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劇院:「一個建築奇蹟」
「它自身就足以成為人類創造史上一個無可爭辯的傑作,不僅在 20 世紀,而且是在整個人類歷史上。」 2007年悉尼歌劇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時,獲得上述響噹噹的認可。這座著名建築有著高聳的帆狀屋頂,往往被用以指代悉尼市、澳大利亞乃至澳洲大陸,它與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法國沙特爾大教堂和英國達勒姆大教堂齊名。
這理應是一個會讓約恩·烏松(1918-2008)深深感動的時刻,他就是悉尼歌劇院傑出而富有詩意的建築師。悉尼歌劇院極其特殊的氣質現在已經毋庸置疑,但在 1973 年,當它由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揭幕之時,這座令人震驚的建築卻曾引發巨大的爭議。
今天,在每年多達 120 萬悉尼歌劇院演出的購票者乃至 700 萬世界各地前往悉尼貝恩朗角向這個建築奇蹟致敬的人們中,鮮有人會想到,那位富有遠見的建築師曾遭到委任他設計這座建築的政府的排斥。故事雖令人感傷,但以悉尼歌劇院的輝煌,卻必要回顧一番。
1957 年,事情原本有個幸福的開端,當時,烏松的設計方案在新南威爾士州政府舉辦的一次國際設計大賽入選的 233 個方案中拔得頭籌,該大賽旨在為在一處面向悉尼港的有軌電車倉庫原址建設一座歌劇院遴選設計師。這位年輕丹麥建築師的圖紙令人興奮,即使曾被幾度放棄,也讓評審團戀戀不捨,某些明顯更實用的設計曾讓評審團更為青睞。但最終,直覺贏得了勝利。評審團最後認為:「我們相信,它們(烏松的圖紙)所呈現的設計理念能夠讓歌劇院成為世界上一座偉大的建築。」
失去來往
施工於 1957 年啟動,要將總共 588 個混凝土灌注樁打入地下,在悉尼港四周為新建築提供基礎。但是,隨著工期的延誤,成本也開始攀升,保守派新聯合政府於 1965 年宣誓就任,他們以此責怪烏松。像巴塞羅那聖家堂(Barcelona』s Sagrada Familia)的建築師高迪(Gaudi)一樣,烏松也相信,對於如此規模的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設計應有所變化。市政工程新任部長戴維斯·休斯(Davis Hughes),代表缺乏正確文化意識的政府,要求立即提出解決方案,其中包括一整套室內施工圖,用以加速施工進度。
休斯拒絕向烏松支付費用,這使得建築師烏松無法給員工支付薪水。1966 年,他辭職永遠離開澳大利亞。結果,一些室內設計未能體現出建築的輪廓。一千名澳大利亞建築師走上街頭,譴責休斯。休斯部長的霸道行為對加速建築施工進度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到悉尼歌劇院開幕時,已推遲了十年,預算超出 14 倍。但是,那些拒絕在歌劇院開幕禮上提及烏松名字的政客們已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的可恥一筆,烏松勢必將因此留名。
20 世紀末,為改善悉尼歌劇院大廳等工程,應悉尼歌劇院信託基金會的邀請,烏松在家鄉馬略卡島海濱為他的建築傑作提供了意氣風發的新設計。2009 年,烏松去世一年後,悉尼歌劇院音樂廳為這位曾經被澳大利亞指責的建築師舉行了一次國家紀念與和解活動。
穹頂之上
現在,烏松這座令人驚艷的建築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我曾有幸越過它奇妙的屋頂,波浪起伏的乳白色瑞典瓷磚熠熠生輝,裝飾著鋼筋混凝土屋頂外殼,每一片都有不同的幾何形狀,巧奪天工。是羅納德·詹金斯(Ronald Jenkins)、傑克·如恩斯(Jack Zunz)和彼得·賴斯(Peter Rice)等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Ove Arup and Partners)的工程師讓這些屋頂設計變成現實:在賴斯編製的早期 3D 計算機程序幫助下,他們花費三年時間苦幹,又花了七年時間完成施工。
在世界上最令人難忘的屋頂之下,有六個演出場館,可以容納 5,738 人;外面是一個巨大的公共廣場,在一組較小的帆形屋頂下,是一家精緻的餐廳,當然,這裡有著世界上任何城市所無法媲美的迷人景觀。
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表示:「烏松設計了一個很有超前意識的建築。」蓋里是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的建築師,整個建築由一群外覆鈦合金板的不規則雙曲面體組合而成,坐落於西班牙西北部城市畢爾巴鄂海濱。2003 年,這位丹麥建築師被授予久負盛名的普利茲克建築獎。它是一座「遠遠超越現有技術的建築,一座改變了整個國家形象的建築。」而且,讓它變得更好。
推薦閱讀:
※悉尼歌劇院斥資2.02億美元,將華麗變身
※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
※我的攝影作品悉尼歌劇院和悉尼大橋
※【澳新之旅】48、悉尼歌劇院的傳奇