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特級教師陸波談行文波瀾技巧

清代的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須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為人貴直,而作詩文者貴曲」,由此而知,「曲」是使文章結構精巧的重要特徵之一。現結合初中語文課本,試談文章的幾種為「曲」之法。

  一、倒敘法。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我與父親不相見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開篇點題,用最難忘懷的是父親的「背影」,別開生面地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綿綿情思。然後再細地敘寫父親的「背影」,抒發特定環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倒敘法」的好處在於:一是可以引發思考,形成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二是便於作者調動情感,勾起對往事的深情回憶,更符合生活的真實。

  二、插敘法。魯迅在《故鄉》中插敘了對少年閏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寫,以形成與眼前的中年閏土和楊二嫂的鮮明對比,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人民日趨貧困的舊中國農村的黑暗的社會現實。

  三、對比法。吳敬梓在《范進中舉》中,著意刻畫了胡屠夫在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他的前倨後恭、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儈的性格,躍然紙上。讀者就是通過從這些忍俊不禁的醜態的淋漓盡致的描繪中,看到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和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的。對比法可使人辨真偽,明是非,識好壞,促人冷靜地思考,作出正確的判斷。

  四、誇張法。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就用的是誇張法,以「新裝」的似有實無,辛辣地嘲弄了皇帝的愚蠢可笑,貴族階層的阿諛奉承和虛偽透頂,用諷刺之鞭無情地撻伐了腐朽的封建王朝。不難看出,誇張法所追求的那種幽默、滑稽及言過其實的效果,能給人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五、抑揚法。楊朔的《荔枝蜜》,本意要讚美勤勞的蜜蜂,開頭卻說自己不太喜歡蜜蜂,這種明抑實揚、欲揚先抑的表現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讓人生出柳暗花明的情致。

六、誤會法。彭荊風的《驛路梨花》圍繞著小茅屋作為助人為樂這種精神產物所給予人們的方便和溫暖,前後七寫「助人為樂」,顯示了人物群像的美好心靈。其間懸念迭起,巧設誤會,「似是而非」,使文章迴環曲折,波瀾起伏,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在一篇作品中,這幾種為「曲」之法時常並不是孤立使用,有時交互錯雜,更使文章異彩紛呈,讓人目不暇接。我們若能仔細揣摩課文,並大膽嘗試,定能不負努力,有所收效。

幸福(記敘文)

我曾經以為,幸福離我很遠,很遠……

小的時候,我曾深深的恨過我的父親,因為他的多病,讓本來艱難的家更顯得拮据。我得常常忍受別的小孩的嘲笑,我沒有她們那麼漂亮的花裙子,沒有她們嘴巴里常吃的巧克力和乳酪。在我幼稚的想法里,我以為,擁有這些,便是幸福。

就這樣,我把我不能滿足的這些幼稚的幻想歸罪到父親身上,我認為這是作為一個父親應盡的義務。所以,這段恨曾陪我走過一段漫長的歲月。

可是,就在期末考前的一個晚上,這段恨意被抹滅了。

那天晚上,我正在屋裡複習功課,除了父親,其他的家人都出去了。我並不介意父親在家陪我,但他那斷斷續續的咳嗽聲實在讓我難以忍受。父親似乎也感覺到我的厭煩,便說:「剛才一些朋友約我出去喝酒,我走了,你一個人在家小心點。」我厭煩地點點頭。

不知過了多久,我放下筆休息了一會兒,打開窗戶,天已不知什麼時候飄起了濛濛細雨,風很大,一股寒氣激得我打了一個冷顫。猛然間,我看見對面的路燈下有一個人,那人冷得直打哆嗦。他不停地用腳去踢路邊的小石頭,當他轉過頭來時,我吃了一驚,那不是我父親嗎?他怎麼會在那兒?他不是去朋友家喝酒了嗎?

只見他時而用兩手不斷互相搓摩,時而放到嘴邊,寒風吹得他搖搖晃晃的,細雨把他的衣裳都給淋濕了,可他仍然在那兒來來回回地走著,似乎沒有要回家的意思。他在等什麼呢?哦!我明白了,他是想讓我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才騙我說要去朋友家,我的眼眶濕潤了……

我跑下樓去,抱住了父親。父親見到我,很驚訝,吞吞吐吐地說:「朋友太熱情了,硬要我多喝兩杯……你小心著涼了……」

我已聽不清他在講什麼,只覺得那飄落的雨花好美,好美……

那一刻,我感到了,幸福就在我的面前。

幸福(議論文)

什麼是幸福?有人說,幸福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有人說,幸福是杜甫「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豁達;有人說,幸福是「暖暖遠人村,依依過墟里煙」的溫馨。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然而,幸福的感覺非尺所能量,非物所能載。幸福與否,沒有絕對的答案,關鍵取決於對生活的態度。有時,幸福就是一首歌,它是緣於心靈的音樂,便成了我快樂的源泉;有時,幸福就是一片雲彩,它是緣於靈魂的飄移,便成了我夢想的起點。

  因為懂得滿足,所以才會容易體味到幸福。我喜歡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中徘徊,驀然回首,雖望不見燈火闌珊中的「那人」,卻能感受到那燈火帶給我的幸福之感。一點點的火光或是照耀的明亮,它們都可以滲透了黑暗,宛若給莫測的黑夜添生了眼睛——任何在黑暗中閃爍的眼睛,不都是美麗的,令人感到幸福的嗎?

  幸福是一隻放飛的風箏,幸福能飛得多高,不要問風箏,而要問牽著幸福的那根線。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最柔軟的部分,無論歲月滄桑,無論物是人非,觸及它的時候,都有一種撕心裂肺的痛,痛得必須撒手丟棄心中的惡與恨。於是,只剩下幸福。天幕剛剛落下,星星就悄悄地亮了,流螢點點,像小燈籠,像飛花,像流星,花香如鵝毛般拂著臉頰。夜空是那麼地深沉,如沉睡中的嬰兒,此時,只有我獨自一人,不寂寞,不孤單。有時,看著夜空中閃閃的星星,會不自禁地把手探向高處,像捧著那亮晶晶的星星在手中把玩,在這樣一個清靜的夜晚,竟會發現,星星竟然是透藍徹綠的,不止這些,還有紫、橙、青綠和深柔的白亮。這安寧,這清靜與無邪就是幸福,平平淡淡,安謐,無聲無息的幸福。

  幸福如同甜甜圈,輕輕地咬上一口,便會覺得滿世界的香甜都是自己的。倚在窗邊,看庭院中那夏日裡的最後一朵玫瑰兀自地綻放著,這時,我不是孤伶伶一個人,因為,有她陪伴我漫步穿過整個夏天,全世界只剩下我們,幸福便化成幽幽的夏日香氣,在我們的周圍縈繞。

  冬天的暖陽使人感動幸福,那是一種何等奇妙的感覺啊!躺在鋪在屋外搖椅上曬的被子上,將身體蜷縮在有著陽光味道的棉被上,不知不覺,暖暖的陽光便將我包圍,此時,鳥兒已從冬天的桎梏中解脫出來,站在電線上唧唧喳喳地叫著,在這婉轉美妙的催眠曲中沉沉睡去,這便是幸福,一種最原始、最單純的幸福。

  幸福的感覺無處不在,沒有喧囂,沒有爭鬥,只有這溫馨美好的期盼。

橫雲斷嶺出奇峰——斷續法行文技巧

在寫作過程中,有時由於文意的需要,常常於論說、描寫和敘述中,故意忽然終斷文路和行筆,停頓之後,插入一些有關的內容,或議論、或引證、或抒情、或說明、或描寫、或其它情節的敘述、補充,這樣就把原來的文脈割斷,似乎擱在一旁不再予以理會,可是當插入的內容表達完之後,卻又突然「舊話重題」,「斷線再接」,繼續回到了原來的文路上。這就是我們所要講的斷續法。

斷續法,實際上是一種「陽斷而陰連」,明分而暗合,似斷非斷的一種表現方法。這種方法,有人稱之為「離合法」,因分離時,可使作品的主脈悠然斷裂,引人注目;而合一之際,又使斷脈處接續得天衣無縫。這就像是人們的悲離合歡,故名之。其實,這種稱謂法不太妥當,因為「離合法」另有說法,它是指作者在行文中能把思路放開,大力鋪敘後,又能收得攏來,即:放開、收攏。這和斷續法雖有相似之處,卻也有較大差異(詳情可參看「離合法」一節)。此外,也有人稱這種斷續法為跳脫法。這是因斷和續之間有跳脫的特色,即雖跳出去,脫了節,但間距短,很快就跳了回來。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實可作為斷續法的別名。斷續法,古稱為「橫雲斷山法」和「鸞膠續弦法」。意為文章主線猶如山脈連綿;而插入的內容、宛若山間環繞的白雲,遮住了人們的視線、看似斷、實未斷、是形斷神連。當穿雲破霧之後,不露痕迹地把前文連接起來,就像是用鸞膠把斷了弦接續起來。

清人方東樹《昭味詹言》中說:「敘事能磊落跌落中又插入閑情,分外遠致。」金聖嘆在《讀第五才予書法》中,評點《水滸》時指出:「有橫財傾命事等是也。只是文字太長了,便恐累贅,故從半腰間暫時閃出以間隔之。」劉熙載也說:「章法不難於續而難於斷。」明斷暗續古人稱之為「文章之妙」。由古人的論說可知斷續法實是一種重要的、難度較大的表現手法。運用這一手法,關鍵在於要「斷乎其所當斷,」「斷亦即是續、續乎其所當續」,「續不顯其斷」,斷的巧、續的妙、斷續均無阻,而插入的事件、內容等,又能與原來所敘的事暗相接連,環環相扣,斷中有續,斷續有致。這樣,可使文章結構臻於斗荀接縫,曲折橫生,語斷而脈遙承的妙境,猶如橫雲斷山,橫索鎖江,鸞膠續弦,粘連緊密,文勢錯綜變化、欲罷不忍,愛不釋手,盡顯尺幅千里的意境,可謂:橫雲斷山出奇峰,峰迴路轉又一景。

在《水滸傳》中,斷續法使用的很多,幾乎每一條好漢出場,都要從敘述中終斷,掉頭插入一段有關故事的描寫和敘述,給讀者一個交待,同時在其中再埋下另一處伏筆,作為以後描寫和展開故事的由頭。如描寫魯達和史進相遇,正要去吃酒時,又遇上打虎將李忠。作者當即中斷主線,說起了九紋龍史進學藝拜李忠做師傅的往事,然後又回到史進身上,接續前言。三人去酒店吃酒時,遇上了一對賣唱的父女,引出了鎮關西。魯達仗義救走這對父女,打死了鎮關西出逃。在半路上又被他所救的人認出來,再次接上前面終斷的情節,從而讓魯達出家當了和尚。而史進、李忠也是書中重要人物,他們和魯達分手後,作者就終斷了對他們的去向描寫和交待,而是隔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又接續起來。但因為前面已有了描寫,接續時就讓人感到很自然。

又如三打祝家莊中的一節:「話說當時吳學究對宋公明說道:今日有個機會,卻是石勇面上來投入伙的人,又與欒遷玉那廝最好,亦是揚林,鄧飛的至愛相識,他知道哥哥打祝家莊不利,特獻這條計策來入伙,以為進身之報,隨後便至。五日之內,可行此計,卻是好么?宋江聽了,大喜道:『妙哉!』方才笑逐顏開。說話的,卻是甚麼計策,下來便見。看官牢記這段話頭。原來和宋公明初打祝家莊時,一同事發。卻難這邊說一句,那邊說一句,因此權記下這兩打祝家莊的話頭,卻先說那一回來投入伙的人,剩機會的話,下來接著關目。」——《水滸全傳》第四十九回:「解診解寶,雙越獄、孫立孫新大劫牢」

這一節文是斷,但作者在斷處又明顯提到後文,斷續作了伏筆。

再如《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里有這樣一個情節: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戳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接下去,這上一句的話己中斷,主要刻畫起劉邦一夥如何提防暗算,關於曹無傷的告密,劉邦聽了以後似乎無什麼反應,裝的若無其事。但等他從小路逃脫後,就:「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這表明劉邦對告密者一直耿耿於懷,記恨在心。這裡作者就用的是明斷而暗續的手法。

再又如《紅樓夢》第二回中,賈雨村中了進士,升任縣太爺後,因貪革職,無聊之際遊覽天下勝跡時,忽然中斷,停頓下來,插入了林如海一家,引出了書中另一主人公林黛玉來:那日偶又游至淮揚地方,聞得今年鹽政點的是林如海。

「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如海年已五十,只有一個三歲之子,又於去歲亡了,雖有幾房姬妾,奈命中無子。亦無可如何之事。只嫡妻賈民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歲,夫妻愛之如掌上明珠;」

從這段文字中,可看出作者在賈南村遊覽勝跡之際,用斷續法點出林黛玉的身世背景來,為他爾後進入林府充任黛玉的塾師起了牽線伏筆作用,同時也為黛玉的出場先作了鋪墊,不僅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而且豐富了行文變化,又錯綜起伏地表現了賈雨村的旅行狀況。因為這段文字之後,故事又回到了描寫賈雨村繼續遊覽的情景。

此外,《三國演義》中,運用斷續筆法也較多。毛宗崗評本《三國演義、讀法》說:「《三國》一書,有橫雲斷嶺,橫橋鎖溪之妙。文有宜於連者、有宜於斷者。如五關斬將、三顧草廬、七擒孟獲,此文之妙於連者也;如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此文之妙於斷者也。蓋文之短者,不連敘則不貫串;文之長者,聯敘則懼其累墜,故必敘別事以間之,而後文勢乃錯綜盡變。後事稗家鮮能及此。」

運用斷續法要注意的是,有斷就必須有續,只斷不續,文思不完整。續要續的不露痕迹,天衣無縫,自然巧妙。同時,還要與「伏筆和照應」法相區別。伏筆和照應只是一伏一呼應,而斷續卻是斷的深長,續的遙遠。斷時突然插入別的情節,續時水到渠成,給人一種自然而然之感,雖出人意外接續起來,卻又讓人感到在情理之中。以此可加強行文的曲折變化,豐富情節和事理,引人入勝。

另一說,橫雲斷嶺橫橋鎖溪。

橫雲斷嶺是說故事太長時用別的故事隔斷一下,似斷非斷。讓讀者的思路有些緩衝,不然一口氣寫下去會讓讀者疲倦,看不下去的。而且作者自己也會很疲勞。

在人物和情節很複雜時更應該注意經常要斷一下,交代別的情節和線索,免得輕重失調。並且很自然的留下伏筆和懸念。

橫橋鎖溪,也是這個意思。但要把握不要斷得太狠,要似斷非斷。提起讀者的胃口,恰到好處,不要讓讀者等得不耐煩了。

橫雲斷嶺嶺還在,橫橋鎖溪溪在流。

橫雲斷嶺法例談

橫雲斷山法,亦稱橫雲斷嶺法,或稱橫雲斷峰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即用雲霧橫抹山嶺,於尺素之間顯示出峰嶺的遠近高低,造成一種寓無限於有限之中的美感。後來成為敘事性文章作品的一種重要而常見的章法。它是指一大段大情節被一段小情節隔斷,好像雲把山隔斷一樣。也就是說,在敘事性文章作品的情節發展進程中,作者在安排貫穿線較長的情節時,為避免行文的呆板,追求敘事的節奏和波瀾,有意插入表面似乎是阻止情節發展的某些事件、情況或場面的寫作方法。

  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讚》(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三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一段是對白楊樹的熱情讚美,論理在第二段該接著寫白楊樹,但是,沒有。白楊的線斷了,而寫黃土、寫麥田、寫旅途的單調。第三段才露出白楊樹的形跡,第四段才正面續寫白楊樹。這裡黃土地、綠麥田、白楊樹在時間上是共有的,在空間上是分列的,是在同一時間對不同空間材料的隔斷和鑲嵌。

  使用橫雲斷山法要注意:一、究竟是否宜斷,宜何處斷,要看文勢變化。要使運筆的緩急、作品的情節、欣賞心理協調一致。二、橫雲是大斷,但要斷得適度。三、橫雲斷山要有斷續而無斷續之痕。  

  【優秀例文】

  

  桃源書聲朗

  

  一個仲春的黎明,曙光在叢林上輕輕地驅散淡淡的晨霧。我們一行人已行進在武夷山中,按計劃直奔桃源洞。

  走在石板砌成的小徑上,「桃源洞」的路標引我們踏進一條幽谷。兩旁叢樹枝葉相錯,不時要人伸手撥拉一下。此時,梅花已謝多時,山桃花正盛。那花兒凝著露滴晶瑩地望著行人。徑下的澗流輕笑著,不時閃現在綠叢里。

  不知走了多久,一堆亂石截斷了谷口,小澗驟然消失,我們身上一陣燥熱,莫非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忽然,隱隱地有說話聲傳來,不,分明是朗朗的讀書聲。我們愕然相視,匆匆尋找。爬過幾塊岩石,竹叢里陡然呈現出一片人工開鑿的開闊地,一群學生簇擁著一位年輕的女教師,看樣子是群中學生。他們圍坐在石條石几上,手捧著課本。

  這景象令我們躑躅不前。突然冒出生人,不少學生鼓起了眼,老師也轉過臉來。眾目睽睽之下,我們想尋路而去,可是,巨岩危聳,竹叢密布,道路何在,我們一行人尷尬地立著……

  「小姑娘,進桃源洞吧,耽擱你一會好嗎?」女教師甜潤的聲音安慰了我。

  好奇心也驅使我們留下弄清這一切。

  「老師快來呀,這裡有個洞。」驚喜的喊聲決不亞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在一面巨大的岩壁下端,有個僅容一人進出的三角形小口被發現了,裡面黑乎乎。幾個女孩子探視著吐了吐舌頭,男孩子們躍躍欲試地探頭探腦。

  「去吧,去尋找那風光近武陵的桃源洞吧!」女教師扶著一個學生的肩充滿激情地向她的弟子們發出命令。

  我隨著他們魚貫而入。洞很小,稍一伸腰頭上就「咚」地碰了一下。有一處特別窄,我側著身子使勁擠著,後面的人助了一臂之力才勉強過去。前面有微弱的光線了,黑暗中的人們心頭的力量陡增,幾經曲折後迎面一道石門。借著從門口透入的一縷幽光隱約可見門兩邊刻著一副對聯:「喜無樵子復觀弈,怕有漁郎來問津。」橫批「桃源洞」!學生們歡呼不已,有的在往小本本上抄錄這對聯。

  「上聯說的什麼呀?」一個女同學嬌憨地問。那女教師像個元帥似的被簇擁著進門,她一邊走一邊講解,時而打著手勢。

  我也被這副對聯撩逗得迫不及待跨進門去。

  「啊哈!」我禁不住忘情了。歷經剛才的窘境,眼前豁然開朗,翠蓊蓊的,一派旖旎的田園風光令人目不暇接:四山的環繞中,幾間古樸的廬舍,十來畝田地,大小石池,形似日月,流泉清澈,桃林成陰,太陽已升得很高了,五顏六色的虹影在樹梢上閃爍,顫動。田埂上一隻黃狗把雞攆得「咯咯」直叫。粉紅色的桃花一團團、一片片把個茂林修竹的所在映襯得分外俏麗。

  「世外桃源」!一個歷史悠久、膾炙人口的概念油然而生。打從知道了陶淵明,就被他描述的那一方神奇美麗的土地吸引了,今天終於一飽眼福。我們在桃林里痴迷地笑啊,看啊!穿過桃林,來到一方水池前,我們散坐在石桌四周。這裡水清石潔,是再好不過的品茗小憩的雅座了。

  在爬滿青藤的壽桃石旁,我們拍了一張又一張照片,這個幽深的佳境使我流連忘返。

  穿過田埂,我們朝那古老的屋舍走去。一個童顏鶴髮的老道士迎了出來,他告訴我們這是桃源庵和開源堂的舊址。跨進門去,看到那群學生。他們三五成群,有的低聲議論著什麼,有的咬著筆桿冥思苦想。女教師倚著一根粗大的房柱,靜靜地笑望。

  我這才有機會打量她:二十四五的年紀,身材修長,一頭剪短的黑髮從耳後彎過來。白凈的臉上,一雙眼睛大而明亮,在彎彎的柳眉下靜靜地流溢著恬靜文雅的光輝。這神韻恐怕更歸功於她的職業吧。

  「同學們,請再朗讀這一段。」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朗朗的書聲波動著,漫入幽谷芬芳,也給這神秘的處所帶來了親切的生活氣息。這熟悉的篇章使我一下子記起兒時在父親跟前乾巴巴地背誦的可憐相。

  「同學們,我們剛才不也像漁人,忘路之遠近,來到了這山窮水盡的地方嗎?漁人不久發現『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大家快找找吧。」女教師的聲音里充滿了神秘的微笑。

  「噢!」學生們雀躍著奔散了。

  來桃源洞教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真想絕了,我暗暗欽佩這位老師的用心。

  他們開始評講了。女教師娓娓地敘述了《桃花源記》的作者和他的寫作,把人們的思緒帶回那遙遠的時代,一個追求美好生活的詩人形象飄然立在學生眼前。我一抬眼,驚訝地發現穿著長長的道袍的老道士出現在那年輕秀麗的女教師的身旁。他給大家介紹這武夷山的桃源洞風光,沿著他的敘述,學生們的思緒擴展開來。而這群學生的發言更令我對當今中學生的思維刮目相看。晉代的陶淵明做夢也想不到,他以武陵桃源為描寫對象的《桃花源記》,今天會在武夷山的小桃源中得以如此情景交融。

  一個女生微欠起身子,在老師鼓勵的目光下細聲細氣地說:「畢業後我要來這裡。」這個發言出人意料。

  「哈!」一個男生笑了,「你想過世外桃源生活?」

  「不是的!」女生漲紅了臉,「我要來種桃樹,要在洞外的小澗兩邊種許多桃樹!」

  「這樣桃源洞就更符合課文的意境了,對嗎?」女教師笑了,她笑得那麼舒展。「同學們,我們每個武夷山人都負有這種使命,讓看到武夷的人從內心發出『美哉河山』的讚歎……」年輕的女教師啊,受歷史和未來的委託,已在用自己的深情耕耘著這片土地。

  桃源,從悠久歷史上那寄託人類希望的幻境中恍然而出,來得這般神奇,更充滿活潑的生命力。在它身上,現在孕育著未來……

  我記起一句詩:「桃花源里可耕田。」同伴趁興補了一句:「桃花源里可育人。」大家暢快地笑了。

  朗朗的書聲伴我們走出桃源,那書聲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

  【例文評析】

  本文較好地運用了橫雲斷山法。文題是《桃源書聲朗》,文章開頭部分寫游桃源洞,看到一群學生簇擁著一位年輕的女教師圍坐在石條石几上,手捧著課本。按理接下去寫他們如何讀書,但是,沒有這麼寫。讀書的線索斷了,而寫師生鑽桃源洞、賞對聯、觀勝景、寫老師。然後才寫到老師領學生來桃源洞教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裡的師生鑽桃源洞、賞對聯、觀勝景、寫老師,好比是雲霧橫抹山嶺,隔斷了桃源書聲朗朗的直行線,然後再續寫桃源書聲朗。這樣,明斷實續,避免了行文的呆板,造成了文章的波瀾,給人以美感。


推薦閱讀:

做一個有「風格」的教師
留守教師的困惑:錢和自由,我的學生都不缺
《驕橫的國王與聰明的教師》
生物名教師的博客集
浙江嘉善實施教師流動:師資均衡才是真的均衡4

TAG:教師 | 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