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巔峰 清代宮廷畫解析

清代繪畫在當時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呈現出特定的時代風貌。宮廷畫在康乾盛世獲得了較大發展,可稱中國繪畫頂峰。文人畫日益呈現崇古和創新兩種趨向。民間繪畫呈現紛繁的風格和流派。

石濤 水墨蘭花

康熙末年至嘉慶年間,清朝政權鞏固、疆域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出現了所謂「康乾盛世」,繪畫上也呈現隆興景象。其內容形式豐富,尤以人物畫的成就最為突出。所繪題材包括帝後及皇家、大臣等上層人物的肖像畫,表現宮內生活場面的宮廷生活畫,紀錄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實畫,反映農耕經濟和文藝作品的風俗畫,裝飾宮廷用的山水畫及花鳥畫等。人物有工筆重彩和白描兩種畫法,花鳥畫也有工筆和沒骨兩法,山水則宗四王一派,中西合璧的畫風尤甚,唯獨水墨寫意畫沒有傳播。

而清宮繪畫因長期不為民眾所知,許多頂級畫家和高水準作品被歷史封存。現今我們可藉助網路平台領略昔日皇家藝術風範,而且也可與唐代、北宋和「明四家」三個輝煌時期的優秀作品作一比較。筆者通過頂級畫家及作品數量、畫作技法、畫作水平和創作題材等因素綜合比較,認為清宮繪畫遠遠超過前三者,堪稱中國繪畫史頂峰,並初步排出清宮十大頂級畫家:郎世寧、禹之鼎、焦秉貞、冷枚、唐岱、丁觀鵬、徐揚、姚文瀚、金廷標和余省……

同時,因眾多清宮繪畫所描繪場景宏大,需多名畫家共同合作繪製,且在繪製前均有小樣經皇帝審核批准,故繪畫質量之高、藝術水準之精堪,是前人和民間藝術家所無法比擬的。本文列圖可見一斑。

民間繪畫隨時局變遷而異彩紛呈

清初:「四僧」與「金陵八家」成主流

順治至康熙初年,以王時敏、王鑒、王翚和王原祁為代表的「四王」,受到皇室的重視,居畫壇正統地位。但也有一些畫家多少承續明末董其昌衣缽,以摹古為宗旨,缺乏創意。而活動於江南地區的一批明代遺民畫家,則寄情山水,借畫抒懷,藝術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其中石濤、朱耷、髡殘和弘仁「四僧」,前兩人是明宗室後裔,後兩人為明遺民,以前兩人繪畫成就最為顯著。以龔賢為首,包括樊圻、高岑、鄒□、吳宏、葉欣、謝蓀、胡□的「金陵八家」,他們重視師法自然,突破成規,創立新意,且具有清新怡人的意趣。

石濤(1630-1724年),本姓朱,名若極。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廣西全州人,出家後法名原濟,字石濤。曾拜名僧旅庵本月為師,性喜漫遊,屢次游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繪畫名揚四海。康熙南巡時,他曾兩次在揚州接駕,並奉獻《海晏河清圖》。晚年與上層人物交往密切,並居揚州。所作山水花果人物,構圖新奇善變,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著《畫語錄》,反對因襲,力主創造,主張「借古以開今」,「我用我法」和「搜盡奇峰打草稿」等,對「揚州八怪」和近代中國繪畫發展影響較大。作品有千山紅樹圖、採菊圖、游華陽山圖、巢湖圖、雪景山水圖、對牛彈琴圖、梅竹圖、十六羅漢圖卷、搜盡奇峰圖和水墨山水圖等。

朱耷(1626-1705),清原名統。明宗室後裔,江西南昌人。明亡後出家,法名八大山人最為知名。作為明宗室後裔,朱耷身遭國亡家破之痛,一生不與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強,行為狂怪,以詩書畫發泄其悲憤抑鬱之情,所作花鳥、山水,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以其奇特形象和簡練造型,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作品有枯木來禽圖、柳條八哥圖和彩筆山水圖

八大山水

龔賢(1618-1689),字半千,江蘇崑山人,出生於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隨家遷居南京。13歲習畫,21歲參加復社活動,結社賦詩,講學論藝,挽救民族危機。由於他正直不阿和在詩書畫上的成就,便在南京士大夫中顯露頭角。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他隨復社成員開始長達20年的漂泊生涯。清順治二年(1664),龔賢的妻子及其親人相繼有8人去世,他再次返回南京並定居清涼山,以賣畫為生,生活清貧。作品有春山圖、翠嶂飛泉圖、松亭遠山圖、雲山結樓圖、山家黃葉圖、雲嶺殘曛圖、木葉丹黃圖等。

清代中期:「揚州八怪」成時尚

南方揚州,由於交通便利、富賈雲集,也萃集了一批以賣畫為生的失意文人畫家,人稱「揚州八怪」。其所以稱怪,一是書畫創作皆流露強烈的個性;二是與當時社會時尚相背戾,為人大多不趨炎附勢,孤高自傲。當地人視他們稀奇古怪,便按方言「八怪」稱之。其主要畫家有鄭燮、金農、黃慎、汪士慎、李□、、李方膺、高翔、羅聘等,他們繼承了四僧及先賢傳統,以革新面貌出現於畫壇。常以四君子等花卉為題,抒發性情,手法上採用了水墨為主的多種手段,形式更加不拘一格,對後世直至今日,都有深遠影響。

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冬心,。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博學多才,工書畫詩文,精篆刻、鑒定,居揚州畫壇之首。舉博學鴻詞落選後,心情抑鬱,周遊四方,晚年賣畫為生,生活清苦。50歲開始學畫,兼善山水、人物、花鳥,尤工墨梅。所作梅花,枝繁花多,往往以淡墨畫干,濃墨寫枝,圈花點蕊,黑白分明,並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質樸蒼老。作品有紅綠梅花圖、竹圖、蘭花圖、紅蘭花圖、玉壺春色圖和梅花圖。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後被誣罷官回鄉,在揚州賣畫為生。詩書畫皆精,影響極大。工於蘭竹,尤精墨竹。主張繼承傳統「學三撇七」,強調個人「真性情」、「真意氣」,多借畫竹抒發心志。所畫墨竹,挺勁孤直,乾濕並用,布局疏密相間,以少勝多。重視詩文點題,並將書法題識穿插於畫面之中,形成詩書畫三者合一的效果。傳世作品有甘谷菊泉圖、墨竹圖、蘭竹芳馨圖和蘭竹圖。

鄭板橋 竹石圖

清代後期:「海派」和「嶺南畫派」成新寵

從道光年間開始,清王朝逐漸走上了下坡路,並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伴隨政治的衰敗,以怡情養性為尚的士大夫畫逐漸衰微。同時,在新開闢的通商口岸上海、廣州等地,越來越多的畫家聚居於此,並形成「海派」和「嶺南畫派」兩個最大的畫派,湧現出大批畫家和作品,影響了近現代的繪畫創作。海派代表有虛谷、蒲華、任伯年和吳昌碩「清末海派四傑」,「嶺南畫派」則是在蘇六朋、蘇長春、居廉和居巢影響下,在二十世紀初,逐漸形成的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為代表畫派。前者重人物畫,後者重花鳥畫。另外改琦和費丹旭,善畫人物、佛像,尤精於仕女,有「改派」和「費派」之稱。

微信:13795258072


推薦閱讀:

解析眼睛~看懂女人的隱私
後現代主義社會文化思潮解析
趙孟俯《三門記》《妙嚴寺》解析 下
《燕昭王求士》解析

TAG:中國 | 繪畫 | 宮廷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