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孩子的性彆氣質發展

先理清一下「性別」這個概念。與中文只有一個詞來表示不同的是,英文中的「sex」和「gender」都可以用來表示性別。「sex」更多的指向解剖學上的性別,也即孩子出生時由染色體或生殖器官決定的性別;而「gender」則更多的指向在社會文化中對於不同性別的個體具有的社會知覺,包括社會文化對於不同性別的印象、期待和要求。一般在刻意區分時,我們常常將前者譯為「生理性別」,將後者譯為「社會性別」。雖然「性別」這個概念對於孩子來說理解起來相當困難,但他們對於性別的認識其實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研究發現,在4個月大的時候,嬰兒就可以將男性與女性的聲音和照片進行匹配;在近1歲的時候,嬰兒就可以確定地區分出男性與女性的照片。3歲以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準確地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5歲之前的孩子還沒有發展出性別恆常性。也就是說,孩子認為人的性別是可以被輕易改變的,而這種改變往往取決於外貌特徵。比如3歲的男孩穿上裙子後,就以為自己變成了女孩;而相同年齡的女孩剪了短髮,可能會以為自己變成了男孩。還有的孩子會以為,今天白天我是男孩/女孩,睡了一夜覺後,我就變成了女孩/男孩。這種性別上的「不穩定」可能會給孩子帶來緊張或壓力,這在我們成人世界中很難想像。有趣的是,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同時也在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性別印象刻板期」——他們對男孩女孩應該具有的行為模式有著非常嚴格的「標準」。在這個階段,男孩和女孩傾向於分開玩,選擇具有更加強烈性別特徵的玩具,比如男孩喜歡玩槍、飛機、坦克等,女孩喜歡玩廚房的餐具過家家。有研究者認為,出現這種傾向可能和性別恆常性的缺失有關:孩子需要非常強的證據證明自己是一個男孩或一個女孩。這種性別刻板印象一般到孩子6~7歲時會逐漸弱化,在這個階段孩子也獲得了性別恆常性,知道了性別不會被輕易改變。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會再次加重。有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在這個階段孩子要形成穩固的自我認同有關。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3~5歲時會逐步獲得性別圖式——他們會對生活中的很多行為、事物和角色進行性別的標籤化。比如,孩子可能會認為卡車、打架和飛行員是男性的,而縫紉機、過家家和護士是女性的。建立起性別圖式後,孩子還會比對自己的性別,對相應性別圖示中的行為、事物和角色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此同時,異性性別圖式(如男孩對布娃娃、女孩對武器)中的內容則會被忽略。在這個過程中,男孩和女孩可能會獲得完全不同的知識,發展出完全不同的興趣和能力。也許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完成了與性別有關的第一次社會化。從這個角度看,3~5歲是性別角色建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也是父母幫助孩子建立多元性別圖式、發展多元能力的一個很關鍵的階段——引導孩子建立包容、多元的性別圖式,如告訴孩子興趣和喜好是可以不分性別的,並帶領孩子關注不同領域的內容,對孩子發展多元興趣、建立開放而包容的態度非常重要。

(本照片由多多媽提供。感謝多多媽對兒童早期發展研究的支持。)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很多文化中,男孩都承擔著比女孩更大的性別角色壓力。相比較於男孩,女孩更容易獲得一個「更異性化」的玩具,也更有可能保持對異性遊戲和活動的興趣。這種壓力的不平等往往會持續到青春期。人們對「假小子」比對「娘娘腔」更寬容,實際上反映了男性角色在社會中更高的地位。最後說說性別方面的教育。今天,很多發展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者都認為,嚴格定義的性別角色對於男孩和女孩的發展都是一種消極的限制。事實上,讓孩子明白男生女生都可以細心體貼、勇敢堅強,可能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是一種性別禁錮的解放,也有利於發展出健康的心理狀態,建立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尊重。研究發現,告訴孩子性別刻板印象可能帶來的偏見和歧視,以及由此對人的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糾正幼兒期孩子形成的性別偏見。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建議父母:首先,包容孩子可能出現的「非傳統性彆氣質」行為,如「男孩愛哭」「女孩不溫柔」的表現。相關的引導是必要的,但與性別有關的要求,如「男孩不能哭」「女孩要像XX一樣溫柔」的表達應該避免;其次,引導孩子接納「非傳統性彆氣質」的其他人,並說明性別偏見可能帶來的諸如「其他小朋友會因為偏見受到欺負」等一系列問題,幫助孩子建立尊重他人的態度。作者:王舜
推薦閱讀:

兩宋墨花墨禽的發展
支付新規4月落地 央行:不想支付機構向存款機構發展
天生要在外地發展的命
黨報視覺發展的語境與理論基礎
劉奇葆反覆強調"跳起摸高加快發展"有啥深意?--太陽鳥時評

TAG:孩子 | 發展 | 氣質 | 性彆氣質 | 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