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謀略 揚州日報社
上一期下一期
朗讀(男聲女聲)放大
縮小
默認
《三國演義》不僅是謀略
觀眾認真聽講。劉江瑞 攝
編者按昨天下午,沈伯俊教授登上《揚州講壇》,主講「《三國演義》的思想內涵」。沈伯俊,現任四川省社科院哲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職。他結合自己30年的專業研究心得,對《三國演義》這一古典巨著進行了全新的解讀。本報今特輯錄現場錄音,以饗讀者。很高興能夠來到《揚州講壇》,和大家分享《三國演義》。這本位居明代「四大奇書」之首的古典文學名著,問世數百年來,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千姿百態的人物形象,雄奇瑰麗的藝術成就,一直吸引著億萬讀者的閱讀和研究興趣。可謂是家喻戶曉,長盛不衰。如果你走進深山老林,問一位農婦,誰是漢武帝,她可能不知道。但是倘若你問她誰是諸葛亮,她肯定知道。如果你到菜場,問誰是魏徵,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是你要是問誰是關羽,很多人都知道。1《三國演義》思想內涵很豐富然而,長期以來,對《三國演義》的思想內涵,存在不少爭議;特別是近年來,一些學者、文化人在其論著和演講中,隨意評說《三國演義》,其中包含若干誤解乃至曲解,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讀者和聽眾。對於一部傑出的作品來說,其激動人心,歷久不衰的魅力,雖然取決於許多因素,但主要卻是來自它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就《三國演義》而言,論情節的曲折離奇,不及後來的公案小說;論對廝殺場面和人物武藝的描寫,比不上新舊武俠小說。但是,它卻經受了漫長的六百年歷史考驗,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在文學史上佔有比公案小說、武俠小說重要得多的地位,就在於它通過豐富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出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二十年前,我曾寫道:「《三國演義》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具有極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蘊和文化內涵,猶如一個巨大的多稜鏡,閃射著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給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們以歷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啟示。」2《三國演義》不僅有謀略當今有人認為,《三國演義》的主要精髓是謀略,但我認為,這種看法是片面的。誠然,《三國演義》給人印象最深的一個方面,就是擅長戰爭描寫。全書以黃巾起義開端,以西晉滅吳收尾,反映了從漢末失政到三分歸晉這一百年間的全部戰爭生活,描寫了這一時期的所有重要戰役和許多著名戰鬥。而在戰爭描寫中,作者信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崇尚「鬥智優於鬥力」的思想,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對制勝之道的尋找上。因此,雖寫戰爭,卻不見滿篇打鬥;相反,書中隨處可見智慧的碰撞、謀略的較量;而戰場廝殺往往只用粗筆勾勒。可以說,千變萬化的謀略確實是全書精華的重要部分。但是,謀略並非《三國演義》的主要精髓。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中,「道」是最高層次的東西。作為一位傑出的進步作家,羅貫中認為,符合正義原則,有利於國家統一、民生安定的謀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讚美的,而不義之徒害國殘民的謀略只能叫做陰謀詭計。因此,只有代表作者理想的諸葛亮才被塑造成妙計無窮的謀略大師,羅貫中從未放棄道義的旗幟,具有鮮明的道德傾向,而以民本思想為準繩。3對國家統一的強烈嚮往那麼,《三國演義》的主要精髓又是什麼呢?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三國演義》的思想精華,居於首位的就是對國家統一的嚮往,這是《三國演義》思想價值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我們這個民族為什麼能夠經歷磨難而不倒?為什麼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是唯一的種族不曾滅亡、文明沒有中斷的一個國家?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從周朝起,我們就逐步形成了嚮往國家統一,追求安定太平的共同民族心理。這種共同心理,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聚合力,是一個牢不可破的優良傳統。維護國家的統一安定,是我們民族一貫的政治目標。周代以來兩千多年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民族曾經屢次被「分」開,飽受分裂戰亂之苦。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總是以驚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犧牲,清除了分裂的禍患。在那「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漢末大動亂時期,羅貫中敏銳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通過對漢末三國時期歷史的藝術再現,鮮明地表達了廣大人民追求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在小說中,當天下大亂之後,那個時代的英雄們想的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以「曹孫劉」三方為代表的英雄們,順應時代的潮流和民眾的願望,力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重新實現國家的統一。三方爭天下,爭的是什麼?爭的是重新統一的主導權,而不是單純的鬥智、鬥心眼。這是《三國演義》的政治理想,也是人民性的突出表現。4對政治和政治家的評判選擇人們常常談到《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有人還把這稱為「封建正統思想」,指責《三國演義》「貶低」或「醜化」了曹操形象。其實,「尊劉貶曹」早在宋代就已經成為有關三國的各種文藝作品的基調。羅貫中只是順應廣大民眾的意願,繼承了這種傾向。羅貫中之所以「尊劉」,並非簡單地因為劉備姓劉,而是由於劉備基本符合古人對於「明君」的最重要的兩點期待,一是仁德愛民,有濟世情懷;二是尊賢禮士,有知人之明。當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劉琮不戰而降之時,劉備被迫向襄陽撤退,帶領著十幾萬民眾一起逃跑,扶老攜幼。如此撤退,顯然有違於「兵貴神速」的軍事原則,對於避免曹軍追擊十分不利。果然,在當陽被曹操趕上。這一戰,劉備在軍事上一敗塗地,而在道義上卻贏得了極大的勝利。這種生死關頭的選擇,絕非一般亂世英雄的惺惺作態所能比擬。而他對於徐庶、諸葛亮、龐統的尊重和信任,都寫得十分生動感人。這兩點描寫,就使《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擺脫了以往三國題材通俗文藝中劉備形象的草莽氣息,成為了古代文學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形象。另一方面,羅貫中尊重歷史,博採史料,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為曹操的基調,塑造了一個高度個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並未隨意「貶低」,更未故意「醜化」。這裡所說的「奸雄」,是指曹操既是遠見卓識,才智過人,具有強烈功業心的英雄,又具有極端自私,奸詐殘忍的性格特徵。當今有一些人對曹操不僅不反感,而且表示喜歡,稱他「坦率」。誠然,曹操有他坦率的一面,然而,曹操不坦率不老實,嫉才害賢的一面更是事實。魯迅曾經寫道:「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但後面又說,「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初求才時就說不忠不孝也不要緊,為何又以不孝之名殺人呢?」曹操就是這樣的典型:機智與奸詐並存,豪爽和殘忍並存,時而厚遇英雄,時而摧殘人才。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5《三國演義》以很大篇幅描寫了三國變幻莫測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總結了各個集團成敗興衰的歷史經驗,突出強調了爭取人心、延攬人才、重視謀略這三大要素的極端重要性。董卓、袁術、袁紹等人也是一時豪傑,但是都紛紛失敗。而劉備、曹操、孫權三大集團則各有所長:劉備歷經磨難,卻始終堅持「舉大事必以人為本」的信念,深得民心,求賢若渴,「三顧茅廬」堪稱千古佳話;曹操雖然心術不正,卻也十分注意爭取人心,延攬人才,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在戰略戰術上,他也高出同時諸雄;孫權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任統帥均為一時之傑,而且有著明確的戰略目標。因此,在眾多政治軍事集團中,這三大集團得以脫穎而出,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6對中華智慧的多彩展現把謀略視為《三國演義》的主要精髓,是一種片面的,甚至是淺薄的看法。實際上,數百年來,《三國演義》讓人感到魅力無窮的一個重要方面,乃是積澱在其中的中華智慧。可以說,《三國演義》就是中華民族優秀智慧的結晶。作為全書靈魂人物的諸葛亮,就是中華民族無比智慧的化身。《三國演義》展現的中華智慧,大致可以分解為這樣幾個方面:1.政治智慧。包括:善於把握天下大勢,總攬全局,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如諸葛亮的《隆中對》,魯肅的「江東對」;善於處理君臣關係,推心置腹,善始善終;善於治國,遺愛千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末,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善於識才,後繼有人。2.軍事智慧。以諸葛亮為代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虛虛實實,兵不厭詐;出奇制勝,用兵如神。《孫子兵法》云:「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諸葛亮正是體現這些軍事原則的光輝典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軍事上的兵不厭詐,出奇制勝,是對敵方而言,與有些人感興趣的權謀詭計根本是兩碼事。自古以來,一些優秀的軍事家,恰恰不會搞陰謀詭計,不會提防來自自己營壘的權術傾軋,往往成為野心家、陰謀家栽贓陷害、密謀策劃的犧牲品。3.科技智慧。如華佗的麻沸散和外科術,諸葛亮的連弩和木牛流馬。4.人生智慧。7對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藝術地再現漢末三國的歷史,描繪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時候,羅貫中不僅表現了對國家統一、清平政治的強烈嚮往,而且表現了對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這裡他打起了「忠義」的旗號,把它作為評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標準。通觀全書,有許多謳歌理想道德的動人故事。為了忠於「桃園之義」,關羽不為曹操的優禮相待所動,千里跋涉,尋訪兄長;為了維護兄弟情義,劉備不顧一切地要為關羽報仇,甚至寧可拋棄江山;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託孤之重,諸葛亮殫精竭慮,南征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長期以來,對於「忠義」也有各種議論和批評。這裡談談我的看法,忠是什麼?其基本含義是對自己忠於所事,對他人忠於所託。然後,再升華為對國家、對民族的忠。按古漢語的基本含義,「義」者宜也,適宜的事,正確的事,你做了,那就符合「義」。因此,人們常常說「道義」,就是說做符合道的事情才是義。從宏觀方面來說,有民族大義,有國家大義。用在人際關係上,它追求的是平等互助、患難相扶,甚至是生死與共的理想人際關係。當然,作為封建時代具有一定進步傾向的文人,羅貫中的「忠義」觀,不可能越出封建思想的藩籬,但也確實融合了人民群眾的觀念和感情。這種狀況,使得《三國演義》的「忠義」呈現出複雜的面貌。但就主導方面而言,它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中積極的一面。《三國演義》的思想內容如此豐厚,那麼它的主題是什麼呢?我認為,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嚮往國家統一,歌頌「忠義」英雄。記者桂國王鑫(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朗讀(男聲女聲)放大
縮小
默認
揚州日報社版權所有 |版權聲明 | 蘇新網備2006011號 |投稿信箱 |聯繫方式 |郵箱入口 |遠程辦公 | 廣告服務 | [ 幫助 ] [ 評論 ]站長統計
1站長統計
2第A01版:頭版
第A02版:重點新聞
第A03版:6月經濟數據
第A04版:姚遠背影
第A06版:姚遠記憶
第A07版:姚不可及
第A08版:教育理念PK
第A10版:野泳危險
第A12版:防範兒童墜樓
第A13版:揚州新聞
第A14版:揚州地理
第A16版:國際縱深
第B01版:看一周
第B02版:告別太空梭時代
第B03版:告別太空梭時代
第B04版:人 物
第B05版:人 物
第B06版:中國新聞
第B07版:沈伯俊登《揚州講壇》
第B08版:周星池
第B09版:大劇院
第B10版:網天下
第B15版:觀 點
第B16版:新世繪
《三國演義》不僅是謀略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社論:把握中國發展繁榮的光明前景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圖解-中國老年網 - 《老年文摘》報社網站
※揚州日報社--揚州晚報
※聯合早報社論:劍拔弩張的中日關係
※旺報社評:南海仲裁後兩岸契機系列1》兩岸恢復對話 共護南海祖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