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第一套)

  整理 范克平    第一勢 立正變懶扎衣    演練者面向北方站立即為並步立正姿勢。眼看正前方。身體向左轉動約90°並伴隨左腳向左邁出一步後再將右腳跟進一步使之二次形成面向西方的並步正立勢;與此同時,左手向左側腰際一帶且撩向腰之左後方作托掌撩衣狀,而右手則由右下方撩動並變為並指拳向後上方揚起(其拳輪向右側後方、拳眼向前)。眼看正前方。[圖1]。  

    第二勢 懶扎衣變撒手    左腳躍起並前跨半步,右腳隨即跟進一步使之形成右弓箭步(高架子勢);與此同時,右拳以其拳輪為重點、力點向正前方劈砸(其拳眼向上、拳輪朝下),左手依然放在後腰部位不變。眼看右拳。[圖2]    第三勢 撒步變雁翅    左腳前跨一大步並將身子向右轉動約90°使之形成騎馬步;與此同時,右拳向前畫一個大圓圈後做短距離頓打(力達拳輪及前臂),而左手則變拳向前挑打(其拳面向前、拳眼向上)。[圖3]。  

    第四勢 雁翅變高四平    右腳向左腿後方插進使之形成右插步狀,跟著再將左腳向左橫跨一步;與此同時,身體立起即變為高四平步勢(左腳虛踏地面、右腳踏實),而左拳則由身前回抽並經上向後且由後向前作下劈拳狀(其拳輪進下、拳眼向上),右拳伴隨左拳之勢下甩並經下向上揚至身後側上方。眼看正前方。[圖4]。    第五勢 高四平變鬼蹴    左腳後退一步並與身體配合做下沉、屈膝半蹲的姿式;與此同時,右腳以其腳後跟為力點向正前方快速踹蹬,而左拳則借勢掃向身後作支撐狀(其拳輪朝下、拳面向後),右拳變掌並以其掌根為重點、力點向前方砍切(其掌緣斜朝下、掌指向前上方)。眼看右掌。[圖5]。  

    第六勢 鬼蹴變井攔    身體立起並右腳在前落地,左腳跟進一步使之形成高架(古名(「高裝步」或「高樁步」)左弓步勢;與此同時,左拳向正前方挑打(其拳面向上、拳眼向內),右掌則變拳由前朝下並經下向後復向上做畫弧繞圈狀蓋打(其拳面向上、拳心朝下)。繼而再略沉右拳並以其右臂外側為重點做猛然反臂與翻肘狀(其手臂外側向前、肘尖向上)。眼看左拳。[圖6]。    第七勢 井攔變顧鸞肘    右腳上前一步並將身體左轉約900使之形成騎馬勢;與此同時,右臂向前畫圈做蓋壓狀(其手臂外側朝下、肘尖向前),左拳則向前做橫擂披砸狀(其拳輪為力點且向左鍘方、拳心向上)。眼看左拳。[圖7]。  

    第八勢 順鸞肘變埋狀    左腳向前方跨躍一步,右腳復進一步,身體下沉蹲身,左膝蓋彎屈跪地並使之形成左跪步勢;與此同時,兩手臂畫弧繞動即同時自身前朝下並經下向後再由後向前——左拳置頭頂上架、右拳向前方蓋打(其拳心朝下、拳背向上)之後復向身後方挑起(其拳眼向上、拳輪朝下)。眼看右拳。另腰部向右擰轉以利右拳出擊。[圖8]。    第九勢 埋伏變獸頭    人體立起,左腳向前跨出一步使之形成左弓箭步勢;與此同時,右拳向正前方做上勾打狀(其拳心向內、拳面向上),左拳則反撩擊打身後(其拳輪向上、拳眼朝下)。眼看右拳。[圖9]。  

    第十勢 獸頭變拋架    兩腿不動,身腰略偏向右;與此同時,右拳向右後方拋擊(其拳輪朝下、拳眼向上),而左拳則相應回收至胸(其拳心向內、拳眼向上)。眼看前方。[圖10]。    第十一勢 拋架變指襠    右腳向前跨一步使之形成高裝步即右弓箭步勢;與此同時,左拳向前橫掃並擱至左側腰際做抱拳(肘)狀,而右拳則變掌直指正前下方(其掌心朝下、掌指向前)。眼看右掌。[圖11]  

    第十二勢 拋架變指襠    左腳向前跨出一步使之形成左弓箭步勢;與此同時,右掌變拳並與左拳一併自下向上並經上朝下做雙砸劈狀(其雙拳之拳輪均朝下、而兩拳心則相對)。眼看正前方。[圖12]。    第十三勢 下砸變省地龍    右腳向前跨越一步,左腳隨即離地並勾起腳尖且伴著身體下沉向前下方之地面處蹬出(其腳後跟朝下、腳尖向上);與此同時,右拳變掌自前朝下並經下向上再向右側偏後方蓋壓拍打(其掌心向前側方、掌指向上),左拳則以其拳背為重點向左前偏側方做反拳扣打(其拳背朝下、拳心向上)。眼看正前方。[圖13]。  

    第十四勢 省地龍變懸腳    身體立起並將左腳在前方落地踏實,身腰偏向左側且抬起右腿且勾起右腳尖即以其腳跟為重點向正前方蹬擊(其腳跟向前下方、腳尖向上);與此同時,左拳反打身後方(其拳眼朝下、拳心向上),右拳則變拳向正前方擊出(其拳眼向上、拳面向前)。眼看前方。[圖14]。    第十五勢 懸腳變當頭炮    右腳向前落地並將左腳踏進一步且身腰略向右轉,左腳隨即跟進一步使之形成左弓箭步勢;與此同時,右拳向前上方做栽拳(其拳眼朝下、拳面向前),而左拳則自後方向前做上勾拳擊打(其拳心向內、拳而向上)。眼看前方。[圖15]。  

    第十六勢 當頭炮變倒插    左腳向右腿後方退一步使之形成左插步勢,右腳隨即向後退一步並將身腰右轉約140°使之兩腿形成右弓箭步勢;與此同時,右臂屈肘並以其肘尖為重點橫撞右前方(其肘高與肩平、肘尖向前)。眼看前方。[圖16]。    第十七勢 倒插變朝陽手    身腰右轉並伴隨右腳碾地略偏移右前方,左腳隨即前踏使兩腳併攏成立正姿式;與此同時,左拳變拳自後經下並由下向前再向頭頂上方舉起做托天亮掌勢,而右臂則保持原先手型且順勢移至胸前做盤肘狀。眼看前方。[圖17]。  

    第十八勢 朝陽手變金雞獨立    左腳向前進一步,右腿隨後上提(其右膝關節向前、右腳背綳平且腳尖朝下)使之形成左獨立步勢;與此同時,右拳自胸前朝下並由下向後再向上擱攔且重新回至前勢之盤肘狀(其肘尖斜向前下方、拳眼向內拳心朝下),而左掌則自上朝下並經下向後上方做畫弧架臂狀置於頭頂上方。[圖18]。    第十九勢 金雞獨立變墊肘    右腳前落踏地,左腳跟進一步使之形成左弓箭步勢;與此同時,右拳向前做反臂蓋打後復出右肘直向前頂,左拳則自上向前做劈砸狀。(註:此勢上盤的形成應為左臂壓在右臂之上。「央館」教材中有術語稱其為「墊肘偷頂」)。[圖19]。  

    第二十勢 墊肘變一條鞭    身體下盤及步型不變(仍在原處);兩臂同時後撤即將右臂甩至身後方並令其右拳眼上挑、右臂前端向後上方擔起,而左臂則下垂於胸腹前且將左拳下插護至襠前(其拳眼向內、拳輪向前)。眼看前下方。[圖20]。    第二十一勢 一條鞭變中四平    身形右轉約90°並沉身形成騎馬勢;與此同時,雙拳同時做上勾拳狀直取右側前方(其拳心相對、拳面向上)。眼看雙拳。[圖21]。  

    第二十二勢 中四平變擒拿    左腳向右側前方進一步,右腳隨即跟進一步使之形成右弓箭步勢;與此同時,雙拳張開變為扣手型向後下方一捺再復向頭頂上方扣抓並旋臂一轉復變為拳扣至前方(其左拳置於右臂上方、兩拳心均朝下)。眼看雙拳。[圖22]。    第二十三勢 擒拿變倒騎龍    左腳向前跨一步並蓋在右腿前側方使之形成左蓋步勢;與此同時,雙拳均以其拳輪為力點向左側後做劈砸狀(其拳輪朝下、拳面向後,右拳略置左拳後面以作護身備用)。眼看左側後方且身腰略向左擰轉。[圖23]。  

    第二十四勢 倒騎龍變邱流    身體左轉約160°並順勢上步先進左腳、復進右腳使之形成右弓箭步勢;與此同時,左拳向前上方衝擊(其拳面向上、拳眼向後),右拳則收至右肋前做護衛狀(其拳心向內、拳眼向上)。眼看前上方。[圖24]。    第二十五勢 邱流變七星拳    左腳向前一步,右腳跟進蓋在左腿前方使之形成交叉狀(此術語稱作騎龍步);與此同時,雙拳分別自兩側向前方輪動即左拳以其拳輪外側為力點做斜砍、而右拳則以其拳輪為重點右臂下端為力點向前方做抖擊狀。眼看前方。[圖25]。  

    第二十六勢 七星拳變拗鞭    左腳向左側前方進一步,右腳隨即跟進一步使之形成斜狀右弓箭步勢(註:此「央館」教材中稱其為拗步勢);與此同時,右拳以其拳輪為重點自前向後反撩擊去(其拳輪向上、拳眼朝下),而左拳則以其拳眼為重點做上挑前撞狀(其拳眼向上、拳輪朝下)。眼看前方。[圖26]。    第二十七勢 拗鞭變伏虎    左腳向左前方跨出一步並做屈膝半蹲狀,右腳略前移即用其膝關節跪落至左腿一側(其腳前掌觸地、腳後跟上抬立起);與此同時,右拳自後朝下並經下向上再向後反拳插擊(其拳眼朝下、拳輪向上),而左拳則白頭部上方下降即自上朝下再經下向前且由前向頭頂上方架起。眼看右拳。[圖27]。  

    第二十八勢 伏虎變旗鼓    身體立起,右腳前躍一大步,左腳隨即跟進一步使之形成左弓箭步勢;與此同時,雙拳分別從體之兩側向前做上勾拳狀(其拳面向上、拳眼向內且右拳略低於左拳之擊發點位置)。眼看前方。[圖28]。    第二十九勢 旗鼓變神拳    右腳向前邁進一大步並屈膝形成右弓箭步勢;與此同時,右拳自胸前向後畫弧並經頭頂上方再向前做劈砸狀(其拳輪朝下、拳眼向上),而左拳則豎立在胸前做護衛狀不動。眼看右拳。[圖29]。  

    第三十勢 神拳變拗鸞肘    身形與步型不變,右臂豎立向左橫擱至左胸部位,左拳以其拳輪為重點下砸並磕擊後做拎肘懸拳狀(其肘尖向前方、拳面朝下且拳眼向內)。眼看前方或左臂部位。[圖30]。    第三十一勢 拗鸞變跨虎    身腰向左轉動約180~使之形成拗步狀即偏型左弓右箭步勢;與此同時,右拳上挑擊打過頂(其拳心向內、拳面向上),而左拳則以其拳輪為重點向後下方做反撩狀(其拳眼朝下、拳輪向上)。眼看左拳。[圖31]。  

    第三十二勢 跨虎變探馬    左腳後退一大步並伴隨身形左轉約160°,右腳即跟進一步使之形成右弓箭步勢;與此同時,右拳收至右側腰際,左拳向頭頂上方做挑擊狀(其拳面向上、拳輪向前)。眼看前方。[圖32]。    第三十三勢 探馬變立正    

  身形左轉約90°並將左腳向右腳併攏使之形成並步立正狀;與此同時,兩手臂均收至肋、腿一側做下垂狀,兩拳變掌分別垂於大腿一側(左掌垂放至左大腿外側、右掌則放右大腿外側,其兩掌心均向內、掌指朝下)。眼看前方。[圖33]。    第三十四勢 立正變收手    

  身體向右後方轉動約180°使之面對方向與前一動相反;與此同時,左手成拳抬至胸前(其拳輪向前、拳心向右),而右手則變掌並以其掌心貼靠在左拳之外拳沿處(其右掌心向左、掌指向上)。此手法系北派少林之正宗起手與收手架式(方式)並屬唐殿卿老師所傳之一枝(分支)。最後,兩手臂垂落且兩手均為柳葉掌(大拇指內屈並扣置食指外沿,其他四指均伸直併攏)。眼看正前方。至此全趟拳術完成。[圖34]。
推薦閱讀:

[轉載]精闢到毒死人的句子
[轉載]【玉間琢磨.第 11 期】 憐香惜玉
[轉載]十二時辰與你的疾病和健康
脊椎的觸診的方法轉載_
[轉載]趙孟頫《三門記》單字高清版欣賞(上)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