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真正美(連載之11-15)

11.古典中醫名詞解讀

俗雲「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裡面涵蓋了「概念」的意思,概念指導著思想,指導著方向。所以我們必須要清楚認識到中醫用語的真正意思,才能再對針法進行探究和應用。

——關鍵詞:五運六氣、三焦的實質和作用、氣的概念和運行、經絡的解讀、五行的五種概念、真氣(炁)的真相、上乘針法的實質。

一.解讀五運六氣

《素問·五運行大論》「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素問·天元紀大論》引《太始天元冊》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這些都是在說宇宙間的日月星辰和我們的關係。

古代醫家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種十天干以定「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地支以定「氣」。天干地支配合,演繹六十甲子,用於紀年、月、日、時,是一套演繹複雜氣候變化規律的工具。其內容廣及天體運行、氣候變化、人體生理、病理,以及動植物的物候節律。天地大宇宙,人體小宇宙,人稟天地之氣化生,吸天氣,食地氣,時時刻刻與天地交流溝通,與天地運化同頻同步。《素問·氣交變大論篇》:「天地之紀,人神之通應」。

而現所流行於世的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雖然也引用了五運六氣的干支紀時進行開穴和九宮八卦的空間理論進行開穴,但二者都強調患者必須在特定的時間段進行特定的穴位治療,在時間的要求上對醫患雙方都存在著制約性,並且計算時間與穴位比較麻煩容易出錯,對具體的疾病針對性較少,很難取得即時療效。古人到底有沒有一種更完整、更簡便、行之有效的方法呢?當然有,只是我們不知什麼時侯,把古聖先賢的意思和方法給斷章取義了,只要我們真的理解了五運六氣要表達的真實意義,就能真正的化繁為簡。 ——在這裡,我們首先必須理解五運六氣的真正意思,和古聖先賢要表達的完整理念,才能真正揭開這被隱藏著的千年真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自然,天道即指宇宙的自然規律。宇宙之中,天體的運動產生五種運行模式。木、火、土、金、水就是要表達這五種能量場的場能運行形式——此即是「五運」。而日月星辰的運動所產生的氣機就是六氣,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就是要表達能量流的六個輪轉水平標誌。 ——運氣學說中五運六氣的對應關係,主要見於《素問》的《四氣調神大論》、《陰陽應象大論》及運氣七篇大論等,其具體的對應關係是: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陽明燥金、太陽寒水。這是如何對應而來的呢? 《素問·天元紀大論》云:鬼臾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其與三陰三陽,合之奈何?……厥陰之上,風氣(木)主之;少陰之上,熱氣(君火)主之;太陰之上,濕氣(土)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金)主之;太陽之上,寒氣(水)主之。」此即:「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

——可見,五運六氣,我們簡稱「運氣」,「運」指木、火、土、金、水五種能量的運行方式和相互關係;「氣」指風、火、熱、濕、燥、寒六種能量流的轉變水平。 人與自然界是一個動態變化著的整體。中醫學認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經歷著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規律,它對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均有一定的影響。運氣運行所形成的正常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命活動,一刻也不能脫離自然條件。人們只有順從自然的變化,及時地作出適應性的調節,才能保持健康。 運氣對人體疾病發生的影響,主要包括六氣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節傾向、不同地區氣候及天氣變化對疾病的影響等。從發病的規律看,由於五運變化,六氣變化,運氣相合的變化,各有不同的氣候,所以對人體發病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每年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是:春風、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這種變化與發病的關係是:春季肝經病較多,夏季心經病較多,長夏脾經病較多,秋季肺經病較多,冬季腎經病較多。 從五運來說,木為初運,相當於每年的春季。由於木在天(六氣)為風,在臟為肝,故每年春季氣候變化以風氣變化較大,在人體以肝氣變化為著。火為二運,相當於每年的夏季,由於火在天(六氣)為熱,在臟為心,故每年夏季在氣候變化以火熱變化較大,在人體以心氣變化為著。土為三運,相當於每年夏秋之季,由於土在天(六氣)為濕,在臟為脾,故每年夏秋之間,在氣候變化上雨水較多,濕氣較重,在人體以脾氣變化為著。金為四運,相當於每年的秋季,由於金在天(六氣)為燥,在臟為肺,故每年秋季氣候變化以燥氣變化較大,在人體以肺氣變化為著。水為五運,相當於每年的冬季,由於水在天(六氣)為寒,在臟為腎,故每年冬季氣候比較寒冷,在人體以腎氣變化為著。 從六氣來說,與五運基本相似。主氣的初之氣為厥陰風木,相當於每年的初春,氣候變化多風,疾病流行以肝經病居多。二之氣為少陰君火,相當於每年的暮春初夏,氣候逐漸轉熱,疾病流行以肝經、心經病居多。三之氣為少陽相火,相當於每年的夏季,氣候炎熱,疾病流行以心經病、暑病居多。四之氣為太陰濕土,相當於每年的暮夏初秋,氣候變化以濕氣為重,疾病流行以脾經病居多。五之氣為陽明燥金,相當於每年秋冬之間,氣候變化以燥氣較重,疾病發生以肺經病居多。終之氣為太陽寒水,相當於每年的嚴冬,氣候嚴寒,疾病發生以關節病和感冒居多。 ——總之,人生於天地,長於天地,存在於天地,作用於天地,天地運化規範了人的形體、功能和氣化模式。人的形體構造、功能狀態、氣機變化,皆是天地的縮影。所以,人體的有形結構,無形氣化,皆與天地的運化同步。人與萬物的發生、發展皆根源於宇宙的運動。所以,我們可以根據五運六氣的變化規律來推測疾病發生的大致情況。當然,也可以利用這些規律來解決疾病。如《靈樞》-《本輸》篇:「春取中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腧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所謂留,就是進針以後,將針留置在穴位內,讓其停留一定時間後再出針。停留其間,可以不行針,靜置久留,也可以適當施以各種手法,主要依據病情而定。以季節而論,春夏宜刺淺而留短,秋冬宜刺深而留長。進針得氣後留針一定時間,有調氣、行氣作用,使過盛、不足的經氣進行自我調節。氣不至者留針可使氣至,氣已至者留針可使邪去,這種雙向調節作用,往往在調氣留針中可得到發揮。

出井流滎注為俞,行經入合臟俞原。春宜針滎夏針俞,秋宜針合冬井間。臟病針俞腑病合,臟腑有病皆針原。凡諸井穴肌肉淺,不宜深針自古傳。

〖注〗井、滎、俞、經、合、原,十二經穴名也。手足陽經有原穴,手足陰經無原穴,陰之俞穴,即陰之原穴也。所出為井,井者如水之出也;所流為滎,滎者如水之流也;所注為俞,俞者如水之注也;所行為經,經者如水之行也;所入為合,合者如水之會也;原者如水之源也。夫春針滎者,取絡脈在分肉間,刺之淺者也;夏針俞者,取孫絡在肌肉皮膚之上也;秋針合者,亦取絡脈在分肉間,故如春時之所刺;冬針井者,取絡脈孫絡之下,比他時所刺,則深而留之,以冬氣入臟故也。經原之原,手足陰陽之經,諸病皆宜刺之,但所刺有深有淺,不能枚舉。此四時針刺之大旨,自古相傳者也。

——這些經典都是在強調五運六氣對人體的影響和重要性。就是古人真正要表達的「天人合一」、「人與道合」的理念。「五運終天,布氣真靈」,就是說五運六氣對人和萬物的影響是每時每刻都存在著的、變化著的,我們必須順應這種規律和場能。

二.對三焦的認識

近幾年,通過自身習練太極導引術,發覺氣機的啟動和轉化於胸腹部有相當的關係,這部位很似於醫書中的「三焦」,但最近看了很多新編的教材都認為三焦是聯繫臟腑之間的「系掛」,也就是指相當於「膈肌」的器官,所以特意從經典中找出具體的三焦來進行論述,希望有緣看到的同道中人不吝賜教,共同探討。於此作言,絕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為了更好的傳承發揚。

《難經-六十六難》: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靈樞-營衛生會》: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而《太素》、《千金方》、《外台秘葯》均作「衛出上焦」。難道古時大醫家會錯誤到把「上焦」和「下焦」都弄不清嗎?後來張志聰在《靈樞集注-營衛生會篇》注曰:「衛氣,陽明水谷之悍氣,從上焦而出,衛於表陽,故曰衛出上焦。——特指走行的特性。」

——《靈樞》中的「衛出於下焦」就是指「出生於」下焦的意思,後來的著述中的「出」後面少了個「於」字,是從上焦「走過」的意思。因為文言文的一字之差區別是很大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解讀是不同的,必須得從歷史的角度來詮釋。

《難經-三十八難》:「原氣之別,主持諸氣。三焦者,氣之所終始也。」《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說明三焦的功能:一為通行元氣,二為水液運行之通道,三為主持諸氣。而「氣之所終始也」就是「氣化三焦」,就是說三焦是一個化生氣的功能場所。

著名的仲景《小柴胡湯》就是入少陽經的,治療傷寒少陽證的基礎方,又是和解少陽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臨床上只要抓住前四者中的一二主證,便可用本方治療,不必待其證候悉具。正如《傷寒論》所說:「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若胸中煩而不嘔,為熱聚於胸,去半夏、人蔘,加瓜蔞清熱理氣寬胸;渴者,是熱傷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腹中痛,是肝氣乘脾,宜去黃芩,加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脅下痞硬,是氣滯痰郁,去大棗,加牡蠣軟堅散結;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氣凌心,宜去黃芩,加茯苓利水寧心;不渴,外有微熱,是表邪仍在,宜去人蔘,加桂枝解表;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飲,宜去人蔘、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溫肺止咳。另很多醫書論述有昇陽舉陷的功用,而少陽經為氣化之樞,三焦就是手少陽經。

另還有十二募穴也都在胸腹部,「募」就是招募集中的意思,就是可以募集宇宙能量的穴位。 ——謹此,應該明確了三焦是氣的「生」和「化」的功能場所,非指的是具體的解剖器官。

三.氣的概念和運行

(一)氣的體悟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注意:《內經》還有一句「百病皆生於氣也。」一個講外因(氣候),一個講七情內因(氣機)。《素問·六節臟象論》曰:「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怎樣認識氣(怎樣知道氣為實物,氣的物質性)

1.在中醫學院作生理實驗,在高倍鏡下,正常實驗動物的末梢血色是鮮紅的,血球流動很快;而有病、氣虛動物的血色是黯紫色的,血流遲緩。

2.幾年前遇到一車禍現場,血流一灘,傷口不斷向外出血不斷冒出熱氣,就象水燒開鍋後的蒸汽一樣。

3.練太極拳進行氣機運行時,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可看見頭上有氣蒸騰,就如同自然界的開水的汽一樣。而收功斂氣入丹田,丹田有熱感、舒適感。練太極時(極為放鬆狀態)「發氣」於四肢,兩臂看上去粗脹,收功斂氣後兩臂恢復平時狀態。

4.陰氣虛的病人常見口咽發乾,手足心燒,心煩,失眠,手足發鵝掌風,皮膚起牛皮癬,以知柏地黃丸為治,迅即大效,往往治癒。以陰涼之氣治急性外傷骨折瘀腫,其效神速,消腫止痛;以陰涼之氣治疑難重症之高熱、心煩、咳喘、疼痛、失眠,其效甚捷。

——氣有陰氣、陽氣之分!

中醫關於氣的論述很多,在中醫學院教材中常見的有先天之氣,後天之氣,呼吸之氣,水谷之氣,元氣、真氣、宗氣、營氣、衛氣等,但對《黃帝內經》中「陰氣、陽氣」的概念,近現代中醫界卻無人闡發,這無疑是個很大的缺憾,要知道,人體內陰氣陽氣有總領諸氣的作用,諸氣的產生、循行均與陰陽二氣相關,督脈就是督管諸陽的,任脈就是總任諸陰的。內經「陰氣陽氣」理論對於認識人體生理病理以至診斷治療都是不容忽視的,筆者摘引《內經》原文,對陰氣、陽氣作一個初步的提示:

1.自然界中的氣就有陰氣、陽氣之分:

《內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在一年中,「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厥論篇),在一天中「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地氣上為雲,天氣降為雨」。

2.陰陽的循行: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從左,陰從右」,「手三陰從胸走手,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陰從足走腹」。「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人體陰陽氣的生化過程是遵循著「陽長陰消陰消陽長」的規律,時時進行著的,陰陽氣不斷地消長生化,又不斷地相互吸引鼓舞,「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若天與日」,循後天八卦的方位,時時在人體內沿左升右降的方向循行(主要的循行方向),升清降濁,吐故納新。難經有「左為腎右為命門」之說,火蒸化腎陰化昇陽氣,在體內左升右降,循環不息。

3.陰氣陽氣的病因、病機:

陽氣陰氣的重要性:「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為什麼許多老年人本來無病,蔫巴蔫巴就死了,命火衰微,元氣耗竭也。「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陰氣與人的心理情緒狀態至關重要,為什麼得癌怕死的人很快就死掉?陰氣飛失,魂魄不守也!

厥證的成因:「陰虛者,陽必湊之」,「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陰氣少而陽氣盛故熱而煩滿;陰氣多陽氣少故身寒如從水中出;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亂則不知人也;陰氣盛於上則下虛則腹脹滿」。「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厥論篇)

結陽病的癥狀:「結陽者,腫四肢。」

狂症的成因:「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奪陽者狂,奪陰者死」。「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陰氣太盛,則陽氣弗能榮也」,「所謂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寒熱的成因:「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

痹證:「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陽遭陰,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素問·痹論》)

哎咳上氣喘:(《素問·脈解篇》)曰:「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倚從,故哎咳上氣喘也。」

瘧疾:《素問·瘧論》曰:但熱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名曰癉瘧。

恐證:《素問·脈解篇》曰: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

失眠證:《素問·大惑論》曰:「衛氣獨衛於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

其它:《素問·宣明五氣》: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顛疾,搏陰則為痦,陽入陰則靜,陰出陽則怒。諸種病證病狀,非陰陽二氣不能解釋。

夜夢的成因:「陰氣盛則夢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陰陽俱盛則夢相殺」。

陰之生實與陰之生虛:「陰之生實,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陰之生虛奈何?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澀氣去,故曰虛矣」。「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陽病上行極而下,陰病下行極而上」。「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4.用於養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內經》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懂得陰氣陽氣的道理,在臨床工作以及練功養生方面,對我們是大有裨益的,也證明氣功界所盛傳的「涼氣」(陰氣)「熱氣」(陽氣)是有其理論根據的。

(二)。氣的運行方式(上下沉浮和左升右降)--人體內氣循行的主要方式

1.「上下沉浮」

內氣收斂下降于丹田,經督脈上升、任脈下降,這一規律已為眾多練功長壽者熟悉與認可,在此不作贅述。

2.「左升右降」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人與天地相應,白天人面南而立,正對應於天地。太陽升於左,由左而上,降於右,故人之陽氣亦應之,左升而右降。

按照中醫學氣的陰陽運行「左者為腎,右為命門」(見《難經》),命門之火蒸化左腎之陰,化生元陽,陽氣從左而上升,「肝在右,其氣行於左」,(脾氣主升,臨床有膽結石而其對應左側疼者),肝氣喜條達而上升,經肝之經氣再上行至心,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府」,故氣經心又兼及於腦,經腦下行,至膻中之氣也含脾氣(臨床常見心胃同病,常以膻中補外氣而治胃下垂),氣由此再入兩肺,肺主肅降,其氣下行,循右側下降於右腎及下丹田,完成一個環周,這種氣機的升降循行,不練功的人也會有的。

——論述這些氣的概念,就是為了讓大家明白氣主要分陰陽兩種,運行是按照陽升陰降的固有規律進行的。而且這能量場牽動五臟六腑的運行法則。

《靈樞-終始篇》: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

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

四.經絡的概念和運行

西醫認為是血管、神經、淋巴管等,中醫指的是五種正能量在體內運行的通道。現代科學也證明出中醫的科學性:一切運動著的物質,必定會產生「電」(在人身稱為生物電),那麼也就是說:經絡就是細胞間生物電傳播的通道。同時由於電子顯微鏡的發明,科學已經能把人體再次細微到比細胞還要小的單位,也就是DNA(基因),又叫脫氧核糖核酸,是由迴旋鏈構成的,來證明人生病其實就是迴旋鏈受到一種無序的電離子衝撞而不能修復,繼而迴旋鏈斷裂,然後細胞死亡,最終引起組織、器官的異常。這種無序的電離子,就是氧自由基。進而來充分證明出針灸的作用機制:就是平衡細胞間的生物電,也就是可以清除氧自由基。依此為依據也詮釋出近百年來西醫對中醫的質疑:經絡為什麼通過解剖在死人身上而找不到?——比如,停電了,你能在電線上測量出電壓、電阻嗎?——但,電雖然有陰陽兩極的往返運動(大多的醫書都是被後人斷章取義單單理解了這一個的運轉模式和規律。)要知道它既然是「電」,就有場能,但只要有另一個更大的場能存在,它就必須在按照自身的陰陽往返運動外,還必須隨順大場能的運轉。好比地球雖然本身在自轉,但還在圍繞著太陽在公轉。所以說經絡應該是一個場能的效應場。也好比磁鐵,再大和再小的磁針也只有一個南極和北極,可小磁針放在大磁針旁,就必須隨大磁針的磁場了,但,再大的磁針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指向南北,所以只能說宇宙間還有一個被我們忽視了的巨大的磁場!五。五行的完整概念

以傳統中醫的基本理論為核心,結合現代科學的系統論來講:人體這個複雜的、微妙的巨系統是由五個子系統構成的,五個子系統的屬性和相互關係以及運行規律符合自然界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元素的特性,簡稱「五行」。但必須強調指出的是:中醫的肝、心、脾、肺、腎還可再次支分為次級及次次級的系統,經多次支分直到每一個細胞,所以說中醫的五臟絕對不是西醫解剖概念上的五臟,而指的是「系統」。而內聯五臟,外達五官,直至肌膚腠理,把人體維繫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就是「經絡」。「五行」就是指的是五種正能量在經絡中的正常運行的方式和規律。以現代的系統論的專業術語來表達,五行木火土金水就是先哲所擎領出來的人體這個複雜巨系統的五個序參量,也就是「綱領」的意思。但五行除了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相互關係外,還有自身的運行特性,在經絡的軌道中除了自身正常運行外,還得在經絡形成的場能中按照經絡的「勢能」運行。

六.真氣(炁)的概念

五行按照自身的規律相互和合運行,同時還在遵循著經絡里陰陽大場能的軌跡運行,所形成的一種更大的「勢能」與宇宙間的日月星辰的勢能相和合所形成的「太能」。——也就是上古所說的「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凈不垢」。《素問—上古天真論》開篇就言「真人」、「真氣」;《道德經》指出「其精甚真,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佛教也有「真如」、「本來」、「永恆」之說。這些經典要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就是本來就亘古存在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大到無外,小到無內,以她的本體自身「靜而生陰」、「動而生陽」和運動而「動極生靜」、「靜極生動」的物極必反的動態關係,平衡、和諧而統一的產生往返不息的運動規律,繼而演變成萬物的生、成、住、壞、空。這個運動規律就是陰陽運動模式,而陰陽平衡就是太極圖,就是「炁」。人與萬物都能讓「炁」發揮補其不足、損其有餘的作用(《道德經》)。而這炁就是西方科學家所謂的「太能」。 ——《黃帝內經》就借它來解釋、闡述人以及萬物的構成,運動規律以及相互間的關係,從而揭示生理、病理、以及醫療方法的科學道理。人是受五行之氣而治生,真正的中醫學是要我們回歸、順應這些能量場。使身體的小宇宙順應自然大宇宙的「生、長、化、收、藏」這些規律運行。在中國古代生命科學文化里,認為紛繁複雜的自然萬物都是由自然界極精微的物質以一定的規律合和而成,這種物質在中國古代被稱作「炁」、「真氣」、「太極」,在古印度被稱作「本元」,在現代終極物理學上叫「波弦」。這種根本物質在微觀上以「波」的形式存在,在宏觀上以「場能」而存在,繼而演化為「勢能」、「太能」。

七.針灸的作用機制 (一)、《黃帝內經》明確闡述——刺神、知養生、知其葯之毒也、知經絡氣血之盛衰也。用現代科學的依據來解釋: 1.首先「神」在此就是指的是五臟六腑生理功能正常的一種外在表現,「刺」在此就是「調節」的意思,也就是說:針灸可以調節五臟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2.「知養生」就是保健的意思。 3.「知其葯之毒」和「知氣血經絡之盛衰」就是可以用來做診斷使用。這也就可以打破很多考古學者的疑問了:四大發明都是我們祖先搞的,這麼聰明,為什麼考古界就一直沒有發現我們祖先用來作為診斷疾病的檢查工具呢?

(二)、《靈樞·刺法論》說「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養真和神……」——同時也說明了如果完全掌握了上乘針灸法則,不但可以用來直接治病,還可以延年益壽。——也就是說上乘針灸是一種「有病治病、無病延年的」綠色的、安全的「自然療法」。

——科學的研究和探索是沒有止境的,每一個真相的揭開,都是凝聚著很多人的「心德」,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我們不是在否定什麼,如果措辭方面有不到之處,希望海涵,更希望有德人士斧正,在此,我揖謝在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願以此與同仁共勉。

12.「扶陽」的探究解讀

在傳統醫學中,包括在儒、釋、道中,都認為「物質」屬於陰,「精神」和「功能」(也就是心理活動)屬於陽。同樣中醫認為血屬陰,氣屬陽,要治病,必須扶陽。氣的功能以推動、溫煦為主,血的功能以營養、滋潤為主。氣血之間存在著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關係。 氣為血之帥指的是氣能生化血、氣能行血及氣能統血三個方面。 氣能生血:血的化生過程離不開氣化。無論是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再轉化成營氣和津液,營氣和津液繼而轉化成血液的過程,還是精轉化成血的過程,均需要依靠氣的作用。氣盛,則生血充足;氣虛,則影響血的化生,甚而出現血虛。 氣能行血:血液在脈中的循行有賴於氣的推動,即所謂「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發布散、肝氣的疏泄條達均與血液的運行密切相關,無論哪個環節功能失調,均可導致血行不暢。 氣能統血:氣對血液具有統攝作用,使之循行於脈中,而不致外溢。氣的統攝作用主要是由脾氣來實現的。如脾氣虛,不能統血,臨床上就會出現各種出血病證,被稱為「氣不攝血」。血為氣之母:血是氣的載體,同時也是氣的營養來源。因此,氣不可能在沒有血的情況下獨自存在。臨床上血虛會使氣的營養無源,導致氣亦虛;血脫則使氣無所依附,從而氣也隨之而脫。 人之病無外乎氣和血的關係,而擎領氣血的最高主宰就是心和神。 《靈樞-邪客篇》說:「心者,精神之所舍也。」《靈樞-本神篇》又說:「任物者謂之心。」也就是說,能擔任反映客觀事物這種功能活動的是心臟。「神志」,即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現代生理學認為,人的精神思維活動,不但是大腦中樞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同時也是心理對外界事物的反應。所以有心情、心意、心思、心愿等詞語,成為人們的習慣語言。而心所營運的血液,又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靈樞-本神篇》說:「心藏脈,脈舍神。」脈,就是血脈。可見心主神志的功能,與它營運血液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心所營運的血脈充盈,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神旺盛。總之,心主神志的功能必須在心主陽氣、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時,才能相互為用,互相促進。心臟具有充分的陽氣,才能營運血脈;有足夠的血脈,才能蘊蓄陽氣,安神定志;只有具備寧靜的神志,才能較好地支配陽氣和血脈的正常生理功能。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而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也就是下醫養身、中醫養氣、上醫養心,中醫治療的大法是「扶陽」,這是一個常說常新的主題,法門高下只能從境界高低來論。 人稱醫道同源,其實醫佛也同源。中醫講心主神明,乃君主之官,故心不明則身必亂,故治心最為重要,與佛同理。道家講性命雙修,道家的修心,只是不像佛家那麼直接罷了,是先引導人修身,再進一步修心。道家、儒家、醫家在次第上似乎比佛家更重視修身,可能這樣讓人更好接受吧!可以說,凡病者,俱由心生。儒釋道三家都講心物一元,所以說三家在此意義上是相通的。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上乘醫理,治心為本,說的是「扶陽」,先養心,養心「陽」自扶。而這心不但是指能泵血的heart,更是指能夠影響人思維、意識、行為和生理的情緒和心態。——也就是說平衡心理為醫學之核心和前提。最終,是中醫貫穿了儒、釋、道的核心,所以古人所要表達的「扶陽」大法是:生而不殺,慈養萬物,以「仁」對應東方來化解嗔恨;施而不貪,予而不奪,以「義」對應南方來化貪吝;謙卑自處,敬天地萬物,以「禮」對應西方來化驕慢;「上善若水」水曰趨下、利萬物而不爭、靜之自清、靜能致遠、凈能生慧為水之本性,以「智」對應北方來化愚痴;智者不為貪所引,不為惑所困,以「信」對應「中」來運化四方。故以「人心」的仁、義、禮、智、信感應「天心」的東、南、西、北、中來化解「五毒」:貪、嗔、痴、慢、疑,實乃上乘醫理之法要也!

——也就是古人所要表達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真實意義。

13.關於中醫典籍中「神」的解讀

目的:學習探討《黃帝內經》中「神」的理論內涵,提高我們對事物認識的高度和寬度,因為認識事物的程度決定我們技術的高低。

我們中醫一直在講「精」、「氣」、「神」,道家、佛家都在講「煉精還氣、鍊氣還神」,把「神」定位為人的最高的、終極的系統。那麼,「神」到底在我們的傳統醫學中是什麼意思呢?只有明白了這些真正的概念與內涵,才能真正洞悉到我們中醫的核心是科學的、切實的、具體的。

《素問保命全形論》「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其意在於闡述「治神」在針灸中的重要性,旨在強調「治神」是針灸的核心和前提,在治療中居首要地位。《官能》篇亦云:「用針之要,勿忘其神。」《九針十二原》以「粗守形,上守神」來區分醫者技術的高低,由此可見只有真正理解「神」的現實意義,才能提高對疾病的認識高度!才能與時俱進地表達中醫的真實意思,同時也是針灸療效的重要保障。

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和「形神合一」——《素問-上古天真論》

「形」是生命活動的載體,(是具體的物質。)「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是外在的表現。)古醫用油燈來形象說明「神」的意思:只有燈里的油足了,燈芯也好,那麼這燈才亮,那麼這亮度,就是這盞燈的「神」。以此來說明「形」離不開神而生存,「神」也離不開形體而存在。有形才有神,有神則形健,形健則神旺,神靈則形安!可見,這「神」就是指人的生理功能正常的一種外在表現,同時也是主宰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

二、《素問-宣明五氣論》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五臟化五氣、五氣化五志,但五志過極均傷及心,所以「愁憂恐懼則傷心」(《素問-邪氣臟腑病形》),「憂愁思慮則傷心」(《素問-本病論》),故古人把心作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明代醫家張介賓在《類經》中指出:「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並該意志,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准心所使也」。也就是說「神」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實際上是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心理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年齡、性別、文化、職業、體質、遺傳、生活和工作環境還有人生經歷等,都將不同程度地對心理產生效應。所以說在此的「神」,就是我們對一切客觀事物產生的認識和反應——也就是心理活動。

還記得在醫學院校讀書時的解剖課上為青蛙做活體試驗,先用鋼針從脊椎捅進青蛙的腦袋,把大腦中樞破壞了,按理這時候青蛙算已經死了,再把浸泡有濃硫酸的小紙片放到青蛙的肚子上,這時候已經死了的青蛙蹬動雙腿,往下撥拉著燒灼自己的紙片。——這也就是說,支配青蛙運動的不但是大腦中樞,應該還有個系統存在。只是這個系統平時是依附在形體上,我們忽視了她,也沒有認識到她,但卻確實存在的,我們就定位是「精神、意識系統吧」。

還有,美國的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曾經刊登過一例心臟移植術患者的神奇變化:捐獻者是個體育愛好者,喜歡穿紅色的衣服,喜歡運動,平時還喜歡飲酒、抽煙。而受用者是一藝術工作者,以前喜歡聽音樂、看書,不喜歡運動,同時從來不穿紅色衣服,喜歡淡雅的色調,更不愛飲酒和抽煙。但自從移植了那個體育愛好者的心臟後,他的一切行為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他的一切的愛好和習慣,完全變成了捐獻者的那樣。

最終,美國的、世界的科學家都不由得感慨:原來中醫早在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闡述和解釋了這種現象!

今天,我所要表達的是,不同時代的疾病譜和致病因素有所不同,在當今社會由於生活節奏過快、生存壓力過大、工作和睡眠不規律、飲食失衡等原因,導致心理失衡是影響我們身體健康的重要致病因素;而正常的心理活動必須要有正常的生理機能做依託。「神本於形」這一核心理論思想必須貫穿於對所有疾病的診療解釋中,也就是說對中醫學的認識和解釋必須要切實的結合現代的具體內容而闡述清楚,最終也就更加證明《黃帝內經》中的經典理論對指導臨床仍然具有現實與深遠的意義。

但同時需要說明的是:中醫五行的相生、相剋、相乘、相侮就是在講循環無端的因果關係。「道法自然」,這「自然」就是「規律」、「因果」的意思,能通達明了因果的規律了,也就「覺悟」了,「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而要想成佛、得道,就必須「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而要想改正行為,就必須從思想上、意識上(也就是心理活動上)為入手點來主宰身心的平衡。

你瞧,這個「神」,無論從動物解剖來解釋,還是從西醫、中醫來說明,抑或從是佛、道、儒的角度來闡述,都可以表達她的這多重意思之間的深層次的關係。

14.一脈同源——且說太極與針灸

《黃帝內經》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此是天、地、人一體的整體觀。《易經》云:「無極生有極,是生太極,變易不易。」這是宇宙觀。《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自然觀。但特彆強調的是大家要明白,此處的「一、二、三」絕對不是「ONE、TWO、THREE」,而是「衍生」的意思。

——每當讀起這些人文始祖的書篇,內心即生澎湃,當掩書之時,歸於平靜,心中久久回味的是仰慕和朝拜之情,感嘆那些人文始祖的無量功德和智慧!特別是當遇到終南山全真派習練太極的道長來此學習針灸,感嘆他雖然起初對醫學不怎麼精通,但遵循他師父羽化前的交代,要他到連雲港尋師求術,以期渡人濟世,方成正果。(因為自古就有「無術不成道」之說),與我機緣巧合,在此久住時日,雖然我教他了很多針灸之秘,但不得不被他的悟性和「天資」所折服。臨別時他送我一句「對聯」——現在才知道,那是終南山老子講經處樓觀台的對聯,是修真秘要組織成的聯語,翻譯成文字就是「玉爐燒煉延年葯,正道行修益壽丹」橫批「自家水」。——由於本人也習練太極的因緣,所以懂得「玉爐」就是「丹田」的意思,「自家水」就是中醫的「金精玉液」。所以說,由於從這些特殊的經歷中悟到些真諦,陡然明白了:如其說是我教了道長的針灸,不如說是他度了我。當然,對於太極這一塊的進步,肯定是受益於他。可這一切的發生是那麼的偶然和必然,必然的是好像就必須如此,偶然的是哪有那麼巧?可能這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宿命吧!

對這些近乎傳奇的感悟,茲就機緣解釋一下「自家水」,也就是「金精玉液」,以拋磚引玉來讓大家領悟太極和針灸。

——「金精玉液」,大家不要以為這只是唾液,(練功的人知道,當進入佳境的時候,口內生津,甘甜柔潤無比,語言難以形容之妙美。)即便就是唾液,那裡面也含有了大量的酶,而酶不但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同時也是一種生物化學當中最主要的「催化劑」,人體的胃裡有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肝臟里有谷丙轉氨酶等等。醫學實驗還表明:人在恐懼、憤怒、悲傷等不正常情緒狀態下,唾液減少,甚至根本就不分泌,所以民間有斷定一個人是否撒謊或者被嚇著了的方法,就是讓他立馬吐唾液,吐不出的顯然就是在撒謊或者被嚇著了。而我,以前學的是西醫,西醫是最講究直觀的證據,拿不出實在的證據,是不能被認可的。那麼,如果從西醫的「證據」為依據的話,難道真的就解釋不了嗎?

——大家知道,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而在胚胎時期,所有的腺體是同一時間段發育的,那麼就是說,同一時間段發育的器官,註定有同一的「記憶」模式。人體有分泌功能的腺體很多,比如:腎上腺、甲狀腺、胰腺等等。那麼,如果心情狀態能影響一個腺體的分泌,難道就不會影響到其他的腺體?畢竟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是機器。同樣,要是藥物呢?藥物進入人體後是被瀰漫性吸收的,所以能從血液、尿液等裡面都能檢測出來。所以,藥物的反面影響也是潛在的巨大的。

由於長久從事針灸的原因,我在治療疑難頑症時發覺,只要是用了上乘針法,患者在被針灸之後,只要「唾液」分泌明顯增多,他們的體質就很快見好,疾病就一一見效,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腎性高血壓、糖尿病等等,甚至西醫認為必須手術的由於雌激素水平代謝障礙引起的子宮肌瘤等等。由於西醫注重具體實在的物質(我們稱之為「相」),所以註定他們要找另外的一個物質來對抗,所以他們發明了「激素」,不錯,每當用了激素,患者癥狀雖然有的很快改變,但激素造成的副作用大家知道的肯定不少,我就不再一一列出了,更有的是越治越有病,為什麼呢?——因為人所有的腺體是都會同時受到影響的。西方醫學最近幾年才通過電子顯微鏡技術,發現人體比細胞還要小的單位(DNA),又叫脫氧核糖核酸,是由迴旋鏈構成的,來證明人生病其實就是迴旋鏈受到一種無序的電離子衝撞而不能修復,繼而迴旋鏈斷裂,然後細胞死亡,最終引起組織、器官的異常。這種無序的電離子,就是氧自由基。並且通過醫學實驗發現人在靜的狀態下身體細胞生長代謝快,受損組織修復也快,也就說明靜能使生物電平衡。同時西方發達國家以此來進一步研究證明:上乘針法的作用機制,

,也是平衡細胞間的生物電,也就是可以清除氧自由基!至此,他們才明白經絡為什麼通過解剖在屍體上而找不到的原因。好比停電了,你還能在電線上測量出電壓、電阻嗎?

而我們中醫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怎麼說的呢?——「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否是對這些最好的詮釋?

在中國古代生命科學文化里,認為紛繁複雜的自然萬物都是由自然界極精微的物質以一定的規律合和而成,這種物質在中國古代被稱作「炁」、「真氣」、「太極」,在古印度被稱作「本元」,在現代終極物理學上叫「波弦」。這種根本物質在微觀上以「波」的形式存在,在宏觀上以「場能」的效應而存在,這種場能與生俱在,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就是它主宰了萬物的生、成、住、壞、空。中國古代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借她來解釋、闡述人以及萬物的構成,運動規律以及相互間的關係,從而揭示生理、病理、以及醫療方法的科學道理。人是受五行之氣而治生,真正的針灸是要我們回歸、順應這些能量場。使身體順應自然的「生、長、化、收、藏」這些規律運行。

還有《道德經》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這是老子在真正空靜的狀態下,被自然之炁合為一體的體悟,也就是以「慧眼」所觀到的宇宙真相。(醫學的科技手段只是「肉眼」的延伸)。守靜篤,「守」就是不變的把持住,守住那個靜的狀態;「篤」就是踏踏實實的。「歸根曰靜」,就是說由於靜而讓每個細胞放鬆到根本上了,才能夠得到真靜,這個「根」就是從那個地方出的東西,也還是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就是說到了這個時候才知道恆常的道理,就是永恆不變的東西,復命就是回到那個最初的本元。「夫物芸芸」,萬事萬物雖然那麼多,但都是這規律。這也是佛學所說的「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也就是「道」!

其實,這些經典要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就是本來就亘古存在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大到無外,小到無內,以她的本體自身「靜而生陰」、「動而生陽」和運動而「動極生靜」、「靜極生動」的物極必反的動態關係,平衡、和諧而統一的產生往返不息的運動規律,繼而演變成萬物的生、成、住、壞、空。人的身心活動,也是這個運動模式——太極模式。

如果用我們習練太極的體會來解釋,就是在「靜」的狀態下能感覺到身體還有很多的運動,可是儘管有那麼多的運動,它又是靜的。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太極動靜如一,因為它是動而不動,靜而不靜,就是動靜同源,動靜如一,所以它是靈,又是靜。在靈的方面,你可以感到自己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東西存在,而且是十分靈動的,活活潑潑的。在靜的方面,你又覺得可以控制某種機、某種勢。

——由此可以看出太極與針灸的思想理念都是一致的,關係是同源異支,也就是一脈同源。她們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陰(身體)陽(精神)的「平衡」和「回歸」。所有的方法都是為了讓我們自身紊亂的內(陰)外(陽)回到最初的本(元)真(永恆),如果用一個字來表明的話就是「丹」、「炁」,如果用兩個字來表明就是「太極」、「真氣」。而這個「炁」用現在最通俗的語言來表達就是宇宙人生間五種正能量和諧運行而產生的「場能」。而五種正能量就是古典中醫的「五行」,人是受五行之氣而治生,人和萬物都能讓「炁」來「損其有餘,補其不足」——《道德經》

然而,不管太極還是針術,皆是術,有術皆有品,詩有品,書有品,畫也有品,太極、針術亦然。品高低,實以人品為準,茲以三品而定境界:

太極之三品

一 .中正

太極雖然是以肢體運動為表達,但理精法密,不可逾越,和書法異曲同工——任何書法必須在規矩中尋求方圓!學者應在習煉中,必須以立人之本為準繩,首先以中正為繩。中正乃不偏不倚,不丟不頂也。術雖小技,能強身壯體,但必須眼手身步,中正莫失,動靜陰陽,剛柔曲直,快慢協調,對立統一。

二.圓活

太極雖應嚴守圓活,但又忌拘束,須從中正之中,尋求突破。太極運動,不離圓活;上下相隨,首在一體;弧線轉化,內外相續;虛實互應,奇正經權;千變萬化,中正無偏;身形合一,方圓一體。

三.無法

「有欲觀竅,無欲觀妙。」這些是道家的功法理論,要從「空」和「靜」中領悟太極內在的奧秘,從「形」和「動」中觀察太極形象動態上的端倪。推崇招式者往往為花架所迷惑,追求招術者反被招術所束縛,這些只是有法可循的操作,乃易為又見效快。這些是有為的體現,有為在太極中僅屬底層次,所謂:「始於有為,終於無為。」無為並非消極地無作為,亦不是不為。有為與無為的分界線看是否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遵循,順應自然規律的就是無為,把主觀意志強加於自然的就是有為。入意境者功在無為。太極以空為本,以虛為體,以因為用,有法無法,因凈為止,有度無度因隨與合,所以說:「大巧無術」為太極精妙之本,太極並非只是某拳術,而是因時變化而生之。即無為而無所不為,故謂之「我心無法」!

針灸之三品

古有「上醫治國 中醫治人 下醫治病」之說,此「治」非現在理解的「治療」的意思,而是「天下大治」中「治」的意思,應該是和諧、穩定的意思。茲以此為繩,定針灸三品。

針術

——以針灸作為一種技能去調整患者身心的平衡。

針藝

——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道德修養,讓患者得到心身的享受。

針道

——以針灸來承載中國的傳統文化,提高大家的思想道德。

這些切實的感悟,當有幸和中國報告文學作家吳方友老師交流時,(吳老師是七十年代南京醫科大的高材生,由於文筆非常出色,被領導重視,只有無奈的舍醫從文,其實從文也是救人,救的是人的慧命。)吳老師不由的擊腿感嘆道:「太極絕非只是武術,針灸也絕非只是醫技。此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追根溯源,太極和針灸一脈同源,也可謂是同源異支,但做的都是萬物衍生之能事。」——沒想到我寫了這麼多,被他一句話就全概括了!

盤點這些年的成長,從對太極和針灸的觀望到迷戀,繼而演變成近乎是一種「信仰」,十幾年如一日的在磨練,漸漸的圈內人士稱呼我為「針俠」,患者稱呼我為「宋一針」,這些就當是對我的一種認可和鞭策吧。——如果說我是俠客的話,那麼俠客最愛的是一把劍,而我最終所寄託的是一根小小的銀針,這個選擇也是我的最終和必然。就如千年前的某個月夜,有個叫李白的詩人仗劍起舞,隨口吟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他那種對江湖俠義的寄託和對劍的神往猶如我對針灸和太極的感懷。

15.萬法歸宗——且說針灸與太極旨要

道祖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世無陰陽,聖人立陰陽以類萬物之情。世無五行,強以五行明萬方之象。故陰陽五行者皆假名也。先聖立言,旨在望後學能得意忘言。《金剛經》提到「諸法如義」,就是說,法不可取,亦不可廢。是實,但無法可得;非實,則又實有其事。只能用無實無虛而如其義,方無偏執。無實無虛,就是諸法如義之本相。所以《金剛經》又雲「諸法空相」、「法無定法」、「若見夢幻 便證菩提」。釋迦摩尼圓寂時言:我弘法利生49年,我滅度後,誰要是說我在講法,就是對佛的褻瀆。此乃「法無定法」之意也。八萬四千法門,是面對具體眾生的善巧方便之法門而已。那麼,又何為「太極、陰陽」?經云:夫太極動而生陰陽,陰陽動靜而生萬物。太極又因何而動?是否是佛家的「無明緣行」?——於此作言,直明了義,不在架子、招數、手法等枝枝葉葉上做文章,而是為了讀者能「明心見性」,如若讀者明了,是否也是「緣行」?

縱觀今日,科技發達但人類思想道德卻沒有跟上,最終不是我們真正掌握利用了科技,而是被其所傷。今人喜安樂而惡勞苦,久則肌肉鬆弛,筋骨萎軟,如腸動力減弱,骨質疏鬆等症,豈是補鈣、增強腸動力之類所能根除?鈣之流失為果,耽於安樂為因。今醫治病,不辨原因,首重休息,次重補養,故多不效。更有一日三餐拿葯當飯吃、整天輸液的,甚至放化療的,卻要求我們給開中藥來調整身體,即便華佗在世,面對一個整天在不斷的喝毒藥卻要求你開幾劑中藥來解毒的患者,華佗又能怎樣?《金剛經》云:「萬法緣生」,可能大家選擇的這些毒藥療法也是「緣生」,因為我們道德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心竅被迷惑了。但,《金剛經》又云:「萬法緣滅」——倘若讀者能真讀懂這篇文章,也或者就是惡緣在斷,善法在生。可能這篇文章就是為你「乘願而來」,但如若不明了,那就是「隨風而去」了。

人稱醫道同源、其實醫佛也是同源,做的都是離苦得樂之能事。中醫講心主神明,乃君主之官,故心不明則身必亂,故治心最為重要,與佛同理。道家講性命雙修,道家的修心,只是不像佛家那麼直接罷了,是先引導人修身,再進一步修心。道家、儒家、醫家在次第上似乎比佛家更重視修身,可能這樣讓人更好接受吧!可以說,凡病者,俱由心生。儒釋道三家都講「心物一元」,所以說三家在此意義上是相通的。由此可以看出,上乘醫理,治心為本。而這心不但是指泵血的heart,更是指能夠影響人思維、意識、行為和生理的情緒和心態。——最終,是中醫貫穿了儒、釋、道的核心,而古人所要表達的真正「天人合一」,是以五行(木火土金水)對應五倫(仁義禮智信)來應合天地的東南西北中,最終來化五毒(貪嗔痴慢疑),此即:——生而不殺,慈養萬物,以「仁」對應東方來化解嗔恨;施而不貪,予而不奪,以「義」對應南方來化貪吝;謙卑自處,敬天地萬物,以「禮」對應西方來化驕慢;「上善若水」水曰趨下、利萬物而不爭、靜之自清、靜能致遠、凈能生慧為水之本性,以「智」對應北方來化愚痴;智者不為貪所引,不為惑所困,以「信」對應「中」來運化四方。故以「人心」的仁、義、禮、智、信感應「天心」的東、南、西、北、中來化解「五毒」:貪、嗔、痴、慢、疑——此乃才是上乘醫理之法要也!

在傳統醫學中,包括在儒、釋、道中,都認為「物質」屬於陰,「精神」和「功能」(也就是心理活動)屬於陽,「形」是生命活動的載體,(是具體的物質。)「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是外在的表現。)古醫用油燈來形象說明「神」的意思:只有燈里的油足了,燈芯也好,那麼這燈才亮,那麼這亮度,就是這盞燈的「神」。以此來說明「形」離不開神而生存,「神」也離不開形體而存在。有形才有神,有神則形健,形健則神旺,神旺則形安!可見,這「神」就是指人的生理功能正常的一種外在表現,同時也是主宰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即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現代生理學認為,人的精神思維活動,不但是大腦中樞對客觀事物的反應,同時也是心理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而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也就是下醫養身、中醫養氣、上醫養心,最終回到了儒、釋、道的主題。

師常言:陽氣者,宇宙之正能量也,發於天日,伏藏於水土,吸附於兌金,彌散於天地萬物之中,人一身之陽,由東南而升散,經西北而斂藏。從天地萬物而來,歸天地萬物而去。其扶陽之法,下乘者相盜而得,中乘者相引、相感而聚;上乘者舍小就大、舍我合道。

經云:「不得其心焉得其術?」——縱覽《內經》、《傷寒》作者盡心存天下蒼生,看不出一縷私意。非是秘方術以富子孫,反盡數公開而利千秋!此聖哲不言之教,後學者多有不識。人與天地之精氣相往來,「我」與萬物,皆天地之子,仁民愛物,天地之心也,大公無私,舍己利他,則得天地之心!佛家講「願力」,發大願而生大力。誓救含靈之苦,乃生大醫之力;心繫天下,乃生治國之力;聖人心繫千秋萬世,則生開萬世太平之力,孟子養氣大法,正是仁民愛物,心繫萬世,故其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之間!」聖賢又云:「善則生陽,惡能生陰」。

上乘醫理講究「天人合一」。你看,地球和我們的身體多麼相似:地球有岩石,就像支撐我們身體的骨骼;地球有江河湖海,就像我們體內流淌著的血液;地球有泥土,就像我們的肌肉;地球有植被,就像我們的毛髮;天空時而烏雲密布,時而萬里晴空,就像我們的心情,變換著喜怒哀樂。科學也證明地球有70%屬於水,自然之空間,雨、露、冰、雪,諸多變化,只一「水」字而已。水,至清則升,至濁則降,升降浮沉,氣化生焉。醫學研究證明人體也是70%屬於水,人體內部,諸種變化,盡在水中,胞內之水,水之濃也,胞外之水,水之清也,清升濁降,人之常也。人之為病,無非細胞內外水之不平衡,無非水之盈缺變化而已。水之變,濃則濁,濁則滯,滯則不通,不通則腐,腐之久,寒熱生焉。

《陰符經》言:「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然盜亦有道,境界有大小,法門分高下。陰陽本互根互用,互生互化,陽生陰長,陰斂陽降。脾居中土得陽氣之運化而生營陰,營陰由東南上奉於肺而為肺金(精),肺金降則斂天陽而下,藏之少陰。是以扶陽之妙,在陰不在陽,滋陰之妙,在陽不在陰。故人盜天陽,由鼻入肺而降,當首重吐納,(此吐納非只呼吸也,乃導引術中的環節。)次在飲食,末以醫藥。太陰肺吸斂天陽,皆陰精之功,降於陽明,伏於少陰,運於厥陰。吐納要旨,貴心息相依,息息歸根,歸根則靜,陽氣乃密。此即上古祖師所謂的「盜天地虛無之炁(qì),竊陰陽造化之權」、「妙盜天機 巧奪造化」。此為最上乘之法,源出道家,漢唐以上,醫出道家,吐納之法,道醫常用來治病。漢唐而後,醫出於儒,不習導引之術,不究其理,遂棄而不顧,專於葯食,舍大而就小。而最上乘之法,則是捨己從人,棄小就大。人之形質氣質,無不自天地萬物中來,終歸天地萬物而去。算計偷盜,即便苦行持戒豈能感通天地?「貪慾」之心生「風」,所得不滿,盡被勞困所傷;「提防」之心生「寒」,人事相防而隔離,天地否(pǐ)塞。「暑」、「濕」、「燥」、「火」皆由「風」、「寒」而演化。欲心不除,防心不滅,則生、長、化、收、藏不相順應,何能真正於道相合?上乘中醫所講的五行相生、相剋、相乘、相侮就是在講循環無端的因果關係。「道法自然」,這「自然」就是「規律」、「因果」的意思,能通達明了因果的規律了,也就「覺悟」了,「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而要想成佛、得道,就必須「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而要想改正行為,就必須從思想上、意識上(也就是心理活動上)為切入點來主宰身心的平衡。也就是《黃帝內經》中講的「恬談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太極的源流,也有直追道儒兩家,太極講靜,也是從道儒而來。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一語道盡太極的宗要。儒家同樣重視「敬、靜」二字,強調心主乎敬,又主乎靜。儒家經典《大學》中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老子云:「清靜,為天下正」、「不欲故靜」。太極拳講「以靜制動」、「動中求靜」,大家首先要能夠體會什麼是靜,才能明白怎樣去求靜,怎樣去制動。太極的靜,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能理解的靜,一定意義上,而是指看不見的神、意、氣和合後的和諧運動。入靜,是練太極的一個核心,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是道家內觀之道的基礎。道家說:「神道深微,外觀萬境,內察一心,瞭然明靜。」「大道以虛靜為本。」只有瞭然明靜,才能外觀萬象,內察一心。真正的靜,是「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真靜了,身體內部的氣血流動,內氣就自然運行,這時你就能體會到身體裡面有東西在動——這東西就是炁(真氣)。真氣在經絡里自然運行,身體的健康狀態就能得到恢復,身心都能得到調整,精神得到安寧,身心還能得到鍛煉,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講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在這種狀態下,你會感覺到雖然身體沒有動,(即便是肢體真在動)但體內確是一個靜謐的卻又生機盎然的世界,是一個微笑的世界,每個細胞都在微笑。此時也就能體會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氣機的啟動和運行,神、意、氣的和合運作……到這時你才體悟到,我們講的這麼多東西,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到這個階段,是要動靜二相皆不著相,杳杳冥冥,連靜的境界也完全不去追求,如還有「相」,則就如神秀的偈「身如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以防惹塵埃」的境界體悟,而六組慧能卻以「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來應偈直指法要。——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體會《金剛經》中的「心無所住,而明心見性」,六祖以「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來做詮釋。

《黃帝內經》云:針灸非治疾也 乃修真之道也——就是說最上乘的針法是與修真(即是長壽的意思)和合相通的,人要想長壽,沒有一種綠色的療法來為我們的生命保駕護航是行不通的。上乘針法,我們稱之為「太極真氣運行針法」乃「默諳五行,私通陰陽。」、「妙盜天機,巧奪造化」也!——以纖纖銀針為樞,把天地間的五行之氣導引入我們的身體,來糾正體內的五行偏頗,以順應天地大宇宙的場能。也就是古人說的「執天地人合一之道、起沉痾於針草間」。君不聞扁鵲針、灸並用,治虢太子屍厥一案、李時珍針灸治將軍夫人難產出殯一案……等等,這些近乎神話般的傳奇軼事,不是天地造化又豈是如今醫學所能解釋和比擬的?不經意間,吾輩也演繹過諸多神奇的病案:習慣性打嗝的老嫗他方尋醫久治末果,以一根銀針針刺右側外關,打嗝應針而止。山東卧佛寺主持朝拜九華山,三步一磕頭,勞累過重,把腰椎間盤給磕滑脫了,寸步難行,一針針刺印堂穴,針落痛止,自己晃動腰部,只聽嘎嘣一聲腰椎自動回位,主持留下了「一針尊」的墨寶。人民日報記者類風濕活動期發燒頭痛難忍,在北京久治頭痛不減,一針針刺左太沖,疼痛立止,酣然賦詩:「立秉日月天地生,大道無形隱於市,凝聚善水潤人間,針到神處是無極。」這些類似的傳奇在我的弟子中也俯拾即是:河南弟子劉亦翃一針透刺左側內關、外關治癒被毆打失語數日的男生;江帆一針左側懸鐘透刺三陰交治癒肩周攣痛數年不能上舉的老教師;東海的施光潮一針右側透刺內、外關治癒10餘年「心下痞」的老人。

而對於學習「能使弱者強 強者仁 仁者壽」的太極而出現奇蹟的也舉不勝舉:東營治理黃河的趙姓工程師,通過在此學習太極導引之術而治癒了在北京天壇醫院診斷必須手術的腦血管病,通過堅持習練,連多年的胃病和鼻炎都好了,目前趙工身邊習太極的「粉絲」如眾;臨沂的王小麗通過一個暑假的習練,改變了體質的,使子宮肌瘤、肝臟囊腫不知不覺間不治而愈……

——而面對這些近乎神話般的一個個傳奇,我沒有感到一絲自豪,反而內心充滿著悲切——因為我明白,這些技術本來就有,不是我創造和發明的,一直就在我們身邊,是被我們自己所遺棄了;我也一直感嘆科技雖然如此突飛猛進,可也僅僅是在為我們幾千年的文明佐證罷了,而我們自己卻捧著金飯碗在到處乞討。我也由衷的感慨:這些人文始祖留下的無價珍寶,「是十方智炬」、「八方寶因」,每一個能真正受益的人也是「累世善根」所造就的!因此,我在傳授弟子時總是警醒他們:「我們每個做針灸的,當用到『太極真氣運行針法』時,面對手中的三寸銀針,必須心存敬畏,因為在我的內心深處,那絕不僅僅是個細小的鐵絲而已,而是一種神聖的法器!」

為了讓弟子們深深體會和感悟到,並且為了他們能真正珍惜這些祖先留下的無價之寶,我從《黃帝內經》-《終始篇-第九》找出:凡刺之道,畢於終始(「終始」即真氣進入體內的起始和根結),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以血為盟」其實是我們的鼻祖為了讓我們珍惜和明白針灸的重要性,先聖更良苦用心把《針灸篇》稱《靈樞》——靈驗、靈妙的樞紐也!

此文皆倚《連雲港科普》吳方友老師之慧德,至願至仁、大慈大化,會萬派咸歸一源,文中採摘的經典之句,皆是出自吳老師贈送我的眾多經典巨著之中,讀者不可以一己之智識以度量,不可「世智辯聰」,當在精誠而默會。如此扼精簡句直說,只為開卷朗然,削去浮華,不迷異相,直得造化。——這才能讓大家理解古聖先賢造福蒼生的大願,才能理解吳老師悉心培育醫者的良苦用心。值此,豁然想起劍術的最高境界是人劍合一,針灸的最高境界也是人針合一,「天下第一劍」絕對不是指那柄劍,也非單指那劍術,是否「靈樞」也非只指的是那根針,而是持針的人呢?是否我輩就是作為「靈樞」來傳達吳老師和先聖的普濟蒼生的悲心呢?

謹此,讀者能否真正理解古醫上乘針法和真正的太極旨要?不然亦是徒增故事,枉添敗厥。並且以此機緣附上《張三丰太極之秘要》和《張三丰針灸口訣》!權當「萬法緣生」爾!

《張三丰太極之秘要》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攘/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履、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盼顧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原注云:此系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張三丰祖師針灸金訣》——(無根樹詞)

用針灸,非等閑,三豐授訣任君玩。

頭面疾病針至陰, 腿腳有病風府尋。

心胸有病少府瀉,臍腹有病曲泉針。

肩背諸疾中渚下,腰膝強痛交信憑。

脅肋腿叉後溪妙,股膝腫起瀉太沖。

陽核發來如升大,百會妙穴效真靈。

頂心頭痛口不開,湧泉下針定安泰。

鶴膝腫痛移步難,尺澤舒筋骨痛痊。

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尋源流可調停。

其患若要早安愈,加一風府再用針。

更有手臂拘攣急,尺澤深刺去不仁。

腰背若患攣急風,曲池一寸五分攻。

五痔原因熱血作,承山下針病即差。

哮喘發來不得寢,豐隆刺入三寸深。

中滿如何去得根,陰包如針效如神。

不論老幼依法用,須臾患者便抬身。

打撲損傷破傷風,先於痛處下針攻。

後向承山立作效,甄權留下意無窮。

腰腿疼痛十年春,應針不了便惺惺。

大都引氣探根本,服藥尋方枉費金。

腳膝經年痛不休,內外踝邊用意求。

穴號崑崙並呂細,應時滅散即時療。

風痹萎厥如何治,大杼曲泉效真靈。

此訣用心牢牢記,行醫四海能留名。


推薦閱讀:

中醫藥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研究現狀
[轉載]兒童腺樣體肥大的中醫治療與調理
中醫名言
國醫大師中醫辨證治痛經
專家推薦兩款中醫藥膳 有助預防膝痹病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