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秦 楊敏:美國文學中的儒家思想

美國文學中的儒家思想

張秦 楊敏

[摘要]儒家學說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不僅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也通過西方媒介滲入了美國文學。從18世紀的文學啟蒙到19世紀的繁榮再到20世紀的成熟,其中都不乏儒家思想的影響。本文選取了美國文學史上的一些代表人物,擬從文學的角度探尋儒家思想在美國的接受和融合。

[關鍵詞]儒家學說;美國文學;富蘭克林;愛默生;梭羅;龐德

中圖分類號:T712;B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26(2009)05-0202-04

基金項目:四川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編號2007。

作者簡介:張秦,楊敏,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成都 610064

  最早把儒家思想介紹給西方人的是明清時期的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生活了27年的利瑪竇將《論語》翻譯成了拉丁文,於1687年在法國巴黎出版,而後轉譯成其他文字在西方流傳。從18世紀開始,這種哲學思想也通過不同渠道進入了美國。到18世紀末時,在美國孔子的著作已有六七種版本。

一、啟蒙時期

對於新興的美國,如何擺脫英國的宗主國文化束縛構建自己的文學傳統,是當時困擾著開拓者們的一個嚴峻的問題。除了從印地安文化中汲取養料,書寫美國神話外,外來的東方文明也為他們提供了精神營養。這一點在富蘭克林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

作為美國文學啟蒙時期的史標性人物,本傑明·富蘭克林涉獵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對孔子的儒家學說推崇有加,稱孔子的道德哲學為「通往大智慧和完美的必經之路」[1]。除了對孔子的哲學理念身體力行外,富蘭克林還試圖以孔子的教誨來凈化民眾的心靈。在他看來,孔子的思想主要處理了三件重要的事情:其一,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自身修養,規範行為;其二,我們應採取哪些方法來引領指導他人;其三,人應如何從善如流。此外,富蘭克林還將孔子的道德完善歸納為13種最重要的品質:(1)性情、(2)慎言、(3)秩序、(4)決心、(5)節儉、(6)勤奮、(7)真誠、(8)公正、(9)節制、(10)潔凈、(11)寧靜、(12)樸實、(13)謙恭。[2]通過富蘭克林的提煉和實踐,儒家的思想第一次有形地介入到了美國文學中。

二、19世紀

(一)愛默生所立的文化標識

到了19世紀,美國文藝復興之時,自立標識、博採眾長成為了時代的特點。為此,1837年8月31日,愛默生在哈佛大學優等生聯誼會上,發表了號稱「知識分子的獨立宣言」的《論美國學者》(TheAmericanScholar),宣告美國文人模仿歐洲的學徒時期業已結束,他大聲疾呼:「我們有必要大大越出自己的環境和習俗。否則的話,它立即就會同可憐的體面和空虛混為一談……由此,我們飛向異教徒,引用蘇格拉底、孔子、摩奴和瑣羅亞斯德的名字和有關人事。」[3]

愛默生創新性地提出了超驗主義,並從中國文化中擷取了大量有用之物,以證己說。據統計,愛默生自從1836年前後對儒家發生興趣後,在不同地方摘錄引用了孔子和孟子的語錄多達百條。他曾以詩人的筆觸,這樣形容自己閱讀儒學經典時的體會:「它崇高如炎熱、如夜晚、如屏息的大海。它包含著逐個拜訪了這些高尚而詩意的心靈的一切宗教情緒,所有偉大的倫理……永恆的需求、永恆的補償、深不可測的力量,持續的沉默——這便是她的教義。」為此,愛默生賦予了孔子極高的榮譽,稱之為「民族的光榮」,「絕對的東方聖人,他是中間人,是現代史中的中庸之道」。[4]

愛默生的文章①體現了與儒家思想的契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天人合一  孔子認為天地萬物皆有其運行規則,稱之為「道」。道又該如何獲得呢?這種道源於淵博的知識嗎?在《論語》②中,孔子和學生曾有這樣一段問答:子曰:「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孔子認為知識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人合一。愛默生對此也很認同,在《精神法則》中,他說:「那些熟知道德的人,那些透悉知識及品性的人不過是些學究而已。自然的樸素不在於那些顯而易見的東西,而在於其無窮盡。」他還進一步提出了師法自然的觀點。「讓我們從自然中有所獲益」。他認為「如果博物學者忽略了人與世界之間存在著驚人的一致性,科學就不會具備充分的人類性」。[4]

2.道德準則

愛默生同時也很強調道德。在這方面,孔子儒學的道德信條為愛默生提供了大量的思想材料。儒家學說宣揚厚德載物,以德服人,愛默生則將此表述為「道德品質統治著世界」,「即便是那些無教養的人也無法抵禦良好修為的感召」。

在儒學的思想中,道德的一個重要表現即為仁。在《論語·顏淵篇》中,孔子曾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孟子在《盡心下》篇中直接將仁歸納為人性:「仁也者,人也。」對於這種合乎人性的「仁」,愛默生深以為然。因此在日記中抄錄了許多孔子和孟子的學說,並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引用這些學說。如在《性格》一文中,愛默生就對孟子有關上善如水的論述進行了發揮。在《告子書》中孟子曾將善與水作比「水信無分與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愛默生則將此詮釋為「純潔者的意志向下流入其他人的性格里,恰如水從高處的器皿向下流入低的器皿中一樣。這種自然的力量,如同其它自然力一樣,同樣是不可抗拒的。我們可以把石塊向上投至空中使之停留一瞬間,但是一切石塊永向下落,這卻是真理。」[5]

儒學道德思想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禮,孔子將禮視為最完美的倫理規範。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曾這樣談及禮的重要性:「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對此,愛默生在《論禮儀》中作了更為形象的闡述:「優美的外形甚於姣好的容顏,得體的舉止則甚於優美的外形……是藝術中的藝術。」禮,具體而言就是我們的行為舉止的社會規範。孔子說君子謹於行,而慎於言。愛默生也有相似的表述。他說:「君子少言,淑女寧靜」。

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基點。在《論語》中,孔子對此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子貢曰:「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1868年在對中國駐美國使館的致詞中,愛默生也提及到了中庸之道,並將其和耶穌的金玉良言相提並論:

我們所謂的耶穌的「金玉良言」(GoldenRule),孔子早在500年前就以同樣的措辭論述到了。在他中庸之道(GoldenMean)學說中體現了他獨特的見解和準確無誤的洞察力。[6]

儒家思想為愛默生的文學創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素材,並通過愛默生的持久影響,不著痕迹地熔鑄進了現代美國人的民族性格。

(二)梭羅對中國古典哲學的吸納

在愛默生之後,另一個對美國文學產生巨大影響的作家就是梭羅。他的《瓦爾登湖》被《美國遺產》列在10本形成美國人性格的書的榜首。對於東方和中國古典哲學思想,梭羅是在愛默生的影響下逐步了解和接受的。1837年,年僅20歲的梭羅成為了愛默生的助手,開始閱讀中國、印度、波斯等國的古代典籍。1843年梭羅協助愛默生編輯《日晷》雜誌的「倫理典籍」欄目,分兩期(4月號和10月號)專門介紹孔子和「四書」,並在其後的作品中,多次引用了《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的語錄。《瓦爾登湖》就是梭羅與中國文化水乳交融的最好寫照,其中先後10次引用了儒家語錄,充分反映了梭羅對中國古典哲學的吸納:

1.道德

在梭羅看來,人們最需要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的修為。因此在《青青豆葉》一章中,梭羅對自己說:「在下一個夏季里,我不需用那麼多的勞力來播種豆子和玉米,我要勻出精力,用來播種——如誠實,真理,樸實,信心,純真等等。」[7](P.7)這些品德,在梭羅眼裡遠「比其他產物要高尚」[7](P.56)。他還引用了《論語》中的「德不孤,必有鄰」,以說明他為什麼會遠離城市的喧囂獨居林中——有德行的人是不會孤獨的。不僅如此,德行還能感召他人,並為世人所效仿。所以在第九章,梭羅再次引用《論語》中的話:「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2.性善

梭羅理解的德行的本質是什麼呢?那就是激揚人性的善:「善是永不言敗的並被人類永遠讚頌的勝利者。」[7](P.57)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觀點,梭羅援引了《孟子》的話:「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意思是人若丟棄了善良的品性就和禽獸無異。此外,梭羅還轉錄了《孟子·告子上》相當長的一段語錄,以樹木砍伐為例,說明人性中的善也需要不斷滋養保護,方能茁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於存;夜氣不足於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3.修養

在《瓦爾登湖》中,梭羅反覆強調,現代人的苦惱源於為物質世俗的東西所累,從而失去了生活的真諦。但人們往往認識不到這一點,只是無奈地抱怨「人生之路就是這樣啊!」[7](P.58)他清楚地看到了世人的「無知」,因此在第一章專門借用《論語》中孔子的話告訴人們什麼是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梭羅認為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求索的過程,通過不斷的錘鍊,鍛造出一個全新的自我。[7](P.86)所以在第二章《我活在何處,我為何而活》中,他再次引用了《大學》里的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相信「人們無疑是具備了有意識去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的」[7](P.105),這也是他離群索居的真正目的。他告訴我們:「我幽居在森林之中,是因為我希望小心謹慎地生活,只想去面對生活的基本要素,看看自己能否學會生活必定會傳授於我的東西,以免死到臨頭,才發現自己白活了一場。」[7](P.110)這與孔子「學而時習之」以及「吾日三省我身」的觀點是何其相似!在《瓦爾登湖》臨結束時,梭羅更是以孔子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表達出在渾濁世事中堅守自己心志的決心。

4.簡樸

《論語》中孔子描繪出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改其樂」的理想生活。一千多年後,梭羅在瓦爾登湖的拓荒和居留則是對此最好的實踐。他僅用了28.125美元就建起了他的木屋,8個月的花費不過20美元。在梭羅看來,「只需要幾樣工具就可以生存下去,一把刀,一把斧頭,一把鐵鍬,一輛手推車……對於勤奮好學的人來說,燈光,文具加上幾本書,這已是第二位的必需品了。」[7](P.140)而「大多數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悠閑自在,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的發展實在是個阻礙」[7](P.141)。除了生活上的簡樸,更重要的一點是擺脫世俗的羈絆,獲得精神上的自由。正如孔子所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梭羅也告誡人們:「不要太顧慮於發展,不要汲汲於你的影響,這些都是身外之物。」[7](P.200)只有在純凈樸實的生活中,擯棄凡俗的困擾才能尋找到思想的翅膀,心靈的安寧。

梭羅通過自己不同凡響的實驗行動,為人們提供了另一種生活的方式。在這一點上,他和儒家的知與行相結合的原則是一致的。難怪林語堂說:「就其整個人生觀來說,梭羅在所有美國作家中最具中國情趣。作為中國人,我感到與梭羅心心相通。」[8]

三、20世紀

進入20世紀的美國文壇,受中國儒家思想影響最明顯的作家應數龐德。和愛默生及梭羅對儒家思想的接受方式不同,龐德對儒家學說的接受最早來源於他對中國古典詩歌和中國文字的熱愛,並從這種熱愛逐漸發展成為對中國的歷史和思想的欣賞。

1913年,龐德從費諾羅薩夫人處得到費諾羅薩的150本關於中國文化的手稿,從此開始了他的中國詩歌文化之旅,翻譯創作了大量以中國為主題的作品。1915年龐德發表了他著名的譯詩集《神州集》,其中收錄整理了19首中國詩歌。其後他又翻譯了許多儒家經典著作,包括《中庸和大學》(Confucius:TheUnwobbling pivotand the GreatDigest,1947),《論語全譯本》(confuciananalects,1951),以及《詩經》(TheClassic Anthology:Definedby Confucius,1954)。

在對中國文化作品的研讀翻譯過程中,龐德逐漸感悟到了中國文化的精妙。尤其是中國詩歌的傳情達意和簡約風格對龐德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由此,龐德提出了著名的意象派三原則,開創了屬於自己的詩風,並為後來的美國現代詩歌所效仿。

除了從文學形式上模仿中國詩歌,龐德還將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和中國歷史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在龐德看來,儒家思想的與眾不同就在於能採用理性的思維,通過格物的方式尋找事物的真相。在《禮記大學》中曾有這樣的記述「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可見,格物是萬事成就的根本。這裡格物的意思就是以客觀科學的方法研究認識萬物。龐德認為中國詩歌中就體現出了這種格物的態度,他曾稱讚中國詩歌是與「可見的事物打交道……他們談一顆美麗的樹,一個可愛的人,而不談諸如美或愛之類的抽象概念。」[9]他還在《閱讀入門》中進一步提出:「學習詩歌和文學的正確方法就是當今生物學家所使用的方法。」[10]龐德所說的生物學家所使用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知識。

龐德認為,正如科學家通過研究萬物以探求自然之道,詩人也應研讀人類的歷史文化以獲得「永恆的為人之道」[11]。龐德由此擔負起了一個詩人的歷史責任,將《詩章》演繹成了一部有關人類文化的史詩,不僅介紹了希臘歐洲史,更是曆數了中國史上的興衰成敗,並將其歸結為儒家思想的影響。在《詩章》53—60章中,龐德通過從堯舜商湯到明清的起起落落,反覆強調了兩個儒家治國的重要思想,即「教民從善」和「休養生息」。教民從善如流的關鍵在於君主自己的修為。孔子曾提出:「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要想樹立國家正氣先要從自身做起。而後孔子進一步強調服眾不能靠暴政:「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龐德在《詩章》53章中直接引用了這一觀點,稱「好的統治者就好比草上之風」(267/53)。在龐德看來,仁德不僅是中國歷史的經驗,更是拯救西方文化的良方,是美國復興的動力。所以在詩章87章中龐德發出了這樣的呼喊——「讓我們的君主也能說出`仁慈、正義"吧,這些才應是唯一的主題」(575/87)。

縱觀美國文學史,從它孕育誕生到煉鑄成形,再到成熟繁盛,都體現出了美國文化兼收並蓄的特點,其中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更是時常為其借鑒,成為其創新的源泉和精神的依託。在21世紀的今天,「全球化」語境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滲透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這種文化、文學上的交融現象將會更為明顯。

注釋:

①文中有關愛默生的引文若無特殊說明均出自The Essaysof RalphWaldo Emerson,byRalph WaldoEmerson(Author),AlfredR.Ferguson(Editor),JeanFerguson Carr(Editor),AlfredKazin(Introduction)。The BelknapPress ofHarvard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andLondon,England:2001,P75—96;P269—308;P315—332

②文中有關孔子的引言均出自勾承益,李亞東譯註的《論語白話今譯》,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

參考文獻:

[1]Benjamin Franklin,Fromthe Morals ofConfucius,The PennsylvaniaGazette,from February28 to March7,1738,P74.

[2]Benjamin Franklin.TheAutobiography ofBenjamin Franklin[M].ed.,byLeonard W.Labaree,RalphL.Ketcham,Helen C.Boatfieldand HelleneH.Fineman,Yale UniversityPress,2003,P95—96.

[3]R.W.Emerson.The Journalsand MiscellaneousNotebooks[M].ed.by WilliamH,Gilman,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60~1970,vol.7,P104.

[4]R.W.Emerson.To SamuelGray Ward,18 July 1840,inSelections FromRalph WaldoEmerson,ed.By StephenE.Whicher,Boston:HoughtonMifflin Co.,1960,P144.

[5]常耀信.愛默生與孔子論人性[J].美國文學.1987,(1):124.

[6]Versluis,Arthur.AmericanTranscendentalismand AsianReligions[M].NY:Oxford UP,1993,P71.

[7]梭羅著,戴歡譯.瓦爾登湖[M].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

[8]林語堂.生活的重要性[M].紐約,1962:122.

[9]劉岩.中國文化對美國文學的影響[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19.

[10]Zhu,Chungeng.「EzraPound:The One-PrincipleText.」Literature andTheology,Vol.20 No.4Dec.2006,pp.394—410.

[11]Ezra Pound,selectedProse,1909—1965.ed.WilliamCookson.New York:NewDirections,1973,P87.

轉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5期,第202—205頁。

博主補記: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Emerson,1803—1882),生於波士頓。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1836年出版處女作《論自然》。文學上的貢獻主要在散文和詩歌上。代表作有《論文集》《代表人物》《英國人的特性》《詩集》《五月節及其他詩》等。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Thoreau,1817—1862),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畢業於哈佛大學,曾協助愛默生編輯評論季刊《日晷》。寫有許多政論,反對美國與墨西哥的戰爭,一生支持廢奴運動。其思想深受愛默生影響,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在距離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體驗簡樸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為題材寫成的長篇散文《瓦爾登湖》,成為超驗主義經典作品,在美國文學中被公認為是最受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其他作品有政論《論公民的不服從義務》《沒有規則的生活》,遊記《馬薩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馬克河畔一周》《緬因森林》等。

埃茲拉·龐德(EzraPound,本文譯名為「伊茲拉·龐」1885年10月30日—1972年11月1日),美國詩人和文學評論家,意象派詩歌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和艾略特同為後期象徵主義詩歌的領軍人物。從中國古典詩歌、日本俳句中生闡發出「詩歌意象」的理論,為東西方詩歌的互相借鑒做出了卓越貢獻。

推薦閱讀:

巫是為何會漸漸偏離本意?上古絕地天通與道教掃六天故氣有何聯繫?巫與儒道乃至百家以及後世的道教有何關聯?
五經孔孟就是中國永恆的活憲法
在武俠小說中,為什麼道教有全真、武當、青城等眾多門派,儒教卻沒有門派?
講堂214期實錄 劉君祖 告訴你一個真正的儒家
窮並快樂著|儒學辨義 論語 學而篇第一 15

TAG:美國 | 文學 | 思想 | 儒家 | 儒家思想 | 美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