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方確指》講記 主講 大安法師 第1講

  • 《西方確指》講記

    地點:秦皇島市工人文化宮

    時間:2009年11月

    主講:大安法師

    第1講

    尊敬的存海法師!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居士同修:很高興第三交來到秦皇島和大家共同討論凈土的經論,今天選擇《西方確指》這部論著;也許就是北方四眾弟子的心態、觀念、或者善根的感召。這部著作是一部非常奇特的論著,首先它的緣起就很不可思議,它是來自於明末清初;蘇州有八個修道教的行人在乩壇上所出現的一個現象。大家都知道扶乩又叫飛鸞,又叫鸞乩;這在我們中國傳統社會由來已久。道家有一部經典叫《上清大洞真經》 ,就是在魏晉時候設壇、降神、開示所顯現的一部三十九章的經典;在道教裡面這種扶乩的法術也是師徒相授,作為我們中國民間文化、神秘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現在應該民間也會流傳這些,這個乩壇就是請各路神仙過來問事。

    一般的扶乩,它的法術是有一個沙盤,上面有一個乩架——丁字的形狀,懸了一個錐端,左右兩邊有人扶著。然後你有什麼事情,或者個人的休咎——吉凶禍福,包括想治療什麼身體疾病,想問什麼命運,你就問。一問,這個乩筆就會在沙盤上寫字,就會有問必答:是這麼一個法術。這法術一般在佛教正法是不認同它的,也不會去做這些事;但是菩薩度化眾生,常常善巧方便,對於特殊機緣的眾生也可以臨壇來做教化開示,這就叫「菩薩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的方式。在民國年間——我們看《印祖文鈔》 ,當時香港有一批做企業的,以王德煒為主,他們也是扶乩,請黃赤松大仙降壇。結果降壇有一個仙人過來,慢慢地取得這些扶乩人的信心,他們問什麼還真的答得很靈驗。最後降壇的這位仙人就讓他們去念《心經》 、讓他們去念《金剛經》 、最後讓他們去念阿彌陀佛名號。引導他們進入佛法之後,就讓他們把這個乩壇撤掉,這「仙」 叫哆哆娑婆訶菩薩。王德煒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最後就找到了印光大師專修念佛法門;印祖也認定:這個哆哆菩薩就是一個菩薩降壇來給他引導。

    這部書得到我們佛門的認同也是不容易的:它的方式是我們佛教不認同的,但是它所體現的內容,包括叫做覺明妙行菩薩這個人卻真的從理上來說,那是千真萬確的。在明末清初,這八個人請仙過來,這些人都要煉丹術——長生不老之術,身體要健康,禍福吉凶他答的都很准;慢慢產生信心之後,忽然這個乩壇上的仙就勸他們念佛。這些人就問:念佛是好的修行嗎?回答:是好的修行——最好的修行。「那怎麼念呢?」 讓他們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八個人就聽從了。乩壇上的這位菩薩就為他們詳細地開示念佛法門,讓他們捨去原來修行的道法、道術、求生極樂世界。在乩壇上這位菩薩就宣說他為什麼過來的因緣?是八百年前跟這八個人有師徒關係。勸他們念佛菩薩名號都能出現異香滿室、天花亂墜的種種瑞相;這樣八個人開始產生信心,就專門念佛。這裡面有一個為頭的人叫無朽,「無朽」 這位是八個人中的老師了;這位覺明菩薩就勸他到三昧和尚處去求出家——「圓僧相」 。

    大家知道三昧和尚,這是明末清初一個律宗的大德,從宋、元以來——特別元代以來,中國整個的律學:戒律鬆弛。那麼在明末的時候出現了三位中興律宗的大德:一位是慧雲馨公律師、一位是三昧律師、一位是見月律師,這三位正好都是師徒關係。三昧和尚就是慧雲律師的徒弟,慧雲律師被稱為是優波離再來;三昧和尚也是一個很有道德的人,在那個時候到處傳授三壇大戒,他是第一人,那是受到皇帝尊崇的;他臨往生的時候也是預知時至,在閏六月初一的時候,就把日期一翻說:我初四取涅槃。在初四那一天讓大家過來助念佛號,他自己沐浴,說:水干,我走;還真的:身上的水幹了,他就走了。三昧和尚他慧眼獨具發現了見月律師,見月律師雖然出家時間不長,在僧團資歷很淺,但是三昧和尚就選擇他作為寶華山律宗道場的住持。也就說,三昧和尚是戒律非常嚴謹,就是知見非常正的一位大德。

    這個無朽剛剛到三昧和尚處的時候,就說:我要拜你為師,要出家。那三昧和尚就問:你怎麼想到到我這兒出家?是誰叫你過來的?他就把這個因緣說出來:我在乩壇上有位覺明妙行菩薩叫我過來。這一說,三昧和尚是不相信的,說:「你這搞什麼名堂嘛!」 這位無朽再把乩壇上所得到的覺明妙行菩薩的一個偈頌表達出來了。這個偈頌就是剛開始的時候,這八個人以為降壇的是一個仙人,就指月亮作為一個題目,來請這個仙人做個偈子;這個偈子馬上說出來了。這偈子給大家念一下,大家看看前面序文都有: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當知本體原無二,不動莊嚴變化機。「一月」 ——一個月亮的光明可以遍照無量的世界——「千世界」 ,這就代表菩薩的「本月」 不動,月光遍照就是比喻他的分身;「分身無量」 幹什麼?去照射那些迷惑顛倒的眾生救度他們。雖然月光普照,但是要知道月光的本體跟月光無二無別,這是體、用無二。所以「不動莊嚴變化機」 ,在極樂世界他的報身不動,然而應眾生的根機來變化種種的形態來度化眾生。

    大家要注意,這個偈子一說出來,三昧和尚相信了;因為這個偈子太符合佛菩薩救化眾生的那個悲智、那種善巧。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大家讀天親菩薩的《往生論》 ,《往生論》裡面談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二十九種:依報莊嚴的十七種,正報莊嚴分阿彌陀佛莊嚴的八種、還有極樂世界菩薩的四種功德莊嚴,其中四種功德莊嚴:第一個是不動應化,安樂國清凈,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報身在本土不動,應眾生的根機來應化。這些菩薩在極樂世界轉無垢的法門,就是轉大乘的法門;這些佛菩薩們在極樂世界就像太陽,剛才講覺明妙行菩薩是用月亮作為比喻,《往生論》裡面是用日,太陽作為比喻。太陽的本體不動,然而它的日光能夠普照,表明他的變化機——化身;雖然化身到他方世界去,但是他的報身像須彌山一樣在極樂世界安立。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這是同時應化;極樂世界菩薩能夠不前不後,在「一時」 ——同時分身無量無邊的身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那三昧和尚是一個什麼樣的祖師?他是一個明白人,一看這個偈子符合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本懷,馬上就向西方頂禮;三昧和尚就給這個無朽剃度,讓他出家。

    清代一位很有名的居士大德,彭紹升居士,對這本書也是推崇備至。這本書我們從它的時間段來看,在明末,這裡講的「崇禎癸未五月二十八日」 開始,到清代的「順治丁亥十月初二」 ,一共二十四回。崇禎癸未年是1643年,順治丁亥年是1647年,有四年零四個多月,就是他降壇做這種開示有四年四個月的時間,前後有二十四次,然後由弟子記錄下來。記錄下來開始還沒有成書,直到康熙已酉年就是1669年,相差了22年,這本書就開始刻版流通;到了彭紹升時,那是乾隆三十八年,彭紹升居士又再一次刻版流通。這本書在印光大師這裡也是得到了印證的,印祖也是認為覺明妙行菩薩就像王德煒乩壇上出現的哆哆菩薩一樣,是真實不虛的,是菩薩來應化,教化我們眾生的;是「菩薩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的一種教化方式。

    所以我們看到這本書緣起的奇特,講述這本書的內容的人也非常奇特,是誰來講?覺明妙行菩薩;覺明妙行菩薩是什麼菩薩?是從極樂世界來的菩薩;那就完全是一個過來人了,是一個極樂世界的大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應八個人的根機,我們可以把這八個人作為我們末法眾生的當機眾,就是我們的代表;他對這八個人的開示也就是對我們的開示。這本書真的是既奇特,也很平實、很親切;我想我們修凈土的人大部分也會讀過。讀過去真的感覺到這裡面的文句非常的平實,但是義理非常的深邃,而且不跟你談理論上的玄妙,完全就是指向怎麼了生脫死?怎麼能求得上品往生?怎麼在日常生活當中貫穿佛法的精神?真的是很好很好的開示,真的是像一個摩尼寶珠——法味無窮,這是談緣起。

    第二就正式來看這個題目《西方確指》 。這個題目怎麼命名的?在覺明妙行菩薩的一個偈頌裡面有「確指正修路」 這麼一句話,以這句話來作為立名的依據。「西方」 是什麼?西方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四十八大願成就的凈土;也就是所指向的一切眾生求往生的地方,一切眾生安身立命的地方,是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同時也是九法界眾生本有的故園,是我們的老家,是得一切安穩的地方;「西方」 是所求生的地方。「確」 是確實的意思、確切的意思。「指」 是指點的意思、指示的意思。也就說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剎土是覺明妙行菩薩非常確切所指示的一條正修行路、一條光明的大道、一條離一切苦得究竟樂的方法;就有「西方確指」 這個名稱。

    那麼這部論著的宗旨是什麼?這八個人是修道家功夫的人。修道家功夫:大家知道它就指向修內丹或外丹、求長生不老之術,這些都屬於以生滅心來修行的。即便修成種種的仙:無論是地仙還是天仙、無論壽命多少劫,終究是以生滅心堅固妄想的產物,他擺脫不了輪迴的問題;他再怎麼修都屬於邪修的範圍。所以對這種邪修的方法、目標,要加以貶斥;給他指出一條正修的道路,一個真正得真實大利的方法:就是求生極樂凈土。在這個過程當中闡釋我們當下一念妙明真心,大不可思議的體、相、妙用;開示裡面也包含著禪宗指歸向上的圓頓方法。他在圓頓的玄妙上是淋漓盡致地開示,在平時的事相上、修行上,又是循循善誘的。所以這部書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頓全收:無論何種根機的人都能在這本書找到他相應對機的開示,得到心性上巨大的利益。

    那麼第四點,這本書的功能作用在什麼地方?用覺明妙行自己的話來說,這二十四會的開示都是修行凈土法門的精要、奇妙的開示。如果凈業行人能夠依照這個開示來遵守、修行,一定能得到上品往生。所以大家對這部書一定要以殷重心來重視,一定要細細地去品味這本書,每一段開示的意蘊,把自己擺進去;然後明白了,就落實在自己身口意三業當中,才能得到上品往生的法益。

    下面我們就開始來看正文了,正文我把它做了一個科判,這科判是幫助大家來理解的,按照一般的經典都會分為三個結構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雖然這部書不是佛親口說的,但這是極樂世界一位大菩薩說的,也等同於佛經。佛經五人所說,包括菩薩說。菩薩說,能夠契合這種大乘的實相之印,也可以稱為佛經。這部《西方確指》整個的是展示大乘圓頓的教理,指嚮往生極樂世界這種菩薩的境界,它都是實相的展開。所以我們把《西方確指》也以佛經的架構加以分析:有序分、有正宗分、有流通分;這三個結構層次還真的非常明晰,還真的就是「如是,如是」 的。並且我把它每一段主要核心的主題,用一句話標顯出來,就標了它一個題目,來幫助了解。

    現在我們來看序分:【一時菩薩自極樂國來,降於娑婆震旦古勾吳地。在會弟子,以往昔因緣,得蒙化度。菩薩將顯凈土法門,而說偈言:「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議,以非思議故,無能盡宣說。牟尼大慈父,悲憫眾生者,說所不能說,導彼今後世。更以異方便,顯示安樂剎,令發願往生,橫截諸惡趣。由佛阿彌陀,大願攝群品,聞名能受持,決定生無惑。若有大力人,專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現前亦見佛。今我如佛教,將開化導門,念爾等迷倒,確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緣,應具難遭想,西方萬億程,一念信即是。」

    菩薩說偈已,令諸弟子朗宣一過。復言:「汝等向來學宗玄術,心溺邪修。我以夙願慈念深故,來此化導。今已首標西方凈土,為正向正修一門。猶慮未能極信,次當說我名號及我所證,令知說是法者,是大菩薩。善男子,我昔因中,以妙湛覺心 ,照明一切諸所有剎土,眾生所同具足。即以覺妙妙覺,覺明妙心,起無量妙行,度諸眾生。是故阿彌陀佛,印我名號,號曰:『覺明妙行』。」 汝等從此皈依,更無疑二。時同會者八人,俱合掌至心,念:「南無覺明妙行菩薩!」 敬禮而起。菩薩曰:「善哉,如是。」 】好,序分就是「降壇化導,首標凈土」 。在序分裡面把這部《西方確指》的重要宗旨、修行路向以及諸佛菩薩開顯凈土法門的本懷都和盤托出。

    下面我們依文消義:「一時」 ,這就是叫「時成就」 ,六種成就當中時成就。這「一時」 是什麼?他並沒有說哪年哪月,或者崇禎癸未年什麼……這就是佛經的一種表述方法;因為時間是心不相應行法,這個時間是會變化的,記載時間的方式各個民族不一樣,所以不用那種很具象的時間表述方法,而是用「一時」 。這種「一時」 的抽象表現方法:第一代表佛教對時間的一種智慧觀照,時間只是我們表述狀態的一種工具、手段,我們本身不要執著這個時間。這個時間怎麼構成「一時」 ?就是師資道合這個構成「一時」 的成就,就是由弟子八人這種修道的心。然後覺明妙行菩薩在八百年前曾經跟他們是師父,以悲願來救他的弟子——這個緣,這個師救度眾生的悲願,以及學生求救度的心在這裡交感了,在這裡成熟了,相互建立了信任關係,這就成就了「一時」 。

    降壇的是一位菩薩,不是來自其他各路的神仙。這八個人扶乩大概是請什麼仙來,倒是菩薩來了。而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菩薩,這裡指出是從極樂世界過來的菩薩。過來了,就「降於娑婆震旦古勾吳地」 ,地成就,古勾吳地就是現在的蘇州。說起吳地,那追溯遠古,當時古公亶父的三個兒子:老大叫泰伯,泰伯為了推讓皇位給第三個兒子王季;當時古公稟父發現第三個兒子王季還生了一個很有盛德的兒子,那就是周文王。所以他就有心把這個王位傳給第三個兒子,但是按照長子繼承製,這又很難說得過去。泰伯作為長子體察到父親這份心,就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到了吳地。當時吳地是一個蠻夷之地,不開化的地方,叫披髮紋身。泰伯到那裡施行聖賢的教化,那個地方文明程度就很高,就是「古勾吳地」 。所以蘇州一帶還真的是:這種道德、禮儀、宗教文化自古以來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跟泰伯的盛德教化是有關係的。指出這麼一個地方,這叫「地成就」 ,這個地方也很殊勝。

    在會的弟子由於往昔的因緣,這八個人扶乩竟然把菩薩感召過來了,這不是偶然的,其實這八個人在八百年前就修過凈土法門,但沒有成功,在這裡迷惑顛倒,還在輪迴不已。但是由於八百年前原來的老師已經成就了,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做大菩薩了,所以這個師生的因緣關係感召過來這樣一樁事情。既然有師生的關係,所以這位覺明妙行菩薩一講,他們就會相信;這就是緣很深厚,能得到這位菩薩的教化、度脫。這位覺明菩薩過來,開始循著他們的慾望:你想求身體健康,給你身體健康的方法;想了解你什麼命運,跟你一講,都講得很准;慢慢地他們八個人對這個登壇的很相信。最後菩薩在他們產生信心之後,這叫「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就開始要讓他們進入佛的智慧了。進入佛的什麼智慧?就要顯示凈土往生一法。所以在詳細解說凈土往生一法的時候,先說了個偈頌。

    這個偈頌大家要常常去讀誦,去思惟,真的是微言大義!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議,以非思議故,無能盡宣說。十方諸佛證到法身——實相真如,他那種無量的智慧如大海,那種不二的、絕待的、圓融的、清凈佛法的精要,在我們凡夫層面真的是感覺非常的微妙、秘密、大不可思議!我們不能用心意識去思惟,我們很難用我們的語言去表述,佛法就稱為「不可思議,無能宣說」 ,因為真正的佛法離語言相,離心緣相。佛所證到的一切種智如深廣的大海,一切凡夫眾生不能測度,心無盡故佛法亦復無盡。以不可思議故,諸佛示現他的報身、或應化身來教化眾生,來宣說佛法是沒有辦法來說盡的。就象釋迦牟尼佛所表述:他在我們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法我們看來已經很多了,三藏十二部在那兒一擺,我們都望洋興嘆!我們覺得很多——佛告訴我們,對我們說的法只是象手上的土,沒有說出的法如大地土。因為我們眾生不堪接受,佛說了也沒意義,所以說了一點點;但是一點點,我們都看得不得了的大,所以「無能盡宣說。」 佛是一切種智者,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他所說的經典可以三千大千世界都裝不下。

    再就談到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是「大慈父」 啊!是我們這個世間所有眾生的大慈悲父;我們一切苦難的眾生迷惑顛倒,都不了解這個概念——大慈。他在這個世間八千次的往返,示現八相成道,就是由於他有甚深的悲憫眾生的心;他沒有大悲心,不可能來到這個五濁惡世。這個五濁惡世——這種眾生的煩惱、這種剛強難化,站在佛的眼裡看來:真是悲憫之極!這是一切天人有福德有智慧的人遠離的地方,這是一個三界火宅——洞燒的地方啊!但是釋迦牟尼佛由於他因地發了五百大願:就要在末法濁惡的時候,到這個世間救度苦難的眾生。那救度,過來說什麼?要講經說法,要我們知道這個世間的苦難——苦空無常;要我們知道我們自性本具佛性;要我們知道還有一個清凈的剎土,是我們本有的故園;他要宣說這些佛法。這些佛法都不是我們凡夫常識範圍當中的,也不是我們思惟裡邊的東西。但是佛在很難說的佛法當中,為了救度眾生故,勉強去宣說,而且反覆去宣說——無間說、熾然說、默然說、種種善巧方便說,「說所不能說,」 說的是很難說的法。為什麼很難說?由於眾生都不相信啊!眾生都覺得太不可理解。那眾生對不可理解的,他就會說:這是迷信,是虛無縹緲,不切實際,他都會生起這樣一種顛倒誹謗的心。雖然有這麼多的誹謗,有這麼多人不相信,但是這個地球上只要有一個眾生相信,佛也會宣說——哪怕就一個眾生。

    這種「說所不能說」 ,你理解什麼意思?就好像對一個很蠻、很沒有文化的一個地方,那裡都是赤身裸體生活的人。你能夠宣說:哎呀!你要有羞恥感,你要穿衣服!你跟他說,他不相信。你向一個井底之蛙去宣說整個大海、整個天空的情況——和它不相信一樣。但是佛還得說,是要引導末法的眾生,來認證當下生存狀態的苦難。實際上這個苦難不是我們應有的、是冤枉的,我們本具的涅槃的常、樂、我、凈才是我們的常態。來引導我們離開虛妄的八苦煎熬,獲得真實的心性上的安樂。那麼完成這樣一個救度眾生的目標,這就惠以眾生真實大利,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的這個本懷怎麼實現?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實現佛度眾生本懷的方法。但所有的方法當中有一個特別的方法,叫做「異方便」 ,又叫勝異方便。什麼叫異方便?方便,就是指一切法門——都叫方便。那一切法門裡面最奇異的方便,方便當中第一方便,最殊勝的方便是什麼?就是展示西方極樂世界的妙好莊嚴,讓眾生生起信願之心求往生:這就是一切法門當中的異方便。這個異方便無論從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天親菩薩、乃至我們中土的歷代祖師大德,都是這麼界定的。我們碰到這個異方便,可不要交臂而過啊!

    那異方便就是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佛的願力所顯現的無有眾苦但受極樂的境界:讓我們生起神往之心,讓我們發願求生。我們在這個六道輪迴裡面已經無量劫了,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感覺到一種深重的苦難:無論我們的心理狀態,晚上都睡不著覺;五陰熾盛,身體不健康——四大失調;外部,冤家對頭碰面,生存壓力緊張,環境、資源的污染;各種人際關係、國際關係的緊張,等等這些;碰到這些,你就會感覺到這些苦難的。在我們最苦難,最身心憔悴的時候,忽然展開了另外一種境界;而這個境界作為我們世間的一個對比:那是一個非常清涼的世界,這是一個燃起大火的世界;而且那個世界也是我們眾生自心本具的,所以我們求往生是很容易的,還能不去嗎?所以顯示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產生願往生之心,令一切眾生生起願往生之心。你只要願往生,就能蒙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橫截諸惡趣」 。

    這個「橫」 注意了!我們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豎」 ,豎出諸惡趣,一定要斷見惑、思惑才能出離三界。那麼凈土法門仰靠佛力,沒有斷見、思惑,以信願持名感通佛力,就可以橫超。「橫超」 意思?就可以不斷惑,可以帶業;那麼橫超過去,就截斷了六道輪迴的急流。這個六道,站在凈土法門來看:都是惡趣。我們可不要以為只有地獄、餓鬼、畜生才是惡趣,實際上修羅、人、天都是惡趣。因為他們都是無常的,都是敗壞的,都是苦難的,都是輪轉的;只有到無生法忍清凈的剎土才是善趣,才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地方。所以凈土法門是告別六道的惡趣,而且是靠彌陀的願力和我們信願的溝通就能夠橫截。這種「橫」 就像香象過河一樣,截斷了我們輪迴的急流。

    下面就表達「橫截諸惡趣」 的功德來自什麼?是由於有阿彌陀佛在因地發的四十八「大願」 ,這個願已經成就了,已經瀰漫在虛空法界了,它像巨大的磁力場,只要信願念佛,它就緊緊地攝受;攝受你,讓你不在諸惡趣裡面輪轉。這種「群品」 就是九法界眾生,四十八大願所對境攝受的眾生,是九法界眾生。四十八大願攝受眾生的一個勝異方便的方法:就是以名號度眾生。建立「阿彌陀佛」 名號,這個名號就有召喚、激發十方眾生的善根、信種的功能作用。十方眾生只要聞到阿彌陀佛名號,聞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名字,能夠產生信心,能夠念這個名號,執持在懷——憶佛念佛,那就一定能夠仰憑佛力——決定往生。對這個不要有絲毫的疑惑,這就帶業往生的情況。

    還有一等人,如果善根深厚,上根利智——「有大力人」 。大力人,就是他心性比較清凈,心力比較大,他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專念心常一」 。大家要注意,這個凈土法門一定要強調專念,一定要專念阿彌陀佛。不要今天念念阿彌陀佛, 明天念念地藏菩薩,再後天念念藥師佛,念得很多,心就不能專一。專念一聲佛號,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這句佛號「一法具足一切法」 。名號是我們所系緣之境,我們能念之心跟所系緣之境常常打成一片,念念不忘,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果你能這樣念,心就越來越清凈,越來越打開我們自性的寶藏,我們自性有種種力。這種力量上來了,就能夠破見惑、思惑。就像金剛王寶劍,金剛——能斷金剛,斷種種的煩惱,就能成就甚深的念佛三昧。獲得念佛三昧,當生就能見到阿彌陀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憶佛念佛有兩種情況:一個是當來見佛,當來見佛就是我們心力還比較弱,沒有得一心不亂,於是在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或者臨命終時由於迷惑顛倒看不清楚,那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從蓮華出來見阿彌陀佛。但無論是臨終,還是到彼土華開見佛,都能見佛,這是當來見佛。那麼現前見佛,就是得念佛三昧、無生法忍,相當於大勢至菩薩講的「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得無生忍馬上就能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現前亦見佛」 。

    覺明妙行菩薩說:我現在依循著佛的教敕,我跟你們開顯都是聖言量,兩土世尊的教誨;在這裡將要開示教化、引導的法門。我們憶念你們這些人迷惑顛倒,幾百年來都在輪轉不休,而且你今生又找不到正法,下輩子可能就更慘;所以「念爾等迷倒,確指正修路。」 這傳達什麼信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在極樂世界的本土有六種神通,就能夠現量看到他方世界眾生的情況;他能觀察哪些有緣的眾生根機成熟,就不失時機過來用種種的方法救度。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在極樂本土就觀察到八百年前的這八個弟子還在迷惑顛倒,這就引起了這位菩薩的大悲心,攝取不舍:是憶念你們的迷惑顛倒,我才過來跟你們確切地指出一條真正修行的光明大道!這樣一種因緣的和合,一種感應,不是小小之緣,這是追溯到八百年以來的一個緣,所以你們應該具難遭之想。包括我們在座的諸位能夠在這個時代討論《西方確指》 ,也不是弱小之緣,也是我們多生多劫曾經與凈土法門有過甚深因緣,才能感得這麼一個機會在。所以應該要生難遭之想:百千萬劫難遭遇。

    西方極樂世界在事相上的表達:距離我們有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路程;但是在心性層面:我們只要具足一念清凈的信心就能夠去——「一念信即是」 ;凈土法門的圓頓在這個地方。很多人聽說西方極樂世界一念清凈的信心就能往生,表示懷疑。他一定會想:一般的,一定要經過刻苦的修行,一定要得什麼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清凈心,才有可能;這是我們凡夫的知見。在佛菩薩那裡:心、佛、眾生等無差別;西方十萬億佛剎之遙遠,就在我們介爾一念的心內,我這一念清凈的信心就含裹著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去。極樂世界的蓮華裡面,就有一朵蓮華長出來,綻開它的芬芳:一念信即是。

    這個偈子非常濃縮,也非常精闢地把凈土法門最核心的理念展示出來;佛法在緊要處無多子,不是搞得很多。可以說覺明妙行菩薩這個偈頌,就把凈土法門最精要的核心,以及兩土世尊的悲懷,以及菩薩繫念眾生的這種悲憫,都展示出來了。覺明妙行菩薩說完這個偈頌之後,就令這八個弟子:「你們再跟我朗誦一遍。」 其用意就是:你們要銘記在心中,不要忘記啊!這八個弟子就把這個偈頌朗誦了一遍。覺明妙行菩薩又作開示,他說:你們這些人一向以來——不僅今生,而且這幾百年來都是修道教的功夫「玄術」 就是《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有時候就稱為玄門,或者玄術。玄門還有「道」 ——修道心性在裡面,但很多道家的功夫有時候會在「術」 ,道術方面去展開很多:煉外丹、小周天、大周天,這些長生不老久世之術了。你們都是把這個玄術看得很究竟,歷來這個心都是溺於邪修,心外求法,不能認證生滅心是賊——認賊為子,在那兒修行,堅固妄想「學宗玄術」 ,這是可悲憫者!這樣煮沙永遠不能成飯,就再精苦修行,動經無量劫也不能解決解脫的問題。菩薩說:我以往昔的那種因緣,慈悲地憶念你們甚為深切故,才來降壇對你們進行教化、引導。

    教化、引導的宗旨:首先就標舉出西方凈土為正向正修一門。從現在開始把原來的全都放下,就專門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這一門是正向正修之門。雖然向你們指出了這種修行的方向,但看看你們還是很難產生信心;菩薩說:我還在憂慮你們沒有產生極信,不是一般的信,要極端的信,百分之百的信。為了你們產生極信,所以我要宣說一下我的名號和所證的境界;讓你們知道給你們說這個法的人,不是一般的人,是大菩薩,八地以上的菩薩。善男子,這個名號是怎麼來的?就在我往昔因地修行當中,以妙湛覺心,照明一切諸所有剎土,眾生所同具足。「妙湛覺心」 是什麼?妙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超越凡夫境界的那種奇妙的、不二的叫妙。湛,就是清凈;妙湛總持,首楞嚴三昧講妙湛總持。這個本覺之心,這個菩薩說證到了妙湛覺心,就是證到了本覺的理性。用凈土法門的話來說,就是證到了無量壽;就是「生滅滅已,寂滅現前」 的那個寂滅,又指稱為妙湛覺心。當涅槃的這種常、這種壽的體性證得之後,自然就會顯發它的光明,從體啟用的光明就是「照明」 ,就是無量光;能夠照明十方一切所有的剎土。所以覺明妙行菩薩講這個話,實際上也就證到了無量光、無量壽的這個德能,可以說他是等覺菩薩!同時他說,這些妙湛覺心照明剎土的功能作用——這種體用,是一切眾生所同具足的。就是我們這些眾生、與會的八個人都具足這樣覺心和照明的功能;也就是覺明妙行菩薩證到了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體性。

    那麼我現在就以所證的覺妙妙覺:本覺成為奇妙,就用這樣的一個表述方法。這個本覺的體性:是透明的,他就能夠由這個顯發妙用,生起無量的妙行;這個妙行也就是無作妙用;他就到他方世界行菩薩道。不要作意:不要 「我想做什麼?」 而是由於眾生有根機一感,他馬上就應;這種應的過程是無心的,是不作意的;他以無著的妙行,來廣度一切苦難的眾生。他證到了這樣的一個境界,阿彌陀佛就印我的名號叫覺明妙行。「覺明」 ,是他自利的一方面,自證的境界;本覺之明顯發出來了,利他,又有大慈悲心來由化度眾生的菩薩行就叫「妙行。」 由自覺覺他的功能作用建立他的名號,「你們應當要皈依,不要有懷疑。」 覺明妙行菩薩說出自己的名號和所證,不是說有虛榮心,要「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不是這個樣子。是為了度這八個人故,實際上也是為了度我們這些讀到這本書的眾生故。由於要對他所做的開示產生信心,所以他必須要談自己所證的境界。如果覺明妙行菩薩說:哎呀,我水平不行,我還是一個凡夫。那大家就聽得沒有信心,你是凡夫,還跟我們保證,聽你的話能上品往生,那我們沒有信心啊!所以要讓他們產生信心,一定要說「我是大菩薩。」 大菩薩所證的與諸佛等,就好像善財童子所證的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樣的。

    那麼在講凈土經典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在宣說的時候,首先也要講自己所證。所證什麼?我是一切智人、我能夠了知法界的一切、我能夠智慧無礙、我能夠在一念之間住百千萬億劫。讓大家對佛的智慧產生信心,就能夠繼而對他說的法語、這個法門產生信心:是這麼一個意思。所以這還真的具有佛經的內涵、功能、作用在裡面。當時與會的這八個人聽到之後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就合掌至誠地稱念「南無覺明妙行菩薩!」 當他要皈命、聽話,稱「南無」 的時候,對覺明妙行菩薩就完全信受了、接納了——「我就是聽你的話」 ,對菩薩恭敬頂禮起來。覺明妙行菩薩對他們這樣的表達讚歎:「善哉,如是!」 你們就應該這樣。這是我們跟大家介紹的序分。

    現在我們看正宗分:【或問持經咒之法。菩薩曰:「所謂持經咒者,自持其心也,要在直明心地。若止雲持得熟,誦得多,又念某經某咒某佛,謂我有大功德。而不能句句銷歸自性,又不能深解如來妙諦。謂可以獲果證者。不見十字路口,若無眼,若無足,若乞婦,若乞男,終日不住口念到夜,計其所持,一歲何啻數十萬遍。究竟是殘疾者,求乞者,並不曾證得一毫果在。此何以故?只無解無行故耳。故知持是經,即當依是經而修行。又發大願,或求生佛國,或求明心地,或發大智慧,或利濟眾生。俱仗如來廣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願。如是,方為持經持咒念佛。」 】請看這一段。在第二大部分,正宗分裡面,一共有五十六段;如果加上第十三段再細分八段,實際上有六十三段。我們先看第一段,是持經咒念佛之法。

    在法會上,一般都是弟子有請,菩薩來回答。當時有一個人就問怎麼去受持經典,去持咒,有什麼好的方法?覺明妙行菩薩開示:持經咒要有一個基本的認知。什麼認知呢?所持的這個經、咒,就是你的心——「自持其心也」 。這個大家一定要思惟到:經、咒是佛從他所證的法身、理體、實相,流現出來的音聲,或者說從實相般若所流現的文字般若。是讓我們接受文字般若,生起觀照般若;觀照般若修行相應,就能夠證到實相般若。所以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都是我們當下一念妙明真心的體、相、用。那麼這樣也就表明著:我們讀誦經咒,念佛,不要用一般世間學知識技能的方式去受持。一般我們在世間學個什麼東西,讀誦什麼東西,馬上就會想到:我要記憶,我要分析,我要概括,我要演繹,它全體都是在生滅心裏面、心意識裡面的東西。但這個經咒是從實相般若出來的,實相是無相的,是清凈的;經咒的這種清凈性,離開那種分別對待性,是我們要加以注意!所以不能以分別、生滅的心來受持經咒。受持經咒就不要作用於意識邏輯思惟,而是要作用於我們的耳根圓通,把它念清楚,聽清楚,引發我們本具的聞性,那個能聞之性就是實相。這個實相就是我們當下,一切眾生的一個心——介爾一念心體,也是一切諸佛所圓滿證到的心,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道理。所以持經、持咒、念佛,包括這些佛號,全體就是實相,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這個阿彌陀佛的心,就是我們本具的妙明覺心。通過念經、念佛是要直接開顯,或者現量地展示我們的本覺心地,這是我們持經、持咒、念佛的一個基本認知。

    為什麼我們說念佛、持經要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無分別的佛心的顯現。要我們不去思惟它的意思,而是說把它恭恭敬敬地念出聲音,再認認真真地把它聽進去,自聽自念的過程,就是引發我們自性的清凈心。當我們的自性清凈心顯發出來,我們現量地對這個文字般若產生一種觀照,就能默契於心。即便很熟經典,有時候都要看著它,似看非看都可以;不能是「非得我要用心去記憶它不可」 ,那可能對直明心地都是有障礙的。也不能把這個作為一個任務:哦,我念了多少遍,我就有大功德,要知道數量只是一個手段,不是目的本身。這個手段有時候是需要的,但不要把手段作為目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念得這句佛號能夠銷歸自性,能夠跟我們的自性相應,這是我們要注意的。相應有時候就表達為: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我們能念的心是至誠懇切的,也是佛性的一個表達。所念的佛號全體都是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的功德,他的妙明真心。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號相應,每一句佛號都銷歸到自性裡面去,那這樣就能深切地體會名號內在的含義,就能夠激活這個名號的光明。阿彌陀佛果上的光明,又能帶起我們自性本具的光明,這就是「母子相會」 ,母光和子光的相會。

    那麼這樣的過程就可以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就能了知阿彌陀如來的心:他願心的本質內涵;就能接納彌陀的願力;就能了解凈土經典所展示的那種事理、因果、性相的奇妙道理——真理;於是就能夠獲得往生凈土上品往生——快速成佛的果證;這是它的目的。如果你恰恰不是這個目的,就是在數量上計較,對阿彌陀如來的願心落在什麼地方,本懷是是什麼,一概都不知道,這就很難獲得果證。這就比喻在十字路口看到那些盲人,或者沒有腳的殘疾人,或者乞討的男人、女人,他每天也在不住口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一年到頭念到底,也念了好幾十萬次啦!有很多乞討的人也能念,但是他念的這個心態、目的是不一樣的。我們前兩年到印度去,印度有很多乞丐。那些乞丐知道這個黃皮膚的人或者從中國去的、台灣去的,有些都是佛教徒,他為了得到錢,馬上就圍過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就念佛。當然我們聽了也很歡喜,但是他念阿彌陀佛的目的:你給我錢,你給我錢,你要給錢他。他念阿彌陀佛不是求往生的,他雖然為了得很多錢,一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念念,但終究還是不能往生的,因為他不具足信、願、行。他對阿彌陀佛名號沒有理解,不知道阿彌陀佛名號是什麼意思,也不落實在念佛求往生的,「我是要得到一點錢的」 。要知道受持,受持佛號,就應當依這個經典所開顯的道理來落實在身、口、意三業上,落實在自己行持上。佛法不是在做學問,一個學者就是寫了很多東西,著作等身,身、口、意三業,體現不了佛法的精髓,根本就沒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一定要依照經典的教義來修行,又能從內心發起大的誓願,或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求大徹大悟,或者求佛開發自己的大智慧來弘法利生,或者使自己具有大的福報來住持救濟眾生的善業。

    那麼依經修行你發的願,可以有種種不同,但實際上最核心的願: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願的圓滿,這兒有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具仗如來廣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願。我們一切修行人要圓滿修行的願,一定要靠如來的力量加持,佛力加持。如果離開了佛力加持,修行是不得成就的,我們的願是不能圓滿的。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我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我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如果是靠他力好像覺得不好意思,覺得自己很低。實際上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一切修行人,就得要有懺悔心,我們還有什麼呀?通身都是業力。我們離開了如來力量的加持,將一無是處;我們修行一定不能成功的,這個話是斬釘截鐵的。覺明妙行菩薩講的這個話跟大乘佛法是非常相應的,《維摩詰經》裡面文殊師利菩薩跟維摩詰大師的對話也談到這一點:一切菩薩修行都要靠如來的力量。如來的加持力怎麼靠得上?就是要在發菩提心,度化眾生的過程當中靠上。建立這樣一個基本的正見,而且用銷歸自性的方法來誦經,持咒,念佛,才叫真正持經,持咒,念佛的正確的方法。這一段告訴我們幾個要點:第一,經咒跟我們當下這一念心,是不二的;第二,是告訴我們解行,一定要並進;第三,是告訴我們要成就,一定要仰靠佛力。我們看一段經文,都要把握它,看書要具「看書眼」 ,每一段有每一段的核心,每一句有每一句的核心,所以抓住這三個核心,基本上這一段就能夠銷解,就能理解了。

    請看第二段:【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徑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菩薩曰:「汝欲住山待死,是無事討事耳。汝愁幾根老骨頭沒處安頓耶?不知眼光落地,直伸兩腳,任他刀砍斧斫、火燒水浸,與汝無干。乃為他作久遠計,亦太愚矣!且此身生前,尚是無益,何況死後?汝今宜簡省諸事,單持一句阿彌陀佛,念念不舍,阿彌陀佛便與汝為好伴侶,大限到時,現身接引,得生極樂。豈不愈入山待死耶?又生老病死,是世間難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他愈不愈,但一念一心,生也由他,死也由他便了。」 】

    第二段是「老病宜念佛」 ,衰老了,生病了,最應該念佛。但是往往處在老病的時候,不能迴光返照認知這個事情,由於我們有多生多劫的身見,老病的時候還是在身體上計較,擺在第一位,對這個要加以當頭棒喝。這是一個老和尚,叫天然,老和尚生病很久了都不能好,所以就動了一個念頭:想到徑山裡面去等死,就把骨頭放在普同塔裡面,對他的身後之事都安頓好了。這樁事情覺明妙行菩薩就開示他,實際上就是在喝斥他;因為在他久病的時候,都沒有把念佛求往生的念頭提出來。菩薩說:你想住在徑山等死,可不是沒有事情去找事情做嗎?你還憂愁這幾根老骨頭沒有地方安頓嗎?「眼光落地」 就是死亡,一死亡,眼光就沒有了,神識離開了,兩腳伸直僵硬了;神識離開,這個身體還要什麼?不就是一個物質現象嗎?屍體嗎?這時候就是其他的人用刀來砍這個屍體,用斧頭來劈這個屍體,用火來燒,用水來浸,跟你有什麼相干哪?你的本來面目——你的主人翁跟這個屍體沒有關係。現在不關心你的主人翁,還念念關心你的身體——屍體,為它作長遠的計較,可不是顛倒嗎?愚痴嗎?本末倒置嗎?應該關心的主人翁不關心。而且這個身體在生的時候尚且沒有什麼利益,自己在這裡病懨懨的,對他人、對社會一點好處都沒有,何況死後。死後又有什麼利益呀?

    先是棒喝折服,然後再告訴他方法。在這個時候你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把其它的事務全部減免下來,單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才是你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事情,而且念念不空過,念念不離開這句阿彌陀佛。這樣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在我們心中顯現,阿彌陀佛就在放光加持,阿彌陀佛就是你的最好的伴侶。等到你壽終的時候,生命終結的那一剎那,這個好伴侶——阿彌陀佛就現在你的面前,拿著蓮台接引,讓你直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樁大事因緣比你要到徑山等死,不是強很多嗎?更何況世間這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是世間一切人都難以避免的苦難,所以在這種生、老、病、死的當下得要生起厭離心,生起欣求極樂的心。不能在老、病的時候,這個正念提不起來,還是在關照自己的身體,還是關照死後怎麼辦這些,你就麻煩了。在你生病長久的時候,也不管它能不能好,現在就是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你命沒有斷——壽數沒有到,念阿彌陀佛就能好;命終已到,就愉快地跟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一心求往生,無論是身體好也好,身體不好也好,都隨它去,這叫「生也由它,死也由它便了」 。就「一念一心」 念佛求往生就好了,這樣是一個修行人的一種洒脫,一種般若正見。只有破除身見,我們心才能真正安立在名號求往生這種大願上。

    第三段大家看一下:【僧不二將投師受戒。菩薩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儀形,不知自反,計其所作與俗人無異。吾見汝身在此處,而神遊地獄矣。急宜痛加修省,斷惡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陰,自貽萬劫之累。至受戒一事,不受則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毀犯。當守護清凈,如白壁明珠,了無瑕玷,斯成戒品。蓋戒為三世諸佛入道根本,勿同兒戲。又若住靜參方,更宜親切善友,遠諸庸劣。親善則道業易成,近惡則戒行易失。此二語,終身學道之要,慎之記之。」 】

    請看這一段,這是「持戒近善」 。有一位比丘叫不二,他想找和尚師父、戒師去受戒,來請問這樁事情。這段開示就能看到菩薩對機說法,菩薩是六通具足,知道他心裡的念頭,知道他的根機,有時候針砭起來毫不留情,但是能夠對症發葯。這個僧人一來,菩薩就說:「惜哉惜哉!」 哎呀,太可惜了!太可惜了!看你的樣子長得相貌堂堂,儀容形態都很莊嚴,但是你徒有其表。心地上沒有下功夫,不能有深刻的內省功夫,所以你對你的行為根本就把控不了;把控不了自己的念頭,你的行為跟世間人沒有兩樣;表面上有出家人的樣子,心裡的舉心動念都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菩薩看到他這一點,所以就棒喝他,說:現在你的身體在這個地方,我看你的神識已經到地獄裡面去了。這個你想想,如果我們聽到這話「神遊地獄」 ,那馬上毛骨悚然了;你現在徒有一個人形,當下你的神識到地獄裡去了,實際上你已經是地獄眾生了;菩薩不是罵他,就是事實情況。我們聽到這話,設身處地想想:我們有時候身體好像是一個人的身體,實際上我們的心已經到地獄裡去了。為什麼佛說得人身者如手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多少人當生就失去了人身,他的心已經是三惡道的心了。

    所以菩薩就說:你現在趕緊要痛加修行了,要反省自己,要斷一切惡,來修一切善,作為一個出家人,真正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這個真誠的菩提心、斷惡修善的心,才能摧毀一切惡業,才能展示我們自性的善根光明。如果你只是身體出家了,心沒有出家,也照樣跟在家人一樣要到地獄裡面去。這種心性上的因果,這種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因果,不分在家出家的。為什麼我們要求出家人身心俱出家?身體出家,心也必須出家。心出家就是斷惡修善,上求佛果,下化眾生,有這個心就出家了。這個心發起不來,還是一個在家人而已,只不過是一個剃了光頭的在家人。所以菩薩告訴他:你不可昏昏昧昧,就是昏頭昏腦,昧卻了自己的念頭,失去這一生有限的光陰。好不容易出家,在心地上沒有用功夫,還是跟俗人一樣要下三惡道,這可不是今生就留下了百千萬劫的惡果嗎?

    至於去受戒一事,一定要有正確的知見,你不受倒罷了。如果你一旦受了戒,就得要有極強的護戒意識,不得有分毫的毀犯。不得去犯戒,要戒如冰雪,守護自己所受的戒體不讓它玷污,就好像白玉不讓它玷污,就好像一個明亮的摩尼寶珠不讓它有殘缺,這樣才能夠成就你的戒體。戒是非常重要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因證果的根本前提,就是持戒。離開持戒,一切禪定、一切智慧、一切證果都是了不可得。佛法修行特彆強調戒,戒律在這個世間能否住得長久,能否建立幢相,這個度化眾生的功能作用能否發揮,完全取決於戒律。正法、像法的時候,大家持戒極為清凈,末法的一個特點就是戒律鬆弛。等到戒律完全蕩然無存的時候,佛教也在這個世間打上了句號了;戒律是佛教的壽命,就這樣建立的,「所以不能去開玩笑。」 如果你修行或者住靜,「住靜」 就是住在寂靜處,阿蘭若,潛心修戒、定、慧的功夫,或者去行腳參訪善知識。住靜也得要有道友,參訪善知識更要有擇善知識的眼。這裡提出一個原則,就是要親近善知識,遠離那些平庸、惡劣之徒。

    這裡大家也會覺得:「我希望親近善知識。」 那善知識的標準是什麼?也許佛陀在世的時候,善知識好辨別,他得到了初果、二果、阿羅漢、菩薩、佛這些顯然就是善知識——沒有問題。到了末法的時候證果都了不可得,大家都是凡夫身,那怎麼去尋找善知識?末法時候的善知識標準它是下降的,雖然下降,它有本質的一點:善知識首先一定要具足正知見。這個正知見也許不是他親證,但是他至少述而不作。他說出的話跟佛經聖言量、跟祖師沒有兩樣,這第一——正知正見。第二,行為上他至少要有持戒意識,能持戒,他不能根本斷絕,但至少是淡化名聞利養心;這些是衡量善知識的起碼標準。然後他一定會引導大家出離輪迴,是一個出世間的佛法,不是讓大家去追求人天福報的。我們要親近這樣的善知識,遠離那些平庸、惡劣的人。

    你親近善知識,你的道業才容易成就,近朱者赤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自己沒有香氣,你放在香木旁邊,放久了就有香氣,所以親近善知識很有必要。一切修行的果實都來自於善知識的提攜、開導和幫助。如果你親近惡知識,那戒行就容易失去。惡知識有個特點:邪知邪見,不是執空就是執有,更重要的他有貪瞋痴,不守戒。表面上可能冠冕堂皇,他私底下肯定是名利之心擺脫不了,慾望之心擺脫不了,他就會潛行淫慾,貪、瞋、痴三毒煩惱,就容易讓他失去持戒的心,不去持戒。甚至不他不去持戒還講得很冠冕堂皇:我們是一切法都空,無佛無眾生,我自心就是佛,還要去持戒幹什麼?持戒是著相,是執著。他還掃蕩。這些你以為他講得很高妙,跟他一樣不持戒,那可不是成了魔子魔孫嗎?可不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嗎?所以對這個惡知識一定要遠離。覺明妙行菩薩說:這兩句話你要終身作為自己修學佛道的精要,一定要謹慎,一定要牢記,一定要依教奉行。

  • 推薦閱讀:

    凈空老法師:時節因緣沒有成熟的時候別去動
    楞嚴經(第107集 文字/mp3)凈空法師講於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像佛菩薩一樣認知與思維 | 學誠法師答問十分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二一)第四集 凈空法師
    《禪凈雙修》講記 --凈界法師主講

    TAG:西方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