,實際是儒家的「克己」和 佛教的「去我執」、禪定中的「去雜念」結合後,又被逐步扭曲形成的結果。

  其實,在儒家一開始吸收佛教觀點和方法時,就已經有一個小小的偏誤了。這個偏誤就是, 大家對儒家和佛教的區別注意不夠。儒家思想是為社會生活服務的,是「世間法」;而佛教 是為了超越性的追求服務的,是「出世間法」。因此,對待「我執」或者「人慾」,這兩者 的根本目標就不一樣。作為追求超越的出世間法,作為宗教,當然可以讓信徒追求一種很特 別的境界,破除我執。但是,作為世間法,這個目標就並不適當,因為「人慾」或者「我執 」恰恰是世間生活的基礎,是不需要破除的,只需要控制調節。

  世間法的「克己」只需要一種自律、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就可以了,不應當把佛教中的一些 用於出世間的方法引入。引入不當,就出現了「存天理、滅人慾」的做法,出現了把正常的 個人利益追求看作是「自私」,甚至出現了「狠斗私心一閃念」。

  當然,在後來的偏差中,還有其他的認知上的誤解。比如,佛教固然目標是去除我執,但是 並不認為壓抑的方式可以去除我執,壓抑只能讓我執的表現更隱蔽。文化大革命中,表 面上看大家很「大公無私」,但實際是人們的私慾以隱蔽的形式繼續存在,甚至在一些人身 上表現得更為骯髒惡劣。「狠斗」,這樣一種對自己內心中的一部分極端不接納的態度,更 是會強化人的變態的攻擊性。「文革」期間出現的大量的殘暴行為,從根源上看未必不與此 有關。

  當然,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出現上述偏差的原因也不僅僅是認知上有誤解。有的人是用這 樣的口號作為心理控制的手段,還有種種社會學的經濟學的等等原因,那應是另外一篇文章 了。

  千古豪俠說墨家

  一

  墨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如果中國也有天使的話,那麼一個真正墨家人物就應該是天使。雖 然他們沒有翅膀、沒有嬌好的面容,而且大多並非美女而只是男子,他們和我們想像中的天 使外形上的相象之處,只是他們都是身著白衣。——只不過墨家之所以穿白衣,並非為了顯 得純潔或者美麗,而只是為了節約一些,畢竟古代的染料還是蠻貴的。

  近期有一個電影《墨攻》,是描寫墨家故事的,我沒有看過但是從情節介紹看,還的確是描 寫墨家的真精神的。我奇怪的一點是名字為什麼叫做「墨攻」,而不叫做「墨守」。「墨守 」這個片語是古代漢語中現成有的,意思也恰恰是說墨翟這個人善於防守,「墨守」就是代 表非常出色的防守,和電影的意思也非常切合。因為墨翟,也就是後人尊稱的墨子,其基本 的思想之一就是「非攻」,也就是不挑起戰爭,不從事進攻,而只做防守,因此「墨攻」一 詞有些讓人莫名其妙。

  二

  墨子著名的一次成功,就是所謂的止楚攻宋。

  戰國時期,經常有不義之戰,強國不需要太多的借口,就會去攻擊和掠奪弱小國家。公元前 440年,一個強國楚國,準備攻打宋國。楚國國王信心百倍,因為他手下有一個著名的能工 巧匠魯班,而魯班為楚王設計製造了當時最先進的雲梯等攻城器械。

  墨子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最厭惡戰爭。墨子希望天下人都能互愛而不是征戰,因此,他為自 己定了一個行動原則,那就是,幫助被無辜攻擊的弱者抵禦強者,以保證和平和正義。當墨 子聽說楚國要攻宋,急忙派弟子們到宋國協助防守,而自己則長途跋涉到楚國去,試圖說服 楚王停止侵略戰爭。

  我們必須知道,在墨子的心中,充滿的是對全人類的愛而不是仇恨,即使是對侵略者楚王, 墨子也只把他看作是一個犯錯誤的、愚蠢的、不懂得愛的可憐人,而不是一個邪惡的魔鬼。 墨子雖然要幫助弱者,但是並不敵視強者。因此,他的目標並非是幫助宋國打勝仗,而是盡 量讓大家不打仗,這樣,兩個國家的士兵都可以保全生命。

  據說墨子一路上風雨兼程,腳磨破了,撕塊衣裳裹起來再走,趕到了楚國。他見了楚王后, 先試圖說服楚王不要進攻宋國。墨子說:「現在有一個人,他自己有裝飾漂亮的車子,還去 偷鄰居家破爛不堪的車子;他自己有錦緞繡衣,還去偷鄰居家的破舊衣衫;他自己有精美肉 食,還去偷鄰居家的粗劣糠菜。這算是什麼人呢?」楚王說:「這個人一定是犯了偷竊的毛 病。」墨子接著說,「我聽說您準備攻打宋國,與這個犯偷竊毛病的人有什麼兩樣呢?如果 攻打宋國,您必定失去了『義』而得不到宋」。這番話讓楚王的決定稍稍有所動搖,但是, 顯然不足以讓楚王放棄,人總是貪心的,有了高級車再多一輛低級車,也不會嫌多。

  於是楚王說,「魯班已為我造好了攻城的器械,我還是想去攻打宋國」。墨子聽了這話,就 解下身上的革帶當作城池,用一些小板當守城的器械,當著楚王的面與魯班模擬了一場攻守 械鬥。魯班用雲梯、撞車、飛石等九次展示攻城之機變,墨子九次進行了成功的抵抗。魯班 器械用盡,而墨子防守有餘。最後,魯班「戰敗」。魯班說:「我知道怎樣對付你了,可是 我不說出來。」墨子說:「我知道你怎樣對付我,我也不說出來。」

  楚王莫明其妙地問道:「你們這是什麼意思?」墨子說:「魯班不過要大王殺掉臣,認為殺 了我宋國就沒法守城了。其實,我的弟子300多人已經到宋國做好守城的準備了。您即使殺 了我,楚國也打不了勝仗。」楚王終於放棄了對宋國的戰爭。

  這個故事中,最精彩的是,墨子先通過說理使楚王感到不應該作戰,又通過模擬戰爭使楚王 相信了即使作戰也沒有勝利的機會,最終完全避免了戰爭的發生,這樣救了宋國,也挽救了 不少本來會死亡的楚國士兵的生命。這比電影《墨攻》中的主人公更為成功。最感人的是, 墨子獨自日夜奔波到楚國去,在一場心理戰中試圖說服楚王,實際是一場豪賭,籌碼是他的 智慧,而賭注是他自己的生命。勝利了,贏得的是素不相識的楚國、宋國戰士的生命。

  三

  墨家人物,無不具備墨子所傳的偉大精神,他們嚴於律己,吃苦耐勞,勇敢堅定,敢於為理 想而獻身,正如《淮南子》書中所說,墨家人物,「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可以赴 湯蹈火,就算是面對死亡,腳跟也不會向後轉)。墨家的首領叫做巨子,墨子後任有一個巨 子孟勝在幫人防守的時候,敵人過於強大,他與弟子一百八十三人無一後退,全部戰死。孟 勝命令兩個弟子突圍出去,傳達命令傳巨子之位給田襄子。兩位弟子把命令傳給田襄子後, 毅然回到被圍的城中,和其他兄弟死在一起。慷慨豪邁之氣節,令人聞之蕩氣迴腸。

  秦一統天下之後,墨家學派消失了。而關於墨家如何消失,也沒有文獻記載。我相信在暴秦 滅六國的過程中,墨家弟子們一定是最堅定不屈的抵抗者,也正是因為墨家的剛烈,所以他 們也必定遭受了暴秦最殘酷的屠殺,因此最終全部玉碎。在面對狼群一樣的秦國侵略軍的時 候,不知道墨家弟子們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但是,在暴秦專制後的焚書之劫難中,這些 英雄人物的故事也被湮沒了。

  墨家滅亡,但是墨家精神卻並未完全消失,保留了墨家風格的是中國的「俠」,路見不平拔 刀相助的江湖義氣中,也包含著墨家的精神基因。至今金庸小說中的一些人物身上,尚保有 墨家的精神遺傳。例如《天龍八部》中的大俠蕭峰,以天下蒼生為念,一力避免大宋和契丹 之間發生戰爭,就完全是墨家「非攻」思想的化身。記得有一次,金庸去某名校演講,學生 問難:「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金庸先生的小說鼓吹俠義,是否也有不足和問題?」目 前網上見到一位,也是以「俠以武犯禁」這句話來攻擊金庸。實際上,「俠以武犯禁」這句 否定俠的話是誰說的?是韓非。法家是墨家之死敵,當然要攻擊墨家,「犯禁」不過就是觸 犯了法家統治者的利益而已,並非是墨家之過錯而正是墨家之偉大的表現。

  四

  說到墨子思想,一般總結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 鬼等十個方面。實際上,墨子最核心的思想是兼愛。

  兼愛思想,和儒家的仁愛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仁愛的來源是本能中對父母、子女和親人的 依戀性質的愛,儒家通過「推己及人」的心理策略,藉助「移情」的心理機制,使這種本來 是局限於親人之中的愛擴充到其他人,從而達到一種普遍性的愛。因此,仁愛是一種由近及 遠的、有差等的愛。而兼愛則相反,它一開始就是一種無差等的、普遍性的愛。他不是從愛 自己的親人開始,而是一開始就試圖去愛一切人。如果一定要找到一個和兼愛相似的愛,那 么也許耶穌所推許的博愛,那種愛鄰如己,那種不僅愛朋友,甚至愛和自己為敵的人的精神 ,和墨家精神倒是頗為類似。

  墨家的兼愛,是一種偉大的理想,是精神生命勝過物質生命的表現,是一種美好的信仰。這 樣的愛不是建立在生物本能基礎上,不是來源於生物性的依戀本能、性本能、自我保存本能 等任何一種。當然,這種愛也是人性中固有的,但是卻不是人性中的生物性,而是人性中固 有的精神性。墨家思想是不能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來解釋的,因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 ,基本的假設就是「人是生物」,而墨家的兼愛超出了生物性,是精神分析所不能理解的。 倒是榮格心理學,指出人有精神性的先天傾向,人不僅有性的本能,也有追求超越、追求神 聖事物的「類似本能的東西」,也就是後來馬斯洛說成「似本能的需要」,它才可以解釋墨 家的精神。人是生物,但是人不僅是生物,人也同時是神聖的,因為你有「兼愛」。

  墨子和孔子都是理想主義者,但是他們的做法很不同,孔子是從一個人人都能達到的低起點 開始,運用心理策略把人性提高。這個方法似乎更適合多數人,也比較實用,但是我們發現 其缺點是,也許「推己及人」過程只能部分地完成,差等的愛反而導致了家族集團共同謀私 帶來惡果。墨子的方法則一開始就從精神的高端開始,似乎技術難度更大——我們怎麼能讓 平凡的人懂得並開啟那種最偉大純潔而超凡脫俗的大愛呢?

  因此,墨子採用了一個策略,那就是藉助「天」和「鬼」(先秦的「鬼」,其意義大致相當 於後來的「神」)的力量。為什麼我們要兼愛,因為「天」希望我們相愛。墨子說大家都知 道不要得罪於家長和國君,卻不知道不應該得罪於「天」。你得罪了國君還可以逃到別國, 而得罪了「天」你能逃到哪裡?「天」希望我們的,是義而不是不義。各國天子,也應該服 從「天」的意志。在「天」和人之間,還有個重要的中介就是「鬼」。

  有人認為,這是墨子思想的不科學和不足之處,但不知道這對墨子是必不可少的。孔子可以 不談鬼神,是因為仁愛的基礎是人人都知道其存在的兒童對父母的依戀本能,以及性本能和 其他本能,而墨子的兼愛,是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其存在的,一種特別的「大愛的類本能」 。墨子不提出「天」、「鬼」,就無法讓大家發現這個特殊的、潛藏在人心更深處的東西。 提出了「天」和「鬼」,大家就能夠有機會理解、找到自己身上的神聖的「兼愛」。因此, 墨子提不提鬼神、上天,並不僅僅是宗教性問題,而是一個關於人的本能和「類本能」的心 理機制問題。

  五

  另外,由於兼愛是超越世俗生活和一般人性的,為了讓大家能保證對它的體驗,就需要一些 儀式性的活動,不斷地激發人的這個本能。正如基督教一樣,墨家也需要一些儀式性的活動 。我不知道墨家具體是如何做的。當然,墨家一向節約,所以儀式一定是比較簡單而節儉的 。另外,墨家的生活方式也比較特殊,他們是過一種團體生活的,這也是他們能夠保持「兼 愛」的需要,在團體中人們更容易相互提醒保持兼愛,使它成為這個團體中的一個氛圍性的 存在。墨子的團體,類似一個「共產主義」團體,大家的錢一起花,事情一起做,形成了所 有人相親相愛的氣氛,這也是墨子的弟子們能夠熱愛這個團體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這個團 體中的大愛,使他們能夠相信大愛,正是因為相信大愛,他們才願意為把大愛擴展到全世界 而努力甚至獻身。墨子以及其弟子們偉大、英勇和堅定,原因正是,他們切實見到過愛,懂 得愛並信任愛。墨子信徒並非僅僅是鬼神信徒,他們更是愛的信徒。

  雖然對中國人很不幸的是,缺乏愛、自卑而充滿野心的法家,最終殘酷地殺害了愛的使者墨 家。黑暗暫時壓倒了光明,就像西方的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一樣,東方的墨家不僅被殺害,他 們的聲音也被掩蓋。只是出於偶然,有個編書的人誤把墨子的著述放到了道家文獻中,墨子 的思想才得到了保留。但是我寧願相信這不是偶然,而是天意,因為這樣偉大純潔的人和思 想本來就不應當湮滅。它也不會湮滅,只要人性中的大愛存在,哪怕世界上沒有人知道有 墨子,墨子思想也還存在。因為墨子不是一個人,而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大愛的化身。

  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在兩千多年的專制時期,實際上墨家思想也多多少少在江湖中保留 著,在俠客生活中保留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江湖義氣,「有飯大家吃」的社會理 想,都是墨家精神的遺緒。水滸中好漢的生活方式,雖然遠不能和墨家團體相比,但是也約 略有些彷彿。

  我個人感覺,晚清的譚嗣同的人格精神,和墨家的精神最為相通。而黃興和孫中山的同盟會 等組織中,也頗有墨家氣質。秋瑾、徐錫麟等英烈的氣魄,更頗有墨家的風骨。

  如果這個世界有天使,墨家是當之無愧的天使,白衣勝雪的他們,懷著大愛的理想,奔走於 戰亂的大地上。即使被利用,即使被傷害,即使到死,他們胸中的理想之火都沒有破滅。他 們以自己的人生,展示出有信仰的人所具有的力量。我相信未來中華復興中,墨家思想一定 會被發揚光大,為中華民族帶來人性的尊嚴和偉大。

  報應:一種幻想的心理防禦機制

  一

  佛教傳入中國後,百姓都學到的一個知識,就是「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對百姓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好消息:總算多了一個講理的地方了。過去,百姓講理的地方不 多,衙門按說應該是講理的地方,但是腐敗橫行:衙門口向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清官都 在話本里出現,現實中的清官比鬼還罕見。皇帝據說是正大光明,但是百姓要見到他,比登 天還難。那就乾脆直接找老天爺,老天爺有時也很糊塗,經常不辨忠奸;就算偶然看見貪官 污吏,發了義憤,也只能降個旱災什麼的,旱災了倒霉的還是百姓自己。據說雷能劈死壞人 ,但是壞人很少下雨天去露天地,自我保護措施還是挺夠的……

  現在好了,有報應了。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中國人關於善有善報說得相對比較少,而且中國人所謂的善報,也多 不是按照佛教本身的追求,得到解脫什麼的,而是非常現實的善報,比如得了個兒 子什麼的,連天堂都不太去。——這且不說了。但是對惡有惡報卻說得比較多,廟宇中也會 有地獄變相的圖畫和雕塑,展示地獄中的罪人怎麼下油鍋上刀山,像木頭一樣被鋸開或者像 死豬一樣被鉤子吊起來。

  百姓解氣:惡人們,你們有報應啊!

  當百姓對惡人一點辦法都沒有的時候,至少他可以想像,這些惡棍們死後有苦頭要吃。而善 良的自己則來世還有機會過好日子。雖然對這些事,他們也有些半信半疑,但是至少這樣想 也是一個心理安慰。

  但是,這樣的「佛教」,真的如同「精神上的鴉片」,它雖然能夠讓百姓稍微舒服一點,卻 不可能真正解決什麼問題,而且反而減弱了百姓在真實生活中反抗並為自己努力爭取哪怕只 是一點點利益的衝動。

  二

  在心理學視角看,這樣的報應論,被用於進行「幻想」的心理防禦機制了。幻想的心理防禦 機制能緩解心理的痛苦,但是對實際的改善卻並無用處。

  而且,這樣一想,百姓們還逃避了責任感。反正惡人自然會有惡報,也就不勞我們自己為這 個世界懲惡揚善了,反正有神佛負責記這個善惡的賬,存在閻王爺那裡清清楚楚的,到時候 自然會清算。

  但是,這樣想的百姓,想錯了。

  因為他們不知道,雖然他們自詡為善人,但是他們的這種想法,本身就含有「惡」。

  有些「更善的人」會說,「他們的想法中,是盼著別人倒霉,雖然是盼著惡人倒霉,也是不 夠善良的,所以這想法中含有惡」。——我不是這個意思。

  我知道有些中國的「善人」,他們理解的「善」就是什麼人都不得罪,哪怕這個人是一個十 惡不赦的傢伙。中國有句古話「惡人自有惡人磨」,就是這類「善人」的想法,他們不會 去和惡行作鬥爭,因為怕有惡報,所以他們讓其他惡人去做和惡行鬥爭的事情。可憐那些為 民除惡的人,他們做了事情還會被看作是「惡人」。

  這些百姓的錯誤是,他們放棄了對自己權利的爭取,也放棄了和邪惡鬥爭的義務,他們沒有 做改善這個世界的事情,只是幻想而沒有必要的行動。而這背後的原因,是他們不敢和惡人 鬥爭,恐懼使他們採取了退縮的態度。而借用「因果報應」論,去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讓自 己能夠更安然地退縮。——這也是一種「惡」。

  這個「惡」也會得到「惡報」,這個惡的報應是:你不抵抗,那些惡人就會更肆無忌憚地欺 負你。

  中國百姓,可能是世界上最「好」、最「善良」的百姓了,而中國的封建專制、中國的貪官 污吏,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敲骨吸髓,要榨乾百姓的每一滴血汗。這兩者之間,是有因果關係 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因果律是不錯的。不過,它並不是我們迴避自己責任的借口,也 不是怯懦者逃避的理由,否則,逃避者自己也不能逃避自己的報應。

  隨便說起,因果報應說在中國古代的誤用很多。舉一個例子,某甲對某乙很壞,某乙找到一 個高人想辦法,高人運用神通或者神算一看,告訴某乙,說你前世是個貓,某甲是個老鼠, 你把人家活活吃掉了,難怪這一世他非常地怨恨你。——所以結論是:你就忍著吧。某丙問 為什麼某丁有那麼多錢而我如此窮困,高人一看,說某丁前世布施得多,所以這世有財運, 你上一世吝嗇,所以這一世只好受窮。

  我對這些高人的神通大多是懷疑的,因為我知道他們這樣一種說法,是最方便應付別人的, 畢竟別人也沒有辦法回到前世去驗證。而這樣對一個人說前世因果,結果是什麼呢?只是讓 莫須有的前世干擾了這一世,使得一個人在這一世並不按照合理的、正當的方式去應對人際 困難。比如,別人欺負我,按道理我應該堅持自己的利益,保護自己的權利,但是「如果我 前世吃了他」,我就會忍氣吞聲。而我忍氣吞聲的結果,也許是對方更加囂張,從而養成了 欺負人的壞習慣。——這我也是有責任的,因為我「慣著他」。也許我會在心裡憋的氣越來 越多,後來氣病而死。——這也是我的報應,因為我沒有保護自己。也許他越來越過分,而 我忍無可忍終於爆發——這次我也許真的會吃了他。

  無論哪種情況,都不是一個良好的結果,固然程度也許沒有這樣嚴重,或者我忍耐了但是也 沒有什麼明顯的惡果出現,但是不明顯的壞結果是一定會出現的。因為,你不按照適當的方 式去做,就是一種小小的「惡」,而這樣的惡也一定會有「惡報」。

  三

  佛教是傳入中國的偉大真理,但是,中國人卻怯懦地會用它做逃避責任的借口,「眾生難度 」,我想佛家的大師們,一定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盡我們所能,按照最符合道義、正義、真理等價值的方式去做,不 要用「前世因果」作為合理化理由,為自己的逃避、怯懦等作借口。這樣,這一世的因才會 轉為善因。而善因必然會給我們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野狐禪:放下虛偽

  一

  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中有一個情節。維也納人很喜歡音樂,因此聚會時總要演奏一些 樂曲。約翰?克里斯朵夫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但幼年的他表現得很不喜歡這些演奏。很多 人對此覺得詫異,為什麼音樂世家的孩子居然不喜歡音樂。——而實際情況是,約翰?克里 斯朵夫非常喜歡音樂,因此,他不能忍受那些不好的演奏。

  我的表現,會讓一些人覺得我對佛家不是很熱心,其實,我是佛家中的幼年約翰?克里斯朵 夫。我最受不了的就是一些有文化的人的野狐禪。

  聽他們高談闊論,引經據典,彷彿對佛家深有領悟,看他們時時表現出的莫測高深的表情, 讓人都懷疑這些人是否已經明心見性,悟道解脫了。但是,如果你能有機會和他們多一 些日常交往,就會發現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也許不僅不超凡脫俗,有的連一般人的 道德水準都不如,或者心胸比一般人都還狹隘。

  我把他們都歸到「野狐禪」中。

  「野狐禪」一詞,來源於一個著名的故事:百丈禪師說法的時候,有個老人對他說,「我不 是人,是只野狐。我過去也是一個有名的僧人,但有一次,有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 無』,我回答說『不落因果』,結果五百生都成為了野狐」。後來,百丈禪師糾正了他的錯 誤認識,這個「老人」才得以從做野狐的命運中解脫出來。

  因此野狐禪,就是代表對佛家觀點的錯誤理解,按照這個故事所說,這樣的錯誤帶來的後果 是來生變成野狐。後來,人們把那些看起來聰明,能夠夸夸其談,但是並非真實有境界的佛 教徒也稱為野狐禪。

  二

  佛教傳入中國後,根本的思想雖然保持,但是具體表現的形式上,卻受到中國本土文化的影 響而有了改變。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有兩個,一是凈土宗,另一個就是禪宗。禪宗的特 點,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禪宗能在中國產生並繁盛,一個主要原因是,道家的一些思想 能為禪宗奠定基礎。我們知道道家一個核心的思想,就是「道」的不可言說性。老子《道德 經》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國哲人自古習慣於通過類似 直覺性的方法,來把握那些宇宙人心最深的真相。而不習慣於條分縷析,用複雜的邏輯和概 念去近似地把握世界。道家固然也不能不有所言說,但是道家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些言說只 是啟發我們領悟的手段,如同捕魚用的「筌」,當我們捕到「真理和真相」的魚了,就應當 把注意力放在魚上而不是筌上。

  印度佛教產生時,在表達方式上實際很常用嚴格的邏輯思維,因此有非常複雜的術語體系即 所謂「名相」,和嚴格的邏輯即所謂「因明」。傳入中國後,這種需要複雜邏輯思維去把握 的佛教思想,中國人比較難於消化。玄奘法師,也就是《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辛辛苦苦 西天取經後,在中國創立了法相宗或稱唯識宗,但是這一宗的影響卻並不夠大,原因就是邏 輯太複雜了。天資超人的玄奘法師固然能理解,但是對缺少邏輯思維習慣的中國人來說,是 很難理解的。這並非說中國人智力低,而是說中國人不喜歡用邏輯,中國人的智力是用另外 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是用更直接的「悟」來了解真理和真相的。

  因此,當達摩祖師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方式傳佛法,剛好契合了中國人的思維。道家長 久給中國人進行的訓練起了作用,中國人終於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佛教——禪宗。

  三

  中國的禪宗大師們發明了許多極具啟發性的方法,能夠很好的激發學佛者,因此,在一段時 間內效果顯著。比如當頭棒喝就是一個極有創造力的方法,對執著在名相中的求法者,得道 高僧出奇不意的一聲大喝,或者當頭一棒,就能使求法者突然脫離執著,體會到佛法的真相 。另外如趙州和尚的公案:有人問什麼是佛?趙州給出一個毫無關係的回答,「吃茶去」或 「庭前柏樹子」等等。一時間中國出現了大量的悟道高僧,大成就者。

  以心理學視角去看這些方法,這都是用於打破思維定勢和慣性的策略性的方法。人的思維有 一種自我強化的趨勢,我們的一個觀念會引發另一個觀念,導致一種連續不斷的觀念的鏈條 。特殊情況下,這個觀念的鏈條有可能變成一個環,使人反反覆復地想同一個事情,那就形 成了一種「強迫思維」的癥狀。比如回憶一下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一首歌的旋律在你腦 海中不停地唱,到了結尾就又轉到開頭,你沒有辦法讓它停下來。這就有些類似強迫思維。

  治療強迫思維,有一個方法就是:出其不意,突然對來訪者大喊一聲「停」,如果聲音足夠 大而且足夠出其不意,則來訪者的強迫思維就會一下子停下來。這和我們平時如果打嗝不停 的時候,旁邊的人突然一嚇我們,打嗝就可能會停止,是同樣的道理。

  在佛家看來,我們所有的人都是比較輕微的「強迫思維」者,這樣的思維阻斷了我們對「真 相」的直觀。因此,我們需要打破日常思維的鏈條,讓我們的直觀能夠顯現。於是佛家採用 了一種「當頭棒喝」,或者故意答非所問的方法,來打破提問者原來的思維慣性。

  「當頭棒喝」有效與否,取決於許多因素。其中之一是,提問者本來已經把注意力高度集中 於一個觀念上了。如果提問者的注意集中,則棒喝打破了這個觀念後,一時不會有新的觀念 填補腦袋裡的空缺,這個空隙就可以使直觀顯現。但是如果提問者並沒有集中注意,腦子裡 有許多亂七八糟的觀念,則就沒有這樣的效果。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這個棒喝必須出其不 意。如果提問者事先知道會有這樣的棒喝,在心理上就會自發地有所準備,產生一種對棒喝 的預期和防禦,這樣,棒喝的力量就會被大大減弱。同樣,故意答非所問,也只有在提問者 沒有預期到回答者會這樣答的時候,才會產生錯愕,這種突如其來的錯愕才能夠打斷原來的 思維。如果提問者知道回答者會「答非所問」,那就完全沒有了這個效果。

  但是,在禪宗大師用這個方法使一些人開悟的同時,這個方法本身也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方法或策略逐漸會不好用。越來越多的人來找大師的時 候,會預料到大師會棒喝或答非所問,從而使效果大打折扣。這也就是現實中發生的事情, 逐漸地有很多人,特別是高文化階層的人,熟知了禪宗的方法,也熟知了那些開悟者的應對 ,於是,他們學會了這種看起來很玄妙的遊戲——用過去的大師和被啟發而開悟的人一樣的 語氣和方式來說話,「表演」出一種高深玄妙、大徹大悟的樣子。我所厭惡的「野狐禪」, 大多就是指這個情況。比如,常常聽到有人說什麼「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我就難受,因為這樣說的人往往對這個「見山是山」公案的真實意義並無所知,只是覺得 這樣說顯得很玄妙高深而已。

  四

  如果我們回觀歷史,會發現這樣對待禪宗也是有文化淵源的。魏晉時期名士們談的玄學,就 是一種把道家思想玄虛化的方式。野狐禪,也就是把禪宗方法玄虛化。但是,僅僅指出這樣 的傳承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分析這些野狐禪師們的心理狀態是什麼,為什麼他們會做這 樣的事情。

  當然,第一個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一種心理學稱為「阻抗」的現象。心理治療師都 知道,任何一個心理疾病的患者,雖然很願意痊癒,但是在潛意識中卻都有一種抵禦治療的 力量,也就是阻抗。按照佛家的觀點,我們每一個正常人,實際上也都是更為輕微的「心理 疾病」患者,所以當禪宗大師「治療」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自然會有一種阻抗。

  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發現。

  人的各種情緒、慾望和衝動背後,都需要有一定的心理能量。當人在心理上自我壓抑的時候 ,他就會把這些心理能量壓抑下來,往往使之沉入潛意識中。有時,被壓抑的心理能量會轉 一個方向冒出來,變成一個不同樣子的情緒等。比如,一個人壓抑了他的愛,就有可能「愛 不成而生恨」,把愛的心理能量轉化成了怨恨的心理能量。而如果他繼續壓抑這個轉向後的 心理能量,則心理能量會再次轉向。比如,一個人壓抑自己對另一個人的怨恨,則可能把怨 恨的心理能量轉向對著自己,自怨自艾,變成一個抑鬱症患者。

  我發現有些對自己壓抑過分嚴重的人,有可能把一次次轉向的心理能量一次次壓抑,因此, 最後他會變得非常缺乏心理能量。

  這樣的人,最後實際進入了一種「行屍走肉」的狀態,他們的生命力全面壓抑,他們的情感 變得麻木,不再有活力和欲求。他們的心理狀態,實際上比那些有心理衝突的人還要差,因 為那些人還有力氣掙扎,而他們實際上連掙扎的力氣都沒有了。

  但是,巧的是,這樣一種全面麻木的狀態,在外表上看,卻和佛家大修行者所達到的,或者 是心理健康程度非常高的人(所謂自我實現者甚至超越自我實現者)狀態非常類似,都是很 平靜、沒有心理衝突。美國心理學家威爾伯就特意描述了這個現象:真正高境界的人,和比 一般人心理狀態更差的人,居然外表看有很多類似。

  當然,這兩種情況還是不同的:全面壓抑者,最後的狀態是「死寂」,類似荒涼的戈壁;而 佛家大修行者或心理超常健康者,最後的狀態是「寧靜」,類似無風無波浪的湖水。前者是 「死」的,而後者是「活」的。前者是感情麻木的,他們雖然似乎沒有什麼煩惱(因為他們 壓抑了煩惱的感覺),但是也沒有了快樂、美和愛的深刻體驗。而心理超常健康者則不麻木 ,他們能夠體驗到任何積極消極情緒,只不過這些情緒會隨即得到很好的處理,而不會壓抑 並淤積在心裡,因而他們有一種類似兒童的「赤子之心」。

  但是,全面壓抑者卻不能區分這兩者,他們往往把自己說成是佛家修行有大境界的人(或者 是道家修行有大境界的人),他們覺得自己的那種麻木不仁的狀態就是所謂的「四大皆空」 的高深境界(或者是道家的無欲境界),這樣,他們把自己的心理問題當作了心理境界,從 而大大滿足了自戀。他們失去了一切,只留下了「我有大修為」的自戀作為唯一的補償。他 們玩弄野狐禪,模仿「表演」高境界的舉止,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戀,把自己的癥狀解釋 為境界。

  五

  這些人之所以會走向全面壓抑,最主要的原因是出於怯懦。中國文人在宋代之後,總體上是 越來越弱不禁風,精神也越來越怯懦。——專制統治越來越嚴酷,也使得文人的勇氣日漸萎 縮。出於怯懦心理,中國文人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於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慾望,而壓抑得 非常嚴重,以至於心理有些麻木後,就會尋找一些借口掩飾自己的失敗,最常見的就是玩弄 野狐禪,並自以為有境界,或者標榜自己「淡泊名利、無欲無求」。而實際上,他們不是無 求,而是不敢去求。內心有求而又壓抑,使得他們潛意識中深藏了很多的不滿的怨氣,因此 ,如果我們不被他們的高談闊論所迷惑的話,你就會發現他們往往比一般人的心胸還要狹隘 。

  而中國思維方式的特點,不求邏輯的細緻和縝密,重視直觀和領悟,也給了這些人自我期盼 的機會。邏輯是人人可以驗證的,所以難於自欺欺人,而直觀和領悟難於驗證。我說我開悟 了,我模仿以前開悟者的語氣說一些玄虛的話,一般人是很難分辨出我是真的開悟,或者是 自我的幻想,或者乾脆是故意欺騙。這樣,自欺的人就有了機會,可以有意識地,或者潛意 識驅動而不自知地,把自己「表演」為一個有精神成就者甚至開悟者。在自己方面,這阻礙 了真實的自知,也阻礙了自己真實的心理成長的機會,而在別人那裡,他的行為又給了別人 一個假象。我受不了野狐禪,實際上是受不了自欺欺人的虛偽鬧劇——我稱之為狐鬧。

  要解決這個文化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是全力鼓勵「真誠」的做人態度,首先要真誠地對待 自己,這樣才會有發現真實自我的動機。因為中國的直觀認知不同於西方的精密邏輯認知, 所以,如果一個人不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別人很難說服他,讓他知道他的自我認識是錯 誤的。有了真誠的態度和真實自我發現的動機,如果鼓起勇氣,就有可能通過自我內省,分 辨出自己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情況,也能夠逐漸發現自己是否有怯懦和掩飾,是否真的心理超 級健康。在了解了自己的前提下,我們就有可能逐步完善自己的性格,使自己的心理能夠真 實的成長,也許,經過艱難的成長後他們發現自己還沒有開悟,但是,至少他們會成為更快 樂更善良更完整的人,這,已經是一個很偉大的成就了。

  出山泉水濁

  一

  我研究的心理學,叫做意象對話,最重視研究意象,因為意象可以最深入地體現心理。以意 象而言,孔孟等正統儒家的心態猶如高山,端正磊落、正大光明,巍巍然使人高山仰止;墨 家的心態猶如火焰,慷慨激昂、豪氣干雲,烈烈如火讓人熱血沸騰;而道家則如風似水,流 動不居、洒脫自然,飄飄然令人心曠神怡。——當然,並非所有道家人物都是一個感覺,老 子和莊子就相當不同,莊子更像風,像野馬塵埃,可以神遊八荒;而老子則更像水,謙和平 靜,似柔弱而實勝剛強。

  水,這也是老子最喜歡用的意象,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水,在心理學意象分析中,最基本的特質是「滋養」,象徵著愛、關心、幫助。水又象徵著 生命的源泉,因此也可以代表男女之性。這也正是道家所說的「善利萬物」。

  用水作象徵物的道家,雖然以大智慧而見長,不像儒家墨家那樣直接強調仁或愛,但實際上 ,也是包含著對人類的大愛心的。在道家人物看似平靜的心中,血也是熱的,只不過他們自 覺地避免被熱血沖昏頭腦,而會頭腦更冷靜地愛人。因此,老子用的是另一個詞來表示道家 的愛心,這就是「慈」。老子說他有三寶,一是慈,二是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慈,是一 種有智慧的愛,是沒有情結影響下的最純潔的愛。

  水,是不爭的,這象徵著靈活和智慧。水遇到阻礙,不會像一頭牛一樣直線衝擊,而會就勢 轉彎,繞過前面擋路的東西。雖然看起來水的方向總是在轉變,但是一條河最後總是會流向 大海。這裡面,也可以看到一種意志:水要東流入海。這就是水的堅定的意志,但不一定是 使用蠻力氣直接沖向大海的方向。

  水,是謙下的,不會在無謂的爭強好勝上耗費精力。這也代表老子推崇的積極性格,這和法 家的好大喜功恰好成為對比。心理分析表明,骨子裡越是自卑的人,才越要努力在外表上表 現得強大,因為,他們需要外表的強大來安慰自己。而內心真正有力量的人,卻反而敢于謙 虛,敢於不爭強好勝。

  水這個意象,就是這樣把道家所推崇的人格境界,很簡明清楚地展示了出來。我們想到老子 ,就彷彿想到一條大河,平靜中蘊含著力量,滋養著河邊的草木,沿著自己的道路流向大海 。

  二

  不過,幾百年後的唐代,有位詩人杜甫又提到了水,他說了一句同樣簡明但實際沉重的話: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因為,水到了後代,開始有了清濁的問題。

  在意象分析中,水比較清澈為好,那象徵著心理健康、心地純潔而沒有污染;如果意象中的 水骯髒混濁,則象徵著內心出現了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比如,清水象徵性愛的時候,象徵 的是美好的性愛。蝴蝶泉邊的金花妹妹和阿黑哥的愛情,以及性愛,都會和清清的蝴蝶泉一 樣美。而混濁的水,在象徵性愛的時候,則象徵著變態的性愛,比如窺淫癖、裸露癖等等。 同樣,在象徵心態的時候,先秦道家的心態,就如同純凈的清水河,而到了後代,則「泉水 濁」了,象徵的也是一種有所歪曲而不正確的道家思想了。

  中國後代的政治,越來越不清明,逐漸被專制政治、法家思想、董仲舒所扭曲了的儒家思想 等污染;周圍的環境越來越污濁,也會產生一種趨勢,污染本來純凈的河流。而中國的士人 ,就面臨著一個空前的難題,在這樣的時代如何自處?如何面對這越來越污濁不堪的世界?

  雖然秦始皇統一中國是一個關鍵的轉折,但是污濁化的趨勢出現得更早,孔子感嘆「禮崩樂 壞」時,已經有了這個趨勢。智者都看到了這個趨勢,因此,就有了不同的選擇。

  屈原的選擇,美而不可取,他發現「世人皆濁我獨清」,為了不和世人同流合污,毅然投水 而死。——還好當時自然環境沒有污染,河水還是很清澈的,如果是現在到處污染到臭的河 水,屈原只好投浴缸而死了。從象徵意義看,他之所以選擇投水而死,是象徵著投奔那清水 一樣乾淨的世界。他保護了自己心靈的純潔,但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個方法顯然不能讓 大家學習。

  另一種方法要好一點,就是做隱士。楚國有個「狂人」,用對山歌的方式和孔子說:「鳳 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鳳凰啊 鳳凰啊,你怎麼現在墮落了。做過的事情我就不勸你了,以後的事情你還能改。停下吧停下 吧。如今要從政是錯誤的。)這反映的是道家中一部分人的態度:當政治已經越來越骯髒的 時候,我們就離開政界,到山林中去,過我們自己的健康人生。也就是所謂:天下有道則出 仕,天下無道則隱退。

  這位「狂人」顯然是屬於道家一派,他能夠在天下大亂前,看到局勢已經不可收拾,也就是 「不可為」,這是道家「見微知著」、「一葉落而知秋」的功夫。他重視自己心靈的健康純 潔,「德」的完備,這是道家「愛身」也就是自愛的準則。他們的態度是,如果天下事已經 不可為,那麼,為什麼我們不保護自己的心靈這世界上最後的一塊凈土呢?

  這種態度在中國後世不絕如縷,竹林七賢佯狂避世,就是因為晉代的政治更為骯髒且危險, 所以這些士人就通過隱退而「全真」,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真心。楚狂人的時代,政治危險性 還小一些,基本上退到山中就行了。而竹林七賢的時代,則危險會更大,即使是嵇康退隱山 林,也不能逃脫被殺害的命運。因此,他們只好故意做出許多荒誕無稽的事情,把自己弄得 像瘋子或者朋克,從而能更好的保護自己。這實際上就是「水」的「處眾人之所惡」的態度 ,靠「就下」而獲得安全。陶淵明之所以被後代中國士人所極力推崇,也是因為他退隱於田 園的行為,和他的一片赤子之心,使中國士人所嚮往。中國傳說中的神仙,實際上也是這一 支的人物。現代簡化字多有不足,只有「仙」這個字簡化得頗為恰當,神仙就是「山人」, 也就是這些隱士們。神仙生活,也就是這些有幸保留了人的本性的人所過的生活。

  這種態度就是:既然出山泉水濁,不如泉水不出山。

  三

  但是,這樣的選擇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斯人不出,如蒼生何」。你們這些高人都退隱山林 了,那社會中政界中的人只剩下了私慾強烈的人,那百姓的日子豈不是更為困苦?完全不考 慮這些,未免失去了道家的「慈」或者說「水的滋養萬物」的精神。所以孔子寧願被楚狂人 不理解,也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儘可能為這個社會而努力。正是在這 一點上,孔子一流儒家的態度,和道家有所不同,往往是一往直前,不顧生死,正是所謂: 出山蕩滌混濁水,要讓江河變清流。因此,真正的儒家更為濁世所難容,因為那些骯髒的心 靈,會嫉妒這些清明的心靈,並且也會感到這些清明的心靈對他們有所輕視,因此更會增加 怨憤。這樣的清水,結果往往是被消滅。唐代衰微時,軍閥朱全忠的謀士李振仇恨當朝大臣 ,力勸朱全忠:「此輩常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朱全忠笑著同意了,一夜殺 掉 在朝的三十多個大臣,皆投屍於黃河。李振的態度,顯然是代表了這種嫉妒的怨憤。儒家和 污濁的世界是敵對的,這樣的態度其實不像水,而像是江河中的中流砥柱。這顯然不是道家 人物的選擇,如果道家人物中,有些為了自己的慈愛之心,選擇不退隱,那他們會如何做呢 ?

  我們不需要猜測,只要看看歷史就可以了,因為後世的道家中人,也有一些想要出仕的人物 。但是和孔子有些不同,是他們往往採用的方式更為委婉,他們會憑藉智慧,巧妙地影響當 政者,達成一些有助於被壓制的弱者的利益。比如漢武帝時的東方朔,他認為一般隱士們還 是太拘泥於形式,實際上「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一個人即使是做官,也一樣有可能 保留自己心靈的純潔,又能在能力所及的範圍,為這個社會多少做一點事情。當然,和山林 隱居相比,要在朝廷做官吏,又要保持高尚的節操和人格尊嚴,還有偶爾勸諫皇帝不要太奢 華,最好不要建上林苑,最好殺死姦邪小人等,這樣做的難度要大很多。「出淤泥而不染」 畢竟要比「出清水而不染」難度高多了。而東方朔採用滑稽幽默的方式,隱去了自己身上的 鋒芒,而讓皇帝能夠接受他。這就是道家「水」的靈活性的表現,內心有理想,而行為上不 妨繞路。出山泉水濁,東方朔的態度就如他所讚許的柳下惠一樣,可以坐懷而不亂:清水雖 然流在濁水旁邊,但是也可以保持清澈,正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我不亂心,無奈我何 。

  我承認,東方朔之類的大隱,的確比陶淵明一類的小隱更為有智慧和境界。但遺憾的是,像 東方朔這樣做,難度太大所以鮮有人能夠成功。相對來說,有個叫做馮道的人就很成功。馮 道自號長樂老,一生在五個不同的王朝做宰相等高職,不管政權如何更替,他都像個不倒翁 一樣保持高位。馮道為官的秘訣是,「遇事依違兩可,無所操決,唯以圓滑應付為能事」。 他最善於察言觀色,辨明風向,隨風倒,靠老謀深算維持地位。因此,司馬光之類理學家對 他十分厭惡,認為他不忠於君而且無恥。但是我覺得從馮道來說,他覺得那些君主並不值得 他忠,他為君主們做行政事務換飯吃,也並無什麼不當。且他也在有機會的時候,就會幫助 百姓蒼生,比如契丹滅晉,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問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說:「現 在 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這馬屁拍得很「無恥」,但是從當時情況看,契 丹人非常殘暴,而聽了這個馬屁,契丹皇帝被架得高高興興,大大減少了殘暴的行為,這個 馬屁不知救了多少漢族人的性命。我理解馮道從事政治是有理想的,並非僅僅貪圖自己的權 利,他的一些不被人理解的行為,背後大多有他不為人知的苦心。

  但是試圖像東方朔和馮道這樣做而不成功的人,最後的結果則是和世界同流合污,成為了腐 敗政治的一員。那些人得到了政治中的權力和一定影響力,但是卻完全失去了道家最根本的 東西,對人的慈和對自己健康心靈的保護。而道家的智慧也被那些人墮落為官場權術、陰謀 詭計,使中國政治更為陰險邪惡。這個態度就是:渾水摸魚、同流合污、不問善惡、但求多 福。這樣一批老滑頭「道家」人物的存在,是民族性日趨下流的原因之一,也是對道家思想 的最大褻瀆。更何況有一些人,並非是「失去」了理想和信仰,而是一開始就沒有什麼理想 和信仰,只是把道家智慧當作自己玩弄權術時的工具,那就更是下流無恥、不可收拾了—— 當今書攤上,什麼《老狐狸做人術》之類的書籍,就是教這些蠅營狗苟之術。這類書也能夠 暢銷,也就證明了道家的真精神已經式微,唯末流還是很興旺的,這頗令人感嘆。道家清泉 ,到了這些人手裡,已經是污穢不堪,如同沼澤中的臭水污泥一樣了。

  四

  有一次上課,學生問我一個難題:「老師說道家思想很偉大,為什麼道家卻敗在了你說低劣 的法家手下?」

  我回答說:「一、是我們的民族作為整體,還遠不能達到真正了解道家精神,少數人的思想 深刻,不足以改變全民族的命運。二、從更深的一層看,道家並沒有『敗於法家』,以道家 的態度,當法家鋒芒正盛的時候,道家並不會迎頭痛擊他。相反,道家會靈活應對、等待時 機,在合適的時候再出手,四兩撥千斤,扭轉中華文化不良的走勢。雖然,這個等待用了兩 千多年,但是,在天地的運行中,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個時間也不算很久,當時間恰當時, 我們就會看到道家思想突然光芒四射,照亮我們民族的精神世界。——這一天,我相信就要 來了。」

  房中術、鼓盆而歌到無性神仙

  一

  理論上道家應該比較重視女性才對,老子的《道德經》中,高度讚賞女性精神,在品評一個 人的境界時,他用「能為雌乎」作為標準。女性是柔弱的,但是柔弱中卻蘊含了堅定;女性 不像男人一樣爭強好勝,但是她們的包容性更大;女性是生育者,和天地化育萬物的精神更 接近……當然,老子所說的是一種「女性精神」,而這個精神不一定在女性身上。賈寶玉 雖然是男性,但是身上就具備了這樣一種女性精神;而林之孝家的雖然是女性,卻並不具備 或者說已經失去了這個精神。但,無論如何,女性總是更容易接近這個精神的,也是更容易 接近道的。

  道家傳說中的始祖之一是黃帝,而黃帝和女性的關係似乎不錯,他還積極從事性學研究,向 素女老師學習房中術。另一位彭祖據說也是依靠房中術而得八百年的長壽(當然年數很可疑 ,因為當時也沒有身份證,而彭祖自己也很老了,老糊塗了,數不清楚是可以理解的)。

  老子的婚姻關係如何,我們不得而知,莊子和妻子的關係,倒是有些傳言,值得我們做些分 析。

  據說莊子妻子病故,好友惠施來弔唁,見莊子正鼓盆而歌,就是敲著盆唱歌——古人時常會 把盆當樂器,現在我們只有大學生等開飯的時候才會敲飯盆。惠施責備他說,「人家和你夫 妻一場,為你生孩子管家,現在去世了,你還唱歌,太不夠意思了——你這爛人」。莊子說 ,「她剛死時,我怎麼會不悲傷呢。思前想後,我發現是自己不明生死之理。等我想通了, 就不悲傷了。……這世界上本來沒有她,而後有了她,生活而又死去,人的生死變化,猶如 春夏秋冬的交替。」

  這個故事並不說明莊子討厭女人,實際上他的態度是順應自然的。活著,就好好活,死去, 也安然地去。所以當他妻子去世,他也是很自然地會悲哀,而後,他把視角放到天地的變化 ,看到人在其中如大海中的泡沫,隨時生也迅即滅,這時他超越了個人的悲哀。我想當時他 唱歌,當然已經不是悲哀的歌,但是也不是喜悅的歌(畢竟他和妻子是好的),而是表達這 種感慨的歌曲。他用這個態度對待妻子,也用這個態度對待自己。如果他死了,而妻子能用 同樣的方法化解了悲哀,那麼他也會很欣慰。——我這樣說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是有輔助 性證據。據說他自己臨死的時候,弟子們打算厚葬他,他卻建議連埋都不用埋,弟子們說, 「我們怕烏鴉吃你的屍體」。莊子說,「在地上烏鴉吃,埋地下螞蟻吃,誰吃不是吃」。

  二

  但是,後人不了解莊子的思想,所以也不理解莊子為什麼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於是編出了 另一個版本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莊子的妻子總對他表達愛情,說我多麼愛你,永遠 不會愛上別人啊,你死了我也活不了了……莊子不大相信,於是他要試試妻子。因為他有 道術,可以讓自己心臟停跳(就像印度瑜伽師),於是就假裝死了。臨死告訴妻子說:「我 死之後,你至少要等我墳墓上的土幹了,才能嫁給別人。」妻子說:「你死,我一輩子也不 嫁給別人。」

  莊子被埋葬後,這個妖怪一樣的莊子又化出了另外一個身體(有些像孫悟空,現實中的莊子 可沒有這個本事)。莊子化身後,變成一個翩翩佳公子,相貌狂帥,財富巨多,簡直就是一 個鑽石王老五加白馬王子。這個公子就來勾引莊子的妻子,莊子的妻子很快就愛上了他。這 個公子突然得了急病,說必須吃死人腦子才行。於是莊子的妻子就趕緊挖開莊子的墳墓(墓 土還沒有干,也很好挖),想取莊子的腦子治病;而這時莊子復活,責備妻子。妻子羞愧而 死,所以莊子鼓盆而歌。——這種賤女人死得好。

  後一個版本完全不符合莊子的思想,實際上只是和宋代之後,儒家已經越來越扭曲後的理學 思想有點關係。故事裡的莊子妻就是人慾的化身,她好色淫蕩、急於改嫁,還拿前夫的遺體 送情人,在那時的人看來真是該死。但是,這真是以猥瑣小人之腹,度曠達大師之心。以庄 子的態度看,自己死掉,妻子若遇到好的人,何妨改嫁?白馬王子能抓住就抓住,又不影響 莊子自己什麼。再說了,死了的屍體,給誰吃不是吃,烏鴉吃也行,螞蟻吃也行,用來給白 馬王子吃也何嘗不可?

  把後來的故事駁斥掉,就是為了恢復莊子的本來精神。如果按照後來的故事看,莊子應該很 討厭女人,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道家並不反感女人。

  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莊子也並沒有把愛情放在很高的地位,作為文采絢麗的大文豪,他 也並沒有寫情歌。對待情,道家的態度是接受,但是並不放到很高的地位上。

  三

  漢代之後,道教產生並逐漸和道家相互混在一起,對待女性的態度就有了一個新的改變。總 體上,節制性慾逐漸向消除性慾方向轉變。這主要是因為道教更多的是巫術方術的東西,也 注重修鍊,而其修鍊的目標不是道本身,是為了長生不老等更現實的目的。而修鍊這些技術 往往需要禁慾,好比當代練氣功的人也不能性生活太多,按照他們的理論,精可以化為氣, 如果性生活多了精就少了,也就會損失氣。因此,在這之後的道教以及道家,也就漸漸疏離 了女性。

  除了性之外,在感情上,道家也一向比較淡泊。加上後來又受到了佛家禁慾思想的影響,道 家和女人的關係也就更為疏遠。也不厭惡或敵視女人,也並不輕視女人,但是,會和女人刻 意保持距離。

  因此,神仙中,除少數例外,大多都成了獨身主義者。包括八仙中呂洞賓這樣的瀟洒帥男子 ,有事沒事和何仙姑混在一起,時不常還要「八仙過海」,玩玩衝浪遊艇什麼的,也都沒有 產生辦公室戀情。偶爾有個思凡的神仙,下到人間和人類同居什麼的,還會被玉帝或者誰誰 誰給抓回去懲罰。

  在我看來,道家和女性的關係逐漸疏離,對道家不利。離開了女性精神,也就脫離了道家思 想的精髓。未來也許應該有一個道家精神的再發現,應當剝離道教中帶來的過多的方術性的 內容,再次闡發道家的基本思想。也許,我們應當從學習女性中,來闡發道家的精神,那種 像水一樣,有容納性、外表隨和而內在堅定、靈活而有智慧的精神。國外思想家中,榮格的 思想和道家最接近,他也是一個「女性精神」的推崇者,他把男性的女性精神稱為「阿尼瑪 」,指出男性從阿尼瑪中可以學習到集體潛意識的智慧。因此,我們男性也可以在自己的集 體潛意識中找到女性精神,也可以用女性的態度生活。

  所謂房中術,在象徵意義上,是說男性精神和女性精神結合,才能得到真正的生命力量。沒 有女人的男人是不可能健康長壽的,因為,他沒有和女性精神結合,也就沒有機會讓女性精 神去補充男性精神的不足。

  總體上看,現代化的世界是一個男性精神的世界,這個世界重視的是競爭、是成就、是擴展 、是獲取、是更高更快和更強。男性精神固然有其優勢,但是其缺點也是明顯的,因為過度 的競爭,使得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感到壓力。因為獲取的慾望,使得大自然不堪重負。而女性 精神是平和的,不是每個人都追求第一;女性精神是自然的,是天性更關注環境和生存品質 的;女性精神更有愛心而非雄心,世界也許不會「進步」得更快但是卻可以更美好。從象徵 意義上,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現代人就是不懂得房中術的,不擅於采陰補陽的男人,所以 ,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這樣的枯燥。

  新道家也許應該樹立一些女性的偶像,一些心靈純樸、善良而平和的女性形象,讓她們水一 樣的心靈,滋潤這個被男性烈火烘烤過度的世界。新的時代,應該是女性的時代。而中國的 道家,也許可以以一個女性態度和精神,貢獻給世界。這是道家的、女性的,也是全世界的 福音。

  未來,你能為雌乎?

  庖丁解牛、太極拳和舞蹈

  一

  我徹底不會宰牛,學過太極拳但是沒有學會,交際舞跳過但是水平也很不怎麼樣,在這裡寫 這個題目似乎是紙上談兵,不過,我在做心理諮詢上比較擅長,天下大道無所不在、無處不 同,所以不妨假此幾事說說道家所論的道。

  庖丁,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謂的「食神」,把一個牛解開,刀工玩得出神入化,把梁惠王看呆 了,問他怎麼會有這樣高超的技藝。庖丁先生說:「我這玩的是『解牛道』(類似後代所謂 的茶道、劍道、花道、跆拳道和柔道),不僅僅是技術,一開始解牛之時,我看著牛還是牛 ,三年後我眼中都已經不是整個的牛了。現在我都不用眼睛看,全憑感覺就能下刀。按照牛 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一點都不毀刀。差的廚師是硬砍骨頭, 刀一個月就需要換一把;高明的廚師是割肉,刀一年需要換一把;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 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不過,每當我 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會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 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 ,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

  庖丁說的不是技術,是道。庖丁解牛就是「無為」方式做事的標本。「無為」是道家的一個 基本概念,不是說不去做事情,而是說不要用強力的方式做事情。如果庖丁刀子也不動,就 站在那裡等牛自己碎成塊,那就是什麼都不幹的那種假「無為」。實際上,任何一個技藝要 達到爐火純青,做事都需要輕鬆、自然、流暢如同這個庖丁解牛,那都包含著一種無為。

  二

  武術中的太極拳最能體現「無為」的精神,在格鬥這種最容易引發人的強力的場合,太極拳 也還要避免硬斗,要捨己從人,跟隨對手的動作,並尋找機會,找到對方的破綻,四兩撥千 斤借力打力。我當初了解太極拳為什麼要用圓的動作,大受啟發。一般武術動作都是直線, 因為直線距離最短,一拳一腳直線打出,能最快地擊中對方。但太極拳大師認為,直線出拳 時,除了出拳一剎那和拳擊中的一剎那,中間階段出拳者自己對自己的拳是無意識的,因此 ,對方如果在這一瞬間有什麼反擊動作,出拳者就會難於即刻反應。而太極拳圓形動作時, 每時每刻都不是直線運動,所以都需要有意識,這樣,出拳者反而比對方的反應更快。這讓 我大悟,原來關鍵是「意識」,而不是動作。這和庖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是一樣的, 而找到對手的漏洞,借力打力的一瞬間,也就和庖丁「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 剖開」的時候是一樣的。「無為」,是一種跟隨,在庖丁是跟隨牛的結構和解牛過程的自然 趨勢,在太極拳格鬥中,是跟隨對手的行動和這場格鬥的自然發展。一切活動本身有其自然 的過程,不去干預這個過程,不用自己的強力去打擾這個過程,而是跟隨這個過程,就是無 為。所以,無為就是無我,沒有「我」的打擾和干預,則我們就能夠去做到完美的跟隨。

  我跳交際舞水平一般,但是個別時刻也體驗到了舞蹈之道。說來簡單:初學舞蹈者注意力在 動作,也在自己,而技藝純熟的舞蹈者,或者像我這樣不純熟但是偶爾忘我的舞蹈者,則會 忘記自己、忘記動作,而把注意力放在音樂上、放在舞伴上、放在當時的氣氛和周圍的「場 」上。於是在這個時刻,不是你跳舞,而是舞蹈通過你而發生,這就是我的無為。

  我無為,就是讓「自然」去作為,而我只是跟隨並允許它所做的發生。

  道家的這個偉大思想,在培養偉大的技藝家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不論是烹茶做飯、理髮 按摩,無不可以體現出無為的神奇。中國功夫的特長之處,也全是源於道家的這個領悟。而 在人的交往中,無為的原則也非常適合,在這個方面中國人也有不少領悟和應用,但是,卻 出了一些問題。

  三

  有一次,在培訓心理治療師時,我總結自己的經驗。我說心理諮詢與治療中,我的態度很像 一個等著抓老鼠的貓。我會警覺但似乎又很放鬆,我聽著來訪者說他的問題,順著我的自然 反應去應對,我並不會竭力去說服、干預和改變對方,只是順著自然流程走。而突然「老鼠 出現了」,也就是說我感覺到了有一個關鍵點,於是我像貓一樣睜大眼睛,更加警覺,等時 機到達,我就會閃電一般地出擊,一舉擊破對方的心理防禦,並解開對方內心中糾結的情結 ,於是事情豁然貫通。——當然我並非總能做到這樣,但是,常常還是有這樣的時刻,這就 是我的「諮詢道」。這和庖丁解牛、太極拳大師格鬥和舞場高手的道是一樣的。

  中國人智力超群,在人際交往中也都和我做心理諮詢時一樣,都在學習如何達到道的境界。 不過,在我寫這個文章的時候,發現很難找到好的範例。唐代安史之亂期間,有個輔佐唐 肅宗平息叛亂的李泌,大約能有「進乎道」的境界。李泌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算無遺 策,可以說不亞於張良對於劉邦所起的作用。而在發現肅宗過分寵愛妃子張良娣,可能會帶 來後患的時候,也能抽身出來避免自己受到牽連。他所做的事情,每一件都恰到好處。而很 多追求這樣境界的人物,卻往往變為處事圓滑、甚至奸狡的樣子。我們可以找到相當多的例 子,看好多從道家獲得啟示的人,卻變得陰險狡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在我看來 ,道理倒是頗為簡單,無為需要忘我,在從事技術活動時,忘我比較容易,而在和人交往時 ,功利目的很難被放棄,則人不會忘我,不會忘我就不可能順應自然之道。耶穌不是道家, 但是在他祈禱的時候,他會先祈禱一個事情,隨後又說如果天父的意志不是像我希望的這樣 ,讓天父的意志實現。這才是真正的忘我,甚至在他自己被釘上十字架,他都能做到服從天 父的意志。道家服從自然的意志也應當是這樣,而在人際關係中,有誰能像耶穌一樣肯放棄 自我呢?也就難怪道難於在人際關係和社會中實現了。

  還有一點不能忘記,當我們順應大道,忘記我的時候,是非常快樂的。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 道這種快樂,也知道這樣做是值得的。將來要讓中國文化復興,讓中國人的人心更光明,道 家無為的教導,應該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精神資源。

  魚快樂嗎?我快樂嗎?

  一

  一次,莊子和惠子在濠梁的河邊遊覽。莊子看到魚在水裡輕快地游來游去 ,感嘆說:「魚 在水裡游得多快樂啊。」惠子,辯論成癮,馬上質疑:「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庄 子迅速反應:「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惠子邏輯精密,接住莊子的邏輯反 駁莊子:「我不是你,我不能知道你。你不是魚,因此也不能知道魚是否快樂。對吧?」庄 子一看不妙,沿著這個邏輯思路,很難去反駁惠子了,於是他話鋒一轉說:「我們回到原來 的話題上,一開始你問我怎麼知道魚快樂,說明你已經肯定我知道魚快樂了,只是問我怎麼 知道的。我是在濠上知道的。」

  我以前看這個小故事的時候,感到從辯論邏輯上,還是惠子更嚴密。惠子說:「我不是你, 我不能知道你。你不是魚,因此也不能知道魚是否快樂。對吧?」莊子已經理屈詞窮,而後 面的說法形似狡辯。因為,從當時的情境看,惠子一開始說:「你怎麼知道魚快樂?」顯然 並非是「肯定莊子知道魚快樂」,而是認為莊子不可能知道魚快樂,而通過要求莊子提供證 據的方式來質疑。惠子的意思是:「如果你認為你知道魚快樂,請給出證據?」而莊子故意 曲解惠子的話,才能給出他自己最後的論辯。而最後,莊子還是給不出惠子所需要的證據, 「我就是在濠上知道的」,這樣的證據在惠子看來,根本是和沒有證據一樣。

  二

  但是,後來做心理諮詢與治療,對人類知識方式了解越來越多,終於明白了莊子的意思,也 明白了以莊子這樣聰明的人,為什麼要把這個故事寫在自己的文集中。——在過去我一直奇 怪,莊子為什麼要把這樣一個形似辯論成功而實際是失敗的事例寫下來,在後世才智之士面 前出自己的洋相。現在才明白了,這個故事是道家的精髓。

  因為,人的認知活動,我過去以為只能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只能通過把感覺信息經過加 工或者說思維以得到知識。實際上,人還有一種方式能認知,這個方式是一個全然不同於此 的方式,那就是「不通過感官、不進行思考、不信息加工,直接知道」。

  我在做心理諮詢與治療中,越來越深地體會到了,我們可以直接知道來訪者的情緒、慾望和 感受。在一個來訪者抑鬱時,實際上我不需要看他皺眉、不需要聽他嘆息、不需要問他話也 不需要了解他的背景,我就可以知道他的心情抑鬱。因為,他的抑鬱彌散在他身邊,讓我也 沉浸其中。在他身邊的我,只要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就能在自己的內心中看到有一個異己 的抑鬱,那就是他的抑鬱。

  而我也越來越清楚地知道,這個能力是人人都具備的一種能力,並非多麼神奇,只是因為我 們不習慣用它,或者說早已不知道它的存在也不相信它存在,所以才「失去」了這個能力。 在我的體會中,我們可以用這個能力知道其他任何人的感受和情緒等,但是一般不能知道他 所想的語詞,這個能力和語詞無關。

  知道了這些,我就知道了莊子真正的意思:莊子一開始知道魚快樂,靠的就是這個能力。惠 子質疑說:「你怎麼知道魚快樂?」莊子的回答:「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 樂? 」這個回答不是狡辯,而是說明。莊子的意思是,惠子不是莊子,卻認為自己有可能知道庄 子的感受,這說明在惠子的內心深處,是知道「生命可以直接知道其他生命」的感受的。庄 子試圖用自己的反質疑幫助惠子體會到這種「直接知道莊子」,如果惠子發現了自己可以直 接知道莊子,也就知道了為什麼莊子可以直接知道魚。所以,莊子的確在為惠子提供證據, 只不過這個證據在惠子身上而惠子並不知道。

  惠子說:「我不是你,我不能知道你。你不是魚,因此也不能知道魚是否快樂。對吧?」如 果惠子堅信自己不可能知道莊子,則很自然的推論是莊子不知道魚。這個前提是否成立,這 才是問題,因此莊子說「我們回到原來的話題上,一開始你問我『怎麼知道魚快樂』,說明 你已經肯定我知道魚快樂了,只是問我怎麼知道的。我是在濠上知道的。」這裡,莊子的說 明是,如果你承認我有一種方式知道魚的感受,我就告訴你這是什麼方式。也就是說,生命 能否直接知道其他生命,這個前提,是不可能通過辯論清楚的,莊子知道而惠子不知道,所 以他們的邏輯前提就不一樣。

  莊子最後說的是他知道魚的方式,那就是「在濠上知道的」,「就是這樣就知道了」,也就 是說,沒有什麼感覺直覺思維等信息加工。這也就是道家所說的「玄覽」,是直接的知。獲 得這樣的知的唯一方法,不是如何思考,而是不思考,恰恰是當一般的思維停止時,才最容 易見到它。

  三

  這種東西看起來的確是「玄而又玄」,不僅獲得它似乎非常地困難,而且似乎實用價值好像 也不夠大。在春秋戰國那動蕩的年代,法家可以用簡單實用的「賞罰」來獲得戰爭勝利,可 是莊子真知道了魚快樂與否,又能怎麼樣呢?在我看來,道家的思想是最深刻的,但也許正 因為這個原因,它也是最難被人掌握的,也是因此而被失落最多的。

  但是,在今天,在做心理諮詢的生涯中,我意識到,這個認知對人類有非常大的意義。—— 這是人與人真正的相互了解的最好的(如果不說是唯一的)方式。通過它,我們直接像別人 體會自己一樣體會他,而不是通過各種信息去猜測他。這種方式把人和人聯繫起來,使我們 知道別人的喜樂如同自己的,而快樂別人的快樂如同自己的,也使我們痛苦別人的痛苦如同 自己的。

  我發現,這個看起來非常玄的認知方式,實際是非常普遍的,實際上所有人在所有的時候, 對所有其他生命(甚至無生命)都有這樣的直接的認知。這種認知方式不需要學習獲得,也 不曾失去。只不過大多數人不知道或不承認它的存在而已。

  讓我稍微展開說一下證據:我們常常發現心理諮詢師常常會不自覺地「感染」了來訪者的心 理癥狀。比如一個心理諮詢師為抑鬱的病人做諮詢,往往他自己會變得更抑鬱;如果一個心 理諮詢師為疑心病人做諮詢,往往他也會變得更疑心重……心理學家發現,產生這個現象 的原因是:在和那些有心理問題或疾病的來訪者一起時,心理諮詢師感受到了來訪者心中的 抑鬱或疑心,如果沒有足夠的經驗和覺察,他很可能誤以為這是他自己心裡產生的情緒,就 會感到「自己」有些抑鬱或者疑心重。在這樣的例子中,心理諮詢師實際上就有「玄覽」, 但是卻誤認了這個玄覽,而不知道它實際是什麼。如果一個心理諮詢師訓練有素,且覺察能 力很強,他就能夠知道這個情緒不是自己的,雖然是在自己的心中被感覺到。——而是來訪 者的,當他知道了這一點,自己就不會繼續抑鬱或疑心,但是這個知使得他對來訪者的了解 成為了最直接和深入的了解,那麼他就成為了一個非常好的別人的「知己」。他知道別人如 同知道自己,所以對別人的幫助也會恰到好處。——這樣一種情況,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術語 叫做共情。

  我們知道了,共情對心理諮詢師用處很大,那麼,共情對我們其他人有什麼用處呢?實際上 ,共情對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的最大的用處,就是,使我們懂得了要關心和愛別人,因為, 你身邊的每一個人的快樂都會增加你感覺中的快樂,你身邊的每一個人的痛苦都會增加你的 痛苦。最不了解自己的共情的人,或者簡稱共情能力很差的人,就很容易成為威脅別人的人 物,因為,他們不能感同身受地了解別人,他們不論做什麼對別人殘忍的事情,自己都不會 覺得不舒服。當然,嚴格地講,並不存在共情差的人,這裡說他們共情差,是指這些人由於 某種原因嚴重壓抑了自己對別人的感受能力,因此他們不會因別人的痛苦而痛苦;而不幸的 是,他們也不會因別人的幸福而幸福;最重要的是,不論他們獲得了多少好處,至少有一個 重要的「好處」他們得不到,那就是「和別人有真正的融合」的感受,他們一點也得不到, 因此,他們永遠是孤獨者。

  玄覽或共情,是人與人真實的關係的基礎。它也是社會倫理的基礎,孔子說「己所不欲,勿 施於人」,這個倫理的基礎也正是,我們施加給別人的痛苦,不管你是否能夠意識到,實際 上都將成為我們自己的痛苦。墨子所說的,我們應當泛愛眾,也正是建立在我們和眾人有這 樣一種共通的基礎上的道德要求。或者我們可以說,這也是人類應當博愛的基礎,明確了這 樣一種認知的存在,我們就能夠明白,為什麼愛別人是一種全人類在心理正常時的普世道德 標準,只有個別心理不健康的流派比如秦始皇式的法家,才會否認這種普世的道德。

  四

  魚快樂嗎?正是在這個看似不重要的話題中,才明確了一個最重要的人類生存問題:人和人 ,生命和其他生命,是可以深入地相通的嗎?博愛是符合人性的嗎?在前面我們做了很多邏 輯討論,實際上這些邏輯思考是惠子的專長。而當莊子說,「魚在水裡游得多快樂啊」,這 不是一個邏輯問題的陳述,而是一個感受的表達,是莊子感受到了魚的快樂,也是莊子自己 在感受到魚的快樂的同時,所感受和生髮的生命的喜悅,也是莊子對魚和自己的生命的體認 。所以,是魚快樂,也是他自己的快樂,這快樂也許難於用邏輯證明,但是它卻給生命帶來 了最真實的價值。

  道家的思想,也許都難於證實,也不能給我們馬上的功利,但是,它卻深深地關乎人心。知 道魚的快樂,我們就能夠為美好的人和事而感動,在聽到剛剛發生的雪災中,那些困在火車 上幾天的人饑寒疲勞的情景時,也會受到觸動,而希望自己能做一點事情幫助他們。道家的 思想為一個健康的人生和健康的社會預備了一個很堅實的基礎。遺憾的是,中華民族並沒有 能把它發揚光大,沒有能把它正確地轉化為現實的社會制度和文化,相反讓不健康的法家文 化佔了兩千年的上風。但是也沒有關係,在整個民族的歷史上短短兩千年也如白駒過隙,埋 藏在道家思想中的珍寶總會放出應有的光芒,而只要我們能找到道路,中華民族就會實現我 們的光輝未來。

  打小人和斬妖魔

  一

  香港至今還有「打小人」的習俗,中心地點是銅鑼灣鵝頸橋下,什麼時間都可以打,不過最 主要的「打小人」日期是驚蟄日,有「專業打手」,手操舊鞋爛鞋,打殘打爛放在磚頭上的 紙人 。內地不提倡這些「迷信活動」,也就沒有這樣公開的民俗,但是暗地這樣做的人,為數應 該不少。到網路時代,互聯網上還有了「打小人」的線上遊戲,可以用「拖鞋」、「大頭針 」、「熨斗」、「蟑螂」等「打小人」。

  「打小人」屬於一種巫術,更確切地說屬於一種「交感巫術」。交感巫術的原理是,古人相 信相似的就會相互感應。比如,乾旱時人們舞龍求雨,是認為當人們做一條假龍舞動時,由 於感應,真龍就會隨之舞動並帶來雨水。再如,播種時,有些民族會在田地邊做性的活動, 是認為人的繁殖活動會感應土地和莊稼,使莊稼也增加繁殖活動。而「打小人」的原理就是 ,紙人和現實中的某個小人形狀相似,通過打紙人,現實中的那個人就會因此受到打擊。

  任何原始民族都有各種各樣的巫術,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社會中巫術的地位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些至今依舊比較原始的民族比如印地安人,還使用著各種巫術;在天主基督教 傳統佔上風的地區,巫術是被排斥的。因為一神論的宗教中,我們只需要對唯一的神效忠。 但是實際上,基督教的種種儀式實際上也有巫術的影子,比如我們向耶穌的塑像祈禱,也是 一種交感巫術,塑像不是耶穌但是和他形象相同,所以可以感應真正的耶穌。再比如聖餐喝 紅酒,是用紅酒象徵基督的血,通過喝酒(血)我們就和基督有了直接聯繫,這實際上是建 立在另一種「接觸巫術」原理上的儀式。

  中華民族對巫術的超越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實際上儒家已經明確地指出,巫術只是儀式而 並非有現實效果。中醫也很早就已經和巫術有了相當大程度的分離。因此,中華民族實際上 是世界上少有的很早就具備了理性精神的民族。但是,巫術在中華民族卻不可能消失,實際 上,方士的各種方術、陰陽五行家的理論和實踐,都是一種巫術。秦始皇尋求不死之葯時, 那些到處去尋找仙藥的方士,都是早期的巫師。而他們尋找不死葯的失敗,也成為了秦始皇 焚書坑儒的一個誘因。

  在秦代的文化大破壞之後,巫術繼續附麗於各個學說而存在。比如附麗於儒家思想,而產生 了以董仲舒為代表的董氏儒學。這號稱儒學的學說中,交感巫術的原理成為了最基本的原理 ,即所謂的「天人感應」。據說天和人有許多相同之處,人可以看作是一個小的天地,因此 天和人有種種感應。人的善行可以感應出種種吉祥的徵兆,而人的惡行也會感應出乾旱洪水 等種種災異。《易經》研究也附麗於儒家而繼續。巫術和道家結合形成道教,道教的各種儀 式和活動大多都是巫術。當然,在民間也有一些獨立存在的巫術活動,比如各種民俗中的巫 術,比如上述的「打小人」、「跳大神」、扶乩(以及其現代變種「碟仙」)、圓光術、看 相、占卜、風水術等等。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中國人對這些巫術的愛好是比較高的。 因此,在西方科學剛剛傳入時,新文化的推行者就發現了中國傳統的鬼神「迷信」對科學的 普及有阻礙。因此,他們對這些鬼神迷信都十分憤懣。

  科學出現後,以其對物質世界超乎尋常的解釋能力,和奇蹟一樣的干預物質世界的能力,在 和全世界的各種巫術的鬥爭中,都曾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中國為了學習、普及和推廣科學 ,對各種巫術進行了無情的打擊,使用巫術至少在中國大陸是一個嚴重的禁忌。新中國把各 種巫術稱為「封建迷信」,並利用各種方法試圖徹底消滅它們。實際上新中國對「迷信」的 打擊,是沿襲了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化先驅者的思路,為了推廣科學而必須戰勝「迷信」的巫 術活動。

  如果從科學角度解釋,各種巫術對世界的解釋當然是不科學的,沒有根據的。不過,如果我 們從心理學(也是科學)的角度去分析,巫術從功能上卻有一定的心理調節和干預功能,對 心理健康會有一定的影響。正確使用巫術或者使用某種類似巫術的儀式或活動,可以促進人 的心理健康,而不恰當的使用巫術,則可能帶來心理上的問題甚至疾病。

  二

  還是從「打小人」開始說,從心理學分析來看,這個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心理宣洩。當人對別 人有憤怒、怨恨、仇視等消極情緒時,如果強自壓抑,則有可能傷害自己的生理健康和心理 健康。壓抑憤怒,在生理上容易導致肝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在心理上,可能會導致 長期積怨、以後在某些時刻突然爆發;也可能不對別人發怒,而自怨自艾,轉而成為抑鬱者 。最理想的狀態是,用最恰當的、公正的和適度的方式,向那個激怒你的人表達你的憤怒。 這樣,可以宣洩自己的憤怒,也可以讓對方知道他的錯誤,而且由於方式恰當而公正,一般 也不會傷害雙方之間的關係。但是,現實中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達憤怒,是一件很不容易的 事情,很多人做不到。因此他們只好避免表達憤怒。在這樣壓著難受、發出來危險的兩難處 境中,如果我們使用了打小人這樣的方法,既可以宣洩憤怒,也不至於有什麼現實的危險, 對緩解憤怒等消極情緒,改善心理健康是有一定好處的。當然有人說,這樣的方式是以怨報 怨器量太小。但是,如果一個人就是器量太小的時候,你讓他怎麼辦呢?因此,作為心理咨 詢與治療工作者,我認為這樣的一些民俗雖然不應鼓勵,但是也不必強行壓制和取消,雖然 它並不能徹底解決心理問題,畢竟,它對緩解心理壓力也還是有一點暫時性的用處的。當然 ,如果長期使用這個方法,會鼓勵一種歸咎於人、仇視別人的傾向,對一個人的性格會有一 些消極影響。

  道教中的一些巫術性質的活動,也是有利也有弊。在我作為心理諮詢與治療者的角度看,這 些活動很少有完美的,大多都會有一些暫時的積極效果,而從長遠看卻都還有一些不足。比 如貼符咒防禦鬼怪是道教中的常用手法,我見過許多各式各樣的符咒。以心理學分析,貼符 咒的作用只不過是「隔離」的心理防禦機制。所謂「鬼怪」,實際上象徵著我們心中的種種 消極的心態、未解決的心結或心理疾病。符咒則象徵著能把這些東西「隔離」開的話語等方 法。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有一天我心情很不好,因為我遇到了一個很難 處理的問題,於是我對自己說「不想這些了,不想這些了」,說完心情好像輕鬆了一點。「 不想這些了」,就等於是一個符咒,隔離開了那個未解決的問題以及煩惱。這樣一種隔離的 心理防禦機制當然有一定用處,但是從長遠看,它不僅沒有能夠使他們徹底解決問題,而且 還使人失去了面對問題並尋找解決的機會,這就是它的副作用。

  再比如桃木劍斬妖魔鬼怪,我們現在都知道這是一個「騙術」,作法的道士用桃木劍沾水刺 黃紙,而黃紙上就會出現紅色,於是道士就告訴別人說,他已經刺死了妖魔鬼怪,所以現在 安全了。實際上,黃紙上預先放了化學物質,和水中的化學物質結合就可以變紅色,原理上 和試紙遇到酸鹼變色是一樣的。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騙局卻不僅僅能騙錢,也有一 定的心理調節功能。——我們說過妖魔鬼怪都是消極心理的象徵,那麼如果有人相信了這個 道士已經刺死了妖魔鬼怪,象徵意義就是消極心理已經被消除。這將會產生一個積極暗示作 用,使人的心態好轉。前一段曾經有人揭露過東南亞某國巫師的「徒手摘瘤子」騙局。巫師 號稱能徒手摘掉腫瘤患者的瘤子,而在裝模做樣一番後,他手裡還真拿著瘤子,而更神奇的 是,被摘掉瘤子的患者身上居然都沒有傷口。實際上,巫師手裡的瘤子並不是患者身體里取 出的,而是事先準備好的。雖然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騙術而已,但是根據心理學原理看,這 個方法卻的確能夠治癒一些疾病。當患者相信了巫師的騙術,對患者來說就產生了一個積極 暗示,患者相信瘤子已經被取出,因而產生了樂觀的心理。實際上,腫瘤等一些疾病受到心 理的影響很大,情緒低落時對疾病的抵抗力很差,疾病的發展就會十分迅速。情緒好信心高 的時候,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就會很強,也就有利於疾病的痊癒。在患者沒有被巫師治療前 ,他們往往心情很糟,心情差會使疾病更嚴重,病更重心理就更差,形成了惡性循環。而經 過做法事,他們的心理大為改善,則心情轉好信心倍增,這樣就有可能減輕疾病,而疾病減 輕會進一步增加他們的信心,使疾病進一步減輕,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最終也許病就 好了。因此,做法事這樣一種巫術活動,有可能治癒身心的疾病。——雖然其原理並非如那 些道士或其他巫術所說的一樣,而是一種心理暗示作用產生了積極效果。

  當然,用桃木劍斬妖依舊不是最好的方法。在我看來,妖魔鬼怪實際上是我們的消極心理的 象徵,而這些消極心理的背後,必定有一些需要我們深入分析解決的心理問題。如果我們對 此一斬了之,實際上也就失去了徹底了解並解決這些問題的機會,而只是把消極心理壓制住 了而已。這樣的解決方法,按照心理分析說也只是一種壓抑,而被壓抑的心理將來還會在某 些時候再現。更好的方法是和這些妖魔鬼怪的意象去溝通,想像中和這些妖精或者鬼怪對話 ,最後可以收服他們,使其不再為害人,那才是更好的方法。不過,我們也要承認,桃木劍 的法術,在調節人的心理上至少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各種巫術實際上是原始的心理諮詢與治療方法,它們對物質世界的解釋雖然不如科學,但是 ,在對心理的調節和處理的能力上,卻有很好的效果。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使得不論科 學多麼發達的地方,這些巫術及其變種都不可能完全被壓制住。在對自然界的征服上,科學 完全戰勝了巫術。現在我們想飛到天空,絕不會希望吃「白日飛升」的丹藥或者希望神仙作 法,而只需要買一張飛機票。而我們也不會相信飛機能夠飛升是因為飛行員的法術,我們知 道那不過是因為物理原理。但是,在精神世界和心理領域中,科學卻並沒有獲得足夠的成功 ,因此,各種巫術就不可能消亡。——僅僅打擊迷信是沒有用的,除非你能夠用更好的東西 取代它。

  儘管中國文化早在孔子時期就在脫離巫術,但是至今巫術在中國文化中依舊時有泛濫。最主 要的原因就是,對於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中國人缺少直接解決和面對的機會、能力和勇氣。 如果一個人傷害了我,我可以很容易地通過法律來討回公道,還會有那麼多人採用「打小人 」這樣的巫術方法嗎?顯然不會。古代的中國人,知道自己即使有理,但是沒有錢就打不贏 官司,所以,才會發展出一種巫術文化,靠詛咒來攻擊自己所仇恨的人。現在的中國人,也 許依舊缺少直接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勇氣,所以,巫術的文化才不絕如縷。

  三

  我也並不喜歡那些故弄玄虛的巫術,也不喜歡巫術的文化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你會 看到有很多人神神秘秘,膽子小的人更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種種說法干擾著我們的生活 。膽小的人更容易依賴巫術,而在巫術的影響下,人會更加的膽怯。在巫術精神泛濫的氛圍 下,必定會出現許多的非善意的騙子,他們假借種種巫術,對人進行精神控制,從而騙財騙 色,獲取權利,這更是極其危險的事情。嚴重的話,甚至會形成種種邪教,對社會產生重大 的危害。

  我以為,要改造巫術泛濫的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用一種科學的,或者至少是和科學不沖 突的新的角度,新的解釋,新的方法來取代巫術的功能,給出一種能夠達到和巫術一樣甚至 更好的效果,而又並非迷信和欺騙的技術。能達到這個目標的最好方法,就是用心理諮詢與 治療方法取代巫術,因為心理諮詢與治療是科學,而同時它們可以獲得巫術所能達到的效果 ,使得人的心理得到良好的調節。好的心理諮詢與治療技術(在我心目中就是意象對話心理 諮詢治療技術)的效果甚至勝過各種巫術。

  意象對話能夠處理各種「鬼神」,所有「鬼神」都是意象,和我們夢中見到的那些形象並無 本質差別。另外,這些意象都象徵著某種情緒和心理,我們如果知道如何分析,就可以知道 它們所象徵的意義以及代表的心理問題,從而很好地解決問題。這樣的方法不需要欺騙,相 反是致力於增加人的自知和覺察,因此也和自然科學毫不衝突。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來訪者,她說自己常常能見鬼,找了不少法師但是收效甚微。她堅持這些 鬼確實存在,不接受任何「世界上沒有鬼」的科學解釋。我告訴她,我先不打算爭論這些鬼 是否客觀存在的問題,我只是說她能見到這些鬼,說明她現在的心理狀態比較消極,我們可 以用意象對話方法處理這些消極情緒。這種說法她也可以接受,畢竟「迷信」者也承認見鬼 是因為自己「陽氣虛弱」。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她解決了她心理上的抑鬱、敵 意等問題,解決了和家人之間的心理衝突。——我們沒有直接處理「見鬼」的事情,但當她 的心理狀態好轉明顯後,她就再也沒有見到那些鬼。在我看來,這是因為消極情緒緩解了, 所以也就不會再出現「鬼」這種象徵著消極情緒的意象了。

  從我個人的經驗看,如果我們希望消除社會文化中的「迷信」,推廣心理學是一個最有效的 辦法。我們建築一座樓房的時候,需要物理學的知識和技術,而當我們建築精神性的文化、 社會體制和倫理等的時候,如果不用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我們還用什麼呢?

  當然,如果說推廣了心理學,巫術就會隨之消失,這也不全面。因為使巫術存在的原因,不 僅是對科學以及心理科學的無知,還有一種心態,那就是一種膽怯的心態,一種不敢直面人 生中的困難的心態,一種自己不能承擔自己的命運,希望冥冥中的鬼神或者神秘力量來幫助 自己的心態,一種不敢直接表達憤怒,卻只敢背後詛咒人的心態。因此,要真的走出巫術, 我們還需要改變心態,讓我們敢於堂堂正正地生活,大大方方地追求,直截了當地表達,這 樣,也許我們就不再需要「打小人」了,因為我們自己成為了大寫的「人」。


推薦閱讀:

揭秘男人心理,為什麼他總愛問你的情感史?
IT男如何變身成為令女人心動的Dandy形象?
人心換不到人心,句句入人心,句句好現實!
打動人心的糕點
令女人心動的25種禮物:很容易獲得女人心

TAG:中國 | 文化 | 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