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 (2011年七月)
普賢行願品2011年七月
昆明開示 第七集
海雲繼夢和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昨天,我們提到了「恆順眾生」的這個部分,那經文呢,我們看到一種狀況,他並沒有「如何恆順」的問題先談,而是先談眾生的問題,就是眾生有哪些。那麼這種經文的模式,我們叫做語言模式。先談這一個「對象」,而不是先講這個「如何」,這種語言模式叫做《華嚴經》的語言模式。「對象」就是所謂的「所」,受持的部分;「如何」那是「能」的問題,這是「能所」一對。在「能所」當中先講「所」,而不是先講「能」,這個是《華嚴經》這種佛法他一個非常大的特色。一般人不會去注意到。
為什麼不會注意啊?因為我們的大腦是採用「如何做到」,而忘記你的「對象」,所以很多人在追求成就以後,就成就就好了,而忘了成就以後要做什麼。所以你大概都可以看到:開悟了!哇!就結束了。開悟就結束了嗎?那假如開悟就結束,開悟要幹什麼?對不對?「啊,我成佛了!」啊,結束了。成佛了就劇終,電影就演完了嘛。不是!成佛不重要,是成佛以後的那一段才重要啊!
現在大家都不知道成佛以後要幹什麼。開智慧,「哇,我開智慧了!」開智慧要幹嘛?你就坐在桌子上一直在那邊高興,我開智慧是吧?那不是精神病院那一堆嗎?開智慧以後要做什麼?要有交代啊!所以你一直追求說「我要開智慧,我要開智慧!」你都不知道開智慧要幹什麼。對不對?
所以留意到啊,《華嚴經》這種經文啊,他首先就是會提出這個問題來——標的,要恆順眾生,他先把眾生給你弄清楚。而這一點我們是怎麼發現的呢?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因為我跟各位一樣,尤其我們在台灣,聽人家講經啊,聽了很多;看人家講經啊,也看很多。《普賢行願品》在台灣你所能找到的註解,包括你找不到的註解,我都有。但很奇怪的,一講「恆順眾生」,都先講「恆順」,而不講「眾生」;所以講到這些「眾生」,就把原始佛教的東西套(上去),而沒有辦法把「眾生」做一個完整的交代。那我們就看到了,《華嚴經》把這個東西都先提出來講在前面,都先講到前面來,這個你要留意到,是《華嚴經》非常有的特色。當然《華嚴經》的語言模式很多啦,我是告訴你這個特色在這裡,因為這一大願啊,它是最明顯的。
那麼為什麼會把這個「所」提出來前面講?前面我們也都跟各位談過。你要先弄清楚,佛要教我們什麼?然後你才問,我怎麼(做)?所以標的是很重要。你今天來聽,你要弄清楚你要聽什麼?要不然的話,你會聽得是很痛苦啊。聽了以後會發現說:「噢,原來佛法是這樣!」那這個人在我們這一會裡頭是很多的。因為原來你帶著,是那種傳統的、民間信仰的那種雜訊的佛教概念,要來追求佛法這裡面的真理,那是不可能的。當真理真的把你掀開的時候,那你反而會感到一種驚訝,佛法怎麼是這樣?要不然佛法要長成什麼樣子啊?
這個當然你沒有辦法預先知道,就像我當年一樣,我也是沒辦法知道「佛法到底是什麼」,要是已經知道為什麼,就不用學了嘛。對不對?但是你應該要(有這種態度):「在教我們的東西呀,基本上我們是不懂的,我是從這一方面來接納」,那才有可能。假如你來聽佛法,就一直以為聽的經要符合你的需要的,那我就不要講啊,那你自己來講就好了,因為你把你所要的、你所懂的來講就好。這個是一個應該要有的注意。
而這個經文裡頭啊,我要跟各位講的是,《華嚴經》的經文的語言模式為什麼會這樣排列,它是有道理的,不是沒道理的。我之所以會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是因為他跟我們修行的行法的結果是相呼應的。
今天在這個世界上,講修行的人很多,不管講禪修啊、講密法啊、或者講靈修啊,或者是印度的,現在歐美地區流行的,包括我們國內在暢行的這些瑜伽,你都會發現,瑜伽是靈修的東西,還是運動的東西啊?了解這東西,你就知道,它是運動、美容、瘦身、養顏,跟你的靈性有什麼鬼屁關係啊?什麼關係都沒有啦。但是呢,它就明明標榜的是會瘦身、會美容、養顏,然後又叫靈修。那請問你的「靈」是什麼「靈」啊?那個叫「皮膚靈」,對不對?靈性怎麼跟那個養顏美容有關啊?這完全是功利取向的。反正吹牛也不繳稅,說謊也不犯法,也沒有人會去告你。反正醜小鴨就是醜小鴨,去再怎麼訓練出來只是醜小鴨,不會變鳳凰。這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個是指宗教領域,雖然他講的是瑜伽,是運動美容,現在他講氣功,什麼功什麼功,他一定要跟宗教掛上一點關係。
但是當今在希伯來文明的這種大旗的蔭映之下,不止我們國內,全世界都一樣,幾乎認為宗教是迷信。但是每一個人發生突發事件的時候,他喊出來的一定是「天啊!」他明明就不信,可是他會喊「天啊」,他不會喊「媽呀」。所以洋人就更糟糕啊,他就明明不信上帝,可是他「oh, my God!」他不是「oh, my mama!」為什麼呢?在你的生命基因裡頭,你脫離不了宗教的核心問題。
所以自古以來我們是不認識宗教,不是宗教迷信。宗教不是迷信,它本來就是在解決你生活中的種種疑難雜症,乃至於是你靈性上的一種依託。你要弄清楚這些啊!所以它在實際修行的過程里,它是你靈性的啟發跟成長的過程。你沒有靈修、沒有禪修、沒有真正修行,你根本體會不到這個東西,根本體會不到!只有你實際行法以後,你才會發現:那個「所」比「能」更重要;標的比你這個更重要。而標的我們始終摸不到,你始終搞不清楚你要修學的標的是什麼,這個就很麻煩了。而我們在修行的過程里,首先展現出來的是標的,因為有了標的,你才能夠確認:我有那個能力。當你沒有能力,你就看不到標的。你知道嗎?這一點就很難跟你講清楚了,因為它太微細了。
你說「我要有眼睛才能看得到」,沒有錯,那沒有東西,你看到什麼?一定要有東西嘛!因為你的眼睛看到東西,你才知道我有眼睛看東西啊;眼睛沒有看到東西,你怎麼知道你有眼睛啊?到底是先有東西重要,還是先有眼睛重要?那你就搞不清楚了,你說「我一定要有眼睛才能看東西啊」,你有眼睛沒東西你要看什麼?這個就是你在靈性上所應該要去認知的部分。
因此我告訴你,關懷別人比你自己更重要!因為假如沒有別人的話,你根本不存在,你要留意到哦,這是很重要。別人是標的嘛,你自己——你有什麼能力,要幹嘛?你老是跟人家講:「你看我多厲害!」你多厲害啊?對不對?「我不出現,你就一點也不厲害。」這個問題發生在哪裡?夫妻最嚴重!先生老要跟太太炫耀:「沒有我,你不行。」太太潛意識裡也會告訴先生說:「沒有我,你不行。」當這樣的話你就完了。你要知道,因為對方的存在才有你的價值,沒有對方的存在就沒有你的價值,這一點你要能夠架構起來。
可是我執的存在就在於:你看我,我,一直「我」,所以才有你,沒有我就沒有你。你搞錯了!沒有他就沒有你啊。所以沒有那個對象就沒有「我」這個主格的存在。這個在思想裡頭,它是很微細的部分,而這種思想之所以能夠在佛法裡頭把它舉證出來,說明得這麼清楚,就是因為你的靈性在成長的過程裡頭,你會先看到對方。
所以我們在講「般若」跟「般那」的時候,「般那」是普賢菩薩,「般若」是文殊菩薩。為什麼「般那」是長子,不會是文殊是長子?所以在這樣的標準里,你從實踐的修行的領域裡頭去看,你就會發現,「般那」比「般若」來得重要。但是整個大乘佛教系統里都在追求「般若」,沒有一個在追求「般那」,關鍵就在於你看錯了。所以所有追求「般若」的人都是追求到開悟、證果、成佛、明心見性,以後就結束了;而我們追求「般那」的人是告訴你,明心見性也好、開悟也好、證果也好、成佛也好,那是什麼——真正生命的開始,從此以後你才要進入十全十美、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那你懂得怎麼過嗎?你絕對不懂!華嚴是教你這一塊。
這是成就以後的教育,那我們所需要到達成就之前的部分,在華嚴里來講叫做前行。而前行成就不算成就,是真正成就以後的生活那你才有用啊。現在的人就犯這個毛病,我只要賺到錢就好,錢賺夠了,去死吧。你賺錢要幹嘛?就好像一個成就的人,請問你成就以後要幹什麼?成就以後你不知道幹什麼,是不是等於把錢賺好了,夠了,那我該死了。賺錢到最後一件事就是買棺材,把自己躺進去,然後用遙控器把那個棺材板蓋給蓋起來,全自動的。是嗎?顯然不是!顯然不是!我想,這個你很清楚,我現在提出來給你參考也一樣。成就以後要幹什麼?
大家都看電影看慣了,對不對?上個月吧,前兩個月啊,那個白馬王子挽著白雪公主的手臂從紅地毯那一端走過來,然後到白金漢宮,最後就兩個字——the end!從此以後兩個人過著幸福快樂美滿的生活,就結束了。那個生活怎麼過?你不知道啊。對不對?你不知道他們生幾個小孩啊?在生孩子的過程里有沒有難產啊?為了取名字兩個人有沒有打成一團啊?或者要他們讀哪個學校,又怎麼吵啊?到了要選大學的時候,讀哪個科系啊?對不對?或者為了將來要討兒媳婦,或者找女婿的時候,那這個白馬王子跟白雪公主會不會打起來啊?對不對?有沒有誰來管他們那個情節啊?你女兒所愛上的那個是你的冤家死對頭,那時候你要怎麼辦?這些都沒有去討論。
成就以後的生活,那才是我們所要探討的。那麼前面這些是因為我們人生有障礙。我跟各位講,修行要成就不難,我跟各位講,真的不是難的,你要到成就這個地方不難,是成就以後的那一段難。你現在成就以前,你只要矯正好,我跟各位講那三個條件:第一個,人格性健全;第二個,與人相處,為人處世圓滿;第三個,自我反省,自凈戒。這三個部分你弄好,要修行很快,很快。
現在呢,這個快的,你就搞得一塌糊塗,為什麼修行那麼難呢?是因為你不去具備這三個條件。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同修——很精進的這老參、老修行,「師父,每次聽你講經,我都差一點點就開悟了。」我說:「你永遠差一點點。」他說:「我再努力,你看我補充什麼?」「你再怎麼補充都差一點點。」就好像在一樓,你摸差一點點;你爬到二樓去再摸,還是差一點點;你爬到一百樓去、一〇一去,你還是差一點點。因為你差的不是上面那一點點,是下面這一點點。下面的資糧道你不夠啊,就這三個東西你有缺的時候,你就不行吶。你行法上不能精進,一精進就成魔、成妖、成精啊,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一再跟各位講,你一定要從生活中來,把幾個基本觀念弄清楚,你要成就不難。因為你一上去以後,你就過著十全十美的生活,止於至善的那種生命境界啊。你前面資糧都搞不好,那一段怎麼有你的份呢?對不對?就像你說那個誰——嫁給王子的那個,你說一嫁進去,人家討債馬上來「你還欠我多少,你銀行還多少還沒還啊。」這不可能嘛。你一定要把這一些你自己的條件的部分先處理好,下面的部分才有可能處理。
所以當你自己的這些業障不能凈除,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我常跟各位講,當你在人生中遇到任何挫折、困難,自己認為不如意、鬱悶的事,你就一百〇八拜。譬如說今天來聽經,本來都算得好好的,來就可以了,可怎麼搞的,來到這裡就是前面一段沒聽到。你有這種感覺,回去就一百〇八拜。你說:「沒有,公車開到一半爆胎,我們在那邊等又換一部車,結果耽誤了。」那不管,那是你的業障,這個叫業相現前,就一百〇八拜。你不要讓那個業報現前,你就躲不掉了。業相現前你就要拜懺了。你想一想啊:沒事吧,哎呀,不煩就好了。那個業是在的。
所以修行人看世間事,跟世間人看世間事不同的。你既然是修行人,你就要消除你的業障,不是對不對的問題,因為你有業啊。就像我們現代人一樣:「吃肉不是罪吧?」你現在就吃吧?下輩子業障就會現前。「吃肉不是罪。那你說這樣吃肉會下輩子有業相現前,那我吃菜,業相現不現前?」也照樣會有現前的;「那我要怎麼辦?」叫你不要吃嘛;「哪有可能不吃?」所以你不管吃肉有吃肉的業相會現前,吃菜有吃菜的業相會現前,凡是吃就是有業。告訴你可以不吃,你又不相信,那怎麼辦呢?那你就等業相來就去拜懺嘛。那你說:「我吃肉也要拜,吃素也要拜?」這本來就統統要去拜啊;「不是吃素不要拜嗎?」誰告訴你吃素不要拜啊?沒有啦,吃素更要拜啊,因為吃肉的人根本不信佛,所以不用拜嘛;吃素的人你信佛,你就更要拜啊!(掌聲)
所以業怎麼來臨,你是不知道啊,你無法去分辨。這個吃的問題就是一個大問題。我不是鼓勵說吃什麼吃什麼,但是你要知道「吃」本身就是業。很多人說:「這孩子很認真,讀書啊,多好。」有沒有業啊?照樣有業,因為他是一種貪,你可能不知道哦。你會說他貪玩啊,對不對?貪看電視啊,貪什麼,貪讀書你就不講,對不對?有些人沒責任感,事業做不好;可是有很多人是事業做得很好,每天他都一直忙著事業。我跟你講那都是業啊,他是什麼,他貪賺錢,他不是貪錢嗎?你會說:「人家是事業經營得成功,他有智慧、有福報。」是沒有錯,但這也是一種業,但你不知道啊,等到果報現前的時候,你再看看吧。
你的大腦是想像不到這些東西的,所以我才跟各位講,當有業相,就是你有不如意的任何情況,你就記得一百〇八拜。你不要計較,你跟我計較沒用,我也只能告訴你,你不拜,我有什麼辦法?你說:「師父啊,幫忙啊,我爸爸怎麼樣,我媽媽怎麼樣,我那個兒子怎麼樣……」師父怎麼幫忙?叫你拜一百〇八,你也不拜。有個癌症的,我叫他趕快拜。他說:「不會啦,那醫生常常誤診,現在都是騙人的。」等到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問:「你怎麼了?叫你拜,有沒有拜?」「師父,你替我拜。」我說「去死啊,我替你拜。」(眾笑)
這種東西就是——昨天講的,你有沒有把修行、把學佛當一碼事,假如你不把它當一碼事啊,跟你講,根本沒用;你把它當一碼事,你自己就會去處理。因為你現在還沒有受到業的逼迫,你受到業的逼迫你才要拜啊,那已經來不及——那叫做「業報」現前,不是「業相」。現在還不逼迫你,顯現一些相出來,是一種業相;業相你就趕快懺悔,把業海填平。那你的人生就不一樣,你不是在凹地裡頭走,你是在高地裡面,所以這是不同的一種領域。
好,修行的專業部分,暫時我們這裡就不跟各位談了。昨天跟各位談的這個部分是「所」的部分——眾生有哪些,我沒有詳細地跟各位講,大概幾個分類是這樣的情況。
好,我們再看經文下面,說「如是等類。」就是眾生有這麼多種,你都遇到的。遇到的話,「我皆於彼隨順而轉。」這個就很難了,你要怎麼隨順而轉呢?「師父你不是說,修行人要定位嗎?我定了以後怎麼轉呢?隨順轉啊?」是,需要隨順轉。
定位的問題啊,是你一定要定,你不定位的話,你這個人,所有的條件具足到你這裡來,它會成為宇宙、法界中的因素,而隨著輪流轉,隨著轉出去,你是被組合的一個東西、一個因素。那你定位以後——我是講華嚴裡面的定位,定位以後,整個法界的因素全部會繞著你轉,你知道嗎?你定位的話,法界所有的因素,它會開始向你靠攏過來,以你為核心而轉;但是你不定位的話,你是被人家吸過去,你會跟著人家團團轉。關鍵就是在這裡,所以定位非常重要。
而定位我們跟各位講,就三個區塊,你哪裡也沒辦法跑,就這三個:一個是禪觀的修行,禪觀的範圍就相當廣;一個是經教,義學的部分,它也相當廣,那你必須定位以後師父才能指導你;第三個是經營管理,我們傳統的話叫戒律,戒律是經營管理。你要定位在這三個區塊裡面,那才能夠開始幫你指導。
很多人在問:「師父,你看那《金剛經》要怎麼修?」回去想半天來:「要怎麼放下啊?」我說:「跳樓就放下了。」你自己不看、不摸索、不弄,那《金剛經》怎麼修啊?我跟你講,你也修不來啊。要修《金剛經》,本身你所要具備的條件,你夠不夠?「《阿彌陀經》怎麼修啊?」還不簡單,對不對?佛法不管哪一部經怎麼修,只有一個原則——放下,就好修了;你放不下,你就不能修啊。「那要放下,我把《金剛經》放下就好了。」那是你的事啊,是叫你把世間事放下,把《金剛經》抬起來,當作那麼一回事。假如這麼一回事你都看不準的話,那就沒辦法。這是一個基本的命題,所以一個問題不是這樣問的。
「我定位在禪觀,我要禪修,那麼禪修我要怎麼進行?我現在所有的資糧條件各方面拿出來……」那師父才能告訴你,就你的資糧條件上面,下一步你怎麼做。所以你假如真的想在這裡學,你要準備一個本子,某年某月某日,我跟師父見面,我請教師父什麼問題,師父教我做什麼、做多久;第二次我再見面,把上一次你講的,我做了哪些,怎麼樣,現在你再告訴我,我再繼續。你要有依據嘛。「師父,你現在看我要做什麼?」我怎麼知道你現在要做什麼?「我上一次問你,你不是說叫我做什麼嗎?」我說:「是啊,你有沒有做?」「我就忙,就沒做啊。」「沒做?還是同樣的那件事情嘛。」那個基礎你要去做,所以記錄,你要對自己負責,當作一回事,就是這個原因。
一次來問一個不一樣:「上一次不是叫我修地藏法門嗎,這一次怎麼叫我又改為觀世音菩薩?」因為你顯現的相不同,因為你的心本來不定嘛,飄來飄去嘛,沒有定位,所以你就會一直換,你會一直換。然後你來找師父,是跟師父做考試的嘛:看你還記不記得?「我上一次問你的,你記得嗎?」師父一輩子就沒事啊,就只能等你來啊?對不對?不是,你一定要對自己負責,不是師父。
師父是有一個模式,指導眾生的模式,沒有錯。那你怎麼來,怎麼告訴你。你要是亂亂來,我就亂亂講,對不對?你規規矩矩來,我就規規矩矩告訴你。所以這是你的態度,你修行的心態。你是什麼態度,你自然就得到什麼結果;所以你想要成就的態度,你當然就會得到你會成就的結果;你要是沒有想要追求成就的話,那是不可能的。而這又不是你講的,你要留意哦,不是你所想的,而是真實的。所以定位的問題,你一定要確定,下面才有可能。
像我們這個部分,我跟各位講的,他是在太極的境界要轉入無極的那個階段里。那你假如不具備這個條件,你怎麼轉也轉不進去啊。你還在三百八十四爻要轉到六十四卦那邊,那跟你講這太極到無極之間,你怎麼樣也對不上來。所以它這個地方這個法,為什麼說直接就到達形而上的地方,你要留意到,前面是有很多你應該要具備的條件。假如沒有的話,不要緊,至少我先取得一個資格、身份,那你要趕快進行,這是一個。
那麼下面開始要講的這個部分,是屬於普賢行願的一個「能」的部分了。前面是一個「所」的部分,現在是「能」的部分,這個「能」是分有好幾個層次,我們來看看他這邊是怎麼講的。
第一個,「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對這些眾生,要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
我要跟各位提一個很麻煩又很討厭的事情,就一句話你常常會聽顛倒。怎麼聽顛倒,我舉個例子。有個年輕人,他爸爸請了我們的光碟回家,在聽、在看,他剛好路過,他爸爸在看,他就駐足就聽了那麼一句話——我講啊:「年紀到這個時候,你應該要會思考,有必要活得那麼辛苦嗎?你應該留點時間給自己好好享受享受。」這個爸爸六十來歲,退休了,自己又去搞了一個工廠。我在光碟裡面當然不是對他爸爸講,我像這樣我對誰講?講到你純屬巧合嘛。他爸爸一看「啊,對哦,我都退休了,為什麼又扛一個業來呢?」他就不想做了。因為沒有必要嘛,該退休了,退休金就夠我用,每個月還可以領多少,好好過日子。前面幾十年就為了這個結果,那是不得不工作,現在生命進入第三期了。好好好,他很高興,他就跟他兒子講說:「你有聽到嗎?我該休息了,這個事業就給你了。」他兒子想一想,說:「爸,師父不是講嘛,我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呢?」
六十來歲的人,六十、七十歲的人是可以這樣想:我為什麼要那麼辛苦。你剛二、三十歲的人為什麼要那麼辛苦,你本來就要那麼辛苦,你搞錯啦!「師父不是講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嗎?」那你就不辛苦了——這個叫人渣。你知道嗎?他本來就在找機會說,不想那麼辛苦了,那剛好聽到這一句話,他好對號上座,對不對?「師父叫我不要那麼辛苦啊」——那你不是人渣嗎?老爸留什麼給你啊?你要怎麼混日子啊?他不想這些啊。
這個就告訴我們,我們在講給你的,你要用得恰當;你要用不恰當啊,就像這個年輕人一樣。「師父講的就叫我們放下嘛,何必挑事業,我何必做那麼辛苦嘛,我就放下嘛。」放下你幹嘛?當乞丐啊?你要當乞丐也可以啊,問題是你又不甘心當乞丐啊,對不對?
所以你要留意到啊,經文在教導的事你一定要弄清楚,你不要隨便自己填,這個叫想當然爾,自以為是——自己以為這樣就對了,這些都佛講的,佛法啊,師父講的。所以適用到你身上來,你就常常要這樣去檢測自己:我這樣做,對嗎?他是這樣講,我也這樣做,對嗎?這裡頭牽涉到了身份、立場,對不對?人生經歷等等,還有一些實際的技巧上面,你這樣做,對嗎?
像拜佛一樣,你也拜佛,我也拜佛,你拜對嗎?你有沒有想過:我這樣拜對嗎?佛經也好,祖師也好,叫我們拜佛,說「罪滅河沙」,我拜了半天,到底有沒有滅罪啊?我都沒感覺到,很顯然我拜得有問題啊。你不要還沒開始兩下子,就出去跟人家講拜佛多好啊,你能夠證明說你的拜佛真的很好嗎?你講不出來。
所以這個就證明你沒有經過實踐、求證,乃至驗證,那所有的佛法都是白說的,不算,不算!一定要去做,做到了才算,你沒做到就不算,這是一個關鍵。所以你現在所聽到的,你一定要自己去摸索、實踐,然後會遇到困難,你要去解決困難。我這樣拜對嗎?我是不是哪裡可以改一下?要改哪裡,你要改啊。
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到廟裡來:「師父,聽說看到佛要拜佛是嗎?」我說:「是啊。」她就拜下去了,一拜下去,「啪!」(裙子裂開了)你看,沒經驗就會這樣,我不能叫她拜啊。穿那兩片窄裙,然後又那麼短,一跪下去,屁股就跑出來了,然後她也不知道啊,她就拜啊,她穿的衣服不適合拜啊。
好了,那怎麼辦?我說:「帶她去換個居士服。」只好居士服給她穿回家嘛,不然裙子都裂開了,你怎麼辦?然後再要再教她怎麼拜,告訴她:以後你要學佛,服裝要穿寬鬆一點,不要穿高跟鞋,穿高跟鞋怎麼拜嘛?然後那個什麼,恨天高是吧,前面一大截,後面一大截,這樣子她一拜下去,我看都要跌倒了。像這個,從生活中的這些,她從沒留意的,你要開始先調。這不是拜佛不拜佛,她來想拜佛,那個心她已經就拜佛了;可是她現在的環境,她不適合拜啊。當時,我說:「好,拜佛」,對啊,一下子,一看,你只看到她臉,沒看到她身體啊。一看拜下去,聽到「啪」一聲,回頭看,怎麼這個樣子啊?
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到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問題,那一種熱誠是夠,可是你的環境條件可能都還沒成熟;你要你的環境跟條件先醞釀成熟,那你來進行就方便嘛。學佛很好,你回家一學佛,那家裡頭:「封建迷信!」那你何必告訴家人呢?你要醞釀到條件成熟以後再告訴家人。你條件因素還沒成熟,你回去講,只是愛炫耀而已啊。對不對?所以這一點都是你在學佛的過程所要進行的,不是說佛說、阿彌陀佛、菩薩啦、受戒啦、三皈五戒這個才叫佛,不是!你在生活中如何圓滿,如何大家和諧,這個就是佛法。
你要去注意到和諧跟與人相處的圓滿,那是一種靈性;你能夠感受到靈性的存在,而去體貼別人,這個就是在修行了。不是把很多佛法的東西貼在你臉上,不是啦。
還有人穿海青在路上走的,還掛著念珠,我說「這傢伙是從哪個閻羅殿跑出來的?」他的誠心、他的熱誠,絕對沒錯,但是這種做法好像不太對啊。對不對?你要穿海青,當然可以,這個時代你要穿什麼衣服當然都可以嘛。有的肚子挖一個洞啊,膝蓋挖兩個洞啊,背後挖一個洞啊,有的不穿衣服就跑出來了,那你要穿海青當然可以嘛。可是你就可以看到他的心境裡頭所帶的那一份——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所以要留意啊,如何跟人相處,跟這個社會相處得圓融和諧,那就是靈性啊。所以學佛不難啊,你把這些處理好,那你要從技術面來那就很快了,這個假如你體會不到,就不行了。
了解這種語言上有可能產生的這種矛盾跟狀態以後,我們再來看看這些他所講的「種種承事」跟「種種供養」,這是總說。你說:「我喜歡貓,我對貓種種承事、種種供養。」沒錯吧?當然沒錯了,你說對貓啊,可是你這下子對老鼠要怎麼辦?對老鼠要怎麼辦?你一養貓以後啊,老鼠就緊張啊,對不對?好了,這是個問題了,問題就出在於說:我對貓的這種關愛,不止承事供養啦,還有種種的,你是不是一種情執?貓對老鼠的逼迫是另外一回事,我們不談。你看看這些,說到你純屬巧合啊,你有沒有養貓、養狗,我不知道。家有寵物的人,你去算算看,你一年花在寵物身上的時間跟金錢有多少?反過來再看看,你一年花在父母親身上的時間與金錢多少?你想想看這個就好。
所以這個世界啊,我說很顛倒,保護動物協會、愛護動物協會,他就是沒有孝順父母協會,有沒有問題?出在哪裡?對不對?你保護動物、愛護動物是沒錯,我們不反對;可是相對的我們,以你對於你的寵物你所關愛的、所付出的,那回過頭來你想想看,你對你的父母付出多少?其它不談。多少人為了動物上街抗議,有沒有?有沒有人為了父母上街抗議的?——這個時代啊,顛倒啊,顛倒!不會去思考父母,只會思考他的寵物,這什麼時代啊?
這個,「你不是說對一切眾生,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嗎?」對不對?它有一個前提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你有沒有?你敬父母、敬師長,是怎麼敬的,那你對一切動物是不是跟父母、師長一樣?沒有啊,你是顛倒啊!這裡講得很清楚啊——「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你對父母、師長,你是什麼態度的?什麼立場的?現在你對這些眾生是這樣子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嗎?所以我告訴你,在這裡一顛倒的話,你什麼都別修了,根本就不可能嘛。
那個船在水上是這樣走的,你現在是把它翻過來,船在水上是這樣走的,你怎麼辦?你有可能嗎?不可能!你的顛倒是這種狀況。他不是說對一切眾生是種種承事、種種供養這樣就好了,他的這種承事、供養是「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這是前提性。那今天,你對如來、對阿羅漢、對師長、對父母,你的認知夠不夠?假如認知不夠啊,你根本不可能對一切眾生是這個樣子。
所以我告訴各位,你不要發那種傻大願——我要度盡天下蒼生。你度盡天下蒼生?先把屋檐下這幾個度好。對不對?你要度誰啊?同床睡覺的那個人你都度不好了,你還度到外面去啊?(掌聲)所以這個地方是給你一個認知,你周遭的人,你必須先和諧、先圓融;假如你周遭的人不能和諧、不能圓融的話,你講外面的,那叫逃避責任。
我們看到很多這種情況,很多媽媽——我們這邊我是還沒碰到啦,台灣是很多啊,台灣道場有活動,很多義工都來。我說:「怎麼老是大寮看到你呢?」她說:「師父,你別擔心,我家的事我都擺平了。」我說:「你怎麼擺平啊?」「我叫我老公煮飯。因為煮給他們幾個吃功德不大,我來這裡煮給大家吃功德比較大。」我說:「你完了。」
有一個又跟我講,我說「你這樣危險了。」她說:「師父,我已經二十年沒跟我先生同房了。」我說:「一定危險,你注意你老公。」她說:「沒有問題,我每次來道場,都是他載我來的。」我說:「這個就不正常現象嘛。你老公有沒有學佛?」「他不學佛嘛。」好了,第二個月,她又來了,她哭著罵我:「你怎麼詛咒我?」我說:「到底發生什麼事啊?」「我兒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教官叫我們去。」台灣有教官,學校就有,軍官當教官,管這些大學生。她說:「叫我們家長去,結果那兩個兒子,爸爸同一個,媽媽不同一個。」她說,我詛咒她,她先生才有外遇。我說,這是你叫你先生外遇的啊,你二十年不跟他同房,那你叫你先生幹嘛?他又沒學佛,你到廟裡,你要去我就送你去嘛,你等於把他送給小三嘛。對不對?你自己要把人家送出去,你還說怎麼樣?這個就是你不對,不是說你這麼精進學佛不好,你知道嗎?你一定家裡要圓滿,這個根本沒圓滿嘛。你跟先生怎麼吵,吵成這個樣子我是不管啦,但你這種行為就不對。
所以家裡的圓融跟和諧要怎麼達成,是你們共同討論,你沒有辦法找我討論,我不是你家裡的一份子嘛。這裡只講一個大原則,你們要去協調。你那個不弄好,你就完全投入,那當然有些老公是來廟裡吵:「我老婆不顧家,專跑你那邊。」那老公還算有責任,對不對?這個老公不負責任:「好,你要去,我送你去,然後我就到別的地方去了。」你不知道啊。那個要死不死,我就在那個地方,也算我業相現前嘛,對不對?她上個月來,我就跟她講會出問題,她還不相信,結果第二個月出問題,說是我詛咒她的。我哪詛咒你嘛!?
這個就是你處理人生的事,一定要以人性為本位來處理,人性的思考。你不要光是大腦想的:我學佛,我受菩薩戒,不同房……到處跟人家標榜你這個問題,你一定出事。你假如說,我們兩夫妻都來受菩薩戒,兩個都學清凈梵行,或許還有可能,知道嗎,或許有可能。因為時間還沒到,不知道要發生什麼事,還不知道。這個基本上我們並不鼓勵的。
所以你要留意到,修學佛法是以人性為基礎,真理就是人生嘛,一定跟生活有關。假如跟你生活沒有辦法處理恰當的話,你的這個部分是一定會出事的。所以不要以為佛法講的是什麼神秘的,沒有啊,一點都不神秘,就告訴你人事,生活中的事你要如何處理恰當,而是前面講的——以人性、以靈性為基礎,做充分而圓滿的溝通,有沒有?稱讚如來啊。
你跟家人是最重要,你訓練——你怎麼尊重家人,以人性的基礎來好好地溝通,讓家人充分了解你,你也可以充分了解家人,那一定是幸福、美好的家庭。你要知道:家庭是我們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家庭能健全,社會就不會有不定時炸彈;你家庭不健全,所以社會事件一直發生。你講社會事件,我跟你講,都是家庭事件,因為他在家裡沒有辦法弄好,他一定是把事情爆發出來。那報紙一報,就是社會事件了,不是,都是家庭事件。
你去注意看小孩子,小孩子要是在家裡,他的成長很完整的話,他學校無所謂;但家裡假如弄不好的話,他一定向學校發展。那麼,這個父母假如告訴老師說,這個孩子就不聽話,那這個孩子在學校裡頭可能也沒有立足的餘地,這個時候他就會往外跑。那一往外跑啊,在家裡父母管不到,你不管他嘛,你把他逼出去了嘛;到學校呢,學校老師又把他逼出去,又管不到;那他到社會上,是不是社會問題啊?所以不要以為那是外在的問題,都是家裡的問題。
所以你把孩子在家裡的事情,一定要充分地溝通,而是以人性為基礎;所以為了跟家裡的孩子、子女良好地溝通,甚至於你必須要放棄你的事業,少賺一點錢。可現在誰願意啊?「孩子啊,爸爸很辛苦啊,你要好好做人啊。」然後爸爸就走了。請問你,你都不知道怎麼做人,你孩子會知道怎麼做人嗎?「你要乖乖讀書啊。」你要看他想不想讀書啊?他要是不想讀書,怎麼辦呢?甚至於有很多這種讀書的興趣,是要父母親陪著他成長的。你根本都沒有陪著他成長,那他怎麼會產生興趣呢?好了,電腦啦、電視啦,這些訊息一來啊,就把他像釣魚一樣釣走了。所以家裡他呆不住的話,那就同學,同學最好的是同年齡,大家一起玩。所以你又鼓勵他跟同學相融,你又沒有關心他,然後說他是問題孩子,那他一定離開家庭、離開學校。好了,社會問題就產生了。
所以你要留意到,人性充分而圓滿的溝通是最重要的人生行為。這第二大願啊。對不對?弄清楚啊!
我們休息一下再講。
推薦閱讀:
※《時代》評選2011年十大太空探索事件
※超詳細2011年星座年運月運:金牛座
※《乳腺癌診療規範(2011年版)》
※推薦2011年結婚的玄學攻略(下)
※2011年辛卯哪些屬相的人犯太歲?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