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儀」之我見
「文明禮儀」之我見
李德明
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文明禮儀」是個不可缺少的東西。文明意味著和諧、禮儀意味著尊重,律己敬人,遵守公德,遵守文明非常必要。他大到可以影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形象;小到可以影響一個單位、一個群體的聲譽。有資料說:清朝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熱炒熱賣,此行為嚴重損壞了一個偉大民族的形象。也有資料說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此事兒雖小確可贏得天下民心。兩相對比,由此可見,「文明禮儀」這東西我們必須得學,而且要認真地學,我們雖然做不了偉人,也做不了名人,但我們決不能做個不懂文明不講禮儀的人。
至於怎樣來學習,怎樣才能讓理論變成行動,我認為關鍵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環境支撐的問題,一個是機制施壓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處理好了,「文明禮儀」之風自然也就形成了。就拿我們學校來說,針對「文明禮儀」問題,校長多次對教師進行了培訓,老師也多次對學生進行了教育,結果是學生們都習慣了不再亂塗亂畫、亂吐亂倒,食品袋不再進入校園,見到老師會敬禮問好。。。。。這些好習慣的養成,無疑,功勞來自於教師,來自於良好的育人環境,來自於有效的教育管理機制。大家都意識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他們良好習慣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形成的過程,這種在成長中形成的良好習慣和修養具有十分耐磨的韌性、穩定性和持久性。要讓「文明禮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修養,未成年人的養成教育是關鍵、是重點。我們去教育孩子,努力給孩子創造環境,創造條件十分必要,不容忽視。奇怪的是,老師們就是教得會學生卻教不會自己,當著學生的面麻將通宵,酒醉罵街的現象還是有的。這種作風不符合職業道德的要求大家都是知道的,就是做不到或者不想做到而已。為什麼會形成此不良的社會風氣呢?原因正是一個環境的支撐問題和一個機制的施壓問題。同樣在不少單位和部門中也還存在著,門難進、臉難看、人難找、事難辦,能推則推,該辦不辦,要求別人做,自己可以不做等等陳舊觀念,被這些不符合社會道德,社會文明的東西在他們心靈深處打了死結,導致有的事情明明知道是錯的就想去做,有的事情明明知道是對的卻偏又不做。就這樣不知不覺,不明不白的成為了語言上的高人,行動上的矮子,「文明禮儀」成了理論上的東西,很難做到知行合一。如果非得幹起來,他們會覺得點頭哈腰,十分委屈。真正的要讓「文明禮儀」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光喊口號不行,必須得動真格、干真事、創環境、立機制,相信不文明的人到了文明的地方會變得文明,再文明的人到了不文明的地方也會學著野蠻。
現在我們全縣已經掀起了,「文明禮儀」大家談的高潮,很好,這是背景也是環境,但光掀起不支撐不行,「文明禮儀」是處處需要、時時存在的東西,堅持越久越能成為習慣,堅持越久越能成為修養。在黔西南州我看到了他們的路站收費服務,滿面笑容,衣著統一,對來車師傅必說:「你好,歡迎來到金州黔西南,一路平安,旅途愉快」;對離開的師傅必說:「歡迎您再來,希望我們的服務能讓你滿意」。話語雖短,聽著卻讓人悅耳,心裡舒服。他們的堅持、努力、認真、熱忱,不但送給旅客以溫暖,而且也給自己和地方樹立了良好形象。我們應該還算得上是個有知識,有文化的社會群體,應該意識得到「懂文明,講禮儀」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文明禮儀是做人的根基、是道德的底線,我不能做一顆螺絲去將一鍋湯打破,而應該做一滴酵母去將一盆饅頭髮酵。修鍊素養,樹立形象,相信給別人送去的雖是溫暖,給自己留下的同樣是快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